㈠ 生活方式营销的事例
在2002年北京的一次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宝马公司展出了他们专为中国“新贵们”量身定制的宝马“新7系”、“宝马个性极品”系列等数十款豪华轿车。在“个性极品”系列中,每一部个性极品车的内饰选材和色彩都是完全不同的。从消费心理方面来讲,这也充分满足了中国消费者“专属独尊”的个性要求。宝马“新7系”打造出来的是一种豪华气派和卓越动感的精神享受,对消费者来说,自有一种高贵不凡的享受。
宝马公司的口号是“用宝马的产品来征服中国人的心”,但真正征服中国消费者的不是它的车,因为在很多商品都同质化的今天,真正的商品能打动人的情况太少了,而这次宝马公司刻意打造的“宝马生活方式”却感动和影响了不少消费者,在宝马公司这种“生活方式营销”的推动下,“宝马生活方式专卖店”随即在北京应运而生。宝马公司中国区总裁席曼毫不掩饰他们的目的:让顾客通过购买宝马的产品来显示他们的成功,把宝马品牌和消费者本身的成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使用宝马产品成为客户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宝马的摩托车方面,他们同样在上个世纪末采取了一系列“生活方式营销”的法则。宝马摩托借着“开宝马,坐奔驰”的口号,也在近几年快速崛起。数据可以证明宝马摩托在北美惊人的销售成绩——五年内翻了三番!
1998年仅为6000辆,2003年就迅速增长到16000辆。在2003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宝马摩托的销量增幅竟然高达32%!通过新的品牌定位“真正的骑士标志”和广告语“驾驶的乐趣”等非常接近生活方式的情感营销方法,使宝马的摩托车骑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提升宝马摩托的品牌认知度,让更多的摩托迷考虑宝马,2004年的那次营销攻势则主要针对18到45岁之间的摩托车拥有者和潜在购买者。除了常规的营销方法以外,宝马公司还选用了大批世界知名杂志来做宣传活动,其中包括《摩托车世界》、《男性周刊》、《户外》、《花花公子》、《摩托骑士》、《国家地理探险》等。
当时,宝马公司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宝马摩托的品牌认知度。尽管宝马摩托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是知之者甚少。在美国,平均每位摩托车骑驾者都拥有2.3辆摩托,但哈雷摩托却占据着难以撼动的领导地位!宝马公司并不是野心勃勃地想成为第一,他们只希望宝马摩托能成为人们车库中的第二辆摩托。有关资料显示,一旦摩托车迷购买了宝马摩托,就会成为该品牌忠实的购买者……
宝马公司的广告创意者们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摩托车杂志是摩托车营销的敲门砖,当人们准备购买摩托时,会在杂志上寻找某一品牌的特定信息。但是,只有不到10%的摩托车骑驾者阅读摩托车杂志,因此选用生活方式类的杂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精神生活水准较高的地区,各类生活类杂志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快餐。所以,借助这些非摩托品类的杂志能帮助宝马公司将产品信息传送到那些通过传统营销方式无法到达的人群,这些人虽然不是摩托车爱好者,但是他们希望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或许就与探险、体育运动或休闲活动有关(在美国,骑摩托已经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他们可能准备尝试骑摩托,也可能准备更换骑驾品牌。于是,宝马成功了,他们借助充满亲情味道的生活方式营销法则,并着力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杂志上做广告,这个“第二”的位置终于得以实现,当然,想要取得第一,首先要占据第二,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非常有意思的是,宝马这个牌子也能延伸到服饰行业中,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也是宝马有意将情感营销延伸到生活中的例证——宝马之所以能延伸到服饰,是因为宝马不仅象征着非凡的制车技术与工艺,还意味着“潇洒、优雅、时尚、悠闲、轻松”的生活方式,车和服饰都是诠释宝马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㈡ 市场营销,为商品注入感情案例分析题
当一件商品具有了感性的因素,就可以打破价格的桎梏,让情感因素来为商品加分,比如,为商品起一个带有情感内涵的名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等。
为商品注入感情的案例有很多:
1、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钻石最早的名字叫“石碳”,但这样的名字怎么也无法同他的稀有与尊贵联系起来,更没有哪个女孩会愿意挂一块“碳”出门。后来这种矿石商品化后,起了一个还算好听的名字——金刚石,但是这个名字又太阳刚坚硬了,而佩戴者多为女性,并以此来体现柔美高贵,所以,后来作为珠宝饰品的金刚石就叫做钻石了,这个感性美丽的名字为女性所喜爱与接受。商家又在感性上大做文章,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经典广告语开始出现。
2、一种用“相思草”制作的书签,成本只有几分钱,可是在一段凄婉美丽的故事衬托下却可以卖到十几元,消费者愿意购买这种物理属性价值并不高的书签,背后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情感与生命。
3、通过品牌塑造来传递一种情感,如果操作得当,可以赢得无可匹敌的竞争力,获得源源不断的附加价值。万宝路让同质化的香烟与众不同,秘诀就在于为品牌注入了开阔西部的丰富形象——生机勃勃的牛仔、马群、篝火,超越了单纯的产品关系,赋予万宝路品牌阳刚、粗犷、成熟、豪迈的品牌个性,与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美国文化相关联,帮助人们暂时逃离紧张忙碌、枯燥乏味的都市生活,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释放和解脱。哈雷摩托车曲折的发展历程造就了其在美国社会中反叛、热情、爱国、喜爱冒险的鲜明形象,驾驶者通过摩托车张扬的外观、强劲的动力及巨大的轰鸣声表达自己的叛逆与个性,从心底里去追寻那种无拘无束、任我驰骋的洒脱生活。
4、可口可乐在二战期间的出色公关,从而成为美国胜利的一种标识,可以让人从中体会到一种团结向上的民族情感。随着美国战后经济复兴,可口可乐用“留住清爽瞬间”的系列广告热情赞扬美国的新式生活。在冷战的压力之下,可口可乐公司又重磅推出“意大利山顶广告”,以世界各地青年歌唱和平的方式,呼唤冲破种族和国家界限,彼此友爱,互相理解和宽容,使可口可乐成为和睦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缓和种族、政治和性别冲突的良药。号召人们用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美国精神战胜歧视和隔离,创造了一种缓解各种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总之,为商品注入感情,就是针对消费者的情感需要,通过对产品或服务各要素及营销过程注入情感,赋予其感性色彩,唤起和激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战胜无情的竞争。情感营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用心制造、贴心服务或者巧妙传播,为营销过程注入人情味,使消费者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亚伯拉罕·林肯有言在先:“你可欺骗所有人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于永远;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情感营销应该有真情实感,而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矫情或作秀。这就要求企业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着想,多渠道加强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以消费者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准绳,努力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始终以顾客利益为中心,让顾客在收集信息、评估选择和购买决定过程中得到专业性的建议,然后尊重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以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去满足。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双赢关系,只有付出了真情,才能收获顾客的感情和忠诚。
㈢ 情感营销五种方法
一、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简单的来说就是借助消费者的某种个人情感个需求来为产品增加买点的营销方式,他们是把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和需求作为产品营销战略的核心。情感营销是从消费者的情感处罚,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的。比如哇哈哈集团推出的“90后的回忆”定制版AD钙奶,让AD钙奶重回90后群体、点小酒用80后常见的墨水瓶包装去包装酒等这些都是通过情感营销去赢得消费者眼球的。情感营销能让消费者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
二、病毒营销
病毒营销是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并能够迅速获得数以万计、百万计的网络流量。且这些信息能像病毒一样侵入人脑,快速复制。
2017年5月7日,百雀羚凭借一组一镜到底的神广告刷遍朋友圈,一名1931年的老上海的摩登女郎,看似街头漫步,实则是完成一项谋杀任务,美女完成枪杀后表示"我的任务就是与时间作对",同时引出预热母亲节的主题。
该条广告一经推出被多方转载,不仅制作团队公众号短时间内阅读量实现10万+,一些业内公号二次转载后,阅读量也纷纷实现10万+。一个叫"4A广告门"的公号5月8日转载后,除了阅读量10万+以外,获得点赞5.3万余条,置顶留言的点赞达到2.1万。这是病毒营销的典型案例,在获得广泛传播的同时,把百雀羚这个老品牌变得年轻化了。
三、会员营销
会员营销是一种基于会员管理的营销方法,商家通过将普通顾客变为会员,分析会员消费信息,挖掘顾客的后续消费力汲取终身消费价值,并通过客户转介绍等方式,将一个客户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四、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指产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
㈣ 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互联网产品的情感营销的案例
编辑注明:该问题来自知乎网“任何互联网产品,是否都适合采取情感营销的手法?或者说,是否有某种方法论,来规范这种营销手法的套路?”。
内容如下:
帮主走那天,我(Andy Pan)去香港的苹果店献花,有记者采访,问对苹果最impressive的事情,我回答的其中一条是能够完美的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纽带” (building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devices)。
美国的一个小女孩的iPod坏了,自己把这个iPod埋在自家花园里。我见过女孩子把iPhone掉在地上后,拿起来心疼的亲它拍它。
这就是人和产品之间的情感。
围绕产品的情感植入,我(Andy Pan)觉得包括两方面:产品内,产品外。
产品外的情感主要在营销,这里面苹果的Think Different, 都是佳作,不一定都是煽情,也有轻松诙谐篇,苹果的PC vs. Mac就是一篇篇值得回味的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
产品内的情感离我最近,让我最感动的是微信上个版本启动时Michael Jackson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至于选择这幅图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一定不是临时急就篇,大家聚在一起说“来,我们头脑风暴一下,搞个图片上流一把”(oh boy, people are doing this every day huh?)
我只觉得:“微信的MJ闪屏是长期团队气质和某种情绪积累的自然流露。”
好的情感植入和输出,本来就是主观的,个人的。如果一个产品的第一负责人自己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这事儿会比较靠谱。否则,我宁愿看到一个不“情感”但是特性上有亮点的产品。因为,生硬的模仿的情感,很别扭。用的滥,很cheap;用的偏,很山寨。用Ricky的话:有的感觉很受用,有的却如同怪味豆。
昨天和Ricky聊完,写了两条微博:
1. “和Ricky 聊产品,我说情感营销一定要谨慎,因为这个本来是很难拿捏,严重依赖把关人的。滥学情感营销只会生硬。让我想起「围城」里说的 "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补丁,也照旧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
2. “有句话说:「第一个用玫瑰比喻女孩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微信的MJ闪屏是长期团队气质和某种情绪积累的自然流露。产品情感不是见到花花草草就眼泪汪汪 ”
你要做产品的情感植入和输出,不是靠一堆码字和公关的人头脑风暴,是:首先你问自己,你对这个产品真的有情感吗?
微软看到苹果iPod成功就攒了个团队做Zune,结果做了几坨垃圾。每次我看到Zune,我只能这么形容:When I look at this, it sends a shiver up my spine.。..
原因是什么?
乔布斯:“Whenever we have a music event, we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mind ourselves why we do thi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reason we do this is like you, we love music.”
信息来源:知乎网
㈤ 异性营销算是情感营销吗有什么比较成功的案例。
国内最早提出异性市场营销概念的是史光起教授,异性营销应该算是情内感营销的一种,从异性对产容品的潜在需求入手。比如,洁婷提倡“小宠大爱”的男性关怀伴侣的理念,成功的扩大了市场份额,是国内近几年来最为成功的异性市场营销案例。
㈥ 有谁知道哪里有关于情感营销的知识
可以去卓越购买相关的书:
http://www.joyo.com/detail/proct.asp?prodid=zjbk107342&source=xsbkzjbk107342
下面的资料仅供参考:
所谓情感营销,是指通过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或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情感产品并利用情感化的促销手段进行交换来满足对方物质和情感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个性心理是外人难以在短期内施加影响加以改变的,营销也只能顺势而为;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过程,情指的就是情感过程,它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个体有目的的、自觉的支配和调节,即意志过程外显为行为。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从产生购买愿望到实现其购买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情感时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超越和影响到消费者的意志过程。如果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都能从“情”字切入需求,找到企业与顾客的情感沟通的纽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分寸的“切入”,使消费者持续不断地感受心灵的冲击,即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客户的心理,从而全力激发其购买意识,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作用。企业和营销人员要想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必须抓住情感营销的核心:跨越由认知价值所获得的满意、喜欢等基本情感,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其中提供情感附着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这种感动的创造对消费者来说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和享受,与最新的营销概念“物超所值”同根同源。
当我们为客户提供产品时,竞争对手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模仿,而且对于客户的认识而言,大多数产品都是相似的。即使差别确实存在,公司也很难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现代营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目前也遭遇到了困惑,一方面创造物质价值需要成本,而公司的利润空间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价值的可比性,获得一定价值,顾客会期待着另一次更大的价值,而且他会毫不犹豫地在价值比较中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再者,顾客的消费信息越来越完备,他们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理性消费在面对众多厂商时往往表现为非理性:今天中意A厂家的产品折扣让利,明天钟情于B厂家的个性化服务,后天又认为C厂家的产品知识普及不错。正如一位资深营销管理人员就曾向笔者抱怨:现今的顾客越来越难“伺候”,不但要质比价,而且你搞让利促销,他望着市场上别的同类产品有的折扣、有的派送,恨不得每一样都要!所以如果我们只提供产品、服务及肤浅化的价值创造,已越来越难于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难获得顾客的忠诚。而只有在让客户满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使用情感营销,在情感互动中为客户创造感动才有可能持久。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其一,人在被感动时,印象自然加深,加深和持久的印象对顾客忠诚的维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感动包括情感认知的主观因素,其可比性减弱,且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降低。即使模仿,竞争对手要想为客户创造另一次更深刻的感动也并不容易。
要为客户创造感动,感动是与人的情感相关的。而情感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要想一位顾客在一次购买行为中或对一种产品产生感动,无非有两种情形:其一,顾客从自身所触及到的企业物质化或价值性的举措,满足了消费者某种内心的需要,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主观上产生感动。比如说,企业开发情感产品、使用情感商标、制定情感价格等;其二是厂家在营销互动中所创造的情感化举措使顾客感到感动,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一般与人性化的服务、处处为顾客着想相关,甚至在广义上可以包括第一种情形。本文主要讨论厂家如何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注入情感,跨越价值创造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
创造感动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企业整体和其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两方面入手。
1 企业层面
1.1 修炼内功,从创造价值入手
为顾客提供有关企业整体形象、产品内在价值等方面的良好认知基础,它是顾客满意、喜欢情感产生的源泉。它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基于未来、专注于长远的系统的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有助于公司长期稳步发展的营销策略。任何着眼于短期利润的公司,它或许会为客户带来惊喜,但决不能为客户创造感动,就像诸多路边狂打什么“跳楼价”、“门面搬迁,一顿乱卖”的那些公司,顾客或许会走进去一次,但一旦跨出门,就很难再去想它。因此,企业必须形成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实施全员质量营销,为客户提供不说绝对一流但至少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进一步分析其内部联系和纵向联系,找寻成本优势或歧异化,创造更多的价值剩余总和。
为客户创造感动——情感营销的核心和真谛 来自: 书签论文网
1.2 喻情于理,让规章制度柔性化
企业必须将自身视为一个有机、鲜活生命体,而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的组合。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要相应的注入情感和柔性,特别是在对待顾客的每一方面,切实做到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实施人情化的服务制度,才能让顾客感动。在长沙某电器商场,位于一家生意极其火爆的大超市旁边,离短途客运站也不远。该商场制定了三公里范围内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规则,想象得到的是,要送的一般是较大宗、价值不菲的商品,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天,一位大爷挑了两大袋从超市采购的物品,进来选购了两台电烤炉,说他儿子明天结婚要用,然后要求送货。从大爷报的地址来看,那是五公里左右已到郊区,两台电烤炉价格也就一百多元,打包重量不会超过十公斤,体积也绝对不会令一个成年人拎着难以接受。怎么办?不送大爷肯定弄不回家,生意无疑做不了;送吧,与服务规则相去甚远不说,先例一开,成本、利润就成障碍。于是店员不得不向大爷解释大宗商品和三公里规则,大爷的失望是写在脸上的,他问为什么每个店都一样?恰巧路过的大堂经理可被这句话问住了,是啊,为什么都一样呢?这些一样的规则制定当然有基于成本利润的分析,但大家都拥有且做的一样的服务就失去了创造差异化的意义,就只能是行业准则而已!当然,为了差别而实行无原则的服务侵蚀利润不说,还会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望着窗外的车流,经理就有了主意,于是他快步向前跟大爷商量:可以免费派人送到车站,并且支付货票(也就一、二元钱)。当店里的小伙子担着大爷的两大袋,大爷轻松拎着两电烤炉到车站后,小伙子帮大爷放置好物品并买好货票,大爷的高兴是由衷的,并且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没过几天,大爷就又领着新婚儿子来购冰箱了,而商场也首推出了“三公里内免费送货上门,三公里外送上车打货票”这一与其它商场不一样的人情化服务规则。由此可见,在营销过程中规章制度是死的,只有人情化、真正为顾客所想的举措才是活的,才能为顾客创造感动,才能俘获顾客的心,让顾客对公司产生忠诚。
2 加强公司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
2.1 提高营销技巧和素质
在营销过程中倾注情感、对待客户用心。对于营销工作者来说,在与客户的个人联系上,营销人员不仅要有真心,更要细心。连续8年保持销售小汽车和卡车世界第一,月销量达到1.3万台的美国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仅仅是个推销汽车的单干户。他在解释成功秘诀时说:“我每月要寄出13 000张以上的卡片。”这些卡片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会让顾客赞赏,而且也加深了顾客与他的感情交往。他向顾客祝贺新年或节日和生日的卡片,年年不断,这样凡是在他那里买车的人都记着他,使他以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保持“世界冠军”的地位。试想如果营销人员能如此有心和细心地将小事做到持之以恒,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成为客户感动的源泉!所以说为客户创造感动并不难,难就难在营销人员是否真正有心和细心地对客户付出情感。
2.2 用情、用心的做好一些“小事”
其他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员工群体,其中包括销售内勤人员、办公室人员等,广义上可以包括营销工作者外的所有公司员工,他们也要求树立服务观念,用心用情于与顾客交往的每一方面。很多公司在对待顾客要求或其它各种具体问题上均设立“首问责任制”,我想这正是基于对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要求的这一宗旨。有时候,一句贴心的问候、或为顾客在运货车车厢内铺上一层废弃的锯木或破损塑料,这些小小的举措都可以让顾客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而有时,一点细微的疏忽就可导致顾客转投竞争对手怀抱。一位企业家到泰国考察时感触颇深:一位顾客在某商场买了一台洗衣机,两年后他家从楼下搬到楼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这家商场的服务员。不到一个小时,服务员便来到他家,按照这位顾客的要求将洗衣机搬到了指定位置上。如此细小的事情,他们却服务得如此细致周到,消费者真是无可挑剔。在很多发达国家,商场销售的产品讲的是“终身服务”,让顾客真正体味到“上帝”的滋味。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商场的服务则相差甚远。
“营销无小事”,事事需用情、用心。情感营销只是方式和手段,只有满足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使其感动才是核心和真谛,否则情感的投放就毫无价值。如果公司和一线员工不能喻情感于为客户创造感动之中,仅一味沉湎于与客户混熟、交朋友的表面关系上,不仅不能让客户感动,还有可能让其掉入很多人惯有的“商家宰熟客、狠赚朋友钱”的思维中。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福曾说过:“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对产品的了解”。从这一角度来说,不能注入情感,不是真正的营销,而营销中顾客不能感知并产生感动,营销的效果肯定不会明显。
㈦ 请教关于情感营销的资料
“体验是企业和顾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的要点的集合。”这些交流发生在零售环境中,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在售后的服务跟进中,在用户的社会交往以及活动中,也就是说,体验存在于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所有时刻。明乎此,你才会明白惠普这样的公司为何提出“全面顾客体验”,它列出了“100个接触要点”,力图通过规范每一个交流,创造出全面激发顾客兴趣的体验。
这种体验从产品开始,比如,消费者初次安装海尔洗衣机时,会注意到螺丝的塑料包装外已预留了开口,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也包含着体验的成分。因为海尔洗衣机就是依靠类似的简单的功能优势,把海尔品牌同其余的选择区分开来。
可以看一下土豆片的例子。有一些包装袋密封得刚刚好———足够牢固以便保护所装的东西,但又很容易打开。
而另一些包装袋则需要消费者费很大的劲才能打开,结果是,用力过猛,导致土豆片撒了一地。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与体验相关的小小改善;我们都有过因某个包装瓶打不开、从而对其品牌产生恶感的经历。
给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也对顾客体验有很大的影响。只要想想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健身俱乐部在健身器材旁边装设电视机;家具店把家具布置成小型起居室而不是简单散放;招商银行在大厅里为顾客准备了饮水机,而且在每一个柜台前都摆放了一把可以旋转的高脚椅,样子酷似酒吧里的吧椅,顾客坐在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在柜台上还有金丝猴牌玉米糖。
由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能够激发购买,像这样的友好、有趣和引人注意的环境正变得随处可见。
为顾客留下印象的最好机会是在销售之后。比如,海尔俱乐部在自己的会员中开展“给产品过生日”活动,寄产品生日卡,祝贺用户购买海尔产品一周年。一张产品生日卡所带来的体验,能够坚定顾客所作的购买决定,顾客会感觉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通过祝福的情感影响,加强了顾客的忠诚。
使交易成为记忆是体验营销的关键。体验营销可以造成一种幻觉:消费者感到整个企业都是为他特别服务的,他受到了特殊对待。今天,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许多在价格、品质和外形等方面相似的商品。
最终决定消费者取舍的因素,很有可能是消费者对企业的感情。感情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东西,但它确实能为企业争取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