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速溶咖啡要打開銷路,應開展哪些營銷活動
產品要抄好。找到受眾人群。襲價值包裝。互聯網的曝光。
營銷活動任何可以曝光產品的都可以辦。
比如:速溶咖啡品鑒會。和商超合作購物滿多少給送體驗裝,讓商超給你個好的展位。冠名電視節目啊。受眾人群對應的小區牆體廣告等等。找著借口花錢。把一年的廣告預算一天用出來。
網路方面:
咖啡營養知識問答。中國速溶咖啡品牌排行。中國十大速溶咖啡啊。變著法的和大品牌貼近。變著發的往自己臉上貼金。等等等等。
總結:今天天氣不錯,做個速溶咖啡活動吧。今天吃水煮魚,做個咖啡廣告吧。昨天和老婆吵架了,做個咖啡軟文推廣吧。我今天要去丈母娘家,給她帶點速溶咖啡吧。今天好無聊,找個商業報紙打個咖啡廣告吧。
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⑵ 未來中國白酒營銷渠道模式有哪些
中國白酒行業的渠道可以說是所有行業中最不平衡、最不統一的。有的企業在渠道建設中投入了幾千名業務人員,有的個別企業雖然年銷量幾十億卻只有區區二三十人,有的企業早就進入精細化營銷時代,有的企業卻還在像做貿易一樣的銷售。這種差異,有的是源於白酒業各個企業的產品以及企業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有的是由於經銷商的實力檔次差距太大而不得已呈現參差不齊的渠道類型。而更多的則是接受與實施現代營銷理念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從而相當多的企業仍保持著粗放式的渠道運作模式。
企業的產品只有通過渠道才能分銷到終端,這么多紛雜而缺乏管理的渠道類型、結構與渠道成員,(八部營銷策劃公司)必將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營銷能力的提升而進化。由於渠道成員是公共資源,誰先取得這種渠道資源,誰就更能取得競爭優勢。
那麼,在白酒業,什麼類型的渠道模式才是未來的主流模式呢?通過八部營銷策劃公司的8年總結,通過綜合國內外渠道模式發展態勢、各種不同行業的渠道模式現狀以及對白酒業未來的銷售發展預測,特列出幾種渠道模式與各位分享。
一、深度分銷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市場走訪調查,已經有一些先鋒企業在中低檔酒的渠道模式上,採取了快速消費品行業所熟知與熟絡應用的深度分銷模式,並且取得可喜的成績,如瀘州二曲僅在成都一個城市,就有年銷售近億的驚人成績。在我們的保姆式扶持下,沱牌曲酒也已啟動在基地市場的深度分銷。
深度分銷(八部營銷策劃公司)將成為白酒業中低檔酒銷售的一種主流模式,將不容置疑!這是由於深度分銷有以下優勢:
1、中低檔酒的競爭將向便利、實惠等終端競爭轉變,而深度分銷通過與經銷商共同服務終端,更滿足了消費者的快速、便捷需求,也抵禦了競爭,取得了可貴的終端網路資源,實現了營、銷與御的完全結合。
2、白酒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打造非一日可成,促銷方式僅以買贈、降價為主,所以,渠道成了下一步成功的關鍵因素,而深度分銷經國內幾千萬營銷人實戰證明是最成功的渠道模式。
3、經過調查,凡實施過深度分銷的企業在作過測算總結後,深刻感受到其實投資於人、投資於渠道精耕,這是最劃算的營銷方式。現在在央視,無論一台、二台、七台、十台,都成了白酒做廣告的根據地,連2010年春晚的契入式廣告,就有兩家是白酒,這些,已經使消費者產生了審美疲勞。
4、實施深度分銷的企業,還發現了深度分銷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好處,那就是,整個企業的運作能力提高了。這包括,市場基礎更扎實了,市場信息更真實了,價格穩定了,(八部營銷策劃公司)相比原來廣告轟炸但終端不動銷,現在產品回轉速度快多了。也就是說,在白酒業實施深度分銷的企業,實際上最終是通過深度分銷,實現了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不僅是是渠道的變革與精細化運作。
5、深度分銷可以復制,也就是說,深度分銷已經在快速消費品行業發展應用成型,這樣,在一個區域試點成功後,就可進行復制。凡是實施深度分銷的企業,只要是試點成功了,就發現能大面積的復制,取得最快的發展效果!
6、深度分銷可(八部營銷策劃公司)最大限度地解決竄貨問題。竄貨是貿易式銷售、傳統流通模式下的蛋,在此模式下,由於政策實施不平衡或者說粗放,竄貨問題不可能解決。而深度分銷則使終端零售價都基本統一,過程式控制制到位,有效控制了竄貨。
深度分銷模式的實施,最早從快速消費品行業開始,如飲料業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啤酒業的雪花啤酒,食品業的統一康師傅等,這些國際巨頭或國內領先企業,率先引入或創造性實施了深度分銷。中國的白酒業由於區域特異性大、產品價位段廣、營銷歷史發展短,都是各企業自己在摸索、嘗試,雖很多企業都(八部營銷策劃公司)取得了不俗成績,但要想企業騰飛、整個行業升級,深度分銷就是一條被無數企業證明正確的道路。
二、分銷協作模式
分銷協作模式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渠道模式。分銷協作模式是那種既對傳統批發越來越感到失望,但又對深度分銷具恐懼感認為深度分銷難以操作、基礎不具備的企業最可實施的中間方式。分銷協作,也始於快速消費品行業,並且是國內本土企業針對市場實際進行改良的一種適用渠道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就在於能夠更加利用渠道資源,在一些非重點區域或者是偏遠地區,扶持經銷商來共同運作市場。
雪花啤酒能夠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里,就能在國內趕超青島與燕京啤酒,並且在國際上取得單品全球銷量第一的成績,分銷協作模式的實施功不可沒。雪花啤酒通過深度分銷模式在重點區域深入實施以及通過分銷協作模式在非基地市場進行協作合作,在品牌不具優勢的情況下,在全國市場深度滲透,實現了十年超過對手百年的奇跡,並(八部營銷策劃公司)且還實現了十三年取得全球前五名銷售量、十五年全球單品銷量第一的令人咋舌的成績!
雪花啤酒通過對信息、資金、人力等與經銷商進行分銷協作,利用雙方各自的優勢,在投入較少但又專業的情況下,共同服務市場,從而改善了品牌力不足的問題,使渠道運作突破了青島啤酒的百年渠道基業!
白酒行業很少有全國性中低檔覆蓋品牌,包括五糧液的尖庄日漸式微不敢再提當年勇,這並不是說白酒業就沒有能進行全國性覆蓋的產品,深入各知名中低檔白酒企業考察,(八部營銷策劃公司)發現這只是企業運作的問題。食品飲料業要想取得全面成功,必須有經驗與模式可復制,否則根本不可能享受中國這塊大蛋糕。分銷協作模式也就是這樣一種證明可復制、可成功的渠道模式類型。
三、專賣店模式
白酒業的專賣店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是行業的必然,由於白酒假酒泛濫的原因以及檔次的顯現要求、品牌形象的需要,煙酒專賣店近年發展迅速,不但企業自己開設,一些經銷商也試水經營,應會作為一種重要的渠道運作模式存在。
煙酒專賣店體現了「終端品牌運作一體化」的重要營銷思想,也是對僅是用廣告與消費者溝通的單一方式的挑戰。該種專賣店,可零售、可團購,易於品牌形象呈現,可搞促銷,能做推廣,可多品牌銷售產品,還能(八部營銷策劃公司)杜絕假貨,既能宣傳產品也能銷售產品,只要選址得當,消費者非常樂意在專賣店裡選購產品。
現在茅台、五糧液、國窖1573、劍南春等都在全國進行專賣店開設,一些白酒專賣店如雨後春筍般在河南等地區迅速成長。即使沒有企業的要求,國內有些經銷商都開始了專賣店模式的嘗試,如浙江的商源「9+9」專賣店,也在不斷的開設直營專賣店。專賣店模式,由於需要一定的投入以及需要一定的商圈要求,所以,現在還會受到一些發展的限制,但隨著品牌意識的加強,該模式會做得越來越普遍。
四、傳統批發模式
傳統批發模式雖然(八部營銷策劃公司)會被很多其它企業視為將來渠道模式的怪物,但在白酒業,應也會長期存在。
傳統批發逐漸被企業所詬病並不是因為此種模式對產品銷售不好,而是該種模式運作粗放,缺乏管理,從而不易對產品流向、價格等進行管控。只要將管理植入進去,同時進行合理規劃,該種模式其實是最省錢省力的方式。特別是在一些企業的業務運作難以涉及的邊遠偏僻地區,傳統批發將還長期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白酒業的渠道模式,當然還有團購、網購、俱樂部、品鑒會等一些渠道應用形式,茅台在高爾夫這個渠道實際特品銷售,加價不少卻還銷量不俗,品鑒會借鑒了紅酒模式也在國內重點城市開展得如火如荼......其實,白酒企業只要腳踏實地的根植市場、深耕市場,就一定能取得渠道銷售的好成績!只要願意研究市場,就能開發出適合自己的好模式,實現以前不可能實現的跨越!
⑶ 跪求專業人士指點: 咖啡廳在3、4月份的營銷方案 主要是針對咖啡、飲料的活動.......麻煩高人指點
建議:
第一步:做些DM宣傳單 舉辦幾次咖啡品鑒會 把你的店推向市回場 讓人知道
這一答步解決客人不進門的問題。
第二步:提供優質咖啡 這里的優質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咖啡一定要好喝
這一步解決能否留住客人的問題。
第三步:經營策略要得當 能提供給消費者多少的實惠或是提供如何優質的服務。
這一步解決消費者是否有二次或更多次消費的問題。
⑷ 以高爾夫球為主題開展一次紅酒品鑒會。以銷售紅酒為主。結合高爾夫球元素
你可以到世界花卉園藝中心附近那看下,那裡應該有個高爾夫練習場,18洞120桿以內已經很厲害了,可以計算「差點」了吧。可惜我離開高爾夫已經差不多一年了,這方面的東西忘的差不了了,呵呵。
下面是摘的網上的,可以參考下:
===============================什麼是高爾夫
高爾夫是英文「golf」一詞的譯音。高爾夫是一種在室外草坪上,使用不同的球桿並按一定的規則將球擊入指定洞的體育娛樂運動,通常一場球打十八洞,桿數即擊球次數省者為勝。
高爾夫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游戲(球戲)。運動都是戲,任何游戲也離不開運動的形式。權威性很高的《韋氏詞典》高爾夫的釋義是「高爾夫是使用若干支球桿,用盡量少的桿數在通常為十八洞的球場打球,在各個球洞連續擊球進洞的運動。」德國《杜登大辭典》(Duden)這樣來解釋高爾夫:「(源於蘇格蘭的一項運動)用硬橡膠球和球桿在草地上玩的一種游戲,目的在於用盡可能少的桿數將球擊入各個球洞中去。」《中國大網路全書》體育卷(1982年版)用一句話為高爾夫球下了定義:「以棒擊球入穴的一種球類運動。」 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高爾夫(golf)一詞綠色(green)、氧氣(oxygen)、陽光(light)、步履(foot)四個英文詞前面的一個字母組成的,這和高爾夫在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綠草地溫步擊球,是一種讓人驚奇的吻合。
高爾夫球場佔地1,000畝到2,000畝不等(18洞), 依地形特徵和自然風光設計而成,所以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高爾夫球場,這也是與其球類運動所不同的,也正是打高爾夫的樂趣所在。
高爾夫可以一個人打,也可以幾個人打,人多時可分組打,球場通常會要求每組不超過四人,不受年齡和水平上的差異有同等的獲勝機會,實在是有趣和吸引人。
◆高爾夫起源
高爾夫的起源,多少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而有一點是統一的,就是肯定高爾夫是一項古老的運動。今天,大多數認識高爾夫的人傾向於承認,高爾夫起源於十五世紀或更早以前的蘇格蘭。蘇格蘭地區山多,氣候濕潤、多霧,極適合牧草生長。這里在工業文明以前是連綿不斷的牧場。相傳當時牧羊人放牧暇時,用木板玩游戲,將石子擊入兔子窩或洞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使用不同的球桿並按一定的規則擊球。蘇格蘭地區冬季非常寒冷,每次出去打球時每人總愛帶一瓶烈酒放在後口袋中,每次發球前先用瓶蓋喝一小瓶蓋酒。一瓶酒18盎司,而一瓶蓋正好是1盎司。打完18洞,酒也喝完了,這么冷的天氣也只好回去了,時間長了,很多從便認為打一場球必須打18洞。
◆高爾夫球的演變
高爾夫球運動的最基本器材是球和球桿。球和球桿是高爾夫球具的主體,有了球和球桿就可以打球了。隨著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除了球和球桿之外,逐漸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輔助器材和高爾夫服裝。因此以球和球桿為主的球具在外形、結構、品質、效能等多方面都隨著高球運動的發展而發展。高科技的成果也不斷運用到這項運動中來,因此這項運動本身,它的各種器材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高爾夫的球的祖宗據信是是圓的或橢圓形的石子,進而是經過手工雕琢的木球。有的高爾夫史研究者甚至認為,早期的高爾夫球是用山毛櫸木做成的,那種樹木在北溫帶的中西歐是較常見的植被。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高爾夫球應當是羽毛制球(featherieball)。這種球的外皮是由幾片真皮(馬皮或牛皮)縫合而成的。在製作時,將蒸煮過的濕羽毛填塞進半球內,再將兩個半球縫接。縫合後,球皮會干縮,球體略變小;只有經過精工巧匠之手縫合才會達到較好的國度。由於一個工匠一天只能縫制幾個球,因此手工昂貴,有時貴過一支球桿。羽毛制高爾夫球從17世紀面世歷經了大約200年的過程才「功成身退」。
如前所述,球的材質的改變直接影響到它的性能,也要求有與之匹配的球杯。因此,球況本身的發展也帶來了相關球具的發展,甚至球場設計都應與之相適應。羽毛制球一直使用到19世紀中葉,有人使用這種球在聖安德魯斯老球場打出過87桿的成績。應當指出,羽毛制球在下雨天會變軟,因而就不好用。盡管如此,有的高爾夫史家甚至考證出它曾在1400年至1850年被使用過4個世紀之久。大約在1840年時,人們才開始試驗使用一種橡膠制球。
1848年,一種稱之為古塔膠球(Gutta percha)的新一代高爾夫球登場,被視為高球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古塔膠球的主要材質系由古塔樹膠提煉而成,經過「水乳交融」,這種物質就極具彈性。在制球過程中,它易於被壓製成球狀,冷卻後質地堅硬。古塔膠的製作成本大大低於羽毛制球,從而使更多的人可以打得起高爾夫球。因而,這種新球帶來了高爾夫運動的突破性發展。古塔膠球在生產及改進過程中開始注重「標准化」,即所生產的球在尺寸和重量等方面都應逐步符合一定的規范。這種新球材質的易成形性是它追求規范化的前提。古塔膠球還有另一優點,一旦它的球身變形或被打破裂,還可經過熔化恢復原形,令破損球起死回生。高球手們經過實踐得出結論:再生球有時比完全光滑平實的原球具有更好的飛行性能。初時,球手們都使用球面光滑的球,後來發現球面有紋路反而用得更好,因而後來在製作上有意加進了刻紋均勻或按照需要成形。根據聖安德魯斯老球場保存的史料記載,A.羅伯遜(Allan Robertson)1858年用這種古塔膠球曾打出過79桿的佳績。一般來說,當時的古塔膠球重約1.3-1.5盎司(註:1盎司=28.349克),比今天的高爾夫球略輕。球面帶小突起(Pimples)的球被稱之為「歐洲黑莓」(Bramble)。
1900年前夕,一種新球宣告將取代已流行多年的硬橡膠古塔膠球(Gutty)。C.哈斯克爾(Coburn Haskell)在參觀了美國俄亥俄阿克隆一間橡膠廠後受到啟發,決定製造一種橡膠核心球,即使用薄薄的膠皮來纏繞出一個有小突起外衣的膠球。1898年,哈斯克爾研製成功並報了專利。這種新球的優點非常突出,比以前的球可以多飛20米遠。而且容易控制。盡管一向以傳統為重的球手們說,哈斯克爾球改變了高球比賽的特性,但是引發哈斯克爾第一個靈感的古德里奇橡膠公司還是上馬生產這種新球。1901年,沃爾特?特拉維斯(Walter Travis)使用這種新球一舉奪得美國業余錦標賽冠軍,衛冕成功。翌年,哈斯克爾球傳到英倫三島,英國選手山迪?赫德(SandyHerd)使用新球在霍伊湖皇家利物浦球場取得英國公開賽冠軍,擊敗了使用舊球的已經身為三次冠軍得主的名將哈里?瓦登(Harry Vardon)。從此,哈斯克爾球才站穩腳跟,並結束了新舊球誰優誰劣的爭論。
對於哈斯克爾球,人們一直進行各種試驗以期加以改進。於是,更新的球以球表面凹痕(Dimples)代替小突起,以便不僅可以保持同樣良好效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而且可以把球打得更精準。原有的球面小突起會造成將球打偏。今天的標准高爾夫球均採用表面凹痕型,球的直徑和深度雖然不同,品牌各異,但差別極微小。廠家在促銷戰中,往往特別強調這種差異導致的不同飛行性能。專家們在風洞中檢驗這種球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其原則類似檢驗一架飛機的機翼。高爾夫球手在擊球時,每個球都獲得一種向後的旋轉力,這與這些四痕密切相關,好像在球的下方形成一個厚的氣枕一樣。有人試過,打光滑的球只能飛65米遠,有凹痕的球可打出275 米遠。
◆高爾夫場地
高爾夫球場呈帶狀,鋪設在一片開闊地上。球場包括有開球草坪,開球時將一支球托安插在平整的草坪上的一個位置,然後把高爾夫球放在球托上,之後用球桿將球擊出。擊球的目的是為了把球擊進或擊向一個球洞。球洞也挖在一塊平整的草坪上,用一個標志旗示意球洞所在。球被擊進洞後,該洞所在的草坪即變成新的開球草坪,把球擊向下一個球洞。
然而,一個洞一個洞地擊球決非上面文字所描述的那樣容易。首先,洞與洞之間一般相距為90米到540米不等,世界上兩洞距離最遠的是日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所擁有的球場的第六和第七洞之間,相距830.8米。第二,每個球洞周圍都有天然的或人工設置的種種障礙,例如:沙坑、草叢、小溪、池塘,或是灌木叢。而且非經特別允許,無論球落在球場的何處,均不得移動,必須在落球之處繼續擊球。如果非經移動而無法擊球時,運動員則可站在落點處,面向下一個球洞,手持球舉過肩,從背後將球擲下,然後再在新落點處繼續擊球。球洞與球洞之間的設置通常為開球草坪、開闊草地、地勢起伏區或灌木叢、障礙區、球洞草坪。
由於很少有人能夠一桿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但又要保證高爾夫球賽的難度並具有競爭性和刺激性,因此,從開球草坪到下一個球洞須規定一個標准擊球桿數。一般在球洞草坪上允許有兩次擊球機會,而從開球草坪至球洞草坪,視其遠近和障礙難易程度允許一至四次擊球機會,即球洞與球洞間的標准擊球桿數可以有三桿、四桿、五桿或六桿。
通常將近200米的距離,需用三桿才能把球擊進洞內。要一桿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極難,但也不是沒有。1988年5月在英國舉行的公開賽中,澳大利亞的戴維斯就是一桿把球擊進球洞內的,距離是195米,創世界新紀錄。
世界上的高爾夫球場在鋪設時,球洞與球洞之間的標准擊球桿數不盡相同,有的以兩洞間的距離為主要考慮因素,有的以球場的總長度為依據。
如以兩洞間距為標准,一般兩洞距離少於228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三,稱三桿打或三桿洞。兩洞距離介於228米至434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四,稱四桿打或四桿洞。兩洞距離超過434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五,稱為五桿打或五桿洞。女子高爾夫球賽中,洞與洞之間超過526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六,稱為六桿打或六桿洞。而整個球場的標准擊球桿數即把該球場全部18個球洞的各個標准擊球桿數相加得出。如某高爾夫球場18個球洞中,有四個三桿洞,四個五桿洞和10個四桿洞,那麼該球場的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4x3)+(4x5)+(4x10)=72。此球場被稱為72桿打或72桿球場。若以球場的長度為標准,球場的規定擊球桿數一般是固定的。
通常一個高爾夫球場各個球洞在設置時,三桿洞、四桿洞和五桿洞須有一定比例;以經常進行國際比賽的72桿打球場為例,其各類球洞比例為:四個三桿洞、四個五桿洞和10個四桿洞。
◆高爾夫裝備
高爾夫球的裝備包括球桿、球、球鞋、球帽、手套和服裝等。其中最主要的首推球桿。球桿的角度及功能的差異,常常會影響到擊球的成績。因此球桿是萬萬馬虎不得的。
1.球桿
球桿由桿頭、桿身與握把三部分組成,其長度約0.91—1.29米之間。根據擊球遠近不同的需要,每個選手最多可帶14根各種類型的球桿進場。這14根球桿應以如下配置為宜:4根木桿、9根鐵桿和1根推桿。對初學者而言,只要取其中的奇數桿就足夠了。 (1)木桿多以柿木製成。依照其長度和桿夾斜面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號。號數越小,長度越長,球也打得更高、更遠。木桿多在發球區使用,最常用的有1、3、4、5號桿,對初學者而言,3號木桿較為適用。 (2)鐵桿以軟鐵製作桿頭,比木桿稍為薄、小。它主要是用來控制短距離打擊,鐵桿可粗略分為長、中、短三類。長鐵桿易於方向性的把握;中鐵桿容易揮動,易於上手,適合初學者;短鐵桿適用於在困難位置擊球。 (3)推桿桿頭也是由軟鐵製成,主要用來推球入洞。推桿可分為T型、L型和D型,桿面平直是它們共有的特色。
2.球、球桿袋和球鞋
高爾夫球從蘇格蘭年代到現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初的高爾夫球是用羽毛做芯,皮革做外殼縫制而成,不僅工藝難度大,而且正品率低。19世紀初,高爾夫球製造工匠每天最多能做出四、五個「好」球。但羽毛式高爾夫球不耐久,特別是遇上雨天,縫紉線容易斷,常導致球在飛行中破裂,羽毛漫天飛揚。19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現了「橡膠球」,這種球是用類似橡膠的杜仲膠製成。初為實心,後以固體物質或液體作芯。現代高爾夫球多用液體作芯,橡膠作外殼製成。白色的橡膠球表面上有許多規則排列的「酒窩」式凹陷,以利於飛行和提高准確性。橡膠高爾夫球主要分為英國式和美國式兩種。球的最大重量不得超過50.38克。美式球的最小直徑為4.26厘米,供美國國內使用。英式球的最小直徑為4.11厘米,供英國、加拿大以及國際團體高爾夫球賽使用。
球桿袋多為皮製,口徑約8英寸左右,好的球桿袋應具有置桿平穩、質感平滑、整體骨架牢固等特點。
高爾夫球鞋的鞋底有12個左右的鞋底釘,可防止滑動,使選手揮桿時保持身體平衡。固定這些鞋釘的螺絲一定要牢靠。否則,螺絲一松,鞋也不穩固。
◆高爾夫史話
關於高爾夫的發源,眾說紛紜,其說不一。根據歷史記載和資料,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淵源於三個國家。
一、發源於荷蘭
高爾夫球為荷蘭文KOLF音譯。據說1000多年以前,在牧場里,當羊群吃草、玩嬉之際,放羊的牧童們閑暇無事,常常用手裡的牧羊棍打擊小的石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技術、力量因素和比勝爭強的意識。有時比擊得遠,有時比擊得准,有時既比遠又比准,二者兼而有之。這就是高爾夫球的原始形態和雛形。
高爾夫球的場地演變,也證明了這一點。最早高爾夫球的場地就是牧場。到了後來,有的把高爾夫球場搬到室內進行,有的搬到馬路上,還有的搬到海濱上,甚至有的搬到冰場上等等。但這些場地,沒有多少時間,都成了探奇式的過渡性場所。再往後,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還是模擬牧場的高爾夫球的正式場地。
至於高爾夫球的球棒,起初就是經過簡單加工修整的牧羊棍。還有,牧童在長期以棒擊石的過程中,發現使用頂端帶凸突疙瘩的牧羊棍比較得心應手,可以把石頭擊得更遠。因此,他們經常尋找、挑選這樣的棒子使用。現在高爾夫球球棒的前身確為牧童手中的牧羊棍。至於彎曲球棒的發明和出現,那是後來的事了。
據說,有一幅十四世紀的荷蘭古畫,畫面上有三人都手執小球,另一個人持棒擊球,有人認為這就是最早的荷蘭高爾夫球運動。
二、發源於英國
高爾夫球為英文GOLF的音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57年蘇格蘭議會文件中。
高爾夫球的淵源就有三種說法:
其一,一個蘇格蘭的牧羊人在放羊時,用牧羊棍擊石子取樂。一次偶然把石子擊入遠方的兔子窩里,頓時他覺得這種"擊石入窩"的游戲非常吸引人,妙趣橫生,興味盎然。以後,他就經常約伙邀伴一同玩嬉,並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歡迎。這種活動逐漸流行了起來。據說,這就是高爾夫球的雛形。
其二,據說十五世紀初,駐守蘇格蘭北海沿岸的聖安德魯斯城的士兵們,在訓練之餘,經常在草地上進行一種擊球入穴的游戲。這種游戲在軍隊中廣泛流傳。後來,又引起民間青年們的濃厚興趣,繼之熱衷於這項運動。甚至,宮廷貴族、達官貴人和顯要人士也開始躍躍欲試,挽袖下場了。有人認為,高爾夫球由此而來。
其三,很早以前,英國流行一種在草場上進行的球類游戲。其方法是用類似現代曲棍球球棒的木棍,以擊球次數最少,將球擊入規定數目的穴內,作為娛樂活動。當時,就把這種運動叫作高爾夫球。
據歷史記載,1879年,英國一個鐵匠製造了一批鐵的高爾夫球棒,由粗笨簡陋的木棒發展到輕便耐用的鐵棒,這就是高爾夫球主要用具――球棒的一個突破。當時很受歡迎,也很快被定為比賽的球棒。經過四十一年的演變,在1920年,一位美國商人發明了一種銅質空心圓管制的球棒,形狀美觀,質地優良。至1924年,此種球棒被定為正式比賽用球棒。
經過漫長的歲月,高爾夫球的球也有不小的變化改進。最早是用石球。後來改用皮質的球,用厚皮縫成球形,裡面塞滿羽毛,再用線縫好,然後放到油鍋里煎炸。據說,這樣製作的球又堅硬又有彈性,但缺點是容易開線裂縫,浸水潮濕。這種球一直沿用到1848年。後來,採用了一種膠皮球,在一塊壓縮的小橡皮上,用橡皮筋纏繞成圓球狀,對邊再鑄上堅硬的合成材料。這就是現代的用球。但在其過程中,球的表面是光滑的,由於捶擊和磨擦碰撞,球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一些疙瘩,可是人們在長期的運動中,感到這種高低不一,帶有突起的疙瘩的球,反而順手好用,這就是為什麼現代高爾夫球的球的表面必須帶有許多細小的疙瘩的緣故。直到1900直,一種用膠線層層纏繞球心,外麵包上一層麻面的膠布的球。自1911年,在美國大西洋全美高爾夫球賽上被選定為大賽用球,直到現在。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高爾夫球的用球大多數為塑料製品了。
關於現代高爾夫球十八個標准穴洞的沿變和來歷,也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和記載。
據說,英國最早的一些高爾夫球球迷們,把打球、遠足交遊和野餐暢飲結合起來,一並進行。他們經常帶著球具、食品和美酒去到風景秀麗的郊外娛樂。當每打進一個穴洞時,就歡呼慶興,舉酒乾杯。無巧不成書,當帶的四瓶威士忌酒全都瓶空時。球也打得興盡力竭,大家一算,正好打進了十八個穴洞。長此繼往,這種巧合造成一種印象,好像現代高爾夫球18個標准穴洞是由此而來,並且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種謠傳誤說。據史料記載,在200多年以前已經比較廣泛使用18個穴洞來打高爾夫球了。十八世紀後半期,根據高爾夫球的習慣打法和傳統沿用,已初步在高爾夫球的規則和規模中作了18個穴洞的規定。
其實,從十六世紀國王詹姆斯四世打高爾夫球開始,英國王室不斷出現國王、顯貴打高爾夫球的傳聞。後來,從國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到他弟弟約克公爵,再到英國女王以及國王威廉四世,在長達幾百年歷史中,高爾夫球一直是英國宮廷的娛樂活動。
三、起源於中國
據歷史記載,中國早在唐朝就出現了一種叫作「捶丸」的體育活動。顧名思義,捶者擊也,丸者球也,並且還是擊球入窩。高爾夫球與此酷似相同。這就是說「捶丸」比高爾夫球起碼早出現一個世紀。
「捶丸」是由唐代的「步打球」沿變而來,北宋時又稱「步擊」。宋元之際,「捶丸」活動流行於我國北方民間。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宋代捶丸圖,可為一佐證。圖中四人,一人持棒,正待擊球入穴,情境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元朝世祖忽必列時期,有人著有「丸經」一書。書中對「捶丸」的運動方法、比賽規則、技術、戰術、場地、用具等等,均有詳盡的規定和論述。如:比賽前各自選好地形、掘好球窩,並在60至100步的地方造好「球基」,面積約為一平方尺,以便擊球。三棒內擊球入窩者得一分,得分多者為勝,犯規或違例者少記一分或扣去一分。另外,比賽分三種:一是團體賽,二是多人對抗賽,三是二人單打。團體賽根據人數多少又分「大會」、「中會」、和「小會」等。
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捶丸」作為一個完整的體育活動項目,無論在方法、規則方面,還是在群眾中開展的廣泛程度上皆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定型了。
根據記載,以上三種說法,無疑皆為事實。從它的定型和發展來看,中國早於英國和荷蘭,荷蘭又前於英國。但是,作為一種現代的被國際多數國家和民族所承認的世界體育項目,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和故鄉是英國。
1908年,英國成立第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1754年,又制定了比賽規則。1911年美國曾舉行大西洋全美高爾夫球賽。在英國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高爾夫球公開錦標賽,是最大規模的國際性比賽。現時,高爾夫球在一些發達國家比賽盛行,而美國、英國和日本尤甚。世界業余高爾夫球協會就有六、七十個會員國,兩千多萬會員。其中美國有1200萬會員和一萬多個球場;日本有300萬會員,1400多個球場。
1900年,第二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曾把高爾夫球列為表演項目。1984,國際奧委會批准高爾夫球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球場是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博爾頓球場,長7609米,它規定的標准擊球桿數為77桿。而世界上最高的高爾夫球場是秘魯的塔克圖球場,該球場最低點位於海拔4369米處。世界上最低的球場是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死亡峽谷的克里克球場,球場低於海平面82.9米。
◆運動特點
高爾夫球運動如果從1860年舉辦首屆英國公開賽算起。至今130多年的歷史發展表明,這項運動是現代體育運動中發展最快的項目之一。有些體育專家甚至認為,高爾夫與足球、網球並稱「世界三大運動」。 根據《世界排行榜》一書所披露的材料,美國男子和女於在空暇時間最喜愛的十五項活動中,繼吃喝、看電視、閱讀、聽音樂、戶外活動(如打獵、釣魚、滑雪等)、生活、社交活動等之後,排第十位的就是體育活動。而體育活動中排第一位的是打高爾夫球,其次才是打網球和游泳等。
高爾夫球運動的特點
第一:它是一項植根於大自然又最親近與愛護大自然的運動。
第二:高爾夫是適合各種性別、年齡、體態、體能狀況者的運動項目。
奧運會10公里競走冠軍的需氧量是每分鍾每千克58毫升至72毫升,打高爾夫則連上述數值的一半都不用。在打高爾夫的過程中,以桿擊球以及此前的准備就是徒步行走的間歇,或者說休息。打三四個小時高球的運動量還不如打半小時網球的運動量大。體育科學家還得出結論:就能量消耗而言,打高爾夫球僅及連續數小時徒步行走的六分之五,打18洞約消耗2400卡能量。
高爾夫球運動是最充滿挑戰性的運動項目。當職業高爾夫球員,確實可說是所有職業球類運動(包括職業的足球、籃球、棒球、美式足球和冰球等項目)中最困難的一個。單從技術上說,職業高爾夫球員掌握打好各種「技術球」的能力,即因地制宜的處理能力應當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才足以以不變應萬變。除此之外,職業球員推桿是否穩准更是要命,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職業球員要打好比賽,除了在心理上能勇於面對上述種種挑戰外,還應熟悉果嶺的不同草種,風向和風力對球的影響,以及球場本身的設計特點與難易度。在高爾夫球運動中,球員要考慮這么多外在的變數,這在其他球類運動中是沒有的。
高爾夫球運動是全部競技體育項目中以選手自身為對手的特徵最突出的運動項目。高爾夫具有較高的國際性。高爾夫球運動是運動創傷最少的項目。高爾夫是一項十分強調傳統性的講文明重禮貌的運動,也是一項對打球者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運動。沒有任何一項運動可以像高爾夫這樣做到選手與觀眾同樂。選手與觀眾同行。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高爾夫的種種超凡脫俗的特點使它成為一種講求文化含量的競技與娛樂,從而造就了高爾夫文化和具備高爾夫文化特質的人。
,因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復會玷污了這網上少有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