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營銷策略,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這個名詞區別
通俗和簡單來說,
營銷策略主要是針對企業業務流程中的銷售環節版而設計,是對產品和服務權的競爭策略和銷售規劃/計劃。在以銷定產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該營銷策略不僅影響銷售,還必然影響到了後端的產品開發、生產製造和物資采購等業務環節;
商業模式是一個超出企業自身的大概念,是指企業和其上下游(供應商、客戶/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模式;
盈利模式則是回答企業怎麼賺錢特別是企業盈利從何而來或盈利點是什麼的問題,主要通過企業財報了解。提醒,盈利模式並非簡單的銷售商品獲得收入減去商品成本等於盈利,因為有些企業的盈利不是來自於商品銷售所形成的主營業務收入,而是來自於出口退稅、政府補貼、偷漏稅等其他方面。
⑵ 什麼是商業模式,什麼是盈利模式
1、商業模式,是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 MBA、EMBA等主流商業管理課程均對「商業模式」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
在分析商業模式過程中,主要關注一類企業在市場中與用戶、供應商、其他合作夥伴的關系,尤其是彼此間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商業模式: 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的部門之間、乃至與顧客之間、與渠道之間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交易關系和連結方式稱之為商業模式。
2、盈利模式,是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盈利模式指按照利益相關者劃分的企業的收入結構、成本結構以及相應的目標利潤。
盈利模式是對企業經營要素進行價值識別和管理,在經營要素中找到盈利機會,即探求企業利潤來源、生產過程以及產出方式的系統方法。
(2)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營銷模式擴展閱讀:
商業模式:
形成能夠提供消費者無法自力而必須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輸出變數),因而具有自己能復制且別人不能復制,或者自己在復制中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特性。
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是一個由客戶價值、企業資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構成的三維立體模式。
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遜(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寫的《商業模式創新白皮書》把這三個要素概括為:
「客戶價值主張」,指在一個既定價格上企業向其客戶或消費者提供服務或產品時所需要完成的任務。「資源和生產過程」,即支持客戶價值主張和盈利模式的具體經營模式。
「盈利公式」長期從事商業模式研究和咨詢的公司認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具有三個特徵:
第一,成功的商業模式要能提供獨特價值。有時候這個獨特的價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時候,它往往是產品和服務獨特性的組合。
這種組合要麼可以向客戶提供額外的價值;要麼使得客戶能用更低的價格獲得同樣的利益,或者用同樣的價格獲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商業模式是難以模仿的。企業通過確立自己的與眾不同,如對客戶的悉心照顧、無與倫比的實施能力等,來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從而保證利潤來源不受侵犯。
比如,直銷模式(僅憑「直銷」一點,還不能稱其為一個商業模式),人人都知道其如何運作,也都知道戴爾公司是直銷的標桿。
但很難復制戴爾的模式,原因在於「直銷」的背後,是一整套完整的、極難復制的資源和生產流程。
第三,成功的商業模式是腳踏實地的。企業要做到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這個看似不言而喻的道理,要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做到,卻並不容易。
現實當中的很多企業,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新型企業,對於自己的錢從何處賺來,為什麼客戶看中自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
乃至有多少客戶實際上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反而在侵蝕企業的收入等關鍵問題,都不甚了解。
盈利模式分為自發的盈利模式和自覺的盈利模式兩種。
前者的盈利模式是自發形成的,企業對如何盈利,未來能否盈利缺乏清醒的認識,企業雖然盈利,但盈利模式不明確不清晰,其盈利模式具有隱蔽性、模糊性、缺乏靈活性的特點;
後者,也就是自覺的盈利模式,是企業通過對盈利實踐的總結,對盈利模式加以自覺調整和設計而成的,它具有清晰性、針對性、相對穩定性、環境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徵。
在市場競爭的初期和企業成長的不成熟階段,企業的盈利模式大多是自發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不斷成熟。
企業開始重視對市場競爭和自身盈利模式的研究,即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找到盈利模式的幸運。
盈利分析主要通過分析盈利模式,對現有的盈利方式進行改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業模式
網路-盈利模式
⑶ 營銷策略和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是一個意思嗎
營銷策略:來是如何用好自的方法花最小的代價,獲取高的利潤。
1:你能給客戶帶來什麼 價值。
2:給客戶帶來價值之後你怎麼賺錢。
3:你有什麼資源和能力來同時帶來客戶價值和公司盈利。
4:你如何來同時能帶來客戶價值和公司盈利。
(3)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營銷模式擴展閱讀:
營銷理論上主要有四種營銷競爭策略:
1、直接與競爭對手競爭;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本企業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行業中企業實力相當或本企業實力上略占優勢的情況,對於企業的要求當然也很高;
2、使競爭對手難以反擊;即採用一些措施、手段是競爭對手還來不及做出反應就處於失敗或被動、劣勢的地位,對於企業的策略,創新性,技術性等要求都很高,現實中可行性也有待考慮;
3、不戰而勝的競爭策略;主要是採用一些迫使對方投降、讓步的策略方式,採取一些競爭手段,逼迫對方作出退出該領域或行業的手段來,要根據行業特點和具體情況而定;
4、與競爭對手合作的策略。這種方式比較可行,對於實力相當而求得共同發展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劑良葯,既可以求得雙贏,又能增進合作,實現企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