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二十六年確指什麼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
2005-09-01
1月3日日本飛機在濟南、青島上空散發鼓動「自治」的傳單。5日,南京政府外交部就此向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提出嚴重抗議。
1月30日日本軍用飛機連日在濟南、青島任意降落。
2月7日長清縣宋家橋黃河漫決,口門寬約150米。6月14日堵合。
2月18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寬中將一行10人抵濟南「游歷」。
2月山東省立工業試驗所所長宋樞宸研製成功毛管式「愛國油燈」,可用植物油替代「洋油」(煤油),極宜推廣。省政府撥款2萬元交實業公司辦廠製造,推行各縣鄉村採用。
3月22日日駐華武官喜多誠一由天津竄至濟南,鼓動「華北五省自治」。
3月「博文學會」與沈旭主持的「國防詩歌協會」合並,成立山東文藝青年協會。5月,該青年協會又與平津流亡同學會、東北流亡同學會、山東留日同學會、濟南學聯等抗日救亡團體聯合成立革命文化團體「文化友聯社」,出版內部刊物《聯系》。
3月中共歷城特別支部建立,陳堯賢任書記。
4月14日歷城縣政府由濟南內城遷駐王舍人庄。
4月24日武訓百周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在濟南成立,是日召開發起人會議,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李文齋、濟南市長任居建等60餘人與會,決定拍攝武訓行乞興學電影,擴建武訓林墓和武訓所辦的3所學校等。
春中共濟南市立中學、濟南女師支部恢復建立,陶端予、郭秋涵分別任書記。
春中共濟南鄉師支部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選送一些進步青年去延安,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培養革命幹部的指示,先後送學生丁萊夫、尤維武、劉登岫和教職員張奉先、曾紹敏、陳季華、周銘三、張承印等人去延安學習。
春東北大學流亡學生赴南京請願路經濟南,山東省學聯組織濟南各中等學校學生千餘人到車站迎接、慰問,並贈送一面寫有「聲援東北大學南下請願」的大旗。
5月6日南京、濟南間長途電話開通。
5月15日日本日龍艦艦長宇垣大佐率軍官6名來濟南「考察」。
5月濟南學生救國聯合會和濟南「民先」隊部在橛山召開各校活動分子會議,到數百人,聽取抗日救亡形勢報告。
5月彭雪楓受中共中央的派遣,來濟南做韓復榘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6月濟南市已建立中共基層支部11個,共有黨員150餘名。
7月7日駐守河北宛平縣盧溝橋的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7月中旬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會議,傳達黨的蘇區代表會議、白區代表會議精神,研究領導全省人民進行抗戰的問題。會議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根據黨中央的決定,省委由黎玉、林浩、張霖之組成,黎玉任書記,張霖之任組織部長,林浩任宣傳部長,景曉村任秘書長。
7月中旬濟南市教育界抗敵後援會成立,共產黨人楊滌生等被選為負責人。
7月被關押在山東高等法院看守所的共產黨員,在獄中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了捐款抗戰的絕食斗爭
7月中共中央派張經武來濟南開展對韓復榘的統戰工作。經多次會談,韓同意釋放政治犯,並接受共產黨的建議,在第三路軍中組建政訓處,由堅持聯共抗日的進步人士余心清任處長,著手培訓政治工作人員。9月至11月間,張曄、李林、趙健民、理琪、姚仲明、張北華等一大批被關押的共產黨幹部陸續出獄,分赴山東各地開展抗日斗爭。
7月韓復榘拒絕日本政府讓其「中立」的引誘,為表示與日決絕,限令駐濟日領事館人員及僑民撤走。
8月1日菏澤地震(七級)波及濟南。凌晨4時36分感覺震動,一分鍾後停止,約10分鍾後又震動,較第一次為輕。下午6時41分又震動兩次,中間相距只半分鍾,合計震動時間30秒。
同日《華北新聞》受各界委託,是日起代收代匯救國捐款。至8月31日,共收捐款2893.7元。進入9月份,捐款數目日益增多,身處社會底層的妓女亦踴躍捐款。截至9月15日,半月時間《華北新聞》代收捐款9988.55元。
8月3日日軍沿津浦路南犯,進逼山東。是日,韓復榘布告安民,告誡力持鎮靜,安心居住,勿妄自驚擾。
8月5日受戰事影響,津浦鐵路改在濟南與浦口之間運營。
8月6日濟南市自治區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各區以坊為單位,組織救護消防隊;印製防空警號及防毒簡易辦法淺說,分發市民,以備萬一。
8月11日因黃河水盛,玉符河渲瀉受阻,凌晨3時許在長清縣宋家橋處漫溢。4時許沖決該處民埝,口門寬約100米,流量500立方米/秒以上。水分兩股,一股循小清河東流,一股漫小清河南岸,過趙家莊、演馬庄奔向濟南。小清河水充盈,多處外溢。晚,濟南北商埠靠近小清河的村莊被淹。
8月12日北商埠大水上漲不已,當局組織民夫在官扎營北口各路築起5尺高土埝。晚10時,埝根之水已深達半米,黃河大堤以南、官扎營以北盡成澤國,3萬餘人受災。18日水勢始減。
8月15日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抵濟,與韓復榘商談津浦線北段對日軍作戰問題,遭韓冷遇。
8月17日晨,駐濟日本領事有野、武官石野率最後一批日僑267人,搭乘膠濟路專車離濟赴青返國。至此,駐濟日領事館人員及日僑已全部撤離。
8月18日韓復榘宣布膠濟鐵路戒嚴。
同日《華北新聞》報道,長清縣境沙河漫溢,兩岸數十村莊被害,因水勢過急,又在深夜,淹斃村民甚多。
8月20日濟南被水難民開始向魯南遣送,是日,1500多人乘火車南去。9月11日,最後一批災民被送往兗州收容。
8月22日濟南市舉行防空警報及燈火管制演習。
8月中共華北聯絡局派張友漁來濟南,負責對韓復榘和國民黨第三路軍的統戰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山東聯絡局,張友漁任書記。
8月大批平津流亡學生、教員抵濟,在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下,成立平津流亡同學會,負責接送和動員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抗日工作,並設立「民先」駐濟聯絡站和山東省救亡促進會。「民先」總部宣布:濟南「民先」為其下屬組織,由李度、孫炳文等人負責。
8月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濟南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韓復榘負責指揮山東方面的軍事,並調一炮兵旅由徐州開往泰安駐防。韓復榘被委任為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所部5個師及手槍旅擴編為第十二、五十五、五十六軍,孫桐萱、曹福林、谷良民分任軍長。
8月為敦促韓復榘守土抗戰,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市委在山東民眾教育館組織召開1000多人的群眾大會,要求韓復榘出兵抗日。共產黨人孫陶林和進步民主人士王祝晨、辛葭舟等講話,會後遊行。隊伍行至七大馬路,與上街尋釁的日本浪人發生沖突。韓復榘派執法隊逮捕了楊滌生等10餘名學生,不久釋放。
8月為抵抗日軍南侵,鐵路工人將津浦路濟南至德州間線路破壞。濟南新城兵工廠遷往西安。
9月18日上午,紀念「九·一八」六周年市民大會在民眾體育場舉行,濟南各機關、團體、學校及東北、平津流亡學生會等萬餘人到會。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張紹堂、濟南市長任居建、東北及平津流亡學生代表和留日同學會代表相繼講話。大會通過決議:通電全國及國民政府並前方戰士;本市今日絕食或節食,捐款救國。當日,《華北新聞》代收捐款近3000元。
9月「民先」山東省隊部成立,設隊部於濟南師范,孫陶林任隊長。與濟南「平津流亡學生會」一起,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宣傳,並負責接送和動員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抗日工作。
9月北平學生流亡劇團到達濟南,成員有榮高棠、楊易辰、張瑞芳、阮若珊等。先後兩次在省會廣播電台進行廣播演出。
9月濟南婦女聯誼會成立。通過在韓復榘等高級官員的眷屬和上層女知識分子、知名人士中開展工作,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推動上層人物抗戰,並開展抗戰募捐活動。
9月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共山東省委和「民先」山東省隊部的領導下,山東文化界抗敵救亡協會在濟南成立。
9月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派遣紅軍幹部洪濤、廖雲山、廖容標、韓明柱、趙傑等到達濟南,後經中共山東省委分配至各地領導抗日武裝起義。
10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第三集團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在濟南開學。韓復榘任主任,第三集團軍政訓處處長余心清任副主任並主持訓練班的工作。原在北平各大學任教授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張友漁、黃松齡、齊燕銘、許得瑗等擔任教官。學員大多數是山東的愛國學生、教員和平津的流亡學生、「民先」隊員,其中少數為共產黨員。講授的課程有「國際形勢」、「中國問題」、「動員群眾」、「游擊戰爭」等。訓練班共培訓學員千餘名,對山東抗日力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中共山東省委還組織一批黨員、進步青年、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戰地服務工作團」,分赴第五戰區李宗仁所屬各部及西北軍、東北軍中推動抗日工作。
10月26日濟南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在市政府大樓成立,推選委員27人,其中常委7人,設置總務、慰勞、宣傳、募捐四組。
10月鑒於日軍已進犯至魯北,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山東各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10月根據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市委的指示,在濟南地區活動的大批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分赴全省各地,恢復建立黨的組織,發動和領導敵後抗日武裝起義。少數有隱蔽條件的黨員留在市內堅持地下斗爭,並成立中共濟南市工作委員會,陳隱仙任書記。
10月長清縣抗敵後援會成立,推選張耀南為主任,會員70餘人,多為「民先」隊員。
10月濟南鄉師、濟南師范、濟南高中、濟南初中等公立學校南遷。
10月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等人將館藏重要古籍及珍貴文物轉移。先後經武漢、重慶至樂山,存放於大佛寺附近的山洞裡。新中國成立後運回濟南。
10月第三集團軍政訓班創辦《救國導報》,黃松齡任主編,大量報道各地抗日消息。12月下旬濟南淪陷前夕停刊。
11月8日日軍飛機至濟南上空轟炸。
11月13日馮玉祥、韓復榘率第三集團軍在黃河北津浦路沿線與南犯的日軍展開激戰。日軍飛機參戰並大舉轟炸濟南。次日,日軍侵佔禹城,中國軍隊退守晏城、濟陽。
11月15日韓復榘部各軍向黃河南撤退,並炸毀濼口黃河鐵橋。日軍攻至濟南黃河北岸,在鵲山村殘殺村民90多人,殺傷50多人,製造了「鵲山慘案」。
11月16日韓復榘所部全部退守黃河南岸,與日軍隔河對峙。
11月17日「民先」山東隊部組織示威遊行,開展沒收日人在華財產的活動。
11月19日中國軍隊渡河反擊,克復桑梓店。21日攻克濟陽。不久復退守黃河南岸。
11月20日山東省政府移駐泰安。
11月中旬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轉移至泰安。中共濟南市委隨即撤銷,市委領導成員被分配到各地,參加抗日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
11月韓復榘一改素來「禁煙」主張,強行向濟南百姓派銷煙土,全城為之大嘩。
12月7日日軍隔黃河炮擊濟南。
12月中旬章丘縣小學教員李曼村、宋樂生等人在祖營塢村集會,成立「章丘縣人民抗日救國會」。會後分赴各村,聯絡愛國青年學生,籌建抗日武裝。
12月23日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兩萬餘人兵分兩路,從齊河與濟陽以東渡過黃河,包抄濟南。
12月24日韓復榘逃離濟南。所部奉韓之命令,連日在市內公開搶掠銀行、工廠、倉庫,並放火焚燒省政府各機關、高等法院、火車站、裕魯當、進德會、國貨商場等,名曰「焦土抗戰」。
12月26日日軍又自濼口渡河,炮轟濟南。
12月27日日軍炮轟濟南竟夜。凌晨,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第十二軍孫桐萱所部奉韓復榘令丟棄濟南,不戰南逃。舊軍閥馬良等人迎接日軍入城,濟南淪陷。
12月29日日軍特務機關召集濟南成記、成豐、惠豐、華慶、寶豐、豐年麵粉廠及成通、成大、仁豐紗廠廠主開會,宣布分批對各廠實行軍管,由日本「三菱」、「三井」等洋行派人前往各廠,先行查封。當天,成大紗廠即被日軍佔領,並宣布改為「軍管理魯豐紗廠」。
12月30日日軍侵佔長清縣城。
12月下旬中共長清(黃)河北特別支部在趙官鎮成立,孟若玄任書記。
㈡ 南京浦口區長達管道集團
浦口區委常委
瞿為民:
現任職務:區委書記,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委書記
籍貫:江蘇 南通 出生年月:1966年7月 入黨時間:1985年10月
分管工作:主持區委和高新區工委全面工作。分管區人大、區政協工作。聯系江北新區黨工委(籌)。
王 磊:
現任職務:區委副書記、區長,高新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籍貫:江蘇 南京 出生年月:1964年9月 入黨時間:1993年5月
分管工作:主持區和高新區管委會全面工作。分管編制、審計、監察、人民武裝、公安等方面工作。聯系江北新區管委會(籌)。
李好平:
現任職務:區委副書記、區政協主席
籍貫:山東 長清 出生年月:1961年8月 入黨時間:1988年4月
分管工作:主持區政協全面工作。協助書記處理區委日常工作。負責黨的建設、農村工作,協助分管編制工作,分管全面深化改革、科技、機關思想作風建設、黨史、統戰、對台、僑務、工商聯、雙擁工作,分管區委辦公室(政研室、機要保密局)、老山旅遊度假區工作,協調服務駐區部隊和科研院所。
蔣曉平:
現任職務:區委副書記
籍貫:江蘇 南京 出生年月:1970年1月 入黨時間:1994年5月
分管工作:負責對口援建新疆伊寧市工作。
閔一峰: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工委副書記(正局)
籍貫:江蘇 揚州 出生年月:1969年11月 入黨時間:1996年11月
分管工作:負責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日常工作。
李 暉: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籍貫:江西 新余 出生年月:1970年11月 入黨時間:1990年12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常務工作。負責發展改革、綜合經濟、財政金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有資產管理、市場監督管理工作。協助分管審計、監察方面工作。協助聯系江北新區有關工作。
陳潺嵋: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副區長,浦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
籍貫:四川 蓬安 出生年月:1968年11月 入黨時間:1996年8月
分管工作:負責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新市鎮(小城鎮)建設工作。分管浦口經濟開發區、海峽兩岸科工園、紫金(浦口)科技創業特別社區開發建設工作。
鄧 林: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紀委書記
籍貫:江蘇 江陰 出生年月:1962年10月 入黨時間:1994年8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分管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分管區督察辦工作,協助分管區級機關思想作風建設。
任家龍: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籍貫:安徽 無為 出生年月:1966年3月 入黨時間:1987年7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組織員辦、黨代表聯絡辦)工作。分管組織、幹部、人才、基層黨建工作,分管群團、關工委、黨校、老幹部工作。
趙德本: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籍貫:江蘇 南京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入黨時間:1978年11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委政法委(綜治辦)工作,分管政法、維護穩定、法治、社會建設、國家安全工作,分管區法院、檢察院、信訪局、610辦、維穩辦工作。
鄭曉明: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籍貫:江蘇 南京 出生年月:1974年2月 入黨時間:1998年4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委宣傳部(精神文明辦)工作。分管意識形態、精神文明建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廣電、計生、體育等方面黨的工作,分管文聯、科協、社科聯工作。
梁 寧:
現任職務:區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籍貫:安徽 淮北 出生年月:1970年11月
入黨時間:1990年10月
分管工作:負責區人武部黨的工作。協助分管雙擁工作和協調服務駐區部隊,聯系人防工作。
㈢ 長清區的奧運火炬手有那兩位,分別是誰
長清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於曉玉
長清區72歲的趙金川老人
濟南老齡工作簡報(2008年第1期總141期)
--------------------------------------------------------------------------------
發表日期:2008年1月8日
濟南老齡工作簡報
第1期
(總第141期)
濟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2008年1月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市72歲老人趙金川獲准奧運火炬手
趙金川老人,原濟南市長清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區文聯主席。1984年曾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1998年退休後,積極組織參與各種全民健身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譜寫了與奧運的不了情。
趙金川退休後,為迎奧運,帶領退下來的老朋友,開展了支持「北京申辦奧運,歡樂登山年」活動。由於他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風貌,2002年5月奪得了全國健康老人登山大賽第二名,被授予「全國健康老人登山名星」榮譽稱號。2005年趙金川又倡導成立了長清區老年登山協會,短短時間發展會員200多名,建立了11個登山中心組,成立了百人組成的大峰山登山隊,開辟了石麟山、文昌山、鳳凰山三大登山基地,形成了全區登山健身網路。2006年7月9日,長清區成立了城管老年志願團,趙金川被選為團長,發展會員267名,建立了20個分隊,他們走街串巷治理臟亂差,僅去年以來,先後開展志願服務115場次,共清理小廣告21053處,整理亂存亂放車輛12500多輛次,發放宣傳材料13600多份,幫助業戶退路還廳8330餘次,與經營業戶結對子158戶,成為城市一大靚麗風景線。趙金川因熱愛公益事業被評為長清區道德模範、濟南市道德模範、濟南市十大魅力家庭、山東省模範老人。
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在全國選拔,聽到這個消息他格外激動,他認真閱讀奧運火炬手選拔標准,逐條和自己進行對照,有一個念頭格外強烈,他決心參加奧運火炬手的競選,為泉城老人爭光。去年7月,他報名參加了「你就是火炬手CCTV—聯想奧運火炬手的選拔濟南賽區的比賽」,在比賽前夜,他特意寫了一首《奧運火炬手之歌》,在比賽中深情的進行了演唱,博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光唱不跳非好漢,一曲唱罷,他還為大家獻上了拿手的跳繩表演,一分鍾240多次的成績,讓很多年輕人都拍手稱贊,成為老當益壯的奧運超越者。後經濟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推薦,組織審核,日前趙金川老人已獲得北京奧組委的正式批准,成為濟南市一名7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奧運火炬手。
生逢盛世,當有作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表示說:我能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奧運相約,親身參與,是我畢生的追求和榮耀,他決心為奧林匹克獻出赤子之心,當一名優秀北京火炬手,把長清老年人,泉城老年人,中國老年人的良好精神面貌,通過火炬傳遞給世界!
㈣ 長清鎮的人物簡介
原名崔建義,長清縣城關鎮徐家窪村人,生於1918年。1937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4月參加抗日救亡團體「文化友聯社」,10月參加了長清縣抗敵後援會。1938年11月,任中共長清縣委組織部長。1939年5月任中共長清縣委書記。同年12月,調任泰西地委工作部部長。1940年11月被派往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並參加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冀魯豫一地委、魯中南七地委組織部長等職。1949年2月,奉調隨軍南下,任中共浙江省建德地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浙江省金華地委書記、溫州地委書記、浙江省工業部長、哈爾濱鍋爐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大連工學院黨委書記、駐葉門民主共和國、突尼西亞共和國大使館大使,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等職。
張有壬原名張培林,系長清縣長清鎮老徐村人,生於1920年12月。1936年冬在濟南師范讀書時, 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和抗日募捐活動。1937年2月,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同年10月參加了長清縣抗敵後援會。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西區抗敵自衛團四大隊政治戰士,一大隊指導員、長清縣獨立營教導員,一軍分區一團政治處主任,四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轉戰冀魯豫平原,後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建國後,歷任師政治部主任,軍事檢察院處長,黨政保衛部處長,總參三部九局政委、軍副政委。1981年1月離休。 1956年11月生,長清縣長清鎮人,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自1986年搞特種養殖。現任長清縣特種養殖研究所所長,長清縣獺兔養殖推廣服務基地經理,高級畜牧師。 自1993年以來,帶領全體人員,歷時3年完成了省科委下達的「獺兔毛皮質量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找出了獺兔毛皮特性及生長規律,對獺兔品系的選育和制裘工業提供了科學依據,其成果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完成了市科委下達的「獺兔養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科研項目。自1994年先後與省內外有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聯合完成了「池塘高密度人工養殖鱔魚」及「甲魚飼料添加劑的研究與應用」 科研項目。通過先進技術的推廣,使養殖場遍布縣內11個鄉鎮,發展到5省47個市縣。他先後被命名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山東省科技大王、山東省青年星火帶頭人、濟南市勞動模範、泉城優秀人才、市新長征突擊手、市科技星火帶頭人標兵、市鄉村優秀科技人才、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為濟南市第十屆政協委員。
㈤ 200~300字景色描寫的作文
紅色的馬山
康 橋
馬山是泰山西北麓一座峻美的山,雖然海拔只有512.3米,但在當地人心裡:馬山比泰山還要高。
馬山山勢雄渾俊秀,形似卧馬,她東倚泰山,西傍黃河,南望曲阜,北靠泉城,是古齊國伸向中原的觸角。馬山有許多神奇的傳說,馬山最為神奇的是她的山腰間有百萬株柏樹組成的「毛主席萬歲」的巨型標語,這是五十年多前意氣紛發的馬山人把自己神聖的感情,傾注在馬山的歷史書寫,榮載基尼斯紀錄。
走進馬山,你就走進濃濃的紅色情感之中,走進紅色的溫暖之中。在馬山的東側,我們迎面就能看到開闊的斜坡上,那100多萬株柏樹組成的巨副標語,平均字高235.2米,寬142.6米,一個字就有50畝地的面積那麼大。
「毛主席萬歲」字體最高的要數「歲」字,高260米,字體最寬的要數「萬」字,寬達161.5米,筆畫最寬的要數「主」字了,寬30.8米,南北總長共764.8米,總面積達276.9畝,這么壯闊的工程,半個多世紀前的馬山人是依靠什麼栽種出現代人和現代技術都難以做到的奇跡呢?
庚寅初冬,我和大眾日報社著名記者鄒山虎在長清宣傳部張玉清部長和長清作協陳瑩主席陪同下,來到馬山。寒冷的天氣,讓馬山清靜了許多,但冬天的馬山並不蒼涼。馬山的松柏在冬天還是翠綠的,而且滴著松油;我們腳下的小草已經變黃,它們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有些燦爛的樣子,隔不遠就會遇到還在散發著清香的野菊花……側柏、刺槐,大樹參天,懸崖百丈……
在馬山,你只要遇到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能清晰地回憶起當年種植標語的情景。今年68歲的董傳水,他就是當年種植過標語的一位老人。董傳水手指著遠處的標語對我們說:1959年,人民公社剛剛成立,馬山人民為表達對共產黨對毛主席無限的崇敬和熱愛,由公社副書記張廣林和齊秉祥,組織張毅等四位美術教師,運用原始的標桿、皮尺、紙張和石灰等工具和材料丈量,人在三公里以外觀察調整,規劃設計。那年的三月底,馬山鎮公社組織全社53個村的村民和社直各部門人員以及學生2萬多人上山栽樹。
另一位老人激動地說:毛主席在我們心中,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能夠上山親手栽樹就是對共產黨和毛主席恩情的最好報答。當時,全社人民積極響應,栽樹那天,天剛蒙蒙亮,鑼鼓聲就在整個馬山回響,漫山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壯觀場面我終身難忘。當時,我們是帶紅領巾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挖坑,用一雙雙小手培土,老師表揚我們比大人還要栽得好。下午三點多鍾,一百多萬株柏樹苗就准確栽植在「毛主席萬歲」二十九筆筆畫中。我們雖然出了不少汗,但感覺渾身還有使不完的勁兒。
張玉清部長是馬山人,他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寫過許多文章,張部長說:「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栽在了馬山山坡上,更留在了馬山人民的心坎里。他說這項綠化工程是政府的組織,領導的智慧,群眾的心願,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大傑作。
栽樹容易,成活難,要讓十多萬株柏樹全部成活就更難,尤其是這陡坡上的數百萬株柏樹,澆水相當困難。栽樹那天,天空出奇的晴朗,樹栽上以後,所有的人都在心裡盼望下雨。兩天後,天空中飄來幾塊白雲,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雨水不大不小,就好像是專門來為這百萬株樹苗澆灌水,雨後所有的樹苗全部成活。
上個世紀的女作家陳衡哲曾在她的《小雨點》中寫道:「當大地渴望甘霖的時候,即使遠天一聲雷,一片雲,也會使?誦牢浚羰怯杏甑紋歡攏嗣潛慊嶁老踩艨竦馗行凰蟮亟澇都親∷?……」是的,雨水來時,馬山人是歡欣鼓舞的,不僅僅是馬山人,馬山也永遠地記住了那場及時雨。
神奇的馬山!相傳:泰山、五峰山和馬山是三姐妹,她們在泰山奶奶的關照下成長得很快,尤其是馬山長得更快,在馬山快要超過春泰山時,泰山奶奶就派馬車鎮壓,馬車碾斷了馬山的腰,而被碾斷腰的馬山成長得更快了,執行玉旨的馬車眼見闖下了大禍,怕回去不好交差就用金箸射穿馬山的心臟……
然而,馬山是不死的。只是馬山有了經驗,不再長高一寸。不再長高一寸的馬山是馬山人心目中比泰山還要高的聖山,清末長清有位秀才寫過這樣的詩:滿路飛花滿嶺松,岩高削出玉芙蓉。鳥聲清亮泉聲雅,人立馬山第一峰。
一座神聖的山!它最早的傳記是《左傳》中記載的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攻克齊國的故事。馬山悠久的歷史和傳說遠去了,我們能仰望和領略到的是現代的馬山人精神和馬山文化。
一九七六年八月,馬山發生了大面積蟲災,「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也未能倖免。僅兩天時間,大片柏樹葉被「柏蠶」啃掉。黨委政府組織幾千名中小學生上山滅蟲保樹,盡管行動很及時,但樹仍被啃的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和樹干,人們痛心不已,因為這些樹已深深根植在了馬山人民心中。據當地的老人們講,在他們的記憶里,還沒有聽到過這些柏樹「招災」。到了九月九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與世長辭了,來年春天,光禿禿的柏樹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並且更加茂盛。
改革開放伊始,社會上出現了伐樹致富風,有關部門負責人拿著紅頭文件,先後三次來到馬山,責成當時的黨委書記李近仁砍伐這些樹木,李書記堅決地抵制了。
五十年的風吹雨打中,在馬山人民精心的呵護下,這100多萬株柏樹茁壯地成長,青翠動人,除「主」字的點部在1976年唐山震大地震時,被馬山頂震落的一塊巨石擊中外,都完好無損,一位村民說:「那次地震使標語中的「主」變成了「王」,不久傳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我們馬山人認為這是天人感應。」
「毛主席萬歲」五個黑體大字,遠望字體蒼勁,氣勢恢宏,與雄偉的馬山相映,構成大氣磅礴的特異景觀,成為十華里以外清晰可見,具有特殊意義的倩麗風景。
如今,這些青山掩映的蒼松翠柏,已經有五到六米之高,置身在這標語之中,你就會被馬山人的情懷所感動,它是馬山歷史文化的一塊瑰寶,凝聚著馬山人民對黨的無限深情,凝聚著馬山人民不畏艱苦,敢於奮斗的精神,也凝聚著馬山人民的智慧和創新精神。
孕育這巨幅植物標語的馬山自古就是一座名山。馬山的山姿形似頭南尾北的卧馬,山勢陡峭險峻,以動人的傳說和悠久的歷史而聞名。馬山與泰山、五峰山並稱魯中「三姊妹山」。民間有「千里泰山、百里馬山」之說。
「馬山之景在山麓」,「馬山之勝在山頂」。環繞馬山,登上馬山頂,可觀「一字、五泉、十洞、四十八景」,更有這基尼斯紀錄的最大的植物標語如巨大的翡翠玉雕鑲嵌在馬山東麓,可謂處處有景,景景奇異。
每年三月三日是馬山傳統山會,人們登山進香覽勝,觀光遊客多達數萬人次,真是「字因山顯,山因字名。」
在馬山,我們都被馬山文化和馬山人濃濃的領袖情結所感染。馬山頂,我從心裡對自己說:我們都是馬山人。
㈥ 李文甫的個人事跡
1937年9月,李文甫出獄後,回到肥城便開始搞抗日宣傳活動。在當時山東省委指示下,1938年1月1日,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爆發,成立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李文甫任自衛團政治部副主任。隨後,打下肥城,鎮壓了反動封建勢力頭子范維新後,部隊迅速擴充了實力。
1938年4月,日寇進攻肥城。肥城失守後形勢逐漸緊張,自衛團決定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堅持斗爭。於是,李文甫受命率自衛團3個大隊挺進大峰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為了對外活動方便,李文甫提議部隊的對外名稱叫大峰山獨立營。為在大峰山區立足,必須爭取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為此李文甫特別注意抓部隊的群眾紀律,嚴禁侵犯群眾利益,並將侵犯群眾利益的首犯李子英執行槍決,廣大戰士拍手稱快。由此部隊得以鞏固,取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李文甫深刻認識到,部隊要在大峰山站穩腳跟,還必須有抗日的實際行動。當年夏,根據情報,決定對由長清去平陰的日寇進行伏擊,這就是當時令日寇膽寒的下巴伏擊戰,這一仗不僅鼓舞了士氣,更使群眾對部隊豎起了大拇指,許多群眾甚至部分士紳紛紛送豬送羊慰問部隊,同時部隊也得到了擴充,大峰山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
1938年秋,中共泰西特委成立,李文甫出任特委宣傳部長,後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六支隊三團政委,李文甫到任後在部隊開展黨的政治思想工作,分期分批發展黨員,每個連建立黨小組,連隊指導員都由黨員擔任,使團的戰鬥力大幅提升,1939年3月中旬八路軍115師師部率第686團挺進山東,落腳點就是肥城,與山東縱隊六支隊會和,5月日軍調集17個城鎮,8000多日偽軍兵分九路合圍115師及六支隊,在115師統一指揮下勝利粉碎了日軍的合圍,6支隊率先突出重圍。
1939年10月,根據工作需要李文甫從部隊回到肥城工作,同時通過民意選舉成為肥城縣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李文甫上任後,開始在全縣范圍內大搞群眾抗日工作,組織農救會,發動群眾在勞動中互幫互助,不誤農活也不誤打日本鬼子,建立農青支部,培養年輕的革命的積極分子,發展年輕黨員,擴大黨的影響,壯大黨的力量。李文甫在任縣長期間,身邊只有兩個警衛員,一個扛行李,一個拎文件箱,李文甫就是縣政府,走到哪裡就在那裡辦公,經常在夜裡辦公,被日偽軍叫做「夜老鼠縣長」。李文甫帶兩個警衛員開展工作非常危險,好多次都與日偽軍摖肩而過,多次從敵人的包圍圈裡脫險,就是在這樣的艱難險境中,依然為分區送去了兩支縣大隊五六百人的隊伍。肥城縣政府一個縣長,兩個工作人員辦公模式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1940年初春,正是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日益壯大的抗日隊伍遇到了糧食短缺的極大困難,經向黨中央請示,中共泰西地委決定發動群眾搞「借糧運動」,同年五月借糧運動進一步深入,出現了一些本不該發生的事情,有些鄉村幹部抓住中小地主及家屬進行批鬥,導致借糧運動左傾擴大化,政府與群眾關系不和的錯誤軌道。李文甫在借糧問題政策上與上級相佐,認為「借糧」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多做說服教育工作,切不可擴大打擊面,這只能越搞越亂,最後喪失群眾基礎,將大好局面毀掉。但李文甫的正確意見沒有被採納,差一點被打成右傾錯誤開除黨籍,在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區黨委書記張霖之的干涉下才糾正了史稱「紅五月」事件的錯誤。盡管上級及時糾正了錯誤,但帶來的惡劣後果卻不能立即消除,肥城縣的反動組織「紅槍會」已經形成氣候,成為一隻破壞抗日的反動武裝力量,他們殺共產黨和抗日民眾,對黨的抗日政權形成很大的威脅,40年秋末,李文甫組織了被軍分區收編走的縣獨立大隊的原班人馬,和剛組建的縣獨立營,又借調分區獨立團,對紅槍會主力一千多人進行圍殲,徹底消滅了紅槍會,從那以後肥城基本控制在抗日政權的手裡。
1941年秋李文甫調到冀魯豫行署督導室任副主任,整個冀魯豫根據地的抗日中心在濮陽,范縣和冠縣一帶,軍區,軍分區及區黨委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這個中心地區,鄆城縣處於冀魯豫的邊沿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裡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政權遭到嚴重破壞。原鄆城縣長王省身被俘,縣大隊只剩下18個人,縣長一直沒有配上,行署不得已讓李文甫去任縣長.李文甫臨危受命出任臨時組建的,鄆北縣級實驗區縣長,新開辟出來的鄆北縣由現在的鄆城縣北部,梁山縣部分地區,范縣,台前縣部分地區組成。李文甫來到鄆北縣的時候,這里的抗日環境已經非常惡劣,敵人開始進行第五次強化治安,蠶食掃盪,而此時的鄆北縣只有李文甫帶來的短槍班和剩下的18個人,李文甫來到後首先做的是走鄉串戶發動群眾,宣傳抗日,並時時刻刻打擊日偽勢力,在鄆北縣的一年時間里,組建了300多人的縣大隊,收編了30多人的土匪隊伍,打垮了和消滅了劉本功2300人的漢奸隊伍.使漢奸和日本人不敢離開縣城.很快局面好轉,變成抗日中心區與外界聯系的安全通道,受到區黨委的表揚 . 1942年末李文甫被調任19團政委。19團是冀魯豫軍區四大主力部隊之一,大多數戰士是紅軍長征過來的老紅軍,戰斗勇猛,作風頑強,戰鬥力非常強,一直作為軍區機動團使用.1943年夏,李文甫在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的親自指揮下,在曹縣東南配合兄弟部隊,在敵我極大懸殊的情況下,以少勝多,經過幾次的戰斗終於把李仙洲數萬頑軍軍隊打回隴海路以南.在反頑戰斗結束後,又急行軍與團長吳大明一起在,在單縣韋樓,消滅頑軍500多人。43年9月在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親自指揮下,李文甫與團長吳大明,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採取掏心戰術,一夜之間,鑽到敵人心臟,徹底消滅了漢奸孫良誠的司令部--八空橋,八大處.收復濮陽等幾個縣.八空橋戰斗結束的當天晚上,又接到楊得志司令員的命令,連夜行軍120里,第二天拂曉前到達東明以南考城以北20里處,設立埋伏圈全殲敵人一個團,我軍無一人傷亡.李文甫在十九團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在單縣,范縣,濮陽,觀山等地消滅日本鬼子一千多人,粉碎日本鬼子的「鐵壁合圍」數次,保衛了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44年二月,李文甫調任泰運專區任秘書主任(代理專員)後,遵照區黨委指示在全地區掀起轟轟烈烈土地改革運動,李文甫在縣,區,村調查時發現有的地方出現過火現象,比如:把集鎮小作坊的老闆鬥了,財產分了等,與這些左傾路線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區黨委的支持下改正了左傾錯誤,調動了農民土改的積極性,生產高漲,農民吃飽了飯。並在46年1月國共和談時選為山東省「國大代表」。1945年8月擔任冀魯豫第四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6年6月擔任冀魯豫一地委副書記,軍分區副政委,47年一月擔任一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
1948年4月中旬李文甫擔任洛陽市委書記,剛剛經過戰爭洗禮的洛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因為洛陽是我軍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誰也沒有管理經驗,李文甫提出「摸著石頭過河,宜穩不宜急,以免犯錯誤」的工作方針,解決了小官僚和地主辦的工商業,和一切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嚴禁侵犯,不在沒收之列,因為政策得當,洛陽城內次序井然,有糧食,有燃煤,有市場,較好的解決了民眾的吃,穿,用生活之需。
1949年11月,李文甫調任鄭州市總工會主席市委副書記,並主持鄭州市委工作.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鄭州也是這樣,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同年十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開始,身為鄭州市總工會主席市委副書記的李文甫加班加點的工作,常常到各廠礦企業演講,號召大家努力生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召開座談會動員鄭州的企業家捐獻,支援抗美援朝。當時著名藝術家常香玉來鄭州義演,為志願軍捐獻飛機,李文甫親自為其安排劇場,並為她的劇團到周邊鄉鎮演出提供交通工具,在會見常香玉時稱她為愛國藝術家,號召鄭州藝術家們向她學習。
1952年初,鄭州市總工會在老墳崗新建立一個俱樂部,俱樂部落成那天,李文甫去參加落成典禮,並邀請一家劇團演出助興,開演不久,台下就有人起鬨,並開始罵演員,幾位領導同志上台制止都不見成效,李文甫起身上台,大聲的說:台下的黨員,團員和工會積極分子們,這里有人搗亂,請你們維持次序,結果有十二個搗亂的人被群眾扭送到後台,經過公安人員調查,都不是壞人,所以當晚就放了。李文甫回家後一直在想,好人為什麼要鬧事?越想越覺得有問題,第二天讓秘書去調查一下,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調查結果很快出來了,老墳崗一帶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有很多說書把式賣藝的,工人俱樂部一建佔了他們的地盤,砸了他們的飯碗,他們窩了一肚子氣,所以去鬧場子。李文甫了解事情原委之後,覺得自己做了一件魯莽的事情,主動向省委做了檢查,並且著手解決這些人的飯碗問題。事情本來到此為止,沒有想到的是,武漢出了紀凱夫事件兩件事聯系在一起,中南局責成河南省委嚴肅處理李文甫事件,河南省委決定開出李文甫的黨籍,逮捕法辦。李文甫在1952年末的一個夜晚,從監獄出來沒有回家,直接去了火車站,調往中南局工作。1980年河南省委撤銷了對李文甫的處分決定,還李文甫以無罪。
1953年,李文甫調中南局城市工作部秘書長。為了使中南地區經濟盡快發展,蘇聯援建中國很多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工廠,中南局領導去北京開會,為中南地區爭取很多大型工廠項目。如,拖拉機廠,銅加工廠,礦山機械廠等,李文甫協助中南局領導把廠礦定點落戶河南洛陽,提出來很好的建議。
1954年秋天,中南局撤銷,李文甫調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巡視員,李文甫到任後絕大部分時間跟隨1副主任李立三在全國各地調查研究,為中央高層提供決策信息,這段時間參與除理了很多省的具體事情,在青島四方車輛廠蹲點時,提出在加強黨對企業領導的同時應當建立黨代表大會制度,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1955年,李文甫調任中共中央工業工作部重工業處長,除管理對口乾部外,還擔負著調研企業的領導制度問題,提出在大力加強黨對企業領導的同時,要調動企業行政和技術幹部的熱情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這個建議得到李雪峰部長的肯定,報中央批准後向全國企業提出這方面的要求。
1957年夏,李文甫調任中共本溪市委書記處書記,本溪是新中國鋼鐵,煤炭的重工業基地,是建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李文甫主管工業,文教還兼管工會工作,在工業中推行「工業企業的核心任務是生產,一切管理工作和政治工作要為生產服務」,制定「經濟指標和經濟效益」的工業企業核算制度。1959年本溪的工業企業連奪全國九面紅旗,新中國第一屆群英會上榜上有名。文教上李文甫建議將當時革命現代題材的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羊城暗哨》《紅岩》等排成話劇演出,曾引起轟動。當時的本溪市,各類藝術團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形勢。工會工作主要是給工人辦事,搞好職工生活,提高職工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識。衛生醫療主要為基層服務,為工礦企業服務,為農村服務。教育主要是在中專學校搞《半工半讀》,是較早開展《半工半讀》教育的城市。李文甫1967年被罷官關入「牛棚」,1980年重新安排工作。
㈦ 遲麗華的人物履歷
1983.09——1986.07,泰安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中文專業學生;
1986.07——1988.09,濟南市團校教師;
1988.09——1991.03,共青團濟南市委研究室科員(其間:1987.09—1990.06山東師范大學夜大學本科班中文專業學習);
1991.03——1993.02,共青團濟南市委研究室主任科員;
1993.02——1993.10,共青團濟南市委基層工作指導部副部長;
1993.10——1995.09,共青團濟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主持工作);
1995.09——1997.04,共青團濟南市委宣傳部部長(其間:1995.01—1996.01掛職濟南市公共關系總公司黨支部書記);
1997.04——1997.08,共青團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997.08——1998.07,濟南市委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正處級);
1998.07——2000.03,濟南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
2000.03——2001.01,濟南市委宣傳部副部級巡視員;
2001.01——2002.01,長清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原副局級待遇不變);
2002.01——2006.12,德州市委常委(公選)、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其間:1999.09—2002.06山東省委黨校在職幹部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3.09—2006.06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學習);
2006.12——2012.12,濟寧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2012.12——2015.07,山東省監察廳副廳長;
2015.07——,山東省司法廳副廳長。
㈧ 長清區的區領導
區委書記、區人大主任:王京文
區政府區長:張洪武
區人大第一副主版任:劉延文
區政權協主席:周寶華
區委副書記:孫常建
濟南經濟開發區主任:李廣賢
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張彥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葛殿起
區委常委、副區長:劉明霞
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金民
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韓軍
區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張慶
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曹軍
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靜
區人大其他副主任: 韓明清,時華勤,楊方明,盧雲成,。
政府其他副區長:李本文,董慶哲,趙建民,李廷正。
區政協其他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昭森,副主席 王聖才、張勇、郭衛東、趙潔、孟令敏,秘書長周勝。
㈨ 雷建國的人物履歷
1970.11——1972.05,濟陽縣機械廠工人;
1972.05——1974.08,山東機械工業學校學生;
1974.08——1975.10,濟陽縣農具廠技術員;
1975.10——1976.11,濟陽縣工交辦公室辦事員;
1976.11——1978.04,濟陽縣工業局領導小組副組長、黨總支副書記;
1978.04——1982.06,濟陽縣工業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1982.06——1983.09,共青團濟陽縣委書記;
1983.09——1985.06,中央團校大專班學員;
1985.06——1987.04,濟陽縣委宣傳部部長;
1987.04——1988.11,濟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988.11——1990.03,濟陽縣委副書記;
1990.03——1991.05,濟陽縣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91.05——1992.11,長清縣委副書記;
1992.11——1993.03,長清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1993.03——1995.01,長清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5.01——1997.12,長清縣委書記(其間:1995.07—1997.12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學員);
1997.12——2007.03,濟南市委副書記(其間:1998.09—1999.07中央黨校第15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1998.09—2001.07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在職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學員);
2007.03——2008.01,德州市委書記;
2008.01——2011.01,德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11.01——2011.02,濟南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2011.02——2012.01,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2.01——2012.03,山東省委秘書長,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2.03——2012.05,山東省委秘書長;
2012.05——2015.01,山東省委常委、秘書長;
2015.01——2015.06,山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政協副主席;
2015.06——,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山東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第九屆山東省委委員。中共十七大代表、山東省九次黨代會代表。第六、七屆濟南市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