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體電(人體生物電)
生物電來源於細胞的功能。細胞是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組成。細胞膜的結構很復雜,它一方面把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同時膜上又存在一些孔道,允許細胞與周圍環境交換某些物質。實驗測得在細胞內、外存在多種離子,膜內主要是鉀離子(K+)及一些大的負離子基團(A-)(A-不能通過細胞膜),膜外主要是鈉離子(Na+)和氯負離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靜息狀態下,實驗測得活細胞的細胞膜外部帶正電、內部帶負電,即膜內側電位約為-90~70毫伏。這種電位稱為靜息電位。
當細胞受外界刺激時,能作出主動反應,稱為細胞的興奮。生理學上將那些興奮較強的組織,如神經、肌肉和腺體等統稱為可興奮組織。它們的細胞所作出的主動反應是表現在當外界刺激強度達到一定閾值時,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會發生突然變化,最後使電位發生改變。細胞內的電位可從負電位突然變為正電位(約20~30毫伏),大約在不到1豪秒的時間內,很快又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這種變化的電位稱為動作電位。
有些細胞(如神經細胞和心機細胞)不僅在外界刺激下能產生動作電位,而且有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系統正是靠傳導各種興奮對人體各器官的生理過程起到了調節作用,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腦電圖主要由各種節律性電活動組成。根據頻率(周/s或Hz)將腦波進行分類:
α波:頻率8~13Hz,波幅為10~100μV,是成年人安靜閉目狀態下的正常波形,在頂、枕區α活動最為明顯,數量最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頻率為14~30Hz,波幅為5~25μV,在額、顳、中央區β活動最為明顯;其指數約為25%。
θ波:頻率為4~7Hz,波幅為20~100μV,表示大腦處於深摯思維或靈感思維狀態,是學齡前兒童的基本波形,成年人瞌睡狀態也會出現。
δ波:頻率為0.5~3Hz,波幅為20~200μV,表示大腦處於無夢深睡狀態,是嬰兒大腦的基本波形,在生理性慢波睡眠狀態和病理性昏迷狀態也會見到。
頻率的個體差異很小,波幅的個體差異較大。
影響腦波的因素很多。正常腦波與年齡大小有密切關系,年齡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線不穩;年齡越大,則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但是,在50歲以後,慢波又繼續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頻率慢波化。腦波更受到意識活動、情緒表現以及思維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響。
α指數(α波佔全部腦波百分比,安靜、閉目時為75%)可以作為情緒表現的指標,情緒穩定而思維廣博的人,α指數較高,情緒不穩定而狹隘偏激的人α指數則甚低。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擾,在睜眼時,α波會減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環境中,睜眼也會如此。當人處於「怎麼」「什麼」「為什麼」的驚疑狀態時,由於網狀結構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強而導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動也會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續存在,它又可以逐漸恢復。α波的峰與兩側的谷大體上可連成為等腰三角形,若峰頂向左或右移位,破壞了等腰形態,則提示中樞處於疲勞狀態。α活動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某些心理品質,如α節律優勢者,易與人合作。
β波不受睜、閉眼的影響。在睜眼視物、情緒緊張、焦慮不安、驚疑恐懼或服用安定等葯物時,β波活動急劇增多。β活動也與人的某些心理品質有關。β節律優勢的人常表現為:精神緊張、情緒不穩、感情強烈、易於沖動、固執己見、不受約束、善於獨立的執行任務;長於抽象思維,喜歡依靠「推理」解決問題,還表現出持久力差,易於疲勞的特點。
Ⅱ 我是不是得了焦慮症
總是想著很多的事情,不一定是焦慮症,而是壓力大,問題沒有解決的原因,你可以先試試減壓,如果還是感到焦慮不適,再考慮是否是焦慮症的問題。
減輕壓力有以下幾個方法:
1、首先要保持好的心態,積極面對難題,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素質、知識才能、社會適應力等要有自知之明,盡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引起不必要的壓力。
2、如果壓力太大,可以學會自我調節,加強自身修養。以適當方式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快和抑鬱,以解除心理壓抑和精神緊張。善於自我調節,有張有弛。
3、具體的可以做感興趣的事,如看電影、旅遊、聊天,聽音樂,釋放壓力。或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地喊叫。做一些運動。
4、平時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輕快、舒暢的音樂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
5、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可以忘掉憂慮。
6、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
Ⅲ 什麼是"蝴碟效應"
什麼是蝴蝶效應?先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的發現談起。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模擬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致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計算機沒有毛病,於是,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 」,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以致科學家都不理解,幾家科學雜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認為「違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確定的方程,結果也應相近才對,怎幺能大大遠離呢!
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系,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系,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如問:兩個眼睛的視敏度是一個眼睛的幾倍?很容易想到的是兩倍,可實際是 6-10倍!這就是非線性:1+1不等於2。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線性的!當外加電壓較小時,激光器猶如普通電燈,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當外加電壓達到某一定值時,會突然出現一種全新現象:受激原子好象聽到「向右看齊」的命令,發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單色光,就是激光。
非線性的特點是:橫斷各個專業,滲透各個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時時有。」
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盪,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於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臟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
由此可見,非線性就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
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Ⅳ 智能手環的各種功能到底可靠嗎
智能手環,在我們生活中,也有智能手錶、智能計步器和移動醫療檢測表等多種叫法。這些都是大家根據它的功能給出的名字。書面上對智能手環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通過手錶形式展現給人們,便於攜帶,俗稱手環。 人們帶上智能手環可以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部分還有飲食等實時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手機、平板、ipod touch同步,起到通過數據指導健康生活的作用。 市面上一般的智能手環各自所具備的功能不一樣,大多數作用是為了追蹤健康數據。比如監測步數、里程、卡路里消耗、睡眠質量等用戶健康數據,為用戶提供合理的飲食、運動或睡眠建議,幫助用戶更好的管理自身健康。 大多數手環是具備其中的2-3個功能。當然也有少數的醫院用的疾病檢測設備做成手錶形式,比如:血氧儀。但在醫院大家基本叫血氧儀,很少叫智能手環,當然也有些商家為了銷售給個人用戶把它叫智能手環。 除了醫院用於診斷疾病用的手錶式的醫療設備,大多數目前市場上賣的智能手環是沒有通過二級醫療設備檢測的,或者說沒有拿到二級醫療器械許可證。沒有醫療器械許可證的智能手環,應該都叫電子產品,其測量的人體健康指數只能是參考,不能用於醫學診斷。所以,我們生活中通常叫智能手環基本都是非醫用的電子產品。 無論是國外的智能手環品牌,還是國內品牌,智能手環所具備的核心功能就是作為健康追蹤器,幫助用戶更好的管理自身健康,對我們日常的運動還是很有幫助的。 那麼,智能手環的計步、熱量消耗、深度睡眠時間等數據的准確性是否可靠呢? 計步功能可靠嗎? 計步器是智能手環的核心賣點。計步原理其實是基於三軸加速度感測器來實現追蹤步數,只要手一動,它就記錄。很多智能手機都具備這一能力,它通過內置的智能感測器和軟體相結合就可以實現計步器的功能。 實際上,從其計步原理我們就能判斷他的准確性了。比如坐在椅子上手晃動下,它就會記錄下來步數。但智能手環會通過內置的感測器記錄用戶每天的步行情況和目標達成率,並且記錄一段時間內的運動趨勢,幫助了解、分析用戶的健康習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卡路里消耗是怎麼得來的? 智能手環計算卡路里是通過計算步數,然後根據一定的演算法得來的卡路里消耗量,包括我們正常走路、慢跑、快跑等各項運動的步數,但是它很難判斷這各項運動所佔的比例和強度。 比如某個人跑了21000步,智能手環如果默認是普通走路,那與跑步所消耗的熱量相比,肯定會有一定的誤差。加上計步器本身的記錄並不是特別准確,所以卡路里消耗監測只能為我們的熱量消耗提供參考。 但有些智能手環的手機端軟體有飲食監測的功能,通過手機端軟體掃描食物二維碼或者錄入事物名稱,它會計算食物所包含的熱量,這種手動輸入以及中國食品的復雜性,得出的數據准確性會相對准確些,但只能是對我們飲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參考。 對睡眠質量的檢測准不準? 智能手環另一大功能是監測睡眠質量,包含入睡時間、起床時間、淺度睡眠時間、醒來次數和深度睡眠時間,這是很多手環的又一個宣傳點。 有的智能手環通過每天的監測形成一個長效機制,繪制出長期睡眠質量的趨勢,幫助你了解睡眠狀況並做出改善。 但睡眠質量的檢測究竟准不準嗎? 首先我們談談智能手環的睡眠計算,大多數手環依據三軸加速度感測器來計算睡眠情況。比如翻身頻繁就是淺睡或者清醒。 但醫學上檢測深睡或者淺睡要通過腦電圖、眼動、胸腹運動等多項參數來診斷。從這個計算睡眠質量原理來看,智能手環目前還不具備腦電和眼動功能。可以說,只是依據體動計算的睡眠質量只能作為參考,是不準確的。 當然,不是說智能手環不準確就不用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必要把智能手環和醫療儀器設備進行比較,因為醫療儀器要用於治病救人,必須准確,否則會出人命的,而我們日常生活只要有個參考就好。 總的來說,智能手環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時尚和樂趣,讓我們生活更加智能。
Ⅳ 腦電圖掛什麼科每天晚上睡不著,頭比較沉重
睡眠問題已慢慢成為我們現代人最典型的健康殺手。我們要加班加點地工作,要應付無數的應酬,要處理一大堆的突發事件,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事情要忙,即使偶爾的空閑,也會被一個個意外打斷,忙到了凌晨該休息時,可第二天要去拜訪哪個客戶、要去哪個地方考察,一個個安排還要纏繞在我們心頭,睡夢里都是第二天的工作需要准備哪些資料。感覺剛睡了不久,鬧鍾的聲音就猛然響起,揉揉干澀的眼皮,急匆匆的拿好公文包,就開始出門開始新的一天,路上看著藍天綠水,心裡更想的是什麼時候可以好好休息一會,能讓綳得緊緊的神經休息一下。一天天就這樣過去了,慢慢地,有些時候記東西有些困難了,失眠、多夢、易醒、煩躁、疲乏無力、各種不適紛至沓來,我們煩惱不堪地求教醫生,醫生告訴我們,身體上出現的很多問題看起來很復雜,但是其實都是一個原因引起的:睡眠問題。 當睡眠問題頻繁進入我們的生活時,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睡眠問題往往會引起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退,免疫力降低,血壓升高等症狀。長此以往,將改變生物節律,引發食慾減退、內分泌功能紊亂,甚至會患上抑鬱症等精神以及神經方面的疾病。 「有一半睡眠問題的患者伴有抑鬱、躁狂等各種精神疾病;而79%的抑鬱症患者存在睡眠問題。」 醫生指出,由睡眠問題引起的抑鬱症是正常發病原因的4倍。 研究顯示,14.3%的健康者是「客觀睡眠不足者」,即在不限定叫醒時間的前提下,周末的睡眠時間會比工作日時長20%。此外,19.7%的健康者是「主觀睡眠不足者」,即自我感覺睡眠不足。20.7%的人是屬於主、客觀因素同時導致的睡眠不足,只有45.3%的健康者是「真正睡眠充足者」。 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研究表明,從全國各大醫院門診統計,目前中國內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達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問題,這個比例已遠遠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據了解,在失眠人群中,部分人群存在睡眠問題的病因與周圍環境有關。絕大多數人都是由於工作緊張或與同事之間發生糾紛,以及家庭問題等使自己長期承受較重的精神壓力,從而引發了睡眠問題。除此之外,都市白領很難把工作和生活截然分開,下班後還要加班,特別是管理層的人士更是如此。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即使人在休息時,大腦皮層也處於興奮狀態,進而導致「失眠」的發生。同時,都市人在頻繁的夜生活中,利用吸煙、喝酒等行為釋放壓力,而這些行為會使情緒保持長久興奮,也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失眠。 「除了最為明顯的睡眠問題-失眠外,你可能都想不到打鼾、呼吸暫停也是睡眠出了問題。」醫生闡述了一個案例,「一位老總,身高175厘米,體重100公斤,白天經常打瞌睡,血壓很高。我們診斷他有睡眠呼吸暫停問題。這位老總很訝異:『我每天晚上一倒下就能睡著,呼嚕打得可響了』。」醫生說,呼吸暫停的表現與失眠無關。其表現為呼嚕聲較大,並伴有間歇性呼吸停頓。停頓時間經常在十幾秒或幾十秒之間,如此反復,就可以診斷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約3000例死亡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有關,每小時呼吸暫停超過20次的鼾症病人,5年病死率為11%~13%,8年病死率達 37%。 睡眠問題也包括白天嗜睡,在入睡前經常出現幻覺;夜間睡眠不安,出現陣發性肌肉無力、猝倒和睡眠癱瘓。張熙說,患者往往是白天出現不可抗拒的睡眠發作,發作時自己力求保持清醒。但在一兩分鍾內就能進入夢鄉,發作時間從幾分鍾到一個多小時不等。這種睡眠問題被稱為『嗜睡症』,嗜睡症在各種場合都可能發作,如工作、進餐、行走、主持會議、講課、游泳或開車時。發作時,入睡如受到阻撓或睡夢中突然被喚醒,病人會煩躁易怒。這類疾病會導致白天工作質量下降,並且無法從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生活質量變差。如果開車時入睡就會引起車禍。 而研究機構做的調查顯示,不僅現代人熬夜、睡眠不足的現狀很普遍,而且關於睡眠問題的治療也令人擔憂: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對於自身的睡眠問題予以關注、就醫、治療。絕大多數的人不以為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睡眠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最終造成了很多過勞死的情況。第一位廣為人知的猝亡的知識分子,是1982年突然離世的43歲的光學專家蔣築英。而近些年來就先後有:32歲的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學者蕭亮中猝死;36歲的清華大學電機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講師焦連偉猝死;46歲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煥猝死;36歲的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勇猝死;38歲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可心猝死;37歲的上海中發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民猝死;44歲的復旦大學博士生李開學猝死;而離我們最近的是發生在2010年4月4日的那一幕不幸的畫面:著名反病毒專家、國家高級工程師、北京江民新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江民釣魚時因心臟病突發逝世。這位中關村最富傳奇色彩的知識英雄,也從此成為大眾永遠的懷念…… 過勞死、猝死頻發,一次次地敲響了健康警鍾,而這其中很明顯的突出問題就是睡眠問題。沒有良好的作息時間,沒有良好的睡眠狀況,過度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就造成了一個個的悲劇上演。 擁有好睡眠,健康每一天,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宣傳,而這個宣傳也說明了睡眠的重要性, 那麼,如何擁有一個好的睡眠呢?以下幾個廣為流傳的建議您可以考慮一下: 一:睡眠要適量,睡眠的環境要適宜(清靜的卧室、舒適的卧具和良好的通風條件)。 二: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主張向右側卧,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三: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無論是每晚的睡眠還是白天的小睡都要盡量保持在同一個時間上床和起床,節假日也不例外,要順應生物鍾。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習慣是提高睡眠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 四:調節飲食。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少數人在晚上大量食用咖啡、巧克力、可樂、茶等食品或飲料之後主觀上沒有睡眠不良的感覺,但是實驗證實,他們的深度睡眠會受到不良的影響。眾所周知,深睡眠時間占總睡眠時間的比例越大,睡眠質量就越高。所以睡覺之前,不要食用這些東西,忌飽食,晚餐七八成飽即可。睡前不要吃東西,以免加生胃腸負擔、忌飲濃茶與咖啡、忌喝酒。 然而,有沒有更為有效,快速的方式呢?現在社會壓力大,我們應酬後,已經累得一塌糊塗,沒有時間進行各種進行長時間的調理,那麼就對睡眠問題置之不理嗎?當然不是,效果更快,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就是用葯。 天匯葯業夜寧口服液專業治療睡眠問題,對睡眠不足,血虛多夢神經衰弱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夜寧口服液,採用合歡皮、靈芝、首烏藤、女貞子、甘草等中葯材提純加工,採用現代制葯工藝,依據企業提出,國家批準的國家葯品標准,嚴格按照GMP規范精製而成的純中葯制劑,專業養心安神、補氣養血、調節人體代謝平衡,治療失眠、神經衰弱、頭昏、血虛多夢等症。低溫動態提取的生物活性因子,雙向調節大腦皮層,修復過度勞累受損的腦細胞,補充大腦營養,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提高記憶力,消除健忘、焦慮、抑鬱、疲乏無力等症。有效增加深睡眠時間。中成葯製成的口服液,易吸收,療效好,易攜帶,不論出差還是在家,隨時可以為您的睡眠加分,夜寧口服液全國只有天匯葯業一家經授權生產,經權威機構中國食品葯品管理局認證,具有很好的療效。 我們尋找了150例睡眠問題的患者使用了夜寧口服液,使用方法為一次20ml(兩支),一日2次,療程15天,150例中,男性92例,女性58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38.2歲。其中22-50歲佔76.3%。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0年,強腦力勞動者59例(39.3%)。一般腦力勞動者31例(20.7%),輕腦力勞動及半體力體力勞動者37例(24.7%),純體力勞動者23例,(15.3%)對86例患者用葯前後做了腦電圖、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檢查。34例患者做了腦CT掃描,其結果均無異常。用葯結束的二周後,經權威部門監督統計結果,夜寧口服液在治療乏力、睡眠時數、頭昏、心悸及性慾減退等症狀均有明顯好轉。(此數據為夜寧口服液產品療效專用數據,禁止復制刪改後應用到其他產品) 150例神經衰弱、頭昏失眠、血虛多夢患者治療2周後自覺症狀改善情況 症狀 總例數 症狀消失 明顯好轉 改善不明 總有效率 睡眠障礙 150 107 29 14 136/150 入眠困難 94 47 38 9 85/94 夢多易醒 140 91 29 21 119/140 早醒 25 12 10 3 22/25 頭痛 72 36 26 10 62/72 頭脹感 88 60 17 11 77/88 心煩易激動 98 39 42 17 81/98 疲乏無力 136 78 39 19 117/136 記憶力減退 129 87 30 12 117/129 注意力渙散 110 34 38 28 72/110 食慾減退 23 11 10 2 21/23 軀體不適 94 32 49 13 81/94 性慾減退 78 50 18 10 68/78 腰背酸痛 86 51 22 13 73/86 從嚴謹的數據統計檢測中可以看出,服用夜寧口服液後,睡眠質量好,記憶力注意力顯著改善,對於睡眠問題引起的各種狀況有顯著的療效!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吃得好,睡的香,身體倍棒,可見睡眠在我們的身體健康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關注睡眠問題,就是關注健康、關愛自己,擁有好睡眠,就是擁有好身體的基礎。讓我們齊心關注睡眠問題,給您自己和家人、朋友、領導、同事一個健康、安心的好睡眠,讓我們遠離睡眠問題,遠離睡眠困擾,讓我們都能如嬰兒般入睡。拒絕睡眠困擾,拒絕死亡威脅,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請關注睡眠問題,還您健康人生。 轉自:/New-100.html
Ⅵ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英文縮寫是ASD,請問具體是什麼意思應該是一個醫學方面的術語。謝謝!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根據典型孤獨症的核心症狀進行擴展定義的廣泛意義上的孤獨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獨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獨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綜合症、孤獨症邊緣、孤獨症疑似等症狀。
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系列復雜的神經發展障礙性疾病,能影響孩子的社交,行為和交流方面的能力。
有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人,其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異於常人。孤獨症譜系障礙共有三類:自閉症(或典型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症和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PDD-NOS)。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它是一種先天精神疾患,和後天家庭教養無關。該病男女發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為6—9:1。
典型孤獨症,其核心症狀就是所謂的「三聯症」,主要體現為在社會性和交流能力、語言能力、儀式化的刻板行為三個方面同時都具有本質的缺損。
(6)腦電圖宣傳擴展閱讀:
孤獨症譜系障礙是怎麼產生的
孤獨症譜系障礙是廣泛意義上的孤獨症。所以,在下面,我們只籠統地使用「孤獨症」這一概念。引起孤獨症的原因是什麼呢?
自從1943年人們開始研究,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沒有揭開謎底。最初人們以為是由於親子之間互動障礙、父母人格特質、家庭結構等外在原因,治療上採取精神分析法,往往沒有療效。
後來,人們認識到按照後天的父母教養以及家庭因素來解釋孤獨症的成因過於武斷。當前,已有的研究還說法不一,未有定論。
基本上形成的共識是:孤獨症患者表現出的廣泛性發育障礙,主要是由腦生物學的因素導致的;造成腦生物學改變的原因,可以從醫學生物學、神經心理學和生態學等幾方面加以分析。
中醫則從辨證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並以此建立了中醫按摩治療兒童孤獨症的基礎。
生物學成因
孤獨症的醫學生物學原因,可能是遺傳學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產期因素等。孤獨症的成因極為復雜,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是否發病,取決於各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難在孤獨症患者個體身上確認出一種共有的醫學成因。
自閉症可能是因為許多不同的醫學成因(如:遺傳、病毒感染、孕產期危險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腦結構或腦功能的損傷所致。至於損傷的具體部位、機制如何,仍待進一步研究。
1、遺傳學因素
對有孤獨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研究發現,兒童孤獨症同胞患病率為2%-8%,是一般人群發病率的50-200倍。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60%,異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0。這些證據證明遺傳因素是兒童孤獨症發病的重要原因。
孤獨症是多基因遺傳病,目前的研究,對於候選基因的數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對存在1位以上孤獨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的全基因掃描估計,該病至少是10個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具有孤獨症遺傳基因的個體,稱為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個體是否發病,除了決定於遺傳因素外,還受著環境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一系列兒童孤獨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兒童孤獨症的發病「閾值」,在環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發病;如果缺乏環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觸發,則不出現孤獨症症狀(Korvatska,2002)。
關於與孤獨症的遺傳現象有聯系的異常染色體或候選基因的研究,迄今為止,還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
目前,一般認為它們可能是7號染色體、15號染色體、5-HTT基因、BDNF基因等。
這些異常的染色體以及候選基因,導致與神經系統發育有關的蛋白質(如神經營養因子)、糖蛋白、酶、受體、神經遞質等的異常表達,從而引起大腦、小腦、神經發育異常,提供了易患兒童孤獨症的生物學基礎,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特定的神經發育障礙,從而出現了孤獨症症狀。
2、免疫因素
最近的不少研究發現,免疫功能障礙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生或發展存在著某種相關,但具體作用機制如何,目前還說法不一。主要觀點,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學說、免疫接種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發現,孤獨症患者腦部組織的免疫反應比正常人活躍,其中反應最激烈的區域是小腦(Pardo,2004)。
還有人對7位孤獨症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其腦脊液內的細胞激素水平(這是免疫反應的標志)同樣比正常人要高,這說明孤獨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大腦和小腦都存在著炎症。
病毒感染學說的提出者認為,免疫功能缺乏的個體,在胎兒期或新生兒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幾率,病毒引起他們中樞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導致嬰兒孤獨症。
1998年,首次有科學家公開表示,接種疫苗可能與孤獨症症狀有關。
有學者指出,由於幼童免疫系統還不完善,疫苗中的病毒可能誘發他們體內的自身免疫反應,進而與孤獨症的發生產生關聯。也有學者認為,疫苗針劑中普遍有一種含汞的防腐劑,汞中毒可能也與孤獨症的發生有關。
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否決了這一觀點,發現接種疫苗的兒童與不接種疫苗的兒童,患孤獨症的比率無顯著差異。
3、生化因素
人們提出,孤獨症發生可能與神經系統中神經遞質的代謝失常有關。人體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成,要依靠一套復雜的信號傳導過程,承擔神經細胞或神經---肌肉之間信號傳遞作用的一類重要化學物質是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不同,傳遞的信息就不同,神經遞質在大腦不同部位的濃度高低、傳遞快慢、傳遞多少等,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當前認為與孤獨症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經遞質有5-羥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這些神經遞質的失常通常與基因異常或變異有關。
還有人提出,孤獨症可能與金屬代謝異常有關,例如不少患者嚴重缺鋅。
4、孕產期因素
目前人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孕產期危險因素與孤獨症有關,但可能不是孤獨症發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強了已存在的遺傳易感性,增加了孤獨症發生的危險性,而可能是重要的間接原因。
這些孕產期危險因素有精神抑鬱、吸煙史、病毒感染、高燒、服葯史、剖宮產、患兒早產、出生體重低、有產傷、呼吸窘迫綜合症及先天畸形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孤獨症譜系障礙
Ⅶ 法理學上的自然死亡的時間是以呼吸心跳停止為標准還是腦死亡為標准
當然是以腦死亡為標准了,這是國際規則。
Ⅷ 立體定位手術治療精神病可信嗎
一、把整個治療過程分為三步(也稱三個時期或三個階段):
第一步,調葯控制:明確診斷、調整葯物、控制發作。就是在癲癇確診後,確定中醫和西醫的分類、分型和病因,逐步調整葯物的種類、劑量和治療方法,直至癲癇不再發作為止。60%的患者初次用葯後即可得到完全控制發作,25%的患者需要反復調整數次才可完全控制住發作,15%的患者不能完全控制住發作但可以部分控制住發作。癲癇得到初步控制後,證明醫生的治療方案是正確的,所用葯物是對症的有效的葯物。
第二步,鞏固療效:因為癲癇病是慢性病,容易反復是其一大特點,用葯後一段時間內沒有發作只能說明用葯是對症的有效的,而不能認為治癒了,只有達到連續三年以上沒有發作,同時連續兩次以上腦電圖也正常,才能認為治癒了,這時才可慢慢減葯直至停葯。因此癲癇得到初步控制後,必須進行較長時間的鞏固治療,防範反復。
第三步,減葯停葯:是在經過以上兩個時期的治療,癲癇已連續三年沒有發作,中醫望、聞、問、切之病態癥候完全恢復正常、復查腦電圖兩次以上均正常,達到癲癇臨床治癒標准,斷定確為治癒而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減少葯量,直至患者完全擺脫用葯。此期大約為半年左右的時間。
二、在治療指導思想上貫徹「三個結合」:
第一、中醫的辯證論治與西醫的定位定性相結合。我們認為中醫的精髓就是辯證,抓住辯證就是找准了中醫治病的根本,用望、聞、問、切的方法,把病症分為寒證、熱證、虛證、實證、表證、里證等,而定位定性則是現代神經病學和解剖學的精華,運用在治療癲癇病方面,就是通過腦電圖、腦電地形圖、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症狀,搞清癲癇病灶的准確位置和性質。
第二、中醫的整體治療與西醫的局部治療相結合。整體治療是中醫治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主張把機體看成是一有機整體,通用協調各臟器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搞病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去邪的目擊的。但見效慢,個別病人不易奏效。而局部治療正好彌補之不足,它通過定位定性,確定其病灶的准確位置,使葯物和葯力直接抵達病灶,達到直中病機效果,見效快。這正是定位定性的巨大優越性。
第三、抑制腦神經異常放電與修復再生受損神經細胞相結合。現代的癲癇葯物治療觀點,不僅是症狀治療(控制發作),更應該針對病因、改善腦功能等而進行的綜合治療,從根基上解決問題。事實證明,綜合治療比單一用抗癲癇葯物控制發作要優越的多。
三、體現了三個優越性:
第一、見效快。用葯數日即可見效,絕大多數患者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發作。特別是對於那些發作頻率高的患者,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觀察到效果。
第二、副反應低。由於葯物都有一定的與治療作用無關的副作用,中醫與西醫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抵消葯物的副作用。比如有的西葯對智力可能產生潛在影響,可以用益智開竅的中葯來對抗或抵消;有的西葯對肝功可能產生影響,可同時服用保肝的中葯,這樣就可以放心的長期服用治療。
第三、治癒率高。由於採用了綜合治療的方法,比單一用中葯或西葯治療效果要好得多,使一些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癲癇、難治性癲癇得以康復。
四、基本的治療方法:由於癲癇病的病因復雜、發作類型多樣、病史長短不一、症狀輕重不同、病灶在大腦中的位置各異、中醫診斷分型有別,因此不能用一法一方治療所有類型癲癇病,必須依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區別對待。國際癲癇協會主席E.R.格拉斯說得好:「想用一種萬應葯物(如單方、偏方、秘方等)來治療所有類型癲癇的想法本身就缺乏邏輯性!」在實際臨床治療中一般是將下列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應用。
方法一:中葯治療。我們認為風、火、痰、瘀、虛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採用豁痰熄風、開竅定癇法、瀉火通實法、活血化瘀法、育陰潛陽法、扶正祛邪法等,辯證施治、標本兼治,科學組方。同時注重對病因治療,如外傷、腦血栓等引起的癲癇,我們給予活血化瘀的葯物,低血鈣合並癲癇的病人給予鈣劑制療,心胸狹隘合並癲癇的病人配合心理治療,有些食物對治療癲癇病有一定作用,病人可以適當吃一些以輔助治療;此方案可適合所有類型癲癇。 本系列化中葯制劑均為片劑,避免了中草葯煎煮的不便。鄭重聲明,我院癲癇病治療中心使用的中成葯全部是具有「國葯准字型大小」的產品,即全部是由中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葯品,所有包裝合上都印有「國葯准字Z......」字樣。
方法二:西葯治療。西葯治療癲癇具有見效快、有效率高的特點。我院癲癇治療中心在有效利用傳統抗癲癇葯的同時,積極引進國際上使用的新型抗癲癇西葯,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奧卡西平、托吡酯等具有國際水準的葯品。對少數出現副作用的患者,如何揚長避短,我們的辦法是採用中醫來對抗或抵消西葯的副作用,比如有的葯物對個別患者的肝臟有一定的損害,用保肝的中葯來解決;有的西葯對智力有一定的損害,用健腦益智的中葯來對抗或抵消該副作用;特別強調指出,有些中醫師過份渲染西葯的副作用是不足取的,更有甚者,一方面極力渲染西葯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卻在自配的、無國葯准字型大小的、自稱是「純中葯的」的膠囊或葯粉中加入數種大量的西葯,此種宣傳是一種不科學的不負責任的渲染,是別有用心的。要知道,國家是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負責任的,具有國家級批准文號的葯品,即取得了「國葯准字型大小」的葯品在安全性方面是可以信賴的,在療效方面確實對部分患者有實實在在的治療作用。
方法三:中西葯相結合治療。對於病史在三年以上者,我們一般要採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目的是為了提高治癒率,實踐證明,中西醫相結合治療彌補了單一用西葯或中葯治療的不足,中西醫互補性強,治療癲癇有明顯的優勢。一個既懂中醫又精通西醫的癲癇病專家,在治療癲癇方面就會獨具優勢。
方法四:輔助治療。輔助治療必須配合口服葯物治療,輔助治療有針灸、穴位水針和穴位植入療法。針灸包括普通頭針、耳針、體針、火針、電針等種。針灸治療癲癇病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歷代朝代都有記載,我們在總結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把它與現代醫學緊密結合,採用先做腦電圖、腦電地形圖,查出哪個部位有異常波,定位定性,然後選取頭部穴位,直中病機,針對性很強,部分患者可以取得顯著效果。通常每次取4--5個穴位,每日1--2次,10--15天為一療程。適用於10歲以上,能夠配合醫生治療的患者。此法安全可靠,無痛苦及其它副作用。需住院治療。穴位水針法 是在針炙治療原理的基礎上的開發和改進,利用天然葯物對穴位、經絡的刺激和葯力的雙重作用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選取葯物注入穴位。穴位植入法是選取異體蛋白植入穴位,使其通過經絡循環在大腦中樞產生優勢興奮灶,以此抑制癇灶放電,使腦部生物電活動恢復正常。植入的異體蛋白在穴位內緩慢吸收,因此,有效刺激平穩、持久、作用時間長,有利於促使腦電活動恢復正常。每次選取2-3個穴,每1--2個月一次,4次為一療程。適用於5周歲以上的患者,此法安全可靠,無痛苦及不良反應。可以門診治療,也可以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