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哪些比較不錯旅遊景區營銷策劃要怎樣做
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哪些比較不錯?旅遊景區營銷策劃要怎樣做?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旅遊景區的美譽度、知名度,以及整體的旅遊氛圍,都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持,包括旅遊形象、旅遊景觀、旅遊主題、旅遊產品、遊憩方式等。旅遊景區文化包裝是指通過發掘利用該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宗教文化傳統、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從而達到提升目的。
任何景區都有旅遊生命周期。要使旅遊景區「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遊設施,增加和提升旅遊休閑娛樂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內涵,從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們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現在很多地方對旅遊景區提升和文化包裝走入誤區,一窩蜂地蓋寺廟、造佛像、建紀念碑,似乎這就是文化提升,其實是庸俗化、沒文化的表現。文化提升應當包含四個要素,即:
1、通過整理、挖掘景區文化資源,達到傳承、弘揚本土(區域)傳統文化的目的;
2、提高景區知名度和核心旅遊吸引力;
3、以獨特、原真的文化內涵塑造景區旅遊形象,形成旅遊市場的文化唯一性品牌;
4、通過對旅遊產品文化包裝,提高產品檔次,完善項目功能,形成產品系列,滿足遊客的文化審美需求。
文化提升工作不僅面對著景區自身,也要對遊客負責,而且還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如果其中沒有上述要素,無論蓋多少廟,造多少佛像,都是毫無價值的。
針對於國內文化旅遊的開發,綠維創景曾經組織過各個方面的專家對其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倘若你想要進行系統的了解,推薦您閱讀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研究報告: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 》2、《主題公園成功開發的六大要素》3、《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 》4、《歷史文化景點商業物業開發模式研究 》
關於文化旅遊的開發,綠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典案例:《喀什噶爾—絲綢之路上最具維吾爾風情的國際旅遊名城》就是十分經典的案例之一,歡迎大家到旅遊運營網閱讀。【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綠維創景】
『貳』 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成功的有嗎旅遊景區營銷策劃如何做好
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成功的有嗎?旅遊景區營銷策劃如何做好?旅遊景區營銷策劃方案之綠維創景經典分享: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旅遊景區的美譽度、知名度,以及整體的旅遊氛圍,都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持,包括旅遊形象、旅遊景觀、旅遊主題、旅遊產品、遊憩方式等。旅遊景區文化包裝是指通過發掘利用該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宗教文化傳統、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從而達到提升目的。任何景區都有旅遊生命周期。要使旅遊景區「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遊設施,增加和提升旅遊休閑娛樂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內涵,從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們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現在很多地方對旅遊景區提升和文化包裝走入誤區,一窩蜂地蓋寺廟、造佛像、建紀念碑,似乎這就是文化提升,其實是庸俗化、沒文化的表現。文化提升應當包含四個要素,即:1、通過整理、挖掘景區文化資源,達到傳承、弘揚本土(區域)傳統文化的目的;2、提高景區知名度和核心旅遊吸引力;3、以獨特、原真的文化內涵塑造景區旅遊形象,形成旅遊市場的文化唯一性品牌;4、通過對旅遊產品文化包裝,提高產品檔次,完善項目功能,形成產品系列,滿足遊客的文化審美需求。文化提升工作不僅面對著景區自身,也要對遊客負責,而且還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如果其中沒有上述要素,無論蓋多少廟,造多少佛像,都是毫無價值的。針對於國內文化旅遊的開發,綠維創景曾經組織過各個方面的專家對其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倘若你想要進行系統的了解,推薦您閱讀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研究報告: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 》2、《主題公園成功開發的六大要素》3、《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 》4、《歷史文化景點商業物業開發模式研究 》關於文化旅遊的開發,綠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典案例:《喀什噶爾—絲綢之路上最具維吾爾風情的國際旅遊名城》就是十分經典的案例之一,歡迎大家到綠維創景旅遊運營網閱讀。
『叄』 雲南省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常識
雲南省歷史:
雲南省,簡稱雲或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邊疆地區的一個省份,省會是昆明。歷史上東亞多民族在此建立過各種輝煌的文明。
滇國時代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𫏋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漢帝國時代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1]。
爨氏政權時代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320年代,爨(Cua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北朝時,雲南地在577年北周南征後,北周控制了雲南為隋朝再次統一南北奠定了基礎。
南詔國時代
大理崇聖寺三塔
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大理國時代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蒙古帝國與元帝國統治時代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帝國時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次年改中慶路為雲南府,並築磚城,周長九里三分(約合今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約合今9米),設六門。此後,沐英負責鎮守雲南。在明代,陸續有大批漢族軍民向雲南移民,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 從明初到明末,雲南人口由20餘萬增加到140餘萬[2]。隨著大批漢族人口移民雲南,使雲南的經濟和文化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一度逃亡入滇,昆明稱滇都,繼續抗清。
清帝國時代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在昆明出兵反清。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失敗。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從此昆明可以通過越南轉經海路,到達中國其他省份。同年,商辦耀龍電燈公司引進德國水輪發電機2台共480千瓦,聘請德國工程師,在滇池惟一出水口螳螂川石龍壩,修建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石龍壩水力發電站。
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平南蘇丹國
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穆斯林政權,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大理國蘇丹杜文秀曾經數次圍困昆明孤城。後來清廷鎮壓了各地回亂,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中華民國時代
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2年4月,電站正式向昆明供電。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等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系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
雲南省文化(這方面太多,只能給你介紹本書)
《雲南特色文化》作者:楊壽川 主編,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雲南省文化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級辦公室組織 編寫 出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5-1
雲南省地理概況.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北緯21°8′32″-29°15′8″和東經97°31′39″-106°11′47″,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同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處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區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
雲南全境東西最大橫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90公里,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
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屬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全省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江河順著地勢,成扇形分別向東、向東南、向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點為滇藏交界的德欽縣怒山山脈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與越南交界的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元江匯合處,海拔公76.4米。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公里,高低相差達6000多米。雲南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積,按地形看,山地佔84%,高原、丘陵約佔10%,壩子(盆地、河谷)僅佔6%。
雲南簡稱「滇」,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意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古語雲「一日長一丈,雲南在天上」,她確實離天很近。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川流迴旋的奇異高原。
「嶺巒涌作千傾海,峰簇栽成萬仞蔥」。從海拔僅76米的鎮南河口溯向高達6,740米的德欽梅里雪山卡格博峰,雲貴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節律抬升著,恰是一座綠蔥蔥的九百里天梯。聞名於世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幾乎並排地經這里流向遠方,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造就了這塊神奇美麗的樂土。 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雲南獨特的氣候條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省兼有寒、溫、熱三帶氣候,實為世間罕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雲南動、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有高等植物 15,000多種,動物 250多種類,鳥類總數達 766種,「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美名成了雲南的代稱。
在這塊神奇、美麗的紅土地的懷抱中,聚居著 26個民族,各族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能歌善舞、朴實熱情。各民族因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創造出無數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並以其獨特、奇異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流下了形態各異、燦爛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昆明市概況:
昆明,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c。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昆明市域總面積約1556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約98平方公里。總人口400萬。全省26個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遊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會為中心的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
昆明市是雲南省的交通樞紐、通訊中心及中國面向東南亞的口岸。昆明機場是中國五大國際航空港之一,有飛往仰光、曼谷、新加坡等的6條國際航線、通往香港的一條地區航線及通往國內各大中城市的約40條航線,以及省內的7條航線。現有昆明至成都、昆明至貴陽、昆明至河口等12條鐵路干支線,還有昆明至南寧,以及省內的廣大鐵路、昆玉鐵路等。昆明的公路四通八達,有5000多公里的公路通往省內各地和鄰省鄰國。
昆明氣候特徵:
氣候情況:
昆明地處低緯高原,地貌復雜多樣,地形高差較大,在氣候上存在著明顯的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在山區有「山下花開山上雪」、「踴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據建國以來的氣象資料統計,昆明年均氣溫14.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9.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5℃,年溫差12~13℃。全年降水量約103l毫米,相對濕度為 74%,濕氣不大,全年無霜期近年均在240天以上。全年晴天較多,日照數年均2445.6小時,日照率56%。終年太陽投射角度大,年均總輻射量達129.78千卡/平方厘米,其中雨季62.78千卡/平方厘米,乾季67千卡/平方厘米,兩季之間變化不大,故詩人楊升庵稱贊昆明「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氣候特徵:
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昆明氣候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1.春季溫暖,乾燥少雨,風高,蒸發旺盛,日溫變化大
春季,氣流來自熱帶大陸,多晴朗天氣,月平均氣溫多在20℃以下。但晝夜溫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後似夏、晚間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點。春季降水量少,空氣濕度小,蒸發量大,氣溫回升快,農業生產易受乾旱威脅,不利於小春作物成長和大春播種。
2.夏無酷暑,雨量集中
夏季,氣流來自熱帶海洋,多雨雲天氣,水分充足,土壤濕潤,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輻射熱量用於水分蒸發的多。因此,盛夏季節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區平均有2個月左右氣溫能達到22℃的夏季標准外,其他大多數地區均屬21℃以下的春季氣候,無酷暑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佔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澇災害。
3.秋季溫涼,天高氣爽,雨水減少,霜期開始
秋季降溫快,天氣乾燥,多數地區氣溫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減少一半多,但多於冬、春兩季,秋旱較少見。一般在10月上、中旬終止雨季,初霜期於11月上旬開始。
4.冬無嚴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
冬季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時左右,雨天4日左右,全季降水量僅佔全年的3%~5%。除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外,全市大多數地區有兩個多月的冬天(5天平均氣溫小於10℃),有時出現陰冷天氣,霜凍或降雪,嚴重時能導致小春作物災害。
5.干、濕季分明
全年降水量在時間分布上,明顯地分為干、濕兩季。5~10月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5%左右。4月與5月,10月與11月降水量變化很大,5月份的降水量要比4月份多2、3倍,10月份的降水量要比11月份多1倍以上。
『肆』 市場營銷策略有哪些
價格策略、產品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
『伍』 雲南的歷史文化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
(5)雲南歷史文化公園的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陸』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柒』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捌』 雲南歷史與文化:南詔興起的原因
653年,南詔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而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開元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
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究其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兼並五詔,請求合六詔為一,得唐玄宗允許。
歸根究底南詔的興起原因還是得到了唐帝國的支持,能夠在南詔地區完成六詔統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