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相传由传教士将蚕种和桑子藏在竹杖之中带到哪再有印度僧人将桑蚕种子和种植技术带到哪
相传由传教士将蚕种和桑子藏在竹杖之中带到哪再有印度僧人将苍蚕种子和种子种起来那是在印尼
Ⅱ 桑蚕的驯育神话
话家蚕驯育是中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世祀为先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大人出门远行,家里没有其他的人,只有一个女儿。另外还有雄马一匹,由女儿亲自来喂养。女儿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地方,十分思念她的父亲,就和马开玩笑说:“你能给我把父亲接回家,我就嫁给你。”
马听了这话,就挣断了缰绳出门去了,径直跑到她父亲那里。父亲看见了马又惊又喜,便拉过来骑了。马望着它来时的方向,悲哀地嘶叫不停。父亲说:“我这儿没有什么事情,这马却这样哀叫,我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急忙骑着马回了家。因为这畜生对主人有非同寻常的情谊,所以主人也优厚地加以饲养,但马却不肯吃料,每次看见那女儿进出,总是似喜似怒地踢蹄蹦跳,象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父亲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就偷愉地询问女儿。女儿便把与马开玩笑的事一一告诉了父亲,认为一定是因为这个缘故。父亲说:“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我怕它会玷污了我家的名声。另外,你别再进进出出了。”于是父亲埋伏在暗处用弓箭把马射死了,并把马皮剥下来晒在院子中。
父亲走了,女儿和邻居家的姑娘在晒马皮的地方玩耍,女儿用脚踢着那马皮说:“你是畜生,还想娶人做媳妇吗?结果招来了这屠杀剥皮,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话还来不及说完,那马皮突然挺立起来,卷着女儿飞走了。邻居家的姑娘又慌又怕,不敢救她,便跑去告诉她的父亲。
她父亲回来,到处寻找,女儿已经出门失踪了。后来过了几天,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中找到了,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作茧,那蚕茧丝绪不乱,又厚又大,不同于通常的蚕茧。邻近的妇女取这种蚕饲养,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因而人们把那棵树命名为“桑”。“桑”,就是“丧”,是悼念死亡的意思。从此百姓争着种植桑树,现在用来养蚕的就是这种树。平常所说的“桑蚕”,是古蚕中残剩下来的一种。
根据《天官》的说法,辰对应马星。《蚕书》上说:“对应大火的那个月(指二月),就要浴蚕选种了。”这样看来,那么蚕和马具有同一种元气。《周礼》规定,校人(应作“马质”)的职务是主管“禁止再次浴蚕选种”。郑玄的注解说:“事物不能同时为大。禁止再次浴蚕选种,是因为怕它伤害了马。”按照汉代的礼仪,皇后亲自采桑,祭祀的蚕神叫做“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是对女子的尊称,菀窳妇人,是第一个教老百姓养蚕的蚕神。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人把蚕叫做女儿,这实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词语啊。
原文: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以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上尔下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案:天官:“辰,为马星。”蚕书曰:“月当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教人职掌,票原蚕者。”注云:“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其伤马也。”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搜神记》
繁殖
雄蚕孵化时即有1对睾丸,5龄开始约形成140~200万条有核精子,到蛹的中、后期还形成大量的无核精子,但后者不能使蚕卵受精。雌蚕孵化时即有1对卵巢;至化蛹后的1~2日,卵巢内的卵巢管迅速长大,挤破卵巢膜而游离于腹腔,约至第 9日形成卵,并向输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细胞核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到中期停止、待化蛾交配后,精子进入卵内,才使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核因受刺激而继续分裂,至卵产下后约40分钟停止。第2次成熟分裂在卵产下后约60分钟开始,经20分钟完成。卵产下后约2小时,雄核与雌核融合,并开始卵裂。约在产下后15小时,形成胚盘。胚盘在卵孔一侧的部分细胞逐渐增厚成胚带。卵产下后约24小时,胚带脱离胚盘而成胚胎,俗称胚子。残留的胚盘称浆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层细胞,以后形成外胚层和中胚层2个细胞层,内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才出现。滞育卵的胚胎在滞育期间外形变化不大,随着自然温度下降,蚕卵逐渐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滞育。中国生产上把蚕卵胚胎从滞育解除开始到孵化,分为15个阶段(见表)。其中,最长期是生产上的关键时期,过了此期胚胎对低温的抵抗力即减弱,故最长期胚胎是冷藏的临界胚胎,又是加温催青的起点胚胎。反转期是幼虫器官和组织形成最旺盛的时期,不但形态上变化显著,在生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二化性种在反转期到转青期间受高温、长光照、多湿条件的影响,可促使产滞育卵,否则产非滞育卵。转青期蚁体已基本完成,对低温的抵抗力增强,生产上可通过短期冷藏抑制,以调节收蚁日期。胚胎发育成蚁蚕后,先吐出碱性肠液使卵孔处的卵壳膨软,继而用上颚刻划撕裂成小块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状态下,蚁蚕通常在上午5~9时孵化。
Ⅲ 潭头乡的社会事业
0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三年公路大决战为契机,完成水泥公路铺设28.5公里,实现了100%的通乡公路为水泥路,7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全面铺开,完成了农贸市场工程,潭头自来水工程、有线电视联网、圩镇“美化、绿化、亮化”等,改善了投资环境,目前全乡8个行政村已基本实施“五通”,通公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 07年入秋以来,融安县潭头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秋冬季大开发工作,对冬种蘑菇工作采取早宣传、早动员,目前全镇已掀起冬种蘑菇热潮,群众种菇热情高涨刚进入食用菌种植备料时节(8月--10月),乡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每天都挤满了前来咨询种植技术和签订种植合同的群众,至今年9月中旬该乡已完成签订种植食用菌合同5万平米面积,现群众已备进料播种程序,有望首批可在11月中旬产出。如市场价位不变、产量稳定,今年该乡种植食用菌此项目可使群众纯收入预计增加近100元。,
据了解,食用菌通过2005――2006两年时间在该乡种植推广,刚开始大部分群众还持观望态度,现已变成积极主动向乡农技部门咨询种植技术和签订种植合同,种植面积从几百平米已发展今年突破5万平米的种植面积,形成了该乡一项规模较大的产业。由于去年的市场价位较好,按去年全乡完成种植3.04万平米的面积食用菌仅此项农民纯收入净增56元。今年群众种植食用菌的热情基本是自发起来的。
为保证今年蘑菇的产量与质量,镇党委、政府则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做好服务企业工作,为企业把好质量关;二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为群众调度备足菌种、原料、肥料等生产资料,满足群众的生产需求;三是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奖励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种植蘑菇的农户,鼓励群众采用新技术种植蘑菇提高产量与质量。
06年5月30日,在何国玲副局长的带领下,市农业局妇女小组组成慰问组来到融安县潭头乡慰问贫困村的儿童和家境贫困的农村妇女。
根据柳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调整,2006年,市农业局与乡镇结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帮扶对象是融安县潭头乡,重点帮扶工作是对潭头乡四个贫困村的农村妇女开展科技脱贫致富,帮扶时间从2006年到2010年。为此,在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市农业局妇女小组带着农业局党委、局领导班子对潭头乡妇女儿童的深切关怀,深入到潭头乡两个贫困村进行妇女儿童慰问。慰问组首先在乡党委乡政府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听取乡党委书记、乡长关于全乡妇女和儿童的情况汇报,听取汇报后,何副局长提出,希望乡党委政府大力发展食用菌和桑蚕生产,结合两大产业,乡妇联尽快拿出妇女培训计划和方案,组织农村妇女开展食用菌栽培、种桑养蚕技术及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种植水平,加快引导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做好初中毕业生统计工作,引导不能升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校,掌握一门技能,增强外出打工的就业能力。随后,慰问组来到东相村小学,慰问5位家境贫困的学生,给他们送上了慰问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祝他们“六一”节快乐。在岭背村,慰问组到两家生活困难的农民家中,慰问了长期身患病痛的妇女,鼓励她们战胜病魔,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协助家庭搞好农业生产。最后,何副局长希望市农业局选派到潭头乡挂职锻炼的同志要协助抓好全乡妇女农业实用科技培训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农业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Ⅳ 桑蚕养殖,有把桑蚕直接在桑树上养的视频吗!就是大棚桑树直接育蚕法的视频
成本高,效益差,不值得推广。如果用大棚种植确山果桑,效益高的超乎想象!
Ⅳ 桑蚕木耳怎样种植
蚕桑下脚的循环利用,潜力大、优越性多、可操作性强,实施易于成功。以下诸多方面可以证实。 1、桑枝韧皮部发达、富含纤维素、营养丰富,据测定含粗蛋白5.44%,纤维素51.88%,木质素18.18%,半纤维素23.02%,灰分1.57%。根据不同木腐菌的生理要求和酶的特性,香菇能很好分解和利用木质素,木耳能分解和利用木质素而银耳仅能很好利用纤维二糖。实践证明用桑枝木屑栽培木耳、香菇、银耳等,具有吃料快、污染低,子实体可提前10—15天发生,子实体厚实,产量比杂木屑提高10—20%,其中,尤以木耳为最佳。 2、我们的祖先对黑木耳的生态、适生树种和耳质等早就有很好的认识和总结,《唐本草注》中有“ 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而以桑为上乘”的记载。自然界,无论在腐朽的倒木上或立木的枯枝上,春秋雨季,经常可见到自生的木耳种群,充分证明木耳对桑树的亲和与适应。 3、桑根、桑树、桑枝、桑叶、桑葚及寄生物——桑耳、桑寄生等均可入药,现代医药研究表明,桑树及其饲养的桑蚕、蚕(粪)沙均含有1一脱氧野尻霉素、(D N J),作用相当于天然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抑制人体血糖的升高,被誉为“植物胰岛素”。因此,以桑枝作为培养料生产出木耳、香菇等成为绿色、保健、安全的产品。无怪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指定要从我国进口专用桑枝栽培的耳菇产品。我们也将抓住这一契机,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打造全新的品牌去占领市场。 4、蚕粪的有效成份与麸皮相接近〔见下表〕,可采用部分取代麸皮 ,这样可降低麸皮用量,减少耳菇的生产成本和缓解菌、畜争粮的矛盾。 内 容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无机物灰 分蚕 粪13.47一14.452.18一2.2915.79一14.2456.92一57.449.5一9.85麸 皮
13.5
3.8
10.4
55.4
4.8棉仔壳
4
1.4
40.9
34.9
2.65、桑园内,桑、菌可进行立体栽培。6—11月桑园内枝叶繁茂 ,郁闭度高,有很好的遮阳保湿条件,近地表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状况,适合木耳、灵芝、平菇、鸡腿菇、草菇、高温香菇等高温及中高温型食用菌生长,对解决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另外,养蚕的日光温室也可得到高效利用。每年5月初蚕进棚,11月秋蚕出棚,闲置的蚕棚经消毒后供香菇,低温平菇等耐低温食用菌培养,使大棚达到循环利用,周年生产,促使经济效益成倍增加。 6、菌糠为食用菌栽培后的废料,是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被降解后,含有较多有机质、大量“菌被”和菌丝体的疏松结构。菌糠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一倍以上,各种矿物质元素也大大改善 ,因此仍具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可作培养料、燃料、肥料、等再循环利用。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木耳交易网www.muer114.com
Ⅵ 新型农民蚕桑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6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却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及了解。农业推广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观念,用试验、示范、交流、引导等方式,传授传播给农民,使其自愿改变概念及行为,从而改变自我决策及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水平。通过这次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及发展现状,现代农业的含义。我国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加深了对我国现代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既学到了新的农业推广理论方法及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技巧,又了解了目前农业科研的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自己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水平。
Ⅶ 家蚕研究有怎样的发展
元代建国初期,对农业生产的摧残破坏是严重的。在农田荒芜、农业凋敝、影响收入的严酷现实面前,有些君主(如忽必烈)为统治考虑,采纳部分汉化知识分子(如耶律楚材)的建议,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元世祖即位之初(1260)即在诏书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并“令各路监抚司晓通农事者无随处劝农官。”次年,立劝农司,公元1271年成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并颁布劝农立社条规十五条,以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元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1273)、王祯写的《农书》(1313)和鲁明善(维吾尔人)著的《农桑衣食撮要》(1314),继唐代《四时纂要》、宋代《陈旉农书》之后,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三大重要农学著作。这三部书中都有关于栽桑、养蚕和养蜂的内容。《农桑辑要》卷三专记栽桑、卷四专记养蚕、卷七记养蜂,多引用前代和元初诸书(如已失的《务本新书》)。其中详细地讨论到营养和温度对蚕发育和发蛾的影响,湿度对发病的影响,还提出了蚕苗、蚕蛾和蚕卵的选种法,提出了可用莴苣作为桑叶的代用品养蚕。王祯《农书》在第一至第二卷农桑通诀中记载种桑、养蚕和养蜂。其中第一次记载有蚕的龄期依地区而有不同:“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还记有蚕在各个龄期中的体色变化:“蚕初生黑色,渐渐加食,三日后渐白,…纯黄停食,谓之正眠,眠起自黄至白,自白而青,自青复白,自白而黄,又一眠也。”还记有用“频饲”以调整龄期的方法和蚕病起因是由于桑叶带露,还记有用蚕母(养蚕人)着单衣感知冷热来调节温度的办法。《农桑衣食撮要》采取月令的形式,在三月和十二月记养蚕,其中在凉暖总论中记叙了“自蚁初生,将次两眠,蚕屋正在温暖。…至大眠后,天气炎热,却要屋内清凉”的调节室温原则。在饲蚕总论中提出了饲养与产量的关系:“蚕必昼夜饲,若顿数多者,蚕必蚤(早)老,少者迟老。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丝二十五两,二十八日老,得丝二十两,若月余或四十日老,止得丝十余两。”还记有在十二月和一月浴蚕的处理方法。
明代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交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44)中说:寒家将早雄配晚雌(就是一代性雄蚕与二代性雌蚕杂交),结果产生了“嘉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交优势利用的记录。明代除邝璠《便民图纂》(1502)、徐光启《农政全书》有关于桑蚕记载外,还有养蚕的专著如金瑶的《蚕训》(嘉靖年间)、黄省曾的《养蚕经》(1506)、许明达的《蚕谱》(万历年间)、沈如封《吴中蚕法》(万历年间)等多部著作。清代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蚕丝出口急剧增加。我国产蚕区相应扩展,桑田种植面积扩大,密植和速成栽植法的采用,蚕桑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对蚕的生物学知识也更丰富。反映在清政府大力提倡栽桑养蚕,还御制有精美的耕织图和《授时通考》;养蚕的专著大批涌现,不下50余种。如蒲松龄《农蚕经》(1705)、李拔《蚕桑说》(1751)、陈克任《蚕桑志》(1738年后)、王紫绪《蚕说》(1757年后)、杨艸《蚕证摘要》(1756)、韩梦周《东省养蚕法》(1757年后)、陈斌《蚕桑杂记》(1796年后)李聿术《桑志》(1796年前后)、周春溶《蚕桑宝要》(1818)、黄思彤《蚕桑录要》(1826年后)、杨名飚《蚕桑简编》(1829)、高其垣《试行蚕桑说》(约1820)、高铨《蚕桑辑要》(1845)、陆献《山左蚕桑考》(1835)、程岱弇《西吴蚕略》(1845)、邹祖堂《蚕桑事宜》(1846)、沈练《蚕桑说》(广蚕桑说》和《广蚕桑说辑补》(1875)等等,几乎每年都有专书刊行,形式多样,洋洋大观,对桑树的栽培、接条整枝、管理,蚕的选种饲养等都有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