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金融危机下专业素质更重要的辩论赛 我方的观点是专业素质比实践更重要(我是正方希望提些刁钻的问题)
哭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个问题你就要吧对手推到"不用理论直接实践"的位置上
然后指出,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好像现在没有人敢说毛主席,邓小平总理的那句话有错误.
没有理论指导,实践等于浪费资源和时间
Ⅱ 曾庆的个人简介
曾庆,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祖籍广东潮州,1971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陇美乡口厝村,1975年随父母定居广州,早年就读于广州市兴隆路小学、三十一中学,199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从事房屋产权工作,1991年05月被单位选送中山大学学习文书管理学专业,2003年辞去政府公职,专心从事艺术创作,2012年05月被授予“国家一级书画师”。
现任中国岭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实力书画家联合会理事、中国精英会荣誉理事、广东省电子商务促进会荣誉理事、广州健龙腾华收藏品有限公司董事、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理事、佛山黄飞鸿中联武术协会常务秘书长等。
自幼喜爱琴棋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艺术,因多方原因一直未曾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学习,亦未曾师从任何艺术老师,自学为主。近两年共获得十多次国际和全国书法大赛金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其作品被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及藏家收藏。并被授予“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中澳友好书画交流大使”、“华夏杰出华人书画名家”、“中国当代爱心模范书画家”等殊荣。2013年12月荣获“筑梦中国”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2014年5月被中国广东省怀集县编入县志、载入怀集县历史史册。
Ⅲ 锦天城是红圈律所吗
很多法学生都想去金杜、中伦、君合等红圈所,又或者是世辉、汉坤等进入了“两万元俱乐部”的顶尖精品所。
但以2017年为例,毕业的8万法学生,能进入起薪1.5W 以上的顶尖律所的不超过百人。今年毕业人数即将创新高,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进入红圈所的机会?常规的选择是海外留学给自己的学历背景镀金,又或者是在简历、笔试、面试等环节苦下功夫。
实际上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积累自己的律所实习经历,尤其是和红圈所业务领域相当而业务水平相近的律所,比如锦天城。
// 想进红圈所?先进锦天城 //
提起锦天城,大多数法学生的印象是起家魔都,着眼全国的大所。
虽说没有世辉近2.5的耀眼起薪,也不像金杜、君合在各大律所排行拿奖拿到手软,但凭借大而广的业务与发展,这家公认的综合大所也成为了众多法学生能为之奋斗的理想归属。
而对于一心想去红圈所从业的同学,锦天城也是不可多得的高质量“跳板”。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背景不错但被红圈所拒了的同学,在有了锦天城实习经历之后,能够收到红圈所的笔试通知,甚至进入红圈所实习。而在锦天城工作了三两年的律师,有些也会选择跳槽到红圈所。
“锦天城经历”似乎成为了争取红圈所Offer 的加分项,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1.红圈所重视应聘者是否具有法律实务技能
红圈所偏向于招一些已经具有法律实务技能的人,除了笔试之外,最能够直接衡量应聘者是否具备法律实务技能的就是看他有没有律所的实习经历。
如果能在锦天城具有四个月以上的实习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该应聘者已经熟悉了律所的工作流程,并且由于接触过一些实务上的工作,可预见其具备了撰写法律意见书、进行法律检索等等的技能,因而能够对工作快速上手,节省律所在这方面的时间成本。
2.红圈所重视应聘者对业务内容的熟悉度
由于红圈所的业务偏向高端化,与其他普通律所的业务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使应聘者之前有律所实习经历,但如果和红圈所的业务完全不同,HR还是不会认可的。
锦天城的业务领域有公司与并购、证券与资本市场、银行与金融等等,与红圈所的业务领域与业务水平相当。因此,对于锦天城的实习经历,红圈所HR一般会比较认可。
3.红圈所重视应聘者是否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很多人只看到红圈所的高名誉高薪,却往往忽视背后的高压力。因此如果应聘者在之前的律所实习中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HR可能会认为他承受不了强度太大的工作内容。
而高速发展中的锦天城,业务难度与数量也不比红圈所低,因此,在锦天城实习过的同学,相信已经对高强度工作有所适应,HR自然比较青睐。
当然,以上只是说明锦天城实习经历可以作为应聘红圈所的一个优势,个人在律所经历中学习的技能、个人英语能力、笔试成绩和面试水平等等同样非常重要。
Ⅳ 山东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已经算不上萌新的萌新回答一下,咳咳
山东大学出过许多名人,他们如今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
《济南的冬天》想必小学都是背过的,它的作者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与历史上的山东大学渊源颇深,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在齐鲁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8月老舍重回齐鲁大学,1946年山大曾邀请老舍重回山大执教,老舍也有此意向,无奈当时在美国讲学,只能作罢。事实上,老舍在齐大、山大的这六年正是写作高峰期,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在这一时期完成或者构思的,他的两篇文章《青岛与山大》《非正式的公园》讲的就是就是他与山大的故事。
Ⅳ 曾庆的个人履历
1978年09月 就读于广州市兴隆路小学
1984年09月 就读于广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1990年06月 分配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产权登记交易中心工作
1991年05月 被单位选送中山大学学习文书管理学专业
2003年07月 辞去政府公职,从事艺术创作至今
2012年05月 被授予“国家一级书画师”
2012年08月 当选佛山黄飞鸿中联武术协会常务秘书长
2012年09月 当选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理事
2013年06月 创建广州健龙腾华收藏品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
2013年07月 当选中国文联书画家协会理事
2013年08月 当选中国实力书画家联合会理事
2013年10月 被聘为中国精英会荣誉理事
2013年12月 被聘为广东省电子商务促进会荣誉理事
2014年05月 当选中国岭南书画院副院长
2014年05月 当选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Ⅵ 厦门软件学院的师资力量
依托厦门丰富的教学资源,学院聘请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青年教授、副教授,聘请在厦门软件行业有较大影响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授。
随着招生数量的增长,学院正面向全国招聘顶尖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通过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流的软件人才,设有校内外实训处。
1. 厦门软件学院聘请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知名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
2.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青年教授、副教授。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需求,逐步建立学科和专业师资团队。一方面聘请既有高端技能,又懂教书育人的高学历或高职称“双师型”教师负责专业建设;另一方面还通过“引进”和“交流”等方式与台湾高校进行师资合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任职,或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院教学。
学院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优越,专家治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氛围浓厚。坚持“外引”、“内培”与“柔性聘用”并举,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改革分配机制,提升薪酬待遇,提高服务人才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施展才能舞台,彰显人才支撑价值,更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力邀一大批高学历、高层次及“双师型”人才加盟,急切引进一批具有个人自主知识产权或原创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更需一大批企业高端技师、行业精英担任职业导师。同时欢迎社会能工巧匠到学校来设立工作室。
(以下为学院部分专家教授) 袁传荣 教授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从事教学科研和高校管理工作近四十年来,硕果累累,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2003年至2006年曾担任厦门软件学院院长。
马树孚 教授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2003年至2006年曾担任厦门软件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
林连堂 教授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教委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至2006年曾担任厦门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李堂秋教授 厦门大学原计算机系主任,福建省软件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厦门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奖。2004年至2007年曾担任厦门软件学院副院长。
徐春航 教授 现兼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厦门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厦门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十余年,曾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其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优秀软件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邱曙熙 教授 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现兼任北京大学厦门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厦门系统工程学会理事、福建省数学学会高职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主持过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著有书籍多部。
张绪定 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教研室主任。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YTCX遥感图象处理系统”的研制,获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品健教授 教务处长。原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厦门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委。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和教务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
熊锡义 教授 软件技术系主任,曾任南方航空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湖南省高职高专教学督导委员会计算机学组负责人。主编过多部计算机教材,编著出版的教材有《Dreamweaver 网页制作教程》、《动态网页设计》等。
张 平 教授 曾任厦门大学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主任。曾参与筹办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参加中国最早的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项目,曾在陈力为院士指导下,专门从事PCB/CAD(计算机辅助印刷电路板布线设计)研究。
张保林 教授 电子商务专业带头人。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出版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讲课程有《市场营销》、《广告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 许乔祥 副教授 归侨。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数学系。先后担任江西电子仪器厂高级工程师、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处长。95年-2002年兼任江西华侨专修学院法定代表人、院长、书记。98年被全国民办高教委授予“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
陈晓凌 副教授 网络中心和实训部主任,工商管理硕士,微软认证MCSE工程师.曾参与软件汉化,计算机、终端机设计,建设大厦智能化系统需求设计,厦门国土房产局“城镇家庭住房信息系统”课题项目,发表过论文数篇。
李向东副教授 数字媒体系副主任,有多年高校教学经验,持有图形图像类Adobe系列教师认证证书、Corel系列教师认证证书、中国软协游戏分会颁发的游戏系列课程教师认证证书,主要从事图形图像类、动画类、游戏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卢凡副教授 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毕业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计算机硕士。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IBM认证Lotus专家。曾在IT行业从事过软件开发和网络系统营销管理工作,是一名 “双师型”骨干教师。
黄岳灵 副教授 英语系副主任,曾担任中美合作长沙管理研究中心课堂翻译和外事翻译,与美籍教授合作编译了教材《营销案例分析》,参加国家863项目《机器翻译系统》课题研究,获科技部评测一等奖。 郭东辉 名誉教授 厦门大学技术物理所副所长及EDA研究室负责人。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英国Ulster大学信息学院、美国罗伦兹Berkeley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
佘贻谋 名誉教授 博士,留学归国人员,厦门盘古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Netelusion Groups Limited集团副主席兼数码娱乐产品CEO,厦门软件协会数码动漫产业分会理事长。曾在美国西星集团任程序设计师。
张燕鹏 名誉教授 福建移动通信公司厦门分公司副总经理,曾任厦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软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厦门市信息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雷蕴奇 名誉教授 博士,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中国有色金属(香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工作领域为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
许良光 名誉教授 淡江大学资讯工程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企业家班。曾任台湾经济部软件工业五年计划室主任、台湾海洋大学及淡江大学兼任教师。现任资讯工业策进会顾问,兼任台湾省电脑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暨台中市、桃园县、宜兰县、新竹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南投县、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市、高雄县、花莲县等县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顾问及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软件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建设名誉教授 厦门市四美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被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民营办、厦门市工商局和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联合授予“厦门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张勇卫 高级工程师 八十年代初任职于国家计算机总局,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局政策研究室,办公厅从事计算机工业宏观研究,此后出任中国长城计算机市场部、香港公司、美国公司负责人。具有二十余年行业高级管理经验。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Ⅶ 王之卓的人物经历
1909年12月16日(清末宣统元年〔农历己酉年〕十一月初四日):诞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直隶省(今河北省)丰润县东丰台镇(今属天津市宁河县)一乡绅商贾书香门第家庭。父亲:王绍曾,母亲:庞伯坤,长兄:之翰,二兄:之章。
1910—1916:启蒙于家教国学,熟读《三字经》、古典古训古诗词等。
1916—1920:于直隶省丰润县东丰台镇小学读书。
1920:父母亲接王之卓离开了东丰台古镇老家,来到父亲供职的江苏,送他进南京奉直旅宁公学读高小。长兄之翰大他12岁,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父母常以之翰为榜样启迪他用功读书。
1922—1926: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中住校读初中、高一,入学即入选童子军接受严格训练。寒暑假日回到父母家中,听父亲讲授国学。
1926:江苏省海门县海门中学短期读高一(为避战火急忙转学)。
1926—1928、8:江苏省立南通中学读高二、高三,数理化生外诸科成绩拔尖。
1928年4月,英文作文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ring his life?(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当为了什么而努力?)被选入《民国十七年(1928)全国中学学生英语成绩》一书,世界书局 1928年出版。
1928年8月,经考试被择优录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28、9—1932、7: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成绩优异,每学期都获学校免学费奖励,还相继争取到上海银行奖学金、老山德培奖学金、宁大奖学金等,在经济上可由自己负担不要家庭供给了。
1929:遵父母之命,与少时订婚青梅竹马、18岁的大家闺秀齐严淑结婚。(岳父:齐逎臣、岳母朱福珍,内姐2个、内弟4个。)婚后,说服家人不急于生儿育女,劝爱妻考入北京若瑟女子师范学校(光华女子中学)读书4年。自己回交通大学勤学苦读,努力争取交大毕业总成绩全校第一名,争取公费留学。
1932、7: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各科毕业成绩总平均分为90?71高分,全校第一名!
1932、8—1934、7:任陇海铁路公务处实习生,不忘报考公费留学,带书本在工地挤时间夏习。
1933年曾报考清华大学公费留美未被录取不气馁,下决心再考,直至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34、7:参加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选拔考试,全国录取26人。其中测量学名额仅4名,他从300多应考者中脱颖而出,与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一起被录取,录取率仅为七八十分之一。
1934、8:与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一行26人,乘远洋客轮从上海港起航,经中国的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泊新加坡,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抵法国马赛港登岸。再由马赛经巴黎穿过法国渡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伦敦。
1934、8?20:长女出生在天津老屋,由贤妻取名为“守恬”,小名“百乐”。
1934、8—1935、7: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系帝国学院攻读测量专业。获 DIC 文凭(工程师文凭)。
1935、7:与夏坚白、陈永龄一起从英国转学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学习,因未学过德语,三人利用暑假进该校德文班攻德语,9月开学即能跟着德国同学一起上德语测绘专业课程。
1936:其妻严淑携两岁长女守恬,与她闺友、留德学生张有令的妻子搭伴长途跋涉抵柏林来伴读。
1936:在柏林由夏坚白介绍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
1937、7:获取了柏林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Diplom?Ing)文凭。
1937、7—1939、2: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航空摄影测量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德国著名摄影测量学家拉赫曼(OTTO?LACMANN)教授(1877—1961)。
1938、9?29~10?6:在意大利罗马列席旁听了第五届世界摄影测量会议,夏坚白、陈永龄和黄维恕一同在会议。
1939、2?9:德文博士论文《多片测图仪上比例尺和交向系统误差对空中三角测量的影响》(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ten?)通过答辩,并被答辩委员会评为 “最优等”,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学者。随即博士论文在德国出版。
1939、2:辞别导师,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火药味愈来愈浓的柏林,扶着怀孕已八个月的严淑、携着五岁长女,抢在德意法西斯全面发动欧战、航路中断之前回国。踏上归国万里路!首先乘车到法国巴黎,自己找房子租住。随之在其妻待产期间,抓紧时间参加法语班学法语。
1939、4:次女诞生在巴黎第十四区D?R大街74号市立医院,法国护士小姐给她取了个法国小姑娘名字“西孟”,其妻给次女取名为“守范”。
1939、7:见欧洲和太平详战火一触即发,担心航线受阻隔,与妻女乘东方快车抵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港,转搭意大利一艘运输商船穿洋过海,经新加坡、中国南海到香港。
1939、8:在香港滞留与国内书信联系找工作,等消息约一个月。后接到内迁云南昆明澄江镇中山大学的聘书,但此时日寇正准备大举进攻广州,回国路阻断;忙拖家带口,急渡北部湾绕道越南回国到中山大学。
1939、9—1940、7:任云南昆明澄江镇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讲授测量平差等课程。与夏坚白、陈永龄三人协商合著一套中国的测量学大学教科书,并以《测量平差法》为始。
1940:在昆明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
1940、8—1943、9: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在极为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油灯下读书搞研究,除与夏、陈合作著书外,撰写论文、文章、书评近20篇,发表在与该所共同创办的《测量》和《测量专刊》上,其中有3 篇在美国学术杂志上刊登。还参加了该组“测量实验区”的测量工作。
1941、1—1943、9:在四川南溪李庄任同济大学测量系兼职教授,讲授航空摄影测量等课程。
1943、3:在《同济测量系的使命》一文中呼吁:“我们学测量的人,在本身学术方面立定了根基之后,还需要有推动事业的认识与精神!”
1943、4:与陈永龄、夏坚白完成测量学大学丛书之《测量平差法》之书稿。
1943、10: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反攻之际,投笔从戎,赴贵州贵阳出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厅(后易名为陆地测量局)测量技术室主任、测量监(同少将衔),主管测量技术问题。 1944:受陆地测量局委派参与商谈及签署“中美航测合作合同”。同年2月,小女儿出生在贵阳市,取名为“守威”。
1945:被派往设在印度的美军空军基地2个月,协助美方训练中美合作航测队负责摄影方面中方约十余人的航空摄影技术。
1945—1946、8:率中美合作航测队负责内业成图方面十余人去美国,参加航测成图工作,替中美航测队的中方人员作一些必要的联系后,为起草拟定《中国航测十年规划》,在美国考察航测事业一年多。加入美国摄影测量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交纳会费换取该会杂志、参加学术报告会等;回国后没交会费自然退出。
1947、7:与陈永龄、夏坚白完成测量学大学丛书之《航空摄影测量学》之书稿。
1947:与陈永龄、夏坚白合著测量学大学丛书之《测量平差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9、7—1952、7:交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学会上海筹备分会副主仼,中国科学家联合会上海筹备分会委员。
1949、10::与陈永龄、夏坚白合著测量学大学丛书之《航空摄影测量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1:与李青岳合著《测量实习》,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
1951:与陈永龄、夏坚白合著测量学大学丛书之《大地测量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2:与纪增觉合著《平面测量教程》,由上海新亚书店出版。
1952、8—1956、7:参与创建青岛工学院,任该校教授、教务长,青岛市首届人大代表、青岛市首届政协常委。
1953:与夏坚白、陈永龄合著测量学大学丛书之《实用天文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4:自学俄文,与孙护合译前苏联斯基里多夫著《立体摄影测量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5、3:《测绘通报》创刊,任编委,发表《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呼吁国家设立“统管经济测量工作的总的机构”。
1955、6: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委会委员,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民用测绘大学。
1955、10—1956、8:根据武测筹委会统一安排,从青岛工学院借调到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航测教学科研及前苏联专家方面的工作。
1956:与孙护合译前苏联德洛贝雪夫著《摄影测量仪器学》,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6、7:参与筹建中国测量制图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旋即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学会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摄影测量大会。
1956、8:调任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一级教授、航测与制图系首任系主任。
1956、10: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社会主义国家测绘勤务会议。
1956: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
1957、8: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将航测与制图系分开为航测系和制图学系,任航测系首任系主任。
1957: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创刊号发表论文《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其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偶然误差累积的规律。
1957、12: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苏朝越蒙五国测绘科技会议,发表题为《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优于前苏联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称之为“王之卓公式”。
1958:与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教师合编《摄影测量学》、《立体摄影测量学》,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出版。
1958、10:赴匈牙利出席社会主义国家测绘勤务会议。
1959:当选为第二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1959、10: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即全国群英会)。
1960、2:参加了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有关中国青藏高原测图问题的中苏会谈。
1960:为其研究生制定了六大研究方向:电子模拟测图仪(即后来的解析测图仪)设计、缝隙纠正仪设计、自动立体测图研究、电子计算机在航测中的应用、静电摄影与摄影影像质量评定;这六大研究方向实际上是20世纪60~80年代国际摄影测量科学的发展方向。
1959—1961:与武测航测系教师合编《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其中,下册由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出版,上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63出版。
1960:发表《缝隙山地纠正仪的设计》,根据中国拥有较多大型纠正仪实际,独创了利用常规严格光学控制第二类型纠正仪进行影像地图制作的理论,为中国应用正射投影技术开辟了道路。
1962:发表论文《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开创了中国摄影测量学科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道路。
1963、5:经国务院131次全体会议通过,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1964: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发表《航空摄影测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一文,分析美国卫星测绘月球表面消息,即预言航空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融为一体、为环境科学服务,是中国科学界对遥感的先知者之一。
1966、9—1974:在文化浩劫中饱经风雨。
1970、10:武测师生在“学农”中被遣散,分别时叮咛大家不要丢掉航测专业、不要丢掉外语。
1970、12—1974、3:年逾花甲被发配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改行刻中文蜡纸、挑塘泥、进牛棚。后在该校政工组负责人、老干部杨坚暗中保护下调到外语教研组给工农兵学员教公共英语。环境稍有改善,他又冒着被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险,从中科院武汉地震大队老友、亲家方俊(后亦为中科院院士)那里借来外国航测新文献资料钻研。
1974、4—6月:回到重建的原武汉测绘学院,立即承担了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图》的研究。在《关于发展我国 1∶1 万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中提出了使一幅航测像片可制作一幅1:1万地形图的方法,很快用于生产实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1974:为重建的原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制定了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地面模型、遥感及其应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重新组织学术梯队,衔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先进科学之断裂带,不断创新。开设了“航测新技术”专业课程,到全国各地讲学,介绍航测新技术……
1975—1976:主持编制出中国最早的航测软件——《航带法区域网平差程序》。
1976、10?19—20:会见“文革”后第一位外国来原武汉测绘学院参观访问的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奥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学林纳教授夫妇。
1977、9:参与制订原武汉测绘学院《科学研究3年、8年规划和23年设想(草案)》,提出“航测成图和地图编制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测绘计算的电子化”是主攻方向之一。
1978、1:当选为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5:出席“湖北省科学大会”。主持研究的《航带法区域网电算加密程序》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78、6:原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测绘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1978、11:在国家测绘局召开的中国测绘学会恢复活动后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上,被增补为该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1978、12:在原武汉测绘学院第三届科学报告会提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这是一项国际上尚无成功先例、难度极大、方向性极强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原武汉测绘学院重大科研项目。
1979、1:任国家科委测绘专业组成员。
1979、3:会见来访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康乃斯内教授。
1979:参与编写《中国大网络全书》,担任测绘学编委。
1979、4—6:参加中国测绘考察团赴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考察,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的航测》的报告,在国际测绘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考察西欧测绘事业同时,还着重考察了未被列入考察团项目的遥感课题,回国后立即提出“在武汉测绘学院增设遥感专业”,呼吁发展我国的遥感事业,并指出航空摄影测量应看做是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推动我国测绘界遥感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79、7:当选为中国测绘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兼航测专业委员会主任。
1979、10:专著《摄影测量原理》一书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代表我国摄影测量科学水平的理论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0、7: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联邦德国汉堡举行第14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此次会议我国被接纳为该学会正式会员。
1980、8:经国家测绘总局批准,出任复刊的《武汉测绘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0、10: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任命为原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1980、11:经国务院批准,被中国科学院增补为地学部学部委员。
1980:《摄影测量原理》获得湖北省高等院校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0、12:在原武汉测绘学院接待来访的以欧文·威廉斯副局长为团长的美国国防制图局访华代表团一行三人。
1981、3—4:出席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环境遥感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会议成立了环境遥感分会,被推举为分会名誉理事长。
1981、5:在国家科委审定会上经过力争,《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被列为国家“六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投资120万元人民币。
1981、6: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工学)评议组成员。
1981、9:应美国国防部制图局的邀请,参加中国测绘代表团赴美国回访。
1981、10: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推动武测正式成立遥感教研组,并将《在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分设遥感专业的报告》上报国家测绘总局。
1982、2:经国家测绘总局批准,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摄影测量原理》一书获中国出版局颁发的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奖励通知说该书“理论严密,系统性强,反映了当前国际上的最新成就,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982、3: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授于李德仁等13名1981届硕士学位,核准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名单,确定了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的标准。
1983、5:当选为第六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与杨凯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南亚地区摄影测量及遥感教育会议,向大会作了“中国摄影测量遥感及高等教育概况”的报告。
1983、9: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测绘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4、1:老伴齐严淑病逝。
1984、6: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十五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并在第6专业委员会会议作了题为《东南亚摄影测量与遥感教育状况》的报告。
1984、8: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1984、11: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团长,与郑肇葆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参加第五届亚洲遥感会议,并在大会作了题为《中国遥感活动情况》的报告。
1984、12:参加湖北省遥感中心正式成立大会,被选任为该中心首任主任委员;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庆祝王之卓教授75诞辰座谈会”致答谢辞:为了中国测绘事业,“我七十五岁不放松!”
1985:任中国测绘学会第四届理事长。
1985、3:被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5、11:在原武汉测绘学院举行的国家测绘局系统第二次出国留学人员报告会上作了《国内外测绘科技面貌》的报告。
1986、6:专著《摄影测量原理续篇》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1987、7:《摄影测量原理》获1976—1985年度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1988、1:《摄影测量原理》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76—1985年度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仅22个)。李鹏代总理会见了特等奖获得者并合影留念。
1988、5:出席第七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14日当选为第七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8:《摄影测量原理续篇》获1987年度国家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8、6: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乃是我国测绘学科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
1988、5: 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高级顾问。
1988、7:任团长率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一行35人出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被该学会理事会提名并经大会通过授予最高荣誉——“荣誉会员”称号。按规定,在世受此殊荣者仅七人。代表我国向大会作了题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四年来的成就》的国家报告;大会闭幕式上作为亚洲学者代表发表演讲,博得一阵阵热列的掌声。
1988、9: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委员会名誉主席。
1988、12: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举行的名誉校长王之卓教授“执教50周年暨八十寿辰”庆贺会。
1989、2—3:与张祖勋、李德仁应邀访问联邦德国和瑞士;出席柏林工业大学隆重的“金博士”庆祝会,纪念荣获该校博士学位五十周年。柏林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弗瑞克博士授予王之卓“柏林工业大学金博士证书”。访问了柏林和联邦德国八个城市的十所大学及汉沙航测公司、蔡司光学仪器厂,作了7场学术报告。
1989、4:赴西安出席中国测绘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中国测绘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被推选为学会第五届名誉理事长。
1989、7:《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获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9:名字被录入由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1989年第一版)一书中,介绍了简历和学术成就。
1989:名字被录入美国的名人传记编辑所的《国际优秀领导人物人名录》(第三版)一书中。
1989、11: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荣誉章;与金为铣、李德仁主要负责完成的“专业改革系统工程——由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发展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荣获国家教委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后又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0、3:根据国家测绘局国测函 (1990) 029号文批复,任原武汉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名誉主席。
1990、5:《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英文版首发。
1990、12:赴广州中山大学出席第11届亚洲遥感会议,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如何推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的重要学术报告,提出了“影像信息工程”的新概念。
1990、12: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
1991、3: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纪念金通尹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讲话。
1991、5: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与陈永龄等共十位大陆测绘学者联名发起“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的倡议”。
1991、11: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从1990年7月起领取政府特殊津贴。
1992、7:在成都出席第一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作了《测绘科技的新发展》的报告。
1992、10:《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英文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自然科学著作特等奖全国仅8个)。
1993、5:作为无党派知名人士当选湖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举办的“香港地区信息系统1995国际讨论会”。
1994、1:《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的理论与方法》获第六次(199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6、9: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出席国家测绘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原武汉测绘学院协议签字仪式。
1998、1:接中国科学院陈嘉庚基金会通知,经陈喜庚基金会1997年12月28日召开理事会议审议通过,荣获七届(1997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将参加中国科学院陈嘉庚基金会代表团访新加坡,出席第七届陈嘉庚奖颁奖典礼。
1998、3:在家中会见来校检查工作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一行。
1998、4:参加中国陈嘉庚基金会代表团访问新加坡。21日荣获新加坡总统王鼎昌颁发的1997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获1997年度陈嘉庚奖的还有其他领域的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嘉庚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负责评选的中国科学最高奖之一,每两年评选一年)。
1998、4:于新加坡,在第七届陈嘉庚奖颁奖大会上作报告《从测绘学到Geomatics》。
1998、7:在国务院对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实行资深院士制度之际,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之一。
1998、9:与李德仁、宁津生等赴宝岛台湾省台南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测量学术及应用研究讨会,9月7日作了大会首席报告《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9月14日,与1934年中英庚款同船赴英国留学的同学——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在台北会晤叙旧,两位九十高龄的学术巨子重逢,引起了传媒关注。
1998、12:出席原武汉测绘学院“庆祝王之卓教授90诞辰暨执教60周年”活动。
2001、1:在《湖北招生考试》2001(1)总第39期扉页发表专稿,勉励青年《珍惜光阴》。 2001、7:为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一书作序。
2001—2002:撰写《21世纪将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世纪》。
各界赞誉
Ⅷ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大曾培养出哪些知名人物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南大学,培养出过很多杰出人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湖大人,我深感自豪。虽然我可能做不到向他们一样优秀,但是有他们作为我的校友,我深感自豪,下面就让我来稍微介绍一下一些杰出人物吧!
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导师的视频,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他在视频中的话让我记忆深刻让我对湖南大学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上就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简短介绍啦,相信大家对千年学府 湖南大学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