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costa的一些問題
嗯,星巴克入駐中國的確是很成功的,顧客也主要以城市白領為主,但是由於這些年星巴克過多的被小資們提起,星巴克的名字正變得越來越矯情。Cossta呢,怎麼說呢,其實在國外來說,比星巴克要高端一些的,只是由於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晚,而且走得也是比較中產的路線,所以說與星巴克相比,Costa更具體氣質吧,就是純粹的,坦白的氣質,這個和星巴克是不一樣的。
我去過一家是在光華國際樓下的,那有一個ONLY TIME美食街,不說別的就說她們店的選址吧,相當有品味,特別的漂亮,有機會可以去年看啊!
㈡ 急急急、、、、、星巴克營銷組合的啟示
解開星巴克經驗之謎:7P營銷組合+顧客經驗模式
成長背景
……輕柔的音樂聲中,飄來陣陣地咖啡香味。阿拉伯風味的摩卡(Mocha)?或是義大利的卡布其諾(Cappuccino)?顧客喝著一杯杯香醇的爪哇咖啡,或沉思、或看書、或談天……這就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寫照,地點可能是紐約或維也納,也可能在上海或台北。今天,更有可能從北京到倫敦,或從上海到紐約,它無所不在,因為星巴克這位咖啡巨人的觸角,正伸向世界各地快速地蔓延著……
無論何時何地,星巴克每開一家店,總是帶給新顧客一些驚奇。總部設於美國西雅圖和華盛頓,海外擴店出奇的成功,占星巴克總店數的20%。國際業務始於1996年,在日本東京開出星巴克海外店第一家,隨後延伸至整個亞洲的13個區域市場。1998年,星巴克並掉了英國的「西雅圖咖啡公司」,並接收了該公司的60家店,現已擴增至300家。今天,星巴克在北美、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地區的總店數已超過5000家以上。
星巴克於1971年在美國西雅圖海岸邊開出全球的第一家店,創始人將品牌命名為「星巴克」,構想來自於梅爾維利(Melville)的古典小說,小說中敘述著紅海及咖啡商人浪漫的海上冒險故事,今天的星巴克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詮釋咖啡的浪漫。
「星巴克經驗」
星巴克國際業務總經理馬斯蘭(Maslen)表示:「星巴克是一次開一店,顧客是一次喝一杯,我們不做粗製濫造的批發生意,我們追求的是「重復購買」和「忠誠度」。因此,我們幾乎不打廣告或從事傳統的營銷活動,我們靠的是「顧客經驗」及其所衍生的忠誠度。」
據筆者的了解,星巴克的定位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並提供完全放鬆的氣氛及優質咖啡」。此外,星巴克亦供應外帶服務,讓顧客也能將咖啡、點心帶回家或辦公室食用。它的店格和服務正是所謂的「星巴克經驗」,就像神仙頭頂上那一圈難以捉摸的光環,所有競爭對手都想學習模仿,卻怎幺學也學不來。要學一個品牌的表面功夫,如外觀、店的感覺,都不困難,但要超越品牌過去所積累的內在經驗與價值,卻非易事。最重要的是顧客心中對店的喜好度及其所引發的聯想,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親和力」,換言之,星巴克似乎是一個令人不得不去接近它的品牌。星巴克在不同的國家裡,可能會出現些微的差異,但大體上是一致的,例如:在東京、維也納、或雪梨,無論是咖啡產品組合,或是其它飲品,星巴克所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差別不大。典型的星巴克產品組合約有20~25種咖啡,每種咖啡都賦以誘人的名稱,如:巴西伊波尼瑪.波本咖啡、可摩多.龍調合咖啡等等。產品來源則由盛產阿拉伯高級咖啡豆的原產地進口,如: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亞。店內亦提供各種不同的高檔調合咖啡、茶飲料和點心,如:法布奇諾咖啡、大佐茶等。
盡管星巴克店內賣的是上好咖啡,但它的核心價值並非咖啡本身,而是跨越咖啡以外的無形附加價值-「顧客在店內飲用咖啡的經驗」。星巴克的成功,促使競爭對手紛紛起而模仿所謂的「星巴克經驗」,特別是400年前即已存在著咖啡館的歐洲,約在三年前開始颳起了一陣星巴克旋風,所到之處,坐無虛席。星巴克初入英國時,立刻在平靜的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迫使當時的龍頭老大科斯達咖啡連鎖(CostaCoffee)加快市區地段展店的速度,以防堵星巴克旋風的擴散。
開店地點亦是決勝關鍵之一
星巴克不敗的秘方雖是「顧客經驗」和「忠誠度」,但開店地點的選擇也是決勝千里的關鍵,因為人們絕不可能經常光顧一家「方便性」不足或太遠的咖啡店。例如:星巴克在維也納的店,設於市中心老區,隔鄰即為聞名全國的歌劇院;在東京則設於最精華熱鬧的銀座區,現在該區已有14家店;在上海只要是最繁華的地段,就能找到星巴克的影子。美國達特茂茲商學院教授卡文.凱勒(KevinKeller),曾於90年代中期擔任星巴克的顧問,他評論道:「選對開店地點是星巴克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澳洲,他們採用的策略跟在美國如出一轍,而且十分成功,也就是在市區精華地段密集展店,直至毫無空間讓競爭者介入」。
此外,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化擴張策略,則以合作方式為擴店基礎,如非直營或特許加盟者,即與當地的零售商合資展店。由於星巴克的全球性品牌背景特殊,無論到哪個國家或區域市場,往往都能吸引到當地最有實力、且能凝聚共識的合作夥伴。例如:在瑞士、奧地利和亞培提特集團(AppetitGroup)合作,在以色列和德雷克集團(DelekGroup),在韓國和興思格百貨集團(ShinsegaeGroup)、在台灣和統一企業集團(PresidentEnterpriseGroup)合作。不管星巴克的合作夥伴是誰,每位店經理都必須接受為期13周的專業訓練。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學習倒杯咖啡何須花13個星期?但要徹底了解一個品牌的成長文化和內在個性,花上13周的時間,一點也不過份。
「顧客經驗」以外的「經驗」
或許星巴克積累品牌資產的方式,還不光只是「星巴克經驗」而已,星巴克贊助社區公益活動不遺餘力。在美國,「星巴克基金會」贊助文盲、學前兒童教育、防治愛滋研究、環境保護等活動,在菲律賓建立學校協助貧寒失學兒童,在韓國成立孤兒院收容被遺棄嬰兒。在紐西蘭則推行「伸出您的手」為主題之活動,允許店內員工上班時,撥出時間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其實,熱心參與這一切公益活動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公司最高管理層的大力支持,星巴克總裁何華德.修茲(HowardSchultz)在他的著書「將您的心倒入杯里」曾如此的描述:「星巴克經驗引領著我們的心和精神與顧客一起向前成長,並創造利潤」。
事實上,除了「顧客經驗」之外,每位營銷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品牌絕不可能在真空的狀態下擴張,它必須在大眾文化里頭生根,這就是廣告與品牌化之間的不同點,廣告抓住目光,品牌活動抓住人心。
解開「星巴克經驗」之迷
今天,筆者深信,沒有人會對星巴克的成功提出質疑,它在全球擁有5000家以上的店,以優異的定位「現代人的第三度空間」——也就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提供優質咖啡和其它服務,創造了「現代的時尚咖啡文化」,持續在世界各地擴張它的「咖啡王國」版圖。
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成功因素很多,如:傑出的定位策略、正確的全球擴店策略、產品組合、開店地點選擇、顧客經驗、顧客忠誠度、企業公益活動……。但大家是否注意到星巴克特別強調的、也是最引以為豪的是什幺?沒別的,是一向被星巴克奉為圭臬的「顧客經驗」!在這里,筆者以營銷學家布姆斯與畢特那(BoomsandBitner)的「7P營銷組合」及「顧客經驗模式」為理論基礎,為大家勾勒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並深入解析所謂的「星巴克經驗」是否真的那幺無懈可擊?同時也為零售業者和營銷人提供一個診斷「顧客經驗」的參考或研究模式。
☆圖1: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定位和7P營銷組合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它的定位策略,根據定位去選擇最適合展店的地點;第二是7P營銷組合策略,透過它去創造顧客經驗,形成了一種現代的時尚咖啡文化,最後產生顧客忠誠度和重復入店購買。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幺不是4P,而是7P?因為傳統的4P已不足以解決現代服務業的營銷問題,如:零售營銷。7P則加上了另外的新3P:人員、服務過程、服務環境。「顧客經驗」所產生的偏好度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新3P扮演了直接影響的角色。
☆顧客經驗模式
盡管星巴克所標榜的「顧客經驗」為它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但這一套營銷哲學引用到中國市場,真的毫無瑕疵?現在請大家看看筆者於8月21日中午(周六),親自前往上海徐匯區的一家星巴克所做的觀察研究結果(請參閱圖2),雖然這只是單店的觀察研究,並不足以代表上海,甚或代表所有的星巴克,至少筆者個人認為,這項研究透露了一項訊息:「星巴克的顧客經驗哲學,固然是值得學習的成功典範,仍不免有些漏洞需要改善,否則不但建立忠城度會有問題,恐怕有些顧客也將因而流失。」例如:排隊時間過長、座位緊張找不到位子可坐。
假如換成是你親自去體驗所謂的「星巴克經驗」,相信也會提出相同的質疑:「為什幺要等這幺久?」「為什幺沒位置坐?」「為什幺服務員老擺著一幅苦瓜臉?」
顧客經驗是決勝關健
「顧客經驗」和「7P營銷組合」是現代零售營銷的全球性趨勢,星巴克因而發展成5000家店以上的世界級連鎖集團,但其奉為聖經般的「顧客經驗」,執行起來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並不似我們想像中那般神奇地擁有金剛不壞之身。
星巴克的致命罩門在哪裡呢?你的機會又在哪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謎底吧!
星巴克的定位是「現代都會上班族的第三度空間」,也就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提供優質咖啡及其它服務。」它的罩門在於「顧客經驗」出現漏洞,如:「生意太好」、「顧客排隊等候的時候太長」、「經常找不到位置坐」。這提供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點和切入空間,為什幺?因為喝咖啡已成為現代都會人的時尚文化,咖啡人口只會愈來愈多,才會造成到星巴克消費卻沒位置坐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定位是「現代都會上班族第三度空間的另一個選擇」,再告訴消費者,到你的店如等候時間超過5分鍾、或沒位置坐,咖啡免費。大家可以仔細思考一下,你有沒有機會出線?
就策略面而言,這是標準的「老二策略」,沒別的訣竅,緊咬住星巴克不放,你上山我跟著上山,你下海我也跟著下海,市場你吃五、六分,我少不得也要吃個四、五分,就像百事可樂咬住可口可樂的道理一樣。星巴克會眼睜睜地坐視不管嗎?當然不會,它只消採取和美國一樣的策略,加速開店,壓縮競爭者的空間,即可解決當前、也是未來的問題與威脅。
反觀目前在國內走紅的上島咖啡、兩岸咖啡又如何呢?它們的顧客經驗、咖啡文化又在哪裡?市場和消費趨勢每天都在變化,未來如不能發展出獨特的、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定位策略」和「7P營銷組合」,並為自己創造出所謂的「上島經驗」或「兩岸經驗」,眼前所建立的一點基業,恐怕到了將來,都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更別談站上國際舞台和星巴克一決高下了。
平心而論,不管是顧客經驗,或是7P營銷組合,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㈢ 如何評價costa 咖啡的營銷策略
營銷策略是企業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根據經驗獲得顧客需求量以及購買力的信息、商業界的期望值,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
㈣ COSTACO是啥意思
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COSTACO)是國內從事船舶理貨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核心業務包括國際、國內船舶理貨、集裝箱理箱、集裝箱裝卸等。
㈤ costa咖啡的發展歷史
1971年,一對義大利兄弟Sergio Costa和BrunoCosta開始成立了咖啡豆批發業務,向餐飲業和義大利咖啡專賣店提供已烘焙過的咖啡豆。憑借他們的義大利背景和Sergio在義大利Parma學到的混配和烘焙咖啡豆的經驗,Costa兄弟逐步建立了他們獨特的烘焙咖啡豆的風格。他們將咖啡豆經過低溫緩慢的烘焙,使製成的咖啡味道更香濃,口感不苦澀。Costa兄弟更將Arabica與Robusta咖啡豆以6:1的比例混配,研發出只有Costa才有的口味獨特的義大利濃咖啡(Espresso)。無論是這種獨特的咖啡豆烘焙方式,還是那特別混配的獨有咖啡配方MochaItalia都一直仍沿用至今,成為了Costa業務的中流砥柱。
如今Costa已經遍布英國,其它零售店還包括Ottakers和Waterstones書店、WHSmith和Homebase商店、Marriott酒店等。在英國,不管是在主要街道上,或是購物中心裡,以至五星級酒店、辦公樓、機場、書店、地鐵站……人們都可以看到Costa的咖啡店。
在歐洲市場,Costa發展相當迅速,尤其在英倫三島,Costa平均每4天開一家新店。截止2010年4月,其在英倫店鋪總數為1069家,並在2010年超越了星巴克,成為英國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咖啡店和最大的連鎖店。在本土發展的同時,Costa也在積極謀劃全球拓展。中國是其亞太計劃的第一站,之後會將向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迅速擴展。
截止2010年,Costa在全球擁有442家門店,包括巴林、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埃及、希臘、匈牙利、印度、愛爾蘭、科威特、黎巴嫩、約旦、阿曼、波蘭、葡萄牙、卡達、黑山、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西班牙、敘利亞、沙特、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國家。全球最大的門店位於迪拜,可以容納320人。然而,Costa Coffee至今還沒有進軍北美市場。
1995年,即Costa品牌創立的17年後被英國證券所上市公司排名前100的WhitbreadPlc公司收購。Costa正是Whitbread的自有國際品牌之一。Whitbread成立於1742年,是英國餐飲業的領頭羊,2003年度營業額17.89億英鎊。Whitbread擁有員工超過6萬名,經營業務范圍有餐廳、酒店、賓館和健身俱樂部,擁有並管理的品牌不下14個,其中由其合資經營管理的知名品牌有Marriott Hotel萬豪酒店、TGI Friday、必勝客等。
㈥ 求COSTA咖啡市場分析報告,比如市場份額,和星巴克的對比,等等
中國的消費與國際接軌 正朝向西方的時髦 而且咖啡在中國也是崛起的新時代的時髦的飲品 還是有很好的市場前景的 不過 要有先進的科學管理 和技術緊密相聯才可行
㈦ 星巴克市場營銷分析有嗎
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於1971年。旗下零售產品包括30多款全球頂級的咖啡豆、手工製作的濃縮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熱飲料、新鮮美味的各式糕點食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咖啡機、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過與合資夥伴生產和銷售瓶裝星冰樂咖啡飲料、冰搖雙份濃縮咖啡和冰淇淋,通過營銷和分銷協議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場所生產和銷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並不斷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樂光碟等新的產品和品牌。
二、星巴克的品牌文化追溯
(1)品牌定位
從星巴克這一品牌名稱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確其目標市場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眾,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閑、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資情調的城市白領。
(2)品牌訴求
顧客體驗是星巴克品牌資產核心訴求。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體驗的元素:視覺的溫馨,聽覺的隨心所欲,嗅覺的咖啡香味等。試想,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著人潮洶涌的街頭,輕輕啜飲一口香濃的咖啡,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覺體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嚮往!
三、星巴克海外擴展的基本情況
自從1994年掛牌上市後,銷售額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遞增,2001年達到了26億美元。利潤額每年的平均增長幅度為30%,2003年達到1.812億美元。與此同時,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已經在全球得到認同。在這些利好消息的情況下,我們擔憂的是美國市場基本飽和,新的增長點難以在國內找到,為了尋求更高地利潤,海外擴展是唯一的出路。
四、星巴克國際市場營銷活動分析
在對星巴克的基本情況了解後,我們得出了海外擴張是唯一出路的結論。然而,國際市場相較於國內市場,其商務環境更加復雜,在我們向海外尋求高利潤的同時,高風險是同時存在的,以下我們將針對快餐咖啡這個市場的國際環境做出分析。下面我們將以中國為例,利用SWOT環境分析法分析五、星巴克進入國際市場的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
1.星巴克集團極強的盈利能力,自從1994年掛牌上市後,銷售額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遞增,2001年達到了26億美元。
2.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及現金流。
3.具有很強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使命,星巴克致力於做行業的佼佼者。
4.品牌形象良好,知名度高。
5.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重塑第三空間體驗價值,受到目標受眾的普遍認可。
(2)劣勢(Weakness)
1.創新仍然容易受到動搖可能。
2.以產品的不斷改良與創新而聞名,擴張速度太快帶來的體驗空間核心價值的喪失,逐漸淪落為鬧市的低檔咖啡。
3.需要尋求一個投資組合的國家,在以抵禦業務的風險,國內店多風險大。優勢產品過於單一。
(3)機會(opportunity)
1.新產品與服務的推出。
2.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目標受眾比例增加。
3.中國政治格局穩定,政治風險低。
4.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稠密度高,高文化的人數也在增加。
5.國內對外資企業雖有一定的限制但由於我們處於經濟起飛前期,為了吸引外資所以對外資企業也有相對的扶持。
6.為共同品牌與其他廠商的食物和飲料,和品牌特許經營權的製造商的其他商品和服務都具有的潛力。
(4)威脅(threat)
1.進入市場的許多競爭對手和復製品牌構成潛在威脅。例如,日本的真鍋以及costa
2.受經濟危機影響,目標受眾受到損失,銷售可能受到影響。
3.咖啡和奶製品成本的上升。
4.中國的貧富差距較大,目標受眾中等收入者所佔比例較少。大多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與美國的有一定差距。
六、星巴克如何靈活運用4Ps理論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品牌的知名度,星巴克將使用營銷組合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這四個營銷組合的元素將如下所述:
(1)產品(proct):星巴克從整個三十餘個品種咖啡豆擴展到環保卡布奇諾咖啡,咖啡標記和其他星巴克用具。它的產品提供也從甜點和咖啡擴展到燕麥片,冰沙,書刊,無線網路等為了不落後於競爭對手以及滿足顧客的需求。
(2)定價(price):為了迎合在大眾眼中星巴克是為高層次消費者服務的形象,星巴克的產品的定價是屬於比較高的。公司也開始提供可續杯的一美元的8盎司裝咖啡,在無限制的續杯下這個成本大約50美分比任何星巴克的其他產品都要少。公司也實行「價值策略」,這個策略更加強調在便宜的咖啡產品上而不是對於價格活躍者認為的不可支付。
(3)渠道(place):星巴克的選址其實最好的概括就是第三空間的營造。一般星巴克都開在商業中心,高級寫字樓附近。
(4)促銷(promotion):星巴克在它的目標市場採取了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如下所示:
1.星巴克卡。星巴克卡是一種在轉借系統下提供顧客機會主動的去推銷公司產品。
2.在沒有咖啡大小的限制下地咖啡外送服務。
3.為了吸引多元化的顧客基礎,提供國際化的茶和咖啡去適應那些喜歡本地茶的顧客。
4.利用慈善事業作為一種促銷方式—星巴克捐款給一些非盈利組織作為一種提高品牌形象及在當地的知名度的方式。
七、結論
以上我們通過SWOT環境分析法,以及4Ps理論在以中國為例的情況下對星巴克公司的國際營銷策略進行了基本分析。在國際環境的分析中除了對於市場的一般考察外我們還要對東道國的歷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進行考察其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國內市場環境的分析。本文重點在於通過對星巴克的營銷案例分析,展示國際營銷理論的相關實際運用。其中又以SWOT分析法和4Ps理論為重中之重。而除了SWOT分析法外還有2種國際企業常用的評估方法在此文中我並沒有提到的分別是一、國別冷熱比較法二、經營環境等級評分法。
其實這個就是SWOT分析,機會威脅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就夠了,
㈧ Costa 和 Starbucks 的經營模式有什麼區別
在國內和國外的兩家都喝過,但也沒太多深入的印象。Starbucks感覺店面更簡潔、精緻,有點學究味。Costa店面更開放點,整體風格也更象傳統的咖啡店,可以直接看到製作的過程。
兩家在中國的發展應該都還算順利,都基本普及到一、二線城市。相對而言,Starbucks進入中國更早,品牌在受眾中地位更高。Costa知名度略低。
星巴克和Costa,一個是美式咖啡,一個是意式咖啡,Costa咖啡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有實力與星巴克抗衡的咖啡品牌,最早由義大利的Costa兄弟於1978年在倫敦張開第一家咖啡專賣店,後逐漸發展擴張,成為全球咖啡業的領軍品牌之一。Costa之所以敢挑戰星巴克,緣於對自身品質的自信。Costa咖啡母公司、英國Whitbread集團公關經理梅斯(Melissa
Mace)表示,Costa不同於星巴克,「我們是第一家把頂級的手工咖啡帶到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Costa是第一家體現「從豆到杯」理念的咖啡連鎖品牌——從原豆的采購、存儲、混合、烘焙、研磨,到製作咖啡,沒有任何第三方參與。Costa將傳統的意式烘焙法加以改良,採用緩慢烘培法,用22分鍾左右來喚醒每一顆咖啡豆的天然香氣。盡管這樣做會大大降低產量,但這比一般方式烘焙的咖啡豆口感更為醇和,尤其是避免了高火短時間烘焙出來的焦苦味。
㈨ costa 創業史
在1971年,一對義大利兄弟Sergio Costa和Bruno Costa開始成立了咖啡豆批發業務,向餐飲業和義大利咖啡專賣店提供已烘焙過的咖啡豆。
憑借他們的義大利背景和Sergio在義大利帕爾馬市(Parma)學到的混配和烘焙咖啡豆的經驗, Costa兄弟逐步建立了他們獨特的烘焙咖啡豆的風格。
他們將咖啡豆經過低溫緩慢的烘焙,使製成的咖啡味道更香濃,口感不苦澀。Costa兄弟更將Arabica與Robusta咖啡豆以6:1的比例混配,研發出只有costa才有的口味獨特的義大利濃咖啡(espresso)。
無論是這種獨特的咖啡豆烘焙方式,還是那特別混配的獨有咖啡配方Mocha Italia都一直仍沿用至今,成為了Costa業務的中流砥柱。
Costa兄弟於1978年在倫敦開了第一家咖啡專賣店,其後在他們的家庭和朋友協助下,Costa咖啡專賣店以每年開兩家新店的成長率擴展。1988年,Costa兄弟將烘焙咖啡豆工廠轉移到倫敦Lambeth區Old Paradise街,並以此工廠作為存放烘烤器和青咖啡豆(那些等待被烘焙的咖啡豆)之用。
隨後公司發展迅速, 新配置咖啡豆烘烤器, 成為了Costa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在90年代, Costa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到1999年已增加到186家咖啡專賣店; 於2000年Costa每星期售賣的咖啡多達370萬杯。
現今Costa已經遍布英國,擁有超過300家咖啡專賣店,其他零售點還包括Ottakers和Waterstones書店、WHSmith和Homebase商店、和Marriott酒店等。在英國,不管是在主要街道上,或是購物中心中,以至五星級酒店,辦公樓,機場,書店,地鐵站……人們都可以看到Costa的咖啡店。
有關Costa的一些現有資料
1. Costa 咖啡是最高質量的咖啡,因為
· 所有Costa咖啡的咖啡豆都以低溫緩緩烘焙22分鍾。這種方式烘焙出來的咖啡豆比起一般方式烘焙的咖啡豆更能釋放出咖啡的天然芳香,口感也更為醇和,尤其是避免了一般高火短時間烘焙出來的咖啡都常有的焦味
· Costa擁有超過30年的義大利傳統,完美和優質的咖啡工藝
· 所採用的咖啡豆是從南美,東非,亞洲和遠東等九個盛產咖啡豆的國家進口,按特有比例配比而成的
2. Costa創制出自有的口味獨特的義大利濃咖啡(espresso),它是將Arabica與Robusta咖啡豆以6:1的比例配比而成。
3. 在所有的Costa專賣店,我們都擁有自己的Baristas專業咖啡師,他們都接受過Costa的意式專業培訓,特別為您現場以意式熱情泡製純正的意式咖啡。
4. 生產最優質的咖啡是Costa恆久不變的承諾, 在Lambeth Roastery新添置的烘焙設備上,投資超過1百萬英磅。
5. Costa自聘擁有義大利咖啡業認可專業資格的咖啡烘焙大師,每星期監督烘焙大約35噸咖啡。在添加新的烘焙設備後,產量將幾乎加倍至每星期65噸。
6. Costa的咖啡都是由專業的咖啡師用手工現場製作的, 而不是像其它咖啡鏈鎖店使用自動化咖啡機。
7. 無論是Costa任何一款的咖啡,顧客都可以選擇配合「公平貿易計劃」的產品。通過與Cafédirect合作,我們也向顧客提供所有由Teadirect供應的傳統伯爵(Earl Grey)茶。
Costa的強大後盾
英國證券所上市公司排名前100,擁有員工超過6萬名,2003年度營業額17億8千9百萬英鎊的Whitbread Plc公司是Costa的直屬母公司。Whitbread成立於1742年, 是英國餐飲業的領頭羊,經營業務范圍有餐廳,酒店,賓館和健身俱樂部,擁有並管理的品牌不下14個,其中由其合資經營管理的知名品牌有Marriott Hotel萬豪酒店,TGI Friday ,必勝客等。而Costa正是Whitbread 的自有國際品牌之一。
Costa的強大後盾
英國證券所上市公司排名前100,擁有員工超過6萬名,2003年度營業額17億8千9百萬英鎊的Whitbread Plc公司是Costa的直屬母公司。Whitbread成立於1742年, 是英國餐飲業的領頭羊,經營業務范圍有餐廳,酒店,賓館和健身俱樂部,擁有並管理的品牌不下14個,其中由其合資經營管理的知名品牌有Marriott Hotel萬豪酒店,TGI Friday ,必勝客等。而Costa正是Whitbread 的自有國際品牌之一。
㈩ 星巴克的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的策略有何特點
4p理論,結合星巴克的區域經營特點,最好能夠與其他家如COSTA相比較的情況下總結出,現成網上的總結不一定具備廣泛適用性。我是經濟學專業,希望可以交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