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滴滴打車的畢業論文有哪些
滴滴出行是一款免費打車軟體。2012年,滴滴出行在北京中關村誕生,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線。2014年5月20日,公司名稱正式變更為「滴滴打車」。[3]2015年6月1日,滴滴快的推出的「滴滴順風車」正式上線。2015年6月,滴滴出行與交通委聯合成立專門工作組。2015年7月6日,滴滴出行宣布在內測一個「合乘拼車」系統;7月12日,滴滴出行和西安航空飛行體驗中心簽署合作協議,雙方聯合推出一號專機;7月16日,滴滴巴士正式上線運營。給人民帶來了許多方便[4];9月9日,「滴滴打車」更名為「滴滴出行」,並啟用全新LOGO,推出新版APP「滴滴出行」。同時滴滴快的完成了30億美元的新融資,並首次公布了以中投和平安為代表的當輪融資投資方信息;9月16日,滴滴出行聯合上海市總工會成立海鷗服務社;9月21日,滴滴出行與聯想達成合作,提供訂制企業用車APP;9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投資印度打車服務商Ola;10月初,獲得國內首張專車牌照;10月15日,阿里健康對外宣布,攜手滴滴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四個城市推出醫生上門的服務。
㈡ 招行與滴滴出行推廣方案
招行與滴滴合作發行「招行滴滴出行聯名借記卡」該卡由招行與滴滴出行共同設計,共同賦予聯名卡權益。在招行一卡通M+卡的權益基礎上,增加了新戶200元滴滴出行優惠券禮包及滴滴高級會員的權益。
㈢ 滴滴打車營銷策略中的問題引言該怎麼寫
隨叫隨到,追求的是效率,要的是您滿意。
㈣ 關於滴滴打車的論文
我i明白,完成,可以寫
㈤ 滴滴出行營銷推廣手段
嘀嘀打車開始就不停的地推和補貼,激發司機在嘀嘀平台上接活,激發用戶使用嘀嘀平台叫車,最終獲取海量用戶和用戶的消費習慣。這個階段,我們在前面的章節里提過,這是嘀嘀建立連接和獲取用戶的階段,嘀嘀在這個階段並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獲取用戶。
在建立連接以後,嘀嘀打車的「激發營銷」又到了第二個階段「製造場景」。嘀嘀打車平台,建立「連接」的目的就是製造一種O2O消費的場景,讓用戶形成在嘀嘀平台上「叫車」的習慣。在製造「場景」的開始階段,嘀嘀採用最簡單粗暴的形式就是「直接砸錢」,在補貼最高的階段,消費者和司機各補貼10多元錢,這相當於每一單要補貼20多塊錢,在80天砸了15億以後終於「偃旗息鼓」。在後補貼時代,為了繼續「激發」用戶進行場景消費,嘀嘀利用跟騰訊的戰略合作關系,開始通過在嘀嘀平台發放「嘀嘀紅包」。嘀嘀紅包改變了單一的「砸錢」的方式,通過紅包發放的形式,浸入了用戶的「關系鏈」,產生了指數式傳播。前期嘀嘀平台自己掏錢來發放紅包,後期又邀請一些像搜狗、蒙牛、京東等企業來發布紅包,用別人的錢激發自己的用戶。在用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嘀嘀除了「打車場景」以外,又開始製造新的消費「場景」,就是「嘀嘀專車」。而在嘀嘀專車的推廣中,延續了微信紅包和關系鏈傳播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就讓「嘀嘀專車」一夜成名。
嘀嘀專車在建立「消費場景」以後,利用專車紅包進行的「浸入關系鏈」激發營銷。嘀嘀推出「嘀嘀打車」是為了獲取用戶,而推出「嘀嘀專車」則是為了「掙錢」。怎麼推廣嘀嘀專車呢?嘀嘀繼續用了屢試不爽的「微信紅包」,通過微信平台發放大量的「專車代金券」。嘀嘀專車的「微信紅包」是如何「浸入」關系鏈的呢?如果你用了一次嘀嘀專車,你就將獲得了一次發放「專車代金券」的機會,而你發放「專車代金券」的方式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分享,每一次分享就相當於「代金券」浸入了你的「關系鏈」。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用戶在用嘀嘀,就相當於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用戶在自己的關系鏈里發布「代金券」,正是這種「去中心化「的病毒傳播,最終導致了嘀嘀專車的用戶呈現「指數式」的增長。
㈥ 談一談滴滴打車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營銷策略
滴滴打車合法,但是滴滴司機不合法,現在東莞已經查的好嚴,已經查了好多車,好多司機都轉行了
㈦ 滴滴打車的營銷策略!
個人感覺他們的策略是,先賠錢讓司機和乘客習慣這種模式。之後從乘客和司機身上抽取費用,例如現在,打車的並不便宜,而司機又賺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