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美軍的凝聚力那麼強
這個笑話有點冷
❷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的宣傳影響
在看過這幅照片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這張照片是第七輪軍券(為籌措軍費而發行的國債)購買的極好宣傳品,於是下令辨認照片中的士兵並帶他們回國。通過放大照片,六人之一的雷內·加儂確認了照片中的其他四人,但是他拒絕透露第六個人的名字,並說他承諾那個人不將他的名字說出來。其實加儂是因為艾拉·海耶斯曾經威脅殺死他而拒絕透露他的名字。他隨後被帶到海軍總部並被告知這是總統的命令,拒絕透露那人的名字將被視為一項嚴重的犯罪,加儂終於說出了海耶斯的名字。
加儂還將哈倫·布洛克誤認為在那場戰斗中喪生的亨利·漢森(巧合的是,亨利·漢森曾參加第一次升旗)。約翰·布拉得利最初也認同加儂的判斷。1945年4月8日,海軍公布了其中五名升旗者的名字(包括漢森)- 海軍當時正在通知富蘭克林·蘇斯利家人關於他的死訊,因此沒有公布他的名字。4月19日,回到華盛頓的艾拉·海耶斯立刻就發現了名單中的問題,並向海軍公共關系官員報告。不過由於名單已經被正式發布,這位官員要求艾拉·海耶斯對此事保持沉默。
三名生還者隨後進行了軍券的巡迴銷售活動。銷售很成功,共賣出了263億美元,兩倍於當時的目標。
哈倫·布洛克的身份辨認問題引發了一些疑問。布洛克的母親,貝爾·布洛克(Belle Block)說:「我知道那是我的孩子,我給他換過如此之多的尿布」,並拒絕接受官方的名單。一年半以後,戰後情緒抑鬱並酗酒的艾拉·海耶斯來到得克薩斯州並告訴布洛克的家人布洛克是六名升旗手中的一員。海耶斯記得雷內·加儂和約翰·布拉得利沒有記起來的細節,因為他們是在最後關頭才加入到這次行動中來的。當時哈倫·布洛克、米高·史達蘭克、富蘭克林·蘇斯利和艾拉·海耶斯自己在當天早晨已經爬上了折缽山來鋪設電話線。雷內·加儂後來加入並帶來了第二面國旗。亨利·漢森沒有參與此次行動。布洛克的母親馬上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美國議員米爾頓·韋斯特(Milton West)。韋斯特隨即將信轉發給了海軍司令員阿歷山大·范德格利夫特(Alexander Vandegrift),並由范德格利夫特司令下令進行調查。 在證據面前,布拉得利和加儂同意那人極有可能是布洛克而不是漢森。
❸ 美國軍隊
美國現行的兵役制度是全志願兵役制,也就是軍方招募,符合條件的年輕人志願報名入伍,軍方也是目前全美最大的僱主之一。該制度是1973年3月尼克松總統在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之後宣布實行的。這一制度既強調愛國主義,宣揚為國家和美國價值觀效力,也強調通過較高的福利待遇和大學深造機會來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軍隊。此前,美國曾實行過民兵制、募兵制、徵兵制等兵役制度。經過近30年的改進,美軍目前的全志願兵役制已經基本成熟。從薪水來看,目前,一名入伍1年的士兵每年的工資差不多有2萬美元,同時免費享受醫療保健和各類保險,而軍官的收入就更高了。
此外,士兵還可以在退伍之後獲得政府資助上大學的機會。1944年,美國國會通過《二戰士兵權利法》,規定服役期滿的士兵有權獲得助學金,進入大學深造。至今已經有2000萬以上的軍人從中受益。美國陸軍的現行政策規定,服役期滿兩年的士兵,退役後可以獲得2.6萬美元的助學金,而服役4年的士兵則最多可獲得5萬美元的助學金,這筆錢在美國讀完一個普通公立大學完全沒問題。這一規定吸引了許多貧困人家的子弟加入軍隊。此外,美國軍方還把目光瞄準了大量的外國移民。根據規定,凡是擁有永久居民身份(即有綠卡)的外國移民,只要滿足條件均可應征入伍,而在軍中呆滿一定年限之後便可轉為公民身份。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多年得不到公民身份的外國移民來說頗有吸引力。這也使得美軍成為一支少數民族士兵比例很高的軍隊。
美國現行兵役組織分為兩套機構:一套是國家徵兵署負責的政府兵役登記系統;另一套是國防部下屬各軍種分別進行的募兵系統。根據美國法律,年滿18周歲的美國男性青年必須到徵兵署及其在全國各地的兵役委員會進行登記。這一兵役登記系統將美國全國分為東北部、南部、中西部、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六大區,每大區設一地區局,轄若干州的兵役工作,其基層單位則是遍布全國的2000多個兵役委員會。軍方的募兵機構由國防部統一協調,各軍種分別進行。各軍種的募兵機構名稱也各不相同。陸軍的叫徵兵司令部,空軍、海軍的叫軍事人員中心,海軍陸戰隊的叫人力與預備役事務部。
徵兵宣傳花樣多
每年5月下旬,紐約都要舉行「艦隊周」活動,以慶祝為國陣亡的美軍官兵。在今年的「艦隊周」期間,除了例行的艦隊巡遊、海岸警衛隊救生表演之外,記者看到,各大軍種紛紛抓住這一好機會,大發徵兵廣告。空軍徵兵傳單上大力宣揚空軍所能提供的各種技能課程和優厚薪金及福利,聲稱從空軍退伍的士兵在求職市場上將「極富競爭力」,很有誘惑力。
美軍向來注重徵兵宣傳。近20年來,每年的徵兵宣傳經費都在1億美元以上。其常規做法有:每年向適齡青年郵寄近2000萬份宣傳材料;免費向全國300餘萬名高中生郵寄包括軍人職業介紹等內容的各類雜志;開展公益活動,提升軍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等等。近年來,美軍的宣傳活動更要求花樣翻新,怪招迭出。其中一招就是頻頻和電視台、報紙、網站聯合搞「軍旅生活體驗」活動,幸運者將有機會在軍營中住上幾天,甚至有機會學開F—15戰斗機。而今年上半年,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為了吸引年輕人,專門設計了一種名叫「美利堅軍隊」的游戲軟體。這一游戲可以讓玩家在線接受各種基礎軍事訓練,為了完成各種艱難任務而搏殺於多個虛擬戰場。
有意思的是,調查表明,美國經濟越景氣,民間失業率越低,軍方就越招不到兵。統計數字說,美國社會的失業率每下降1%,陸軍的募兵率就要減少9%左右。與上個世紀90年代的年均失業率4%相比,美國現在的失業率已經上升到6%左右。從某個方面來說,這對軍方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受到就業壓力的年輕人可能轉而投奔軍營。
❹ 投放原子彈前,美國給日本撒了六千萬張傳單,日本人為何無動於衷
因為日本人覺得,對於他們來說那可能只是一種恐嚇。所以他們並沒有當真。
❺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如何進行網路宣傳戰!
1999年伊拉克有的互聯網,網費極其昂貴,極少數人才能夠享受,美軍03年打下伊拉克後,才開始逐步推廣,所以似乎沒有你說的大規模宣傳戰。
❻ 100分求伊拉克戰爭勸降美軍的宣傳片或錄音
http://www.chang.gov.cn/200407/article/05-01/18177.htm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0224/935643.html
http://www.hsw.cn/gb/hscb/2005-01/14/content_1570345.htm
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50113/100080.shtml這個因該是的就是文字的
沒有視頻找了好久了
❼ 美國在投彈之前發了許多傳單警告,當地人為啥無動於衷
向日本本土空投傳單,並非美國人的首創。早在美軍之前,中國國民政府就曾出動戰機遠征日本進行過震懾性的“紙片轟炸”。
1938年5月19日夜間,中國空軍的兩架“馬丁”B-10型轟炸機,飛行到日本的九州長崎一帶,投下了100多萬份印有對日本侵略者嚴正警告的傳單。
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外國飛機的轟炸。盡管投下的是沒有殺傷力的宣傳紙片,但兩架中國戰機的成功突防,而且還是空軍力量極為薄弱的國民政府的飛機,表明日本的領空防禦並非鐵板一塊。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戰機對日本的光顧,就更是司空見慣了。
而對正處於交戰狀態下的日本來說,就更無從得知美國的原子彈工程了。
等到美軍在廣島、長崎相繼投下原子彈,巨大的蘑菇雲下一整座城市瞬間全部夷為平地,日本官方才見識到這款新型炸彈的恐怖殺傷力,但出於擔心國內民眾會被原子彈動搖作戰意志的考慮,日本政府極力封鎖兩個城市遭毀滅性打擊的信息,對外界宣傳兩地只是受到了常規轟炸。
軍國主義控制下的日本,封鎖戰爭消息的手段極為嚴格。除廣島和長崎的親歷者外,其餘聽不到正確訊息的日本民眾,基本都表現出對原子彈轟炸的無動於衷。
❽ 美軍為什麼為救一個人,或一支小隊就出動成百上千人
因為在美國軍人的眼裡,每個人都是非常寶貴的,所以說他們可能因為一個人,可能會出動非常多的軍隊。在美國他們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可以說為了救某個人,可能派出成百上千的隊伍,這都是可能的,因為在美國培養出一個軍人是非常困難了,並且他們這么努力的去拯救軍人,可以說也給當時軍隊定下了許多軍心,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所以說有許許多多的軍人都可以說非常的感動,因為在美國每個人都是自由民主的,而他們更是是捍衛每個公民的權利,他們可能派出一個軍隊去救一個人。
同時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軍人都誓死捍衛自己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在軍隊中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目的,如果國家將他拋棄,那麼剩下的一些士兵肯定也會因此而寒心,這樣對於整個部隊都是不好的。
❾ 美軍在外作戰時,真如美國大片宣傳的一樣在乎平民傷亡嗎
2018年6月16日,聯合國難民署(UNHCR)特使、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來到了剛剛從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手中解放的摩蘇爾,了解重建情況。她站在一片殘垣斷壁之上,看著衣衫襤褸的人們,說出了一句頗具諷刺意味的話:雖然他們一無所有,但是他們自由了。
不得不說,一直以來美國的文化輸出確實做的很好,世界很多國家的小孩都是看美國大片長大的,都有一個超級英雄的夢想。這其中就難免有極個別人認為真實的美國就是電影裡面的那樣。美國強大的文化輿論宣傳手段,塑造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偉大形象,從而讓世界很多國家從銀幕上來認識這個美國。如果說前些年美國還在努力掩蓋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話,這些年美國人已經開始撕下虛偽的面具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清美國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