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美學宣傳

美學宣傳

發布時間:2022-07-22 03:19:13

㈠ 亞振的美學之道是什麼

美學之道是陰陽協調,天人合一。

㈡ 請問豐子愷的師傅是誰它宣傳的什麼美學是什麼東西啊

是李叔同
早年深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在藝術方面兼擅多能,他主張以美育來凈化人心,強調藝術必須有社會承擔。他在藝術的道路上徜徉留下的文字,既關藝術之要事,又深寓人生之智慧。晚年更注意將佛學思想引入藝道之中,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傳統美學平淡、恬靜、沖逸的審美風范。李叔同有關藝術和審美方面的論述,是彌足珍貴的遺產。

㈢ 藝術作品中是怎樣體現美學的

一一一一、、、、談中國設計藝術作品美學思想與文化談中國設計藝術作品美學思想與文化談中國設計藝術作品美學思想與文化談中國設計藝術作品美學思想與文化 藝術創作的起源在於對生命及生活熱愛的一種表現,而風格是自然帶出,不能把現代中國藝術文化的前途走向當作創作的使命。所謂風格自然帶出,其實受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影響很大,簡單的說就是文化背景和環境的影響,所以真正的中式風格應從內在的修養上接近中國。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中的傳統美學源於禮樂傳統的儒家美學,並在發展中逐漸與老莊、玄學、佛禪等美學思想相融合。雖然社會不斷進步,但至今仍然影響著當代設計師的各種視覺想像與實踐。如今,新技術、新觀念以及國外的各種藝術思潮的湧入對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對當代設計的影響。 要認識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國美學歷史發展的特點:首先,在中國歷史上,自先秦諸子以來,到漢魏的王充、劉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許多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學思想。除了哲學家,歷代著名的詩人、畫家、戲劇家、書法家等所留下的詩文理論、繪畫理論、戲劇理論、書法理論、音樂理論中,也包含有豐富的美學思想,而且往往還是美學思想史中的精品。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產材料豐富,涉及范圍廣泛,值得現代設計師有很好地學習。其次,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往往互相影響,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築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築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築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各門藝術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獨特性,又在審美觀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和相通之處。這個特點使設計師可以在傳統工藝產品的范圍之外更加廣泛地接觸到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實質。第三,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在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工藝產品之中,也體現出了豐富的美學思想。雖然自先秦諸子以來,造物的工藝就一直被歸於「形而下」的范疇,但從先輩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現出了他們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古人強調「技進乎道」,從實際操作的高超技藝中可以歸結出美的規律「道」。技藝的神化,進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現和激發因素。這種道與技的辨證關系,應該為現代設計師所把握。 文化傳統對設計的影響主要有以下表現:傳統影響設計原則;傳統影響設計師和受眾的思維方式;傳統影響設計的形式體系;傳統影響設計的評價標准。設計無時無處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那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設計從來就不是可以恣意作為的純個人行為。從材料、工具、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影響著每一個設計師。 中國的設計界也應該重視傳統繼承的問題。舉例來說,國人欣賞具有「高雅」、「雅緻」格調的物品,實際上是受傳統老莊美學宣傳的「恬靜淡泊」的美的影響。那麼設計師在處理這一類格調的設計時,必然須遵循老莊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創作之道,否則是不可能讓受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的。這種創作之道的對應法則,正是從我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對中國審美傳統有所認識,對設計師而言是相當必要的。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整體意識、生態意識、人文導向、雅俗觀、多元論傾向等等,都對現代的設計有著很好的啟示作用。繼承並發展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是設計創

㈣ 美學是什麼

簡單地說,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學問。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也不單純是日常的美化活動。

美學這門科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制社會。古代思想家對於美與藝術問題的哲學上的探討,對於藝術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可以看作是美學理論的萌芽和起點。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和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問開始確立起來。鮑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感情的理論),並把美學看作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後,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的理論形態,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一些資產階級美學家在實證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力圖使美學擺脫哲學而成為所謂「經驗的科學」。當然,以所謂「經驗的科學」自命的實證美學,並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支配,但美學在這一時期是更加廣泛地和獨立地發展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美學研究的面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然而他們沒有來得及使之系統化。因此,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仍是一個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務。應該說,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美學,至今還處於探索階

美學思想是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哲學概括。人類早期的美學思想散見於古代大量的文論、畫論、書論、樂論及哲學、歷史等著作中。這些不具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美學思想是美學產生的基礎,但還不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一、學科概況
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一門學科。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美學思想都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18世紀中葉,美學在西方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近代,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把美學這門學科引進中國。20世紀以來,美學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史、藝術史等相鄰學科的滲透日益加強,並形成了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等眾多的分支學科。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優良的品德和學風的美學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從事美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藝術評論工作,以及理論宣傳、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l.博士學位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較深的理解,對美學理論、美學史和美學前沿課題有較深的研究,對國內外的美學與藝術思潮有廣泛的了解,具有豐富的藝術史知識以及美學相鄰學科的知識,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2.碩士學位
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具備美學理論和中外美學史的系統知識,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較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較高的文字表達能力,應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包括中國傳統美學和現當代美學),西方美學(包括西方古典美學和現當代美學),文學藝術各個部門中的美學問題,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用美學。
2.課程設置
(l)博士學位 中外美學名著精讀,美學前沿問題研究,以及與研究方向和學位論文相關的課程。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美學原理研究,中國美學史研究,西方美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美學問題。
專業課 審美心理學,審美文化學,審美教育學,比較美學,部門美學,應用美學,中國藝術史,世界藝術史等。
四、主要相關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文化史,西方文化史,藝術學,中外文學史,中外藝術史,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等。
五、主要學校
北京大學
六、相關名師
葉朗

㈤ 書法美育進社區怎麼宣傳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㈥ 美育+公益 口號收集

1、紅綠燈前講文明,斑馬線上見公德。
2、把垃圾帶走,將文明留下。
3、讓愛心匯成海洋,讓真情放飛希望。
4、大愛無疆,真愛永恆。
5、愛心成就夢想,真情點燃希望。
6、播種美言善行,收獲和諧春風。
7、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
8、人間自有真情在,獻出鮮血播下愛。
9、尚善若水,厚德載物。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㈦ 什麼是美學定義是什麼簡單一點解釋,不要復制網上的看不明白。

① 美學脫胎於哲學和詩學

美學(aesthetics)是一個來自西學(西方)的人文學科——其實狹義上所有現代的學科都算是「西學」,只是美學算得上是西學中的西學了。美學脫胎於西方哲學和詩學(文藝理論),由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拉丁語「aesthetic」即感性學,也即希臘語asthetik,後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覺。

而哲學和詩學起源要比美學早許多。

鮑姆加登的時代亦是另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活躍的時代。而且比起前者,康德對美學史的影響可能還要更大,盡管康德他學術生涯里並沒有聲稱過自己在搞美學。

簡單說,二者做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在,鮑姆加登規定了美學學科的邊界和標准,試圖讓美學成為一門科學,卻缺少使之成為科學的配套方法論;康德則給美學提供了科學方法,也就是演繹法,他做理論的推導範式至今看仍然是邏輯縝密,但顯然康德也沒有打算讓美學變成科學。

② 三個黃金時代

在歐洲文明史里,只有三個時代可以稱之為知識爆炸的黃金時代。

第一個是軸心時期,也就是古希臘哲學最為活躍的時期。我們知道希臘哲學中的柏拉圖主義間接導致了基督教思想統治歐洲長達千年。在這個情境里,藝術永遠是宗教意識形態的附庸;

第二個是文藝復興,文學藝術的成就不多說了。在理論上,文藝復興的特點是對詩學的復興,無論是巴洛克建築也好、戲劇三一律也好,都是在向古典回歸。我們可以概括為古典主義的時期。

第三個就是啟蒙時代了,這個時代才是真正的美學至上時代。為什麼這么說?如果說文藝復興還以宗教和神權的名義對「人的自我意識覺醒」這個問題保持著遮遮掩掩的態度,那麼到了啟蒙運動那裡,啟蒙思想家很乾脆地把藝術用作啟蒙理想的宣傳工具,作為知識分子的一種文化話語權,並用這種話語權來抨擊、回擊宗教神權。

美學理論的崛起、啟蒙運動、浪漫主義藝術思潮,這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

③ 美學的意義

美學之於人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什麼鍛煉思維或陶冶情操。如果說藝術是使人之為人,那麼對美學理論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對人之為人其背後理想的理解與繼承。很精英吧?這就是美學永遠不大可能大眾化、普及化的根本原因。

㈧ 談談你對美學中"崇高"問題的認識

康德黑格爾之爭及其當代哲學文化意義
近代以前,傳統哲學只承認理性認識的知識性。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伽通表述了一種新的見解:認識過程實際有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個方面,且兩者都具有知識性。關於理性認識的知識叫作邏輯學,關於感性認識的知識前人未有發現,也就無名可冠。鮑姆伽通借用拉丁語中Aesthetics為之命名,中文直譯為感性學。鮑姆伽通相信,感性認識中最為完善的形態是包括藝術在內的審美。

鮑姆伽通關於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獨特的哲學認識論觀點,卻成為德國古典哲學構造其龐大美學理論的直接楔機。眾所周知,歐洲自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以來,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大師幾乎都談論過美、審美或藝術問題,但卻沒有人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建構完整的美學理論,直到德國古典哲學才真正將美、審美或藝術問題組織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將之視為哲學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Aesthetics才最終被確立為美學。這既是德國古典哲學對美學發展的巨大貢獻,也是我們將Aesthetics譯為美學而不是感性學的根本原因。

然而,德國古典哲學的鼻祖康德和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美學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存在著爭論,而且他們的美學之爭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價值。正是他們的美學之爭才為近現代美學注入了強烈而深厚的生命力並對當代哲學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美學研究對象之爭。鑒賞判斷力是一種以單稱方式對具體存在實施普遍判斷的主體判斷能力。康德立足鑒賞判斷力,將鑒賞判斷力能夠實施判斷的對象和實施鑒賞判斷主體都視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換句話說,美學研究的對象極其廣泛,關涉自然、社會、心靈。

黑格爾相信世界的客觀存在不是先驗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認識活動中給予證實、確認。證實、確認世界的客觀存在必有一個前提,即人必須要有認識世界的意識。正是在人的意識中,世界的客觀存在才能逐漸被證實、確認。沒有人的意識,世界的客觀存在就無法證實,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為人確認。因此,黑格爾將人類的共同意識稱之為絕對理念,並視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作為人類共同意識的絕對理念不以個人感知和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是全人類的,與個人的審美愛好、感知不同,藝術的產生、發展是客觀的,它必然地傳達著人類普遍精神,所以藝術是絕對理念的一部分,屬於人類心靈的展開。黑格爾堅持美學作為哲學的有機方面,只能研究作為絕對理念的藝術。

康德黑格爾對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們對美學在各自哲學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內蘊著他們給予美學的不同理論份量。

2、美的本質之爭。美的本質是最具哲學性質的美學基本問題。對美的本質的不同回答不僅表示出不同的美學觀,而且顯現出不同的美學方法論。康德用鑒賞判斷力為美立法。他認為,美不是純客觀物質存在,也不是純主觀意識,美不能簡單地用主客觀統一來描述。美源自人的鑒賞判斷力。鑒賞判斷力既是人的物質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識功能,它是主體的能力。鑒賞判斷力對存在之物實施判斷時,對象的形式便成為美,而實施判斷的主體所獲得的主觀感受即為美感。黑格爾則視美為絕對理念的某種存在方式和發展過程,認為絕對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與理性統一三種基本方式,其發展經歷著正、反、合三個階段。當絕對理念用感性來表現自身並處於發展的第一階段時,美就出現了。黑格爾明確給美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康德與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不同闡釋,凸現了他們哲學思想的巨大差異。在康德那裡,美源自於主體能力。人的主體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之需要,關涉人的目的性,關涉人的選擇性。美源於鑒賞判斷力,真源於知性力,善源於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關卻各自獨立。這樣美就成為人類主體多元存在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方式。

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不受個人的意識支配,是客觀的。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見,黑格爾對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歷史主義性質。不過,也正是這種客觀性、必然性和發展性使美在絕對理念中處於從屬地位。絕對理念的本質是真,美是絕對理念的顯現,美從屬於真。對美的把握就是對真的認識。所以黑格爾從不談論美感而只說對美的認識,美在黑格爾那裡成為認識真的一個階段。

3、藝術生命力之爭。對藝術的態度與對美的理解密切相關。康德將藝術詮釋為以理性為基礎的意志創造活動。這就意味著藝術是不同於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一般審美活動的特殊文化活動,藝術關乎認識、實踐、審美又完全獨立。藝術以理性為本,以審美為屬性,以想像為形態,以意志自由為目的,成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主體活動,並伴隨著人類發展而發展。

黑格爾則視美與藝術為同一,美的完善形態就是藝術。如此,藝術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階段。這個階段特點是絕對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達自己而只能藉助感性的形式來顯現。這樣,形式在本質方面決定著理念的何種內容在何種程度以何種方式被顯現。可見,被藝術顯現的絕對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絕對理念。藝術只是絕對理念發展的低級階段。所以,黑格爾斷言:藝術最終要消亡,被宗教、哲學取代。

康德黑格爾藝術生命力之爭,直接表明了他們對藝術功能和價值的不同文化態度。顯然,康德對藝術的態度更為當代人贊賞,亦更符合藝術的歷史與現實。

20世紀開始,當代哲學文化或明或暗地顯露出康德主義對黑格爾主義的顛覆和黑格爾主義對康德主義的反顛覆。康德黑格爾對美學問題之爭對當代哲學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康德黑格爾美學之爭推進、加劇了當代哲學文化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分野。人本主義哲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關注人的哲學視野、從主體出發的研究方法和試圖解釋現實人生存方式的哲學精神,並將這種哲學精神灌注於美學研究之中。當代人本主義哲學家們幾乎都在自己的理論系統中構造了美學體系,從而在20世紀形成了龐大多樣的非理性主義美學文化景觀。而當代科學主義哲學文化則更多地受到黑格爾的啟發,強調哲學的客觀精神,追求普遍性與必然性,並將此種品格滲透於藝術研究之中,使科學主義藝術理論與當代科學技術文化相互輝映,成為20世紀人類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當代美學、特別是文學藝術不斷地影響著當代哲學的變化、發展。甚至可以說當代美學的許多重要學說和文學藝術意蘊已成為當代哲學文化的一部分。對此,康德黑格爾美學之爭意義重大。康德從主體的立場出發,對美學藝術所進行的詮釋影響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藝術。20世紀各種現代主義文學藝術不論流派、風格如何,究其理論底蘊皆與康德有關。而黑格爾的美學藝術理論通過別林斯基的宣傳,早在19世紀末就對俄羅斯、東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世紀伴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的美學、文學藝術理論浸潤著黑格爾的客觀主義原理、普遍性原則以及對認識性的重視,顯示出驚人的理論生命力並以某種意識形態方式進入哲學文化之中,成為其當代哲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德與黑格爾美學比較康德美學的核心內容是「美感」,即所謂審美判斷力,而康德的審美判斷也就是情感判斷。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美在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這一先驗原理,並充分論述了真、善、美及其關系問題,力圖以審美判斷作為溝通認識與意志、自然與自由的橋梁。

康德認為,美是不帶利害觀念,不憑借概念,無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種不涉及任何概念內容的主觀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這是康德的一大貢獻,因為他明確提出美是不同於真與善的「主體的愉快」,將美從真與善中區分出來;所謂主體的愉快就是一種不同於「知」與「意」的「情」,這個「情」又將真與善聯結了起來,成了溝通兩者的橋梁,從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統一起來,開辟了獨立的美學研究領域。

康德不是從實際存在中或客觀現實中來尋求和研究美學問題的,他從其哲學體系的需要出發,把「主觀的合目的性」作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是《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也是康德美學的核心。而正是在這一點,使其與黑格爾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糾結聯系在一起,所謂二者的聯系主要源於此,所謂區別或發展也就是基於這一點。黑格爾說,康德在研究人對現實的認識的時候,提出了許多范疇。「但照康德的說法,范疇卻只是屬於我們的,不是對象的性質,所以,他的哲學就是主觀的唯心論。因為他認為自我或能知的主體,既供給認識的型式復供給認識的材料。認識的型式出於能思之我,認識的材料出於感覺之我」。(《小邏輯》) 這是對康德哲學的基本概括。從此出發,康德全面展開了他關於美學問題的研究:在情感領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種獨立的先驗原則,對於快與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斷力,是否也可以成為先天的綜合判斷,這種判斷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裡,判斷力是與邏輯判斷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關於感情的一種認識能力,康德稱為反省的判斷,即審美的判斷,而審美判斷就是對於個別事物表示主觀態度的情感上的判斷。康德認為,通過審美判斷這座橋梁,可以把現象界和物自體、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溝通起來。在這時候,康德運用了「目的」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為個別現象受必然規律的支配,是沒有目的的,但把它作為整體,它就有目的了;同時,從主觀認識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觀認識的目的。這種符合目的,康德稱為主觀的目的性,也就是審美觀。那麼,康德審美觀的內涵是什麼呢? 康德認為,當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觀認識的目的,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或快樂的情感,當這種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為一種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觀的合目的性」,實質上就是指審美判斷。因為在他看來,當快感上升為美感,這時的審美判斷就是一種先天的綜合判斷;換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無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審美判斷中,由於其符合人的主觀認識,因此它成了想像力飛馳的天地,具有了無限廣闊的自由性。正因為這樣,必然與自由、感性與理性得以溝通,並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這就是康德《判斷力批判》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其美學思想的基本內涵。

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都是理念創造出來的。美作為這一過程的一個方面,也是理念創造出來的,因此,美的本質就是理念。但存在於哲學邏輯里的理念還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卻不同,它應該是理念,但卻具有定性和確定的形式,從而顯現為具體的形象。當符合理念本質的理念,自己實現自己於具體的感性形象之中時,它就取得了客觀存在的感性形式;對形象而言「, 它本身在本質上正好顯現這理念」,表現了理念的基本意蘊。在這里,雖然黑格爾強調的感性顯現,仍然是理念的自我顯現,並非具體的感性事物或具體的物質存在,但是,同時他指出:「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美學》第1 卷) ,從而要求藝術家不拘泥於物質的自然,強調感性形象是心靈經過現實的基礎所創造出來的,這一認識表明,黑格爾力圖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把理念與感性統一起來。正是這一點,把康德與黑格爾聯結在一起,而又有所區別。

㈨ 從視覺美學角度分析西湖文化宣傳的一個媒介

拍攝一部以西湖為背景的宣傳片或者是紀錄片 怎麼樣?

閱讀全文

與美學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大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
運輸公司夏季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574
服飾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289
少兒藝術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市場營銷的考題 瀏覽:471
幼兒園中班元旦策劃方案 瀏覽:578
鄉鎮扶貧產業培訓方案 瀏覽:818
山西愛夢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8
網路銷售跟網路營銷 瀏覽:265
市場營銷環境及其特徵 瀏覽:462
大學六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5
破冰大會策劃方案 瀏覽:268
小學教師網路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963
聯通上市推廣方案 瀏覽:442
紅包裂變推廣方案 瀏覽:967
城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67
年度安全培訓計劃方案表 瀏覽:23
南昌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71
天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定位 瀏覽:363
線下營銷與網路營銷的關系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