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爸爸去哪兒》背後的幾個營銷關鍵詞 原文作者是誰啊
《爸爸去哪兒》的日益火爆,不僅使湖南衛視笑得合不攏嘴,其贊助商也獲益匪淺,思念食品就是其中之一。《爸爸去哪兒》成功的看似無心插柳之舉,卻隱藏了諸多的必然成功要素。作為一個營銷策劃者,我就從營銷策劃的角度來分析下《爸爸去哪兒》走紅背後的原因。
1、成熟品類引進
成熟品類的引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早期的可口可樂到現在熱門的黃色旋風香蕉牛奶,都是將國外成熟期的品類復制到中國市場,激發市場需求,在異地生根發芽。用國外成熟品類沖擊市場一方面在消費者心智有一定的感知,降低市場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足夠多的市場成功經驗可以借鑒,規避掉了市場開拓期彎路。
《爸爸去哪兒》亦如此,其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此節目在韓國一經推出,收視便一路飄紅,穩坐該時段收視率冠軍寶座。從受眾人群的角度,中韓文化差異性相對較小,韓國觀眾喜歡的節目復制到中國不會發生水土不服,且明星爸爸與可愛寶寶的組合賣點十足,有足夠的受眾基礎。從節目製作的角度,韓國團隊製作經驗引進,掃除了節目製作的硬體問題。無論從外在需求角度,還是從內在硬體實力,湖南衛視都駕馭自如,奠定了《爸爸去哪兒》火爆的基礎。
2、本土化包裝
正所謂「入鄉隨俗」,無論是產品還是綜藝節目本土化都是贏得消費者與受眾的重要手段。國際連鎖快餐巨頭肯德基、麥當勞紛紛推出中式米飯套餐,冰淇淋中的貴族哈根達斯也賣起了月餅。本地化實質是通過形式(口感、形態、包裝)來獲得本地消費者的情感認同。
中國的觀眾有著自己的特點,在目前的浮躁、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觀眾喜歡簡單直接的刺激感受,《中國好聲音》弱化主持人的作用,直接用內容給觀眾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韓國版《爸爸去哪兒》受韓劇影響內容拖沓,顯然不適合中國的本土觀眾的觀看習慣。湖南衛視將原版拖沓的環節省去,換成了接地氣的快節奏剪輯,馬上讓人耳目一新,迎合了中國觀眾的口味。
3、產品差異化
現在的市場屬於「亂花迷人眼」的階段,消費者(觀眾)不會記得沒有特點的產品(節目),形成自己的特點,滿足消費者(觀眾)產異化需求成為一個品牌(節目)能否留在消費者(觀眾)心中的關鍵。卡士牛奶作為一家乳製品行業新進挑戰者,如何在紅海中尋找藍海關乎到其生死。虎躍營銷總經理韓虎在調研中發現,中國市場上缺少高端牛奶這一品類,於是以此切入,開創高端品牌牛奶先河。只有做到產品差異化才能滿足隱藏消費者獨特需求,才能搶占消費者獨特心智。
在狼煙四起的熒屏,觀眾們對於千篇一律的選秀類、相親類節目早已經視覺疲勞,泛濫的煽情手法,更使得消費者產生厭煩,選秀逐漸成為比慘。突破傳統綜藝節目的窠臼,才能搶占收視率。《爸爸去哪兒》將室內綜藝升級為野外綜藝,將虛假的比慘變成突出節目的記錄性而忽略綜藝性的真人秀。父子/女搭檔真實、溫馨的小清新情調,喚起了觀眾內心最溫柔的情感。
4、明星產品塑造
明星產品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帶動企業的引擎。娃哈哈的營養快線、銀鷺的花生牛奶就是這類明星產品。明星產品的成功不只能產生巨大的市場效益及經濟效益,通過有效的產品組合還能帶動其他產品的發展。銀鷺就是在其打造成功花生牛奶這一單品後,藉由花生牛奶的知名度把核桃牛奶推向市場。可見,明星產品的打造是企業成功一半。
剝離掉親子真人秀的新鮮形式、暫且忽略這類節目貌似樸素的包裝,會發現《爸爸去哪兒》的核心是對明星的消費。明星爸爸家加星二代的組合,滿足了普通觀眾的窺探心理,使家庭節目升級為更具娛樂性的真人秀。與此同時,由於節目的家庭型定位,一個人的觀看可以帶動全家人的觀看。
在消費者用腳說話的時代,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一個產品,都需要為受眾或消費者帶來無可替代的物質體驗與精神體驗。《爸爸去哪兒》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同時它也將帶領中國綜藝節目進入野外綜藝時代。相信隨著收視率的屢創新高,其廣告價值也將不可小覷。
『貳』 對比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回來了的營銷策略有什麼差異
一個是在一起去玩一個是分開
『叄』 看《爸爸去哪兒》,觀營銷推廣之道
1、首先是一個產品品類的勝利—野外綜藝。
2、通過明星製造產品尖專叫點。
3、通過社交製造屬營銷爆點。
節目的火爆帶旺了很多不少相關的商品。這樣喜聞樂見的結果,是節目背後團隊的傾力打造。從節目引申到做網路營銷的方法,正如聚焦偉業所看到的,首先要注重產品定位,其次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推廣,最後廣告投放也要精準。做到以上三點,就不怕你的產品沒人知道了。
『肆』 為什麼明星的收入那麼高,合理嗎
從經濟學角度來認識和分析,明星屬於特殊商品,其價格應該符合價值規律並受供求定理影響。福布斯明星榜排名第一的姚明年收入達3億8千8百萬人民幣;而中國內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高的克拉瑪依市,因為擁有特殊能源才使得人均年收入達到34901元。明星排行榜上末尾的非一線明星年收入已達408萬人民幣;而中國內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低的蘭州市只有3681元,至於較為落後的中小城市、甚至是更為貧困的西部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可想而知。從這兩組數據的對比中,我產生諸多疑問:明星為何主要集中在體育和娛樂行業,而木匠和管道工等行業為何不存在超級明星?明星的收入為何如此之高?明星的勞動力價格是否偏離了明星創造的價值?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
綜上所述,明星的高收入是由其供求關系決定的。從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明星這種要素其供給極為稀少,供給曲線缺乏彈性;另一方面,社會對明星這種要素的需求是無限擴大的,明星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供需兩方面共同導致明星的價格(收入)不斷上升,因此明星的高收入從理論上來講是合理的,沒有違背價值規律。但是這種供求關系的背後讓我看到的不是明星有多努力,而是看到了目前大眾對於此類需求的畸形和瘋狂。《人民的名義》中近40位的資深戲骨總片酬只有4800萬元,占成本不到40%,遠低於一些「小鮮肉」的價格。而圈內當紅演員的片酬動輒一部戲就要4000萬起價,有的甚至達到億元。在今日頭條近日公布的《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上,100位名人去年一年的總收入達到70億9530萬元——雖然這份榜單是針對兩岸三地的所有名人,但是,上榜的100位名人中,僅有林丹、朗朗兩人不屬於影視歌行業。所以,這份名人收入榜幾乎就是一份影視歌明星收入榜。10個人,一年,賺了17億。榜單前10位名人的收入總和近17億元,前三十名的收入超過了35億元,前五十名的收入近50億元。入選的門檻是2500萬元,其中收入過億元的名人共有14位,他們的收入總和(21億4810萬元)占榜單總收入的30.27%。范冰冰以2億4400萬元拔得頭籌,鹿晗收入1億8160萬元位居第二,周傑倫以1億8150萬元收入排名第三。
『伍』 選秀這么多,不怕觀眾審美疲勞嗎
現在的選秀節目,大多經過後續多方操作,用噱頭實現了吸引大眾眼球,給人們浮躁的內心塗抹潤膚霜的目的。就像買彩票的人,選秀節目能夠編織夢想,帶來希望;就像歌手光良的歌曲里唱的那樣:「童話里全是騙人的」。選秀節目很多,但是卻不會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理由有三:
第一,注重內涵,多於形式。現在的選秀,說白了就是造星運動。除了刻意的模仿秀,明星的打造類型,另類包裝外,更多了份吸引人的內涵。例如,許多模仿秀中,加大了對演員或秀者技能的大驗證,如果你的潛在素養不高,那麼也是很難走上最高端的舞台的。就像許多劉歡的模仿秀、趙本山的模仿秀已經走入了歷史,我們欣賞替身節目或者電影,已經逐漸脫離了本尊的氣息,正如杜奕衡般的電影,有劉德華的影子,更多的則是對電影角色的把控。審美,就定格在了藝術與展現上,藝術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更高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