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该给孩子教些啥
小学一年级从零开始教学,以避免学前阶段孩子“抢跑”造成负担。新学期上海的这一减负“新政”,引起幼儿园家长和教师的讨论: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 幼儿园不适合学科学习 不少家长担心,如果幼儿园纯粹玩游戏,不学不教语数外学科知识,“白纸一张”进小学,既要适应严格的班级统一授课方式,又要突击学习新知识技能,孩子难免吃力,其实负担依然难轻。 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特级园长秦若于说,“取消学科化学习是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科学安排。”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提出,7岁前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多数孩子尚未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很难进行运算。 不过,幼儿园取消学科学习,并不等于取消学科知识学习,而是用更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科学启蒙。延吉幼儿园一位老师介绍,大班常用“色子”点数教孩子认识、了解数字,引导孩子学会在图形和数字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再如春游,引导孩子观察花木的颜色,属于美术启蒙;认识形状和数量,属于数学启蒙;练习用形容词来描述春游的过程,属于作文启蒙…… 孩子适应社会才重要 幼儿园不能以学科为主体,那每天孩子学什么? 市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透露,目前全市超过九成的幼儿园都使用上海二期课改学前教育教材安排活动,分为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四大板块,帮助幼儿在身体、情绪、行为习惯、认知思维、同伴关系、自我表达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 不少幼儿园开设出“娃娃家”,孩子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不少家长认为这太“小儿科”。但秦若于说,小班阶段的孩子缺乏合作能力,往往各玩各的,老师会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关注他人、分工配合;到了中班,强势的孩子扮妈妈、弱势的孩子扮宝宝,争吵不开心,老师会引导他们尊重别人,大家轮流坐庄;到了大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法官,讨论和制订班级的游戏规则,学会“公平”。“模拟社会情景的‘过家家’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化素养有着独特的价值。”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因此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化能力。”不少园长提出,学科知识进小学后可以很快补上,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长期的困难和障碍。“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为孩子顺利融入班级集体、快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Ⅱ 幼儿园去小学化应该怎么教
1教育理念定位:不能因为市场需求就跪舔,作为教育者应该坚持教育的原则;
2教材选择:由于幼儿园没有小学那样全国统一的教材因此优先选用省定版,跟着政策总是没错;
3教师培训:只有把一线从业人员的观念扭转过来了,由它们去做家长工作,才能至下而上的做到统一、坚持。
Ⅲ 幼儿园怎样去小学化
可以使用抄简单识字卡袭片,47个拼音字母,让孩子们利用拼音认识汉字,平时常听的一些儿歌等,再给孩子们渗透一些故事书。总之从多方面开发孩子的智力,再者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里也是非常重要的,请家长慎重考虑好这一环节。
Ⅳ 幼儿园教学如何去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去小学化,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家长们就开始了关于幼儿园教什么话题的讨论。今天我们来谈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吧。
把教学生活化,让教学服务于生活。当下大多数人乃至教育者的认知里,学校教学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考高分”,忽略这些技能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校教育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应用。说白了就是现在大多数孩子就是单纯为了学习成绩而去学,追求学习成绩成为孩子的生活主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导我们要做的是教育生活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
所以,该如何让教育服务于生活?首先我们要确定为什么要学习?很明显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例如:思思四岁的时候就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思思管这叫“画字”。爷爷奶奶觉得思思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带着孩子上了辅导班。不知怎么,思思慢慢的开始讨厌写字,排斥上辅导班,她再也不玩“画字”的游戏。案例中的思思由原来的喜欢“画字”到后来的讨厌“字”,明显是学习由之前的生活化主动学习转化成了机械学习,由自身内在需求转化成外界需求。这是思思对待写字这件事态度的转变。
所以呜帕幼儿概念馆认为,幼儿园教学去小学化,是为了避免使用小学化的教育手段来教育幼儿,应该让教育生活化,让孩子感受与自身最为密切相关的生活,从而更好的了解世界,在生活孩子才能发现无限乐趣,真正把孩子的乐趣放在第一位,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Ⅳ 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该教什么
虽然我还没有结婚,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结婚生子应该是人生的一种正常经历。如果有一天,作为父母,我们面对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在上网的时候看到一个幼儿园变成小学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妈把幼儿园留的周末作业在群里发了出去,群里的妈妈看到了就炸了锅。妈妈们都说这个作业应该是小学水平的,根本不是给小班的孩子的。
那么我对我的孩子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他能快乐,因为在这个年纪,我觉得我不需要学太多的知识,在无忧无虑的年纪,我应该快乐。我只想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在孩子上学之前,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系统、科学地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其大脑各个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和未来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
Ⅵ 幼儿园小班去小学化倾向计划
1、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 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 第 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 第 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
Ⅶ 幼儿园如何去除小学化的园本教研
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要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并不是要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作为幼儿园首先要明确自己办园的目标,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家长的工作,担负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责任。
Ⅷ 幼儿园去小学化做法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幼儿的年龄、身心发育、学习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从内容、方式、环境等方面照搬小学教育模式,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根据多年从事幼教的经验,笔者认为幼儿园“去小学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管理工作
转变办园指导思想。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保教活动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载体,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不能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生搬硬套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环境。明确活动区角的设立数量、幼儿读物的投放数量、桌椅的摆放方式、一日活动的安排等,避免出现小学化的投放方式和摆放位置。不违规要求家长额外订购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资料。
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纳入幼儿园常规工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学前教育宣传的重要性,建立长效机制,把宣传月活动纳入常规工作中。围绕学前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实效,切实把科学保教的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落实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中。
二、教师工作
幼儿教师要树立以下观念,并切实加以实施:
首先,教学机制上要突出幼儿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变化,教师的作用是观察、帮助、指导等。
其次,课程设置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宗旨。注重“课程统筹化” “教材生动化” “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最后,孩子的能力是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真正会“玩”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专注力一般比较好,不用特别担心他的学习,哪怕成绩暂时落后一点也无妨。所以在上小学之前,先培养孩子学会玩。
三、家长工作
首先,多举行一些能体现幼儿教育目的意义的活动,吸引家长参加,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每位幼儿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逐步提高,更坚信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性,从而能更主动地配合幼儿园以正确的教育观对孩子实施教育。
其次,利用家长学校,定期组织一些“幼小衔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等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和科学育儿水平。
最后,不定期地针对一些家长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教育难点问题,举办家长论坛等活动,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以便达成教育共识,同时也促使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理智地看待学前幼儿教育,主动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四、幼儿工作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父母会帮孩子料理些细小的生活琐事,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他们要学会用水杯接水喝,午睡前要自己脱衣服鞋子,要学会独立上厕所、饭前便后洗手、每次玩玩具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等。老师有意识引导幼儿做这些事,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让孩子学会怎样交朋友。怎样和小朋友们相处是现在独生子女面临的难题。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机会去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孩子们会在集体中学着如何接近其他小朋友,并找到交流的话题。他们也会从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领悟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这些与人相处的经历,对他们将来上学乃至在集体中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我们必须积极行动,有效预防和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孩子的发展循序渐进,幸福、快乐地成长。
Ⅸ 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
小学一年级从零开始教学,以避免学前阶段孩子“抢跑”造成负担。新学期上海的这一减负“新政”,引起幼儿园家长和教师的讨论: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 幼儿园不适合学科学习 不少家长担心,如果幼儿园纯粹玩游戏,不学不教语数外学科知识,“白纸一张”进小学,既要适应严格的班级统一授课方式,又要突击学习新知识技能,孩子难免吃力,其实负担依然难轻。 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特级园长秦若于说,“取消学科化学习是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科学安排。”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提出,7岁前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多数孩子尚未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很难进行运算。 不过,幼儿园取消学科学习,并不等于取消学科知识学习,而是用更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科学启蒙。延吉幼儿园一位老师介绍,大班常用“色子”点数教孩子认识、了解数字,引导孩子学会在图形和数字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再如春游,引导孩子观察花木的颜色,属于美术启蒙;认识形状和数量,属于数学启蒙;练习用形容词来描述春游的过程,属于作文启蒙…… 孩子适应社会才重要 幼儿园不能以学科为主体,那每天孩子学什么? 上海市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透露,目前全市超过九成的幼儿园都使用上海二期课改学前教育教材安排活动,分为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四大板块,帮助幼儿在身体、情绪、行为习惯、认知思维、同伴关系、自我表达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 不少幼儿园开设出“娃娃家”,孩子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不少家长认为这太“小儿科”。但秦若于说,小班阶段的孩子缺乏合作能力,往往各玩各的,老师会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关注他人、分工配合;到了中班,强势的孩子扮妈妈、弱势的孩子扮宝宝,争吵不开心,老师会引导他们尊重别人,大家轮流坐庄;到了大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法官,讨论和制订班级的游戏规则,学会“公平”。“模拟社会情景的‘过家家’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化素养有着独特的价值。”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因此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化能力。”不少园长提出,学科知识进小学后可以很快补上,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长期的困难和障碍。“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为孩子顺利融入班级集体、快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