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個中國文化宣傳片
好像叫是, 中國形象
❷ 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視頻短片,放給外國人看的。
夥伴式台灣的什麼意思,還有一般短片都是宣傳才會特別去拍,請問您說外國人是哪國人,需要做什麼用的能在講的具體點嗎 是做生意要用還是.........這樣才知道要找什麼
❸ 究竟什麼是文化中國
「文化中國」在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的新儒學思想中佔有一定位置,也是他近年來特別關注的課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關注於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謀求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其中,便貫穿著「文化中國」的理念。然而,在國內對當代新儒家的研究中,這一命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鑒於此,作者擬對杜維明「文化中國」的概念進行梳理和分析,從中不僅可以管窺到第三代新儒家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走向與構建的深度關切和深切期待,對於21世紀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位置也不無啟發價值。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
據杜維明介紹,有關「文化中國」的提法可能是在1987年,當時三聯書店的董秀玉女士和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都希望同時在北京、香港和台北出版一個知識性比較強、文化意義深刻的刊物,而經過大家的共同協商,這個刊物就取名《文化中國》。雖說這個刊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當初擬辦《文化中國》的學人後來又成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辦的另一個刊物的編委和顧問。與此同時,美國天普大學的教授傅偉勛也非常關注「文化中國」的提法,曾把當時的一個學術論文集命名為《文化中國和中國文化》,並對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觀點。這些,可以說是「文化中國」命題的濫觴。
1990年夏天,杜維明到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任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主持了「文化中國」與「文明對話」兩個研究項目,從而得以集中探討「文化中國」這一課題,並注重歷史回顧和社會現實的比較研究。在主持東西中心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期間,他於1990年10月24日在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主辦的「做中國人的意義」(The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的國際學術會議中正式提出「文化中國」的英文表述;又於1991年春,發表英文著作Cultural China
(《文化中國》),在英語世界造成了回應;同年2月,在夏威夷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第一次用中文進行了有關「文化中國」的學術討論會,此後兩年內又分別在夏威夷、哈佛和普林斯頓三地舉行了四次「文化中國」的座談會。自此,「文化中國」這一話語便從英文世界擴展到中文世界,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日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話題。
顯然,在「文化中國」概念或命題的推廣和這一研究領域的拓展上,杜維明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中國」的論述可散見於杜維明發表的一系列專著和學術訪談中,他念念不忘「文化中國」,「文化中國」成為近年來杜維明學術演講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匯,故也成為其學術思想中的重要一環。盡管他從不同視野和角度用以不同方式表述了對「文化中國」的理解,但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仍然可看到融於筆端的「一貫之道」。總括起來,杜維明「文化中國」的命題可以用他提出來的「三個意義世界」解析。
第一意義世界(或象徵世界),表述了「文化中國」最基本的內涵,按照杜維明自己的表述,這是由廣義上的漢人所組成的社會,即西方所謂的Greater
China,它涵蓋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和新加坡地區,當然也包括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廣義上的「文化中國」不只是一個政治文化的概念,也是一個精神意義世界的概念,換言之,廣義的「文化中國」就是地球上以中國人為主體組成的社會,或普適意義的「由華人做主體並運作的社會」。
第二個意義世界是指中國本土和港、台、新以外的、散布並僑居於世界各地的由華人所組成的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地帶乃至北美、歐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這些華人估計約有三千六百萬,通常稱之為「華僑」。當然,「Greater
China」對於這些散布於世界各地的華人,仍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近年來,他們漸有自視為屬於中國「離散族裔」(diaspora)(即遊子的心態)的傾向。
第三意義世界是指和中國既無血緣又未必有婚姻關系,但和中國文化結了不解之緣的世界各階層人士,包括學術界、媒體、企業、宗教、政府、民間機構以及與日俱增的國際友人,例如學者、教師、新聞雜志從業者、工業家、貿易家、企業家和作家,乃至一般讀者和聽眾。他們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力求從思想上理解中國,並將這份理解帶入各自不同語系的社會中去。這個意義世界並不限定種族和語言,他們主要是用英文、日文、瑞典文、法文、俄文等非漢文話語系統來討論中國文化的。
對於這「三個意義世界」的解析,杜維明說,「我的第一意義世界只包括所有的主要由漢族組成的社會。這不是一個政治權力的考慮,也不是經濟發展的構想,而是一個文化互動的觀點,當然不是狹隘的族群意義下的文化。」
所謂「文化互動」,就是文化上的交流、學習、理解和借鑒,這就排除了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上解讀「第一意義世界」的可能。例如,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多數的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如果不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而是一味強調「文化中國」的「中國性」,人們就會頗感憂慮,甚至擔心由此離間境內的少數民族,弄僵與鄰國的關系,所以,有的學者如余英時先生就堅持認為第一意義世界只能包括中國大陸。但杜維明卻認為在強調「文化互動」和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的前提下,把新加坡劃為「第一意義世界」是可取的,「因為這些社會的生活導向均以中國文化為基礎。」
❹ 建築的意義在於與文化的互動是誰的觀點
《文化中國》是中央新影旗下,中央電視台新科動漫頻道出品的系列中國文化宣傳片。挖掘具有傳承價值的古跡、文字、繪畫、建築、雕刻、藝術、傳統技藝等文化遺產,通過自身獨特的創作優勢,運用動畫和實拍相結合的方法,演繹出貫穿全國的系列文化經典短片。同時搭載國際國內多種強勢媒體,向世界呈現出中華文化版圖的全貌,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與國際影響力。中國文化,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中國文化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受漢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及中華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❺ j急!!求中國文化宣傳片(高清)
我這有一個discovery的一覽中國,英文版的你要麼,要的話,把你郵箱給我,不然不好給你發 你的郵箱再發一遍給我好嗎?我上次沒記住
❻ 中國文化宣傳片《文化中國》以"傳承.綻放.繪中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璀璨五千年,文化積淀渾厚,深邃。
往日韶華,漸行漸遠。
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是骨血里的精神,是文化的記憶,是一個個的符號碎片。
史海擷英,看我們能否重拼出,曾經逝去的容顏......
❼ 繼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登陸美國之後進一步中國文化宣傳片文化中國亮相紐約時代廣場這不育東方風格動畫來演
說明了中國正在告訴世界現在的中國的外貌已經宣揚中國的悠久文化,讓那些外國版更加權了解中國。
意義就是上面這句話,外加我說一句,雖然這樣做可能或多或少有點幫助,但是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對於中國人的誤解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人還認為中國和朝鮮一樣。我們需要類似於時代廣場放映中國宣傳片這樣的宣傳。(另外,你這種問題不加懸賞的話回答的人真的不會多)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文化中國》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有什麼重要意義
中國的形象在美國人的心目中雖然不能說差但是還有很多誤解的地方,用中國的宣傳片是為了告訴美國中國真的不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了,我在美國的時候還有人問我「中國有沒有煙花?」。不過宣傳片也只是宣傳片,只能做到宣傳的作用,中國人在美國人心中那種根深蒂固的印象一時半會還是改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