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顾客价值的含义及顾客满意的三大因素
顾客价值:顾客通过消费以及其它主动或者是被动参与商家经营的行为所贡献的价值,这些价值除了现金流和利润价值之外,还包括数据价值、估值价值,以及指导和改善商家经营行为的价值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商家要获取顾客价值就要向顾客回馈以相应的消费价值。顾客满意的三大因素:
(1)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扩展阅读
顾客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而针对不同的顾客类型又有不同的顾客价值定位模式:
(1)、 顾客对最新的、现代的产品感兴趣, 对产品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对时尚品位的追求和对特殊技术的渴望。满足这类顾客需求的公司将价值定位于产品领先, 如微软、惠普、英特尔、索尼公司等。
(2)、 顾客偏爱物美价廉的产品, 并对购买便利和优质服务有特殊要求。瞄准这一顾客群的公司将价值定位于运营卓越, 如沃尔玛、戴尔、联邦快递和我国的海尔公司等。
(3)、 顾客希望确切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哪怕需为之付出较高的价格或等待稍长一点儿的时间。为这一顾客群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公司致力于提高顾客亲和度 , 如本田、英国航空公司等, 它们满足顾客的特殊需要, 顾客则以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忠诚作为回报。
② 求篇文献
自己筛查啊 看有没重复的
[1] 刘宝发, 邹照菊. 顾客满意度的判断与预测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
[2] 屠剑锋. 溅量顾客满意度的方法[J]. 决策与信息 , 2004,(06)
[3] 王旭辉. 企业应高度重视顾客满意度[J]. 中国西部科技 , 2004,(04)
[4] 李三红. 谈顾客满意度审核[J]. 化工管理 , 2005,(04)
[5] 谭俊华. 对顾客满意及顾客满意度的探讨[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 2006,(11)
[6] 王作成, 何晓群. 揭开顾客满意度的神秘面纱[J]. 市场研究 , 2004,(09)
[7] 王国征. 商业CRM中的顾客满意度优化模型探讨[J]. 商业经济与管理 , 2005,(06)
[8] Eugene W.Anderson , Claes Fornell , Donald R.Lehmann , 刘金兰, 康键. 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率的关系——来自瑞典的发现[J]. 管理学报 , 2005,(01)
[9] 南剑飞, 熊志坚. 论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 2002,(06)
[10] 刘钢. 谈顾客满意度管理[J]. 中国城市金融 , 2003,(01)
[1] 翁文先, 李兵. 对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探讨[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 2006,(12)
[2] 屠剑锋. 溅量顾客满意度的方法[J]. 决策与信息 , 2004,(06)
[3] 刘宝发, 邹照菊. 顾客满意度的判断与预测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
[4] 王旭辉. 企业应高度重视顾客满意度[J]. 中国西部科技 , 2004,(04)
[5] 余园明, 余伟萍, 谭娟. 顾客忠诚研究综述[J]. 技术与市场 , 2007,(07)
[6] 谭俊华. 对顾客满意及顾客满意度的探讨[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 2006,(11)
[7] 李三红. 谈顾客满意度审核[J]. 化工管理 , 2005,(04)
[8] 黄灿灿. 顾客的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辨析[J]. 北方经贸 , 2006,(04)
[9] 李凤山, 苏胜强. 顾客满意的“双因素”理论及其在营销中的应用[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01)
[10] 苏胜强, 谷永春. “双因素”理论在顾客满意中的应用[J]. 商业研究 , 2006,(22)
共检索到 10 条读者推荐文章
[1] 张新安,田澎,张列平. 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2002,(03) .
[2] 刘宇. 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01,(02) .
[3] 刘宇. 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基础技术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02,(05) .
[4] 刘满凤,黎志成. 顾客满意度的测评[J]. 统计与决策 , 2002,(07) .
[5] 黄桐城,武邦涛,姚晔. 顾客满意度多层次模糊测评模型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2002,(04) .
[6] 刘新燕,刘雁妮,杨智,万后芬. 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述评[J]. 当代财经 , 2003,(06) .
[7] 林元雄. 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初探[J]. 商业经济与管理 , 2002,(07) .
[8] 吴晓明,赵梅芳,蒋登峰,沈邦兴.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量化[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 2003,(05) .
[9] 刘宇,葛新权. 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构造[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01,(10) .
[10] 夏海军. 外部顾客满意度的测评方法与应用[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2002,(07) .
[1] 刘宇, 葛新权. 顾客满意度测评信度与效度分析[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 2002,(03)
[2] 王元华, 曾凤章. 基于熵值法的顾客满意度测评[J]. 商业研究 , 2004,(22)
[3] 许斌. 顾客满意度测评[J]. 农村金融研究 , 2004,(07)
[4] 于坤章, 刘资媛. 电信业的顾客满意度测评要素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 , 2004,(05)
[5] 郭曙升, 魏彦君. 工业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探讨[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2005,(03)
[6] 赵宏图. 完善顾客满意度测评 实现销售效益最大化[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02)
[7] 泽敏. 北京商场顾客满意度测评[J]. 商品与质量 , 2004,(41)
[8] 陈运涛, 杨文士. 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 2000,(06)
[9] 唐雯, 陈爱祖, 郭现芳, 尚鹏飞, 王贞禄. 商业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及结果分析[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2003,(03)
[10] 胡永铨, 姜文萍. 酒店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探讨[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 2005,(05)
(日本)武田哲男著 译者:李伟编写,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
1、顾客满意度与ACSI 作者:刘金兰 (我个人觉得偏重于理论,宏观)
2、顾客满意度测评手册 作 者:中国质量协会 (行业的测评规范,有详细的方法,但是不侧重分析方法介绍)
3、商业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规范 作者: 中国标准出版社
4、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
5、顾客满意度测评——管理科学发展论丛 作 者: 刘宇 著(: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并完成《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成书。对顾客满意度测评进行了深入细微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测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顾客满意度战略、顾客满意度测评意义、顾客满意度测评理论模型、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顾客满意度测评调查方案、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顾客满意度测评分析、顾客满意度测评报告、顾客满意度测评案例等。这一体系发展了顾客满意度理论与技术,同时为企业进行顾客满意度测评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6、顾客的满意度测量 作 者: 严建修 编著(顾客经营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状况和动态。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象了解企业产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顾客满意经营,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通过科学客观的测量,综合定量地评定顾客对自己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百分之几、比过去提高百分之几。)
7、美国市场营销学会顾客满意度手册 作 者:(美)杜卡 著,吕一林,阎鸿雁 译
8、顾客满意度测量手册 作 者:[英]奈杰尔·希尔 著
9、顾客满意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徐碚
10、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 刘新燕著
11、怎样测评客户满意度 作者:(英)(Rob MacDougall)尼杰尔·希尔(Nigel Hill),(英)约翰·布赖尔利(John Brierley),(英)罗布·麦克杜格尔 译者:陶春水 陶娅娜 (侧重调查的)
12、客户满意度数据分析/CRM实战方略丛书(CRM实战方略丛书) 作者:(美)德里克·艾伦 (美)特尼鲁·拉奥 译者:陶峻(刚学的时候看觉得这本书不好,但是深入之后发现很好,分析深度高)
13、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测试手册 作者:希尔 亚历山大 译者:廉奇志 唐晓辉 (也是侧重调查)
③ 影响顾客网上购物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我国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报告显示,2009年淘宝网上交易金额达2000亿元人民币,2010年更是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商业模式中,企业早已知道顾客满意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服务管理和营销管理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而对于即将在未来商务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子商务,特别是像淘宝网这样以C2C为主的网上购物平台尤为重要。由于网上交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交易纠纷时有发生,买家对网上购物缺乏信心,相比传统商业模式,网上购物的顾客满意度通常要低的多,同时面临难以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困境。1顾客满意度理论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市场营销就是通过交换过程来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活动,那么需要和欲望满足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顾客是否感到满意。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顾客满意的定义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以用消费者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顾客满意概念,即顾客从厂商的产品/服务中所获得的总价值与顾客所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
④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提出者:赫茨伯格。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导致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外界环境相关联的,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不满意,但不能使员工变的非常满意,也不一定对职工有激励作用。而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工作本身相关联的,这些因素改善了,能够提高满意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
满意与不满意。通常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评价:激励因素是指内部因素,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满足。(对工作的兴趣,责任感)
保健因素是指外部因素,即工作以外的因素,(报酬,工作环境。)
激励与保健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注意保健因素,作好与之有关的工作。防止产生不满情绪。还要注意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元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激发工作积极性。
不足:1。他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对象数量较少,对象工作待遇状况较好。因此,有些因素,对他们不起激励作用,并不能代表对一般员工不起作用,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2。人们易将满意的原因归为内部因素,将不满意的归为外部因素。
3。他没有使用满意尺度的概念。
4。对满意度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妥的,他将保健和激励因素分开不妥。
⑤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拓展资料:
一、简介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一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二、应用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一)直接满足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当前,我国正使用奖金作为一种激励因素,但是必须指出,在使用这种激励因素时,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或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挂起钩来。如果奖金不与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相联系,一味的“平均分配”,久而久之,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再多也起不了激励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既然在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没有单纯地追求物质刺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更不应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希望只寄托于物质鼓励方面;既然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将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那么在管理中,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充分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
参考因素:网络 双因素理论
⑥ 双因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1)它不仅揭示了人的需要对于激励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意义,而且区别了不同需要对于人的活动的不同作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醒管理者,采取某项激励措施以后也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赫兹伯格把人的需要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出了激发人的活动的内部力量和外部条件。在他看来,由于激励是工作的一部分,产生于员工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所以从事具有内在激励因素的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来自于工作本身的报酬称为内酬,发自于员工内心的激励称为内激励。这一发现提醒管理者不要期望只通过外在激励(来自保健因素)就能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内在激励。这不仅使西方很多企业进行工作再设计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启发人们认识到从员工心理上,观念上和工作中培养内在激励的意义。
(2)从理论上讲,“双因素”理论把工作看作一种内激,实际上是把人的行为,活动本身看作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重大发展。同时,这一理论还进一步将马斯洛的理论加以具体化,使之更易于管理人员所接受。根据美国学者木森·罗森等1981年发表的调查结果,在128名美国企业界管理者对自己从事管理工作的八个动机的排列顺序中,成就感和工作挑战性即赫兹伯格所说的额激励因素被看作是管理者选择职业最主要的动机。
缺点:
(1)赫兹伯格的样本只有203人,数量明显不够,而且对象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在工资、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这些因素对他们自然不会起激励作用,很难代表一般职工的情况。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职工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的条件,同时,赫兹伯格也没有使用“满意尺度”这一概念。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现代企业是由4种经济主体所组成的,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这4种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因素和激励因素,从实施的范围层次分析,始终存在着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而这些并不是双因素理论能都涵盖的。
⑦ 营销过程中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
看准客户群体,瞄准他的需求,介绍产品。拿oppo手机打比方,面对年轻女性,主要运用激励因素。直接介绍美颜相机功能,让其直观感受美拍优势,利用女性天生爱美的属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她。
面对老年人,主要运用保健因素介绍手机耐摔,电池容量大,声音大,手机轻便好携带,有紧急呼叫功能,信号强,网络快。面对中年人(挑剔的大叔大妈),要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先介绍产品的基本性能,再介绍产品的特色,要全面要细心,要专业。
双因素理论原本主要应用于主要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的管理学理论。
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其核心内容是,只有激励因素,例如成就,赞赏等,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提升效能。
而保健因素,例如薪酬,工作环境等,能消除人们的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也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情绪,而激励因素即使得不到满足,也不会产生不满。
⑧ 双因素理论的理论评价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现在普遍单纯认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内容,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内容。有人甚至因此将这些内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对比,认为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社交、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实际上,就赫茨伯格调查结果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项目因素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其既有激励因素的一面,也有保健因素的一面,只是有些项目因素在更多时间与频率上更倾向于激励或保健因素而已。更何况,赫茨伯格的调查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固定地认为社会各阶层和各时代都是如此心理倾向是不客观现实的。
双因素以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员工是否具有积极主动性的标准具有主观性。实际上,员工满意既可表现为以岗为家而导致的认真负责,也可表现为志得意满而导致的不求进取,前者是员工忠诚职守的表现,而后者是员工具有颓废心理的显示;而不满意亦可表现为忠言与建议,也可表现为冷漠与敌视,前者亦是员工工作主动可靠的显示,后者则又是员工消极被动的表现。所以说,双因素理论是就各项因素的满意与不满意程度进行的调查研究,既没将满意程度与被调查人的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判断,也没有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联系起来,只是主观地以“员工对某项因素满意就有相应的积极主动性”为判断的唯一前提,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法纪法规、权威榜样等内心与外界压力因素对人们积极主动性的正面影响,且具有主观臆测的成分。
双因素理论调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同时,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云硕士2004年通过对国内5 家企业,以随机抽取一些绩效高的员工和绩效差的员工为调查对象,发放收回了115 份有效问卷,由此在其所作的《保健和激励因素对员工激励作用的调查分析》中得出了:“激励因素具备时,员工可能会出现高绩效,也有可能会出现低绩效;保健因素具备时,员工也是可出现高绩效,可能出现低绩效;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励因素未必具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也未必没有激励作用”的结论。因此对于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赫茨伯格的调查研究只是针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的,而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就国内的农民工、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管理阶层相比,不可能一致都将工资薪金作为保健因素,而都将成就感作为激励因素,恰恰相反的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工资薪金相对于成就感则往往是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因此说赫茨伯格的调查是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的,因此导致了研究的结果不是所有场合都是实用的,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双因素理论的谬误除了其单纯地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划分归类以外,关键还在于其将满意表现与积极主动性联系起来,而将不满意表现与消极被动性联系起来。有满意的表现虽然不一定就有积极主动性,但企业单位的工作责任目标必须满足员工的需求需要才能具有激励作用却是受到人们公认的。按照双因素理论的叙述满足了保健因素则会使员工不会不积极,但也不会使其积极,且过度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反倒会滋生惰性;同时给予其激励因素会使员工很积极,但不给予其激励因素也不会使员工不积极。所以,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告诉了管理层:尽管在人们需求需要与其责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人们才会有积极主动性,但有些需要需求形式是难以完全满足或只能给予其基本满足的,而有些需要需求形式尽管不是员工内心里主动追求的,但却能最大激发其满意满足程度,进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性。 双因素理论尽管有以上的不足与谬误,但其“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保健因素的改善,却难以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从而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这两个论断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也会看到类似现象,比如当我们年年过年前给员工发福利时,往往也不见员工因此在工作上会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但若我们某年取消了这一福利政策又往往会造成人们的不满甚至因此消极怠工。再比如当管理层将公司办得象家一样,照顾得面面俱到、互相间关系其乐融融、环境优美、福利良好,固然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若管理层将公司办得就像公司一样,也就不见得员工就因此而感到不足不满了。所以说,双因素理论的这两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⑨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双因素激励理论争议: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
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双因素激励理论;网络-双因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