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琴社團活動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范圍是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⑵ 古琴社的宣傳單
可以先寫古琴的歷史,之後寫學古琴的好處(比如提高氣質等等),寫寫對人以後發展的好處。
⑶ 古琴的文化意義
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晶,表現著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贊頌與追求。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舜定琴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范圍是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⑷ 河南大學古琴社的聯系方式
您可以登陸河南大學社團網,進行留言,或者書信郵寄方式至古琴社,留下自己的地址或聯系方式,到時候他們會主動找您聯系。
⑸ 古琴介紹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更多請參見:http://ke..com/view/10374.htm
⑹ 古琴社和古琴館有什麼區別
個人感覺琴社是有發起人的社團組織 或營利或非營利 以組織交流活動為主 場所可不固定 琴館是以授課賣琴為主的營利性商鋪
⑺ 古琴藝術的傳承意義
古琴被視為「舊文化」的代表而備受冷落。西方專業音樂教育制度的移入改變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及自娛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迅速轉變,從而形成了藝術化和表演化的發展新趨向,由此改變了古琴自古以來依琴人口傳心授方式在讀譜與打譜間代代相襲的傳統,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態空間。古琴原有的集詩書禮樂為一體、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狹窄化了,它只能局限在舞台技藝的范疇之中。古琴作為人文修養的一種重要方式,本來是一種知識分子生活的藝術,而職業化、專業化的結果卻使古琴原來的自然生態受到威脅,
⑻ 古琴的宣傳語
古琴;中華民族音樂久遠流長!
⑼ 為古琴推廣擬一則傳標語
午後翠林弄閑琴,脆響遺韻繞園林。2、聞鶯語花底滑,聽泉流冰下碎。賞風花雪月景,吟高山流水情。
⑽ 籌建古琴社需要什麼
策劃案,一批成員,組織結構建制(社內各個部門),最重要的:錢。另外最好能夠找到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