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國外農庄營銷策略借鑒

國外農庄營銷策略借鑒

發布時間:2020-12-24 17:48:27

❶ 怎樣做好生態休閑農庄的營銷策略

你好,以下是機帶你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還可以網路譚小芳官方網查看相關資料!1.立項背景,開發意義,策劃依據,策劃區域范圍和建設期限等;②資源條件現狀和社會經濟基礎評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條件、農業生物資源、農村文化資源、產業基礎等評價和SWOT分析與問題診斷等;③客源市場分析與市場開發策劃:市場需求,客源現狀,市場分析與定位,市場開發思路與方案;④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產業鏈動力結構,發展目標和階段目標;⑤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附分區布局圖),各功能區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各功能區建設項目(單體),各功能區農業產業或農村人文景觀配置;⑥重點觀光休閑項目:重點建設項目,農業產業或人文節點配景項目,標志性單體的形象設計和功能策劃(標志性單體最好要附效果圖);⑦旅遊要素策劃:交通策劃,導游隊伍策劃,住宿業策劃,餐飲業策劃,娛樂策劃,旅遊商品和農產品購物策劃;⑧建設分期和動態開發:總體建設期限,各功能區和重點項目建設步驟和開放時間、功能區間、重點項目間的時間銜接方案;⑨觀光休閑線路設計:內部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式,附近城鄉居民入園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案,本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與其他觀光休閑農業項目、旅遊項目和旅遊線路的銜接方案;⑩營銷策略與促銷方案:品牌策劃、宣傳策劃、促銷策劃;{11}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建設資金、流動資金估測(附分區、分項目投資概算表),資金籌措方案,招商策劃;{12}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預測:直接經濟效益(附按功能區、按贏利項目的效益預測表),社會效益(城鄉就業、農民增收、土地增值、區域經濟開發、相關產業帶動、人才培養等),生態效益(農村環境改善、污染治理)和環境評價;{13}風險評估和對策措施:自然災害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政策變化風險,規避風險的對策和措施;{14}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項目的管理體制,管理組織架構,人才保障,項目推進機制和組織保障(政府、投資企業),政府政策建議。

❷ 佳鮮農庄的體驗式營銷策略有哪些

醞不準蔡那通話腿

❸ 在統籌城鄉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局下,綠色營銷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城郊農庄經營作為一種增加農民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對企業來講,就是要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進行綠色營銷。本章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營銷的理論基礎,探討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由來、影響因素、實現途徑,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建立綠色營銷觀念和實施綠色營銷的必然性。1可持續發展的由來1。1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整個二十世紀,工業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危機: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惡化。人類在追逐物質財富的征途中似乎是無意中為自己掘下了墳墓。面對「有增長無發展」的困境,人類不得不重新審閱自己的發展歷程,尋覓一條新的發展道路。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由許多國家元首,科學家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為了實現人類永續發展,保護人類唯一家園--地球,與會者空前一致地達成了一項協議,表示要徹底改變各自現行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傳統的發展觀念,努力建立起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觀念。會議通過了《里約宣言》和《二十一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及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兩個公約。以此為標志,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和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這一會議後來被稱之為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可持續發展一詞,最初出現在80年代中期的一些發達國家的文章和文件中,後又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理解眾說紛紜。由於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活動等問題,因此,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闡述。1.生態學家從生態系統角度出發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持續性這一概念是由生態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即所謂的生態持續性。它旨在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問題。1991年11月,國際生態學聯合會和國際生物學聯合會聯合舉行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專題研討會。會議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續發展是不超越環境系統再生能力的發展。與之相似的另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從生物圈概念出發來說明的,即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①,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類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2.社會學家從人類社會角度出發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共同發表《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於此同時,該戰略框架中還提出了可持續生存的九條基本原則。在這些原則中,強調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樣性,提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130個行動方案,著重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人類社會,即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該戰略還指出,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各不相同的發展目標,但是,只有在「發展」的內涵中包括有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獲得必需資源的途徑,並創造一個保障人們平等、自由、人權的環境,「發展」只有使我們的生活在所有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發展」。3.經濟學家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界定經濟學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有許多表述方式。但是,經濟學家都一致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巴伯在其著作《經濟、自然資源稀缺性和發展》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當然。定義中的經濟發展已不是傳統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而是「不降低環境質量和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展」。還有的經濟學家提出,可持續發展是「今天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4.環境學家從科學技術對環境的作用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顯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治理和政策法規之外,科技創新和進步起著重大而深刻的作用。因此,環境學家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盡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閉式』工藝方法,以此減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資源的消耗。」他們認為污染並不是工業活動不可避免的結果,而是技術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現。5.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目前,在最一般意義上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並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提出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對世界重大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進行系統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長篇專題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份報告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這樣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後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綜上所述,人們從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多角度對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界定。雖然這些概念從形式和內容都有一定差異,但都不矛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互補的。這說明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自然、經濟和社會三大系統的復合問題。正因為這樣,可持續發展概念自誕生以來,已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並逐步向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成為當今社會最熱點的問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布倫特蘭報告」從一般意義上或者從最概括的意義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領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接受和認可,並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全球范圍的共識。1。2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自然關系演化的結果物質世界經過了漫長的進化孕育了人類這一萬物之靈長,而且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場所。億萬年來,人類與自然息息相關,並以地球為依託,從蠻荒走向文明,不僅創造了無數美好的事物,同時也改造了自己。這是一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相互調節的偉大歷史。迄今為止,地球是唯一被認為適合人類生存的場所。所以,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自然,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自然資源或自然環境,它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來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人類是自然的產物。同時,自森林古猿在一定條件下轉為人類以後,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與自然打交道,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矛盾運動的歷史。人類與自然關系是隨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不斷變遷而不斷演化的。在采獵時代,人類生存的資源基礎是天然動植物資源,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的漫遊人群。采獵人群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采獵的動植物完全是自然界發育、生長的結果,所以人類崇拜和畏懼自然,等待大自然的恩賜。同時,在地球上與人類共存的還有幾百萬個物種,人類要與其進行激烈的生存競爭。因此,在采獵時代,人與自然關系表現為人類為取得生存而與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其他物種的斗爭。在生存的壓力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逐漸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不再消極地等待自然的恩賜,而是開始向自然索取。在農業時代,人類生存的資源基礎是地表農牧資源,社會組織方式由漫遊走向定居。采獵時代後期,天然動植物資源已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要。於是,人類發明了「耕地」,開始在「耕地」上培育和飼養自身所需要的植物和動物是有區別的,作者注)。這時的農牧產品,雖然仍是土地上生長和發育的,但是人類的勞動已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之稱其為農牧業產品,以與采獵時代人類消費的天然動植物區別。要耕作必然要求定居,人類不斷地轉到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來,這為人口的巨大增長提供了條件,人口的巨大增長形成了對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巨大需要;同時由於定居生活比較穩定,又為人類自覺地開發利用地表資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農業時代,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大加強了。在耕作這種生產力條件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一方面有利於「耕作」這種新的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可能性。因為當人類把資源作為私有物以後,受利己心的驅使,就會對資源進行過度的開發。但在農業社會里,私有制和交換還十分有限,處於很不發達的狀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力和動力都十分有限,所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還沒有變成現實,人與自然的關系尚未惡化。18世紀60年代,英國等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掀起工業革命,最大特點是,變手工操作為機器生產,並從工業部門擴展到交通運輸、農業等部門。它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非凡是到19世紀下半期,世界進入了以電力廣泛使用為特點的電氣時代,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如同魔術師,流到哪裡就使哪裡面貌迅速改觀。與此同時,內然機的發明,化學工業的興起,鋼鐵工業的擴大,運輸部門的現代化,不僅推動了經濟的迅速增長,更重要的是使產業結構重化工業化,從而完成了工業化過程。工業革命對人類和自然及其二者的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18世紀60年代至今的200多年裡,非凡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雖然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但卻迅速而深刻地改變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進程。首先,工業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由於科技的運用和生產工具的大規模革新,使工業社會的生產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類在近200年裡,創造了比過去幾千年創造的財富還要多,工業化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其次,工業化浪潮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都市化、市場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一方面,人類在追逐物質財富的征途中,由於存在私有制的財產組織形式,使人們無力或無法顧及資源的命運,只要能夠得手,就必然是「竭澤而漁」,結果使自然遭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使自然惡化,反過來,自然又制約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甚至使人類面對巨大的生存危機。因此,工業化使人自關系迅速惡化。綜上所述,在采獵時代後期,在當時的資源條件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矛盾就已拉開序幕,但是由於發明和應用了農業生產技術,使資源基數擴大,從而第一次緩和了人自關系的矛盾,便出現了人自關系的第一次轉變,產生了燦爛的農業文明;在農業時代後期,人自關系再一次緊張,但由於蒸汽機等大機器的出現和應用,發生了工業革命和出現了近代科學,資源基數進一步擴大,這便出現了人自關系的第二次大轉變,最終導致了偉大的工業文明。但伴隨工業化生產力和社會物質財富巨大增長的同時,由於沒有尊重自然規律,受價值和財富最大化驅動,人類生產和消費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排放大量廢棄物,日益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從而導致全球環境惡化,使人類面臨新的生存危機: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生態惡化、資源浪費,人自關系再一次緊張。這種嚴酷的現實正在引起人自關系的第三次大轉變,即由對立階段、掠奪階段向和諧階段過渡的前夕①。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這一人自關系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由來已久的,在傳統的農林實踐中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許多成功的範例。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思想、一種概念、一種觀念,其孕育產生是近半個世紀以前的是,非凡是作為一個科學術語被正式提出,並引起人類廣泛關注和共識是近20多年的事情。近代以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確實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形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積累巨大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科學知識,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是人自關系進化令人慶幸的一面。但同時工業化和城市化也是地球自然資源遭到過度消耗,把地球搞得斑駁陸離,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是人自關系進化形成的危機。1948年,一位名叫費爾德·奧斯本的美國學者,寫了一本《被掠奪的星球》的書。書中寫道:「美國近百年來在對待森林、草場、野生動物和水資源方面任意破壞的歷史,確實是整個文明史上最粗暴和最有毀滅性的時期。」與此同時,另一位聞名學者朱利安·赫胥黎也在評論上述著作時表明了他的態度:「這本書以不可抗拒的方式提醒人們注重我們時代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它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認為保護每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將被看作一種道德義務。」在此之後,還相繼出了一大批論述工業文明對土壤、大氣、和水資源等產生影響和危害及其有關的著作,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把科學家的警告變成世界范圍內的實際行動當首推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這次大會在提示工業活動對於自然資源的影響,促進人類正確熟悉生態問題,號召各國在全球范圍內採取共同行動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作用。非凡是本次會議制定的「行動計劃」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壞環境下實現發展及如何不妨礙發展的條件下保護環境;第一次從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統一起來的角度提出處理人自關系問題。但在人類發展運動中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當代的科學術語、明確提出並給予系統闡述的,是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這一大綱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受聯合國環境與開發署的委託,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支持和協助下制訂的,許多國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參加了這一大綱的起草工作,並在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和政府組織中廣泛徵求了意見。這一文件雖然主要是針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提出的,但其涉及范圍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自然資源保護領域,而是把保護與發展看作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且,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實現前景和途徑。為使人們對《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所提出的觀點有更一步的了解和落實到行動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1981年,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國際影響的文件--《保護地球》。「文件」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人們有時把「可持續發展」與「持續增長」、「持續利用」混為一談,認為持續利用不適用非再生資源,即使再生資源也不能超過其閾限,而且,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沒有任何自然事物可以無休止地、持續地增長。在這一綱領性的文件中,對「可持續發展」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工作和貢獻。該組織成立伊始,便針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南北問題,裁軍與安全、環境與發展三大挑戰,成立了由當時的西德總理勃蘭特、瑞典總理帕爾梅和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首的3個高級專家委員會,通過在世界各地的廣泛調查和與有關人士的共同討論,分別發表了「共同的危機」、「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來」3個聞名的綱領性文件。為了縮小差距、克服危機、保障安全和實現未來發展,這3個文件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了世界各國必須組織實施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樣結論,他們一再強調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末,更是21世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戰略,是整個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可供選擇的途徑。其中,1987年提供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對當前人類發展與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評價,並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現在我們則迫切地感受到生態的壓力,如土壤、水、大氣、森林的退化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到了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參加會議的有18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許多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關於各種類型森林的治理、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無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議和權威性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這次會議,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從政治平等、消除貧困、環境保護、資源治理、生產和消費方式、科學技術、立法、國際貿易、動員廣大群眾非凡是婦女、青年和當地群眾的參與以及加強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為迎接下一世紀的挑戰進行了必要的預備。這樣,會議通過的一系列決議和文件,非凡是其中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問題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使可持續發展問題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被與會的183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所接受,使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全球變化問題一起,被列為當代生態和環境科學的三大前沿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是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問題上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會,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是人類訣別傳統發展模式和開拓現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①,是人自關系進行調整、實現第三次轉變由對立、走向和諧的一個人類舉措。2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及其實現途徑2。1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及其影響因素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半個世紀以來,人們意識到要尋求一種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的增長,更要注重發展的質量,要解決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引起的全球性問題。發展的觀念應從經濟推向更廣泛的社會有關方面,在繼續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關注環境安全和社會公正以最終實現人的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如前所述,在最一般意義上得到廣泛的接受和認可,並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的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提出的。其內容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它包括兩個要害性的概念:一是人類需求,非凡是世界上窮人的需求,即「各種需要」的概念,這些基本需要應被置於壓倒一切的優先地位;二是環境限度,假如它被突破,必然影響自然界支持當代和後代人生存的能力。布氏定義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生態持續。生態持續要求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切實保持整個生命支持系統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樣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不受污染和肆意侵害,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到破壞和污染的環境。第二,經濟持續。經濟持續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能源,降低損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流出和排放,使經濟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致對後代人構成危害。第三,社會持續。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積極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由此可知,可持續發展既不是單指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也不是單指生態持續,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在這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組成的三維復合系統中,是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基礎、經濟可持續性為主導、社會可持續性為根本目的可持續發展②。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從以上分析可知,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涉及多因素,全方位的、綜合的發展,它不僅取決於經濟因素,而且還取決於人口、科技、資源、制度、環境等因素。

❹ 誰能告訴我休閑農庄的營銷策略有哪些啊

正好我是做這個的:
參考以下文本框架:①總論:立項背景,開發意義,策劃依據,策劃區域范圍和建設期限等;②資源條件現狀和社會經濟基礎評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條件、農業生物資源、農村文化資源、產業基礎等評價和SWOT分析與問題診斷等;③客源市場分析與市場開發策劃:市場需求,客源現狀,市場分析與定位,市場開發思路與方案;④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產業鏈動力結構,發展目標和階段目標;⑤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附分區布局圖),各功能區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各功能區建設項目(單體),各功能區農業產業或農村人文景觀配置;⑥重點觀光休閑項目:重點建設項目,農業產業或人文節點配景項目,標志性單體的形象設計和功能策劃(標志性單體最好要附效果圖);⑦旅遊要素策劃:交通策劃,導游隊伍策劃,住宿業策劃,餐飲業策劃,娛樂策劃,旅遊商品和農產品購物策劃;⑧建設分期和動態開發:總體建設期限,各功能區和重點項目建設步驟和開放時間、功能區間、重點項目間的時間銜接方案;⑨觀光休閑線路設計:內部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式,附近城鄉居民入園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案,本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與其他觀光休閑農業項目、旅遊項目和旅遊線路的銜接方案;⑩營銷策略與促銷方案:品牌策劃、宣傳策劃、促銷策劃;{11}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建設資金、流動資金估測(附分區、分項目投資概算表),資金籌措方案,招商策劃;{12}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預測:直接經濟效益(附按功能區、按贏利項目的效益預測表),社會效益(城鄉就業、農民增收、土地增值、區域經濟開發、相關產業帶動、人才培養等),生態效益(農村環境改善、污染治理)和環境評價;{13}風險評估和對策措施:自然災害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政策變化風險,規避風險的對策和措施;{14}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項目的管理體制,管理組織架構,人才保障,項目推進機制和組織保障(政府、投資企業),政府政策建議。

閱讀全文

與國外農庄營銷策略借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村鎮銀行營銷工作方案 瀏覽:348
微營銷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939
主要負責人培訓班方案 瀏覽:383
就業大培訓教育實施方案 瀏覽:426
技術協會展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38
成都銘宇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19
白面促銷方案 瀏覽:258
酒類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83
天津易創富電子商務 瀏覽:654
金億通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278
市場營銷第四章寶潔案例 瀏覽:516
安利大網路營銷 瀏覽:10
動漫展策劃方案 瀏覽:243
職工活動中心揭牌儀式策劃方案 瀏覽:681
市場營銷中11p 瀏覽:724
布展方案策劃 瀏覽:967
培訓機構雙12活動方案 瀏覽:435
關於電子商務書2015 瀏覽:418
公安兩會安保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74
產品廣告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