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歷來便是講究「吃」的民族,從最初的勞動狩獵,以食裹腹,到現代生活節奏下的一日三餐,千百年來,食物就像一本書,記錄文明,傳承文化。《舌尖上的中國》(下稱《舌尖》)因食成題、從食出發,依據食物所包裹的內涵匯聚成影像敘事的結構,在介紹美食的同時,表現出了詩意的人生境界。
一、影像敘事的張力結構
剪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一代電影大師格里菲斯開創了蒙太奇手法,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剪輯,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最後一次再創作,是影片製作環節的重中之重。
作為系列集紀錄片,《舌尖》有別於一般紀錄片長鏡頭的還原風格,他創造性地運用「碎片化」的剪輯手法,在按生活本來面貌敘事之中,誕生了強烈的節奏。把處於「碎片」狀態的食物搬上熒幕,加以蒙太奇處理,從而產生了鏡頭之間自由組合的效果,呈現出「1+1>2」的視覺感知。此外,選擇鏡頭的入點和出點,處理鏡頭的長短,製作出具有空間停頓感的運動畫面,如《腳步》一集:「使用5米長的釣魚竿,6米長的魚線,捕捉10米開外不足5厘米長的獵物」,這一畫面形成了跳躍、速度、緊張的視覺觀感,產生心理節奏。高速攝影機里的鏡頭在蒙太奇剪輯後,變得緊張而又神奇。
香港電影理論家林年同先生曾經指出:「中國電影的情節組織,有一種連貫綿延的,交替的,變遷的,流動的空間和時間的觀念,具有游』的美學性質的離合引生的思想」[2]這里,《舌尖》恰到好處的把握了其情節設置,呈現出了知性的美學追求。
首先,對每集作品結構一一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處理,盡管這種精心的處理有時候看似恰恰是雜亂無章:同一種食材走遍大江南北,如東山到上海的鮑魚,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廣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類等,或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製作過程中、餐桌上,我認為這種空間上的跳躍性的結構安排,不僅不會有失章法,反而有利於觀眾更好的通過內容了解主題。再者,《舌尖》在時間的整體安排也值得玩味。通過各種敘事和手段努力傳達出一種歷經時空滄桑的情感體驗,通常是藉助字幕,畫外音加以明確交代,這些外音樂的運用,打破了影片敘事世界的封閉,彷彿是在訴說,努力營造一個充盈豐滿的抒情世界,「腳步」最能代表時間的流逝,它的結束語設置便升華了時間:這里食物化為一種味道,一股力量,每天三次提醒著行走在路上的人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一種滄桑感莫名而出。
二、影像敘事的詩性結構
《舌尖》調動了味,形,色等綜合元素,把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營造的生動可人,它像是雙無形的手,牽引著我們,感知日常人情人性的深情。
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層面,生活的魅力不是宏大敘事,而是每一次真誠的訴說。隨著《腳步》,我們來到了貴州省的偏僻村莊,走進了苗族女孩李建英的內心:「這是半年來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第一次回家」,母親余高里――廣東的打工妹,因家中農事和製作腌魚回家勞作半月,半個月後,腌魚製成,團聚的晚宴意味著離別的來臨。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著眼於人生的悲歡離合,最易於抒發情懷,特別是當影片中的這些離合又與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更相結合,在宏觀的視角支配下,把歷史的定律、無常的命運,擺在人的生活面前,使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感受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其中所蘊涵的無奈之感便被呈現得愈加深刻。「但我捨不得他們離開」,這時女孩的側臉出現在鏡頭中,眼淚流了下來,從人類學角度看,人體語言能夠以特有的符號補充文字和聲音的未盡之意,這個鏡頭深入而細膩地展示了女孩最真實的情感狀態和生存期望。
用影視視聽語言表現味覺體驗,用味覺體檢呼喚心靈沉睡的力量,這一通感策略的採用使作品飽含張力。一邊享受美食畫面,一邊聆聽解說詞,感覺器官分隔界限被打破,激動之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之處彷彿自己和劇中人融為一體,聲淚俱下。而這時,導演往往會調用了自然山川等眾多生命因素,抑或利用急劇變化的氣候條件來先渲染情緒,在人類情感的表達上,由於有了自然界這一中介,才表現出了極致。《舌尖》,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理解,人類在「回歸自然」的過程中,被自然人情化、人性化了,自然與人類相與為一,回歸到一個充滿生趣,通體明凈的生命本源處,構築了一片詩性盎然的世界。
三、文化符號意義上的食物
從影像結構的張力表達和詩意訴說兩方面,可以看出紀錄片已經超越了現實生活本身,升華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意義的世界。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研究中指出,「兩者間具有任意性的關系」,其中,能指即是「符號的物質載體」;而所指則是「符號的心理內容」,意義被賦予在物質載體上,這時「所指」實現了「能指」的對象化,「能指」也就具有了「所指」意蘊,符號油然而生。從這一角度看,蘇式點心,山東煎餅,重慶火鍋,等畫面中可直接感知的食物已然凝固,食物彷彿不是食物,或是一種性格,一種品質,一種沉澱。蘇式點心,佐之以濃濃茶香,餘音繞梁的評彈或是崑曲――這是一個城市的心情;山東煎餅,加以雞蛋,香蔥,香菜,接著刷醬,放脆皮,最後疊起來,這是一張煎餅包天下的情懷,也是山東人豪邁精神的寫照;重慶麻辣火鍋,花椒和辣椒的結合,使得享受他時大汗淋漓,無不暢快,這是重慶人熱情奔放性格的獨創,是一個城市的意識形態。
前者我們把它稱為符號的能指,而後者,符號所包涵的象徵含義、情感信息等蘊意則成為符號的內涵,我們稱之為符號的所指。飲食意義上的觀念表達出價值觀念的生成。以滋味論詩,鍾嶸之「滋味」指超越詩文本之外的無盡詩意美感,而《舌尖》中的飲食文化一樣重視味道的追求,這種味道超越酸甜苦辣,直指言難所及的廣袤領域。
⑵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這樣紅
《舌尖上的中國》「山水臘肉」海報 CFP 圖
《舌尖上的中國》截屏圖《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 CFP 圖
一部紀錄片正在悄無聲息地紅遍全國,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直到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陳曉卿仍然難掩激動之情。陳曉卿說,他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因此傳遞的不僅有美食,還有一種感動。他說:「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裡,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
吃的味道
傳遞不同地域的文化
漁網被慢慢拉上來的時候,鏡頭卻迅速跳轉講述其它地方的捕魚場景……紀錄片中,這種類似的畫面經常出現,讓觀眾欲罷不能。而不少鮮為人知的習俗,則讓觀眾大開眼界。比如雲貴地區延續至今、古老的「新米節」,新米下來時,人們要舉行儀式,往禾倉里儲存稻米;新生兒降臨,親戚朋友帶來的禮物是大米。
同一種食材暢行南北,在不同地域嫁接、組合,誕生了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食物。陳曉卿告訴記者:「我們實際上是用『吃』來傳遞各個地域的不同文化,我們拍了食物的差異性,也拍了它們的共通之處。比如北方有涼皮,南方有米粉,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變種。比如桂林米粉,可能來自秦始皇命軍隊修築靈渠,北方的面條才在桂林有了一種新的形式——米粉。從飲食的角度,能看出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國家。」
品味生活
人間味道或在邊遠處
有觀眾說,紀錄片充滿溫情;還有觀眾被紀錄片顛覆了以往的觀念:對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一直認為是琳琅滿目的菜系或技藝精湛的廚師,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美食背後勞動人民的純朴與智慧。
為拍這部紀錄片,陳曉卿及其團隊去了近100個地方,耗時差不多一年。還動用了諸多美食專家、文人雅士做智囊,並運用了Sony F3高清拍攝機拍攝。用陳曉卿的話來說,《舌尖上的中國》是向中國地方飲食文化致敬的產物。
陳曉卿說:「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廚師分級別,食材不分,每天吃著山珍海味並不意味著這種生活方式很高貴。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裡,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
觸動情感
味道里有繞不開的鄉愁
這部以美食為題材的紀錄片,是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類紀錄片。不過,這個選擇不僅在於導演陳曉卿是個「吃貨」,還因為他希望以美食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承和社會變遷。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許多普通勞動者的勞作。農婦一大早帶著家人摘辣椒;漁民踩著高蹺捕魚……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浙江慈城,一對空巢老人最開心的時刻,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
因為這種觸動情感的內容,讓不少海外遊子看得熱淚盈眶,撥動了他們那根叫「鄉愁」的心弦。
「舌尖」效應 一部電視紀錄片竟帶火一個產業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舌尖」便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詞彙之一,網友們自發創造了「舌尖上」的地方版,「舌尖上」的高校版……這個傳統媒體節目借力網路媒體成功推廣的案例,引起了不少網路營銷者的關注。
曾經在網路上成功推廣過《甄嬛傳》、《宮鎖珠簾》等項目的傳播研究者駱力分析道,這部紀錄片的題材很好,因為美食是最容易被各階層接受的話題。其次,它延伸出了各方面的話題,比如各個地方的觀眾看完後開始自發創作舌尖上的美食,這為紀錄片的熱播帶來了口口相傳的效應。第三,網購的推廣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長期從事微博營銷的峻風文化公司資深營銷總監戎盼飛指出,淘寶數據顯示,自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開播之後5天內,共有5844791人上淘寶網找過零食特產,搜索次數達471萬次,搜索量環比增長13.54%,有2005萬人瀏覽相關美食頁面,成交729萬余件。5月24日,淘寶網推出「舌尖上的淘寶」,集納了紀錄片播出的幾十種美食特產,在短短24小時內,超過31萬人關注了「舌尖上的淘寶」,瀏覽量高達1000萬次,成交7萬多件。在此帶動下,食品相關類目支付寶成交額達2195萬元,環比增長16.71%。因此,盡管《舌尖上的中國》並沒刻意進行這方面的營銷,但網路上的強大影響力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後續推廣,《舌尖上的中國》也因此受益。
「舌尖」反思 一個好的營銷模式是抓住百姓的心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還未播出,微博上已有很多人在議論。5月14日早上十點過,陳曉卿在微博上上傳了那幅「山水臘肉」的海報,用異常低調的語氣寫道:「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求各位親幫轉。」海報上有播出時間、頻道,還附帶了一條片花的鏈接。
直白而懇切的態度,讓這條微博很快便轉發了上萬次。
峻風文化公司資深營銷總監戎盼飛稱,雖然這部紀錄片沒有刻意在微博上營銷和宣傳推廣,但是導演陳曉卿的一條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指出,當時片花里的鏈接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不僅以美食這個題材吸引了眾多「吃貨」,同時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紀錄片風格、更為國際化的敘事手段,吸引了微博上的文化人。另外,陳曉卿作為紀錄片導演和美食專欄作家,擁有十多萬的粉絲,他身邊又有許多文人朋友的轉發,口口相傳。因此,紀錄片尚未開播,就積累了好口碑。
隨著紀錄片的熱播,好多觀眾開始在網上展開激烈討論,一方面是紀錄片本身,另一方面則產生了「反舌尖」話題——食品安全。在戎盼飛看來,這種討論也是紀錄片走紅的推動力量,「越是爭論多,越是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大家也就更願意去看這部片子了。」
「漂」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種常態。陳曉卿說:「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不但在國內火,在國外也很受歡迎。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透露,他們已與德國、韓國、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機構達成銷售協議或意向。
駱力表示:「可能『舌尖』的成功有一些偶然的原因,但其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鑒,這有助於傳統媒體在與網路媒體的競爭中,找到發展的有利機會。」
幕後故事
電視上的美食
「看得吃不得」
陳曉卿說,享受美食和製作美食節目是兩回事。一道菜出來,先要拍下來,吃的時候肯定便已經冷了。如果沒有時間,還吃不了。
陳曉卿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其實電視上的許多美食只是好看卻不能吃。「一份美食,你想讓它新鮮欲滴,在視覺上帶給觀眾刺激,最好是趁它沒熟的時候。以前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叫阿米,現在已出過好幾本書。後來我去她家吃飯,她蒸的魚特別漂亮,但是我一筷子下去,魚肉是生的。你看到雜志上很多東西,其實都是沒熟的。」
《舌尖上的中國》執行總導演任長箴透露,導演班子組建起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中國烹飪協會,請教關於烹飪的學問。面對這些烹飪界的大腕兒,導演們提的問題卻非常外行。比如他們問釣魚台國賓館的行政總廚:「國宴吃什麼?」行政總廚回答:「國宴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好吃了,因為國宴必須很精緻,所以味道主要是淡。」
⑶ 有哪些有意思的「中國本土化」的廣告或營銷策略
比如說茶,現在有那個小罐茶,它就是大量採用中國風,感覺特別的讓人有一種想要購買的慾望。
⑷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會火的一塌糊塗
《舌尖上的中國》火的一些原因:1.個人來說作為一個吃貨,對美食方面的節目無法抵禦。2.觀看這部紀錄片,從南到北,可以了解更多地方的美食,生活,特色等等,也讓人體會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3.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4.選材具有高度的大眾性,所謂「食色性也」,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它能獲得廣泛的認同,這也就有了廣泛的觀眾基礎。5.採取了碎片似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講述了同一種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間的變化。6.紀律片傳達出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思考以及味覺審美。7.通過美食這令大眾熱情討論的東西,比如說傳統價值觀、人際關系、生存狀態甚至是哲學思考等等。8.拍攝組花費了大量精力來傳達他們的想法,值得一看。9.國內很少有這種花大時間,認真拍攝,剪輯,能引人思考,甚至流淚的片子(在中國外出務工的人數很多,如果看到家鄉的食物,引人思鄉,流淚)。
觀看愉快。
⑸ 淘寶借勢舌尖上的中國屬於什麼網路營銷
天天玩理論有用嗎?多做實事吧
⑹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好在哪裡為什麼該片會以如此快的速度火起來
首先第一點不得不承認《舌尖上的中國》將祖國的美食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出來非常好,畢竟咱也是一名吃貨。第二點《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火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⑺ 張老端—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銷量那麼好總是供不應求
酒香不怕鄉子深,是老皇歷了!現在的營銷,傳播速度很快!所以更要保證品質,好的開始,和不忘初心的堅持!才能把產品做大!!!
⑻ 《舌尖上的中國》對營銷人的啟示有哪些
廣告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