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銷策略組合有:
1、』s營銷策略組合,即產品(Proct)、定價(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
2、6P』s營銷策略組合,在原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即權力(Power)和公共關系(Pub營銷策略組合,分別是:(1)產品(Proct)質量、功能、款式、品牌、包裝;(2)價格(Price)合適的定價,在產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內制訂相應的價格;
3.促銷(Promotion)尤其是好的廣告;
4.分銷(Place)建立合適的銷售渠道;
5.政府權力(Power)依靠兩個國家政府之間的談判,打開另外一個國家市場的大門,依靠政府人脈,打通各方面的關系,在中國所謂的官商即是暗含此理;
6.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s)利用新聞宣傳媒體的力量,樹立對企業有利的形象報道,消除或減緩對企業不利的形象報道;
7.探查(Probe)即探索,就是市場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狀況如何,有什麼更具體的要求;
8.分割(Partition)即市場細分的過程。按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因素進行分割;
9.優先(Priorition)即選出我的目標市場;
10.定位(Position)即為自己生產的產品賦予一定的特色,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印象。
11.員工(People)「只有發現需求,才能滿足需求」.
基本營銷模式:
1、體驗式營銷;
2、一對一營銷;
3、全球地方化營銷;
4、關系營銷;
5、品牌營銷;
6、深度營銷;
7、網路營銷;
8、興奮點營銷;
9、資料庫營銷;
10、文化營銷;
11、連鎖;
12、直銷;
㈡ 新營銷模式是什麼
內容營銷,話題營銷,精準營銷……都是新營銷模式,比起舊營銷,新模式更注回重銷售的趣味性答,客戶的參與性,能引起共鳴,你還有收集他平時的消費習慣,經營精準推送。
我理解的新營銷就是引起顧客的價值認同感,讓他自主自願接受,而不是想傳統廣告似的被動灌輸。這就要求做銷售要很用心,更用心!
㈢ 什麼叫新經濟
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當今世界經濟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朝著全球市場一體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以互聯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為代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的新經濟迅速發展。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特點:
1、企業越來越注重將價值從有形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上。
2、價值從提供產品的企業,轉移到不僅提供產品同時提供低價且高度個性化產品的企業,或者能夠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企業。
3、企業可以方便地通過數據管理來降低成本,這也是新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性。
㈣ 經濟營銷模式
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上的模式
中國模式也是遵循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模式。理論界很多人尤其是新自由主義者正是從這一層面出發,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其他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沒有本質區別,中國模式就是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他們把美國模式作為中國模式的榜樣。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國經濟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始終是圍繞中國國情制定的。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2004年5月7日在倫敦《金融時報》上提出了「北京共識」的說法,與「華盛頓共識」相對應。這一提法之所以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並不在於他對中國經濟的崛起做出了科學解釋,而是在於他提煉出了這樣一種思想: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於主流經濟學家們所設想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這一模式產生的基石就是從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
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下的模式
我們所說的政府主導,就是政府行為不僅僅局限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在市場運行中,政府有很多具體的參與行為。除了干預經濟、制定發展規劃、實施經濟政策、制定經濟運行規則外,政府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作為市場經濟的構成要素而存在,甚至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出現,參與到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來。政府這種角色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錯位,而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社會生產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而市場自發配置資源往往會使比例失調。政府作為市場主體,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自覺配置社會資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經濟的周期性發展,進而避免資源浪費和社會動盪。
就中國而言,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絕不能簡單照搬「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也不能簡單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職能歸結為宏觀調控。這是因為,從具體國情上來看,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政府參與和推動。同時,我們又是經濟轉型國家,從「轉型」到「定型」也必須有政府主導和參與。從深層原因上看,我們國家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經濟體制本身有深刻的制度規定性,就是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原則,通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兼容,既要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優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要保證在社會的公平與穩定中實現共同富裕。要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重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是以構建和諧的利益關系為核心的模式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在於其改革路徑是「漸進的」、緩慢的、試驗性的,而在於這一過程本身始終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性質下進行的。
中國經濟改革由農村到城市,由體制外的非公有經濟的增長推動和生成體制內的公有制經濟的改革,由引入市場機制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每一步都體現了物質利益關系的調整。而這種調整是以絕大多數人的整體利益明顯增加為前提的,它使每一個人的絕對收益或多或少得以增多。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其本質就是構建和諧物質利益關系在具體政策上的反映。由此可見,無論從模式的社會主義性質來說,還是從模式要推動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來說,中國模式都必然是以構建和諧物質利益關系為核心的經濟模式。
四、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模式
理論界通常有一種認識,經濟模式屬於資源配置問題。本文則認為,經濟模式總是鑲嵌在具體制度之上的模式,這種制度既包括經濟制度,也包括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文化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在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傳統價值觀受到了嚴重沖擊。盡管如此,我們從深層次上看,中國的改革發展仍然展現出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弘揚和發展。這既是「中國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現為其內容。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強調集體觀念,重義輕利的價值訴求,並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市場經濟帶來「利益至上」的文化觀念的同時,趨利避義的價值取向並沒有為所有大眾所接受和推崇。同時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開始引導民眾進行發展目的的反思,「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這一中國文化的根基被重塑。這些表面上看與市場經濟精神相悖的傳統文化,正在中國模式的形成中承擔著拯救現代文明的使命。中國模式應該從世界主流發展模式中汲取營養,但始終要紮根於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獨特實踐之中,兼具東方文化的典型特徵和現代化的普遍特徵。
五、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是有靈活創新機制的模式
不同的經濟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內核」,這使得模式自身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任何模式都是在一定具體條件下的模式,而具體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因此,模式自身也必然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一種模式的生命力不在於其自身是否發生了變化,關鍵是要看其能否在堅持自身「內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達到不斷協調物質利益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一種模式的生命力,在於其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兩個基本方面,這兩個方面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中國模式產生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而這一進程始終伴隨著不斷創新。改革開放前期,制度創新尤為突出和明顯,而技術創新則相對滯後;1996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表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把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表明中國模式的創新機制基本確立;黨的十六大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這既是對創新對中國模式形成重要作用的肯定,又是對中國模式生命力源泉的深刻認識;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過程中的「五個統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注重社會公平和自主知識產權,進一步把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中國模式的創新機制逐漸走向具體化
㈤ 新經濟是什麼含義
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當今世界經濟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朝著全球市場一體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以互聯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為代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的新經濟迅速發展。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㈥ 美國的新型營銷模式又哪些
營銷模式(包括直銷模式),大致包括一下十二類: 1、體驗式營銷 從宏觀上看,體驗式經濟的到來是因為社會高度富裕、文明、發達而產生的。對於那些剛剛滿足溫飽或者勉強達到小康的人們來說,「體驗」只是一種奢侈。其次,從微觀上看,體驗營銷的興起是由於企業對產品及服務在質量、功能上已作的相當出色,以至於顧客對特色和利益已經淡化,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特色和利益」,即「體驗」。 體驗營銷是要站在消費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等五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的思考方式。此種思考方式突破傳統上「理性消費者」的假設,認為消費者消費時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消費者在整個消費過程中的體驗,才是研究消費者行為與企業品牌經營的關鍵。 當咖啡被當成「貨物」販賣時,一磅可賣三百元;當咖啡被包裝為「商品」時,一杯就可以賣一、二十塊錢;當其加入了「服務」,在咖啡店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幾十塊至一百塊;但如能讓咖啡成為一種香醇與美好的「體驗」,一杯就可以賣到上百塊甚至是好幾百塊錢。增加產品的「體驗」含量,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我們一般將體驗分為五種類型,但在實際情況下企業很少進行單一體驗的營銷活動,一般是幾種體驗的結合使用,將其稱之為體驗雜型。進一步來說,如果企業為顧客提供的體驗是涉及所有的五類體驗,就會被成為全面體驗。一般的來講,體驗可分為被分為兩類:一種是消費者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獨自的體驗,即個人體驗,例如:感官、情感、思考;另一種是必須有相關群體的互動才會產生的體驗,即共享體驗,例如:行動、關聯。 通常,企業的營銷人員為了達到體驗式營銷目標,需要一些工具所用來創造體驗,我們將這些工具稱之為體驗媒介。作為體驗式營銷執行工具的體驗媒介包括:溝通、視覺與口頭的識別、產品呈現、共同建立品牌、空間環境、電子媒體與網站、人員。 另外,五種體驗模塊在使用上有其自然的順序: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感官」引起人們的注意;「情感」使的體驗變的個性化;「思考」加強對體驗的認知;「行動」喚起對體驗的投入;「關聯」使得體驗在更廣泛的背景下產生意義。 目前很多企業在其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特色、功能上搞得一團糟,這樣不僅不會給顧客帶來全新的體驗,反而會帶來負面的體驗,導致消費者的憎恨、討厭。 傳統的營銷理念,企業強調「產品」,但是合乎品質要求的產品,消費者不一定滿意。現代的營銷理念強調客戶「服務」,然而即使有了滿意的服務,顧客也不一定忠誠。未來的營銷趨勢將崇尚「體驗」,企業只有為客戶造就「難忘的體驗」,才會贏得用戶的忠誠,維持企業長遠發展。國內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可以直接轉入體驗式營銷,大多數企業還需要對傳統的特色與利益營銷進行補課。 2、一對一營銷 目前大多數商家都是一窩蜂地追求表面上的「一對一」,教會一個銷售人員做到熱心周到是一回事,至於真正掌握如何識別、跟蹤並與一個個的客戶打交道,進而做到產品或服務的「量體裁衣」,那實在是另外一碼事兒。 「一對一營銷」的核心思想是:以「顧客份額」為中心,與顧客互動對話以及「定製化」。 企業應該從關注市場佔有率到關注個體顧客的「顧客份額」上來,關注本企業產品在顧客所擁有的所有該產品中的份額,並努力提升對這個份額的佔有。 了解「顧客份額」的目的是用來對顧客進行區分,「顧客份額」又可稱為錢夾份額SOW。我們可以以顧客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采購計劃與現有錢夾份額為二維標准,進行分類,把顧客歸屬到「需去爭取的」、「需進行培養的」和「需進行維系的」三個不同的階段,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營銷活動並提供差異化、定製化的產品及服務。 企業應該「與顧客互動對話」,企業應當對顧客個體及其消費習慣和行為都要了解,這種了解是通過雙向的交流與溝通來實現的。 企業要「定製化」。企業要想實施「定製化」不需要對現有的產品與生產模式作很大的改動。可以採取的方式有:捆綁銷售、在一定范圍內可變的配置、個性化的包裝、提供靈活的送貨以及個性化的售後服務、支付方式等。 目前有許多公司可能急於從「一對一」的學習關系中獲取豐厚的利潤而忘了關系必須有雙方參加這一基本常識,從觀念上將「一對一營銷」視同為直接郵購或電視直銷的等價物,從而使「一對一」成了「單行道」。 「一對一營銷」的實施是建立在定製的利潤高於定製的成本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企業的營銷部門、研究與開發部門、製造部門、采購部門和財務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營銷部門要確定滿足顧客需要所要達到的定製程度;研究與開發部門要對產品進行最有效的重新設計;製造與采購部門必須保證原材料的有效供應和生產的順利進行;財務部門要及時提供生產成本狀況與財務分析。 3、全球地方化營銷 全球化營銷是指在全球採用統一的標准化營銷策略,應用前提是各國市場的相似性,具有規模經濟性等優點。地方化營銷則是指針對各個地方市場的不同需求度身定製相適應的營銷策略,在各市場存在較大差異的前提下使用,優點是營銷效果好,但成本昂貴。 企業在營銷實踐中發現將以上兩者結合起來的全球地方化營銷模式則能綜合兩者的優點,它是一種「全球化思考、地方化行動」的戰略。 要想獲得全球地方化營銷的成功,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仔細研究各個市場,找出不同市場的共性與差別。但在不同國家實施時作適當的調整,從而滿足各個市場的不同要求以佔領更多的市場。 在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後,寶馬把顧客要求分為三大類: 1對每個國家的細分市場中的所有駕車人都同等重要的特性,即全歐洲通行的要求; 2對某個國家的所有駕車人都同等重要的標准,這樣就形成了國別差異; 3對所有國家中某些駕車人同等重要的特性,由此構成了不同的目標群體。 接下去,寶馬針對以上三個分類分別採用:提供統一的歐洲式樣、量國裁衣和因人著色三種不同的策略,大大提高了寶馬品牌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後來,寶馬公司又將全球地方化營銷模式運用到了北美市場和日本市場,也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也大大推進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一體化與多元化決定了全球地方化營銷戰略的生逢其時。特別是在地域廣闊、人口和民族眾多、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中國,全球地方化營銷有進一步演變為全國地方化營銷的趨勢。 4、關系營銷 關系營銷是把營銷活動看成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競爭者、政府機構及其他公眾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企業營銷活動的核心是建立並發展這些公眾的良好關系。 作為企業來說,要滿足顧客的需要是生存的第一條件,但是企業還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變化,要作到領先競爭對手一步。在和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企業要考慮自己的成本情況,要作到適度領先。 企業要不斷研究顧客的感受和行為模式,企業的高層、中層要「體驗顧客的經歷」,要認識到是以下幾個因素影響顧客的行為:員工的態度、企業的特殊事件、顧客的超值期待、顧客的情緒和反應。其中顧客的期待和情緒反映是外部因素,員工的態度和特殊事件是企業的內部因素,對於企業來說可以影響外部因素,但是只有致力於改善內部因素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企業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要有培訓良好的員工,要充分調動和滿足顧客的期待,要正確回應顧客的情緒和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制度化地培養顧客的忠誠。具體的做法是:利用非正式的場合、利用秘密顧客、安置代表為顧客工作。 作為管理者要拿出來一點時間注意傾聽顧客的真實需求。在員工中要發展出來一種非正式的傾聽文化,並有相關制度保證,而且建立了正式的顧客抱怨回應制度。要作到這一點要遵循幾個步驟:首先要向員工解釋走出去和顧客溝通,傾聽顧客的重要性,其次是讓員工看到你每天和顧客進行的至少一次溝通,第三要鼓勵員工走出辦公室,盡可能定期去拜訪顧客。第四要做一點因為傾聽而改變的事情,使傾聽變得有意義。所有的一切做下來就成為了一個傾聽的循環:管理人員決定傾聽到發現傾聽的辦法,到傾聽的行為,到依據傾聽到的信息做改變,到檢查結果,最後回到決定傾聽。企業在傾聽循環中不斷了解顧客,不斷進步。
㈦ 新營銷模式和傳統營銷模式有什麼區別
傳統營銷模式都是來以著名自的4p理論為基礎, 這4p分別指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p理論的出發點是企業的利潤,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新營銷理論將顧客的需求放到與企業的利潤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地位上來。可以說新營銷模式是對傳統營銷模式的升級版。
傳統營銷模式對應的是實體經濟,而新營銷模式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只有真正的把他們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營銷的最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