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鴻山遺址的鴻山墓群總體保護規劃
《鴻山墓群本體保護總體規劃》延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2007年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0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納入無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總體規劃。該規劃在評估鴻山墓群文化遺存的價值、保存狀況、破壞因素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確定了鴻山墓群保護利用的原則、策略,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功能分區,並提出了建設鴻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議,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旅遊休閑、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
規劃原則
1、整體保護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2、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3、遺產保護與地方社會發展相和諧。
基本策略
1、把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合理協調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農業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探討文化遺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綜合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2、探討整體保護方式,實現遺產的整體保護。文物保護區劃的范圍應能滿足文物環境保護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強調文物環境保護,盡最大可能修復歷史環境,整治危害文物安全、破壞文物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
4、不改變文物原狀,實施原址保護,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保護措施應提高科技含量,盡可能減少干預,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
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注重以人為本,謀求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區劃分級
1、根據保護要求,規劃將保護區劃分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環境控制區 3 個層次;總佔地面積 748.97 公頃。2、其中保護范圍不分級;建設控制地帶劃分為 2 類;環境控制區劃分為 3 類。 保護區劃面積 區劃名稱面積(公頃)比例(% )保護范圍65.738.78建設控制地帶一類建設控制地帶307.52343.5141.0645.86二類建設控制地帶35.994.81環境控制地帶一類環境控制地帶88.13339.7311.7745.36二類環境控制地帶186.0724.84三類環境控制地帶65.538.75總計748.97100功能分區主要功能設置功能分區 功能內容展示、利用手段功能目標規模 (公頃)比例 (%)遺址博物館
展示區 展示遺址博物館和丘承墩墓葬。通過出土文物陳列、資料與多媒體展陳、丘承墩遺址現場揭露模擬展示等進行展示。展示出土文物風采、宣傳鴻山墓群價值、普及文物保護知識。18.74.57遺址模擬展示區 展示已考古發掘墓葬與隨葬品的復原。選取合適的位置對已發掘墓葬進行復原展示、模擬揭露展示、隨葬品的復原、歷史環境修復、開展野外模擬考古等。 對比丘承墩墓葬,揭示一般墓葬形制,教育普及考古知識。18.34.47遺址現場展示 展示伯竇港和東新橋港之間的墓葬密集區域,分為 2 區。遺址覆土植被展示、遺址歷史環境修復等。恢復再現春秋戰國時期墓群肅穆荒蕪的景象。46.511.36濕地生態展示區 展示沿伯竇港西側漁場和伯竇港兩岸的濕地生態環境。恢復河岸植被景觀、淺水水生植物景觀、放養禽魚等。再現有江南濕地特色的自然景觀,進行科普教育。80.719.73農業生態展示區 展示農業種植區,分為西東南 3 區。合理搭配種植不同品種作物,如油菜、蔬菜、花卉、竹林、桑樹、果樹等經濟作物,綜合匯集不同園藝手段。展現有江南特色的生態農業。233.457.04功能服務區 提供農家餐飲、休閑茶室、工藝品小賣、地方戲曲等休閑服務項目。綜合利用遺址公園植被、水系環境,就地銷售農產品如水產、地方蠶絲工藝品、竹刻竹編、綠色蔬菜、綠色水果等。與展示路線形成有機聯系、均勻布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傳承和弘揚吳地非物質文化遺產。11.62.83
Ⅱ 如何保護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址
國外對遺址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提倡按發掘原貌就地保存,或者採用博物館進行保護和展示。例如義大利的學者們認為對大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不改變遺址文物原貌,採用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形式保護起來。遺址發掘出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決不搞什麼重建或「修復」。另外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通常不是個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即實行「整體保護原則」,對歷史悠久的城鎮採用法定中心區的形式進行保護,對「歷史中心區」的宏觀保護,法律規定必須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風貌,不準以任何名義進行任何形式的破壞。國內對於遺址保護與開發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眾多學者從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系統的保護思路,郭蜻娟在《試談大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兼析漢陽陵的開發》一文中提出了保護遺址文物、社會、環境資源的措施以及經營管理模式與組織形式。龔良在《論明祖陵遺址的保護利用》一文中提出遺址公園應逐步實施保護,以達到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其中關鍵是保護與利用「度」的掌握。黃光宇、李和平在《山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論重慶黃山陪都遺址的保護與開發》一文中對山陪都遺址提出整體性、真實性、綜合性相結合的保護思想與方法。趙榮、張祖群等在《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地理定位研究—以西安為例》一文中定位了西安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中由遺址等構成的文化景觀是判別城市精神的四個主要方面之一。
Ⅲ 我們應如何保護人類文明的遺址
保護古遺址就是拓展文化傳承的現實環境。古遺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特點,囊括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倫理道德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習慣,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的延續,承載著本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認識標准。一句話,保護古遺址就是保護民族的基本文化習性與民族精神的傳承環境。如何通過古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揭示人類文明特別是傳統文化的特色,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使民族文化傳統與人類現代文明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現代保護意識的共鑄與技術手段的應用,保護古遺址,推進文化傳承向健康方向發展,逐步改善古遺址保護的現實環境。 保護古遺址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古遺址的存在與開發利用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與環境下,如何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古遺址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要實現經濟與社會、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就必須通過對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構建科學發展的內涵,通過對古遺址的研究認識,不斷推進古遺址重要性和保護意義的宣傳,增進共識,提高古遺址在和諧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作用,使人們從古遺址中汲取營養,在保護中學習體會感悟,激發人們熱愛古遺址、保護古遺址、利用古遺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保護古遺址就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源泉。就我們臨潼來講,依託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文物資源這一得天獨厚優勢,發展旅遊產業,打造中國第一景區並不是夢想。旅遊產業發展與文物保護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完善的統一體。發展旅遊產業可以促進文物保護,同時,為了發展旅遊業,吸引遊客,就要注重文物保護。由於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跡的開發利用正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文物古跡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保護利用好它,使其盡量完好無損地展現在遊客面前,以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文物古跡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長期為旅遊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門以及周邊群眾必然會重視轄區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從而使文物資源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永生資源。
保護古遺址就是建設活力臨潼的財源儲備。發展旅遊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區文物古跡眾多,而政府財力有限,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於眾多的文物古跡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由於各種原因許多文物藏品和古跡因無經費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因此,通過發展旅遊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單位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古跡既然可為旅遊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那麼,旅遊單位自然會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這樣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和群眾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只有我們堅持通過多種形式和多個層次的財力投入和努力保護,就可以使大批文物得到搶救和保護,進而永遠遺存,從而實現對那些震古爍今的古遺址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利用,進而實現適度開發,使之產生長遠的經濟效益。
保護古遺址就是推進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保護古遺址,實施古遺址本體保護和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最大限度地保護其原始風貌,以及通過技術水平與保護手段的結合,使古遺址本體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與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相適應,推進人文環境的改善,使各級政府與企業、群眾以及文物保護單位利益相一致,真正實現把保護放在開發利用之前,把教育功能放在認識發展之中,使這些古遺址既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又能做到展示教育和科學研究以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Ⅳ 2022年撫順巿工業遺址公園旅遊規劃實施項目有哪項
2022年撫順巿工業遺址公園旅遊規劃實施項目有電鐵客運旅遊專線,規劃建設撫順市琥珀產業園區、西露天礦遺址公園工業旅遊區、紅透山工業小鎮、老虎台礦工業文創SOHO區。
(4)保護遺址策劃書擴展閱讀:
工業遺產見證著工業文明的輝煌演變,具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於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近年來,市政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鍵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協商建言,為促進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邁上新台階作出了貢獻。
撫順是一座擁有百餘年工業史的重工業城市,曾經以「煤都」聞名中外,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之一。撫順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轉型,許多工廠、礦區停產或面臨停產。針對撫順工業遺產現狀,市政協予以極大關注,並在多年前就針對我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問題組織調查視察,提出意見建議,也得到政府及相關企業重視,如勝利礦豎井等工業遺產列為市級文保名錄,政協的重視與建議被採納吸收。
2017年8月,市政協經過廣泛聽取意見,並與政府相關部門多次溝通,共同商定從工業遺產分布狀況、保護情況、利用價值、存在問題等6個方面開展調研,以此確定選題。
2018年3月,市政協召開十三屆一次常委會議,把「加強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專題協商納入當年政協常委會的工作要點。會後,市政協聯合多部門、民主黨派和相關專家學者即刻成立調研組。
「要把全市工業遺產這個『家底』摸清楚,用事實來說話,我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才有針對性、可操作性。」「要做出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擔當,把工業遺產遺址保護好利用好,不要給子孫後代落下『埋怨』,也要讓他們記住城市鄉愁。」市政協主席劉國強在召開調研組協調會時說。
按照協調會要求,由市政協一名副主席帶隊,根據事先擬好的調研內容開展調研。他們歷時3個月,先後深入到撫順西露天礦、撫順石油一廠、撫順發電廠、龍鳳礦豎井、撫順鋁廠、撫順特鋼、撫順機械廠、東公園水廠、東洲新屯東街日式住宅群遺址等實地調研,發現重要價值的工業遺產遺址有60餘處,如果不加大對其保護力度,將只能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借鑒外省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市政協先後組織相關委員及專家赴北京石景山工業文化體驗園、河北唐山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等地學習考察,借鑒外地成功經驗,補齊保護利用撫順工業遺產這個短板。
同年5月,市政協召開調研組協商會,組織調研組成員對1份主報告和6份次報告展開協商討論,並邀請規劃、設計等政府相關部門和縣區政府現場解答有關保護與利用等問題。
針對工業遺產資源沒有詳細名錄、無專項規劃、缺少法律保護、被拆遷、損毀破壞嚴重等問題,如何將沉睡冷冰的工業遺產遺址,變成活躍增長的「熱經濟」?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及展望,市政協在深入調研、摸清全市工業遺產情況的基礎上,於2018年5月底召開了「關於加強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專題協商會,共同就如何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進行「把脈會診」。
會前,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指定21個市政府職能部門「一把手」到會,同時還邀請撫順石化公司和撫順礦業集團兩家主要領導也參會。與會人員就調研報告提出的問題、解決的思路與對策,都結合本部門分管的工作實際按照「一遺一策」工作模式,展開熱烈、深入討論。會議提出「保護人文、傳承歷史、融入城市、分區整合」的理念,「新舊共生、綜合利用、生態優先、整體開發」的原則,為全面保護和利用撫順市工業遺產貢獻出了政協方案。
專題協商會上,市政府主要領導明確指出,把此次協商會作為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啟動會,並當場宣布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參會的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請市人大就開展此項工作啟動立法程序,要求市文廣局作為牽頭部門,盡快形成工作方案、建立抓落實的閉環體系,按照「一遺一策」的工作思路,將過去的「金飯碗」打造成未來的「聚寶盆」。
2018年9月,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門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會議確定,以撫順機械廠為切入點、「引爆點」,形成全市整體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策劃方案;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合作;建立長期的發展工作思路,逐步推進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建設。
市政府在制定《撫順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9-2028)和《撫順市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實施方案》中,把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寫進了規劃和方案中,同時,打造了電鐵客運旅遊專線,規劃建設撫順市琥珀產業園區、西露天礦遺址公園工業旅遊區、紅透山工業小鎮、老虎台礦工業文創SOHO區等。
市政府多渠道努力及融資,在天湖橋南的採煤沉陷區,佔地18公頃,建起了東北記憶工業主題公園,讓這座工業重鎮昨日的輝煌依稀閃耀。公園內放置了代表撫順工業記憶的62式輕型坦克、機車頭、電鏟、鋼包、龍門吊等數件展品,彷彿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Ⅳ 保護歷史遺跡方法
古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現代保護意識的共鑄與技術手段的應用,保護古遺址,推進文化傳承向健康方向發展
逐步改善古遺址保護的現實環境。
Ⅵ 藍田猿人遺址的保護措施
藍田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百萬年前,藍田人便在這里生息。大量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的藍田猿人已經能使用天然火,並能製造和使用多種石器,並開始直立行走。因而從1963年發現至今,得到廣泛關注。國家和陝西省、西安市文物部門先後共撥款200多萬元,對遺址進行建設和修復。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藍田猿人遺址是中國的科學工作者首次由自已發現、自己發掘、自己出土、自己研究的第一例猿人頭蓋骨化石。
藍田縣屬地質災害多發區,藍田猿人遺址處在秦嶺北麓的地潛地帶,整個山體由鬆散的砂礫石構成,遺址發掘地基的黃土層下面礫石層,結構鬆散穩固性較差。由於其特殊的地質構造,加上近年來受降雨影響,地面沉降嚴重。 2004年,由於連陰雨造成了一部分地基滑坡,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2005年,藍田縣共發現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點168處,其中就包括藍田猿人遺址。
遺址地面沉降情況已經導致展覽廳部分立柱錯位,沿坡台階道路開裂,展覽廳後斜坡大面積隆起,雨量集中或雨量多的時候,形成大面積滑坡,展覽大廳內外的大部分牆體、房柱都有很寬的裂縫,就連遺址工作人員辦公、居住的房屋也發生了牆體傾斜。遺址裂縫最寬處約有2.5厘米左右,展覽廳西南側的4個承重柱體上,光裂縫就有30多條。在藍田猿人頭蓋骨的出土處,雖然有簡易的房屋加以保護,但部分窗口玻璃破碎,土層風化、剝落嚴重。而在化石的出土處卻沒有任何遮蓋,雨水沖刷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由於從展覽大廳通往化石出土處的游覽台階的整個坡面處於滑坡地帶,隨著坡勢一直向下滑,都出現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這種裂縫。如果不加以治理,裂縫拉伸開後將面臨坡面倒塌。展廳房屋也將全部倒塌。 加大宣傳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內部管理
2003年縣委縣政府召集部門人員進行了研究討論,提出了一系列實施意見。
一是,加大宣傳策劃包裝力度。藍田縣將按照藍田旅遊總體規劃,不斷挖掘藍田猿人的歷史內涵,科學包裝猿人遺址項目;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為了切實保護好國家重點文物,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縣編委還對遺址財政體制情況進行了調查,藍田縣著手將原來的定補體制轉為全額撥款體制;
三是,強化內部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僅要「救活」藍田猿人遺址,而且要使藍田縣內更多的相類似的旅遊景點生存和發展下去。
藍田猿人遺址保護治理方案預算
2006年,藍田猿人遺址文物管理所,通過與藍田縣的礦管局、陝西省地礦第二工程勘察院的聯系,針對藍田猿人遺址滑坡災害的有效治理,做了一個系統的工程治理及保護方案。只是勘察及治理經費就需要300多萬元。 在陝西省地礦第二工程勘察院設計的治理方案上看到,防治工程概算在 340 萬元左右。勘察費用在17 萬元左右,兩項合計起來總共350萬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是遺址保護的注漿加固工程,這一項工程總計需要費用220萬元左右。 藍田猿人遺址保護治理方案預算合計:350萬元左右勘察費:17 萬元左右防治工程:340 萬元左右注漿加固工程:220萬元左右其他保護費用:100萬元左右 參觀藍田猿人遺址的遊客比較少,遊客減少的同時,門票收入也就相對的有所減少。藍田猿人遺址每年只有門票收入,平均每年2萬元左右,縣財政補貼每年2萬元,共計4萬元。門票收入對於職工的工資發放都比較緊張,當然也就談不上遺址的維修。2004年遺址受災時連7名職工的工資都被不同程度地拖欠著,所以進一步整體加固等工作遲遲未決,類似的隱患早已多次向上級反映,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陳家窩-----陳家窩遺址在小路陡峭的山中間。遺址沒有提示和圖標,考古結束後,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地質斷面至今仍在風雨中自生自滅。由於諸多原因,已經快要成為垃圾場。(2015年)公王嶺-----山路路況很差,到達遺址門口,可隨意停車。遺址內只有展覽大廳和後山上的八角亭(「藍田人」化石出土點),除了工作人員,無任何遊客,大約半個多小時即可全部游覽完畢。(2014年)陝西「藍田猿人」的發現,無疑豐富了人類學的知識寶庫,作為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類,中國三大猿人遺址之一,如果不加以保護,對以後遺址的科學研究、維護、治理以及工作人員、遊人的安全問題,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
Ⅶ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保護規劃
所在地區:河南 鄭州市
編制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編制時間:2011-01
編制人員:郭黛姮,賀艷,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孫闖等
項目規模:172公頃
委託單位:鄭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間布局:以大河村現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遺址保護房、文物庫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區域為中心,在保護范圍內設核心展示區,在建設控制地帶內設置保護與研究中心、旅遊服務區、行政管理區,為遺址保護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務場所;利用城市規劃的公共綠地作為大河村遺址展示的補充地塊,設立場景復原區。
設計特色:大河村保護規劃對遺址現狀進行詳細調研,並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不觸及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對大河村仰韶房基遺址F1-4進行全面掃描。掃描工作數據客觀、全面、詳實,為日後的本體保護及保護房的建設奠定基礎。規劃中分別針對已發掘遺址、地下遺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護措施,並針對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遺址保護與研究設施、文物陳列館。
大河村保護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遺址保護建築的基礎上的改擴建設計。新建保護房以仰韶房基遺址展示棚為主體,通過休息廳與已建文物庫房連接,形成一組集考古挖掘、遺址現場展示、文物陳列展示為一體的文物保護建築。保護房在設計構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遺址保護原則,並通過大跨度屋架的結構處理,實現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考古發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本著保護第一;持續考古、動態保護、動態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 「星空下的村落」為理念,在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完善遺址的展示與闡釋內容;加強大河村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根據不同的考古情況和遺址保護情況,制定若干保護展示規則。
Ⅷ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中國陝西網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近日編制完成。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達75.02平方公里,保護區內將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
規劃范圍分三大部分
漢長安城遺址規模巨大,200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學等單位正式開始展開規劃編制,近日《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正式編制完成。
規劃范圍包括漢長安城城址區和建章宮、禮制建築遺址區三個部分,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保護中將以漢長安城城址區作為重要保護對象,並對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遺址區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據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介紹,漢長安城城址區規劃范圍為繞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光路以西、大興路以北、西三環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西三環路以西、隴海鐵路以北、建章宮西側距建章宮西宮牆約380米的規劃道路以東、豐產路西段以南的區域,總面積9.38平方公里。
禮制建築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大興路以南、豐登北路以西、社稷遺址南圍牆向南350米的東西向平行線以北、阿房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
保護區劃分四個等級
規劃中將保護區劃分為重點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分為1類和2類)、遺址景觀協調區四個等級。
對漢長安城遺址的城牆、城門、城壕、道路、宮殿、官署、禮制建築等漢代遺跡和北朝後期至隋代的宮殿、寺院等遺跡本體進行有效保護,根據本體保存現狀,採取相應的管理和技術保護措施。
對於保護區內的1類建設控制地帶即屬地下遺址埋藏區和可能埋藏區,現有建築物和構築物近期維持現狀,遠期該區域納入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保護。如建章宮東半部和禮制建築遺址區部分區域被工廠等單位占壓,目前均維持現狀,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築。2類建設控制地帶將以保護遺址空間格局及遺址景觀環境為中心,以綠化為主,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和規劃,建築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
遺址景觀協調區內控制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圍的空地和綠地,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形成遺址外圍景觀視覺通道和良好的環境背景。
新聞背景
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沿用時間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統一帝國的古代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歷史標志和象徵,是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歷史上輝煌時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規劃保護的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市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環境優化區、居民休閑區場所和旅遊觀光地,將優化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
將建1萬平方米博物館
漢長安城遺址在保護中將通過多種方式對遺址、遺物進行展示。將建設四大展示區,還將建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解釋說,展示對象主要為遺址區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漢代各類遺址、遺物以及其他歷史時期的各類遺跡、遺物,也包括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遺址的地點和保存狀況,分別採用露天原狀、館場、標識、基址復原、原狀復原、虛擬和模擬等展示方式,實施必要的保護和展示工程,並選擇考古發掘現場進行展示。將形成宮殿官署遺址展示區、東西市遺址展示區、環城遺址展示區、漢代絲綢之路起點展示區、歷史民俗文化展示區等主題功能區,形成合理的展示和旅遊觀光路線,方便市民游覽。另外,規劃在「西安門」外建設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
綠化面積可達30餘平方公里
漢長安城遺址在保護中還將大量種植綠色植物,綠化面積可達30.35平方公里,屆時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的綠肺。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將拆除疊壓在遺跡本體上和重點保護范圍內與遺址保護、展示無關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清理有害植被。保留的村落和房屋建築、村落布局和建築形式將與遺址風貌相協調。
遺址區內無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對遺址景觀造成破壞的企業,將漢長安城城址區納入西安市政環衛處理系統,有效防止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另外,將最大范圍地進行綠化,從而改善遺跡本體的保存環境、遺址的景觀環境和生態環境。綠化的位置、程度和植物品種的選擇,須符合保護和展示遺跡本體及景觀的要求。
據了解,漢長安城城址區規劃綠化種植面積16.2平方公里,加上種植各類農作物的土地,綠化面積可達到30.35平方公里,占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段范圍內土地面積的66.73%,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的「綠肺」。
保護區內1.4萬余居民要遷出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對於居民住房直接疊壓在遺跡本體的居民則需要搬遷,據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范圍內約3946戶、14442人要搬遷。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介紹說,2005年,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內有55個行政村、13882戶、50788人,其中有1731戶居民住房直接疊壓在遺跡本體之上,對遺跡造成較大破壞。遺址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其他人為破壞是遺址保護面臨的關鍵問題。此次規劃確定逐步搬遷重點保護范圍內的村落,在保護范圍內的重點保護范圍之外、經考古工作確認地下無保存價值遺址的區域,現有居民可不搬遷。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內需要搬遷的居民約3946戶、14442人,約占保護范圍內現有人口總量的28.44%。
需要搬遷的村落和居民盡可能近地安置,在現有的集體所有的土地范圍內實行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換。將占壓遺址本體的村落和居民搬遷到不佔壓遺址本體的地方;原來的村落用地置換為遺址保護用地和農田,原來的部分農田置換為村落用地。
根據遺址區搬遷居民的需要,在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以北的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北段南側規劃居民搬遷安置地。
相關新聞
梁帶村遺址保護嚴防盜墓
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曾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梁帶村遺址將採取嚴密的安防及環境監控措施保護遺址,並建設博物館展示出土文物。梁帶村遺址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市區東北7公里處黃河西岸。遺址發掘之初盜墓賊十分猖獗,墓葬區有百餘座墓葬,而目前也僅有少數墓葬發掘。
Ⅸ 如何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址
如果想要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遺址的話,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公民對於保護歷史文化遺址的這種意識,這樣子的話,才可以每個人都做到有效的保護歷史文化遺址,做好宣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Ⅹ 如何建設,保護好像周口店遺址這樣的文化遺產
1、明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影響區(緩沖區),按世界遺產的標准嚴格控制建築的高度、風格以及建設的工程內容。嚴格遵守《周口店遺址保護規劃》,加強遺址本體保護。
2、遺址博物館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互動項目,包括:模擬發掘、模型製作、模型裝架、魔法卡片、科普動畫等,並向入館參觀的觀眾免費贈送周口店遺址文化簡介、「北京人」期刊等科普讀物,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周口店遺址的突出價值,宣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概念,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全民動員,共同承擔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