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飲的營銷策略是什麼
觀察一些知名品牌營銷動作的背後實質,可以概括:營銷=銷量+口碑。
銷量需要流量留存,而口碑直接與顧客滿意度有關。
1、留客才是餐企持久發展的命脈
無論是麥當勞的手機自助點餐還是瑞幸咖啡的裂變分享,餐飲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留客」!因此,單一的「流量」很難為餐企創造價值,而「流量變現」才是餐企需要關注的。「變現」的關鍵就在於「把客留住」。
能夠快速轉化會員的模式以前也分享過,在這兒就不多說了!而目前餐飲企業亟需解決的是「高流失率」。由於99%的餐企的留存後續動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或缺陷,才讓會員難以發揮預期的「消費帶動力」。
因此,除了精準的標簽化顧客畫像,對顧客進行分層管理,還需要用差異化的營銷政策激勵不同消費特點的顧客。拿天財商龍會員營銷管理系統舉例,可根據消費金額和次數對會員進行分層,並可根據餐飲企業需求自定義管理顧客,讓營銷更有效。這樣,配合標簽化營銷的精準及顧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餐飲企業就可以用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較高的營銷響應度。
2、用顧客滿意度保證復購率
口碑在營銷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現在的會員管理系統也都提供口碑評價這一功能模塊。完善的評價功能、對顧客評價進行分析,讓餐企可以從整體上掌握顧客對餐廳/菜品/服務/環境等方面的認知;將顧客評價及時發送至店長或服務員手機上,方便門店及時對顧客評價做出反映,用顧客關懷提升消費體驗,為二次消費奠定良好基礎。
3、會員營銷,避免雷區
(1)把會員營銷等同於會員管理,認為所有的會員權益設定後,顧客就會來,拉新的顧客就會成為營業額貢獻。沒有基礎年度規劃的會員數據管理,也就無法進行接下來的營銷活動。
(2)很多企業做會員,既要儲值金額非常漂亮,同時也要會員數據(通常理解為粉絲)非常好看。作為商場、街區、社區顧客屬性會有不同,還受品類的影響,因此是先跑積分會員數據還是做扎實會員儲值,這是需要在一開始品牌策略時就要規劃好的。
(3)把粉絲等於會員的做法,是當下很多企業的通病。粉絲大多數通過營銷動作來管理,而會員作為會再次來的組織成員,是需要一套體系來維持的,兩者在管理上有本質的卻別。
(4)很多企業把會員管理當作是市場部的工作,認為會員管理就是管理好會員,最後的結果是一些怨聲載道,後勤舉步維艱。最關鍵的問題,會員的推導一定是一把手工程。試想一下,你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一個是員工,一個是會員(最忠實的顧客),還有什麼理由輕易授權的呢。
關於餐飲經營的方方面面,歡迎向我們發起提問。
2. 2017年流行火爆的餐飲項目,求推薦
加盟壹只蟹蟹煲飯呀
3. 2017餐廳服務員的計劃怎麼寫
一:來培訓期間要求工裝整齊,人員源整齊。
二:培訓期間不允許佩帶手機/香煙/鑰匙以及員工三寶等硬物。
三:培訓期間不允許說笑、聊天、亂動、有問題喊報告。
四:培訓站位時、要以標准站立姿勢站位、站位高到低一字排開。
培訓時間60分鍾
15分鍾:全員形體培訓:要求跨立要領{其中考核個別房間價位}
15分鍾:貫徹服務員領位禮貌用語。
30分鍾:培訓人員中提出幾名服務員來實際操作領位流程{其餘員工繼續形體}
領位禮貌用語:
一、晚上好,歡迎光臨黃金北岸。
二、貴賓幾位,有預定的房間嗎?
三、貴賓您好,訂房人貴姓或手機尾號是多少?
四、貴賓您好,為您安排中包可以嗎?
五、房間價位348元,這後不開發票278元,您看可以嗎?
六、貴賓您好,您的房間這邊請,請跟我來。
七、樓層接待貴賓幾位!
八、收到謝謝,晚上好,歡迎光臨黃金北岸。
九、貴賓您好,您的房間這邊請。
十、您的房間到了,祝您玩的愉快。
4. 我開了以個餐飲店,打算想一些促銷的活動,有創意的點子
我感覺你應該先保證飯菜的美味,服務態度和衛生條件都要跟上去。這樣你內的活動才能順利的容進行。你可以用拿手菜作為特價菜,並且混合著在達到一定金額後贈送湯或低成本的小菜。主要就是要好吃。可以在餐後發一個意見卡,這樣就更能把握顧客的想法。
5. "2017年餐飲加盟店10大品牌 "
嚴格點說其實並沒有『餐飲加盟店10大品/牌』之類的排名,首先誰來做這個回排名才具有權威答性?即便是有類似的排名,那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還是按加/盟店的年營業額總和?或是 運營情況?抑或是依據消費者說的的 ?
所以只能根據 個人的一點認識,來說一下 還不錯的一個餐飲 牌子,你可以參考一下:
外婆巷 是悅眾餐飲集團旗下2017年重點 項目之一,投資方式分為:代理經營和單店投資,加、盟費在4-5區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看成本多少,選多大的店面,不過外婆巷 總部都會安排好這些事情的。
6. 2017給餐飲老顧客的祝福成語
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大吉大利,恭喜發財,五福臨門,十全十美。
7. 2017年組建餐飲行業營銷部門需要做哪些
既然是營銷部門的話,基本的一些工作還是要做好的,具體如下
組建營銷團隊,版建立團隊營銷文權化,完善相關的制度
規范每日的工作內容,建議有彈性的選擇
管理好員工日常工作的內容,實時的總結出現的問題
不斷的吸收和借鑒其它的優秀的團隊工作方法、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