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柳江區宣傳

柳江區宣傳

發布時間:2022-06-19 06:09:06

1. 柳江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計宗道(1461—1519年)? 字惟中,壯族。馬平縣五都都亳(今柳江縣福塘鄉寨上)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馬平縣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自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王拯(1815—1876年)? 初名錫振,字少鶴,一字定甫,清馬平縣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王拯隨大學士賽尚阿到廣西督師,條奏《團練十則》。咸豐年間,升任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遷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擢通政使。曾多次上疏議政,以直言見忌被降職,告老還鄉,主講於桂林榕湖經舍、秀峰講舍。王拯為桐城派古文廣西五家之一。著有《龍壁山詩集》、《茂陵秋雨詞》、《歸方評點史記合筆》等。
劉古香(1869—1913年)? 名起今,清馬平縣人。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清舉人,肄業於廣州廣雅書院和廣東將弁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初加入中國同盟會。受該會香港分會派遣,回廣西發動革命。參與創辦柳郡中學堂、柳郡師范學堂、馬邑兩等小學堂,發展革命分子,建立柳州同盟會組織。宣統元年(1909年)舉行柳城太平起義,事泄失敗,劉出走香港。1911年參加「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再走香港,在同盟會南方支部工作,辛亥革命廣東獨立,任軍政府秘書長,後應柳州革命黨人要求,回柳州任軍政分府府長。1912年,撤銷軍政分府之後改任第五軍統領。1913年「二次革命」,柳州革命黨人醞釀起兵討袁,王獅靈向省方告密,內部兵變,陸榮廷軍臨城下,劉古香被沈鴻英誘擒,10月14日遇害。
覃連芳(1894—1958年) 字武德,壯族,馬平縣四都金陵村(今柳江縣百朋鎮琴屯村金陵屯)人。1910年,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參加武昌起義,後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騎科學習。畢業後曾任南寧講武堂見習教官、廣西省防軍連長、營長、縱隊司令。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留學法國,1931年任第十五軍二十四師師長。1935年任廣西全邊對汛督辦,1937年任三十一軍中將副軍長,1938年任八十四軍軍長,先後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作戰勇猛,重創日軍。1940年因指揮作戰失誤,被撤職。1941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第五巡察團主任委員,後因打擊蔣介石嫡系將領被群起攻擊,蔣介石以「濫用權力罪」將其撤職,並通報全國,永不錄用。1949年5月,覃連芳經廣州去香港。1958年,覃連芳老死在香港。
劉震寰(1890—1972年),原名瑞廷,字顯臣,民國柳江縣一都基隆村(今柳江縣進德鎮基隆村)人。在廣州讀書時由劉古香紹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年)被派回柳州工作。柳州獨立後任民軍第一支隊司令。1913年3月劉古香任廣西第五軍統領時,任幫統。9月13日宣布柳州獨立,任護國討袁司令,兵敗後逃往香港。1917年被陳炳焜收用,率巡防營駐平樂,升為團長。1921年粵、桂兩軍在梧州交戰時反戈,粵軍得以直入廣西驅逐陸榮延。事後任廣西陸軍第一師師長兼廣西綏靖督辦。1923年受孫中山密約,任西路討賊軍桂軍總司令,與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揮軍東下,驅逐陳炯明出廣州,孫中山因此得以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5年受雲南軍閥唐繼堯策動,5月與楊希閔在廣州興兵叛變,失敗後移居香港。
陳漢英(1930—1950年)革命烈士,女,原籍融縣游華區雙善村人,後遷柳城縣沙塘街(今屬柳州市柳北區)居住。1947年由沙塘小學考入柳城縣中學。1年半後因家庭困難休學。1949年入昌濰中學讀書。1949年12月陳漢英在柳江縣幹部訓練班學習結束後,分配到柳江縣第二區工作。1950年7月27日在剿匪斗爭中被土匪殺害,犧牲時年僅20歲。
熊秀明(1898—1927年) 革命烈士,原名朝棟,又名占忠,中共黨員。柳江縣成團鎮六偶屯人。1917年考入柳州省立第四中學。1922年,他到馬平縣百朋小學任教。1925年12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進入國民黨梧州宣傳員養成班學習。後被派回柳州四中任教。在校寒暑假期間,回到家鄉,與村民好友講述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主張,啟發民眾的革命覺悟。「四 ·一二」反革命事變發生後,國民黨進行清黨,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這時,熊秀明遵照黨的指示,回到家鄉(六偶村)隱蔽。在民眾中積極宣傳革命主張。1927年8月受黨的派遣,到宜山縣進行革命活動,建立農民講習所,培養革命骨幹,組織婦女上街宣傳、喚醒民眾起來斗爭。同年10月,不幸被國民黨柳州清黨委員會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年僅26歲。

2. 柳江縣的教育

民國19年(1930年),馬平縣政府始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25年,開辦柳州城中鎮幼稚園,設主任1人,教師4人,招收幼兒200名,課程設識字、計算、美工、唱遊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報社處開辦德健幼兒園,招幼兒100名。32年,因設備不足和日本飛機經常騷擾、家長不願送幼兒入園而停辦。36年,柳州熱心人士陳顯揚等發動群眾捐資,在谷埠街又開辦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50名,設教師2人。此幼兒園直辦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設有固定教材,以游戲、唱歌為主,只教十以內的數字,教師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50人,配教師2人,設備簡陋。1958年9月,開辦縣機關保育院,實行全托制。「文革」中,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被迫停辦。1969年,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才相繼恢復。1981年,拉堡鎮屬各單位捐資1470多元創辦鎮幼兒園,招收幼兒68人,配教師4人。1982年,縣玻璃廠開辦一所幼兒園。1984年以後,各鄉中心校及有些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學也先後辦了幼兒班和學前班。幼兒園的課程,有識字、計算、美工、唱遊、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等。1980年前後,曾採用廣州和浙江編寫的教材。1983年後才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幼兒教育綱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辦馬平縣城區第一初等小學堂。是為柳江縣開辦小學之始。次年,馬平縣知縣奉令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終身、圖畫、體操、音樂等,學制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十字街節孝祠(今柳州市中山東路新華書店處)建立馬邑女子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縣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縣女子小學、進化小學。鄉鎮小學當時只設有拉堡、洛滿、里高3所,其餘圩鎮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國4年,里雍、百朋、流山、進德、成團、三都、土博、穿山等鄉才先後都辦起初等小學。由於經費不足,一般是利用當地廟宇作校舍,設備也很簡陋。10年以後,廣西政局動盪,多數小學被迫停課。14年,才逐步恢復。21年,全縣連村小學共增加到114所,學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規定:每鄉、鎮設國民中心小學1所,每村街設立國民基礎小學1所。當時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兩等小學16所,初級小學168所。中心小學校長由鄉、鎮長兼任,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村街長兼任。27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即鄉、鎮小學,30年改稱中心國民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即村小學,30年改稱國民學校)246所。抗戰開始,淪陷區的機關、團體和難民都向後方轉移,柳州人口急劇增漲,入學兒童相應增多,公立小學容納不了,私立小學應運而生。柳州先後建立了克強、中山、龍城、文惠、黃花崗、中正等私立小學。33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柳江縣境,全縣中小學都被迫停課。日軍退出後,直至35年春,全縣能復課的中心國民學校才22所,國民學校才154所。至37年,全縣小學才基本恢復正常。據統計,當年全縣(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區)中心國民學校有30所(相當解放後的大隊小學),國民學校有246所(相當解放後的村校教學點),但有的只有1個班,10多個學生;有的是空掛牌子,並不上課。
1950年,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留下的各鄉中心小學14所,共24個班,學生715人。當時由於土匪騷擾,很多小學無法上課,只有思賢、進德、大榮、六道等小學堅持上課,但來校學生也不多。1951年,全縣小學發展到67所,213個班,學生7881人。1952年全縣土地改革結束後,小學增加到94所,413個班,學生16226人。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全縣小學發展到97所,631個班,學生27853人,相當於1951年的3.53倍還多(邊遠山區群眾自發開辦的教學班不計在內)。1960年,有小學114所,706個班,學生37841人。當年動員小學超齡生回隊參加生產勞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小學調整為201所,565個班,在校學生28876人。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沖擊,社會上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駐小學掌權,提出「復課鬧革命」,砍掉基礎課程,只學毛澤東語錄,取消考試和留級制度,學校出現了砸「三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表)現象。此後,大隊小學辦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師被層層上調,削弱了小學師資,教學質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頓了學校秩序,提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教學開始有所好轉。但第二年以後,又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回潮」,學生被迫放棄學習,參加「批林批孔」和「反師道尊嚴」的斗爭。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學教育才逐漸恢復正常。1977年,各校先後恢復了各種規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全縣學校進行調整,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高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小學基礎教學,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初中。1980年,全縣小學109所,教學點320個,1670個班,在校學生54572人。1981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1.2%。1985年,在縣城增辦第二小學。當年,全縣小學共125所,村教學點223個,共1602個班,學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縣境內沒有一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國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學、私立龍城中學、中正中學、大道中學、豫章中學外,縣立中學先後有:
馬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6年建,校址在青雲街學院衙門(今中山西路柳州日報社處)。22年,該校並入廣西省立第四中學。柳江縣立國民中學,29年柳江縣參議會、縣政府根據《廣西國民中學辦學大綱》籌辦,並定柳州景行路黌學(今市二中)為臨時校址,同時在思賢鄉木羅村籌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機轟炸,次年3月才開始招收3個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後,該校先後開辦一年制的簡易師范2個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時招收初中班和國中班。32年9月,木羅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師生500餘人遷到新校址上課。33年11月,日本侵略軍入縣後校舍遭破壞,學校再遷回柳州舊址。35年停止招收國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為柳江縣立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始建於36年,稱縣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東風商場處)。38年遷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處),改稱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1950年12月,縣立國民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都劃歸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立柳江縣初級中學。先利用土改時沒收的成團鄉靈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臨時校舍,一面在拉堡圩興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個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團遷拉堡,當年招生3個班。1956年,改辦完全中學,除招收各年級初中生外,開始招高中新生兩個班;兼收來賓、柳城兩縣部分學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團、洛滿、穿山等區各新辦一所初中,各招生兩個班,分別稱柳江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躍進」高潮,又在里雍、土博兩區各辦一所初中,校名分別為柳江縣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兩個班,並把三都中學辦成完全中學,招收高中新生一個班。1959年9月,全縣各中學都改為以所在地點名稱命名。1962年進行調整,停辦成團、里雍、土博中學,三都中學停止招高中生。同時各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重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改變學生勞動過多、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調整原來8所中學,又精簡為5所,43個班精簡為34個班。1966年,各中學都捲入「文革」停課「鬧革命」,先後有700名師生外出串連,用去柳江縣和外地國家經費28萬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學生回校鬧革命,組成各種名目的戰斗隊,批判、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並向教育行政部門奪權。10月,中央發出《關於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後,大部分師生陸續回校,在大批判、大辯論中逐步形成兩派,在「文攻武衛」的口號下開始武鬥,一時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三都中學所有的課桌凳被搶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門板、門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圖書、儀器無一倖存,教師的衣物也多被搶走。
1969年,各中學相繼正式復課後,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派人進駐學校,領導一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防修反修」,亂批亂斗。柳江中學45名教職員就有40人被批判、斗爭、圍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殘,19人被隔離審查,2人被抓入監獄坐牢,1人無辜被殺害,21人長期被掛牌勞役。同時,批判「專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勞動代替教學的偏向。同年9月,進德中學、成團中學、里雍中學被迫搬到拉堡,合並為柳江中學;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農村中小學大綱》(草案)的精神,決定廢除考試制度和留級制度,招生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70年,提出「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又恢復成團、土博和里雍3所中學,增設福塘中學(當時名為福塘「五七」中學),各公社中學統統改辦高中,把初中下放給大隊辦。至1976年,全縣103個大隊有98個辦了戴帽初中。合格師資不足,就層層拔高使用。結果,有770多名小學教師被「拔」上來教初中,許多初中教師則教高中,致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當年,縣革委會還決定停辦柳江中學,撥款3萬元在穿山公社開辦柳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200人,分為農機、農技、水電、林業、畜牧、衛生等6個專業。初建校時,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將縣城柳江中學的課桌、公文櫃、床架、辦公桌椅搬去使用。只辦了一年,又遷回縣城恢復柳江中學。1972年9月,縣革委抽調一批大隊幹部到各中學充當領導(即所謂「摻沙子」),加強工農兵對學校的管理。強調學校要走「五·七」道路,要辦工廠、農場,教學要走出去,請進來。當時,百朋中學在校辦工廠、農場和開門辦學等方面「成績」比較突出,成為柳州地區的重點中學。區內外不少學校都到該校參觀,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參觀團也不遠千里而來。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7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試行方案》的通知,縣教育局確定柳江中學為縣重點中學。8月,成立拉堡中學。1980年秋起,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穿山、成團、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辦白沙中學、進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學。1982年洛滿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縣城增辦柳江二中,定為重點初中,每年都向全縣招收新生兩個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辦,學生並入穿山中學。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柳江中學、拉堡中學),仍有高中班的鄉中學3所(進德、百朋、三都),縣、鄉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個班,學生1371人;初中124個班,學生6135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江縣在中學教育方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加強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目標,加強質量控制,抓好質量分析,嚴格質量把關,重視質量服務方面的五個方面管理,即:制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條例、提出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具體措施。要求教師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努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為此,幾年來縣教研室還舉辦教學改革學習班8期,專題講座十多次,鄉一級上公開課200多節,先後引進外地教學法16種,徵集較有價值的教學論文162篇(都分別發表在自治區級、全國性和《柳江教育》上),還通過電教活動和多次學習、聽課和參觀訪問等,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全縣教學改革出現新面貌和取得成績。柳江中學這樣做後,不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中專院校744人、升學率佔72.4%,而且畢業回鄉的學生中,有31人當上鄉幹部,27人當上民辦教師,2人被選為縣八屆人大代表,有的入了黨,有的成為種養專業戶,有的被聘為農民技術員,都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該校80屆高二班原是個紀律差、成績差的「雙差班」,經過一年努力,迅速改變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錄取大中專院校23人。百朋中學的畢業生,除1979、1980年升學率分別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隊的農科組成員大多數是該校畢業的學生。1984年,全縣報考初中5942人,錄取2180人,升學率為36.7%;高中畢業生362人,考取大中專院校191人,升學率為52.8%。 清末,馬平縣書院教師及城鄉塾師大都是當地秀才和宿儒。開辦柳州府中學堂後,文科教師仍是縣內舉人、貢生;理科教師一般到外地聘請。
民國初年,縣城小學教師一般以師范畢業生充任,鄉鎮小學教師大多數仍是當地有名望的讀書人充任;中學教師多聘請外地人擔任。民國15年以後,柳江縣籍的大專、高師畢業生陸續回縣參加教育工作,中學教師隊伍才不斷得到充實。
抗日戰爭期間,各省、市南遷的中、小學教師有不少加入柳江縣中小學教師隊伍,此外,柳慶師范、香山慈幼院等也為柳江縣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解放戰爭期間,除高等院校及師范學校畢業生充任中、小學教師外,國民中學和其他公私立中學畢業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學教師隊伍。
解放初期,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柳江縣對原任教職工採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學教師。此外,還在寒、暑假舉辦教師講習會時,吸收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學習,補充小學教師的不足。1952年,柳江縣中學開辦教師培訓班,有58人參加學習,學習結束後,有56人分配當小學教師。但中學教師仍靠上級調配。1958年,上級開始從湖南、江蘇、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專畢業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縣任教。以後連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後除了接收上級分配來的大專及師范生外,為了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縣教育局選送4名教師到大專院校培訓,又在柳江縣中附設師范班和各種短訓班。1976年,縣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養師范生350人,各科專業短訓班結業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舉辦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的短訓班,培訓各種專業教師321人。1985年,全縣公辦小學教師774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37%;公辦中學教師313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88%。

3. 《柳江人》是中共柳江縣宣傳部主管,柳江縣文聯主辦的文學季刊。

還請採納我的答案,還差3個採納就完成任務了,好人一生平安,謝謝

4. 柳州可可托海在哪裡

柳州版的「可可托海」位於柳州市穿山鎮的車潭村,地處柳州和來賓兩市的中間。這里曾經是盛產錳礦,屬於八一錳礦思榮礦區,後來錳礦開發完了,就留下了許多大坑,這些坑經過下雨積水,形成了一個個美麗的湖泊,這些湖泊的水清澈見底。

柳版「可可托海」離柳州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在礦床和礦山之間,一個個礦坑裡流溢出碧藍的水,與四周五彩的礦土形成壯美的景觀,藍天、碧水、彩土,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因而成為攝影師鏡頭下的「新寵」,也成為遊客發朋友圈的熱點,被評為「最新網紅景點」。

(4)柳江區宣傳擴展閱讀

從衛星地圖來看,這個柳州版的「可可托海」由十來個湖泊組成,旁邊還有一條大渡河。湖與河組成了這里最美的景色。這里的風景宜人,優美的峽谷河流、山石林地、湖泊、自然景色,是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特種旅遊(徒步、攝影等)的好去處。

5. 柳江縣的旅遊

百朋下倫古榕樹
下倫屯村裡一棵百年崖榕,無數的榕樹根把石崖緊緊抱住,壯觀又神奇,許多人到這里尋根祉福。2006年,下倫屯被柳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等有關部門評為「柳州市十大美麗鄉」之一。
三都板朝天泉泳池
板朝屯周圍是廣闊的田野,北面不遠處是連綿的青山,而那終年不斷的泉水發源於村邊,形成悠悠長河,彷彿將板朝村輕輕浮起,板朝故有「船村」之稱。依天然泉水而建的「天泉」游泳池,泉水長流不息。
百朋酒壺山
座落在現今百朋鎮境內。這座位於廣闊田垌之中孤峰兀立的小石山,因其形狀酷似一把酒壺而得名。它的可觀之處,不僅有鬼斧神工的物象造型,而且還有歷代名士留下為數不少的摩崖石刻,自然景貌與人文真跡相得益彰,構成了這處獨特的名勝山色。
百子坳古驛道
座落在雍容秀麗的觀音山南簏,這里在柳邕公路未修之前曾經是南寧通往柳州的必經之道。如今,這條承載過滄桑歲月的古驛道已淹沒在繁蕪的雜草叢中,但昔日的繁華,仍然依稀可見。1945年6月,抗日部隊在這里打擊日本鬼子,斃敵200多人,打死戰馬60多匹,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場戰斗是日軍入侵柳州地區以來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斗。此後,人們把這里叫做「鬼子坳」。為紀念抗日勝利,還在這里修建了紀念亭。
樂迷岩
坐落在穿山鎮境內的樂迷岩,洞內遍布石筍、石幔、石柱和石鍾乳。不僅結構十分精巧,而且極具物象神韻。洞內長達1000米的遊程中,可一邊觀賞賦意象形的天然奇景,一邊聆聽地下水奏出的天籟之音,令人迷戀其中而樂不思歸。「樂迷」之名由此而來。
卧龍岩
位於里高街西面約2公里處櫓鍋山上。岩洞高約3米,寬約5米,深約4米。洞下一巨石上刻有「卧龍岩」三字,字高68厘米、寬67厘米。題款文字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開岩,釋慶宗摩崖,轉運判官方信儒書」,題名者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方信孺,題刻時間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宋代《輿地紀勝》記載此處稱為卧龍山。岩洞即為壽聖寺(原名龍泉寺)所在。此石刻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里畫廊
從三都鎮進入里高境地,一路上兩旁山巒疊翠,形狀各異;樹木叢叢,層林盡染;田園風光,獨特別致。這就是里高鎮別具特色的「十里畫廊」,其中的青花梨基地、三斗水庫以及三坳(百子坳、牛屎坳、香爐坳)、四岩(卧龍岩芳盛岩、蓮塘岩、豬仔岩)、五潭(雙潭、大潭、山邊潭、藍家潭、根南潭)、六山(翠屏山、觀音山、蓮台山、羊角山、拉勒山、巴林山)是「十里畫廊」的精品。
北弓水庫
北弓水庫是柳州市素質教育基地。北弓水庫位於柳江縣成團鎮北弓村委距縣城拉堡16公里,佔地270多畝,水庫內有天池般的水庫令人神往,水庫旁山嶺樹木蔥蘢,秋天楓葉漫山紅遍,景色瑰麗多彩。水庫內有觀光遊船,素質基地內有拓展訓練籃球場、排球場、體育設施等健身場所,有燒烤場、游泳池、竹林、棋牌休閑場所,有賓館、餐廳、會議室等設施,是休閑、度假、開會學習的理想場所。

6. 保護柳江河的宣傳語

保護柳江母親河,共建和諧。。。。

7. 柳江縣概況

柳江縣,現為柳江區,位於廣西中部,柳州西南面,與柳州同江同城,呈元寶型托住柳州市區,是聞名中外的「柳江人」古人類文化遺址所在地。2016年3月,國務院批復柳江縣整體撤縣設區,2017年1月6日,柳州市柳江區正式掛牌成立。柳江轄12個鎮,區域面積2539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9萬人。

柳江區轄12鎮,127個村民委員會,2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203個自然屯。

拉堡鎮 轄6個行政村:拉堡村、塘頭村、基隆村、木羅村、思賢村、黃嶺村,10個社區:城中、農貿、柳東、柳西、建都、宏發、祥和、居寧、鵬飛、荷塘社區;44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39.39平方公里。

里雍鎮 轄10個行政村:廣實村、龍江村、立沖村、紅花村、長沙村、里雍村、龍團村、付龍村、紅賴村、基田村;1個社區:里雍社區;100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236.04平方公里。

白沙鎮 轄6個行政村:大田村、王眉村、白沙村、大電村、新安村、水山村;1個社區:白沙社區;72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50.99平方公里。

百朋鎮 轄15個行政村:百朋村、五九村、里團村、懷洪村、官塘村、琴屯村、恭桐村、根林村、小山村、分龍村、魚龍村、堯治村、龍泉村、鎮西村、白諾村;1個社區:百朋社區;148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337.23平方公里。

成團鎮 轄13個行政村:成團村、靈江村、甘塘村、北弓村、里灣村、白露村、六道村、盤石村、龍山村、同樂村、大榮村、兩合村、魯比村;2個社區:成團社區、渡村社區;118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31.77平方公里。

洛滿鎮 轄12個行政村:洛滿村、古洲村、洛河村、頂建村、露南村、福塘村、龍范村、高興村、北林村、橋木村、鳳山村、鳳陽村;1個社區:洛滿社區;102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232.23平方公里。

流山鎮 轄7個行政村:流山村、流塘村、大石村、廣榮村、正蘭村、新隆村、新艾村;1個社區:流山社區;78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48.72平方公里。

三都鎮 轄9個行政村:三都村、板江村、白見村、覺山村、里貢村、龍興村、工農村、博艾村、三加村;1個社區;三都社區;93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28.15平方公里。

里高鎮 轄8個行政村;里高村、木吉村、保仁村、板六村、龍南村、果朗村、盤龍村、三合村;1個社區:里高社區;83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40.66平方公里。

進德鎮 轄11個行政村:進德村、槎山村、三千村、四連村、瓊林村、泗浪村、江中村、樂山村、白山村、沙子村、龍新村;1個社區:進德社區;107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123.44平方公里。

穿山鎮 轄14個行政村:仁安村、龍鳳村、高平村、穿山村、思榮村、板塘村、定吉村、五道村、竹山村、木團村、林寺村、龍平村、六廟村、根倫村;1個社區:穿山社區;84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464.54平方公里。

土博鎮 轄16個行政村:土博村、長洞村、北隆村、龍豆村、西朗村、世界村、定山村、孝中村、五合村、梅里村、屯兵村、中村村、琴懷村、水源村、四案村、甘貢村;1個社區:土博社區;174個自然屯(略)。轄區面積405.99平方公里。

8. 柳州市的柳江介紹

柳江區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歸鍾盆地東南部,北緯23° 54 ' 30 "至24° 29 ' 00 ",東經108° 54 ' 40 "至109° 44 ' 45 "。柳州市城北柳城縣馬山鄉、射沖鄉;東北面對柳江對面的鹿寨縣江口鄉和道江鄉。

東部和東南部毗鄰來賓市香洲縣姜雲鎮和馬坪鎮,南部毗鄰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鎮、鳳凰鎮、北武鎮和啟東鎮。西南和西北由河池市宜州區安東鎮、大唐鎮、區東鎮、平南鎮和三岔鎮支撐。地勢西部高,東部第二高,中部低而平。面積為2539.16平方公里。

(8)柳江區宣傳擴展閱讀:

柳江民間藝術:

唱誦采調,原名採茶唱調,清末流行於廣西中南部,是柳江地區流行的民間戲曲之一。演唱風格簡單、自然、生動、流暢。

它通常帶有「河嗨,河嗨,河嗨,河嗨,河嗨,河嗨」和「河嗨,河嗨,河嗨」的結尾。演出期間,動作更加輕松、活潑、活潑。該地區經常上演的傳統節目有《石沖尋妻》、《傻子賣紗》、《雲南尋夫》和《換店換妻》。

民國時期,曾彩雕的老主人來傳承藝術。解放後,通過區文化部門的改革和改組,唱腔和歌詞不斷提高,增加了新的內容,使色調更受群眾歡迎。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最常上演的戲劇是《阿三Xi貢爺》、《王三大雕》、《王鮑爾西》、《龍女韓鵬》、《不國》、《大公報》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表演的劇目是「過河探親」和「相親問路」等。

9. 柳州八音石的具體產地

晶瑩剔透的「豬腳」、新鮮的「五花肉」、能唱歌的石頭……在今年的奇石節上,不少客商都發現了極富特色的奇石。
這些奇石來自柳江縣三都鎮長塘村。
10多年前,長塘村村民中就有不少人做石玩。他們到區內各地和貴州、雲南去找彩霞石、芙蓉石、菊花石、鍾乳石等,利用石上的各種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加工成石板畫。隨著手藝技巧的嫻熟,他們加工的范圍越來越大,一些特殊的石材還加工成石琴。該屯共有200多戶人家,在最盛的時期,就有近80戶農民做這種「點石成金」的生意。近年來,他們的手工藝品出現在了國內的廣東、山東、台灣,甚至日本、韓國人的家中。由於長塘屯玩石賣石出了名,人們把長塘屯叫做玩石村。三都鎮也因勢利導,對加工作坊給予扶持與服務,不斷把石玩產業做大做強。

柳江石琴的產業背景
柳江石琴最早出現大約是在2001年。柳江縣進德鎮退休教師劉啟新發現里高的某些石制工藝品聲音響亮,便精選本地石材潛心研製石琴,並於2003年4月獲得有關專利。
此事經媒體報道後,里高鎮保仁村村民潘繼仁、盧國榮等從中得到啟發,繼而嘗試做出石琴拿到市場出售。在他們的帶動下,至2005年,柳江縣里高鎮出現了以保仁村為首的「石琴村」。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石琴民間加工作坊曾達100多家。石琴已被列入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產品遠銷東南亞、日、韓、美等國家。去年10月份,柳江縣引進廣西南寧奔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天下第一石琴」,整座石琴長3.5米,由21個石音鍵組成,體重達300公斤,是目前能奏樂的最大石琴。
打造「石琴之鄉」的支撐
「石琴在柳江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基礎最好,它有產業,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再加上近年來石琴在柳江對外形象宣傳上的成績,我認為打造柳江第一文化名片非它莫屬。」縣政協常委、縣文聯秘書長韋彬林談到。柳江縣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傳說南宋時期頗具民族愛國氣節的轉運判官方信孺無數次到孔明駐留的山石岩懷古,里高卧龍岩因此流傳至今……這些歷史名人的事跡賦予了里高石材神奇優美的色彩,為提升石琴的歷史人文價值,提高石琴的知名度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石琴生產非柳江獨有,但柳江石琴卻有兩「奇」:一「奇」在於它製作上。1985年,經柳江縣地質礦產部門勘測,里高鎮境內的國道兩側蘊藏著豐富的大理石礦產資源,用其中的青岡墨石為原料製作石琴,音色絕妙。另外一「奇」在於首創把石琴分為高、中、低音琴組,既能表現石頭的聲音色質,又能完美地表現出樂曲的魅力。
造勢文化名片的難點
「什麼叫石琴之鄉?它展示出來的是讓別人不僅能看到琴,而且一踏進柳江的土地就能聽到琴聲。簡單地說,就是要求『形 』和『聲 』二者結合。」韋彬林談到,柳江石琴從2001年開始生產發展,一直到2007年第一次登上文藝舞台和2008年12月組建成立了一支石琴演奏隊後,柳江石琴才開始真正的聲名遠播。柳江石琴2008年首次走進央視七頻道的《金土 地》 欄目;2009年又在央視春節大聯歡《小崔說事》 欄目中演出;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國內外嘉賓演奏好評如潮。2009年9月,在柳江縣第三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73台石琴演奏的《銅樂石韻》,被認為精彩地詮釋了柳江特色的石琴文化……然而,這支目前全國唯一的石琴樂隊卻是「臨時」身份,樂隊由韋彬林和壯校附小的幾名老師擔任,更讓韋彬林擔憂的是,整個樂隊後繼無人。
為打造中國「石琴之鄉」,政協三都鎮聯絡組和韋彬林等委員指出:必須「形」「聲」結合,才能讓石琴魅力大放光彩。
「形」方面,首先要成立柳江縣石琴協會,聘請繪技師和調音師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工人們的專業水平和藝術鑒賞力。通過石琴協會的傳、幫、帶,提高石琴的收藏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其次要通過政府扶持,改變「閑、散、雜、亂」的石琴家庭手工 作坊粗放型管理模式,做大做強石琴產業文化。第三是市場運作,強化宣傳。通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創辦以石琴為主的藝術節或者音樂會、文化節;參加南寧國際民歌節、東盟博覽會等,利用節會推出「天下第一石琴」,讓柳江石琴名揚四海。
在「聲」方面,扶持一支專業的石琴表演隊,培養柳江的「形象使者」;把石琴作為一種民族樂器推進校園,使柳江成為一個「村裡有琴坊,校園有琴聲」的名副其實的「石琴之鄉」。

10. 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柳江流域生態環境,規范柳江流域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水資源、植被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開發建設、旅遊觀光、科學研究、生產生活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柳江幹流以及向柳江幹流匯水的支流、湖泊、水庫、渠道等的集水區域。具體保護范圍見附件。第三條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生態補償、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對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行統一領導,負責組織、指導和監督等管理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促進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維護柳江流域生態安全等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照法定職責做好本轄區內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鼓勵將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第五條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

生態環境、水行政、農業農村、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執法、自然資源和規劃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經費列入本級預算。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保護知識,拓寬參與途徑,增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輿論宣傳和監督。第八條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參與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綠色發展等活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和投訴污染、破壞柳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行為。

生態環境、水行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規劃等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網路舉報平台、電子郵箱、通信地址等,明確受理范圍和職責,及時處理舉報信息,並對舉報人身份信息予以保密。第十條市、縣(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法監督和支持檢察機關開展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工作。對涉及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公益訴訟案件,必要時,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第二章規劃與監督管理第十一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有關部門和縣(區)人民政府依法編制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前,應當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並按照審議意見進行研究處理。

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制定分類保護的措施。

縣(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行政區域內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並送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變更應當按照原編制、批准程序辦理。第十二條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根據保護范圍的生態功能、水資源狀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等科學合理編制。

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土空間規劃、水資源流域規劃和區域規劃等相銜接。第十三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江河湖庫的岸線管理、保護和利用,編制河道岸線保護和利用規劃,科學劃分河道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開發利用區。

河道岸線保護和利用規劃的編制、審批程序,依照相關規定執行。第十四條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江河湖庫管理保護實行河長制,各級河長按照工作職責組織開展工作。

河長制的工作機構、工作機制和工作職責,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並結合本地實際確定。

閱讀全文

與柳江區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潤萬家五折促銷活動是幾天 瀏覽:975
618拼多多的網路營銷方式 瀏覽:719
三名詞解釋題3網路營銷 瀏覽:789
當前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瀏覽:346
楊凌電子商務孵化中心 瀏覽:233
鹵肉店微信營銷 瀏覽:186
區域環境創設培訓方案 瀏覽:329
大連招聘策劃方案 瀏覽:498
給教師培訓作文的講座方案 瀏覽:574
服務型企業網路營銷模式 瀏覽:150
在房間浪漫策劃方案 瀏覽:838
鄉鎮黨員培訓方案 瀏覽:960
美亞電子商務平吧 瀏覽:115
元旦社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鞋店特價促銷活動詞 瀏覽:931
促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方案 瀏覽:804
安大江淮市場營銷試卷 瀏覽:45
菜市場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540
安防維保培訓方案 瀏覽:271
感恩節的營銷方案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