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的特色傳統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相聲,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
5、廟會,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Ⅱ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劇、相聲。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別是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帽兒胡同、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胡同、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起源於華北地區,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2)介紹北京文化特色策劃書擴展閱讀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緻,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佔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Ⅲ 北京的傳統文化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Ⅳ 北京文化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北京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聖地。北京的旅遊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遊。古代的故宮、天壇、北海、頤和園,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升國旗儀式……,都是都城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北京,首先要到天安門前留個影,到人民大會堂去轉一轉,因為這里是祖國的象徵。「都城文化」這四個字衍生出了諸多隻有北京才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譬如關心時政,參政意識強,文化素質高,精英雲集,官派作風,輕商鄙利,好面子,喜擺譜,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們就擇其要者談一談。
一、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作為數朝古都,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政府機構林立,各國使館雲集,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政由此發布,各種國內外信息向此匯聚,甚至連各種小道消息也從這里向四方傳播。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北京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覺悟從總體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個順口溜流傳很廣:「北京人什麼都敢說,東北人什麼都敢幹,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幾句話點出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別。「敢說」是指北京人敢於批評時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責任感很強。比如在茶館里,南方人喝茶,談的多是家長里短和生意場上的事,而北京人喝茶,聊的常是國家大事,這在過去難免要犯些忌諱。所以老舍先生在設計話劇《茶館》布景時,一個突出的細節,就是在牆上貼了這樣一張告示:「莫談國事」。由此可見,北京人關心時政,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歷史上,北京成為多次大規模群眾政治運動的策源地,原因就在這里。
二、高素質的市民文化
北京作為都城,也是精英薈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組數字也許能說明這一問題:北京現有高等院校65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88所。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0萬餘人,科技人員8萬多人,國家兩院院士有50%在北京,人才指標居全國榜首。北京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受教育條件,由於高校眾多,北京高考生員的錄取率達70%以上。北京有著全國最高級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碩士、大學本專科學生,有著最高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北京人的高素質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北京市民的一舉一動,常常會顯現出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遠,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遠,這就是北京人。在經濟上,北京雖然是個典型的消費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產業上,卻是全國最大的產出城市。這就決定了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三、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北京自成為定鼎之地後,便是達官顯貴雲集之所,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個特點。官多的結果,就是官場上的習氣與作風滲透到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就連普通的平頭百姓,也會時不時地打上幾句官腔。古人雲,宰相門前七品官,何況是天子腳下呢?聽聽老北京人說話時拖著的官腔,看看老北京人遛彎時踱著的方步,讓你不能不相信這句古話。
官本位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北京人的自命清高和輕商鄙利。北京服務行業的官商作風是全國聞名的,北京人把什麼工作都當「官」來做。顧客到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有賣與不賣的權利,因此顧客要賠笑臉,說謝謝,好像東西是經他批准後才賣給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車,售票員就是你的領導,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擠到他跟前去買票,因為門口就是他的辦公桌;你要坐計程車嗎?得看你去哪,堵車的地方人家就拒載。在大多數北京人的觀念中,不管幹什麼,掙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的眼中,體面和尊嚴高於一切。而在上海和廣州人眼中,北京人著實有點傻,世上哪有有錢不賺的道理?可見,官派作風給北京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在北京,雖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氣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北京的小市民與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舉止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區別來自官場風氣對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好擺譜。據我所知,「擺譜」一詞大約產生於清代,本意是擺出家譜給人看,原本並無貶義。歷史上滿族人是比較愛擺譜的。因為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於部落分散,滿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通史,它的歷史記錄,多半是通過對自己家譜的翔實的記錄得以實現的。長者給後人講史的一個基本方式,就是給孩子們述說自己的家譜。滿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講古,小的失了譜。」但滿族進關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這一勤勞善戰的民族,一夜之間變成了特權階級,他們不工、不商、不農、不桑,無論是誰,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雜稅,而且還可以按月領到可觀的錢糧。不勞而獲的悠閑生活,使得眾多的八旗子弟逐漸失去了勤勞勇敢的本色,成為游手好閑的大爺,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寄生者。他們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就是到《八旗滿洲氏族宗譜》中,去尋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輝煌,並以此顯示自己家世的榮耀。於是,數祖擺譜成為一時風尚。辛亥革命後,清朝統治雖被推翻,但八旗遺風卻一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人。人們常說北京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與好擺譜的心態不無關系。試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後,若做了「不體面」的活兒,連自己的面子都過不去,更不用說祖宗的面子了。北京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北京人的錢都掙去了,其實,北京的就業機會不少,影響就業率的原因不在沒有職位,而在於北京人從老祖宗那兒遺傳下來的虛榮懶惰的毛病。解決北京人就業的關鍵不在騰出多少職位,而在於改變北京人頭腦中的傳統觀念,觀念不改變,就是騰出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個表現就是處事圓滑,說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這樣一首民謠:「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謂「京油子」,是指北京人處事圓滑,辦起事來四平八穩,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中正平和、閑散庸碌的作風,在明清時期的京師官場非常盛行。據說清道咸時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諳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門生故吏滿朝廷,當別人向他請教為官之道時,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開口耳。」時人作詩諷刺晚清官場說:「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晚清官場的遺風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北京人。北京國家機關多,事業單位多,國營企業也多,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人明顯多於其它城市,這種機制是官本位文化繼續存在的土壤。因此,北京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說得多,乾的少,干成功的更少」。「北京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為,與平民無涉,但北京出不了典型,則不能不說是北京人的問題了。只要回頭看看近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中央一個政策下來之後,外地人已經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但北京人還在開會學習,學習開會,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經成為北京在經濟上走在其它省市前頭的一塊絆腳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提倡真抓實干,勇於實踐。
四、封閉自大的圍城情結
有人說北京文化是多元文化,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數次入主中原,定鼎北京,造成了多次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他們對北京文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們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馬虎」、「磨蹭」,飲食中的白水羊頭、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遺存。但是,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游牧民族對北京文化的改造多限於衣食住行這些表層文化,而在深層文化上,他們更多的是為漢族所同化。環境決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脫離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環境,就必然會被新居地的農業文化所替代,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以說,老北京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農耕文化。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北方游牧民族「不以敗北為恥」。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無法定居。如果與鄰國開戰,一旦敗北,帶上妻兒,趕上牛羊,一走了之,這對於他沒有任何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了牧場。因此游牧民族領地的觀念比較淡薄。但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敗北,他們就要背井離鄉,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將一無所有。嚴酷的環境逼迫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對於這些不善戰事的農耕民族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層層的圍牆將自己包圍起來。所以,中國的農業民族,特別是與強悍的游牧民族比鄰的北方農業民族,很早就有了築牆的習慣,大到萬里長城,中到各城鎮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戶的院牆。為保險起見,有時圍牆還不止一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小農文化封閉保守的傳統。
北京是典型的城的世界。北京的城牆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北京城有三重城牆,最裡面一層是宮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長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外加築全長約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這些堅固的城牆在阻擋敵人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鑄成了一種封閉的文化心態。作為權力中心,都城之內的文化確實具有著較高的品味,在眾多的鄉民面前,城裡人無疑是文明的代表,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們養尊處優進而固步自封。而這種心理無形中又阻拒了來自遠方的異域文明。北京人之所以能成為北京人,正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圍城裡。
Ⅳ 介紹北京文化,歷史,風土人情,作家作品,旅遊景點.300字以上!!!!!!!!!!!!!!!!20分鍾內!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天安門20餘公里,佔地290公頃。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元年(1153年)即在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後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瓮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圓」。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牆,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寶雲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琉璃塔倖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築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辟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游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之地。風景游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 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 雲門、排雲股、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築,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 像一條綵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著東面前山建築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
佔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築——香岩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我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 萬壽山以南,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面分為東西兩半,西堤有六座橋梁,以玉帶橋最為有名,遠遠望去,如玉帶輕飄。據說,乾隆皇帝,慈禧太後都愛游西堤。慈禧曾在這里化裝成漁婆,命太監李蓮英扮成漁公,二人合影留念。與西堤相接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中段有仿盧溝橋而建的十七孔橋,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64隻。昆明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三座大島,十七孔橋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頤和園三大景區,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美景;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不同特點的建築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作為清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頤和園記錄了宮廷生活的許多史實,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萬壽山古稱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為杭州西湖,稱為「西湖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登臨,留下許多優美詩篇。由於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氣襲人,這樣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營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園最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完成於彼。其中的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籌備慶賀太後60壽辰的名義,乾隆帝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瓮山改名萬壽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三山五園」皆化為焦土,所有珍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漪園進行復建,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造景百餘處,雖然寓意繁豐,但突出地體現著皇權與神權的至高無尚,無一處不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
這座歷史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自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數百萬人,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一。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Ⅵ 北京的文化特點是什麼(100字的 )
一類是皇家顯明的,另一類是民間傳統的,第三類是市井隱形的。
第一類不用在此多說,第二類樓上說了不少,第三類不能隨便說。
換個說法就是三大特色匯聚一起。
帝國之城顯現皇家文化傳統,顯然不用說了。
民眾之城顯現民間文化傳統,吃喝玩樂事業學業樣樣都有。
神秘之城隱藏居室、道士、真人等等,當然很難說明了。
北京特色傳統文化
(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Ⅶ 北京的特色是什麼
北京的特色:四合院、胡同、京劇、相聲。
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起源於華北地區,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與其他幽默表演不同,相聲強調說唱,與八旗文化一脈相承,連闊如曾說:「相聲這種藝術就是由『八角鼓』產生的。
(7)介紹北京文化特色策劃書擴展閱讀
(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Ⅷ 北京的特色是什麼
北京特色傳統文化(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8)介紹北京文化特色策劃書擴展閱讀: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
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Ⅸ 微寫作 古都北京文化底蘊深厚,請用150字左右向人們介紹一個頗具北京特色的傳統節日場面。要求:盡量
北京有著4 千多年的歷史。遼代以後,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很多。如故宮、景山、北 海、中南海、頤和園、天壇、地壇、長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周口店中國猿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等。很多建築物造型奇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思想。如天壇是一個圓丘,地壇卻成方形,這正符合我國古代的"天圓地 方"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