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8户居民是怎么庆中秋的
一家一道拿手菜, 178户居民摆成百家宴, 新式团圆庆中秋。
“‘百家宴’将人心聚在一起,就是想让大家和睦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居民牛明说,这样的传统他们坚持了三年,36号院的居民也因此“拧”在了一起,谁家姑娘出嫁了,儿子娶媳妇了,整栋楼的居民都来帮忙。
幸福大家庭啊!现在太需要这种感情了。
2. 学校六一百家宴作文450子
举例:
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也是快乐的日子。八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我们蓝堡湾小区举办了一场“中秋百家宴”活动。
晚宴七点开始。我的爸爸妈妈早早出去买完食材,回来做饭了。我们做了香喷喷的白灼大虾和蒜茸西兰花。活动开始了,大家把各自做的饭菜端到活动现场。啊,现场好热闹呀。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一张张圆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品,有红烧鲤鱼、酱香猪蹄、清蒸大闸蟹、凉拌黄瓜等等。还有工作人员准备的水果、月饼和饮料等等。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大家纷纷就座,人们边吃边聊,举杯同庆,共度中秋。突然,一首音乐响起,原来是一群阿姨正在翩翩起舞,还有一位叔叔向我们献歌祝福,一位伯伯激动的现场吟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后“大黄鸡”领着我们小朋友一起跳“小苹果”,大人们也跟着我们一起唱,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远亲不如近邻”,通过这种活动,我感受到了浓浓的邻里情。我希望所有的邻居之间团结和睦,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 了解傣族人民情况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 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 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以后又相继成立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 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 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 “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 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 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 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 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 傣那”、“傣绷”等。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 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 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 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 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 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 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 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 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 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 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 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 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 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 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 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村民在享用“百家宴”。“百家宴” 过去用来调解各村寨之间的矛盾, 如今已成为各村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盛大聚会。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 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 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 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 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 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 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 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 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 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 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 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 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 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 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 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 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 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 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 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 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 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 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 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人们庆祝傣历1367年泼水节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 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 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 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 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 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 傣历7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 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节日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 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 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 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 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 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 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 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 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 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 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 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 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 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 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 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 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 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 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 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 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芦丝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 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 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 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 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 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 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 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 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 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 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4. 五一期间物业小区与业主联谊会方案
真情连你我 和谐进万家
为办好社区“邻居节”,密切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营造相识、相知、互助、团结、文明、和谐的邻里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新社区,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市民文明行为习惯为宗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建设人际和谐、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和谐新社区,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的海林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及原则
(一)主题:真情连你我 和谐进万家
(二)原则:
1、以人为本,突出参与性。举办“邻居节”要以社区为龙头,以居民小组、楼院为单元,以居民为主体,广泛宣传发动,增强认同感,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把握主题,突出创新性。围绕“邻居节”活动主题,根据邻里之间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主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实行居民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管理。
3、贴近生活,突出时代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增进邻里之情,营造诚实友爱、与时俱进的社会风气。
4、资源共享,突出和谐性。发动和吸引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以“邻居”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对活动给予支持,使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共驻共建、互相支持、和谐相处。
三、活动目的
(一)通过全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社区单位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海林奠定基础。
(二)通过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服务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为民、利民、惠民目标。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进一步丰富全市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才华和智慧,提高广大居民的文明素质,形成和谐的大邻里关系,提高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四)通过社区邻居节期间的各项宣传及各种活动,使全市居民充分了解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充分感受海林的发展变化,充分传递上下一心的创业热情,使广大居民群众以更饱满的精神风貌积极参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
四、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邻居节时间 月 - 月 日,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 月 日— 月 日)
1、建立“邻居节”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网络,市委、市政府成立第二届“邻居节”组委会,城区街道办事处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社区要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活动方案;2、做好“邻居节”活动的准备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邻居节”具体实施方案,各社区要利用召开党员会、居民座谈会、民主听政会的形式,面向社区居民征集活动“金点子”;3、做好“邻居节”的宣传发动和组织策划工作,使“邻居节”成为广大居民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日,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二)活动实施阶段( 月 日— 月 日)
开展四大主题活动:
1、“邻居节”启动仪式
主题:“邻里和谐、团结友爱”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广场(8时-9时)
(1)市领导宣布第二届社区“邻居节”开幕,
(2)邻里牵手,共创“三城”签字仪式;
(3)党员志愿者誓师仪式(3000多名党员参加 ,佩戴标志);
(4)市领导讲话;
(5)开展“爱心传递”系列活动;
①先锋行动:市委组织部、城区街道党工委组织城区在职党员干部及社区党员开展党员岗活动。
②天使行动:市卫生局组织医务工作者走进社区讲授医疗保健、和开展义诊活动。市计生局组织工作人员进入社区讲授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知识
③绿色行动:市环保局组织开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绿色环保行动
④法律行动:市司法局组织涉法单位开展“法律大集”、“法律广场”宣传活动
⑤春风行动:市就业局举办“劳动就业大集”
⑥科技行动:市科协组织开展“科技广场”、“科普知识讲座”、“全民健身科学知识讲座”、“科普展览”等活动
⑦自强行动:市残联组织残疾人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
⑧感恩行动:市民政局组织低保对象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⑨爱心行动:市民政局、市城区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广场爱心募捐活动”
⑩公益行动:市教委、民政局在节日期间图书馆、革命烈士陵园免费向居民开放。
(6)散发致城区居民一封信,即招商亲商爱商,创新创业创优倡议书,旨在宣传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政策,鼓励居民招商创业,力求形成全民招商、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2、“广场邻里情”
主题:展示自我、情牵社区
时间:9月18日—23日
地点:**广场
(1)“邻里一家亲”家庭才艺大赛
(2)邻里趣味运动会(以社区为单位)
3、邻里才技擂台赛
主题: 邻里友爱、欢乐一家
时间: 月 日— 月 日
地点:各社区、各小区
(1)邻里百家宴
(2)远亲不如近邻演讲比赛
4、情系邻里、共建家园
主题:扶贫济困、邻里互助
时间:月 日— 日
地点:各社区
组织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扶贫济困,邻里互助活动。
参考物业管理网
http://www.gywygl.c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28a2d0100cbla.html
5. 幼儿园亲子活动 百家宴策划书怎样写
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加并详细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园所的整体时间安排和内容、班级课程内容的时间和活动设计都进行了认真地调整,在园所整体活动上安排了家长参观幼儿园、亲子制作、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代表品尝饭菜等环节。通过一天的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同时也为家长们之间共同分享和交流育儿经验提供了平台。 针对家长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统计整理,和班级教师交流和探讨,并根据园所实际情况、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制定计划并做详细安排。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多数家长提到孩子的两面性,就是所谓的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其次是家长眼中认为“听话”孩子的标准。 边回忆边翻看当时和每位家长谈话的记录过程,之后陷入沉思。从家长的交流中,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是应该在家长的“标准”中去成长。
6. 五粮液百家宴酒怎么样适合中秋节喝吗
百家宴酒,属于健康型白酒,系出名门,由五粮液股份公司重磅推出,精选原料,传统工艺,酿制而成,不含香精,含醇量极低,柔和顺畅,不口干,不头晕,于2009年下半年投放市场,走的是中低端路线,价格从二三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目前推出了五款酒,分别为:珍酿、陈酿、精酿、精制、简装等系列,口味、包装各异,适用于各种场合及需求。
7. 你们家乡过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
8. 广西适合发展什么文化特色为什么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被誉为八桂民族风情之“四绝”,而“唱、跳、吹、斗、踩”五大元素,则共同构筑了广西魅力非凡的民族风情画卷。这些都是广西最独特、最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专家认为,民族文化是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充分利用。把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打造成为广西旅游的一个核心品牌,是我区发展特色旅游需要着重做好的一门功课。
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初具规模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真正开始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的广西民族文化已初具规模。”业内专家认为,广西必须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深挖,把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打造成广西旅游的一个核心品牌。
目前,广西的一批民族旅游景区景点已经建成,如龙胜龙脊梯田、融水贝江苗寨、三江程阳八寨、那坡黑衣壮村寨、桂林刘三姐风情园等。基本形成了桂北、红水河、中越边境三条旅游带,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中越边境览胜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带以桂北山地民族生态旅游为特色,包括龙胜、三江、融水、罗城、环江、南丹等县,这条民族文化旅游带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龙胜龙脊梯田、三江程阳风雨桥、融水苗族节庆、广西独有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风情以及特色鲜明的南丹白裤瑶风情等。
红水河流域是我国大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族走廊,红水河民族文化旅游带以瑶族、壮族文化为特色,包括南丹的白裤瑶文化、东兰的铜鼓文化、巴马的长寿文化、忻城的土司文化以及天峨等县的蚂拐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气息的特色旅游资源。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带以边境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特色,既有防城的大板瑶、那坡的黑衣壮、龙州的天琴、靖西的绣球街等民族风情,也有宁明花山壁画、凭祥友谊关、龙州小连城等历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国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等自然山水奇观,被誉为“中越边境旅游画廊”。
增强民族文化项目互动性
“广西虽然有着庞大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还未能发挥出强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能吸引游客慕名而去,并呆上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位业内人士说,现在很多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如何发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让游客愿意几次三番的到达一个地方,是当前旅游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们现在到省外或国外的一些民族地区,都很希望能看到当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就很吸引人,不少人都冲着这个节日而去。”南宁市民黄小姐说,广西的民族地区也应打造出一批这样的品牌,让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主线,而不是旅游的点缀。
记者了解到,广西目前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三江侗族的“百家宴”就做出了品牌。游客进入侗寨前,会被一帮穿着民族服饰的侗哥侗妹们“拦”住,不唱歌,不给进寨。外地游客张先生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百家宴”,吃饭时,寨子里摆上多列长长的方桌,各家各户摆上自己的拿手菜,大家先是坐着吃,后站着吃,再后就是走着吃,不亦乐乎。“拿菜来的都是当地的居民,很多还是老爷爷老奶奶,感觉真是很不一样”张先生说:“如果菜品由餐厅的服务员送上来,那就没了味道。”
专家们认为,“百家宴”只是少数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缩影。通过这种互动参与的形式,让游客加深了对侗族民俗的印象,提升了侗族文化的感染力。很多游客或许在多年以后,已不记得看过的侗族风光,但一定会记得“百家宴”,这就是民俗文化的渗透力和吸引力。
深度挖掘打造核心品牌
近日,自治区政府正式确定“壮族三月三”全区放假2天,并要求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区不用区域,重点打造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
统计显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自治区有关部门认为,“三月三”这个品牌很好,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过度商业化打造,让歌节“变了味”。要通过节日,选出壮族的“歌王”,让壮族的山歌广为传唱,真正做出民族的品牌。
据了解,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激活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绎精湛、格调高雅的民族文化旅游演绎作品,如《印象·刘三姐》《坐妹》《梦·巴马》《锦宴》等。以铜鼓、坭兴陶、壮锦、绣球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爱,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广西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