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乡镇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

乡镇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2-09-24 04:53:14

①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在职场上的时候,是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的,一个员工的技能对于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能够让员工的技能越来越好,都会进行培训的,下面看看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无不把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提高视为生存发展的根本战略,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对技术人才的高度重视。为了更有效、更切实地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需求,电讯管理处党支部本着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充分利用电讯管理处集中学习日时间,逐步开展了“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工作,并以理论辅导、集中学习、自学三种方法进行学习,正确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进行职工技能参与分配,真正达到职工经济利益和技能水平相挂钩的目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整合整治与人员优化配置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竞争机制,改善和优化部门人员结构,绩效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岗位。责任大,任务重的岗位,奖罚力度相应要大, 真正实现每位员工的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部门的发展活力。部门将着手建立一套合理的、透明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和给每位员工创造一个发展平台,激发员工的活力

发掘职工的潜力,督促员工尽其所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为确保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素质、经验等都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符合、满足承担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职责所赋予的工作任务,必须同步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通过增加职工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结合考、评成绩,通过加强岗位工资的动态管理,实行定期考核,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以促使职工钻研科学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二、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职工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掌握是上岗和实现收入的本钱,对于职工来说,教育培训无疑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福利,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大的福利。电讯管理处积极开展全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岗位技能为主,形式以内部培训为主。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方式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不仅使员工解开了心中的困惑,也能把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刻地记在心中。针对当前员工急需掌握的知识,组织富有理论和实践工作经验的班长以上的技术人员讲授,以鲜活的实例生动地讲解了日常工作中的技巧、注意事项,并将培训内容汇编成册,更有利于员工吸收培训内容。通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传授技能,则大大缩短了其他员工直接经验积累的时间,使缺乏直接实践经验的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原本空洞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岗位工资进行调整

技术水平与工资收入紧密挂钩,客观上就造成了同岗位之间职工收入差距的拉大。工资、津贴、奖励等等各种形式的分配均体现技能水平,水平越高,收入增长幅度越大,反之增长不多甚至不增。部门以前一直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其中绩效工资部分是动态的,依据是企业效益的变化,岗位工资部分则是基础。下一步调整思路是:在核定岗位工资标准时,将技能水平作为重要条件或首要条件,没有相应的技能水平就没有资格问鼎相应岗位,也就挣不到相应的岗位工资,岗位工资将依据每季度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名

分为三个档次,适当在工资标准上拉开差距。管理岗位按所承担的企业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完成情况等因素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技术岗位根据工作的性质、技术含量和日常工作量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生产操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的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和日常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绩效工资每月取固定额,约占工资收入的30%,每月根据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动态考核参与分配,实行“每日计分制,月底总积分,以班组为集体,让组员得效益”的考核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上岗凭技能竞争,收入靠贡献分配”的局面。

五、加强职工成本意识

部门通过加强管理、重抓细节,组织各班组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员工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电讯管理处处不断提升特种人员技术水平,规范技术人员特种设备的维护和操作规程,使每位员工了解设备的性能和注意事项,真正做到熟练操作,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节约设备成本。料场工作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做好原燃料防损耗工作,为我处通讯发展节约成本。杜绝电器设备长时间开启,办公用品肆意浪费;水、电的跑冒滴漏是日常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部门将通过日常检查,纳入考核,要求员工养成“随手关电,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

总之,部门只有在发展中不断进行人员优化配置,把各种岗位的不同需要和各种人才的不同 能力结合起来,再辅以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等对人才的影响,方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最大程度利用好人才资源,使员工在部门岗位上更能发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不断的培训,职工的技能就会有新的提高,员工在生产中的操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安全和服务意识也进一步提高;职工作效率的提高,全处生产设备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各流程的衔接也更加流畅,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了节约,最终形成“培训—技能提高—单位发展—再培训”良性循环的过程!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2

在市水利局统一组织下, 我参加闸门运行工职业技能培训班,通过对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专业技术岗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参加培训的这半个月里,经过水校专业老师们对机电和水利专业基础知识的详细讲授,以及多项实践操作,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培训使我更加意识到工作前安全检查的重要性。安全工作对于操作工人来说,责任重大,关系到水利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对我们个人来说,涉及到家庭幸福,个人安危,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谈得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保证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在日常的维修工作中,首先做好检维修前全面的安全检查,比如检修传动设备前必须先断电挂牌并专人监护等。

在平时的维修工作中,我只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对设备故障进行维修,缺乏专业理论的支持。通过机电和操作专业技能培训,弥补了我在操作知识理论方面的不足,为我今后的操作运行工作打下了一定了理论基础。我会尽快结合本单位现有设备装置的实际情况及自身岗位特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目前,单位对员工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工人凭技术拿工资成为一种趋势,在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技术技能的时候,水利系统组织了技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给一线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很感到振奋。 为了更好地提高单位整体技工队伍水平,我们所举行一系列的业务技术学习和专业技能比赛活动

利用业余时间在一起探讨所学到的知识,交流平时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际维修操作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使所学习到的知识得以提升,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进步。不仅使所学到得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周边的同事,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能通过实践提升大家的维修技术水平,使大家更加熟练地掌握维修操作的技巧,真正在同事中形成了“传、帮、带”。

通过技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培训,使我认识到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善于总结,勇于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提高维修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也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创造了条件。

技能培养方面怎么写3

____年_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_、_的正确领导下,在_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为中心,创新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较好的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下面就____年上半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任务完成情况

1、培训完成情况:今年截止_月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期,培训各类人员_人,完成全年培训总任务的117%。其中:城镇各类人员培训_人(企业在岗职工培训_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培训_人)。劳动预备制培训_人,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_人(汽车驾驶员培训_人;专项职业能力类手工艺品制作类培训_人;专项职业能力餐饮类培训_人;专项职业能力钢筋绑扎、钢筋加工、混凝土搅拌与加工共培训_人);创业培训_155人。

2、职业资格证持证情况:今年截止_月底全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_人,取得证书为_人。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持证人数_人,其中:(取得初级汽车驾驶员职业资格证_人,取得初级客房服务员_人,取得计算机操作员_人)、专项职业能力证书_人。

二、 工作措施

1、强化政治业务知识学习,加强自身建设。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要求,我县负责职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培训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学习,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强化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思想上得到了进一部解放,工作作风得到了进步改变。为完成____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工作。

为规范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逐步形成适应我县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管理规范。确保质量的办学局面。一是严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开班审批程序,在审查培训人员材料的基础上,对其办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按程序进行审批。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信用等级制度,落实培训机构年检和评估制度,对各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保障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年初配合州局对全县3个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年检和评估。三是严格规范招生宣传和收费行为,实行招生广告备案制度,对招生广告中的学校名称、招生专业、培训层次、培训条件、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四是认真贯彻落实【_】文件精神,对于各培训机构在符合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缩短培训资料得审核等程序,落实各项培训补贴,确保各培训机构顺利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规范培训程序,确保培训质量。为确保完成_下达的职业培训工作任务,确保培训质量。一是围绕_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各类培训计划,以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生产操作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适应招商引资企业用工需要,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组织开展校企用工培训对接活动。

4、做好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围绕_地方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要。重点面向城乡的初高中在校生等新成长的劳动力开展定向劳动力预备培训,落实新成长劳动力优惠政策,目前,共完成新成长劳动力培训_人。

5、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一是按照扩大规模,规范管理,狠抓质量,树立信誉的原则。积极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在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鉴定补贴政策,调动各类培训人员参加培训鉴定的积极性,建立培训结业与技能考核同步实施制度,确保参加培训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应考尽考,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充分挖掘潜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下半年计划协调上级部门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项目与生产服务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就业需要。尽管当前_有_家技能培训机构,但由于培训工种较为单一,与用工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工种不适应,造成培训有效性和实用差,受培训条件影响,造成参加培训人员在培训之后也没有能力直接进入用工企业工作,成为熟练技术工人。 二是部分培训机构只追求参加人数,不关心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从近几年就业培训情况来看,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就业人员人数增长较快,但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没有明显改善,技术工人短缺的突出矛盾并未缓解。

四、下一步打算

1、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今后的培训工作要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组织开展校企用工培训对接活动。二是实施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以在_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参训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2、加强培训资源有效使用。今后的培训工作我县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培训资源,做到各种培训资源如场地、设施、师资和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使用,提高利用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并加大就业培训机构师资、人员、设施设备投入,提升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就业成功率。

3、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按照 “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因人而异、提高质量”的的思路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并做好分类技能培训。结合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意愿和需求,抓好分类培训。对技能水平不高且有就业培训愿望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能力;对年龄偏大、不愿外出的,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其增收的能力。

4、探索多样化培训模式。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结合部分_、_和“_”技能单一等实际情况,采取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为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加大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根据各用工企业特点和用工要求,对部分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有效解决部分企业“用工难”问题并积极探索开发各级各类组织便利、实效性好的特色培训。如开发特色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针对有较大市场用工需求的各工种培训工作。

今后的工作中_将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群众收益的方针,在加大培训力度上做文章,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培训就业机制,围绕市场抓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虽然我县职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将焉耆县的职业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焉耆县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②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您好!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地: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要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训。
三、要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为他们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四、要切实保障外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损害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权和收益权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和纠正。
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其次是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这方面,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但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了户籍制度,农民才可能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迁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分拥堵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个问题说明,体制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再次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由于各地区进城人口与城镇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就近进城与跨地域异地进城并存就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跨地域进入东部地区城镇,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最后是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③ 如何消化富余人员

一、以市场为取向,确立解决富余人员问题的总体思路。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看,企业富余人员完全由企业自身消化的做法,已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多少富余人员应考虑到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程度和自律程度;考虑到劳动者的素质是否适应竞争要求,劳动者的心理状况是否能承受失业的压力;考虑国家各项政策能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考虑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以及可供开发的就业门路和机会。
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解决富余人员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加快改革、放开市场、内外结合、双轨分流”的办法,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坚持充分开发和节约使用并重、安全就业与提高素质并重、提高就业的经济效益与保持社会安定统筹兼顾。
二、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把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纳入市场机制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应逐步形成开放型的多层次、多功能、形式不同、规模不等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并使企业富余人员在这种市场上“唱主角”。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把安置全部企业富余人员纳入市场机制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建立和发展半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即部分劳动力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有限制的流动场所。目前,这种劳动力市场在各地普遍处于初期发展状态,还带有明显的旧体制的痕迹,如按行政区划分,相对分割、相对封闭,吞吐功能差,特别是调剂企业富余人员的作用微弱等。因此,应进一步开拓职业介绍市场、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劳务输出市场、科技人员市场等,形成对劳动力的吸收、管理、培训、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步,建立全开放型的劳动力市场,即全部劳动力在整个时间、空间上无限制流动的场所。随着企业富余人员流向社会的数量的增多,劳动力的空间范围将日益扩大,全国所有的劳动力都可以在国家法令、政策规定下流动,不受所有制、区域、部门、职业等限制。为此,应建立起全国性的劳动力信息中心,以适应全方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并以此促进失业职工和企业双方在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平稳地实现富余职工由企业消化向社会消化过渡。
三、实行在职职工的全员轮训,提高职工素质和竞争就业的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进行全员轮训,是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富余人员问题的重要措施。
鉴于我国富余人员多、职工技术素质较低,应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形成以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劳动部门的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各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的职业培训班为补充的培训网络。
在国有制企业中,应以不断撤离下岗的富余职工作为替换劳动力资源,组织全员轮训,包括定岗培训和转业培训。每次集中培训1年,每年培训率为10%左右,到期后再换上新的下岗人员。争取在10年内对职工普遍轮训一次。轮训等于间接地安置富余人员,培训期间只发基本工资,结业时,技术水平必须高于原有水平,经考核上岗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表现好的可相应增加工资福利待遇。对拒绝参加轮训或结业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调级。
四、完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办法,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帮助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必须建立和实施能够覆盖全社会的失业保险制度。在范围上,应从国有企业逐步扩大到集体、私营和“三资”企业;在救济对象上,应根据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水平,逐步扩大到所有在社会上等待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包括被辞退到社会的企业富余人员);在基金的筹集上,随着保险范围和救济对象的扩大,应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标准和征集渠道。同时,适当提高失业救济标准,保证其基本生活。
五、鼓励和扶持企业富余人员投身到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应首先创造条件吸纳企业富余人员。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对为安置富余职工兴办的第三产业,已作了减免税收的明确规定。如果再在资金、信贷和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必将更有效地调动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积极性。
鼓励富余职工从事第三产业,有关部门应及时协助办理调转手续。在符合用工单位要求、条件相等的前提下,企业富余职工应享有优先推荐就业的权利。从国有企业调剂到县以上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三产的职工,可暂保留其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对自愿从事个体经营的职工,工商、城建、税务等部门应优先办理手续。
六、改革企业工资制度,实行分配倾斜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在宏观上,国家应严格控制企业工资总量,完善企业工资总量调控措施,在微观上,企业在国家确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有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自主决定具体分配形式,克服平均主义,合理拉开不同岗位的工资分配差距,特别是拉开苦、脏、累、险岗位、高技术岗位与一般岗位,一线与二、三线之间的收入差距,吸引职工留在艰苦岗位,应允许企业将辞退计划外用工、农民工的工资转移到艰苦岗位上,以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力总量过多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七、官民结合,加速提高劳务输出水平
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的年输出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它在国际劳务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同我们这样的人力资源大国仍不相称。因此,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事业大力发展。应把发展重体力劳务、各类服务性劳务同科技劳务结合起来,以发展重体力劳务为主;把扩大工程承包同开发纯劳务输出结合起来,以纯劳务输出为主;把发展官方(国家、地方、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民间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民间劳务。发挥我国劳务输出的优势,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劳务工程、科技项目,如中医针灸、烹饪技术、建筑施工、园林设计、轻纺工艺等去开拓海外市场。应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务输出管理办法,简化劳务人员派遣和审批手续,加强劳务人员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
八、制定支持鼓励政策,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解决富余人员问题献计出力
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靠哪一个专业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团体的优势和积极性,齐心协力地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如据对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工会的调查,全国工会系统有不同形式的职工职业介绍机构112外,共介绍职工就业7.8万人次,其它部门也有创办职业介绍机构、劳务输出的条件。在研究制定解决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的政策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④ 谁有劳动基地活动计划和总结

http://www.ncldl.gov.cn/labormana/hr/file/3.doc
下载看吧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劳务培训输出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市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市政府及时召集农业、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妇联、工会、团委、科协等部门领导共同分析我市劳动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订单抓培训,抓好培训促转移”和“以省内为主、以农业内部为主,拓展省外劳务市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实施方案,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及相关部门,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中做到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县(区)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截止6月30日,全市共组织培训农民8287人,其中男3866人,女4421人;有组织的向市内外输出劳动力5744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7.4%。其中输出省外2279人,输出市外2434人,市内转移1031人。输出地主要是北京、山东、广州、福建、江苏、浙江、深圳、海南、昆明、大理等地。若输出劳动力以十个月计,月人均纯收入按最低200元算,全市预计可增加劳动者纯收入1148.8万元。
(二)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为切实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各县(区)及相关部门以贯彻落实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实施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建立了市县(区)乡三级劳务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市县(区)乡三级分管领导具体抓劳动力培训输出的长效机制,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规模化和有序化转变。
(三)农民进城务工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知识技能、道德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能力,各县(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餐饮、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电脑应用、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驾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四)劳务输出方式不断改进,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
为把劳动力培训输出做成净值上亿元的富民强市产业,使外出务工人员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想办法,找路子,对所输出的劳动力由输送单位与用工单位洽谈工资待遇,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派专人护送。如:永德县妇联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健全的优势,对全县16到25周岁并愿意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年进行摸底造册,在继续向省内输送家政服务员的同时,积极主动与一些省内外企业联系,进行劳务用工洽谈,为广大农村青年寻找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经多方考察,永德县妇联与广东省东莞市华荣电子有限公司签订用工协议,利用所建立的劳动力档案,在短短的一周内就迅速组织了184名适龄男女青年向该公司输出,并在这批务工人员中设立班委,班委设1名班长、1名副班长和10名组长,同时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要求各小组随时观察组员动态并向班长汇报,班长向县妇联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做到一月一次电话汇报,三月一次书面汇报,确保劳务人员输得出、留得住。
(五)积极培育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壮大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
为改变目前全市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比较少,力量十分薄弱的状况,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市场培育工作的同时,一方面加强对原有17家劳务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批准了“万鑫劳务公司”和“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成立,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
二、经验和体会
(一)搞好摸底调查,抓好宣传发动
为切实将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抓落实,永德、双江、镇康、云县、临翔、凤庆等县妇联,分别深入30个乡镇,开展摸底调查和宣传发动工作,针对大部分女青年愿意外出打工,但怕被骗、被拐以及家政服务员“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陈旧观念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永德县妇联在永德电视台设《女性天地》栏目进行宣传;各级妇女组织利用召开村组妇女干部会、群众会等形式,宣传劳务输出的典型事例,并对16-25岁愿意外出务工女性人员565名进行造册登记。
(二)实行了劳动力培训输出报表制度
为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规模化、项目化、制度化,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办公室制作了有关统计报表,实行每月一报的零报告制度,各县(区)劳动力培训输出办公室通过“临沧农业信息内部交换网”网上报送,市直有关部门、中介服务组织实行书面表格报送。
(三)抓订单、搞培训、树品牌
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为打造好临沧品牌奠定基础。例如:市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家级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目前已向上述五省输出佤山青年86人,使来自贫困山区的佤族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就业道路。耿马、云县、凤庆、永德等县委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有关部门到用工比较多的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部门达成劳务协作协议或直接采集厂家用工信息,直接输出劳务人员到厂家。同时,积极邀请用工单位或沿海有关中介机构到临沧进行实地考察,对前来报名的劳务人员直接进行面试,提高输出就业成功率。
(四)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工程进度
在市、县财力十分困难,没有能力给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注入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各县(区)及各职能部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落实,为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劳动力培训输出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市扶贫办与市技工学校联合举办的劳务输出培训班,市扶贫办从2003年末安排给双江、沧源、耿马、永德四县的科技扶贫资金中拿出11.5万元,为这四个县的101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电工、电子等技能培训,同时动员他们加入工会组织。邀请苏州太沧市三资企业欧亚马自行车厂领导亲临学校对这批培训人员进行综合考察面试,所培训专业技能均达到厂家要求,对家庭确实困难,无法解决车旅费的,技工学校负责为每人承贷1500元的小额信贷,由厂方在个人逐月工资中扣还,使这101名学员全部应聘输出到该厂就业。
自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以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健全机构是基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狠抓落实是关键;筛选信息、提供服务是保证;同时,加强帮助引导,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坚持政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农忙与农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市内与市外相结合,既发挥各类网络机构的信息服务作用,又发挥各种“能人”的牵头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劳务输出总量,重点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智能型转变,由盲目松散外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新型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劳务市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宽,输出工作种类单一
目前,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共享平台,输出渠道不多,信息不灵,输出工种单一,大多数仅靠干苦力维持生计,稳固率不高,有碍于输出工作的开展。
(二)思想观念陈旧,意识落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适应能力差,阻碍了劳动力培训输出的开展
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村青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外出大胆创业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和部份父母不愿意让其外出打工,担心外出打工挣不到钱或上当受骗,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大部份富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之部份青年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能单一,输出去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市外劳务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多以女性员工为主
从各县(区)输出人员以及与我们联系的几家中介组织需要的人员情况来看,市外劳务市场所需员工数量较多,发展空间广阔,但需要输送的时间紧迫,且多以35岁以下的女性员工为主,男性员工占的比例较少,要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定数量的女性员工,难度为较大,这给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进一步的扩大输送规模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劳动力培训输出投入不足
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虽然按市场化运作,但全市劳务输出还处于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中介组织的力量仍十分薄弱,还需政府扶持。各职能部门在从事培训工作中,相应的培训经费得不到落实,而培训对象绝大多数来源于贫困山区,他们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却无法支付培训费用和外出务工车旅费,成为制约这一新型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跟踪服务滞后、信息反馈缓慢
要使输出的劳务人员稳得住,减少一些问题特别是侵害权益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输出单位与输入单位的联系,做好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由于经费问题和此项工作刚起步,多数县在跟踪服务管理和信息反馈方面没有很好开展,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将对今后劳务输出造成一定影响。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牢固树立劳务培训输出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增强农业发展后的战略地位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配合新闻部门,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的多输出、快输出,营造良好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就业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督促各县(区)和各部门对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年度计划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年初签订责任书、月统计、季检查、年终考核的办法,确保劳动力培训输出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演好劳务输入“大合唱”,为全市的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务工人员技能和素质,打造我区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和改革各类培训机构,积极组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通过规范、引导,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心、县为骨干、乡镇为基础的农村劳务培训体系;建立培训与输出的互动机制,依照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培训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政策、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常识及公民道德培训,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等培训内容结合起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增强外出务工人员市场竞争能力,就业稳定性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要本着“输前认真考察,输出严格组织,输后加强管理”的原则,严格审查务工信息,把好务工人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以适应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协同用人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要通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四个转变”,一是输出对象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输出转变,二是由数量型输出向数量、质量型输出转变;三是由自发地、无序地输出向组织化、规模化输出转变;四是输出效益由单纯的经济收入向培养人才和劳动致富转变。要进一步总结和运用近几年来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搜集、筛选劳务供求信息,为外出劳动力提供准确可靠的务工信息,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稳定率,确保劳务输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努力把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做成一个富民强市的新型产业。

⑤ 你对开展农民工培训有何意见和建议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大批农民相继融入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的人口已经达到6.6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0.32%。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国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1.5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左右。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来看,绝大部分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技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比较困难,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者为数不多,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度、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进城就业或者转移就业能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钻专研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农民是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如果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就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当前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不断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让广大农民共享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务农的能力,在全国农村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调动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积极性。
农民工培训工作牵涉面广,农业、热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工作既有交叉又有衔接,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经常协调,教育培训机构之间要互通信息,要充分发挥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基础上,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农民工培训条件,增加培训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大农民工培训规模,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要不断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办好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大力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强化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要积极推广订单培训,对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和岗位,必须进行培训,做到持证输出,提高培训后的输出率。各县(市)、区要加强劳务输出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各项培训设施,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择业观念、职业安全、法制观念、社会公德和竞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逐步打造我市在机械制造、保安、保姆、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和蔬菜种植等方面的劳务输出品牌,用质量和信誉拓展省外和境外劳务市场。在做好农民工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品牌不断发展,区域不断扩大的良好态势。2010年农村劳务输出人数和收入均呈增长态势。全市农村劳务输出总数达到78.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达72.8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达3452元。通过劳务输出等增收项目,农民增加了收入,增长了知识、扩大视野、推动了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⑥ 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我市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平等就业。根据省下达给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就业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形成市场配置、政府促进、管理规范、流动有序、素质准入的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成立“东方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符海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从市人社局分管股室抽调,具体负责转移就业培训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各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并向领导小组负责,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思路及任务分解

(一)工作思路。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两个不变,提高一个标准”,即培训目标不变、基本做法不变、注重提高培训标准。实施“政府推动、部门主抓、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

(二)任务分解。根据年省下达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为5100人,全年将组织劳动力培训26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00人。各乡镇年培训、转移任务和工作安排详见附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使用相关资金

我市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为此,职业技能培训以政府相关培训资金扶持为主,用人单位和个人分担为辅的投入机制,为满足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除充分利用就业再就业扶持资金外,整合“阳光工程”等其他单位的短期涉农培训资金,扶贫资金等,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五、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发动组织其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学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订单、定向培训等新型方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加快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后备技能人才。

(二)劳务输出培训。组织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劳务输出培训,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牢固树立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引导培训、维权稳定就业的思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工”培训,在确保培训合格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培训后的.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技能提升培训。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特点,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的现状,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能水平,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局、科技局、民宗委、农综办、科协、扶贫办等部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聘请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庄)举办农

业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就业创业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它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去组织实施,努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工作。

(二)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总体要求,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建立村、乡镇、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各乡镇要以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力度,开展专门调查或借助市里针对农村的各项调查活动,深入社区、农村逐户调查登记,了解本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依据,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

(三)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电视、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营造转移就业致富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农民离乡离土转移就业。各乡镇要加大对农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走村入户做深入细致、简明易懂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各种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宣传一批务工致富典型,采取“现身说教”等宣传形式,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帮助农民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拓宽思路。通过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七、其他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政府开展的“民心工程”,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紧密配合,努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扎扎实实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构建和谐东方而努力奋斗。

⑦ 富余劳动力的解决方法

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2014年的实际情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压缩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13亿多这样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
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我国从2014年统计数据来看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而且当代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跨地区流动,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据调查,近些年来,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约6000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在2000万人以上。这种流动对农村来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由包袱变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了消极后果。对此,一是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即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当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在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各种培训班,分期分批地进行一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采用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中普遍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并结合小学的自然课特点传授最基本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

⑧ 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建设,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使其各得其用。

⑨ 如何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授课提纲

一、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二、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三、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统筹兼顾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强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实现由大城市到小城镇的转变。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大城市就业的同时,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服务业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实现就业。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⑩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我国农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收入差距,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1985年一度降到了1.9:1。但以后情况逆转,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2.9:1。2002年以来情况日渐恶化,2002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1:1。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又扩大为3.23:1,2004年为3.21:1,2005年为3.22:1。并且,这些数据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教育、保险、社会保障等非货币性收入没有被考虑在内。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同时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贡献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结果。 二、我国二元机制下的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尽管我国劳动力分布已经出现重大调整,然而农村居民要想分享现在以及未来经济增长的成果,许多方面仍有待完成。迄今为止,在改革开放期间,虽然1978-1985年间的人均收入与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率及实际产出价格的提高,但1985年之后主要是由于来自非农业就业活动收入的提高。1978年,4%的农村家庭收入来自非农活动,198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1%,1998年达到43%。1985-1998年,转移与财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若忽略这部分收入,乡村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现在接近60%,20多年来都是来自非农方面。概括起来农民收入增长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减税、免税和补贴;二是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收入增加;三是非农收入。因此,非农收入主要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而这又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制度的支撑。 在一定限度内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需求外生的条件下,这一机制会受到农产品价格与农业总产出变动关系的制约,在农产品价格产出弹性较高的条件下,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作用将逐步减弱,这也是实证结果所表明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收入促进效果逐步减弱的基本原因。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产出敏感度将限制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影响效果,因此旨在通过农民收入决定的内部机制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极大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做出很大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然而总体实施效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和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其生活成本,但这类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在农民总收入中比重较小,无法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由此看来,若没有非农收入的大幅增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对乡村居民收入的提高非常有限。很显然,未来乡村居民的富裕不能主要依赖农业,而应通过为目前正在从事以及将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找出更多的非农业工作。过去20年的历史清楚地显示,如果要实质性的降低城乡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的巨大差距,农业劳动力必须更为迅速得转移为非农劳动力。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Lewis,W.A,1954)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通过理论模型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传统农业部分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而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随着积累的增加,现代工商业部门就有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带动下,特别是在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投资的带动下,发展了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大大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改革开放的近30年中经济发展已经吸收了近2亿农村劳动力。即便如此,我国农村仍有近1.5亿的剩余劳动力,靠发展乡镇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潜力已经有限。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收入水平得逞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发展,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要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就要靠第二、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引劳动力,但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四、制约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1、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效果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动力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这种预期收入效应在我国也较为明显。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制约了其预期收入的增加。200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样本农户人力资本的存量为: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为31.1%,初中程度的为49.3%,高中程度的为9.7%,中专程度的为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为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大多属于现代经济部门,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我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均相当落后,受到专门技能训练的劳动力比重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农村劳动力往往只能朝建筑、运输等行业转移。 2、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减缓了就业信息的流动 转移能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信息因素不可低估。研究表明,大多数民工通过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获取信息,即就业信息来源于省内的亲戚、朋友或乡邻,这种单流的信息量比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所传递的信息量要少的多,还有把握信息以及对其做出合理判断以降低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也需要时间,这些比拥有成熟劳动力市场时要低效的多。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的滞后,使农村劳动力因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准确而盲目流动这一方面使大批劳动力徒劳往返,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大大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3、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1)我国现行的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同时给他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小孩上学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形成逆向转移。 (2)农村土地制度是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 在联产承包的实施中,土地基本是按人头平均分配的,不仅土地面积是按人头平均,而且土质也是按肥瘠搭配、按人头平均的,而且只要是农村人口,无论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都平均分得一份土地。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的非流动性,决定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布点只能局限在原社区范围,制约了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城镇的合理布局及其规模的扩大,形成所谓“离土不离乡”的格局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五、结论 1、我国非农收入逐渐取代农业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城乡收入的不断拉大,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将成为一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2、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这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发挥政府的公共只能不断改善这些制约条件,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改变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要素能够快速的流动,增加转移的速度。

阅读全文

与乡镇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好看的青春片 浏览:744
伪娘电影 浏览:8
太阳之城微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73
李采潭了演老师的电影 浏览:244
大乳房电影 浏览:682
酱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浏览:843
急救小分队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539
青春爱情电影中国大陆 浏览:122
赶尸艳谈同等级的电影 浏览:880
韩国片,年轻人在岛上 浏览:695
小姐的演员在电影里是真做吗 浏览:901
无水印高清电影网站 浏览:827
闵度充电影全部 浏览:533
奔腾网络营销 浏览:961
11排的电影院最佳位置 浏览:844
18禁电影 浏览:631
黑人演婴儿的电影名字叫什么 浏览:623
哈利波特3免费完整版 浏览:211
我的断母 浏览: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