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做以產品為導向的營銷策略
不懂,但覺得應該以消費者為導向
2. 五種營銷導向是什麼求答案
呵呵……來1、生產導向就是只考慮源企業內部因素,不考慮市場競爭與顧客需求,我能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當然產品就會積壓滯銷,因為,你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是客戶需要的啊~~~2、產品導向就是認為顧客不買我的產品是因為產品質量不好,所以關起門來打造質量好的產品,還是著眼點在企業內部,忽視顧客的真正需求~~~~~但比生產導向進步了!3、銷售導向,也被稱為推銷觀念,認為消費者有惰性,不買我的產品,我就是要努力向他推銷,不信你不買~~~~當然,銷售會因此而增加,但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也是比產品導向進步了!4、需求導向就是市場營銷觀念,發現消費者的需求,再去生產產品滿足他。已經考慮市場消費者和競爭了,著眼點有企業內部投向外部了,可以說和前面三種觀念比是一種飛躍!5、社會市場營銷觀念就是強調顧客、企業、社會三種利益的兼顧!主這樣,企業才能和諧、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解釋你還滿意嗎?『嗆莮~~
3. 產品導向的營銷策略
企業實力主要指投資能力和技術能力。如果企業資金缺乏,技術薄弱,無力從事產品更回新和開發,則只能答維持原有產品生產,實行產品導向。當市場上該商品出現供過於求的趨勢而企業又無力開發新產品時,營銷活動只能從擴大市場需求和市場份額人手,主要營銷策略是市場滲透和市場開發。
1、市場滲透策略,是指設法增加現有產品在現有市場的銷售量,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2、市場開發策略,是指尋找新的目標市場,用現有產品滿足新市場的需求。
4. 營銷導向的客戶開發策略
1.掌握客戶采購四要素
客戶采購有四個要素:了解、需求並認可、信任度、滿意度。
(1)了解產品
消費者只有對產品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才會購買產品。
(2)需求並認可
消費者在采購時,如果認為產品物超所值,便會增加購買的可能性。
(3)信任度
消費者只有在相信銷售人員的介紹之後才會購買。
銷售人員只有與客戶建立一定的信任度,才會增加客戶購買的可能性。
(4)滿意度
消費者產品使用的滿意程度決定其是否會重復購買。
如果客戶用得很滿意,下次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相反,重復購買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2.了解以產品為導向的銷售模式
經典的4P營銷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是以產品角度為導向分析問題的營銷模式。
4P營銷理論
4P營銷理論由Proct、Price、Place和Promotion。
Proct:高質量的產品。企業應注重開發的功能,產品應有獨特的賣點,即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Price:有競爭力的價格。企業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
Place:方便的分銷渠道。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
Promotion:強有力的促銷活動。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5. 什麼是營銷導向營銷導向的四個支柱是什麼
營銷導向是以市場需求為依據,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獲取利潤為目的。營銷導向使得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市場需求。
營銷導向的四個支柱是目標市場、顧客需要、整合營銷、盈利能力。
6. 市場營銷導向的核心是什麼它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1,市場營銷導向的核心是:使得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市場需求。正確的確定版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慾望權,理解和滿足顧客流露出的需求,向目標市場創造、傳遞、溝通顧客價值。
2,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企業利益導向、顧客利益導向、社會利益導向。
3,營銷導向是以市場需求為依據,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獲取利潤為目的。營銷導向使得產品改進,以適應市場需求。
7. 營銷導向的開發分為哪幾種
1市場定位策劃,
2市場競爭分析策劃.
3企業形象策劃.
4顧客滿意策劃.
1市場定位策回劃.
2市場競爭分析策劃.
3企業形象策答劃.
4顧客滿意策劃
你說的300字是老師說
舉其中一個例子分析
要300字 你說的300字是老師說
舉其中一個例子分析 要300字
8. 五種營銷導向是什麼
五種營銷導向為:生產導向、產品導向、銷售導向、需求導向、社會市場營銷。
回1、生產導向就是只考慮答企業內部因素,不考慮市場競爭與顧客需求,能生產什麼就生產,當然產品就會積壓滯銷,因為,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是客戶需要的。
2、產品導向就是認為顧客不買的產品是因為產品質量不好,所以關起門來打造質量好的產品,還是著眼點在企業內部,忽視顧客的真正需求。
3、銷售導向,也被稱為推銷觀念,認為消費者有惰性,不買的產品,就是要努力推銷,不信不買,當然,銷售會因此而增加,但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也是比產品導向進步了。
4、需求導向就是市場營銷觀念,發現消費者的需求,再去生產產品滿足他。已經考慮市場消費者和競爭了,著眼點有企業內部投向外部了,可以說和前面三種觀念比是一種飛躍。
5、社會市場營銷觀念就是強調顧客、企業、社會三種利益的兼顧。這樣,企業才能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