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奧運會運成功營銷案例

奧運會運成功營銷案例

發布時間:2021-07-01 23:35:16

1. 體育營銷十大經典案例的內容簡介

2010年是體育的大年,冬奧會、世界盃、NBA中國賽、亞運會……頂級賽事交相輝映,央視體育報道亮點不斷,體育傳媒大有可為。體育活動的影響力在當代達到了頂峰。奧運會、世界盃等重大賽事真正成了全人類的盛典。這一影響力的形成,根本原因在於大眾傳播的迅猛發展。通過媒體,體育活動跨越了地緣的界線,直接呈現在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的眼前。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成就了體育。而與此同時,體育也成就了媒體。成功的體育活動,成為媒體最有價值和吸引力的內容。依託體育運動,媒體變成受眾不可缺少的夥伴,牢固地樹立了媒體的形象。
隨著市場的成熟,品牌日益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個不進則退的競爭環境中,對希望做大做強的企業而言,沒有屬於自己的品牌是寸步難行的。沒有品牌基礎的企業需要盡快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而有一定品牌基礎的企業,面對激烈而殘酷的市場競爭,更要不斷地深化品牌的內涵和進行謹慎的品牌管理。與此同時,中國的傳播環境越來越復雜,大眾媒體高度密集,新媒體又帶來新的沖擊,在這個環境中,品牌管理在使用廣告等傳統手段時,也必須要在充分利用各種強勢傳播平台,以新的方式,深入地與消費者進行溝通。體育營銷則是首選的傳播方式之一。
《2010十大體育營銷經典案例》甄選了2010年度中國市場上體育營銷的十大經典案例,對提升中國體育營銷的水平,探討中國特色的體育營銷的規律模式,促進中國體育營銷的進一步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體育營銷經典案例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體育營銷意識,強化企業的體育營銷能力,而且進一步助推了企業的全球體育營銷,錘煉了體育營銷的理論和評價指標體系。

2. 奧運會最成功的商業活動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贊助商要想通過奧運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僅僅在名片上增加「五環」或支起帳篷攬遊客是遠遠不夠的。近15年來,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球性贊助商,VISA國際組織認為要想有效地利用這一全球最大的體育和文化盛事,並非只是簡單地往奧運聖火里扔錢的活動。

據此,我們知道( )。

A.通過對奧運會的贊助以達到商業上的成功,還需要有效的市場營銷

B.贊助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種往奧運聖火里扔錢的活動

C.VISA國際組織是全球最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贊助商

D.VISA國際組織沒有支起帳篷招攬遊客

3. 如何借勢奧運話題,耍出營銷心機

8月奧運季,正如火如荼進行。賽場上,奧運健兒激烈競技。賽場外,品牌廣告主比拼營銷創意。於是,微博上、朋友圈中蹦出了五花八門的海報、小視頻、直播、H5等。不過就廣告創意而言,H5的傳播與互動效果,是最有代表性的。


隨後,我們看到耐克、寶潔、安踏、vivo相繼在朋友圈推出H5。他們都希望以奧運精神為切入點,通過一個個場景與故事的創意,達到與用戶互動的效果。


其中,vivo的H5《寧澤濤正向你游來》,借勢了奧運與寧澤濤的雙重熱點,讓我們感受到了有點不一樣的廣告創意。


▌H5場景設計與奧運穿越

參與感:這個H5的初始畫面,引導著用戶長按屏幕參與進來。隨著泳池中寧澤濤的出現,比賽場面的遞進,微信圖文消息的定格,再由新聞中游出來的比賽場景,完成了用戶體驗的第一階段,即參與感。



從線上線下的勢頭來看,X7極有可能繼續攻佔開學季的銷售高點,今年突破千萬大關。至於X7能否承載起助推vivo沖擊「Q3、Q4國產TOP2」的重任,我們不妨認真期待一下。

4. 伊利在2008年奧運會中的營銷策略

8月24日,隨著奧運聖火在鳥巢上方緩緩熄滅,被國際奧組委主席羅格譽為「無以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勝利落下帷幕。熱鬧之後,中國迎來的是北京奧組委的總結大會,是各色排行榜的搶鮮出爐,以及各大奧運企業們 的營銷 盤點。 據了解,2008北京奧運會共有贊助企業63家。這些憑借品質與信譽得以牽手奧運的企業,在長達三年的奧運之旅中紛紛花費巨資,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中國式奧運秀」。而伊利集團在奧運閉幕式結束後爭取到的第一個15秒廣告,則因激動人心的「有我中國強」口號,成為了08奧運企業營銷大作的收官之筆。 據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網路口碑研究所公布的《奧運品牌網路口碑趨勢報告》顯示,在此次奧運會贊助商中,活動表現位列前10名的品牌,民族品牌佔了6個。其中,伊利集團以其全方位的品牌推廣手段與多渠道的奧運營銷活動,成為了表現最出類拔萃的奧運贊助商之一。 據悉,作為唯一一家符合奧運標准、為奧運會提供乳製品的企業,伊利集團的奧運攻勢自05年牽手奧運之後,即以漸進且集中之勢多方出擊。選擇體育明星代言,強化品牌與奧運的深度關聯是伊利集團奧運營銷的第一步。而對於明星的選擇,則是伊利合理分析後的結果。在通過消費者調研報告,以及對現有運動員和運動隊的分析、排序之後,伊利最終篩選出了劉翔、郭晶晶、易建聯、乒乓球運動隊、羽毛球運動隊、花樣游泳運動隊等代言人和代言團隊。事實證明,本次奧運會上,無論是獨得兩金續寫跳水女皇神話的郭晶晶,還是蟄伏多年一鳴驚人的馬琳,都在第一時間成為了媒體聚光燈前的寵兒,而他們的簽約企業伊利也借著產品助力奧運冠軍的東風成為了最受矚目的奧運企業之一。 如果說,伊利對代言人的選擇為其奧運營銷的成功布下了重要一局,那麼其通過廣告支持所贏得的回報則更是無可估量。 伊利在 奧運會開、閉幕式前後購得的累計60秒鍾的廣告「第一位置」,成為了奧運會開幕式上,除了點火儀式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民族符號之一。無論是在人們對奧運會開幕式屏息翹首的那一瞬期待中,還是在開幕式結束後觀眾難以自己的激情里,伊利「有我中國強」的話語符號和背後所代表著的民族精神,都隨著廣告的展示,不僅被13億中國人牢牢記憶,更被全世界逾1/3的人口了解和欣賞。 而讓 伊利在 喧囂熱鬧的奧運營銷大戰中脫穎而出的,卻不僅僅是廣告與代言人的選擇。始終致力於宣傳奧運、支持奧運和服務奧運,走出了一條踏實卻略顯低調的奧運公益之路,才是伊利最終獲勝的根本法寶。 2007年4月9日,「伊利奧運健康中國行」大型奧運主題活動在全國展開,一場「全民奧運」的熱潮從此而始。2007年11月15日,伊利集團推出了「有我中國強——尋找我的奧運坐標」大型網路公益簽名活動,成為網民助威奧運的主戰場之一。與此同時,作為 「為夢想創造可能」品牌主張的實戰演繹,伊利集團 「健康中國」計劃則先後推出了「5.25健康中國公益日」、「陽光社區公益夢想」、「500福娃迎奧運,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陽光心靈關愛計劃」等系列奧運公益活動。作為長期的品牌戰略規劃,中國奧運健兒每奪得一塊金牌,伊利就將向「健康中國」計劃注入20萬元資金,為推動社區、青少年、環境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進步持續發力,用公益的火種點亮「健康中國人、健康中國」的美好願望。目前,隨著中國奧運軍團51塊金牌的入賬,伊利集團1020萬的公益資金也已隨之啟動。 據了解,奧運為伊利帶來的拉動早已成效卓著。「牽手奧運,伊利的品牌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說。簽約奧運以來,伊利的品牌價值已從136.12億元飆升到201.35億元。而據8月30日的伊利中報數據顯示,伊利上半年的主營業務激增23.06%,兩倍於行業增長。種種數據都已說明,伊利無疑成為了奧運大餐中笑到最後的企業之一。

5. 奧運營銷史上8大經典營銷案例有哪些

經典案例一:賣魚鉤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連鎖營銷):年輕的業務代表具有非凡的營銷思維和營銷技巧,他善於通過消費者行為特點撲捉營銷機會點,再用商品訴求點去抓住機會點,並適時地提供滿足需求的商品方案,持續不斷地從一種商品的需求過度到另一種商品的營銷機會點,從而建立起消費行為-營銷機會-商品訴求-滿足需求的較為完整的循環營銷鏈條,鎖住重要的目標消費群,最終實現系列商品的組合銷售,他堪稱是銷售經理的模範典型。

經典案例二:打賭

大意是說一老頭保持每周存款100元的習慣,而看守該日資銀行的保安感到奇怪,就問老頭為什麼這樣,老頭告訴他自己每周打賭都贏100元,保安不信老頭每次都賭贏,老頭順勢提出倆人打一賭並設定賭題為「老頭能摸到該行行長的凸腦袋」,押賭為200元。老頭存好錢通過巧妙公關找到行長,告訴行長說他腦袋上面有虱子,行長斷然否決,老頭就說如果腦袋上面有虱子行長你給我50元,如若腦袋上面沒有虱子我給你100元,結果行長同意了讓老頭摸一下自己的腦袋以證實老頭純粹是無賴,結果老頭輸給了行長100元而從保安那裡贏了200元,從而保持了每周存款100元的習慣。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布局營銷):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頭善於撲捉人們慣性的消費思維習慣並加以利用,他通過把握一般人慣性的好奇心理而為自己設置營銷布局,同時制定營銷規則,在整體營銷戰略指導下,通過設置布局而設定營銷目標同時也就是市場機會的挖掘,最終通過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而抓住該市場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營銷目標。

經典案例三:「老謀深算」

大意是說一日本老頭從老闆位置上退休後在家修養。偶爾一天下午的吵鬧間雜著刺耳聲音打破了以往的寧靜生活,煩惱的老頭開窗看到院後的空場地上一群頑皮的孩子在把易拉罐當作足球踢,一連幾日好不心煩。狡猾的老頭想出了一招,這天他把正要准備踢的幾個大孩子叫住了表示他願意為他們出「贊助費」5日圓/人,並鼓勵他們使勁為自己踢,越激烈越好。孩子們更高興了,他們越踢越瘋狂,然而剛過了兩天,老頭叫住了大家說由於養老保險發放不及時你們只能領到3日圓/人,孩子們有些不高興,不過他們還能繼續賣力地踢,但積極性已不如原來高了,狡猾的老頭又隔日把「贊助費」減少至2日圓/人、1日圓/人,當老頭把「贊助費」減少至0.5日圓/人時孩子們都氣呼呼地表示從此再也不為老頭表演了,狡猾的老頭心裡偷偷笑開了。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布局營銷+利益營銷):該案為關系營銷的利益營銷版,老頭深諳關系營銷之道,通過設立營銷布局,將一般關系貨幣化而升級為利益關系,自己始終占據利益主導方,進而利用利益關系影響關系對方,從而將對方納入自己的營銷體系中。

6. 誰知道成功奧運會的例子

跟你舉漢城奧運會的例子吧
漢城奧運會對韓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3.1 奧運會項目投資的影響
3.1.1 對生產、收入與就業的影響
奧運會項目投資開始於1982年,投資額占當年全國總投資額的0.3%。1985年由於籌備亞運會的需要,投資額達到4773億韓元,占當年全國總投資額的2.1%。奧運會項目投資的增加不僅給直接相關的產業帶來了收入和就業,而且也使其它輔助性產業受益。1982年-1988年間,與奧運投資相關的生產活動總產值為18462億韓元,占同期韓國國民總產值的0.4%,同時還提供了33.6萬份工作。奧運會對韓國就業的影響從1983年開始就明顯地顯現出來。從1982年至1988能,參與奧運相關工作的就業人數占韓國就業人口總數的0.3%,1987年則佔0.5%。
3.1.2 奧運會項目投資對產業的影響
奧運會投資對不同產業在生產、收入、就業等方面的影響差別很大。就生產而言,基礎設施行業收益最大,其產值提高38%,其中建築行業佔32.4%。製造業次之,為35%,服務業佔20%。在收入方面,基礎設施行業收益最大,為42.3%,其次為建築業(34.8%)和製造業(20.8%)。就就業而言,服務業收益最大,就業人數增加46.9%,其次為建築業人數增加26.8%。
3.1.3 對韓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1986年和1987年,韓國貿易順差分別達到142億美元和99億美元。1988年,韓國的國際貿易順差為142億美元。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影響,包括與工業強國不斷增加大貿易摩擦、貿易自由化的壓力以及由於貨幣供應增加而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等。在這種背景下,漢城奧運會對韓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就顯得非常重要。
1982年-1988年,韓國奧運會組委會獲得外匯收入總額為6.9億美元,支出8800萬美元,給組委會帶來5.21億美元的凈收入。此外1988年韓國旅遊行業獲得1.4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奧運會相關的經營單位支出2.27億美元用於進口奧運會必須得物品與服務。
漢城奧運會組委會主要通過電視轉播權盡可能地降低其外匯支出,獲得了大筆外匯收入,結果使其外匯凈收入達4.34億美元。
3.2 對奧運會相關產業的影響
3.2.1 旅遊產業
漢城奧運會不僅刺激了旅遊人數的增加,而且提供了一個使國外旅遊者對韓國文化遺產產生印象的機會。漢城奧運會對韓國旅遊產業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1986年漢城奧運會期間,外國旅遊者增加16.4%,外匯收入增加97%。外匯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不僅得益於旅遊人數的增加,而且是由於旅遊者的人均支出從1985年的550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932美元的緣故。1987年,旅遊者人均支出達到1227美元。在1988年奧運年當中,旅遊人數預計達到234萬人,由於奧運會而帶來凈增長人數將達到10萬人,帶來1.4億美元的凈支出。
漢城奧運會是韓國旅遊產業的轉折點。共有160家電視台通過25個衛星向85個國家轉播了奧運會。使全世界對韓國更加了解,使韓國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當旅遊勝地。
3.2.2 體育與閑暇產業
隨著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與閑暇人口的增加以及休假理念的引入,韓國體育與閑暇產業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得到發展。為了提高本國亞運會和奧運會所需體育用品生產的質量,政府對26個產品項目提供補助,對一些重要的公司提供資金及技術指導。此外,政府積極鼓勵體育用品製造商的合作,以便通過共同購買原材料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共同使用有關設施並降低成本。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和刺激出口,有關企業積極在國外展示其產品,進行產品營銷並努力提高其品牌知名度。漢城奧運會為提高這些企業產品的品牌現象及質量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漢城奧運會需要896個體育設施和設備項目,其中647個項目(72%)是本國生產的。與前幾屆奧運會相比,只有慕尼黑奧運會略高,本國生產的體育設施與設備項目佔75%,此外洛杉磯奧運會佔33%,莫斯科奧運會佔60%,蒙特利爾佔30%。在籌備和主辦漢城奧運會過程中,韓國22個公司向組委會提供了價值23.6億韓元的運動設備,使組委會節省了同等數額的外匯。
韓國體育用品質量及其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使得體育用品出口得到迅速提高。尤其韓國體育用品製造商在宣傳其品牌時如此成功,使自己贏得了數額巨大的銷售合同以及獨自使用30多個知名公司的商標的權力。總之,漢城奧運會時韓國體育用品企業成為世界水平的體育用品製造商。
3.2.3 電子產業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側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服務,因此韓國電子產業發展速度很快。在80年代,韓國電子產業進入了重新調整期以迎合計算機、半導體、VCR以及電訊設備產品需求的增長趨勢。然而韓國電子產業仍然需要在基本技術、產品設計技術、高水平技術人員培養以及公共關系等方面增加投資,以追趕發達國家電子產業的水平。
漢城奧運會在運動會組織和人力控制計算機化的過程中,通過應用各種技術,向電子產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獲取和學習技術的機會。同時奧運會組委會也極力鼓勵在運動會的組織過程中使用本國電子設備,這是本國的電子技術發展的轉折點。例如,韓國本國一個課題組研製的「廣域網服務項目」(Wide Information Network Services)恰逢其時地迎合了奧運會信息技術的需要,並為ISDN的建立打下了基礎,這是實現信息社會的第一步。奧運會使韓國在信息化過程中成為先進國家,並最終為韓國信息技術和產品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漢城奧運會通過對奧運會相關項目投資為電子產業在產品生產方面增加投資4392億韓元,以及1160億韓元的增加值,創造了20744個就業機會。此外漢城奧運會還提高了韓國產品形象,促進了電子和通訊領域的技術進步,提升了韓國產品的國際聲譽,這很象「索尼」由東京奧運會脫穎而出成為國際級品牌的情形。將韓國電子產業協會1986年發表的對韓國電子產業發展速度中期與遠期預測結果和實際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韓國電子產業發展與漢城奧運會相關很大。
1987年,韓國一躍成為世界大電子生產國,1988年盡管受韓元升值以及發達國家貿易限制的影響,韓國電子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分別增加了35%和31.2%。這主要得益於奧運會的宣傳以及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的增加。
3.2.4 其它產業
漢城奧運會為韓國汽車、食品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尤其是汽車工業,奧運會為在全世界展示韓國汽車的水平提高其形象提供了機會。每一個韓國公司都積極通過出口咨詢向來奧運會進行宣傳的外國企業家宣傳其產品等方式,提高公司形象,擴大產品出口。漢城奧運會後韓國汽車出口比前年同期增長20%。更為重要的是奧運會為韓國汽車公司提供了一個擴大市場以及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談判建立合資企業的機會。此外,由於奧運會的特殊需求以及韓國收入水平的提高,韓國汽車的本國市場需求增加了40%。國內外對韓國汽車市場需求的增加也促進了汽車零配件產業的發展。
食品產業甚至在奧運會之後其市場需求也保持了同樣的水平。特別是方便麵和高麗參飲料在運動會期間成為最受歡迎的食品,也使食品產業進入國際市場。

4.漢城奧運會對韓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在籌備和主辦奧運會期間,由於大筆投資是在一個有限的時期內完成的,許多人對奧運會後有可能帶來的經濟過度膨脹和經濟衰退感到憂慮。東京奧運會以後,盡管由於出口增加日本的貿易順差有一定增加以外,日本經濟經歷了短暫的衰退期,1965年日本GNP從上一年的13.2%降至5.1%。然而漢城奧運會後韓國的經濟持續增長,1988年GNP增長率達到創紀錄的12%,1988年韓國國際貿易順差達142億美元。
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韓國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原因。首先,漢城奧運會的項目投資范圍和內容不同於東京奧運會。就投資規模而言,韓國在奧運會上的投資數額很小,因此漢城奧運會後韓國不大可能遭受經濟膨脹和衰退的損失。相反,日本全國投資總額的18.4%投入到奧運會投資項目中,在奧運會之前的1963年,奧運會項目投資佔全國投資總額的38.8%,甚至在1964年,這一數字也達到19.1%。因此,在1965年,由於投資的減少日本遭受了短暫的經濟衰退。而漢城奧運會的投資主要是在1982年-1988年7年時間發生的,占同時期國內總投資的1.6%。至1986年,59.1%的奧運會工程已經完工。
據估計,奧運會建設是韓國建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就全國總體建築經濟活動而言,它不會對韓國建築業產生實質性影響。1982年-1988年間,韓國奧運相關項目建設增加值僅占韓國建築業增加值的1.4%。這主要由於奧運投資在1982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發生的緣故,此外大部分的投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5.漢城奧運會對韓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經濟影響
漢城奧運會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沒有韓國人留下明顯得經濟負擔。奧運會給旅遊業、體育與閑暇產業、電子產業、通訊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給韓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長期的經濟影響。
5.1 提高了韓國經濟在國際上的聲譽
韓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提高了韓國的國際形象,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韓國從一個戰亂國家成為一個奧運會主辦國,韓國為第三世界國家樹立了一個經濟發展的榜樣。
5.2 促進了韓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
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蘇聯和中國參加了漢城奧運會,這為擴大韓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機會。韓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非官方貿易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前期。1988年,韓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比前一年增加了80%,達到36.5億美元。尤其韓國與中國的貿易在1979年-1988年10年間增長了164倍,相當於中國與北朝鮮貿易額的5倍。從1984年-1987年期間,韓國與蘇聯的貿易額增加了3倍。
5.3 促進了經濟合作
1987年12月,匈牙利成為第一個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社會主義國家。1988年12月,該辦公室升格為臨時代辦,最近(1989年)則與我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並簽署了貿易與經濟合作協議。韓國與中國和蘇聯的直接貿易也進展迅速。中國在山東和遼寧設立了聯絡處以設立經濟特區促進中國與韓國的直接貿易。韓國建立了韓中公民經濟協會,這加強了韓國與中國的經濟交流,包括建立了一個聯絡處、安排韓國與中國公司的接觸和在談判中提供幫助。

7. 把錢投到奧運會上去做營銷,到底值不值得

明天,里約奧運會即將打響。除了全世界人民都期待的競技賽場外,另一片戰場也已吹響號角、蓄勢待發——奧運品牌營銷戰。
奧運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4年一度的世界級賽事,各大品牌爭相在奧運會上砸以重金,只為在全世界人民眼前嶄露頭角。營銷界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通常情況下投入1億美元,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提高1%;而贊助奧運,投入1億美元,知名度則可以提高3%。奧運會是企業品牌絕不能錯過的「黃金營銷期」。
但贊助奧運會畢竟是個砸錢的買賣,真金白銀要砸在哪裡,是一門學問。中國太極功夫講求「借力打力」。細數奧運營銷史,不難發現一個通透的邏輯:贊助了奧運會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方法論,能不能火,看你怎麼玩。

成功案例:阿迪達斯的病毒式營銷
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阿迪達斯通過游說奧組會,成功讓幾乎所有的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它的鞋子,完成了第一次病毒式入侵。
柏林奧運會,阿迪找到美國著名短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並努力建議他在比賽中使用阿迪達斯釘鞋。最後,他穿著阿迪達斯的釘鞋連奪四枚奧運金牌,阿迪達斯名揚五大洲。
北京奧運會,阿迪達斯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病毒式營銷活動,除了空前的財力物力投入,它把10萬奧運志願者都變成了自己的品牌代言人。這一次阿迪達斯打敗了在中國的老對手耐克。
點評:在所有的奧運贊助商里,阿迪達斯創造了兩個之最:贊助了最多的運動員和最多的運動隊。這家老牌就像病毒一樣融入每一屆奧運會,成為奧運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失敗案例:被奧運拉鋸戰拖垮的宏碁
2009年,宏碁接替聯想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的TOP贊助商。但作為奧運會頂級贊助商的費用非常昂貴,宏碁為此支付的錢可能超過8000萬美元。
但奧運營銷拼的是長線,贊助費只是搭起了檯子。意外的是,宏碁在2011年出現歷史上的首次巨虧,若要想維持2012年盈利,宏碁不得不縮減開支,因此,在本該花錢大力營銷的奧運會之年只能悄然失聲。
而為了免於深陷「燒錢」泥潭,宏碁只能眼看著為「TOP贊助商」資格扔出的幾千萬美元「打水漂兒」。
點評:奧運營銷「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其實一直都有,奧運營銷也包含多個層次。能拿下奧運會的贊助機會是本事,但能否打好這場持久戰也需要品牌足夠的底蘊。

成功案例:Speedo——「鯊魚皮」必須穿到「鯊魚」身上
Speedo是一家規模並不大但以生產游泳衣見長的公司。Speedo以游泳比賽作為主要的營銷渠道。旗下簽約了菲爾普斯、哈克特和索普等泳壇頂級巨星。
Speedo的第一次世界亮相始於悉尼奧運會。當時,Speedo發布了名為「快速皮膚」的第一代「鯊魚皮」。這屆奧運會上,有83%的選手身穿「鯊魚皮」,其形象代言人索普奪得3金2銀,可謂風光無限。
2008年北京奧運會,至少有50個國家隊是身穿「鯊魚皮第四代」參加奧運比賽的,而且94%的冠軍得主穿的都是它。在沒有任何廣告、促銷的推動下,藉助菲爾普斯首奪8金和世界紀錄頻頻被破的轟動效應,Speedo迅速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
點評:Speedo的成功源於專注和擇優。如果說阿迪達斯是全范圍鋪開,那Speedo則更專注,覆蓋自己更擅長的細分領域——游泳項目,並擇取了更優質的代言人——索普、菲爾普斯。

失敗案例:天價壓龍服,安踏失意倫敦
倫敦奧運會,安踏出資12億押寶中國「冠軍龍服」。但在奧運期間,其營銷力度卻被認為乏善可陳。
首先,毫無新意的贊助,只是因為大家都在贊助,所以安踏不想落於下風。
其次,安踏一直強調中國領獎服,但是龍服對消費者而言卻沒有太多的意義。安踏的品牌精神和奧運精神沒有產生共鳴和有效傳達給消費者。
最後,雖然中國體育代表團每次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都要穿上安踏的龍服上台領獎,但是其時間有些短暫,難以形成深刻印象。反而讓贊助奪得金牌的體育項目的競爭對手搶奪了風頭。比如李寧一直堅持「金牌隊策略」不變,據統計,李寧贊助的5支隊伍共奪得了21塊金牌,佔中國隊金牌總數的一半以上。
點評:企業如果只把贊助奧運當成一個在國際舞台表現的機會,缺乏通盤考慮是無法得到理想回報的。

成功案例:Google不花錢也能秀
Google是別出心裁的一位奧運會玩家,既不是TOP合作夥伴,也從來沒有贊助過奧運會。但Google的奧運烙印刻在了無數網民的心裡。
Google用的是四兩撥千斤的手法。每逢重要的日子,Google都會推出應景的紀念Logo,這樣的傳統儼然已成為其文化的一部分。
悉尼奧運會期間,Google開始嶄露頭角,主頁的企業logo上多了一隻舉著火炬的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整個logo形象非常契合悉尼奧運會的主題。4年後的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Google在logo創意中巧妙融入了這個地中海文明古國的傳統元素。
北京奧運會,Google按慣例陸續推出了由五個福娃打頭陣的奧運會系列logo圖標。這次是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十二生肖的運動奧運logo,每個運動項目都找最不可能完成的動物來實現,展現了Google設計師們的國際水平。
點評:劍走偏鋒卻又無處不在是Google的戰術,就算不砸重金也能鑽到每一個空子。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營銷出最好的效果,這是所有企業需要思考和學習的。
事實上,奧運會這艘大船不是品牌上了就能順利隨之遠航的。奧運會的商業環境已然越來越復雜,傳統媒體的衰落,自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流動更快,奧運會的玩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品牌如何在這之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並展現自身的價值,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而中國的品牌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也一直為人詬病——創意不足,揮金如土。此次里約奧運會如期而至,中國品牌也派出了「夢之隊」出征里約,這一次中國品牌能展現怎樣的實力,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看點。
附:部分參與里約奧運會的中國品牌
361度、華江零距離參與里約奧運會。361度將提供全部奧運會、殘奧會和測試賽的志願者、技術人員以及火炬接力人員的服裝;華江參與里約奧運會設施的建造。
格力中標多座為迎接奧運會而興建的酒店、機場改造等配套項目。
伊利邀請寧澤濤代言,並以1.75億拿下央視「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驕傲》獨家慶賀」;
蒙牛發起「牛到里約」話題影響,簽約國家游泳隊;
光明攜手中國女排助力奧運,並在央視招標會上,光明獲得了「2016年裡約奧運會《獎牌榜》」獨家冠名權;
銳澳的旗下的兩位代言人楊洋和郭采潔成為本屆奧運會火炬手受邀前往希臘參與奧運聖火的傳遞。而銳澳的英文「RIO」與里約熱內盧的縮寫「RIO」相同,銳澳也是借勢營銷;
李寧正式發布了為中國國家乒乓球、羽毛球、射擊和跳水四支隊伍打造的全新2016奧運比賽裝備;
匹克體育贊助的奧運代表團將擴大到10支,分別是紐西蘭、斯洛維尼亞、烏克蘭、塞普勒斯、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奈及利亞、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10個國家或地區的奧運代表團。

8. 如何營銷「後奧運經濟」

從幾家奧運贊助商及非奧運贊助商的「奧運營銷」不難看出,面對奧運,企業的奧運前營銷還是做得很到位,然而,成功的營銷需要「善始善終」,營銷沒有終點,尤其是後奧運時代,對於酒類企業來講,如何做好後奧運營銷,如何整合自己在奧運期間提升起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後奧運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可口可樂全球奧運總監彼得·富蘭克林曾說:「奧運贊助權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企業的優勢,只有通過一系列商業活動的推廣,贊助權的效力才能發揮出來。」贊助奧運並不是企業的最終目的,其目的是利用奧運背景實現與消費者的溝通來提升品牌價值。從這種意義上說,奧運贊助商並非一定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要真正獲得長期優勢並不容易。奧運會即將開幕,隨著贊助商對營銷投入的增加,非奧運贊助商對營銷的沖擊也在加強。

奧運過後,及時的營銷跟進將成為奧運營銷成敗的關鍵。著名營銷策劃人李光斗認為:「隨著奧運的日益臨近,針對奧運主題的營銷競爭勢必經達到白熱化,作為白酒企業如何從中脫穎而出,首先應認清自己參與競爭的目的與自身所具有的現實條件,適時適勢做好周密而完整的奧運營銷規劃。」

中國有大大小小上萬家白酒企業,在進行奧運營銷時,企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營銷。任何企業或品牌,其資源都是有限的,對白酒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無論是區域性的強勢品牌、或是地方性的小品牌,在進行奧運營銷過程中,一定要將有限的市場資源聚焦到重點的區域市場或某一項營銷活動上來,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的分散利用而導致效果的不理想,同時又能大大節約市場資源、提高營銷效益。而對於一些有實力的全國性白酒品牌如五糧液、茅台、水井坊等則可以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奧運營銷,這類企業或品牌無論是知名度還是企業實力都具備了這一條件。全方位的立體式參與手段既可穩固、擴大品牌現有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企業品牌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滲透到其他的非主打市場。當然,對於一些正在成長為全國性品牌的企業如郎酒、洋河酒業則可利用「插位」營銷策略進行全方位的奧運營銷,以使品牌的影響力與產品的銷量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的提升。

李光斗說:「奧運會的營銷是一個持續漸變的過程,它不僅是相對奧運前,奧運後的營銷同樣重要,由於奧運會結束後,奧運的余熱仍會發揮著一定影響,與奧運相關的報道仍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這些對於白酒企業來說仍然是大好機會。此時的白酒企業則應審時度勢,進行有差異性的各種營銷活動,如進行相關奧運節目或欄目的冠名,與媒體合作開辟新的欄目,以此提高品牌的影響力與關注度;刊登報紙、雜志廣告為奧運冠軍祝賀,以引起受眾的興趣與關注。」

「同時,還可為當地奧運冠軍舉行慶功酒會,並借機邀請當地政府機關領導與會,這不僅可在當地製造新聞效應,同時也加強了企業與政府間的公關,可謂一舉兩得。」總體而言,奧運營銷是一個持續、系統、整體的營銷過程與策略。「後奧運經濟」時代,對於企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如何在這次競爭中成為焦點,則需要各個白酒企業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市場現狀、營銷目標等各種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利弊權衡後而採取適合自己的奧運營銷方式。

9. 體育營銷十大經典案例的介紹

《體育營銷十大經典案例》,是 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海明,袁方。

10. 奧運營銷的現代奧運會

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就有私人和公司的贊助,第一屆的資金來源有:會員費、門票、顧拜旦(d eCoubertin)和其他捐助者捐助, 其中George 給予了很大的資助,他認為奧運會的復活有助於提升希臘在海外的形象。柯達公司從第一屆就開始贊助奧運會。IOC 的知識產權收入從該屆就有,本屆奧運會共發行12張紀念郵票,雖然數量很少,但是知識產權的授權使用是現代奧運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銷在第二、三屆奧運會上體現的更為明顯,為了配合當時的巴黎和倫敦世博會,奧運會會期延長到5個月左右,與世博會同時舉辦和過長的會期削弱了奧運會本身的影響。1908年的奧運會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縮短了會期,但營銷工作也沒有很大起色。
正式規范的贊助開始於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瑞典公司買斷了奧運會的獨家攝影和紀念物發售權。
1920年的安特衛普奧運會商業廣告(戶外)開始盛行,負面影響也很大。1924年巴黎奧運會室內廣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因為IOC從此禁止比賽場地內廣告。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第一屆嚴格意義上按照商業原則運作的奧運會,並且首次出現盈利。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由於納粹的影響而成為一屆爭議最大的奧運會,但是從營銷的角度看本屆奧運會首次出現電視轉播,雖然當時是免費的,並且觀眾也僅限於柏林的很少市民,但電視轉播權已經是現代奧運會舉辦資金的最大來源。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組委會說服英國廣播公司(BBC) 花費3千美元取得電視轉播權,這是首開收費電視轉播權的先例。
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始國際營銷方案,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公司贊助了資金和實物,包括運動員食品和獲勝運動員的鮮花。同時,首次發行奧運會紀念幣,其發行收入佔1972 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組委會收入的52.8%。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IOC 開創了特許授權,Olympia商標授予一家煙草公司,取得了第一筆100萬美元特許權使用費收入。Seiko-Epson公司將其全新的石英技術用於比賽計時。
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開始使用彩電直播,電視轉播收入大增。IOC 開始考慮在1972年奧運會與東道國、國際體育聯合會 (ISF) 、東道國組委會 (NOC)分成,1972年慕尼黑運動會開始由專業代理機構來開展營銷,到1976 年蒙特利爾運動會有 628 家贊助商提供了七百萬美元。
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是營銷最不成功的一次。由於蘇聯禁止商業廣告,此次奧運會沒有一家本國贊助商,只有少數幾家國際品牌贊助。
總的來說,1980年以前的奧運營銷還處於初始階段,缺乏完善的整體營銷方案,加上舉辦的巨大開支,政府需要大量投資,舉辦奧運會帶來的沉重的財政負擔導致各國申辦熱情不高,現代奧運會的發展陷入了困境。 由於舉辦奧運會的開支不斷上升和莫斯科、蒙特利爾奧運會巨額虧損,薩馬蘭奇在1980年當選為新主席後,開始強調營銷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重要性。IOC開始制定完整、透明的奧運營銷方案,制定了一系列營銷政策使得IOC和東道國都有利可圖,同時使奧運會擺脫了困境,成為各國爭辦的賽事。
1983年成立了新資金來源委員會,後更名為國際奧委會營銷委員會,全面負責奧運會的營銷,受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領導,在其下設立了協調委員會,負責實施營銷委員會制定的營銷原則和方案。奧運會營銷的目標是保證奧運會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增強IOC的獨立性。奧運會營銷方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特許贊助商計劃、電視廣播權、特許授權和門票收入。
TOP 計劃實施使IOC 與其合作夥伴開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 (1985)。這一計劃直到今天未做根本性改變,使IOC 和其忠誠合作夥伴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比較穩定,共同享有奧運會帶來的收益。國際奧委會首次對贊助商分類管理:分為官方贊助商、官方供應商和特許授權商,不同層次的贊助商給予不同層次的企業參與奧運會的贊助提供了可能,同時使贊助收入大幅度增長。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將贊助商嚴格限制在30家以內,只選擇一流的超級企業,每種類型保留一家;贊助額最低線為400萬美元,贊助商獲得了在某類商品上對奧運會無形資產的獨家使用權,結果,大大激化了同類公司之間的競爭。可口可樂飲料公司出資1260萬美元,壓過了百事可樂公司。日本的富士膠卷公司出資700萬美元,取代了柯達公司,成為奧運會專用膠卷,一舉打入美國市場。
電視直播使奧運會成為全球關注的盛事,1984年的電視轉播覆蓋156個國家超過25億觀眾,目前電視轉播權收入成為IOC營銷最大的收入來源。在電視轉播權的出售中,尤伯羅斯採用了招標的辦法。此前電視轉播權收入最高的首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不過1.01億美元,洛杉磯奧運會因為前蘇聯等一批國家抵制,原先估計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很難超過莫斯科奧運會。但投標中,僅在美國就賣出了2.25億美元的天價,加上其他地區,總進賬飆升到2.87億美元。
特許授權使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得到廣泛的商業運用,在1984年奧運會上出售有奧運會標志的商品給組委會帶來2.15 億美元的收入。
隨著奧運會吸引力的與日俱增,各國爭相舉辦。新的營銷手段不斷涌現,奧運會營銷面臨的是如何避免過分的商業化,尤其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過度商業化受到廣泛的批評,保證奧林匹克精神和運動的純潔性的同時,還要吸引到足夠的資金來舉辦奧運會,是各國組織者面臨的共同問題。

閱讀全文

與奧運會運成功營銷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原理16版 瀏覽:910
愛心企業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14
幼兒大班大型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93
關於服裝品牌的微信營銷解決方案 瀏覽:767
銷售開業活動策劃方案ppt模板 瀏覽:300
趣味游戲促銷活動 瀏覽:931
兒童餐會策劃方案 瀏覽:486
網路營銷的最基本職能 瀏覽:88
電子商務銷售方式 瀏覽:993
杭州雅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36
社區活動方案策劃書旅遊 瀏覽:854
桑拿室營銷方案 瀏覽:367
市場營銷考研能考什麼專業 瀏覽:496
秋秋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1
檔案員培訓方案 瀏覽:435
2016國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38
培訓中心暑期招生方案 瀏覽:372
公司員工生日會和感恩節策劃方案 瀏覽:85
橄欖油營銷方案 瀏覽:873
東莞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