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酒店的營銷策略
據點遍及全球的W酒店與科技大廠英特爾合作,先於今年夏天推出向全球電影創作新秀征件的劇本比賽「FourStories」,並邀請《教父》名導弗朗西斯柯波拉(FrancisFord Coppola)之子、同樣繼承電影創作衣缽的羅曼柯波拉擔任項目監制,從上千劇本中挑出四件作品,分別於W酒店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墨西哥市、馬爾地夫及中東國家卡達首都多哈的據點取景拍攝。羅曼柯波拉和他的製作公司TheDirectors Bureau,不僅邀請新秀導演及演員,將獲選作品拍成四支各十分鍾的短片,他也技癢「加碼」自導自演第五部作品,影像風格結合cult片類型與復古美感,令人發噱。
電影短片本身在形態呈現及存在任務上即與長片不同,科波拉在征件時即說:「希望參賽者能抓住這次難得機會,大膽創作,突破自我並交出匠心獨具的作品。」「FourStories」在香港W酒店WOOBAR舉辦的亞洲首映禮上,四部作品分別以「內向男與摔角明星」、「神秘禮物﹣﹣實現願望的神燈筆電」、「千里追愛的網戀初見」與「雙姝的馬爾地夫如夢冒險」,呈現來自全球電影新秀的多元創作能量。
W酒店全球品牌資深營銷總監George Fleck,對新浪娛樂表示:「此次選出的四部作品,分別展現不同地域特色與文化,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同樣位於美洲的墨西哥市、中東的多哈及亞洲的馬爾地夫。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多哈這段短片,這是編劇Amy在洛杉磯邊開車邊想出來的網戀故事,三個月之內寫完劇本拍攝完畢,很出色。」英特爾亞太區品牌策略與營銷總監Jayant Murty則說:「Intel與W酒店,兩個原本在各自領域居領導地位的品牌,開創新例連手拍微電影,不只內容富創意,也著重影像的美感與時尚品味。時下年輕人對於信息取得快速、實時,微電影的成功可從點擊成績及回響直接反映。」
W酒店亞太區品牌營銷總監Arnaud Champenois表示:「此次『Four Stories』亞洲首映選在香港,主要原因為香港是亞洲電影工業重要代表城市,杜琪峰、王家衛等導演斐聲國際,當然在台灣、中國大陸也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及導演,未來不排除進一步在地化,或與大中華區影人合作。」正埋首創作新片劇本的鈕承澤看片後說:「微電影越來越商業化,但這幾部作品我難得看到保留了創作者大量的創作自由與空間,很難得。」
B.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經營戰略主要有哪些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經營戰略主要有:
1.領導戰略:
市場領導者在整個市場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價格變化,新產品開發,銷售渠道、分銷渠道見著、促銷戰略等方面對行業內其他公司起著領導作用,比如國內的聯想電腦、海爾、紅塔國外的通用汽車、英特爾、沃爾瑪等。作為市場的領導者他們營銷戰略的核心就是保持其原有的領導地位。
據此其戰略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發現和擴大市場
其中包括1尋找新使用者、2尋找新用途、3擴大使用量。
(二)保護現有市場份額
其中包括1創新戰略、2堡壘戰略、3正面對抗戰略。
(三)進一步擴大現有市場份額
其中要考慮擴大市場份額與投資報酬率的關系和壟斷問題。
2.挑戰戰略:
市場挑戰者在行業中占據第二或是後為次,有能力對市場領導者和其他競爭者採取攻擊行動,希望取得市場領導者地位。
其營銷戰略是:
(一)確定戰略目標和競爭對手
包括確定戰略目標、選擇競爭對手和分析競爭對手。
(二)選擇挑戰戰略
包括1正面進攻、2側翼進攻、3包抄進攻、4迂迴進攻、5游擊進攻。
(三)特定的營銷戰略
3.追隨戰略:
市場追隨者在產品、技術、渠道、促銷等模仿市場領導者,他們觀察市場領導者的新產品藉以節約在產品開發、市場開發、信息收集等上的經費。減小支出和市場風險。根據其追隨程度可分為1緊密追隨、2有距離追隨、3有選擇追隨。
其營銷戰略是:
(一)競爭導向定價戰略
(二)市場發展戰略
(三)市場細分化戰略
4.利基戰略:
市場利基者是指專門為市場規模較小不被大公司感興趣的細分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公司,由於其的專一性也能形成利潤和發展。其營銷戰略就是實現專業化。
包括:
1、用戶專業化
2、垂直專業化
3、顧客規模專業化
4、特定顧客專業化
5、地理市場專業化
6、產品或產品線專業化
7、服務專業化
8、產品特色專業化
9、銷售渠道專業化
C. 微軟公司與英特爾公司的關系是什麼
尊敬的用戶您好:
英特爾是電腦最重要的硬體CPU生產商
微軟是電腦最重要的軟體操作系統生產商
如果你想有進一步的了解,請看下邊:
英特爾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你的網路游戲聯盟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候車亭媒體 輕松填問卷開心拿大獎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記憶體、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了與RISC領域的對手以及在PC領域與居於壟斷地位的「Wintel」對抗,1991年7月,IBM、Apple和Motorola三家公司共同簽署了一份技術合作協議,聯手開發Power PC晶元和基於該晶元的系統,從而開始了PC歷史上的第三輪較量。
PowerPC(Power Performance Chip)是一種RISC CPU,但戰勝Intel的關鍵還在於足夠的軟體支持,因此PowerPC盡量使80x86的軟體也能在它上面運行。
微軟
微軟是美國的公司
創建於1975年的微軟公司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微軟公司為用戶提供范圍廣泛的產品和服務,並通過優秀的軟體予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進行溝通的能力。
微軟於1975年4月4日由威廉.H.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雷特蒙德,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在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產品套件流行的基礎上,微軟現在正在為下一代的互聯網開發技術。公司的.NET平台將使商務活動更加協作,並且提供了一個空前的集成范圍和用戶化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使客戶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想獲取信息就能得到。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快速增長的軟體業務,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 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希望可以幫到您
D. 目前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有哪些
戰略分析工具是企業戰略咨詢及管理咨詢實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
(一)SWOT分析法:SWOT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因此,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於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內部因素評價法:又稱做為內部因素評價矩陣(IFE矩陣)是一種對內部因素進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找出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確定權數,再按企業對各關鍵因素的有效反應程度對各關鍵因素進行評分,最後算出企業的總加權分數。
(三)外部要素評價法:又稱做外部因素評價矩陣(EFE矩陣)是一種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從機會和威脅兩個方面找出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確定權數,再按企業對各關鍵因素的有效反應程度對各關鍵因素進行評分,最後算出企業的總加權分數。
(四)競爭態勢評價法:又稱做競爭態勢矩陣(CPM矩陣)用於確認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及相對於該企業的戰略地位,以及主要競爭對手的特定優勢與弱點。CPM矩陣與IFE矩陣的權重和總加權分數的涵義相同。編制矩陣的方法也一樣。但是,CPM矩陣中的因素包括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的問題,評分則表示優勢和弱點。
(五)波士頓矩陣法: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咨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BCG)等。
(4)營銷策略英特爾擴展閱讀:
戰略分析工具是企業戰略咨詢及管理咨詢實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戰略分析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從復雜的信息與線索中,清理出重點影響客戶戰略形成的因素,以便於下一步的戰略選擇和制定。
E. intel 和amd的營銷策略區別
沒什麼區別,一個有錢,一個沒錢!一個能莆田蓋地的坐廣告,一個不能!
IT這個行專業不是大多數屬人都懂得的,所以在一些 小白 老白們眼裡,他們只知道 intel (因為曾經電視上 那個 藍人 廣告多年的影響,尤其是 老白們)。而電視廣告媒體可以說是相對現在最昂貴的媒體了。
而對於其他的營銷方式和策略,他們幾乎相同。沒有大多出入。
F. 企業營銷戰略的領導戰略
市場領導者在整個市場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價格變化,新產品開內發,銷售渠道、分容銷渠道見著、促銷戰略等方面對行業內其他公司起著領導作用,比如國內的聯想電腦、海爾、紅塔國外的通用汽車、英特爾、沃爾瑪等。作為市場的領導者他們營銷戰略的核心就是保持其原有的領導地位。據此其戰略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發現和擴大市場
其中包括1尋找新使用者、2尋找新用途、3擴大使用量。
(二)保護現有市場份額
其中包括1創新戰略、2堡壘戰略、3正面對抗戰略。
(三)進一步擴大現有市場份額
其中要考慮擴大市場份額與投資報酬率的關系和壟斷問題。
G. 英特爾的ceo是
日前,英特爾現任總裁和首席運營官,保羅·奧特里尼(Paul Otellini)成了焦點人物。因為,英特爾現任首席執行官克雷格·貝瑞特將於明年退休,業界和媒體都在猜測奧特里尼是當然的接班人。若猜中的話,此舉將重新書寫英特爾的CEO歷史:奧特里尼會成為英特爾歷史上首位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科學家的CEO。 當被要求用一句話描述自己時,奧特里尼說到:「永不停止學習和成長;在誠實正直的問題上永不妥協;努力做到與眾不同」。或許正是這些品質促使奧特里尼成為英特爾的現任總裁和首席運營官,並有望成為首席執行官。而他這一句話的真實性在其職業生涯和生活中也得到了證實。 永不停止學習和成長 英特爾歷任的主管和CEO大多帶著工程師或科學家的頭銜,然而奧特里尼在大學里卻從沒修讀過科學類的課程。1972年在舊金山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後,奧特里尼在1974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奧特里尼便加入了英特爾公司。在工作中,奧特里尼很注重學習,並將他的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融入到公司的整體管理系統中,注重運營效率和營銷策略。因而在面對越來越多在市場崛起的IT新秀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時,相對那些只懂科學技術而不學習管理的同事,奧特里尼在英特爾的地位就顯得頗為重要。 矽谷行政人員的簡歷上通常都填滿了不同公司的名字。即使是英特爾現任首席行政官貝瑞特也曾經離開英特爾,重返斯坦福大學當教授。但是,自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30年來,奧特里尼一直供職於英特爾公司。在一個訪問中,奧特里尼解釋了他不願離開英特爾的原因:「我留在英特爾的原因是在英特爾我總是有新的機會去學習和成長。當我在這里工作的時候,我們從創業開始成長為一間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可能像英特爾那樣,讓我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奧特里尼這種執著的學習和渴望成長的動力讓他在事業上平步青雲。現在,奧特里尼主要負責監督指導英特爾在美國的業務,研發和推廣最新的產品和科技,以及提高英特爾的生產力和運營效率。 在奧特里尼加入英特爾公司之初(1980~1985),他的職責是處理英特爾公司與IBM公司的關系。此後,由於奧特里尼的傑出表現,他於1987年被提升為外圍設備業務部的總經理和福爾松微型計算機分公司(The Folsom Microcomputer Division)的總經理。1989年,他成為英特爾當時的總裁安迪·格雷夫(Andy Grove)的技術助理。1990年,奧特里尼開始以總經理的身份管理英特爾公司微處理器產品部。1996年成為行政副總裁,負責公司的銷售和營銷。此時,他便開始帶領英特爾進軍新興市場,並致力於讓英特爾成為電子商務的領頭羊。奧特里尼對英特爾的特殊貢獻讓他於2002年1月成為了該公司的第5任總裁。同年5月,他加入了英特爾董事會。 堅守誠實正直的原則 安然的丑聞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讓美國公司行政人員的道德問題成熱門話題。 但奧特里尼多年來卻一直堅守誠實正直這一原則。當他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後,他甚至 考慮修讀法律學位,當一名伸張正義的律師。不過在一間律師樓實習了一個夏天後,奧特里尼最終還是選擇了從商。當回憶起校園生活時,他以崇敬的口吻提起他的導師,美洲銀行前任主席路易斯,「他向我證明了擁有高尚的道德和誠實正直可以是一名商人的全部特徵。」 在英特爾公司多年的工作也證明了:這一位沒有當成律師的商人在商業道德這一問題上始終沒有越雷池半步。當某些人指責美國一些大型企業只圖盈利,不顧員工利益,導致一些員工因壓力過大而自殺時,奧特里尼早在他的言論中提出了傾聽雇員需要的重要性。 與眾不同的經營理念 至於在「與眾不同」這一點上,毫無疑問,從奧特里尼的經營理念完全異於一般IT公司的行政人員。 IT公司的行政人員多是從產品工程師的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因此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很容易會犯營銷大忌:愛上自己的產品,而完全忽略顧客的需求和市場的反應。然而,奧特里尼卻時刻關注市場,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行動。他認為作為IT行業的管理人員除了要具備卓越的管理才能外,更重要的是貼近產品和顧客:「對一間IT公司而言,他們的產品並不是生財工具,而是改變世界的財寶,因而要當一名好的IT人,必須對他的產品充滿激情。」 奧特里尼還說到:「我們必須細心聆聽顧客和雇員的需要,觀察市場的變化。不然我們就會犯下最大的錯誤:當世界不斷改變時,低下了頭。」 與眾不同也表現在奧特里尼對市場的前瞻上。 與英特爾歷任CEO相比,奧特里尼更為關注產品的創新以及新市場的開發。盡管,英特爾公司已是IT行業的老大哥,但奧特里尼並沒有以巨人自居,將目光局限於英特爾自身的產品。他十分注重利用英特爾已有的技術平台和技術力量和其他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市場上熱門的科技產品。 同時,奧特里尼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背景也讓他在開發市場上更為高瞻遠矚。在產品市場上,奧特里尼早就看出英特爾在PC市場的霸主地位不能讓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IT行業中當長勝將軍。因此,幾年前,奧特里尼便已經強調英特爾公司提出的新通信架構:網路、通信和服務。而英特爾近來的一系列動作也都證明,奧特里尼正在努力實現新通信架構。與國內廠家合作推出的網路游戲《大清帝國》,集成了Wi-Fi功能的迅馳晶元組,攜帶型媒體播放器(PMP),採用多媒體加速晶元的名為Carbando的PDA,基於2.5G或3G網路、功能可與小型電腦媲美的手機……這一系列產品的發布都說明,奧特里尼正帶領英特爾公司將其霸氣從PC市場蔓延到網路市場、通信市場以及其他相關的IT市場。 在銷售市場上,當美國一些大公司仍然對其在美國市場的銷售份額沾沾自喜時,奧特里尼便已開始關注研究新興市場。在上年的6月,奧特里尼親自拜訪了印度,考察印度市場。他更宣布英特爾將加大在印度的投資,大幅度提高印度英特爾公司員工的人數。而印度的英特爾公司現已成為英特爾在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非製造中心。除了印度,奧特里尼還通過媒體表達了他對中國、俄羅斯、東歐及南美等新興市場的重視。 對中國市場的非凡眼光 對於中國市場,早在其兩年前上任之初,奧特里尼便在演講中提出中國市場對英特爾 公司發展的重要性。 他說到:「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從奔騰3過渡到奔騰4的國家。這一事實連我也感到大為驚訝。然而,令人驚訝的事情並不是中國如此快的發展步伐,而是中國現今已成為了世界第3大的電腦銷售市場,而且它很可能在12個月內超過第2大電腦銷售市場——日本。中國的市場很大而且已經成熟。我們必須馬上調整我們的銷售策略,接受一個新的市場現實——接受並追捧最新科技。我們進入新興市場時必須准備好為成熟的用戶服務。」當然,正如奧特里尼所言,中國市場並沒有讓英特爾失望。在奧特里尼的演講發表幾個月後,中國一舉超過日本,成為電腦銷售第2大市場,銷售額僅次於美國 中國電腦行業發展的凌厲勢頭大大地鼓舞了奧特里尼進軍中國市場的決心。一年後,奧特里尼再次表達了他對中國市場的密切關注。奧特里尼認為中國現已在眾多IT行業中成為最大的銷售市場。而到了2010年,中國毫無疑問地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銷售市場。英特爾應該根據中國市場及時調整產品的研發策略和市場細分策略。他的這個演講表明,他關注的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PC市場了,他的野心是中國整個IT市場,包括PC、行動電話、掌上移動設備和網路等等。
H. 因特爾市場營銷策略
英特爾在營銷策略上總能一鳴驚人。最著名的就是「Intel inside」計劃,幾乎被編入所有MBA教科書中。自1991年啟動以來,任何一位電腦生產商,只要在其廣告上加入英特爾公司認可的「Intel inside」圖像或者標識,英特爾就會為其支付40%的廣告費用(這一比例在國內是30%)。如今在電腦業利潤趨薄的情況下,英特爾的廣告返款已佔到一些電腦公司利潤的1/4,成為英特爾客戶利潤增長的主要源泉。在全球,平均每5分鍾,5音調的Intel inside品牌廣告曲就會響起一次。該計劃改變了 面對最終用戶的技術推廣方式,鑄就了將近390億美元的品牌價值。
2006年1月4日,英特爾正式發布了全新品牌標識和宣傳標語:「Intel. Leap ahead(超越未來)」 ,37歲的「下沉的e」被取代,一時間被人看作是一個瘋狂的舉動。然而,改變何止這些,辭舊迎新之際,再看英特爾,簡直可以用「變化多端」來形容:讓「外人」(從三星電子挖來了埃里克-金(Eric Kim))負責公司的營銷、迅馳廣告變臉、「奔騰」淡出、英特爾CEO歐德尼今年正式就任英特爾掌門人、發布數字家庭解決方案「Viiv」(「歡躍」)、20億美元打造新標志……
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有一句經典話語:「不要被歷史所束縛,走出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一向穩重內斂的英特爾一直有顆「超越」之心,商戰36計英特爾始終在自己掌握遙控器。
I. 英特爾主要是做什麼的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回具有46年產品創答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在2015年世界五百強中排在第182位。
英特爾公司在隨著個人電腦普及,英特爾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設計和生產半導體的科技巨擘。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J. 英特爾公司背景,戰略管理
英特爾公司( Intel Corporation )
網址:http://www.intel.com
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 港交所:4335),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集成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創辦Intel公司。現任經營高層是董事長-克雷格·貝瑞特及總裁兼執行長-保羅·歐德寧。
英特爾公司在隨著個人電腦普及,英特爾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設計和生產半導體的科技巨擎。
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創辦起源
1955年,「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許多才華年輕科學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聯合辭職並於1957年10月共同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安迪·葛洛夫於1963年在高登·摩爾的邀請下加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由於仙童半導體快速發展,導致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導體其中兩位共同創辦人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請辭,並於7月16日,以集成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創辦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志願跟隨高登·摩爾的腳步,成為英特爾公司第3位員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傳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員工的角度來看,他是「英特爾創辦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權來說,因未受邀1美元價格購股,而是以首位自願加入員工。
多核心處理器與未來發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布重組架構及提出節流方案內容,在2007年中前裁員1萬5千人,把員工總人數裁減至9萬2千人。9月7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博銳技術。[4]11月14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面向伺服器的至強5300處理器和面向台式機的酷睿2四核處理器至尊版。[5]2007年,英特爾宣布將會重返圖形晶元市場。第一款產品會命名為Larrabee。在ATI和3Dlabs的出售過程中,英特爾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師和部分ATI的工程師,該產品就是由他們設計。有人擔心缺乏驅動程序的配搭,顯卡效能不能有效發揮。Larrabee能運行萬億次運算,在首發時可能會有24至32個核心,次年升級到48個。開發者可利用英特爾提供的Ct編程模式,去發揮Larrabee的功能。Ct編程模式建基於C語言和C++語言,會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
行銷概念與口號
intel inside
1989年4月,技術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認為英特爾的微處理器80386無法取代80286,主因是終端消費者不會想要80386所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卡特認為必須直接說服80386微處理器才是終端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之後再葛洛夫的支持下,卡特在丹佛市報紙廣告登上將286黑體字畫上紅色「X」,報紙下一版面即出現386並引用文字說明它的優點,此廣告隨後在全美報紙登出,並帶動80386銷售量。
卡特認為:「我們希望處理器在電腦中佔有更顯眼的位置,她極為重要卻看不見,人們不知道微處理器的存在,它們不認識我們。」「英特爾需要一個品牌,品牌名稱不會是386或是486,數字不能登記為商標。」,卡特主張針對終端消費者提出完整行銷計劃-「intel inside」,他希望打大眾廣告也和電腦品牌合推廣告,也是就是說電腦商如果廣告中包含「intel inside」以及其生產的電腦中也貼有「intel inside」貼紙,英特爾願意分攤廣告成本。另外當廣告和電腦出現英特爾的品牌可能會造成資訊混亂,沖淡自身品牌價值,所以在「intel inside」中的intel寫的樣式和公司正式商標不同。此計劃於1990年4月展開,直到2005年5月,歐特里尼擔任執行長調整組織架構及推動配套行銷再造工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