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家鄉——芷江的美文介紹
我的家鄉--芷江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 經 109°17′-109°54′,北緯 27°04′-27°38′,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 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 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 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 州省銅仁市。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 39 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芷江古屬「五溪蠻地」 ,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遠在舊石器時代, 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類活動。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始置無陽縣, 明清時曾為川、 黔、 滇、湖廣總督府和偏沅巡撫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 年)始稱芷江縣,1986 年改為芷江侗族 自治縣。總面積 2099 平方公里,轄 28 個鄉鎮,總人口 36 萬,其中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 50%以上。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遍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商周 時期的編鍾、青銅鳳形器等珍品尚屬罕見;宋代古城牆、護城河歷歷在目;明代所建的龍津 風雨橋巍然橫卧於舞水; 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矗立於舞水之濱; 文蘊豐厚的文廟和 奎文閣等古建築群分布於縣城各處。 另外, 蜚聲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勝利的標志 性建築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以及盟軍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 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 受降 堂、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湘西剿匪烈士紀念塔等一大批紀念性建築在境 內熠熠生輝。 芷江青山逶迤,溪河蜿蜒。舞水河自西向東以「S」型穿城而過,跨境 92.5 公里。縣城 歷史上有著名的「內八景」 、 「外八景」 。現倖存有「明山疊翠」 、 「秀水拖蘭」 、 「龍津春浪」 、 「楊溪雲樹」四景,古有許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詩填詞。城北郊明山,現為自然保護區,主峰 高 1008.2 米, 登頂峰可以飽覽城邑風光。 現今每逢農歷三月初三, 相鄰 3 省 18 縣數萬餘人, 興會於此,或歌或舞,熱鬧非凡。明山還盛產著名的紫袍玉帶石,宋高宗建王朝和慈祥太後 興建建頤和園時, 明山石均作為 「貢品」 進入 「雕欄玉砌」 行列。 清朝朝文人楊兆蘭曾作 《圖 書》贊明山峻秀: 「縟濃翠色,層疊綢密。峰峰相對,嶺嶺相銜??」 。明山腳下的舞水河上, 剛建成蟒塘溪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總投資 5 個多億, 已形成舞水湖區立體景觀。 縣城南郊 有芷江最大的古樹楊溪雲樹,樹冠面積 206 平方米, 有「天下第一傘」 之稱。 相傳漢末所植, 迄今已 2000 余年,仍枝繁葉茂。熊希齡有詩贊曰: 「一片翠雲矗岸稀,八百舞水樹依,野渡 三千累尊首,五嶽山界譽奇」 。位於縣西南洞下場的三處大溶洞令人眼花繚亂。距縣城 20 公里的羅舊花山寨,譽稱「花山仙姿」 ,擬投資 1200 多萬元進行第一期工程開發,正著手開 發「風景游覽」 、 「月湖垂釣」 、 「水上樂園」 、 「飛天纜車」 、 「寨主天王吊腳樓」等十大旅遊項 目。城西為桃花溪植被風景區,人稱縣城休閑的「世外桃源」 。此外縣城內還有愛情島、龍 井泉、白楊防護林等 50 多個景點。王守仁途經沅州賦詩《過羅舊驛》和《沅水驛》 。嘉慶二 十四年(1819 年)林則徐首次路過芷江,停 5 天,宿沅州府。他在日記《滇軺紀程》中, 對芷江的自然風景、人文地理作了一番客觀優美的評價。現城內鐵路橋、公路橋、風雨橋三 橋並通,整個城市環境優美,面貌協調。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Ⅱ 懷化紅色旅遊導游詞
懷化芷江受降紀念坊 秦時明月漢時關。芷江,在漢代即已建城。初名無陽,又叫沅州。也許是因為屈原流放沅湘時采擷岸芷汀蘭芬芳他的詩行吧,最後定名為芷江。 位於芷江縣城3公里七里橋鄉的芷江受降坊,是華夏大地唯一的抗戰勝利的建築紀念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 受降紀念坊為四柱三拱門,整個造型如同一個「血」字,象徵著中國人民經過長達8年多的浴血奮戰,用三千五百多萬同胞鮮血換來了勝利,同時教育國人永遠不忘血的教訓,永遠不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 紀念坊的領額是蔣介石所題的「震古鑠今」四個大字。立柱上分別題寫兩副對聯,中間一幅是蔣介石所題的「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側聯是李宗仁題的「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記名城。」何應欽將軍題寫:「名城首受降實可知扶桑試劍富士揚鞭還輸一著,勝地倍生色應推倒銅柱記功燕然勒石獨有千秋。」 草木蔥郁,鳥語花香。紀念坊附近的園地上栽種著各種花草樹木,其中有一種不知名的花正開得怒放,那鮮紅的顏色彷彿烈士的鮮血一樣印染著大地,和平之花是用烈士的鮮血澆灌而成。 紀念坊左側為受降舊址,由三棟黑色雙層木結構平房組成,呈長方「品」字天井型。左側為陸軍總司令、中國受降全權代表何應欽的辦公室。在「歷史不應忘記!」的標語前駐足留念。何應欽當年的辦公室掛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和「知足常樂」的座佑銘。 何應欽貴州興義人。早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抗戰爆發後,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944年任中國陸軍總司令,指揮了湘西反攻戰。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蔣介石從重慶飛抵芷江,在芷江作短暫的停留,並向全國人民發表的抗戰勝利廣播詞。一幅全身戎裝的蔣委員長大型圖像顯得格外醒目。 受降堂里掛著一幅孫中山的半身像,國民黨旗、國旗兩邊貼著孫中山的著名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像前有排成弧形的幾張桌子,上面鋪著潔白的桌布。對面擺著另一張桌子和四把漆黑的椅子,作為投降代表的座位。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時20分,受降會場外戒備森嚴。日本今井武夫等敗軍之將,一掃往日不可一世的狂妄,木然進入會場,接受嚴正的審判。受降儀式開始後,主持受降的陸軍總參謀長肖毅肅驗明降使身份,命令今井武夫交出了日軍在華兵力部署圖,並在備忘錄上簽字。芷江,寫下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抵禦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最光輝的一頁。 為什麼會選擇在偏僻的湘西小小山城芷江受降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芷江地處湘西邊陲,群山環抱,舞水奔流,地勢險峻,有「西南門戶、黔楚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抗戰時期,芷江建有當時全國第二大秘密飛機場,中美空軍混合聯隊500多架飛機、6000多官兵駐扎於此,對日軍具有較大的威懾作用。當時日軍還有相當實力,並有拒降心態,受降地選擇芷江,有利於戰略機動和安全警衛;第三,1945年,日軍調集8萬兵力發起以摧毀芷江機場為目的、企圖打通西南大通道的「湘西大會戰」,經過2個多月的作戰,日軍傷亡二萬八千多人,日軍的帝國夢在芷江徹底破滅,中國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戰大獲全勝,頓時芷江名揚四海。
Ⅲ 為什麼日本同中國簽訂唯一的投降書是在芷江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在課本上沒有提到芷江一字片語,這么重...
芷江縣城建有標志性建築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及受降堂。抗戰後的中國陷入內戰。借芷江苦撐的軍隊戰敗,芷江歸於寂寞。1966年更是遭到了嚴重破壞,所有「反動頭子」的題字被鑿滅殆盡。
字數受限。。。
Ⅳ 芷江受降 這個課題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據1945年《時代精神》四、五、六期合刊署名時集錦的《芷江受降記》一文記載:芷江定為受降地點,具有雙層意義。一、芷江為敵喪師折眾進攻未逞之重鎮,今春湘西會戰,為我轉勝起點,中國八載抗戰卒告勝利;二、芷江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廣大機場銀鷹相接,極為壯觀。城郊新車賓士,新裝備之戰士荷槍站立,一片朝氣,人見此,必凜於中國勢力,有所戒懼。這一分析,應該說是入木三分,切中肯綮。 抗戰後期中美唯一前進機場 芷江機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東方的第二大軍用機場,這座始建於1938年1月,後來又經過大規模擴修的機場,是中美空軍的秘密前進基地,由美國退役空軍上尉陳納德統率的美國志願航空隊,不斷駕機從這里起飛,給予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4年4月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以後,中國空軍先後放棄衡陽、桂林、柳州等機場,芷江機場成為中美戰略空軍唯一的前進機場,此時芷江機場的飛機數量增加到近400架。為確保芷江機場安全,中美空軍主動頻頻出擊,近攻白螺機場、汨羅兵站、岳陽基地;遠炸武漢、南京、九江、廣東日軍機場和軍事要塞,甚至出擊日本本土的工業城市和日本皇宮。數月時間,共擊毀日機近200架,炸毀船艦1000餘艘、戰車300多輛、軍用倉庫兩座。日軍視芷江機場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為了佔領芷江機場,突破湘西咽喉進入雲貴,確保東南亞水陸交通暢通。日軍於1945年4月發動旨在奪取芷江機場的湘西會戰。蔣介石命令何應欽親率兩個集團軍和駐芷中美空軍共約20萬兵力迎戰,陸軍總部也遷到芷江縣城。戰斗中,中美空軍飛機總數增至400多架,再加上美國空軍裝備了當時極為神秘的空對空導彈和遠紅外線雷達,日機聞風喪膽,中美空軍完全掌握了戰區制空權。在空軍和地面部隊的聯合夾擊下,日軍潰不成軍,湘西會戰以中國軍隊全勝告終。因此,選擇芷江這一日軍傷心地作為受降地,首先就給敵人以心理上的挫折感,使其誠惶誠恐。 抗日戰爭時期的芷江,為二戰盟國軍事基地、湘西會戰指揮中心和抗戰勝利受降名城。芷江抗戰文化博大精深,抗戰遺跡舉世無雙,抗戰文物珍貴精粹,紀實文史異彩紛呈,形成我國特有的人文資源。《抗戰勝利受降芷江紀事》一書,採取全景立體感極強的紀實手法,以歷史事件為綱的紀事體裁,全面、客觀、准確、翔實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震古鑠今地芷江受降、克敵制勝的湘西會戰、鷹揚雄風的中美蘇對日空戰等重大事件始末。全書輯芷江抗戰史料之瑰寶,集芷江抗戰名人名事名照之精華,實屬難得而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供國內外和海峽兩岸研究近代史參考。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一面反映時代變遷的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本書倘能喚醒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籍以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肅清日本反華勢力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罪行的影響,並為海峽兩岸開展抗戰文化學術交流有所裨益,有所啟迪,則令人感慨而欣慰!
Ⅳ 有步抗戰電影關於芷江機場的,叫什麼名字,在哪裡能看到正片
飛虎隊
Ⅵ 芷江有出過明星嗎我非想知道
還有一個韓國組合是芷江的 雖然不是很紅
Ⅶ 芷江受降紀念館主要講了什麼
芷江受降紀念坊位於芷江縣城3.5公里的七里橋村,原是國民黨空軍司令部群力禮堂,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國民黨政府在此舉行受降儀式。芷江受降紀念坊為中國惟一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建築物,建於1946年2月。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全球六座凱旋門(羅馬、柏林、米蘭、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紀念坊正南北向,西柱三拱門,青磚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坊面刻有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中正、李宗仁、於右任、孫科、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的題詞、對聯。紀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紀念坊記」206字銘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萬侵華日軍的今井武夫副總參謀長一行,奉侵華派遣軍司令風村寧茨之命令,由南京飛抵芷江進行乞降會談,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芷江受降」宣告了侵華日軍的徹底失敗,寫下了我國近代史上抵禦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光輝一頁。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史實,1947年2月,國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紀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縣人民政府報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1995年擴建、新建紀念抗戰勝利展覽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湖南省最佳旅遊景點」,蜚名海內外。主要景點有:
受降紀念坊:建於1946年2月,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全球六座凱旋門(羅馬、柏林、米蘭、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於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雲五等軍政要人的題詞額和《芷江受降坊記》206字銘文。坊上銘文的文采、對仗、用典有著耐人尋味的賞析價值。
受降舊址:建於1938年,由受降會場、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何應欽辦公室三棟魚鱗板雙層木結構平房組成。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應欽在這里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禮,簽發了載有投降詳細規定命令備忘錄24份,部署了全國十六受降區102處繳械點的受降工作;收受處理了與蔣介石、岡村寧茨、冷欣等人來往電函40餘份;確定了日本投降各項具體條款,受降簽字時間、地點,完成了接收日軍投降全部實質性工作。室內陳列的桌、椅、沙發等均屬原物。
紀念抗戰勝利展覽館: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而建於1995年。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設「八年抗戰」、「中國受降」、「毋忘歷史」三展廳。展出二戰文物214件,照片、圖表、電文291幅,中、美、英、蘇、德、捷、法、日等八國二戰時期的兵器一批。陳列文物這珍貴,資料之齊全,內函之獨特,堪稱國內「抗日歷史博覽館」。
資料展覽室:共陳列圖片98幅,它展示了半個世紀來慶典、瞻仰、建設、評價芷江受降等活動內容,融紀實性、史料性、觀賞性為一體,觀後催人奮進。
題詞、書法作品展室:室內陳列作品系先輩名將題詞之瑰寶,擷中外名流翰墨之精華,集抗戰詩詞楹聯之大成,使紀念館熠熠生輝,值得一賞。
受降紀念館內草木蔥郁,鳥語花香,獨一無二的文物資源和特殊魅力,吸引著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前來參觀瞻仰。被國內外報刊載雀為「中國凱旋門」、「八年抗戰的偉大名號」、「抗日民族戰爭的歷史豐碑」,成為紀念歷史,昭示後人,激勵炎黃,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系海峽兩岸精誼的紐帶,架通中美友誼的橋梁和旅遊觀光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