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呢
第一個向中國、向世界宣傳鄭和的人是梁啟超先生,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他說是鄭和是和哥倫布和達迦馬,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而且他早於西方航海家哥倫布60餘年,早達迦馬70餘年。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鄭和,說他是“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對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那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可以說鄭和七次下西洋,雖然都是皇帝的野心使然,但是他們都是和平的,沒有侵佔土地、也沒有大肆屠殺土著人民,更沒有搶奪別人的資源,只是偶爾對有不服從大明的國家和海盜等予以消滅,這是值得尊敬的,起碼要比後來的那些西方航海家要強,比西方人野蠻做法強。
『貳』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戰略上的考慮
曾經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和平使者,他高揚著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幟。這是六百多年前人類波瀾壯闊的遠航,他七下西洋的壯舉成為世界永遠的記憶;這也是六百多年來中國的光榮與夢想,他所率領的船隊成為西洋永不磨滅的風景。這個人就是六百多年前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支持他下西洋的主要皇帝便是永樂大帝朱棣。這個事情在有一些人看來是好大喜功之舉,其實則不然,對後世影響意義極大。
第一:鄭和身世,三寶太監的說法,永樂年間六次宣德年間一次1:史料中對於鄭和身世的介紹
根據史書記載,鄭和的艦隊是由100多艘海船組成的一支聯合艦隊。寶船六十三號,大一點的長138米,寬為56米。根據李約瑟先生寫的中國科技技術史,在第四卷中寫道鄭和艦隊的長度讓人不敢相信,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子虛烏有。明朝鼎盛時期,他的海軍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亞洲國家,甚至超過了同時代所有的歐洲國家,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叄』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鄭和作為中國遠航第一人、偉大的外交家,以人類航海史上絕無僅有的壯舉,歷時28年,七下西洋,航程十餘萬海里,先後出使亞、非兩大洲36個國家和地區,宣揚大明國威,推行大國和平外交,發展國際貿易,傳播中華文明,推進文化交流,開辟了亞非洲際海洋航線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航海事業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
據《明史》記載,鄭和船隊每到一地,先安排外交會見,君主宣讀明成祖朱棣的皇帝詔書。同時,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禮品。當地國王也同時回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珍稀物品。
這些舉措,從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樹立了大明王朝和自己的威信,淡化人們對他得位不正的非議。
相比之下,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發展貿易,就顯得太過於牽強了。鄭和出使期間,每到一地,雖然也利用國內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和當地開展地方貿易,但貿易收入,遠遠不及船隊出使費用。據記載,鄭和每次出使,人員27000多人、船舶200多艘,耗時兩三年之久,且每到一地,賞賜給出使國的禮物遠遠多於對方的回贈,這些都耗費了大量的資財,不僅無益於明朝經濟的發展,還給當時的財政帶來了很大負擔,被時人和後人稱為勞民傷財的「寶船弊政」。所以明成祖一死,就被仁宗朱高熾叫停了。
『肆』 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前中後期都做了什麼事
從永樂到宣德,前後28年,鄭和前後七次遠航西洋,其真實目的很簡單,前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從而使得朱棣放下心病,後來漸漸成為明朝宣揚國威、睦鄰保境、肅清海盜、暢通貿易的疏通之道。
概而言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有三:
其一,隱秘目的,受朱棣隱秘旨意,搜尋建文帝下落,建文帝出逃海外,朱棣心中始終惴惴不安,便命令鄭和泛舟海上,遍尋諸國,以期尋獲下落;
其二,政治目的,宣揚國威,睦鄰保境,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對治理明帝國理想的體現,也是一種國家力量的顯示,維護藩屬關系彰顯明帝國宗主地位;
其三,經濟目的,肅清海盜,暢通貿易,當時海盜群起,占據島嶼,搶劫過往船隻,阻斷貢道和商道,鄭和下西洋意在恢復朝貢貿易。
『伍』 關於鄭和的問題
1:鄭和原名馬三寶,回族人,後入宮做了宦官,明成祖賜姓鄭 。
2: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於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3因為當時我國很強盛,明成祖欲加強與海外各國聯系。還有一說是明成祖想要找到失蹤多年的建文帝
4我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5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活動早半個多世紀,規模也更為龐大,行程也很遠,且對待各國是和平友好的,未占海外一寸土地,不像歐洲航海是帶有侵略目的。
6因為明成祖想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顯示明朝的國力。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陸』 宣傳鄭和的意義
身殘志堅,下半身不行了,下半生不一定碌碌無為。
『柒』 鄭和的政治觀點
我是覺得鄭和的政治觀點就是一種天朝至上,非漢文化影響地域即蠻夷的精神。鄭和下西洋可以理解為一次中國展現實力的武裝巡遊,工業時代英國的皇家艦隊環游世界跟美國現在的全球航母機動巡航也與之類似,出於炫耀與武裝震懾。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中國的行動不會是西方羅馬執政官體制式的殖民或政治干預,主要還是維系中國對外方針的朝貢體系。當代朝貢體系可以理解為美國的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台防務體系,但是多少帶來了很大的政治干預(過去中國只要對方國內政變,最後只要承認天朝至上,就還是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中國出於當時的文化與科技的限制,不可能對偏遠國家進行地緣干預,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是純朝貢體制下的一次世界探索與朝貢交換的行動(以物易物的一次獵珍行動)。個人見解,希望有用。
『捌』 鄭和在西洋都進行那些交流活動
摘要 1.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時不僅僅拓寬了對佛教的認識,還宣傳了中國的道教
『玖』 鄭和介紹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十五世紀初葉著名的航海家。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里(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里。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據《明史》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所率部眾就有二萬七千多人,船舶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規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後七次所經國家凡三十餘國。這樣的空前壯舉,較之葡萄牙的達·伽馬由伊斯蘭教徒導航橫渡阿拉伯到達科澤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國和所到各地貿易和文化交流。而鄭和遠航對東南亞地區的開發,貢獻尤大。
鄭和的航海筆錄
鄭和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這群海盜的頭子叫陳祖義。陳祖義本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現在的南洋,召集一夥人佔領了舊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這一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准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 在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贈送了許多禮物給明朝,表示兩國修好。哪知貪心不足的亞烈苦奈兒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就假意請鄭和到他的宮殿。盛宴招待之後,他再次向鄭和索取金幣,暗地裡卻發兵去劫奪鄭和的船隊。鄭和沉著冷靜,了解到錫蘭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隊,都城空虛,就火速傳令,調來了兩千多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領兵打劫船隊的將領聽說明軍回攻都城,趕忙下令撤兵回救。鄭和的軍隊乘勝殺了個回馬槍,又把敵兵打地潰不成軍。他們只得向明軍投降了。鄭和當場釋放了投降的將士兵卒,只把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官屬扣留在船上,然後繼續訪問其他地區。 當鄭和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時。國王親自去迎歡,並且設宴款待。鄭和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送給明朝皇帝一隻珍貴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來了十七國的使節,和他們同來中國訪問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鄭和還帶回來了忽魯謨斯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的麒麟、長角馬哈獸;木古都束的花福祿和獅子;卜刺哇的千里駱駝和駝鳥。
鄭和在國內休整了一年多時間後,永樂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遠航西洋諸國。這次正好趕上了東北季風時節,鄭和的船隊順風而行,不久就到達蘇門答刺(今印尼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刺剛剛經過一場大的事變,使鄭和的訪問遇上麻煩。原來,蘇門答刺的西面有個那孤兒國。1408年(明樂永六年),那孤兒國和蘇門答刺打了一仗,蘇門答刺國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齡尚小,不能替父王報仇。王後卻復仇心切,她曉諭全國:誰能領兵打敗那孤兒國,替先王報仇,我就嫁給他,並請他當國王。一個有本領的漁夫奮勇領兵打敗那孤兒國的軍隊,殺了他們的國王。漁夫娶了王後,當上了蘇門答刺國王。老國王的兒子長大以後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夥心腹勇士,乘機殺死了漁夫,自己登上王位。鄭和到達蘇門答刺後,向新國王贈送了許多禮品。 漁夫有個兒子蘇干刺,想替父親報仇,發兵攻打蘇門答刺,企圖爭奪王位。沒想到反被新國王打敗了。他只得逃到一個叫鄰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聽說鄭和贈送給蘇門答刺新國王許多禮物,卻沒有送禮給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帶領幾萬兵眾,襲擊鄭和的船隊。在蘇門答刺的配合下,鄭和指揮將士英勇還擊,把蘇干刺的兵眾打得大敗,乘勝追擊到一個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蘇干刺和他的妻子、兒子。到永樂十三年回國後,永樂帝下令把蘇干刺殺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個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鄭和、王景弘率領船隊,訪問了忽魯謨斯等二十來個國家。因為這次訪問的國家多,地域廣,路程遠,因而時間也就很長,到1433年才啟程回國。不料船隊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時,六十三歲的鄭因積勞成疾,不幸辭世。王景弘命人把鄭和的遺體妥為裝殮,准備回國安葬。當時已進入夏季,熱帶氣候酷熱,船隊航進爪哇(今印尼爪哇島)時,眼見鄭和的遺體難於保存,已不可能運回國內安葬,王景弘只好決定埋葬在當地。
七下西洋欲何求
朱棣奪得皇位時,明朝已經建立了二十多年,農業與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這場政變的影響。這時,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對外的活動,展示自己的勢力,並建立自己的聲望。因此,遠航的活動就勢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治、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絲織品、瓷器以至一些歐洲國家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航海知識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以及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准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條件。明初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本身具有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擴大海外的貿易和來往的要求。於是,明成祖朱棣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朱棣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朱棣也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朱棣要建立一個天朝大國的思想就更加強烈。明成祖的個性好大喜功,常常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
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一部分的人對他武力奪取地位的不滿。有些書上說的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終。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系。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朱棣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系。
第三件事是進行貿易活動。以中國的手工業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使各國為中國的精美、完好的手工業品所吸引,從而願意來中國稱臣納貢,進行貿易活動。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亞非各國享有盛譽。亞非的很多國家早就想同中國發展貿易關系。只是由於朱元璋「海進政策」,才限制了這種貿易的發展。朱棣取消「海進政策」派遣鄭和出使,表明中國恢復了同海外各國的正常貿易。海外各國同時也認為,跟中國納貢稱臣,進行貿易,建立友好關系,是有利可圖的事。
『拾』 世界唯一以「太監」取名城市,外國人覺得好笑,華人為何卻肅然起敬
說起太監,大家都知道是古代專門在皇宮之內伺候皇帝與後宮各位妃嬪公主的人,歷史上有不少像李蓮英一樣有名的太監,不過你知道嗎,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以太監命名的城市,那就是印尼的三寶壟。
如果有機會的話,小編是很想到這座城市看一看,瞻仰一下鄭和的雕像,不知道小夥伴們對三寶壟怎麼看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