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述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點以及應採取的營銷策略
試述產來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點自以及應採取的營銷策略?
1、產品進入期:剛剛進入市場,受眾知曉度不高,此時期應該大量宣傳,通過多種方式促銷,讓受眾了解產品、接受產品;
2、產品成長期:漸漸成熟,有一定知名度但占據不了最大的市場份額,繼續加大廣告宣傳,鞏固產品市場地位。
3、產品成熟期:此時銷量達到最高,趨於飽和,此時應減少廣告宣傳,因為知名度已經足夠大,在鞏固產品市場份額的同時還應轉移注意力,開發新產品,因為成熟期過後馬上進入衰退期。
4、產品衰退期:此時應積極開發新產品,不應再進行宣傳投入。
㈡ 我在做自考題的一個多選題: 市場營銷組合的特點 A.復合結構 B.層次性 C.動態組合 D.可控因素組合 E.戰略
A.復合結構 ,C.動態組合 D.可控因素組合 E.戰略
㈢ 分析騰訊IM產品在不同產品層次的產品屬性以及不同的營銷策略。急求!!!
先把復站內優化、結構做好,再做站制外優化。通常來說,站長都比較熱衷用優化軟體來做S.E.O排名,因為掌握得好,省時省心省力,效果好。軟體就是用 旺道的搜索引擎優化軟體了。旺道優化軟體的功能,比較強大,一款軟體就可以達到穩定首頁的效果。
㈣ 簡答:市場營銷的環境和策略
制定策略的傳統方法,往往導致企業主管低估未來的不確定性;本文介紹的四層次架構,將對企業主管有所助益
假設企業主管在運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工具之後,能夠相當准確地預測任何事業的前景,進而選擇明確的策略方向。這樣的過程經常讓人們低估未來的不確定性,以便能勾勒出一幅相當精確的前景,好利用現金流量折現法(DCF)進行分析。當未來真的難以預料,這種方法即便有效,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說不定還具有極端的危險性:在低估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策略,既不能幫助企業抵禦外界的威脅,也無法捕捉不確定因素中所隱含的契機。此外,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危險:如果企業主管無法利用傳統分析方法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他們可能乾脆拋開嚴密的分析過程,全憑直覺進行決策。
要想在充滿變數的情況下制定條理分明而可靠的策略,所採用的方法,必須能夠避免上述這兩種危險觀點。沒有幾個經理人會對重大的策略因素一無所知,即便在最無法捉摸的環境下,通常也能略為掌握情況。以下所探討的分析架構,可以用來判定策略決策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同時也能幫助企業針對情況制定適切的策略。
兩個層次的不確定性
具有策略意義的既有信息,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能夠清楚地呈現未來的趨勢(例如市場人口統計資料),幫助企業理解未上市產品或服務的潛在需求;另一類信息在經過適當的分析之後,可以讓管理階層就目前未知的因素,例如既有技術的性能特徵、成熟產品的需求彈性、競爭對手擴充產能的規劃方案等得到一番體悟。
經過充分分析仍無法徹底理清的不確定因素,就是我們所謂的剩餘不確定性(resial uncertainty)─ 例如尚未定案的法令議題,或者發展中的技術之性能特徵。盡管如此,企業還是能夠掌握一定程度的狀況。事實上,我們發現困擾著大部份策略決策者的剩餘不確定性,可以區分為四個廣泛的層次。
第一層次:相當明確的未來
第一層次的剩餘不確定性是無足輕重的,不影響策略決策的制定。因此,經理人只需要發展出一份前景預測,便足以做為制定策略的基礎。而為了進行有效而准確的預測,經理人可以利用常見的策略工具:包括市場研究、分析競爭對手的成本與產能、價值鏈分析以及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架構(five-forces framework)等等。提出前景預測之後,便可以將預測結果融入DCF分析模型中,進而計算各項策略的價值。
第二層次:數種可能的未來
第二層次的未來,可能出現幾種迥異的狀況。分析工具無法肯定地指出最後的發展,但可以幫助確認各種情況出現的機率。最重要的是,如果企業可以預見未來,某些(甚至是所有)策略要素的內涵,很可能就有所不同。
許多處於重大法規或政策性變革邊緣的企業,便是面臨第二層次的不確定性。以美國的長途電話公司為例:他們在1995年末,開始發展進入市內電話市場的策略;當時國會尚未通過開放市場的法案,然而對於產業觀察家而言,新法規的大方向已昭然若揭。不過,國會是否通過法案,以及法案通過之後多久才會生效,仍然是不可掌握的未知數。長途電話公司不論花多大精神去分析,都無法預知最後結果,而正確的行動方針(例如網路基礎建設的投資時機),將視最終出現的狀況而定。
在另一種常見的第二層次狀況中,策略的價值深受競爭者策略的影響,而後者是無法觀察或預測的。例如在寡頭市場(例如紙漿與造紙、化工、基礎原料等市場)上,競爭對手擴充產能的計劃,經常是最主要的不確定性因素。由於規模經濟的要求,新建的工廠必須具備相當大規模的產能,很可能對產業的價格和利潤造成巨大的沖擊。因此,一家公司是否投資設廠,往往得視競爭對手的決策而定。這是典型的第二層次不確定性:各種可能的發展是迥異而明確的,然而卻難以預測最後會出現哪一種結果。何者為最佳策略,完全取決於實際出現的情況。
在此,經理人必須根據他們對剩餘不確定性之最終結果的判斷,發展出一系列具體的前景分析。企業或許需要針對不同的前景預測,建立不同的價值評估模型。同時,搜集信息以確認各種結果出現的相對機率,也應當是首要之務。確定了合適的評估模型以及各種結果的相對機率之後,就可以利用典型的分析架構,評估各項策略的風險與報酬率。我們應特別注意產業整體通往特定前景的途徑,這樣企業就可以切中要領,密切地關注可能引發改變的轉折點。
㈤ 創業營銷產品策略的產品層次概念包括哪些
從產品的整體概念出發,考慮三個產品層次:
核心產品---指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基本效用或利益。
形式產品---指核心產品藉以實現的形式或目標市場對某一需求的特定滿足形式。
延伸產品---延伸產品是指產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的各種附加利益和服務。
附加產品是產品的第四個層次,即產品包含的附加服務和利益,主要包括運送、安裝、調試、維修、產品保證、零配件供應、技術人員培訓等。
產品最基本的層次是核心利益,即向消費者提供的產品基本效用和利益,也是消費者真正要購買的利益和服務。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並非是為了擁有該產品實體,而是為了獲得能滿足自身某種需要的效用和利益。
如洗衣機的核心利益體現在它能讓消費者方便、省力、省時地清洗衣物。產品核心功能需依附一定的實體來實現,產品實體稱一般產品,即產品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產品的構造外型等。
期望產品是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期望的一整套屬性和條件,如對於購買洗衣機的人來說,期望該機器能省事省力地清洗衣物,同時不損壞衣物,洗衣時噪音小,方便進排水,外型美觀,使用安全可靠等。
附加產品來源於對消費者需求的綜合性和多層次性的深入研究,要求營銷人員必須正視消費者的整體消費體系,但同時必須注意因附加產品的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消費者是否願意承擔的問題。產品的第五個層次是潛在產品,潛在產品預示著該產品最終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變。
㈥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市場營銷中如何運用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市場營銷運用分5個部份部。
一、生理需求應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應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6]
三、社交需求應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贊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重需求應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需求應用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復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實用案例:
了解員工的需要是應用需要層次論對員工進行激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不同組織中、不同時期的員工以及組織中不同的員工的需要充滿差異性,而且經常變化。因此,管理者應該經常性地用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弄清員工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企業經營消費者滿意(CS)戰略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營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營銷手段。
根據五個需求層次,可以劃分出五個消費者市場:
1. 生理需求→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市場,消費者只要求產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求→滿足對「安全」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對身體的影響
3. 社交需求→滿足對「交際」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際形象
4. 尊重需求→滿足對產品有與眾不同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的象徵意義
5. 自我實現→滿足對產品有自己判斷標準的市場,消費者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就越不容易被滿足。
經濟學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同樣的洗衣粉,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市場的競爭,總是越低端越激烈,價格競爭顯然是將「需求層次」降到最低,消費者感覺不到其他層次的「滿意」,願意支付的價格當然也低。
㈦ 旅行社產品層次和價格的營銷策略
產品的層次決定價格,那麼消費群體決定了價格。
公款旅遊還是自費旅遊
公司出錢的一般都回是吃住上面需求要高答一些
自己旅行的注重的是遊玩項目
根據同行業的價格標准如果你拿到的底價優於其他同行業,那麼你的價格可以定在低於其他公司一點點,如果底價相同可以推出出行人數多少來決定價格,如果底價高於其他公司,建議控制出行人數並且提高相關服務標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㈧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對企業制定營銷策略有哪些作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對企業制定營銷策略的作用:簡單講營銷的最終目的就是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版,馬斯權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正是詮釋人類的精神需求,因此,馬斯洛的思想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營銷工作。
經濟學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同樣的洗衣粉,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
(8)具體營銷策略五個層次擴展閱讀
根據五個需求層次,可以劃分出五個消費者市場:
1、 生理需求→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市場,消費者只要求產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 安全需求→滿足對「安全」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對身體的影響
3、 社交需求→滿足對「交際」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際形象
4、 尊重需求→滿足對產品有與眾不同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的象徵意義
5、 自我實現→滿足對產品有自己判斷標準的市場,消費者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㈨ 價格戰是較低層次的營銷戰略,你認為正確嗎
價格戰就是賣方為了擠占市場而採取的一種競爭手段,而今某些強勢企業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而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甚至某些企業為了把對手徹底擠出競爭市場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從而達到壟斷的地位或者是寡頭市場。
價格戰,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既能傷別人,也能傷自己;不僅能直「刺」對手「要害」,讓其「一劍見血」,而且還往往能「一劍封喉」,從而將對手逼向一隅,甚至直接將競爭對手置於死地。這,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價格戰。
價格戰作為一種最原始的營銷策略,因其具有殺傷力強、短平快等諸多優點,因而被廣大廠商所普遍看好和採用,綜觀中國消費品行業,尤其是方便食品產業,凡是目前較為知名的企業:從一線品牌康師傅到統一,二線品牌華龍到三太子等等,幾乎無一不是靠價格戰「跟進」或「打」出來的,它們在價格戰的「刀光劍影」中,「打打殺殺」,共同走向行業和事業的巔峰。
價格戰作為一種最為直接的攻擊裝備,關繫到一個企業的整體戰略規劃、產品定價策略、銷售渠道調整以及企業的銷售與管理等等,因此,要想打贏價格戰,就必須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該出手時就出手」,明晰價格戰的定位與定性,從而更加靈活、准確地運用價格戰。
打價格戰不僅僅是簡單的降價行為,而是使用適當的策略--戰略型價格戰。對消費者,以及分銷渠道要有不同的策略。對消費者--有價無貨,有價少貨。達到飢渴營銷的目的。同時,可通過事件營銷達到傳染營銷的結果。對分銷渠道--助銷為主,獎勵為輔。助銷就是投入行動,售前,售後指導。同時,以獎勵行為為主。
根據價格戰的市場戰略定位,價格戰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其特點、作用及操作要點如下:
(1)進攻型。快速佔領市場,較大可能地搶占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狠、准、穩,打擊面大、一般較為主動。主要運用於戰略區域市場,幅度及規模要充分結合當地市場實際情況。進攻型價格戰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往往都是出於公司的戰略考慮,比如,為迎合整個行業競爭的需要,或企業自身為實現快速增長,使企業達到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大多都可以採取此種戰術。進攻型價格戰是企業主動採取的一種市場攻擊行為,這種價格戰大多都是以策略性產品為「先鋒」,及時跟進戰略型產品,甚至有的廠家在實現了市場的規模覆蓋後,實行捆綁式銷售或限量發貨,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2)狙擊型。細分市場,瞄準目標,有效打擊競爭對手,瓜分對手市場份額。針對性比較強,打擊面較窄,但較專注有力。攻擊目標要明確,出手要快,速戰速決,不給對手喘息機會。狙擊型價格戰是企業採取的介於進攻型與防禦型之間的一種市場行為,它是企業為更好地進行市場細分與市場區隔而採取的一種「突擊」行動。要打好狙擊型價格戰,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選准「靶子」,有目標才有行動,而「靶子」往往都是進入該市場的新品牌或當地主要競爭品牌。二、所打價格戰要一打就准,不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以致半途而廢。三、切入市場的產品通過狙擊,一定要佔領對方的市場領域,搶得市場份額。
(3)防禦型。以犧牲戰略性產品為代價,維護和鞏固現有市場,並以此擴大銷售額及市場佔有率。較多都是防禦與進攻相結合,以退為進,於防禦中展露「殺機」。建立戰略市場防禦體系,以策略性產品「掩護」市場現有產品「突圍」。防禦型價格戰一般都是企業迫不得已而採取的一種市場防禦行為,當領地有「強敵」入侵,企業為保全市場,往往會採取這種防禦型的價格戰。採用防禦型價格戰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參與價格戰的產品一定要有側重點,要針對競品的主要規格選取相應的產品參與價格戰,不可全線參與。二、「參戰」產品盡量採用新產品,因為價格戰過後,這種「炮灰」產品往往不再具有保留價值。三、防禦與進攻盡量完美結合,於防禦中體現進攻的成分,乘機擴大市場份額。以求「一箭多雕」。
在實際的市場運做中,大多廠家有時還會遇到自己內部或企業經銷商自己「開戰」的現象,比如,遍布各地的分公司掀起的價格戰,流通渠道的經銷商挑起的價格戰,以及零售商自己發動的價格戰等等,對於這些既讓廠家頭痛但又不能不管的內部紛爭,廠家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處理這些稍不留心,就又可能招致後患的價格紛爭。對於分公司挑起的價格戰,作為廠家要硬起手腕,嚴肅紀律,以殺雞敬猴的態勢,果斷處理,對相關當事人予以處罰,以扭轉不利局面;對於渠道經銷商掀起的價格戰,廠家更要鐵拳出擊,以區域保護的有關規定,取消其返利、促銷等相關政策扶持,直至取消其經銷資格;對於零售商發起的價格戰,由於其時間短,幅度小,因此,作為廠家要合理引導,曉以利害,使其向著有利於公司的方向發展。
㈩ 戰略營銷管理的SMM與營銷戰略
所謂SMM ,指的是企業營銷管理以營銷戰略為軸心,以營銷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為核心營銷管理職能的企業過程。由此可見營銷戰略在SMM 中的關鍵作用。那麼營銷戰略是什麼呢? 它包括哪些內容呢?
有人研究指出,營銷戰略適應於三種不同類型或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層次是宏觀層的營銷戰略,它以對營銷組合變數(價格、產品、廣告等) 的綜合運用為核心。根據這一定義,為某個產品制定一個戰略涉及為該產品進行定價、設計一個廣告運動, 然後決定分銷的方案。中觀層次的營銷戰略指的是營銷要素戰略,它指用於營銷組合中某個要素的備擇方式的抉擇,如「推」對「拉」的促銷戰略,「密集」對「精選」對「獨家」分銷戰略,或「撇脂」對「滲透」定價戰略等。處於微觀層次的是產品- 市場進入戰略,它指的是某個具體的營銷決定的策略。如廠商力圖建立市場份額的戰略,收獲利潤(和份額)的戰略,或者捍衛市場份額的戰略等。
也有人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使用營銷戰略一詞。這種觀點往往強調兩個方面:選擇目標市場和選擇一個營銷組合去服務該市場。這種營銷戰略觀重視的是消費者,但是忽視了競爭者。
在工商管理學中將戰略營銷管理分為五個復雜但相互聯系的分析過程:
1、確定組織的業務、使命和目標;
2、識別與分析組織的成長機會;
3、制定產品、市場戰略;
4、營銷、財務和生產資源預算;
5、調整與恢復戰略的開發。
營銷戰略包括三個不同的層次方面的內容:目標市場、市場定位和營銷組合。目標市場確定營銷的顧客群。顯然,如果誤定營銷對象,所有的營銷對策只能是牛頭不對馬嘴,勢必滿盤皆輸。
市場定位則是進攻目標市場的攻擊點和防守點的選擇,只有牢固的市場定位, 目標市場才能被佔領。營銷組合則是進攻目標市場、佔住市場定位的武器,經典的營銷組合包括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分銷策略和傳播策略。其戰略性質在於選擇合適的營銷手段,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抗擊競爭對手。
營銷戰略的三大構件並不針對任何情況都要改變,其中一個業務的目標市場在確定之後應該是比較穩定的,定位也是如此。例如,勞力士手錶多年來一直以成功男士作為其目標市場,高貴的定位也一直沒有改變。從勞力士手錶業務來講,其營銷戰略就是牢牢佔住手錶的高檔市場。勞力士營銷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它的名牌戰略, 就是說在手錶需要營銷的眾多因素,包括手錶的選材、外觀設計、包裝、分銷網路和廣告等營銷要素之中,勞力士緊緊抓住塑造名牌, 將營銷的種種努力圍繞名牌來進行系統安排, 所以我們說勞力士走的是名牌營銷戰略,或者乾脆稱為名牌戰略。由此看來,人們在運用營銷戰略時確實具有不同的層次。就一個全新的企業、業務、產品來說,營銷戰略的重點是目標市場的選擇,這時營銷組合都成為戰術。面對一個目標市場已經明確的營銷形勢,營銷戰略的重點則是尋找市場定位。當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都已經明確時,營銷戰略的重點則轉向營銷組合,即在營銷要素中確定首要因素,它就是新的營銷戰略。例如名牌戰略、新產品快速開發和推廣戰略、密集分銷和精選分銷戰略、推拉戰略、密集廣告戰略等。而當確立了名牌戰略之後,如何來樹立品牌的戰略則成了更加具體的戰略。由此可見, 營銷戰略至少有三個層次:宏觀戰略層次——選擇的目標市場和確立的市場定位,,中觀層次——營銷組合戰略, 微觀層次—— 某個營銷要素組合戰略的主要實現方式。
通過分析得出的企業營銷的必經之路—— 戰略要徑,有的企業是以正式的「營銷戰略計劃」的方式固定下來的,但大量的企業並沒有這樣的正式文書,甚至也沒有正式的營銷戰略形成過程,有些甚至是事後才發現營銷過程具有明顯的路徑痕跡。不過,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正式的計劃過程,採取有步驟、有計劃地形成營銷戰略, 並撰寫完整的營銷戰略計劃書,大量涌現的管理顧問公司和MBA 教育的發展對此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形成和撰寫戰略計劃書是管理顧問們和MBA們苦練而獲得的基本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