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年羅永浩創建錘子手機非常成功,為何他的情懷營銷會失敗
當年羅永浩創建錘子手機非常成功,他的情懷營銷會失敗是因為手機本來就是一個看性能的產品,而且手機的銷售不單單的要去看銷售的策略和方法,還有整個營銷的系統。從上游到下游都決定著一個產品的售賣。
畢竟錘子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走的是「個性化」的路線,羅永浩的情懷營養確實吸引了一大波人的注意力,但是他在產品性能上並沒有給國內手機市場帶來大的改變沖擊,所以從大環境上看,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在逐漸的減小,而對於投資者來說,賺錢、盈利才是關鍵,所以他們也不會再為羅永浩的「情懷」買單。
無論是手機和情懷都是一種消耗品,對於錘子的粉絲們因為情懷購買了一次,但是隨著每次的失望,也會放棄。情懷也是一種消耗品,比起艱難增值來說,消耗的速度是驚人的。
② ofo與摩拜,在營銷和運營策略上,都有哪些心得
1.營銷策略:摩拜公關媒體,ofo猛打廣告?
羅輯思維羅振宇曾說過類似的話:這是一個網紅的時代,企業CEO要打破頭奮力成為網紅,這能省很多廣告費。與ofo創始人戴威相比,媒體人出身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似乎更深諳「網紅之道」,80後美女CEO,從0到100億,失敗了就當做公益,這些「勵志」的標簽和「感人」的故事,每每見諸於媒體端和社交圈,這給很多人留下摩拜很會搞公關的印象。
所以,當3月7日一篇《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的文章橫空出生,迅速傳遍了公關營銷圈,再次引發廣告效果幾何與公關是否有用的大討論,不少人津津樂道ofo和摩拜從營銷之道上講到底誰更勝一籌?
當3月21日蘋果CEO庫克拜訪ofo的照片刷爆朋友圈,3月23日摩拜緊接著召開發布會宣布啟動頗有噱頭的「紅包單車」活動,摩拜與ofo的公關大戰似乎隨時隨地都如影相隨。以007粉絲們的聰明程度,肯定知道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公司完全不打廣告,也幾乎沒有公司不做公關。區別只是在於每家公司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每個想用傳統廣告的形式打動消費者的互聯網新興行業,總是免不了要對消費者和市場進行一番教育。ofo是共享單車領域第一家大規模投放線下廣告的公司,自2016年11月起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廣告營銷戰役,宣傳共享經濟和騎車出行的環保生活理念。公交站、地鐵站台、寫字樓電梯間……似乎哪裡有騎車人的需要,哪裡就有小黃車的廣告,確實砸了不少錢。
至於摩拜單車,大家千萬別因為創始人胡瑋煒和CEO王曉峰頻繁上節目、接受各種采訪,便誤以為摩拜只做公關。實際上,摩拜有在跟進ofo的廣告策略,一直都有推廣告,包括微博和客戶端的信息流廣告。不僅如此,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了ofo在投放廣告後強勁的上升勢頭,摩拜的大規模廣告也在線下全面出街。
至於兩家公司還用了哪些營銷手段來拉攏消費者,007同時搜索了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微博和微信,可以看到雙方都發起了周末免費騎、充值返現等優惠活動,可見無論是重廣告還是重公關,增加用戶利益,優化用戶體驗都是一大殺器。然而,007仔細翻看了兩家公司的官方微信賬號,發現「周末免費騎」和「充值返現」這兩大活動都是ofo率先推出之後,摩拜隨後大規模跟進。而摩拜簡單的跟隨策略甚至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份緊隨ofo在5月份推出的「給用戶買保險」政策上。可見摩拜的跟隨策略並不止於廣告投放,在營銷活動上同樣似乎拜了ofo為師?
連文案都要照搬,難道說「模仿」會上癮嗎?
廣告和公關,絕不是非黑即白、不可共存的,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戰場也從馬路和用戶們的手機,擴大到了廣告和公關上。只是相比之下。摩拜更喜歡讓高層出來講故事創造公關影響力,而ofo的廣告規模打得更大、時間打得更早。
分析了那麼多,讀者們肯定會問了:到底哪種策略更好?
剛召開完發布會的摩拜並沒有宣布希么特別利好的消息,而ofo則在庫克到訪公司的同一天對外宣布日訂單已突破1000萬,成為繼淘寶、滴滴、美團之後,中國第四家日訂單過千萬的互聯網平台。從目前的戰果來看,摩拜過度依仗公關做法暫時略輸一籌,大打廣告的ofo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一場戰役上,為何公關輸給了廣告?幾位資深業內人士這樣回答:
資深媒體人營銷人郭先生表示:摩拜的公關營銷是以CEO形象及故事為核心,從標題到內容,公關的對象更多的是媒體、投資人;實則對普通騎行者而言,他們不太關心什麼情懷和故事,羅永浩的情懷高不高?故事講的好不好?為什麼他的錘子手機賣的並不理想?而且,講故事講情懷,一開始大家會覺得新鮮,但時間久了非常容易審美疲勞,同時媒體曝光越多,越容易出錯。
88後新媒體小兵駿先生表示:我們這樣的年輕消費者非常個性化、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的是自己的騎行感覺是否爽?摩拜雖然技術含量很高但比較重不好騎,《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一文也曾推測,摩拜之所以主做公關,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在於產品體驗不佳,所以轉而打CEO情懷故事來提升品牌情感,但從長期來看,摩拜的公關對終端用戶而言,似乎並不那麼奏效。
原GE通用電氣中國公關總監李國威表示:企業迅速擴張時期如果有資本支持,大量投廣告是合算的,有人說摩拜公關佔先,ofo廣告猛烈。其實胡瑋煒並非像馬雲那樣妙語連珠,聽她演講反而有點著急,真心難為她了...
2.產品用戶:摩拜首要考慮自行車本身,ofo以騎行體驗為核心。
ofo和摩拜營銷策略不同,背後是雙方公司理念的迥異,這充分體現在產品和用戶層面。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接受采訪中說:摩拜首先考慮的是車輛的經久耐用,其次才是騎行的體驗。也就是說,為了4年的長使用周期(節省後期運營維護成本),犧牲掉了部分用戶的騎行體驗。從智能鎖,到GPS定位,摩拜單車噱頭十足,
但沉重的車身、不好騎,智能鎖不時失靈,也讓用戶體驗變得不那麼美好。摩拜對用戶的不夠重視,還體現在3月19日早上開始很多用戶反饋出現充值bug,但截止當天晚上24點,摩拜官方都沒有給出具體回應和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時候摩拜的公關怎麼突然隱身,令人狐疑!充值出現這么大的bug,押金和支付會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甚至有評論認為「這是摩拜犧牲用戶體驗搞的bug營銷」。
從兩方官方社交媒體開始運營的時間點及創始人提出「共享單車模式」的記載,ofo其實是中國無樁共享單車領域的原創者,其創始人代戴威一直強調,共享單車是為了解決用戶出行的問題,也正因為用戶而來,小黃車首先考慮的是用戶體驗,車輛好騎、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這從小黃車輕便、座椅高度可調節,三角把手的設計可見一斑。不過此前ofo單車的耐用性一直飽受詬病,最近投放的小黃車越來越多,但是損壞的數量也是同步上升,這一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也許是意識到了產品本身的不足之處,其3月9日最新發布的ofo與700Bike共同研發的新車Curve,強調工匠精神極致體驗,甚至承諾不受天氣影響,永不爆胎。
截止目前,到底誰是共享單車市場的NO.1?
ofo宣稱以52%的市場佔有率一直是行業的引領者和老大,而摩拜則宣稱自己的APP用戶注冊量和月活是第一,雙方的數據公關戰不絕於耳。
然而,到底誰家好,用戶有話說!為此007於3月18日發起了關於「ofo與摩拜,你對哪家公司的品牌印象更好?」的行業調查投票,截止3月23日投票結果顯示:摩拜與ofo的支持率基本持平,ofo略有高出。
可以看出,從產品到用戶,ofo和摩拜展開了近乎「肉搏」,但從總的市場佔有率和用戶體驗來看, 似乎ofo略勝一籌。
3.商業盈利:摩拜暫時還沒有考慮盈利,ofo宣布已有盈利20%
據第三方數據預測,未來中國50個城市的共享單車市場容量高達5000萬輛,這還不包括廣闊的農村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市場規模超過幾百億,這也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本湧入,截止2017年3月,ofo與摩拜兩家披露的總融資額達到70億,其中ofo完成D輪融資4.5億美金,而摩拜宣布E輪融資1億美金以上。
對於各界最為關注的商業盈利,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曾說過「如果我們的盈利模式都清晰了,還需要投資者干什麼」,震驚整個互聯網創投圈;而其最近在接受知名財經作家葉檀的采訪時,再一次明確表示:盈利不是目前重點聚焦的方向,目前談論盈利還太早,現在主要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擴張,同時對於20億押金去向遮遮掩掩避而不談。
而對於商業盈利,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曾表示:
目前ofo已經找到了清晰地盈利模式,已經有了20%的凈利潤,表現最好的城市是已經達到了40%的凈利潤,今年很有可能實現全面盈利。雖然ofo沒有給出具體的計劃,但CEO面對媒體的發言已經給出了明確目標。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老先生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
值得提及的是:自信找到了清晰盈利模式的ofo已經快人一步在上海地區推出「免押金」政策,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便可無需交納押金使用小黃車。這意味著ofo已經開始從「押金模式」轉向推行「信用模式」。此舉不禁讓人想像摩拜將作何應對。當然,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一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無疑會讓無數人開始懷疑摩拜在公益道路上是否捎上了押金這一部分?那麼,免押金是否會有些困難?
③ 羅永浩為什麼不學雷軍推出飢餓營銷
雷軍能夠用飢餓營銷這一策略將小米做到主流手機品牌的位置,是經過了充分的市場調研以後才敢做出的決定,同時對手機性能等產品方面也頗具自信心,而錘子手機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無論其產品性能如何,在得不到消費者認可的情況下,即便推出飢餓營銷,感興趣的用戶同樣是寥寥無幾,換句話說,在沒有充足潛在用戶資源的情況下,選擇飢餓營銷無異於自尋死路。雖然小米手機的爭議同樣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的市場地位始終是穩固的,而錘子手機則始終沒有表現出反彈的能力和跡象,僅此一點就足以讓羅永浩對飢餓營銷敬而遠之。
想要在手機市場成功逆襲,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隨便復制其他品牌的成功模式就能夠實現逆襲的,相信這一點對羅永浩來說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沒有充足把握的情況下,不可能將飢餓營銷作為錘子新品的影響策略,即便是購機速度極為快速,也很難對消費者產生較強吸引力,畢竟小米以外的其他品牌都具備這方面優勢,所以說羅永浩的情懷策略註定了錘子手機的發展前景,即便看不上小米的飢餓營銷策略,也已經無法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中超越小米,而這一點也是對兩個品牌相對客觀的評價和判斷。
④ 錘子手機官方宣傳視頻是哪個公司策劃製作的產品視頻製作(特效、創意)最好的公司是哪些
他們公司里有專門做宣傳視頻的人,不是找別人訂做的。
【如果覺得回答滿意,請採納,謝謝。】
⑤ 關於錘子手機對未來的市場和競爭提出的競爭策略是什麼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自然界存在的這生存法則,源自達爾文進化論並成為該學說的核心。
生物(動、植物,微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基因是遺傳特徵的基礎,也是自然選擇的單位,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當一個物種中的不同族群因為自然選擇而產生生物分類學上的差異時,則稱為「物種形成」;若是族群因為不受自然選擇青睞而導致族群規模縮小進而消失,則稱為「滅絕」。
同理,將此延伸到人民的日常經濟活動中去,我們將錘子手機比喻成動、植物,將市場比喻成競爭激烈的大自然或者環境。
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由於資源有限,人力資源跟不上,管理水平不高,生產和營銷工作不力,長期處於維持的困境當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與自身的定位和經營戰略不無關系。正確地進行錘子手機定位和目標設定,生產出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產品,輔以有效的營銷策略,才能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錘子手機要取得成功,必須在經營目標、戰略籌劃和領導者素質三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定位和提高。
目標決定了努力的程度,不同的目標下錘子手機的經營思想和策略會有不同,面對競爭的韌性和選擇也會不同。
戰略籌劃則是實現目標的步驟分解,是目標在現實市場中的具體化。但小錘子手機成敗的決定因素往往在於領導者本身的素質,包括創業追求、經營思想和能力以及自我不斷提升等方面。保持危機感和持續的事業沖動是推動領導者和錘子手機提升的原動力,同時避免過分樂觀、自負或是鬆懈和精力的轉移。
競爭就是淘汰,對小錘子手機尤其如此。動態的競爭環境和錘子手機發展,要求領導者不斷提高經營思想和能力水平,滯後就意味著錘子手機混亂和危機的開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經驗既可能成為競爭的助推器,也可能成為絆腳石。
其次,產品策略方面要對市場進行准確細分和定位,生產出適銷對路、物美價廉的產品。 小錘子手機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市場推廣上難以做大的投入,在競爭中的對抗能力也有先天的不足,這就要求小錘子手機在競爭的第一步——產品選項和市場定位上就打好基礎,產品的競爭環境和技術先進性不能不做考慮。小錘子手機不僅要在銷售推廣上分析市場,更要在產品開發、成形前分析市場,以取得產品本身的先天優勢,這樣就可能大大減小日後推廣的阻力,提高溝通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產品選項時可劃定三個原則:
1.細分市場下的空缺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並且有極大的現實性和消費穩定性;
2.在該細分市場上,雖有同類產品但無領導性晶牌,即晶牌空缺,這樣可大大降低進入成本,為迅速取得市場份額提供可能和便利:
3.技術含量要高,與同類產品對比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而不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適銷對路的營銷就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它起始於消費者需求,也就是市場需求,滿足於市場需求。「適銷對路」這一概念應該時刻存在於經營者的腦海中,只有有了適銷對路的產品,下面的工作才能展開。 沒有產品質量作基礎,營銷工作是很被動的。
⑥ 為什麼我說羅永浩的錘子手機註定會失敗
營銷在企業的位置高於產品,折射出企業功利心態強烈,總想掙快錢,總想產品一上市就賺個盆滿缽滿;對產品和技術不重視抑或投入力度不足,直接導致「中國製造」長期無法與國際品牌形成「對稱型」競爭,不得不走低價路線。 7月20日,錘子科技官方微博寫道:「過去的十來天,可能是錘子科技創立以來最艱難的十來天,我們的產能比計劃中的最壞結果還要差。」 背景是,前不久錘子手機被曝出「屏幕邊框碎裂、漏光、攝像頭內有污跡、前置攝像頭位置不正、實體按鍵塌陷或竄鍵、後蓋前後厚度不一致」等諸多產品缺陷。媒體指向錘子產品缺陷,而錘子官微的回應卻是產能不足。顯然,牛嘴不對馬尾的「老實交代」意在轉移公眾視線。 而此前,錘子手機以「全世界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機」自居。 令人哭笑不得的還有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稱,錘子計劃「將返廠的問題手機翻新後打折銷售」,這意味著,消費者未來買到的打折錘子手機可能是翻新產品。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人給出建議:老羅應該用當年砸西門子冰箱的那把錘子,把這一堆錘子手機統統砸掉。 事實上,早在5月份錘子手機上市之初,新華網等官媒即撰文批評錘子乃至小米,「除了拿來主義,完全沒有自己的東西」。 錘子手機上市前,羅永浩顯然認識到了產品的重要性,刻意向公眾傳遞他「工匠精神」的形象——那個夕陽下孜孜不倦的工匠(實際是羅永浩本人)身影,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工匠精神」的本質,乃是產品至上,與空調大佬董明珠倡導的「工業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遺憾的是,老羅的「工匠精神」看起來更像一個秀場,本質上是老羅營銷策略的另類表達。換言之,「工匠精神」是假,營銷宣傳是真,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一款歷時兩年打造的產品,怎麼會輕易曝露出如此之多的低級缺陷。 事實也是如此,在過去的兩年裡,「羅式營銷」一刻也沒有閑著,最有趣的是其2012年4月29日發布的一條微博,稱「我們推出第一款機器後,你們的餘生再也不用買手機了,我免費送到你再也不需要聯系任何活著的人為止」。顯然,老羅沒有一門心思致力於他的第一款產品。 當然,現在得出「錘子已經失敗」的結論為時尚早,但至少它的開頭並不成功。依據「首因效應」的說法,錘子隨後將不得不花巨大的精力、財力用於矯正人們對它的看法。 有人說老羅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情懷,這個說法當然浪漫。問題是,花3000塊錢買一個情懷,比上網下載一部勵志片更劃算嗎? 我這么不厭其煩地講述羅永浩及其錘子手機的故事,意在說明一個至簡的道理:企業經營產品第一,營銷第二。 時至今日,中國大多數企業仍屬於「營銷主導」型企業,而非「技術主導」型企業。營銷在企業的位置高於產品,折射出企業功利心態強烈,總想掙快錢,總想產品一上市就賺個盆滿缽滿;對產品和技術不重視抑或投入力度不足,直接導致「中國製造」長期無法與國際品牌形成「對稱型」競爭,不得不走低價路線。 在很長時間內,中國企業彌漫著營銷崇拜心態,不怕產品不如人,就怕營銷力度小。這種觀念到了必須扔進太平洋的時候。一則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已與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看看豪華汽車、奢侈品在中國大行其道即知。二則站在社會效益角度看,以低質、低價產品沖銷量、上規模,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低端產品買時便宜,實際使用時能耗高、壽命短、消費者體驗差。 產品和營銷的關系是,產品是本,營銷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因此,中國企業必須轉變觀念,建立國際企業思維,放棄低端競爭,轉向精品戰略,用好產品贏得市場而不是用低價格沖擊市場;踏踏實實做產品,一心一意搞研發,不玩花架子,更不能把消費者當傻瓜。 無論什麼時候消費者購買的都是你的產品,而非你的廣告或情懷,沒有優秀的產品就不可能有預期的市場。如果這個道理都不能明白,那隻有兩種可能:一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二是沒有能力做好產品。羅永浩的問題,就在於他以為自己能改變這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