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基地特色
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自主开发的“走进水乡、走进生活、走向科学、走向社会”等四大系列近百个实践活动项目,将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索、手工制作、劳动实践、特色军事等活动有机结合,凸显了基地办学的“共建型”运作特色。“开放式”课程特色。“长江风”文化特色,使基地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现在,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市中小学4万多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❷ 去过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进
感受春天
拥抱自然
——张新外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报道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新加坡外国语学校幼儿园至高中的全体师生和家长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张家港常阴沙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
同学们坐在车上,眼睛一刻不停的张望着窗外欣赏美景,说笑谈天非常兴奋。
基地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吸引了这些平时很少来农村的孩子。幼小部的同学们参观了基地的动物养殖园。孩子们踊跃地给动物们喂食,也许是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喜悦,漂亮的蓝孔雀飞到高处,展开了雀屏,引来孩子们的掌声和尖叫!在与小动物们依依惜别之后,同学们还参观了蔬菜大棚,并在科普长廊积极体验,大开眼界;活动区一向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大家拉上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分享快乐。随后,大家在草地上野餐和游戏,享受午后美好时光,分享基地社会实践的快乐!一张张欢乐的笑脸,让这个春日显得更加灿烂。
初高中部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法制宣传馆,通过模拟法庭、电子互动答题等形式了解了许多有用的法律知识;科学馆中大家通过丰富的实验设施,了解了电学、力学、核能、磁能的应用,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与乐趣!特别是3d模拟飞行器让大家过了一把飞机驾驶员的瘾!
参观结束后,大家来到了烧烤区,初高中部的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起了barbecue,
专业“范儿”的“大厨们”烤出来的食物香飘四溢,中外老师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
下午的拓展训练中,初中部师生们积极参与了各类素质训练。在团队协作下度过了8座铁索桥、体验了冲锋山,在汗水中享受合作的欢乐!
高中部的拓展项目为射箭。指导老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学生们起初对于姿势,架箭,拉弓都非常陌生,但在认真地学习之后,上场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男生组多数学生都成功的射箭到靶,女生们也表示此项练习非常有趣,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
下午的第二项拓展练习绝对是考验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游戏方式。同学们八人一组,每组分到一个系有八根绳的大鼓,通过大家的一致步调,要让网球在大鼓的抖动下不掉地.刚开始学生们都没有找到最佳的配合方式,大家的抖动幅度不一致,也没有口号,网球很快就落地了.但是随着不断地练习和摸索,每一组都有所起色,渐渐的配合也更加的默契,方法也变得合理,最终一组男生竟取得了连续180下不掉地的惊人纪录!
本次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安排都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知识,也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本次寻春之旅给同学们新学年带来美好的开始与无穷的动力!
❸ 张家港的民俗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西晋太康二年(281),境内设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在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包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从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和社会实际看,择其要者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一、重教兴学
自古以来,张家港民间就有重教兴学、读书上进之风。《杨舍堡城志》曰:“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之下者也。” 境内名门望族无不以知书达礼、耕读传家为立身之本,纷纷办私塾,设义学,建书院,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孙。普通老百姓也以家有“读书声、织布声、小孩哭声”为评判家庭兴旺的表象依据。较为典型的,以妙桥金家村为例,明清期间即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之说,翁同和有诗赞金村“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其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重教兴学之风孕育了一大批跻身仕途的达官贵人。唐宋至清末,境内共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数百名进士。其中,章卿赵氏自宋至清出了37名进士,鹿苑钱氏明代有“一门九进士”之誉,清代康乾年间港口蒋氏出了父子宰相。境内官至大学士、尚书、御史、巡抚、总督者代不乏人。重教兴学之风还造就了一大批擅长经史文学、工于书画篆刻、精通医学音乐的名彦硕儒,事迹载于国史或方志,这里不再赘述
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在境内代代相传,从未断绝。延至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沙洲沿江地区。解放前,这一地区长江洪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五六十年代,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但人民群众笃信读书,渴望“书包翻身”,宁愿“住草房、吃麦粞、喝腌菜豆瓣汤”,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计供子女读书。一批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苦学,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家港6名中科院院士中,合兴曹楚南、三兴章申、兆丰薛永祺,都来自贫穷的沙洲地区。在张家港籍正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中,沙洲片的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忠勇报国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系由海入江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冲。频繁的战乱给境内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造就了港城人民抗御外侮、不畏权奸、忠勇报国的一代民风。面对强敌险境,无论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均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在悲壮激烈的战斗中,“慷慨捐躯者有之,从容赴义者有之,若男怀屈子之诚、女抱蟂姬之烈者,更不胜屈指”。
南宋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率兵驻防江阴、常熟一线,深得境内百姓拥戴,军民和衷共济,合力抗金,留下了马嘶桥、茯苓山、庆韩镇、弄里芹菜等古迹和传说。开僖年间(1205~1207)权臣韩侂胄兵败师溃,引得金兵自涡口直逼江淮。我市南沙丘家埭人丘崇时任江淮宣抚使,率部奋力抗敌,亲自督阵,终于使金兵未能越江淮防线一步,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乡人引以为自豪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我市河阳桥人钱泮(官江西参政)、邵舍人徐察(官太医院吏目)在三丈浦与倭寇血战,壮烈牺牲,参与战斗的数十名乡亲均慷慨捐躯,无一人苟且偷生。杨舍人许蓉率家丁乡兵,在杨舍一带同倭寇多次决战,虽家园被毁而斗志不减。在建造抗倭工程杨舍堡城的过程中,江阴县令为经费严重匮乏而一筹莫展,又是在许蓉首倡下,杨舍及其周围的士民百姓慷慨捐资、义务出工,仅90天即完成这一旷世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御外敌的民意民心和爱国爱乡、精忠报国的传统意识。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阉党专权,杨舍及其周围地区在朝为官的东林党人缪昌期、李应升、黄昭、贡安甫拍案而起,以死抗争,最终青史留名,成为乡里先贤忠勇报国又一典范。清代学者叶廷甲赞曰:“吾江清淑所钟,蔚为人文,如前朝名贤焯著寰宇内,贡公生华士,黄公生杨舍,李公生赤岸,缪公生白鹿,百余年中贤豪挺生,都在杨舍二十里而近,可谓盛矣。"
清代顺治乙酉(1645),江阴典史阎应元抗清,守城81日,城内外殉难14万余人。张家港境内挺身参战、城破死义者不计其数,仅白鹿乡东兴里缪氏一门,就有17人同时捐躯,“子死父、妇死夫、弟死兄、仆死主,无不视死如归”。
三、务实兴业
张家港境内著姓大族,大多自晋唐以来从外乡迁入。考其家谱,除章卿赵氏、杨舍郭氏等少数几家是先祖来此当官任职而占籍外,其他均因政局动荡、流离辗转,或为养家糊口、四处谋生,最后定居到此。正因为如此,这些家庭都安分守己,勤勉持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由此形成务实兴业之风
以庞氏为例,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来到塘桥,仅是背井离乡、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大振,至清代中叶始登科夺魁,遂成望族。叶氏始迁祖爱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浙江寿昌挑了一付草药担子到杨舍定居,靠广结善缘,耕读传家,其后裔始兴旺发达,江阴最大的藏书楼叶氏静观楼和叶氏所修《杨舍堡城志》得以名留青史。南沙张氏始迁祖南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靖江来到江南,卜居香山北麓,合族子孙围垦江滩,又开凿河道,发展灌溉运输,此河即为今日张家港河之前身。像这样先祖艰苦创业、率先垂范,子孙谨遵祖训、薪火传承的事例,在张家港境内可谓不胜枚举
这种务实兴业之风发展到近代,造就了一批工商实业家。解放前,杨舍的焦氏布厂、赵氏铁厂,后塍的汤氏酒厂、祝氏帽厂,塘桥的庞氏油厂,塘市的徐氏米厂等,以及境内各镇著名商号的经营者,无不靠惨淡经营、务实创业而发家致富
解放以后,港城人民务实兴业的习俗一直未有改变。50年代末,境内即有社办工业,60年代曲折发展,70年代后期提出“聚精会神想富、理直气壮抓钱”,并以“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工业,以“泥腿子闯世界”气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践中,务实兴业的民俗民风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造就了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的辉煌业绩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张家港人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理念。历代志书对境内先人衣、食、住有如下记述:“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市人怪而哗之。”“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盘八碟为上筵。”,先人节俭持家之风可见一斑。
古人深知“勤俭持家”重点在“勤”。不勤则难以寻觅生计、养家糊口。故务农者“仰事俯畜,勤动三时,不敢游惰”;泥瓦木工成衣者四时外出打工,“勤作不苟”;作经纪者“谨小慎微,唯恐亏折”。 由于懒惰奢靡必导致家业颓败,故境内所有家谱的“祖训”篇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以《章卿赵氏宗谱》为例,其“祖训”篇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祠堂,惩以家法。”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勤俭持家的又一要义。张家港民间有谚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大多拮据,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便起早带晚从事小手工业和家庭种养业,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仍痴心不改。当时有句顺口溜“春秧夏瓜秋白菜,冬杀羊肉捞外快”⑽,就是农民利用自留地和冬闲时间从事家庭种养业的真实写照。直至现代,许多家庭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同时,考虑日后买房、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项支出,常节衣缩食,存款防后,很少超前消费,更无挥霍无度,力求收支平衡,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孔孟之道在中国沿袭数千年,反映到民俗民风方面,表现之一就是老百姓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敬宗睦族事象。古训谓“两间有大伦,曰君曰亲;人生有大节,曰忠曰孝。为人臣而不鞠躬尽瘁者即非忠臣;为人子而不慎终追远者即非孝子”, 至今仍是张家港境内老百姓笃信无疑的传统理念
从《杨舍堡城志》记载的岁时节庆习俗看,其主要内容就是虔诚地祭祀祖宗。如,大年初一晨起煮糕圆、点香烛,供奉家堂祖像;“四立”日、冬至日拈香拜宗祠;清明节合家上坟祭扫祖墓,谓之“飘山”;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食茄饼、祭先祖,合家会餐;十月朔(初一)祭扫祖墓如清明节。时至今日,张家港农村大部分家庭尚延续保留这些习俗,希望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有的人即使住在城里,如逢上述节庆,还要专程回到乡下折锭烧纸,祭拜祖先,礼仪不稍减
敬宗睦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编修家谱。老百姓认为家谱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的重要依据,所谓“天下事莫大乎敬宗,敬宗莫大乎收族。收族者,千子万孙皆祖宗之所由出也;敬宗者,水源木本皆子孙之所当崇也。其载之而不朽者惟谱。”“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视作封建“四旧”而大多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张家港境内目前已有56部家谱浮出水面,其中后塍镇在2003年编修地名志过程中,就收集到24部家谱。这些家谱大多始修于唐宋时期,一般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续修或重修,体例完备,支系清晰,凝聚了几十代人的心血,谱序、像赞、传状不乏名人手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内民间续修家谱之风方兴未艾,村支书、企业家出资倡修,花几十万、上百万都在所不惜。有的家族无大老板支撑资金,即采取各户集资方法,由热心人义务纂修,四出采访,逐户笔录,化二三年时间倒也水到渠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境内在修家谱大约不下20部,其中德积一地就已修成陈氏、丁氏、潘氏3部家谱,有的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装帧考究
六、积德行善
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门教义,在张家港民间却有广阔市场。明代杨舍乡绅许庄著《虑远集》,其序即引司马光名言:“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这种把积德行善作为做人准则、门庭之福的民俗理念及其生动事例,在张家港的历史上俯拾皆是。
举办义庄、义塾、义学、义冢,是境内士绅富户积德行善的主要形式。明清年间,境内各乡镇基本上都设有义庄,用于扶贫济困,其中规模较大的数恬庄杨氏敦本义庄,有义田2000多亩;塘桥庞氏裕后义庄近800亩。凤凰西徐市有周氏、缪氏、王氏、陆氏4处义庄,总田亩超过2000亩。 义塾、义学则是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读书上进的办学形式。清代乾隆年间恬庄杨氏义塾就有两处教学点,各延请塾师1~2人,招里中清寒子弟入学。 义冢是地方上收葬无主尸体的公共坟地。1937年11月20日,日寇在港口、恬庄境内烧杀抢掠,数百名无辜群众和国军士兵遇害,其中108具无主尸体就安葬在义冢。
敬神拜佛是积德行善又一重要民俗事象。千百年来,张家港民间敬神拜佛之风经久不衰,善男信女渴求佛祖神仙消灾赐福,甘心情愿捐款助缘,如鲁迅笔下祥林嫂苦捐门槛者不在少数。至明清年间,由祭祀、烧香发展到庙会、节场,神像由室内供奉发展到出外巡游,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搞越大,成为地方上民俗风情中的亮丽风景线。以杨舍河南庙“二月十九”庙会为例,从初一至十九日,方圆百里组织的拜香队赴庙进香者每天不下千人,十八、十九两天更是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更有甚者,杨舍地方乡绅组织的大型拜香队沿街表演“扎肉香”、“大盘香”,均有青年男女用钢钩扎进手臂,以示“报答娘恩”,后面紧跟彩灯、彩轿队伍,白天晚上巡回表演,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庙会竟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
七、习武健身
张家港民间素有习武健身的风俗习惯,此风在南部地区尤甚。农民在耕作之余,举石担、掷石锁、扛石鼎、顶石臼、推石滚、捏石笋,有的还舞刀弄枪、击剑练棍,乐此不疲
习武健身之风孕育了一批武将、武举人。宋、明、清三个朝代,载入《杨舍堡城志》的武将就有25人,其中杨舍蔡氏一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连出6名千总或把总。 另外,泗港邵巷村清代乾嘉年间出了邵永福等5名武举人,邵氏被史学家缪荃孙誉为“武世家”。 还有不少人练就一身功夫,虽未中举为官,却在地方志书中留下许多动人传说。明代顾玉川、清代郭敬明等杨舍人均生性侠义,身怀绝技,喜抑强扶弱,惩治恶少奸猾。其中顾玉川还擅长神行轻功,当年钱牧斋考中探花的泥金函就是他在三日之内从北京徒步送回家乡鹿苑报喜,钱牧斋专门写有《题玉川画像歌》附在顾玉川传略之后
解放以后,张家港民间习武健身之风未减。1957年,江阴县在后塍镇举办武术汇演,各乡均派代表队踊跃参加,其中素有习武传统的南沙乡代表队在半数以上表演项目中拔得头筹。1983年至1992年,连续10年举办“张家港(沙洲)之春”大型文体表演活动,每届都有民间武术表演,表演者激情投入,观看者喝彩叫好,其中南沙武术队的节目还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家港为使习武健身之风后继有人,命名具有练武习俗的乡镇为“武术之乡”,并在中小学生中倡导武术训练,其中后塍中心小学武术队训练成效卓著,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并在苏州市和全省的群众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
八、绿化造园
张家港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与此相应的民俗之一,就是自古以来植树、栽竹、养花、造园的良好风尚。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张家港的香山种梅栽竹,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内有“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年酒醉竹成林,分向瑶池配丹阙” 等百读不厌的诗句。
绿化习俗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南部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民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幽香袭人;园内栽种修篁绿竹,四季常青。北部沿江地区自然村,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河溪边种有杨、柳、榆、槐,场园内栽有果木竹林。
由于境内市民喜爱植树栽花,因而自古以来境内不乏私家园林。据记载,境内最早的园林是鹿苑的陈陆园,建于宋代,内有读书台、待潮馆等景点。 明代杨舍有姜园、息园、沧江别墅、许氏前园,清代有赵氏、叶氏寓斋小园。其中以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沧江别墅规模最大,“广袤数十亩,杂艺百卉,植梅三百余株,中有沧江书舍、鸣鹤轩、香雪窝诸胜。园有八景,曰段山浮翠、令节乔林、月浦渔歌、烟村牧笛、谷渎潮声、海门帆影、斜桥鹤唳、沙渚鸥眠”。
延至当代,境内城乡居民均以植树栽竹、种养花卉为高雅生活情趣。改革开放以后,绿化造林成为政府行为,每年都投入巨资,全市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质量水平跃居省内外前列。
以上所述,仅是从张家港民俗民风中采撷的几处亮色。同长江流域各兄弟城市的民俗文化一样,张家港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既同属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又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有源有流,自成体系。
一、绵延千年的传承积淀,是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积累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烙印。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如前所述,早在距今8000年前,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就是闻名长三角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境内的徐家湾遗址距今5500多年,蔡墩遗址距今4000多年,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考古挖掘的文物看,张家港的先民当时使用石刀、石斧、石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壶、陶鼎等生活器具,同时也孕育出原始社会中境内较为简陋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包括各种图腾和已经流传几千年的“河阳山歌”。
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境内设置暨阳县,以后又设置梁丰县,县治均在杨舍镇,这一历史延续了345年,至唐代武德九年(626)张家港才分属江阴、常熟两县管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境内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以编修家谱这一民俗事象而言,唐宋之前境内家谱很少,如有也仅是残本断简,内容十分简单。发展到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年间,修谱之风日盛。由于历经几十代人的资料积累,谱本内容也由简到繁,乃至出现了囊括方圆数百里的宗族大统谱。其中徐氏大统谱多达94册,涉及苏、锡、常和上海地区以及部分外省的所有徐姓宗亲。再以祭祖敬神这一事象为例,秦汉时期先人祭祀仪式一般仅在家庙举行,较为简单,人数也少。发展到明清时期,境内工商业发展,庙宇剧增,仅南沙乡就有3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座多。 宗教场所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游玩、热闹繁华的庙会,境内每个集镇不分大小均有庙会,有的每年1次,有的几次,最早的在农历正月半,迟者农历九月半。庙会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拜谒庙者一”。 也就是说,在人山人海的参与者中,90%是游玩贸易者,仅10%是祭祀拜佛的善男信女。
正是由于历史的演化、传承与积淀,使得张家港境内的民俗文化发展成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纷繁复杂的地方风俗时尚。
二、吴地文化的熏陶化育,是其重要的思想原因。
民俗文化是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反映,更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反映。张家港地属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太伯、仲雍、季扎、言游等古代先哲高尚德行和传统思想的教化熏陶。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诗中有“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太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我市梁丰中学在清末民初的校歌中有“三吴文化起春秋,季扎言游,遗泽故乡留”等句,说明这些先哲在民间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可以这样说,太伯仲雍让贤避国的美德,培育了境内敬宗睦族、积德行善之习俗;季扎言游以儒学教化乡民的举措,造就了境内重教兴学、处处弦歌的风尚。
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传承,固然要有为政者的倡导,而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和践行也十分重要。从张家港的历史看,地方官吏、文人学者在弘扬传统文化、造就良好民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舍自晋代置县,迄于唐初为县令者,仅有二人可考,其中一人就是梁代名宦司马筠。此人“孤贫好学,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在任时以儒家礼仪道德之说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影响深远,被本地崇祀为名宦。 北宋江阴军学教授郭庭坚,受任之初,因学校狭小破败,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扩充学校,并“招延治中俊髦,开筵讲学,阐绎先儒性分之理,陶育人才,一时称盛。” 明代,后塍以南曾名“化成乡”,就是为政者在传扬先贤美德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德治民、化民成俗,因而称化成乡。境内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北宋经学家陆绾、元代文学家陈基、明代大学者钱牧斋、清代经学家庞大坤等,无不精通儒家经学,著述宏富,也无不以重教兴学、提携后学、感化一地民风为己任。较为突出的有清代杨舍学者叶廷甲,弃举业而习经学,建静观楼藏书5万余卷,“乡里有利益事率倡为之,镇多博徒又随所聚而力禁之,俗以大革,市无犯者数十年。”
在如此浓郁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境内老百姓的伦理观、价值观、民俗观得到规范和优化,一般人家均以读书上进、勤俭节约、敬宗睦族、积德行善等传统理念教育子女,有的还在住宅大门的对联中、或者客厅堂额上,写上先哲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劝学箴言、治家格言。这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是境内民俗民风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重要助推力。
三、江尾海头的特殊位置,是其重要的地域原因。
民风习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因地而异。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存条件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吴地自古以来就称作断发文身的荆蛮之族,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晋代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
张家港民间习俗中的“节概之风”比起吴地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如前所述,张家港居长江之尾、大海之口,素称金陵锁钥、江海门户。《杨舍堡城志》谓杨舍乃“由海入江之咽喉,自狼(山)福(山)西达江(阴)靖(江),我镇适扼二三两重门户之中。”自明代“筑倭城,设参戎,列巨炮,经武制胜者盖已三百年于兹矣”。 因此,尽管境内属鱼米之乡,山水秀美,物阜民丰,但战乱不断,屡遭兵燹,由此造就了市民百姓不畏强暴、刚烈忠勇、习武健身、保家卫国的习俗。
据清代光绪《江阴县志》记载,自前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起,到明代朱元璋亲率大军在巫子门大败张士诚止,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江防兵事就有20多起,其中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淳佑中(约1245)的110多年中,就发生9起重大兵事。面对如此频繁的战事,境内百姓惟有奋起抗争,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以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为例,杨舍乡民为抗倭而自发参加习武训练者有2000多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支乡民武装成为抗倭战斗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乡民武装毕竟缺乏严格正规的训练,在虎狼般凶狠的倭寇面前,其弱点暴露无遗,先后有数百名乡兵在杨舍、港口、凤凰、鹿苑、南沙等地的血战中壮烈牺牲。
血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在抗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斗争中,畏缩后退没有出路,不掌握杀敌本领、不练就高强武艺也没有出路。此后,境内习武健身之风有增无减,民谚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就是要练实战真功,不练花拳绣腿。明清时期,仅南沙香山周围地区民间习武健身的拳场就有几十家,专聘武艺高强者传授指点。这些拳场的徒子徒孙在明末江阴抗清守城、清代咸丰庚申之变、1927年农暴斗争中,均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实战本领。
四、锦绣水乡的富庶产出,其重要的经济原因。
经济状况是支配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决定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基础。张家港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经济实力作为依托和支撑。[/size]
在远古时代,“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至唐宋年间,“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到明清时期,自给自足农本经济逐渐向工商业发展,带来境内经济的兴盛繁华,棉纺织业、五金铁业、油米加工业、酿酒制酱业陆续出现,商贸服务业日趋昌盛。以后塍镇为例,晚清时期的雷沟杜布远销海外,抗战以前“商业一条街,南北三华里”,大小店面数百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其中米行就有32家半,人称“盘篮升斗满天飞,车载肩挑尽是米”,街头巷尾运输货物的手推车之多如“周庄潵墩梅子”。
古训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在这种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境内民俗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的发展获得坚实而丰富的物质条件,民间才得以重教办学,培养出众多达官贵人、儒家学子;行善积德、敬宗睦族之风才得以代代相传;讲究礼仪、祭神拜佛之风才会延绵流传。以绿化造园习俗为例,贵族大户人家建造私家园林固然不足为奇,而一般老百姓在衣食无忧之余,也习惯于在场前屋后设置花坛、花圃,甚至在农田中建小型花园,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代后塍之东、蔡港之滨,徐姓农家在耕作之余,共计辟出30余亩田栽种四时名花异卉,此村由此得名“徐家花园”。 明代塘市古泾村农民以种花为业,连畦接壤,品种繁多,尤以牡丹、芍药为最,此村后由顾鼎臣改名为“花泾”。 如果农民在饥寒交迫、衣食无着之中苦度光阴,是决不会有此养花种草、侍弄园艺之雅兴的。
民俗文化是方志编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及其成因是方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研究张家港民俗文化的特色和成因,目的是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当今,传承后代,以更好地存史育人。我相信,民俗文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培育下,一定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无比的奇葩!
❹ 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6-08-04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国泰时代广场1幢702。
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82MA1MQU8K7M,企业法人黄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服务;软件开发;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活动策划;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不含投资咨询、金融信息咨询);道闸购销及维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外投资3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张家港恺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❺ 张家港的特色
张家港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境内有“三山一苑”(
双山、香山、凤凰山、东渡苑)等主要景区。有苏东坡与梅花堂、徐霞客三游香山等历史文化等传说典故。景点有世纪广场、暨阳湖公园、张家港公园、沙洲公园等游乐场等。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建成了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
香山
香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张家港市西陲南沙镇境内,西接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江阴市区,北靠国际贸易商港张家港港和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的张杨路,与长江边的长山、巫山相对,南傍东横河,与稷山相望。东距张家港市区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
36.6米。山体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为张家港市之冠。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
香山,因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宋代诗人苏东坡游香山时曾为梅花堂题匾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赞叹曰:“千年迹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梦亦香,可谓不负此山矣!”
香山有广为人知的“十八景”:钓鱼台、采香径、梅花堂、洗砚池、石虎门、圣过潭、观音殿、荷花茶厅、圆寂塔、听松吟、桃花涧、圣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归云洞、烽火墩、藏军洞。
南沙还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具有八千年历史的东山村古遗址。[17]
桃花涧
位于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香山左岗有涧数十丈,夹涧绯桃四植,名桃花涧。”涧从上至下,纵贯青龙岗,全长约800多米。涧水源头出自山顶泉眼,常年不涸,现为中峰之巅的天然湖泊鹿女湖。
采香径
位于香山东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云生,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曰采香径。”全径沿山由东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长约五华里,几乎横贯了整个香山。。
听松吟
位于香山南山坡上,百亩山地上满坡松林,千株万株,蔚然成海民国年间,中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回故乡省亲,也专门游览听松吟,而后激发了创作灵感,其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情愫一脉。
圣过潭
又名舜过潭,传说古时大禹治水东南途经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觉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剑拓成潭,故名舜过潭。位于香山顶峰中部。潭大体呈圆形,直径约2米,四周皆由山石围成,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长有无屁股螺蛳,成为香山一奇。
藏军洞
位于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巅的东侧,有一石板盖顶的洞口,约80厘米见方,这就是香山著名古迹——藏军洞。据史料记载,香山藏军洞最早大约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称霸于诸侯,攻越伐楚,大动干戈,出于攻防战术需要,即在长江之滨的香山、长山一带挖建了许多藏军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军洞发现大量具有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几何纹陶器和红陶器,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
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处,初建于宋代。相传苏东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阴友人葛氏邀请,曾数度来梅花堂怡情养生,并题书梅花堂匾额。堂后洗砚池,因东坡洗砚而得名。由于紧靠大小香山间的石虎门古战场,梅花堂一度遭到战火破坏。明朝末年,爱山成癖的徐应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并在山上广植梅竹。
南沙十八景
临近张家港港口的南沙乡,由于山多景胜,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
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继增补十景,称“南沙十八景”。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从香山湾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径”。采香径从香山西北坡起至东南麓止,长约5里,相传是春秋吴王夫差偕西施及嫔妃玩乐的地方,建育“采香禅院”作行宫。
香山,有大香山与小香山之分,在两山衔接处,陡似峭壁,形成石门。因远看似一猛虎张口守隘,故有“石虎门”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原来两山接岗不分,后因军事需要,官府命百姓凿山开路长达50余米,形成石门。在香山附近,有长山,凤凰山、镇山等山,有藏军洞(又名将军洞)。出江阴东门,有凤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最初建于春秋期间。大香山原名桃花山。藏军洞、烽火台、桃花涧等古迹尚存,被列为张家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渡苑
国家AAA级旅游区——东渡苑景区位于张家港市东郊的古黄泗浦畔,是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的启航处,总面积300余亩。整个景区分东西二区,东区是寺庙和休闲区,西区是鉴真纪念馆区。
凤凰山
凤凰山,古称河阳山,位于港口、凤凰、西张三镇交界处,山体由西而东走向,犹如丹凤展翅,故称“凤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占地千余亩。山上有大片松林、竹林,树木葱郁,景色秀丽;山坡辟有成片桃、梨园,出产的水蜜桃汁多鲜甜,颇有盛名。山之南麓有,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解放后被拆。山之西南有鸷山,占地400亩,西北面树大葱郁,果园繁茂,著名凤凰水蜜桃源出于此。旁邓家宕的稀有名木红豆树,相传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所种,距今已1500余年历史,为江南一绝。2000年5月6日红豆树突然开花,10月结得形似鸡心、鲜红颜色的果实百粒,与上次开花之日相距30余年。旧志中载:“盖以大江东下,山势西来,凤凰实导诸山以赴于虞者也。”凤凰山迤丽多姿,风光佳丽,名胜古迹众多。曾有内外八景之说。“内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桧、空杨、秀峰、醴泉、丞相墓、状元读书台;“外八景”有湖下书声、坊基酒肆、港口渔歌、柴场牧唱、桑岸啼鸣、莲塘游鱼、松林落照、精舍飘幡。几经沧桑变迁,“内外八景”中绝大部分景点早已湮灭,唯秀峰、醴泉、状元读书台尚存。2013年5月被评为国家4A景点。
❻ 急求)大家帮忙看一下怎么写一个活动策划案内容如下:
2月15日,我们班经过二周电机实训,为轻松下同学们心情,促进班集体和谐,在班长庄旭凯的动员和组织委员黄东风组织下,我们班同学一起到番禺美森欢乐营开展野外活动。美森欢乐营是一个大学生野外拓展训练基地,在那里有各种娱乐设施,如草地飞车,青蛙跳,丛林飞鼠,地下河等项目。这些兴奋而且刺激的游戏不仅让我们的大学课余生活更加充实及有意义,而且让我们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收获,那就是通过一些团体的游戏活动,让我们深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团体障碍越野项目,它要求我们小组每人都要互相协助才能通过,这就极大地锻炼和考验了我们团队里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和精神!训练营里,我们吃的每顿饭全是靠自己动手得来,我们8个人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协作,有负责收集柴火的,有负责煮饭的,有负责炒菜的,还有负责帮忙打下手的。虽然大家吃到的是有焦味的饭,放少盐的菜,但是我们每个都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那都是我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晚上的野外露营无疑是我们这次野外生活的最兴奋的体验,在草地上,我们四人为一组,齐心协力把帐蓬搭好。忙到十一点多,我们一起坐在帐蓬下,在淡淡的星光下畅谈。两天的欢乐时光过得很快,我们的活动也取得完满的成功!现在我们将以饱满的精神回到学习中去。
❼ 请问张家港哪里做演出策划和舞台制作比较专业舞台的灯光效果也能做的好的
张家港橘田视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活动策划与执行服务为主,并延伸到时尚、娱乐及文化领域的综合性专业传播机构,服务层面涉及到舞美设计制作、文艺演出、品牌推广、婚庆礼仪等各类专项服务,致力提供策略性的一体化传播解决方案。
舞美设计制作:大型的舞美制作工厂,专业先进的演出设备(舞台、灯光、音响、LED高清屏等),创新的技术引进(运用大量现代材料),经验丰富的设计制作班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为客户量身定制打造非凡、时尚的舞台效果。
文艺演出:强大的演艺资源和经纪网络,策划与执行一站式服务,让客户省心省力;同时,为客户呈现独具一格的视听艺术。
品牌推广:职业素养、实战经验的创意设计人才,专业化的设计结合市场分析、调查、营销、公关等手段为客户的品牌推波助澜。
活动策划:策划各类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以一个崭新的构思延伸品牌形象。(如:政府重大活动、文体赛事、品牌发布会、客户联谊会、企事业单位年会、婚庆及典礼活动、ROADSHOW、时尚酒会和PARTY等)
❽ 张家港的习俗
1、送灶,腊月二十四的傍晚,张家港家家户户都要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置灶神龛,中间供上灶神的神像,待送灶仪式正式举行,将事先准备好的豆腐百叶、豆芽菠菜等几样菜肴及瓜果、糕、糖等食品置于灶上,供奉灶神。
2、作享,过了腊月二十四,张家港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前挑个好日子,通过“作享”来祭拜老祖宗。
3、制吉树,除夕这天,张家港地区,人们从冬青树、柏树上剪下树枝,配上芝麻杆,末端用粗线扎好并封上红纸条,“吉树”就做完啦。
4、年夜饭,在张家港不仅要求阖家团圆,对于饭怎么做,也有不少讲究。除了大米外,还要放五谷杂粮,如黄豆、赤豆等,意为五谷丰登,到年还吃不完;烧年夜饭的柴也有选择,一般不用稻柴而用麦柴,烧起来噼啪有声,喜庆闹热。
5、搓团圆,在张家港,大年初一一大早,妈妈们就要起来煮团圆,一人一碗,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