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如何加強對非遺的宣傳呢
二十一世紀,互聯網大發展的時代,我認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首先就要充分把網路傳媒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聯系起來。因為網路宣傳傳播范圍廣,傳播時效快。我們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網路軟體進行一些視頻展覽、有獎競猜、《了解非物質文化》為主題的在線徵文宣傳等活動,拉動人們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還可以尋求政府帶頭,拍攝以《非物質文化前世今生》為主題的大型記錄片等,使用各種方法加強對非遺的宣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它不僅象徵著國家文化的強大,更代表著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歷史的傳承。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如何去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得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Ⅱ 如何傳播非遺文化內涵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珍貴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年,我國不遺餘力地加大著對它們的保護力度:在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實施了平安故宮等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在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用五年時間,累計完成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項目1000餘項,修復文物4萬余件;在提升考古發掘保護能力方面,2013年以來共實施考古發掘保護項目3000餘個,取得重大發現。
「博物館是收藏、保護、研究文物的寶庫,又是展示、宣傳的一個殿堂,博物館如何做好這份工作?」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首先要加強對館藏文物內涵的挖掘和闡釋,找到更多的文物自身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在展示方式上也需要改進,與現代科技結合,傳播更多的信息。「還需要加大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力度,把文物元素融合到產品當中,讓觀眾通過產品消費認識我們傳統文化的內涵。」 來源:央廣
Ⅲ 95後非遺傳人捏麵人還原春晚經典,我們如何保護非遺文化
在網上,有一位95後的郎佳子彧最近火了,原來他就是面人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代傳承人,在視頻中,他自己用面團將春晚經典小品的人物都捏了出來,而且每一個面團在經過他的手之後都變得活靈活現,非常的生動,也讓網友們紛紛感慨不已,他用面團還原了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吃面條,還有費翔老師唱歌時候的神態,還原度都非常的高了,讓網友們在看到之後也不由得感慨,不愧是手藝人,真的是非常厲害了,並且表示不能將這門手藝就此埋沒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果消失之後就沒有辦法再恢復,並不是人工可以製造出來的,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非常的重要,雖然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的豐富,但是同時也非常的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處於消亡的邊緣,而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要動員社會的力量,包括使用政府的政策,對於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傳承。
Ⅳ 張雲雷落選非遺宣傳名單,德雲社又有哪兩人替補上了
作為純粹的民間相聲團體,如今的德雲社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相聲領域,它的影響力擴散到了娛樂圈和文化領域,尤其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德雲社功不可沒。張雲雷是德雲社年青一代中最耀眼的明星,他的經歷異常曲折。
岳雲鵬在德雲社已經紅了十年了,最近兩年他的事業也不再局限在相聲領域,從影視領域,到綜藝領域,岳雲鵬混的風生水起。岳雲鵬的成名,證明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人品也是一種競爭力。有人曾經說過郭德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不是振興了相聲,不是建立了麒麟京劇社,而是培養了一位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郭麒麟。
郭麒麟出道多年,但是一直鮮有緋聞存在,他參加了很多的節目,一直都給觀眾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不驕不躁對待前輩尊重有加,可以說這么多年來,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來。2020年是郭麒麟事業爆發的一年,前段時間五檔綜藝節目同時播出,《慶余年》之後,又成為了《贅婿》的主演,可以說郭麒麟的事業真正的開始了騰飛之旅。郭德綱很欣慰,百花爭艷才是春,徒弟們在娛樂圈的表現可圈可點,作為班主的郭德綱,無疑是最欣慰的一個人。
Ⅳ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無論是非遺的鑒定還是保護,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資源保護的新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是活態流變的文化,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數據詳實、互動方便的數字化平台,實現了非遺資源和公眾、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非遺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尤其是抓住節假日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如果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機構發布關於非遺的相關信息,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僅僅是知道了一條新聞而已,公眾如果通過以上提到的各種新媒介與政府機構互動,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發現的「非遺」資源。這種互動既讓政府機構及時掌握遺漏的非遺資源,也能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非遺保護的最新動態,做到了資源的優勢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遊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遠大的前景,政府機構大有可為。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應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技能,使更多公眾走近、了解並自發地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Ⅵ 如何宣傳自己喜歡的非遣項目
如何宣傳自己喜歡的非遣項目?輕人?
近年來,非遺借網路跨越時空,在各大短視頻平台上人氣特別旺,在文化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網路是年輕人重要的信息來源,「網路+非遺+扶貧」組合,為很多年輕傳承人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提供專業支持的公益小游戲《我是非遺傳承人》於去年10月推出,該游戲將扶貧與非遺相結合,讓玩家化身非遺傳承人,通過多形式互動增強對非遺保護、文化扶貧的了解和支持。
非遺不應是放在博物館里供人參觀的標本,而應是「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技藝。我國文化和旅遊部門、非遺傳承人、業余愛好者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非遺與時尚設計相結合,推出一系列爆款文化創意產品,拉近了非遺和日常生活的距離,讓傳承千百年的非遺逐漸「活」起來、「火」起來。
非遺要傳承離不開年輕人。一些非遺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失去實用性,與社會生活的「黏性」不強,要想得到年輕人的青睞,需要通過某種平台來展現其魅力。2018年,從央視的《非遺公開課》到山東衛視的《非遺說》,非遺節目成為展示其魅力的重要平台。從今年7月開始在網路平台播出的系列紀錄片《跟著非遺去旅行》,拍攝嘉賓均由網民自發報名產生,通過紀實真人秀的形式展示各地非遺項目。這些都是很生動的範例。
培養非遺傳承人要在學校打下基礎。很多地方的大中小學邀請非遺傳承人擔任老師或課外輔導員,甚至基於當地的特色非遺項目推出校本課程,帶領學生走進非遺作坊,指導學生了解非遺技藝,擴大非遺影響力,把傳承千年的手藝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令人欣喜,非遺傳承事業將在接力傳承中歷久彌新。
Ⅶ 非遺界中為什麼經常以影片的方式宣傳非遺
成本低,受眾廣,宣傳影響力大,既能傳播非遺文化又有影片票房收入,一舉多得。在文化傳播領域,美食文化有《舌尖上的美食》地域文化有《航拍中國》歷史文化《國家寶藏》的歷史知識劇場都是通過影片或劇作的方式呈現出來,取得較好的收視效果,也為傳統文化的盤活尋找生機,成功的經驗在非遺文化的傳播中同樣可以復制。
其次在投報比上,影片只需要如實記錄非遺製作過程,加上國家大力扶持與投入,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助力,使得電影能夠確保受眾基礎,在大眾了解並逐漸喜愛的過程中,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打下基礎。對於小成本影片,甚至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剪輯出一集精美的紀錄片,而現在正值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的流量逐年攀升,視頻投放的平台也越來越多樣,前期的低投入和後期幾十萬甚至百萬人次的播放量,可見影片的宣傳方式無疑是最劃算的一種手段了。
Ⅷ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