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實踐的案例分析
實踐要點:奧運營銷絕不只是市場和營銷部門的工作,發動全體員工參與,發動顧客參與;沒有贊助奧運會的企業參與奧運營銷。
綜觀奧運營銷中出色的亮點,不由得使人想到奧林匹克運動廣為傳誦的一句話:重在參與。1908年第四屆倫敦奧運會期間,在聖保羅大教堂的一次宗教儀式上,有感於馬拉松比賽中運動員表現出的拼搏精神,一位英國大主教說了一句話: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在場的顧拜旦(Le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現代奧林匹克之父)深深地被這句話所打動,於是「重在參與」被確立為奧林匹克運動最重要的一條宗旨。
同樣,從奧運營銷的實踐來看,「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沒有贊助奧運會的企業仍然可以參與奧運營銷。與奧運會合作企業的權益受到舉辦城市和國際奧委會的維護,北京奧運會同樣如此。北京奧組委與國際奧委會簽定了一系列合同,杜絕非贊助企業打「擦邊球」,關上了「隱性營銷」的一扇扇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奧運營銷就是贊助企業的專利,沒有贊助奧運的企業同樣可以做奧運營銷。
一定要發動員工參與奧運營銷。自從北京被宣布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承辦城市後,有關奧運的宣傳和培訓在可口可樂公司內部就開始啟動了。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全方位的,上至總裁,下至最普通的員工,甚至打掃衛生的阿姨都要參加。當恆源祥終於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後,這家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全體員工找聯系—公司和奧運的聯系。當中國銀行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合作夥伴之後,「集中全行力量、動員全行力量」就成為有著20萬員工的中國銀行的重要工作。奧運營銷絕不只是市場和營銷部門的工作,它需要全體員工相互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系統工程,因此員工的參與至關重要。
第三,一定要發動顧客參與。蒙牛將全民健身作為奧運營銷的一個突破口,與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共同打造的大型電視體育欄目《城市之間》做得有聲有色,聲勢浩大;伊利也推出「伊利奧運健康中國行」要與全民共享「奧運盛宴」。雪花啤酒沒有贊助奧運,卻憑借「啤酒愛好者正式合作夥伴」博得了消費者的好感;而青島啤酒也不甘示弱,憑借大型戶外體育節目《青島啤酒—我是冠軍》與觀眾互動。所有的這些營銷活動,都是為了發動顧客參與。對於奧運會來說,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而對於另一個賽場—奧運營銷的賽場,可以這樣說:只有參與,才能勝利。 教練式領導首先要會教。一代企業家的代表柳傳志「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思想中,很多內容和教練式領導相關。為了「帶隊伍」,柳傳志不僅經常抽出時間和高管們單獨面談,也利用各種會議和培訓的場合對管理層言傳身教,讓人受益匪淺。光有重視還不夠,教授的過程還要講究方法。不久前流傳的柳傳志寫給楊元慶的一封信,讓我們學到了教練式領導的重要方法—提問。信很短,從內容上看,是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寫下的。信中表達了對楊元慶的認可和要求,末尾處,柳傳志還建議他進一步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未來「向更高的台階邁進」做好准備。
其次,教練式領導還要訓練員工。教授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後,教練式領導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通過嚴格的訓練,讓下屬掌握要領,逐漸成熟起來。孫振耀講到惠普經驗時,曾說到: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用能力和經驗稍有欠缺的人,去開拓新的、重要的業務,同時為了發展員工的能力,提供成長的機會,也必須賦予他們不具備經驗的新任務或工作。這就是對員工的訓練過程,也是教練式領導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刻。柳傳志同樣重視訓練領導班子。在聯想,他經常把一些具有可塑性的人才集中到總裁辦,把總裁室需要決策的項目拿來討論。常常是一個問題討論來討論去,柳傳志不厭其煩地和大家一起爭論。他把這種討論叫作「把嘴皮磨熱」,其實目的很明確,這是訓練人才的一種演習。
第三,教練式領導還不斷追求卓越,能夠激勵員工突破自我,做到更好。他們的最終目的不是贏得比賽,而是更快更高更強。美國網球教練添·高威(Timothy Gallway)多次被請到可口可樂和IBM等公司做管理培訓。高威認為,參加任何比賽,不論是體育還是商業上的競爭,人們首先要做的是要戰勝自己內心中的恐懼、懷疑,或者自負、注意力下降等障礙,以正常的心態,做到最好的發揮。教練式領導需要幫助員工認識到是什麼限制了他們的發揮,然後克服障礙,發揮潛能。
教練式領導有很多優勢,比如建設團隊,通過發揮集體的優勢,不斷追求卓越的目標,能夠關心個人成長的同時,又重視績效考核等等。不過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教練與被教練者,是在深層的信念、價值觀和願景等方面相互聯結的協作夥伴,當被教練者積極要求進步時,才可能建立起一種卓有成效的教練關系。
Ⅱ 奧運營銷史上8大經典營銷案例有哪些
經典案例一:賣魚鉤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連鎖營銷):年輕的業務代表具有非凡的營銷思維和營銷技巧,他善於通過消費者行為特點撲捉營銷機會點,再用商品訴求點去抓住機會點,並適時地提供滿足需求的商品方案,持續不斷地從一種商品的需求過度到另一種商品的營銷機會點,從而建立起消費行為-營銷機會-商品訴求-滿足需求的較為完整的循環營銷鏈條,鎖住重要的目標消費群,最終實現系列商品的組合銷售,他堪稱是銷售經理的模範典型。
經典案例二:打賭
大意是說一老頭保持每周存款100元的習慣,而看守該日資銀行的保安感到奇怪,就問老頭為什麼這樣,老頭告訴他自己每周打賭都贏100元,保安不信老頭每次都賭贏,老頭順勢提出倆人打一賭並設定賭題為「老頭能摸到該行行長的凸腦袋」,押賭為200元。老頭存好錢通過巧妙公關找到行長,告訴行長說他腦袋上面有虱子,行長斷然否決,老頭就說如果腦袋上面有虱子行長你給我50元,如若腦袋上面沒有虱子我給你100元,結果行長同意了讓老頭摸一下自己的腦袋以證實老頭純粹是無賴,結果老頭輸給了行長100元而從保安那裡贏了200元,從而保持了每周存款100元的習慣。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布局營銷):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頭善於撲捉人們慣性的消費思維習慣並加以利用,他通過把握一般人慣性的好奇心理而為自己設置營銷布局,同時制定營銷規則,在整體營銷戰略指導下,通過設置布局而設定營銷目標同時也就是市場機會的挖掘,最終通過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而抓住該市場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營銷目標。
經典案例三:「老謀深算」
大意是說一日本老頭從老闆位置上退休後在家修養。偶爾一天下午的吵鬧間雜著刺耳聲音打破了以往的寧靜生活,煩惱的老頭開窗看到院後的空場地上一群頑皮的孩子在把易拉罐當作足球踢,一連幾日好不心煩。狡猾的老頭想出了一招,這天他把正要准備踢的幾個大孩子叫住了表示他願意為他們出「贊助費」5日圓/人,並鼓勵他們使勁為自己踢,越激烈越好。孩子們更高興了,他們越踢越瘋狂,然而剛過了兩天,老頭叫住了大家說由於養老保險發放不及時你們只能領到3日圓/人,孩子們有些不高興,不過他們還能繼續賣力地踢,但積極性已不如原來高了,狡猾的老頭又隔日把「贊助費」減少至2日圓/人、1日圓/人,當老頭把「贊助費」減少至0.5日圓/人時孩子們都氣呼呼地表示從此再也不為老頭表演了,狡猾的老頭心裡偷偷笑開了。
案例點評(營銷新模式――布局營銷+利益營銷):該案為關系營銷的利益營銷版,老頭深諳關系營銷之道,通過設立營銷布局,將一般關系貨幣化而升級為利益關系,自己始終占據利益主導方,進而利用利益關系影響關系對方,從而將對方納入自己的營銷體系中。
Ⅲ 營銷策劃的實例
我的文庫里上傳了幾個營銷策劃案例。其中有一個公關活動。可以去看下。
Ⅳ 求市場營銷柯達富士案例分析答案!
在不同的時期,競爭地位是不一樣的。
Ⅳ 高人舉一些借用別人的力量營銷的案例可以嗎
1、利用糾紛進行借力營銷的經典案例
<BR&NBSP; />1998年,法國科拉特斯公司向北京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香港鱷魚侵犯了其商標專用權,並提出了350萬美元的索賠要求。「兩條鱷魚」之爭歷時數年,最終以和解畫上句號。但在此過程中,「兩條鱷魚」同時在中國內地取得了正宗龍頭老大的法律地位。
<BR&NBSP; />「永和豆漿」是台灣林炳生於1985年在台灣注冊的商標,成立了弘奇食品有限公司,批量生產永和豆漿並開店。1995年,弘奇公司在中國內地注冊了「永和豆漿」的商標。2001年林炳生在美國注冊了永和國際公司並把「永和豆漿」的商標轉讓給永和國際。由永和國際授權上海弘奇公司獨家使用「永和豆漿」的商標。「永和大王」是早於「永和豆漿」在上海開店的。1996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成立,也是經營豆漿、油條類的快餐店,掛「永和豆漿大王」牌匾。次年,這家公司經國家商標局獲准注冊了「永和大王」商標。就在「永和大王」注冊之後,上海弘奇公司向上海工商局舉報,上海工商局做出處理:「永和大王」下屬幾家連鎖店,用「永和豆漿大王」六字作為簡化的企業名稱使用,與台灣弘奇食品公司注冊於第30類的「永和」注冊商標相混淆,容易造成誤解。建議永和大王對容易造成誤解的「永和豆漿大王」牌匾予以糾正。目前永和大王的牌匾只有「永和大王」四個字。
<BR&NBSP; />2001年底,新浪突然狀告搜狐抄襲自己的簡訊產品,並在互聯網上公布了抄襲簡訊的頁面,而隨後搜狐也反訴新浪抄襲自己的簡訊產品。這場官司轟動一時,但一年後結案時人們卻幾乎忘卻。實際上在官司之前沒有什麼人留意三大門戶網站均已開設了簡訊業務,官司之後即2002年上半年簡訊業務異軍突起,三大門戶網站坐地分金,相繼由巨虧轉為贏利,並在納斯達克創造了翻幾翻的神話,其領導人也在2003年紛紛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BR&NBSP; />2005年1月23日,電子商務網站8848向媒體稱其網站受到了來自網路的攻擊(yahoo、Google、微軟為全球三大搜索引擎,網路為中國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主要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推廣其Mysearch的搜索業務。
<BR&NBSP; />2、在糾紛中相互借力提升
<BR&NBSP; />雖然糾紛的雙方都在指責對方,但這種「混淆」對雙方市場並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如「永和大王」 和「永和豆漿」,都將油條、豆漿為代表的中式快餐真正的競爭對手是洋快餐,雙方都將作中式快餐業老大作為目標。事實上,一方面是爭端和指責,另一方面,雙方的連鎖店數量都在突飛猛進。永和豆漿以加盟為主,目前全國已經達到120多家店。永和大王以直營為主,店鋪數也已經超過80家。雙方雖有口水戰,但並沒有採取什麼實質的行動。雙方都在努力提高內部管理和服務質量,目的是對這市場上的雜牌軍進行清理和收編並和其拉開檔次,以便消費者區分。對於利用糾紛進行借力營銷首先應尋找適當的支點。所謂「支點」便是「借力營銷」所藉助的糾紛,如品牌、商標、知識產權等,在推出新品前,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然後選擇受眾面。對針對性的產品目標消費群,通過適合的途徑和媒體進行傳播,充分吸引其眼球;最後是相互借道。雙方為了做大整個市場「蛋糕」而進行戰略上的默契配合。
<BR&NBSP; />在商業糾紛中相互借力也是企業有效的營銷手段,通過法律爭端是一種很高的營銷技巧。這會引起傳媒和公眾的關注,比較容易傳播,容易吸引注意力,對於企業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其實這是一種相互利用,雙方都心照不宣。這些爭端只要不涉及道德指控,在品牌、商標、技術等上的爭論可以廣泛引起關注從而省去大量廣告費。最重要的是雙方在這種爭端中都從各方面提升了自己。3、借力奧運,歷數經典非奧運營銷案例1984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柯達奧運營銷」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84年,用於描述在這一年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些企業所採用的特殊營銷手段。在這屆奧運會上,富士耗費巨資成為奧運贊助商,而其競爭對手柯達卻成為了ABC電視網的贊助商,並由此創造了一個非奧運營銷的經典:因為贊助電視網,柯達有權在奧運轉播過程中不斷傳播柯達的品牌標識。在沒有付出額外贊助費用的前提下,柯達成功地在美國本土舉行的奧運會上捍衛了自己的市場。相比之下,富士的市場佔有率雖然從奧運會之前的11%提升到了15%,但並沒有賺回巨額的奧運贊助費。1988年漢城夏季奧運會:泡菜漢城奧運會讓韓國將泡菜賣到了全世界111個國家。在此次奧運會期間,被韓國人稱為「泡菜媽媽」的韓晶慧專程到奧運村負責泡菜的供應。品嘗過她製作的泡菜的各國運動員都對韓國泡菜豎起了大拇指。在各個酒店、餐館,韓國人執著地將泡菜擺在世界面前,邀請各方遊客品嘗,不少賓客對韓國泡菜的美味贊不絕口。這是由韓國政府出面宣傳一種食品,並非為某一企業擴大知名度。有人質疑韓國政府的做法在標榜自由貿易精神的WTO規則中,似乎有違規之嫌。但韓國政府的解釋是,他們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地宣傳韓國泡菜,並非為了幫助企業掙錢,而是為了宣傳韓國飲食文化。在韓國政府的推動下,整個泡菜產業似乎都成了奧運會里最特別也是最顯眼的「贊助商」,韓國泡菜藉此契機名揚四海。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聯邦快遞在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辦的冬季奧運會期間,聯邦快遞在阿爾貝維爾市豎起了大量的廣告牌,並且通過媒體進行了高密度的廣告轟炸。這使得61%的觀眾認為聯邦快遞公司是指定的贊助商,而其真正的贊助商美國郵遞服務公司(僅有13%的觀眾認為它是贊助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
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耐克銳步公司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正式的鞋類供應商,但是大多數人都誤以為是耐克。原來,耐克在可口可樂公司的奧林匹克城和奧林匹克公園旁,設立了耐克體驗中心,因其租用的是一家私人停車場,奧組委對此也無可奈何。耐克在這里搞了一些觀眾參與的大活動,讓人們免費體驗運動快樂。另外,耐克還僱傭了很多大學生在場館外向觀眾分發耐克的胸牌掛繩,便於觀眾攜帶門票。最終,不明就裡的觀眾,都被耐克在亞特蘭大現場的聲勢震撼。據調查,70%的人都以為耐克是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頂級贊助商。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富士在1984年吃過柯達的虧後,富士在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柯達是當時的奧運贊助商,作為贊助權利的一部分,僅有柯達公司能在新聞中心提供分發和沖洗膠卷的服務,柯達在主新聞中心設立了大型沖印部,可為650位攝影記者沖印大約7.5萬個膠卷。但富士卻另闢蹊徑,它在主新聞中心外面免費分發和沖洗富士膠卷,就像柯達在新聞中心裡所做的那樣。而柯達對此卻無可奈何。這使許多人以為富士就是這屆奧運會的贊助商。2000年悉尼夏季奧運會:昆塔斯航空昆塔斯航空公司並不是悉尼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但它針對悉尼奧運會的營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奧運會籌備和選拔階段,昆塔斯為澳大利亞游泳隊提供航線。到2000年8月時,昆塔斯在悉尼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上刊登了整版廣告,標題是《為澳大利亞奧運會提供飛機票》,在該版底部用小字寫上「昆塔斯並非奧運贊助商」。但是,上述小字特別不易被人注意。昆塔斯的非奧運營銷因此產生了巨大的效果。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Wasatch啤酒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A-B釀酒公司(百威啤酒的製造商)以5000萬美元巨資買下了「奧林匹克」字樣和五環標識的使用權。與此同時,鹽湖城當地一家小小的不起眼的釀酒商在自己的貨車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奧會非官方啤酒」字樣,大造聲勢,輕而易舉地奪走了眾人的眼球,削弱了A-B釀酒公司的營銷效果。2004年雅典夏季奧運會:家得寶世界家居用品零售連鎖巨頭家得寶是第28屆奧運會中非奧運營銷當中的明星。它參與了美國奧委會的「工作機會項目」,將一些美國運動員視為自己公司的員工,付給他們工資和福利。帶著這種家得寶雇員身份參加雅典奧運會的美國運動員一共有71名(49名在夏季奧運會、22名在殘奧會),這讓非奧運贊助商的家得寶跟奧運扯上了關系。同時,這家公司在店內布置了與這些運動員相關的宣傳材料,使「奧運會運動員是家得寶員工」的定位深入人心。2004年雅典夏季奧運會:三角輪胎雅典奧運會期間,中國的三角輪胎也在中央電視台奧運專題欄目《中國驕傲》中投放擦邊球廣告:一群人正在收看奧運電視節目,中國隊又獲金牌了,人群歡呼:「真是中國的驕傲啊!」這時,路邊的一位汽車司機拍了拍汽車輪胎說:「三角輪胎,也是中國驕傲!」這則結合「中國驕傲」設計的廣告創意,藉助奧運點燃的愛國情緒,使三角輪胎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GoogleGoogle從來沒有贊助過奧運會,但每逢這些重大賽事Google都會通過變換標識的設計,來製造與賽事的關聯。在悉尼奧運會期間,Google嶄露頭角,標識上就多了一隻舉著火炬的袋鼠。2006年的都靈冬奧會,Google更進了一步,讓自己的Logo出色的圖案與冬奧會的賽事保持驚人的一致:冬奧會主項目是滑雪時,Google上就一定會出現滑雪的卡通人物。改變標識這一小小的創意,為Google省去了數千萬美金的贊助費,也讓數以億計的網民想不誤認Google與冬奧會存在合作關系都難。4、辦公室圖書館的借力之道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辦公室圖書館業務的。即針對企業里的員工、管理層開辦的圖書租賃服務。一方面,有自己的會員制俱樂部——「讀書會」,實現客戶的長期鎖定。另一方面,幫助企業制訂圖書采購計劃,從而從圖書銷售中贏利。 隨著業務不斷壯大,圖書館原來的場地逐漸顯得捉襟見肘,搬遷已是迫在眉睫。經過一翻尋找,我們找到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物業場地,寬大敞亮,條件非常不錯。經過溝通協商,最後鎖定的場地租賃費用為100萬。但是,圖書館的老闆並沒有這么多的現金可供支付。所以,他請教我,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是不花錢就獲得這塊「寶地」。當時,我在想:「錢」是商品交易的工具,所以,作為一種「資源」,它的流動性是非常強的,可以換成多種其他的資源或服務。但是,圖書館老闆沒有「錢」,所以,只能尋找其他的「資源」作為交易工具——只要那種「資源」也具有「錢」一樣的通用性及流動性即可。 房地產公司老闆擁有的資源是「房產」,那麼,有什麼資源是他沒有的,卻也是他願意交換的呢?「廣告……電視廣告……」沿著這條思路,我們找到了解決之道。 首先,我讓圖書館老闆去印一批讀書券,價值200萬——這就是我們的「掌控資源」。 接下來,我們找到了電視台,要求拿這批200萬的讀書券來交換其價值100萬的電視廣告播放權。經過反復的溝通,電視台方面同意交換。這是因為,一方面電視台自己的業務需要長年累月地不斷搜集信息;另一方面,這批讀書券也可以提供給員工作為圖書學習之用。更重要的是,電視台本身擁有一些廣告時段屬於「非黃金時間」——拉廣告業務的時候,這類的時段往往不會都銷售出去;所以,與其讓這些時段浪費掉,不如作為交換的資源。 所以,電視台同意這份交易——用100萬的廣告播放合同,交換了圖書館價值200萬的讀書券。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已經使用「自身的資源」換回了「第三方的資源」。 接下來,圖書館老闆拿這份電視廣告播放合同找到了地產商,跟他說:「你現在不用花錢做廣告了。我這里有價值100萬的廣告合同,你只要把場地租給我用,我就把這份合同轉贈給你。同時,我們在讀書會上幫你進行樓盤的推廣……」 這份合同正是房地產老闆所需,如果他不接受的話,那就要掏出100萬現金來做推廣,遠比交換租賃權要「昂貴」得多。 所以,房地產老闆很樂意地跟我們達成了協議。於是,圖書館老闆沒有花一分錢,就獲得了新場地的租賃使用權。而房地產老闆也以較小的代價就獲得了更多的廣告推廣,樓盤的銷售情況最終也不錯。這就是一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實現了「多方資源的交互流轉」。這個案例還沒有結束,後面發生的,更加精彩……找到新場地之後,另一個麻煩也隨之浮出水面:圖書館里的幾萬冊圖書要搬遷,可不是一件小事。我們核算了一下,貨架等雜物的搬遷比較簡單,用不了一、兩萬塊;但是,圖書的整批搬遷就比較貴了,差不多要十五六萬。而圖書館老闆又不想出這筆錢,於是又找到我來「問道」。當時我在想:物流公司可以搬運書,但是,他們對於「讀書券」之類的「實物」沒什麼興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什麼可以「交換的資源」。但是,是否可以調動其他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搬書」呢?於是,我們很快找到了「一箭雙雕」的辦法。在圖書館換址時期,我們搞了個大型的宣傳推廣活動,通知所有的會員:「為慶祝本館喬遷新址,凡在此期間借書的會員,讀書費一律免除,即不收任何借閱費用。而且,每人允許借10本以上……」消息一發出去,老會員們蜂擁而入,大量借書;在他們「熱情」的行動之下,很快就把圖書館的書「掃盪一空」。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在活動里同時發出通知:「……還書時就不要到舊館來了,直接到新館還書即可。」於是,到期之前,會員們就陸續來到新館場地,把借出的書再還回來。這樣相當於借用了會員的力量,「化整為零」,巧妙地實現了圖書的順利搬遷。最後,他僅花了2萬塊錢,把貨架等設備打包搬運,就完成了全部的遷址工作——簡單輕松、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