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對環境威脅,應採取哪些對策
企業面臨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應採取的對策 1.利用機會 當企業面臨最好的市場機會時,應當利用機會。 ⑴搶先。市場機會的均等性和時效性決定了企業在利用機會的時候必須搶先一步,爭取主動。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搶先利用機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先,二是快。所謂「先」,即先知,先備,以及先聲奪人,先敵而動,先知指對市場營銷環境各個因素變化的情報信息的預先洞察,並分析其變化趨勢,以便先聲奪人。所謂「快」,則強調速度、效率,爭取時間。營銷環境的變化所形成的市場機會有著均等性和時效性,因而從發現市場機會到使該機會變成企業盈利,甚至成為企業獨享的資源,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企業在利用市場機會的過程,誰能「搶先」,誰就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就贏得了主動,贏得了勝利。「搶先」意味著對市場機會一定程度的壟斷。其它企業要利用同一市場機會,往往要付出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努力。上例中豐田汽車公司搶先利用美國汽車公司比豪華生產體積大、耗油多的汽車以及美國家庭規模變小和美國人購買汽車轉向實用化帶來的市場機會,成功地將小汽車打進美國市場。又如,以前美國政府曾規定,電話機只能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出租,不能銷售。1982年,美國實行新法案,政府取消了電話電報公司的專利權,家庭電話用戶不必得到電話電報公司的批准,就可以自行選購任何電話機。這樣,美國八千萬個家庭及其它用戶,就成了電話機的潛在顧客,這就為電話機生產廠商提供了極好的市場機會。香港廠商聞風而動,許多原來生產飛機、電子表的廠商也快速轉產,生產電話機,並迅速撲向美國市場。光是1983年第一季度,香港電話機的出口就多達一億八千六百多萬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十九倍之多。 ⑵創新。市場機會的均等性決定了企業利用機會的均等,而其顯在性又提醒企業:自己覺察到的這些機會別人也能覺察到。另外,現在的企業也都認識到「搶先」利用市場機會的重要性並付諸行動。這就要求企業在利用市場機會時一定要大膽「創新」。如果說「搶先」利用市場機會是力求做到「人無我有」,「創新」則是「人有我優」。要做到「人有我優」,就必須打破常規、常法,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新方法,靠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豐田公司就是通過大膽創新,順利進入美國市場。 ⑶應變。企業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利用同一市場機會。為了在競爭中取得主動,企業必須在利用市場機會之初,就主動考慮市場機會的均等性和可變性,有預見性地提出應變對策,包括:會有哪些競爭者發現同一市場機會?它們會怎樣利用這一市場機會?企業和競爭者先後利用了該市場機會之後,要考慮競爭者和本企業實力差不多、產品差不多時應該怎麼辦?比本企業實力強,產品好時應該怎麼辦?這一市場機會是否會變成環境威脅?是繼續利用這一市場機會,還是尋求新的市場機會? 2.化解威脅 ⑴反抗。即努力設法限制或扭轉不利因素的發展。例如,豐田公司可以同競爭對手展開直接的正面競爭,同美國的大汽車公司比豪華、比檔次、比實力,這種對抗方式過於激烈,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當初豐田汽車公司進入美國市場時沒有採用這種方式。而針對大眾汽車公司的威脅,豐田公司的反抗是全面的。針對大眾汽車比美國汽車價格低的特點,豐田公司本著「皇冠就是經濟實惠的原則」,毅然將價格訂得更低,每輛「皇冠」只有2000美元,隨後推出的主要產品「花冠」每輛還不到1800美元;豐田汽車公司吸收了大眾汽車公司售後服務系統很完善的優點,做得比大眾更出色,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銷售陣地設立各種服務站,並且保證各種零配件「有求必應」,消除了顧客的後顧之憂。豐田公司大力宣傳盡管交通擁擠,但人們還是應以乘汽車為主。此外,努力消除美國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不信任和排斥感。 ⑵減輕。威脅總是存在的,實在無法對抗的可以設法減輕。例如,豐田公司在當時的廣告設計和促銷過程中,極力掩飾汽車的日本來源和特性及風格,強調產品的美國特點,對美國消費者的適應性,從而減輕了美國消費者對豐田汽車的抵觸心理。 ⑶轉移。即「避實擊虛」,躲開環境威脅,鑽對手的空子和薄弱環節。例如,豐田公司當時針對大眾公司在東海岸和中部地區的優勢,把戰略重點放在大眾產品市場基礎薄弱的西海岸,待站穩腳跟,再向東擴張。在分銷渠道的選擇上,也沒有急於設立自己的分銷機構,而是採用代理制,給代理商以很大的優惠。據統計,這一政策實施五年以後,有46%的代理商轉為專營豐田汽車。 針對當時外國公司在美國很少以電視廣告的方式進行宣傳的特點,豐田公司採取了以電視廣告為主,輔之以印刷品的廣告方式,幾乎享有通過電視為小型汽車做廣告的「專利」,因而極大地促進了豐田汽車的銷售。 針對美國大汽車公司在豪華汽車的生產、技術、經營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等特點,豐田公司把自己的產品定位於小型汽車,發揮自己在小型汽車上的優勢,開發、生產、出售易操縱、靈活、省油、方便的小型汽車。 ⑷改良(亦稱改進)。即對自身及其產品進行改良,增強對環境威脅的防禦能力。例如,為汽車增加新的功能,使其全面適應美國市場,從品質、價格、型號、促銷、分銷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 ⑸利用。利用可以理解為利用機會,例如,豐田汽車公司利用「美國汽車公司正忙於比豪華」、「大眾汽車按日本人的習慣設計」、「美國消費者對汽車的消費觀念正在轉變,開始趨於實用化」、「核心家庭出現,家庭規模變小,因而總收入減少」這些機會形成了對小型汽車的實用、便宜的汽車需求,推出的「皇冠」汽車不僅外形美觀,操縱靈活、省油、價低、方便,而且內部裝備了所有美國人都渴望的裝修,如柔軟舒適的座椅、柔色的玻璃、連扶手長度和腿部活動空間的大小都按美國人的身材要求來設計,因而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但此處所講的「利用」,不是指利用「機會」,而是專指利用「威脅因素」,使「威脅因素」變成「機會」。所謂「因勢利導」以便「化害為利」。因為在市場營銷的大環境中,「威脅」與「機會」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害,關鍵是企業如何努力設法駕馭它們,使「威脅」轉化成「機會」。 例如,當時美國消費者由於意識到交通擁擠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乘公共汽車的人和騎自行車的人逐漸增多,這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是個極大的威脅,豐田公司分析了這一威脅的嚴重性,認識到這種傾向背後的深層原因,推出的「皇冠」汽車,該車由於停靠方便,轉彎靈活,油耗極低(比一般汽車的油耗低25%一30%),備受消費者青睞,成功地使「威脅」變成「機會」,取得了超過其它汽車行業的優勢。當然,其它「威脅」也可通過努力來轉化成「機會」。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豐田汽車成功地解決了「環境威脅」,從而利用機會,順利地進入了美國市場。 ⑹防備。防備就是要求企業富有遠見,抓住根本,練好內功,增強實力,增強自身的抗逆能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環境威脅」面前猝然臨之而不驚,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❷ 簡述面對威脅機會綜合環境的營銷策略有哪些
1、及時利用策略。當市場機會與企業的營銷目標一致,企業又具備利用市場機會的資源條件,並享有競爭中的差別利益時,企業應抓著時機,及時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充分利用市場機會,求得更大的發展。
2、待機利用策略。有些市場機會相對穩定,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變化,而企業暫時又不具備利用市場機會的必要條件,可以積極准備,創造條件,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加以利用。
3、果斷放棄策略。營銷市場機會十分具有吸引力,但企業缺乏必要的條件,無法加以利用,此時企業應做出決策果斷放棄。因為任何猶豫和拖延都可能導致錯過利用其他有利機會的時機,從而一事無成。
❸ 面對市場機會或環境威脅企業應該採取怎麼樣的營銷對策
1、即期促銷策略,企業採取一定的促銷手段來到達銷售產品,增加銷售額的目的。例如:降價促銷、短時間賒銷、增人推銷、用戶直銷等等。直接面向顧客的手段有折扣、返現、抽獎、免費體驗等多種方式。
2、堅持善於創造、發現、捉住、利用機遇,在經濟疲軟、需求減少情勢下,企業領導者不能坐等市場回暖。需要創造機遇。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有魄力。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充分意想到機遇。而一旦發現了這些機遇,就應當想法將這些機遇與他們現有的能力進行匹配,捉住、利用機遇。
3、長時間推行價值觀營銷,新的經濟和商業機會在圍繞著價值觀在打轉,價值觀營銷是長時間傳播核心價值觀。
(3)面對環境威脅企業的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企業對營銷策略定位注意事項:
1、任何企業都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滿足整個市場或追求過大的目標市場,只有揚長避短,找到有利於發揮本企業現有的人、財、物優勢的細分市場,才不至於在龐大的市場上瞎撞亂碰。
2、企業必須根據其可生產的產品,由企業市場部調研選擇產品的目標市場,這就必須深入分析目標市場的進入難度、目標市場對產品各技術指標的要求、目標市場競爭對手的獲利情況、目標市場價格水平、目標市場的容量大小及回款情況等指標進行分析,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企業的目標市場。
3、競爭優勢即企業能夠勝過競爭對手的能力。選擇競爭優勢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與競爭者各方面實力相比較的過程,更是前期銷售策略制定的比較決策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環境威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營銷策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營銷戰略
❹ 企業對其所面臨的環境威脅可能採取的對策有哪些
1)減輕。通過調整營銷策略改善企業對環境的適應性,以減輕環境威脅,降低風險程度。
(2)轉移。將企業資源轉移到風險相對較低的市場領域。
(3)反抗。企業通過自身努力扭轉環境不利因素的發展。
適應營銷環境是企業成功的必備條件,提高適應能力是每一個企業的營銷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營銷管理者的任務就在於了解、把握營銷環境的變化趨勢,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應變市場的能力,趨利避害地展開市場營銷活動,使企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❺ 企業對環境威脅應採取哪些對策
一、轉移策略
轉移策略是指當企業面臨環境威脅時,通過改變自己受到威脅的產品現有市場,或者將投資方向轉移來避免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威脅。該策略包括三種轉移:
1、產品轉移,即將受到威脅的產品轉移到其他市場。
2、市場轉移,即將企業的營銷活動轉移到新的細分市場上去。
3、行業轉移,即將企業的資源轉移到更有利的新行業中去。
二、減輕策略
減輕策略是指調整市場策略來適應或改善環境,以減輕環境威脅的影響程度。當企業面臨環境威脅時,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影響環境,通過調整、改變自己的營銷組合策略,將損失盡量降到最低。
三、反抗策略
反抗策略是指企業利用各種不同手段,限制不利環境對企業的威脅作用或者促使不利環境向有利方面轉化。對抗策略通常被稱為是積極、主動的策略。
(5)面對環境威脅企業的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企業對策的研究,必須對區域整體發展戰略有準確的把握。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指根據規劃區以前所作的相關規劃或者政府工作計劃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確定規劃區的區域功能定位、區域功能布局等,作為產業規劃方案制定最直接的依據。
規劃實施方案是實現產業發展規劃的計劃和路徑,主要是推動產業按照產業目標向前發展的一系列對策、措施的集合,不但能落實到各個產業部門,而且能落實到各個空間地塊。規劃實施方案的提出,主要涉及到戰略階段的劃分、發展模式的確立、推進措施的建議等內容。
❻ 企業面對環境威脅,應採取哪些對策
面對環境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威脅,企業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1.對抗策略,也稱抗爭策略。即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限制或扭轉環境中不利因素的發展。如通過各種方式促使(或阻止)政府通過某種法令或有關權威組織達成某種協議、努力促使某項政策或協議的形成以用來抵銷不利因素的影響。
2.減輕策略,也稱削弱策略。即企業力圖通過改變自己的某些策略,達到降低環境變化威脅對企業的負面影響程度。
3.轉移策略,也稱轉變或迴避策略。即指企業通過改變自己受到威脅的主要產品的現有市場或將投資方向轉移來避免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威脅。
❼ 企業面臨環境威脅的對策如何
企業面臨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應採取的對策 1.利用機會當企業面臨最好的市場機會時,應當利用機會。⑴搶先。市場機會的均等性和時效性決定了企業在利用機會的時候必須搶先一步,爭取主動。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搶先利用機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先,二是快。所謂「先」,即先知,先備,以及先聲奪人,先敵而動,先知指對市場營銷環境各個因素變化的情報信息的預先洞察,並分析其變化趨勢,以便先聲奪人。所謂「快」,則強調速度、效率,爭取時間。營銷環境的變化所形成的市場機會有著均等性和時效性,因而從發現市場機會到使該機會變成企業盈利,甚至成為企業獨享的資源,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在利用市場機會的過程,誰能「搶先」,誰就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就贏得了主動,贏得了勝利。「搶先」意味著對市場機會一定程度的壟斷。其它企業要利用同一市場機會,往往要付出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努力。上例中豐田汽車公司搶先利用美國汽車公司比豪華生產體積大、耗油多的汽車以及美國家庭規模變小和美國人購買汽車轉向實用化帶來的市場機會,成功地將小汽車打進美國市場。又如,以前美國政府曾規定,電話機只能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出租,不能銷售。1982年,美國實行新法案,政府取消了電話電報公司的專利權,家庭電話用戶不必得到電話電報公司的批准,就可以自行選購任何電話機。這樣,美國八千萬個家庭及其它用戶,就成了電話機的潛在顧客,這就為電話機生產廠商提供了極好的市場機會。香港廠商聞風而動,許多原來生產飛機、電子表的廠商也快速轉產,生產電話機,並迅速撲向美國市場。光是1983年第一季度,香港電話機的出口就多達一億八千六百多萬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十九倍之多。⑵創新。市場機會的均等性決定了企業利用機會的均等,而其顯在性又提醒企業:自己覺察到的這些機會別人也能覺察到。另外,現在的企業也都認識到「搶先」利用市場機會的重要性並付諸行動。這就要求企業在利用市場機會時一定要大膽「創新」。如果說「搶先」利用市場機會是力求做到「人無我有」,「創新」則是「人有我優」。要做到「人有我優」,就必須打破常規、常法,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新方法,靠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豐田公司就是通過大膽創新,順利進入美國市場。⑶應變。企業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利用同一市場機會。為了在競爭中取得主動,企業必須在利用市場機會之初,就主動考慮市場機會的均等性和可變性,有預見性地提出應變對策,包括:會有哪些競爭者發現同一市場機會?它們會怎樣利用這一市場機會?企業和競爭者先後利用了該市場機會之後,要考慮競爭者和本企業實力差不多、產品差不多時應該怎麼辦?比本企業實力強,產品好時應該怎麼辦?這一市場機會是否會變成環境威脅?是繼續利用這一市場機會,還是尋求新的市場機會?2.化解威脅⑴反抗。即努力設法限制或扭轉不利因素的發展。例如,豐田公司可以同競爭對手展開直接的正面競爭,同美國的大汽車公司比豪華、比檔次、比實力,這種對抗方式過於激烈,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當初豐田汽車公司進入美國市場時沒有採用這種方式。而針對大眾汽車公司的威脅,豐田公司的反抗是全面的。針對大眾汽車比美國汽車價格低的特點,豐田公司本著「皇冠就是經濟實惠的原則」,毅然將價格訂得更低,每輛「皇冠」只有2000美元,隨後推出的主要產品「花冠」每輛還不到1800美元;豐田汽車公司吸收了大眾汽車公司售後服務系統很完善的優點,做得比大眾更出色,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銷售陣地設立各種服務站,並且保證各種零配件「有求必應」,消除了顧客的後顧之憂。豐田公司大力宣傳盡管交通擁擠,但人們還是應以乘汽車為主。此外,努力消除美國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不信任和排斥感。⑵減輕。威脅總是存在的,實在無法對抗的可以設法減輕。例如,豐田公司在當時的廣告設計和促銷過程中,極力掩飾汽車的日本來源和特性及風格,強調產品的美國特點,對美國消費者的適應性,從而減輕了美國消費者對豐田汽車的抵觸心理。⑶轉移。即「避實擊虛」,躲開環境威脅,鑽對手的空子和薄弱環節。例如,豐田公司當時針對大眾公司在東海岸和中部地區的優勢,把戰略重點放在大眾產品市場基礎薄弱的西海岸,待站穩腳跟,再向東擴張。在分銷渠道的選擇上,也沒有急於設立自己的分銷機構,而是採用代理制,給代理商以很大的優惠。據統計,這一政策實施五年以後,有46%的代理商轉為專營豐田汽車。針對當時外國公司在美國很少以電視廣告的方式進行宣傳的特點,豐田公司採取了以電視廣告為主,輔之以印刷品的廣告方式,幾乎享有通過電視為小型汽車做廣告的「專利」,因而極大地促進了豐田汽車的銷售。針對美國大汽車公司在豪華汽車的生產、技術、經營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等特點,豐田公司把自己的產品定位於小型汽車,發揮自己在小型汽車上的優勢,開發、生產、出售易操縱、靈活、省油、方便的小型汽車。⑷改良(亦稱改進)。即對自身及其產品進行改良,增強對環境威脅的防禦能力。例如,為汽車增加新的功能,使其全面適應美國市場,從品質、價格、型號、促銷、分銷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⑸利用。利用可以理解為利用機會,例如,豐田汽車公司利用「美國汽車公司正忙於比豪華」、「大眾汽車按日本人的習慣設計」、「美國消費者對汽車的消費觀念正在轉變,開始趨於實用化」、「核心家庭出現,家庭規模變小,因而總收入減少」這些機會形成了對小型汽車的實用、便宜的汽車需求,推出的「皇冠」汽車不僅外形美觀,操縱靈活、省油、價低、方便,而且內部裝備了所有美國人都渴望的裝修,如柔軟舒適的座椅、柔色的玻璃、連扶手長度和腿部活動空間的大小都按美國人的身材要求來設計,因而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但此處所講的「利用」,不是指利用「機會」,而是專指利用「威脅因素」,使「威脅因素」變成「機會」。所謂「因勢利導」以便「化害為利」。因為在市場營銷的大環境中,「威脅」與「機會」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害,關鍵是企業如何努力設法駕馭它們,使「威脅」轉化成「機會」。例如,當時美國消費者由於意識到交通擁擠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乘公共汽車的人和騎自行車的人逐漸增多,這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是個極大的威脅,豐田公司分析了這一威脅的嚴重性,認識到這種傾向背後的深層原因,推出的「皇冠」汽車,該車由於停靠方便,轉彎靈活,油耗極低(比一般汽車的油耗低25%一30%),備受消費者青睞,成功地使「威脅」變成「機會」,取得了超過其它汽車行業的優勢。當然,其它「威脅」也可通過努力來轉化成「機會」。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豐田汽車成功地解決了「環境威脅」,從而利用機會,順利地進入了美國市場。⑹防備。防備就是要求企業富有遠見,抓住根本,練好內功,增強實力,增強自身的抗逆能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環境威脅」面前猝然臨之而不驚,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❽ 分忻企業面對營銷機會和環境威脅採取了哪些對策
研究營銷環境機會應從潛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兩方面進行分析。分析的矩陣如圖所示。 第I象限區內,營銷機會潛在吸引力和成功可能性都很大,表明對企業發展有利,企業也有能力利用營銷機會,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分析把握。 第Ⅱ象限區內,營銷機會潛在吸引力很大,但可能性很小,說明企業暫時還不具備利用這些機會的條件,應當放棄。 第Ⅲ象限區內,營銷機會潛在吸引力很小,而成功可能性大,雖然企業擁有利用機會的優勢,但不值得企業去開拓。 第Ⅳ象限區內,營銷機會潛在吸引力很小,成功可能性也小,企業應當主動放棄。 [編輯] 應對營銷環境機會的對策 1、及時利用策略。當市場機會與企業的營銷目標一致,企業又具備利用市場機會的資源條件,並享有競爭中的差別利益時,企業應抓著時機,及時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充分利用市場機會,求得更大的發展。 2、待機利用策略。有些市場機會相對穩定,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變化,而企業暫時又不具備利用市場機會的必要條件,可以積極准備,創造條件,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加以利用。 3、果斷放棄策略。營銷市場機會十分具有吸引力,但企業缺乏必要的條件,無法加以利用,此時企業應做出決策果斷放棄。因為任何猶豫和拖延都可能導致錯過利用其他有利機會的時機,從而一事無成。 [編輯] 營銷環境機會與環境威脅 即使是同處一個行業,同一營銷環境中,由於不同企業抗風險的能力不同,所處的競爭地位不同,加之對環境變化趨勢的理解和認識不同,所受的影響程度也不一致。 機會與威脅並存,有時,表面上是環境威脅,實際上蘊藏了新的機會。能源危機引起和創造了新能源的需求。
❾ 簡答題 企業對其面對的環境威脅可以採用什麼樣的營銷策略
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