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柯達膠卷的全介紹
柯達膠卷
1878 年:喬治•伊士曼先生高瞻遠矚地預見了明膠干版取代當時流行的笨重而龐大的濕版攝影的趨勢。干版可由攝影師自行決定曝光和沖洗的時間,而濕版則必須立即塗布、曝光,並趁濕沖洗。
1879 年:伊士曼先生發明了一種乳膠塗布機,從此開始批量生產攝影干版。
1880 年:伊士曼先生在紐約州羅徹斯特的一間租來的樓房頂樓中開始了干版的商業生產。
1881 年:伊士曼先生與 Henry A. Strong (家族世交,無線電天線製造商)合夥成立伊曼干版公司。9 月,伊士曼先生辭掉銀行職員的工作,全心從商。
1883 年:伊士曼干版公司的經營場所轉移到一幢四層的樓房,即現在的紐約州羅徹斯特國家大街 (State Street) 343 號,公司的全球總部。
1884 年:伊士曼干版和膠片公司成立,公司從合夥企業改為擁有 200,000 美元資產、14 個股東的股份公司。 推出 EASTMAN 負片。伊士曼先生和同事威廉 H. 沃克發明了負片相紙*捲筒。
1885 年:推出 EASTMAN 美國膠片 — 第一片透明攝影「膠片」,這種膠片使用至今。 公司在英國倫敦開了一家批發辦事處。
1960 年: 推出 KODAK ESTAR 片基(聚酯片基),用以改善 KODALITH 印刷膠片的尺寸性。推出 RECORDAK RELIANT 500 微縮膠片,能在一分鍾內拍攝 500 張支票或 185 封信。Albert K. Chapman 博士成為董事會副主席,William S. Vaughn 成為總裁暨首席執行官
。
1961 年:推出 KODACHROME II 膠片,在享譽已久的 KODACHROME 膠片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
1962 年:約翰•格林成為第一個環繞地球飛行的美國宇航員,柯達膠片記錄了他以每小時 17400 英里的速度穿過太空的反應。
1963 年:推出 KODAK INSTAMATIC 相機系列,這款相機採用易於使用的盒裝式膠片,最終將業余攝影推向了新的流行高度。
1964 年:紐約世界交易會上的柯達展覽館是國際展覽會上的十大建築物之一。「攝影塔」展示了有史以來展出的最大的戶外彩色底片。
1965 年:柯達開發了 super 8 格式,並推出了使用新的盒裝 KODACHROME II 膠片的 super 8 電影。KODAK INSTAMATIC 相機使照相者無需按更換閃光泡即可照出四張閃光照來。新的自動沖洗系統將 X 射線膠片的沖洗時間縮到短短 90 秒。
1966 年: 「世紀照片,」一張由月球軌道飛船 II 號拍攝的月球上「哥白尼」隕石坑的特寫,使用的是柯達提供的雙鏡頭相機、膠片、處理器和讀取設備。
1969 年:柯達因開發供電視使用的快速彩色膠片沖洗而榮獲「艾美」獎。
1971 年:柯達推出 KODAK EKTACHROME 160 電影膠片(A 型)和兩款新的 super 8 電影攝像機,一起奠定了家庭使用的「現場光線」電影的基礎。
1973 年:隨著兩款 super 8 有聲電影攝像機和盒裝 super 8 膠片(用來錄音的磁帶)的推出,公司展示了有聲家庭電影。全球員工超過 12 萬人。
1976 年:推出新的 KODAK ORACLE 和 KODAK STARVUE 微縮膠片產品,提供高速、自動化的微縮膠片圖像檢索。推出新的 KODAK 即拍即得相機和自顯影彩色照片的底片。
1982 年:柯達推出圍繞膠片旋轉光碟構建的微型「免決策」相機系列,啟動「硬碟攝影」。推出利用新興 T-GRAIN 乳膠技術的 KODACOLOR VR 100 膠片,該技術是鹵化銀乳膠技術的重要突破。
1986 年:公司推出兩款新的 KODACOLOR VR-G 35 膠片,並憑借兩款新的柯達 VR 35 相機重返 35 毫米相機市場。
1987 年:柯達推出其第一部一次性相機 — KODAK FLING 相機,該相機採用 110 KODACOLOR 膠片。
1994 年,推出柯達 EKTAPRESS GOLD 膠片,這是專為攝影記者打造的第一個彩色負片系列。推出 KODAK T-MAX P3200 膠片,在黑白膠片技術上取得更大進步。KODAK CREATE-A-PRINT 35 毫米彩擴中心使消費者在幾分鍾內便可剪裁和製作自已的放大作品。
1989 年 :柯達推出 EASTMAN EXR 彩色負片,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周年。
1992 年: KODACOLOR 膠片問世 50 周年。
1993 年:柯達推出 20 種新攝影產品,包括簡潔、小巧的 CAMEO 35 毫米相機系列;新 EKTACHROME LUMIERE 膠片;水底版 EKTACHROME 膠片;以及 KODAK FUN SAVER Portrait 35 一次性相機。
1994 年:柯達推出 30 種新產品,包括 KODAK ROYAL GOLD 膠片和新的數碼影像產品及服務。
1996 年:推出先進攝影系統 (APS) 格式。其功能包括落入式膠片盒裝入、允許膠片在未完全曝光時中途回卷的更換功能,以及三種不同的圖片格式(經典、群組和全景)。
1997 年:柯達將其辦公影像業務和設備管理業務的銷售、市場和設備服務(前稱「柯達影像服務」)運營賣給 Danka Business Systems PLC。公司推出採用了 COLORSHARP 技術的四款新 GOLD 膠片(400、200 和 100 及最大 800 的感光度)。
1998 年:推出 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 彩色負片和 KODAK PROFESSIONAL SUPRA III 彩色相紙。
2002 年:公司推出 KODAK VISION2 電影彩色負片,這是其曾榮獲獎項的電影膠片的下一代產品。KODAK VISION2 是1925 年推出並迅速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的電影膠片 VISION 膠片系列的後代。
㈡ 柯達公司生產膠卷而卻率先開發出售相機的經營戰略能給企業營銷帶來什麼啟發
目的是擴大市場影響力、豐富產品線,利用高關聯度產品來優化現有產品。簡單說就是柯達做膠卷的,做相機能讓更多人參與到攝影中來,無形中提高膠卷的銷量,同時利用對相機的研發和生產,來研究攝影中對膠卷的需求,反過來優化和改進自己的膠卷。就好像引擎公司一定具有生產汽車的能力,但汽車廠家不一定有引擎生產能力。引擎公司通過生產汽車或合作研發來擴大影響力,反過積累相關的數據來對引擎產品進行優化。
同樣的例子還有好多,比如索尼早年是做WORKMAN播放器的,為了擴大市場,索尼開始做唱片公司,開始做錄音,反過來又促進拳頭產品WORKMAN的產品優化,形成產業鏈,最終通過音頻延展到視頻,從電子廠變成唱片公司、電影公司、游戲娛樂公司、電視公司、音響公司等等,硬體公司變為娛樂內容一體化供應商,本質上還是從最基礎的音頻進行相關性延展的,所以索尼有電視機錄像機音響,但索尼從來不做空調、冰箱、洗衣機這些與最核心的(音頻娛樂所延展出來的)娛樂無關的產品。在這里索尼的影像部門跟柯達很像,索尼最早實現CMOS的低成本生產,所以一方面它義無反顧的收購美能達相機部門,開始生產數碼相機,一方面大量出售成品CMOS,對比同樣是采購索尼CMOS的企業,卻只有索尼能把A7R2的解析度做到4000萬以上,反過來就是索尼CMOS強大性能活生生的廣告,直接奠定索尼CMOS全球市佔率35%的地位,這是整體戰略上的相輔相成。
再看華為也是個典型案例,做交換機、大型通訊設備的企業,所以華為延伸到手機領域,包含路由器手機這些本質上都沒有脫離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而手機、家用路由這些對它的核心領域——數據交換機有著補充、優化、擴大影響、拓展市場的幫助。
微軟、蘋果也是一樣的,從電腦公司延展到智能科技,也是通過自身優勢的相關性進行延展,反過來開辟出更多的市場。
這些案例對於企業的啟發,並不是營銷方面的,營銷盤子太小裝不下,而是整個企業戰略布局的緯度,涉及到供應鏈、物流、研發、生產、品控等等環節,這些解決之後最後才到營銷。這裡面涉及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第二個是核心能力的相關性延展。在個別時候不一定準確,但大部分時候仍舊起決定性作用。諾基亞從木材公司轉為通訊公司的案例只有一個,但作為通訊公司的諾基亞,從始至今都沒脫離核心能力和相關性延展的范疇,都是在通訊領域摸爬滾打,當年諾基亞手機積累下的專利,反過來就是現在諾基亞微型基站全球第一的有力支撐。
所以從營銷角度看這個問題,視野太小,從公司整體戰略來看這個問題才能有清晰的認知。
㈢ 柯達膠卷是哪一年誕生的
從1886年創抄辦至今,柯襲達已歷經百年滄桑。百年風雨兼程,柯達始終占據著世界感光業的霸主地位。
1886年,喬治·伊斯曼研製出第一架自動照相機,並給它取名為「柯達」,柯達公司從此誕生。柯達在第一個廣告中鄭重承諾:「你壓下按鈕,其餘由我負責!」
1930年,柯達佔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最早的相機,龐大得要用一匹馬才馱得動。柯達不遺餘力,在讓相機「人人都會用」方面建樹頗多。
1964年,立即自動相機上市,當年銷掉750萬架,創下了照相機銷售的世界最高記錄。
1966年,海外銷售額達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2位,純利居第10位,當時位於感光界第2的愛克發銷量僅及它的1/6。
1996年,柯達在世界名牌顧問公司的全球十大品牌排行榜中位居第四,僅次於麥當勞、迪斯尼和可口可樂。「這就是柯達一刻,別讓它溜走」等膾炙人口的廣告語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㈣ 柯達成也膠卷,敗也膠卷,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柯達的抄前身是伊斯曼公司,做膠襲片起家的,攝影上面有些尺寸和一些顏色的定義就是他家統一起來並沿用至今。在攝影還停留在膠片時代的時候,柯達佔有了絕大部分感光材料市場,成為行業龍頭老大。但在攝影轉型進入數碼時代,柯達錯誤預估了市場發展,固守傳統膠片市場不放,研發節奏跟不上時代潮流,不願意轉型,最終被市場淘汰,非常可惜。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吧~
㈤ 柯達和富士膠卷的競爭
受數碼相機和手來機拍照的沖自擊,現在使用膠卷的人已經很少了,相信已經不是兩家影像企業的業務重點,屬於邊緣業務,柯達已經關掉了其在中國的所有膠卷生產線,現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柯達和富士膠卷量非常少,且都是境外生產然後進口過來的。不過在過去,兩家為了爭奪中國的膠卷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那場競爭中,特別是自柯達在廈門設廠生產膠卷相紙後,柯達的市場佔有率是遠遠領先富士的。
㈥ 柯達公司破產原因所在
柯達公司破來產原因:自
首先,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後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於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反應遲鈍;
其次,管理層作風偏於保守,滿足於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再次,投資單一,由於對於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於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佔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最後,角色模糊,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柯達經營戰略中技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被短期市場行為所左右,競爭者與合作者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角色模糊。
㈦ 柯達膠卷是如何走進日本市場
柯達最初是在日本開設沖印連鎖店的,並曾使用過沖印照片送膠卷這樣極狠的營銷手專段。柯達的膠屬片也許在日本不佔太大優勢,但沖洗工藝絕對領先於富士和柯尼卡,著名的K14沖洗技術就是柯達的手筆。
另一方面,日本膠片色彩偏艷麗,而柯達膠片更偏於平和,柯達雖然不能給人第一眼驚艷的感覺,但非常耐看,成像清新舒緩。這要看個人口味了
㈧ 柯達膠卷的發展史誰知道,越詳細越好!!!!!!!!
樓上說的不錯,我補充點最近的,
2002-2003年,柯達、富士先後遭遇逃稅危機,全球開始裁專員,將數碼相機生屬產委託給賓得,柯達只做貼標。同年,柯達在日本融資,高層更換,柯達一半日本化。
2003年柯達由於市場壓力不得不在沒有完全准備好的情況下,開始數碼化進程。
2004年柯達同樂凱接洽,協商傳統膠片和相紙委託生產 ,同年,柯達關閉了包括英國和中東的生產車間,前者是最好的黑白膠片後者是最好的彩色膠片生產地。
2005年柯達退出數碼彩擴設備生產,完全委託諾日士公司生產,柯達只貼標
2006年柯達投資2億給樂凱,柯達相紙樂凱造
一個商業巨人的衰弱,從原來的影像巨頭淪落到如今的二流廠商,不得不讓人心痛,近年柯達最大的敗筆就是忽視了有巨大潛力的中國市場。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任何輕視中華民族的行為都將付出慘痛代價。
真不該說這些的,可作為一個柯達員工,看到自己公司一天天沒落,還是很痛心的。
㈨ 以前賣膠卷的柯達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是純國產
㈩ 柯達公司在中國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美國膠卷業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認為,現在,中國是該公司膠卷產品的第二回大銷售市場,銷售規答模僅次於美國,公司在這里的銷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場中最快的。
1998年,柯達在中國開設製造廠的時候下了相當大的賭注,當時它耗次10億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以及它們的許多員工。作為回報,中國政府在4年裡禁止其它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設立新的膠卷工廠。這次豪賭幫助柯達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膠卷(Fuji)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柯達在1994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該市場中僅列第四位。富士膠卷如今仍依造進口來給自己的店鋪供貨。根據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富士膠卷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縮水至25%,而柯達則達到了63%。其他一些膠卷廠商則在竭力爭奪乘餘12%的佔有率。最近,柯達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削減1,700個職位,並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機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生產的產品同時銷往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