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准備好了嗎我和長安CS85 COUPE帶你德江城裡見
首先感謝版主的支持,昨晚的啤酒小肉串讓我醉到至今還未完全清醒[偷笑]古鎮不僅風景美、小肉串也特別好吃,大力推薦客棧旁邊的昭通小肉串,味道真的讓你念念不忘[色]今天去逛的地方是古鎮的其中一個城門—德江城,感覺古鎮的大多數建築取名都與「江」有關系。沒錯,這里也正是因為龍川江而著名。這里的每一條街道都古色古香特別有彝族特色,風景如畫、民風淳樸是我對這里的第一印象。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巍峨的城樓,跟著我的鏡頭一起去感受一下[勾引]
到處充滿了美感…
感覺古鎮的美景是逛不完的,今天才走了一條街,羨慕居住在這里的人,就像活在畫里一般!
⑵ 楚雄民族團結示範村鎮有哪些舉例說明其中一個示範鄉鎮民族團結示範工作的亮
摘要 1.物質民俗特色
⑶ 怎樣培養彝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知、情、意諸方面日積月累、融會貫通,共同作用於行為的結果,是品德發展中質的飛躍。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是創辦優質教育的基礎。因為習慣決定人的素質,習慣決定人的命運和發展,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在素質的提升和外在表現形式的養成,不論對學生實現現階段的成功,還是對學生終身的發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工程。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學做人的關鍵時期,他們求知慾強、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我們應該抓住這一黃金時期,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實施養成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一、明理求知,啟發思考
所謂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學生的認識態度,進行內在激勵。
人的行為受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態度整體,而態度整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和行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律,獲得正確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范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之目的。
行為習慣是內在認知的外顯形式。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經過對行為規范的認同內化和具體實踐的過程。對其進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應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思考並注重行為訓練,使之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習慣。
我們應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班隊會活動、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參觀、觀看專題片等多種形式,採取老師講、班幹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
二、精心立標,循序漸進
所謂立標,就是建立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習慣培養目標的確立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習慣養成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設立適當的目標體系,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科學化和規范化。因此,我們應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與《小學德育目標》結合起來,並注重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探索養成教育的本質,建立教育目標體系。
在設計習慣培養目標時,首先我們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劃定生活好習慣、學習好習慣、品德好習慣三項大目標。再按照由淺入深、由表象到內化、由引導約束到自覺行為的原則,分低、中、高三個階段分別制定小目標。低年級側重於培養基礎性的、淺層次的良好習慣,如在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上,低年級的目標是守時惜時,生活有規律。主要是養成按時作息、獨立睡覺,按時起床,按時上學等基本生活習慣;中年級的目標是生活有節制,有規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主要是養成幫助家長做家務,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有計劃,學會保護個人隱私等良好習慣;高年級的目標則提升為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等,主要是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
三、樹立榜樣,引導模仿
誇美紐斯說:「孩子和猿猴一樣地愛去模仿他們所見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甚至沒有吩咐他們去做也是一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們學會運用他們的心裡以前,先就學會了模仿。所謂「榜樣」,我的意思是活的榜樣和書本上取來的榜樣都在內;事實上活的榜樣更重要,因為他們所產生的印象更強烈。」
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小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要自覺從小處著手,以禮儀的准則來規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與學生形成和諧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寬鬆快樂的學習氛圍。《論語·子路》有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們要以身作則趕緊撿起;看到教室桌凳歪斜時,要馬上動手排整齊;學生摔倒了,我們要沖過去將其扶起……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
經過長期有意識的學習、實踐、積累,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就會得到完美統一。同時我們還要善於發揮學生中優秀者的示範作用。因此我常常用放大鏡去尋找、去觀察學生的優點。如「某學生讀書非常專心」、「某學生勞動積極主動」、「某學生活動文明守紀」等等,學生行為習慣的每一點長處,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並將之樹立為榜樣,明確要求學生在什麼方面以誰為榜樣,向誰學習。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准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
四、環境熏陶,潛移默化
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發揮著示範、約束、矯正和激勵的作用,精心營造一種高品位的學
⑷ 彝族大涼山風景區廣告詞
廣告詞:
景色怡人大涼山,
旅客遊玩天地寬。
一年四季來游歷,
心情好來身體健。
彝族風光真留戀,
拍個照片作紀念。
⑸ 2018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何時開幕
8月5日,四川涼山州第五屆民族文化藝術節·2018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暨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西昌)博覽會正式開幕。
涼山是國家脫貧攻堅「三區三州」主陣地。按照相關要求,彝族火把節回歸傳統,回到山野鄉村,不在西昌市城區舉行,特將2018年火把節主會場設在昭覺縣谷克德。屆時,上萬當地群眾和遊客將共享火把節盛宴。
⑹ 彝族的風俗
日常生活習俗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此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良機。之後,各戶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頭地角、果木樹旁,不斷將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大多節日與漢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須在除夕前准備好,吃飯越晚,准備的東西越多,說明來年生活越幸福。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婚俗
彝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禁止與其他族通婚,姑表優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需經說媒、吃「合意酒」、「訂婚酒」等過程。迎親時,男家事先用錐栗樹枝和青樹葉搭「青棚」,迎接新娘進門後,即在「青棚」下設宴招待賓客。第二天為正席,親戚朋友以雞、肉、酒、蛋、米祝賀。第三天為新娘和新郎回門日,女家請親朋好友吃「團圓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後,姑表優婚已杜絕,現多為自由戀愛結婚。
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有門無窗,習慣於「黑房亮灶」。忌諱向北開門,無論房門、灶門和廄門都不向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服飾
彝族男女喜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傳統服飾逐步減少,服裝多與漢族相同,青年一代則穿流行服裝。
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禁忌
忌戲耍動頭;忌在眾人中放響屁,說臟話;忌夜間吹哨; 忌拿靈長類動物肉時屋,也忌食其肉(熊、狗、猴、貓等); 不論男女,忌跨火塘;忌婚喪嫁娶宰殺山羊;忌以苦篙桿做筷子及打人;火燒蕎麥粑粑從火塘里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扛於肩上;忌在家中火塘里燒刺奶包樹和馬桑樹;忌異根戀抱的樹。
⑺ 玉溪二中是不是爛學校
雲南省玉溪第二中學坐落於玉溪市紅塔區北郊外的北城古鎮,現佔地近百畝。學校創建於1957年8月,是紅塔區辦學歷史最長的一所區屬高級中學。現有高中28個教學班,學生1724人,教職工135人,專職教師116人,高級教師34人,一級教師44人,中高職佔67.24%。
在漫長的辦學歷史進程中,由於得到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image: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1440px; top: -616px; z-index: -4887450;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玉溪二中
玉溪市、紅塔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支持,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經過歷代師生員工的不懈努力,學校在繼承優良傳統,努力開拓進取的發展道路上,逐漸將自己的辦學特色定位在「努力創建『合格+特色』的育人環境,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上。隨著近幾年學校的建設發展、師德師風的不斷強化、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科研的新一輪啟動以及創新教育和現代化教學的進一步展現,學校各方面工作已逐步顯現出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
紅塔區北城鎮自古以來便以小手工製作、小商品貿易而聞名雲南,改革開放以來更成為紅塔區北片農村集貿中心,具有市民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和居住人口密集帶來的社會問題復雜性,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思想貫徹。同時由於該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北片鄉鎮,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山區或半山區學生佔有相當比例,而且高初中學生的年齡差異性、學生之間的地域差異性、學生入學成績的不平衡性等,使學生形成了思想、心理、性格、習慣、經濟等的較大反差。這兩方面的客觀問題,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新課題。學校黨政工團班子依據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工作原則,從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強化素質教育,注意培養特長,面向全體學生,為高等院校輸送更多的合格新生,為振興當地經濟培養更多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出發,確立了以「德育工作系列化」為學生思品教育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開學校德育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思路,在「尚德、遠志、篤行」的校訓的輝映下,使學校工作的最終目標達成——努力創建「合格+特色」的育人環境,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形成學校工作的基本格局。
一、重視德育工作。為有效地實施「德育工作系列化」,玉溪第二中學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張海留親自任組長,專職副書記馬為良任副組長,由教務、政教、後勤、工會、團負責人及部分班主任擔任組員。在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圍繞學校德育工作系列化的工作中心,開創性地開展了務實性的德育領導工作。形成了在校長責任制下,以學校黨支部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核心,以「德育工作系列化」為學生思品教育主渠道,以黨政工團、班主任、教研組骨幹為教育主體,以「軍民共建」、「手拉手」活動、社區公益活動等為主要載體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職工齊抓共管的德育體制。
德育工作在學校得到高度重視。為確保德育工作的落實,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內部實行每周值周情況通報制度;日常工作執行行政領導和班主任、科任教師、體育教師值周檢查制度,主要負責檢查、落實全校各班的三操、升旗、早讀、晚自習、晚睡、公共區和宿舍衛生情況;每月由德育工作小組定期或不定期集體檢查校風、教風和學風的落實情況。
二、健全管理制度。學校辦學,必須執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學」的原則,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的管理理論。為此玉溪第二中學先後出台了《玉溪第二中學學校工作管理條例》、《玉溪二中關於實施〈中學德育大綱〉的意見》、《玉溪二中分步實施國防教育的意見》、《玉溪二中實施素質教育方案》、《玉溪二中關於「減負」的實施意見》、《玉溪二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玉溪二中學生管理制度》、《文明禮儀制度》、《學生常規管理制度》、《學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制度》、《文明禮儀制度》、《學生常規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教室規則》、《宿舍管理制度》、《(團組織)崗位職責實施細則》、《團支部合格評議細則》、《團員評議細則》等規章制度,並依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管理原則,嚴格實施,認真檢查,注重落實,講求實效。
在將規章制度轉化為絕大多數學生言行舉止的實踐中,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過程逐漸形成了「知——態——行——提」的運作模式,即:第一步,學習認知。在新生的入學教育階段,或者是在新學期的班會課上,不斷地學習、強化學校養成教育的規章制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是要求我該做什麼,摒棄什麼;作為中學生,我在校學習不單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確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二步,確立執行態度。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在理性思維的引導下實施的。德育工作系列化的形象表現是形成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要促成正確學習能力、生存能力的養成,關鍵的是學生態度。因此,學校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十分重視學生執行《中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范》《文明禮儀制度》《學生常規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教室規則》《宿舍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的態度。只有確立正確的態度,並在這個態度上產生理性思維,才有執行學校規章制度的決心和信心。第三步,自覺履行養成規范。即在認知並確立正確的態度的基礎上,由學生個體自覺地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滋生正確的人生理想,培育較好的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第四步,認識存在的不足,主動改正,自覺提高。主要是通過檢查、評比以及系列活動來逐項落實對學生的各項要求,診斷缺陷,幫助學生認識不足,明確更新目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行為規范,最終形成了「團結、守紀、堅毅、求實」的校風和良好的班風、學風和校風。
三、優化辦學環境。學校教育教學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育人效果的好壞,因此,學校一直重視校園環境的建設。在硬環境的建設上,學校爭取多方支持,盡最大努力建設規范、統一的教學園地,配置配齊各學科教育教學設施,挖潛改造現有的教學用房、教學場地、學生宿舍、服務用房,自籌資金綠化美化校園。目前,學校佔地面積91.33畝,生均佔地面積41.61㎡;教學用房面積13060.49㎡(教學樓、實驗樓、多媒體教室及部分功能教室);文體教學、活動場地28838㎡(400M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投擲場、禮堂二樓、音樂教室等);學生宿舍7057㎡(共有宿舍185間,床位1465個);後勤服務用房2910.83㎡(食堂、沐浴室、保管室等);教職工宿舍6360.07㎡;圖書近4萬冊,每年征訂的報刊、雜志不少於100種;配置宣傳欄10個,黑板報15塊。這些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創設環境育人的氣氛,引發廣大學生以校為榮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勵性。自1999年起,紅塔區委、區政府和市、區兩級教育主管部門共投入大量資金,為學校征地,興建4275㎡的綜合樓和2600㎡的學生宿舍,教學樓,購置多媒體網路教室設備及多媒體大屏幕投影教學設備等,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玉溪二中女生宿舍樓由玉溪建築設計院設計,玉溪金州建築公司中標後承建,2002年6月一次性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女生宿舍樓建築面積2771.2㎡,計劃投資160萬人民幣。周邊環境和室內條件較好,女生宿舍樓的建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更進一步改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同年10月學校綜合大樓一次性驗收並投入使用。綜合樓建築面積4272.96㎡,計劃投資320萬人民幣,是一幢多功能型的大樓。學校正抓緊充實各功能室的設備補充,使綜合樓的功能盡快達到設計要求。2005年,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硬體建設有了較大進展。投資50萬元,建築面積506.8平方米的回族食堂於2月份投入使用;由市、區投資300萬元、學校自籌150萬元,建築面積達5503.49平方米的教學樓,將於2006年4月份投入使用,屆時將完全滿足我校36個教學班的辦學需求,長期以來制約我校辦學規模的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隨著這些工程的相繼竣工和投入使用,我校的辦學條件將得到較大改善。
在抓硬體建設的同時,玉溪第二中學黨政工團領導特別注重校園軟環境的建設與培育,特別注意教師為人師表、老生帶動新生的形態語言的教育功能發揮。為此,學校先後出台了《玉溪二中內改方案》、《玉溪二中崗位職責》、《玉溪二中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玉溪二中履職晉級量化評分細則》、《關於建立教育教學教科研課題的通知》、《玉溪二中教職工培訓制度》等規章制度,並積極致力於嚴格要求教育教學、促進教科研開展、鼓勵在職進修、獎勵崗位練兵、號召「繼續教育」等務實工作,大力促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教學軟環境形成,實現「育人、進取、嚴謹、奉獻」的教風。現在,一支繼承了「團結勤奮、敬業愛崗、認真嚴謹、刻苦奉獻、積極進取」優良傳統的政治思想素質強、教育教學業務素質好、能愛崗敬業講奉獻、團結互助求發展、艱苦樸素勤奮斗的教職工隊伍,正在學校德育工作系列化中發揮積極作用,學校內部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工作日益顯著。
隨著教職員工為人師表、師風師德建設的不斷深入,學校團隊組織及時圍繞「德育工作系列化」的工作中心,先後啟動了「推廣普通話」志願者活動、「學雷峰」志願者活動、「維護校園環境」志願者活動、「迎世博,凈化我們的校園」、「愛護幼苗,綠化校園」等專項活動,積極配合學校德育工作重點,共同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四、加強民族教育。玉溪第二中學地處紅塔區少數民族集居地,每學年入校的回、彝、白、傣、哈尼、土家等少數民族學生均在百人以上,且家庭、經濟、思想、心態、習俗等狀況各有差異,學校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一些問題常常會反射到校園中,處理不當,易引發學生之間不必要的隔閡。因此,自學校開辦之日起,每任學校黨政工團隊領導集體都十分重視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近年在學校「努力創設『合格+特色』的育人環境」中,民族團結教育更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系列化」的工作重點之一。
為較好地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學校多次主動到大營村委會(回族集居地)徵求意見,協調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的建設工作;學校曾在大營村委會召開學生家長會,廣泛征詢學生家長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建議、意見,同時學校通過「手拉手」渠道,到小石橋鄉(彝族、回族主要集居地)調查了解山區少數民族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手拉手」活動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後備人才」的形式,讓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到學校寄讀。學校每學年舉辦少數民族學生團結教育講座,同時邀請德高望重的少數民族革命老前輩到學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學校政教處已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正著手編輯《民族團結教育講座》一書,將把它作為學校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的必讀教材。
五、共建優勢互補。學校教育環境的優化不單是校園的小環境,它還依託著社會社區的大環境的協調、共建。玉溪第二中學本著「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有利發展」工作方針,與當地駐軍77208部隊道橋一營道二連結成軍民共建單位,與小石橋中學結成「手拉手」學校。
自1987年結成軍民共建單位以來,駐軍官兵與學校師生員工共進行共建活動325次,軍民雙方每年參與共建的人數達3500人次以上。學校師生與駐軍官兵結成深厚友誼,成為紅塔區軍民共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訓練場,部隊官兵言傳身教;宿舍中,內務整理嚴格要求;烈士墓,雙方新團員共同宣誓;節日里,軍民同台歌聲揚。十多年來,會議室暢談著雙方領導的工作交流與建議,軍營中留下了教師傳播知識、技能的板書與真誠,運動場顯示著軍地隊員的剛毅與友誼,施工地盪漾著慰問的歡歌與笑語,入伍時迎來期待與鞭策,退伍時說不盡鼓勵與共勉。在軍民共建的十多年中,道二連與學校的橫向聯系進一步優化了學校辦學的社區環境,部隊官兵用軍人特有的氣質感染、促進了在校學生的思想品質構建,較好地促成學校「德育工作系列化」目標的實現,形成玉溪第二中學與眾不同的德育工作特色。
1996年與小石橋中學結成「手拉手」學校以後,學校及時將「手拉手,獻愛心」活動納入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的「德育工作系列化」之中。僅1998年,學校師生員工就為「手拉手」學校捐資1335.50元,捐書500冊,結成「手拉手」對子50多對,建立「手拉手」書屋1個。通過獻愛心、結對子等具體活動,一方面有助於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通過對外交流活動,規范了玉溪二中學生的言行舉止,提高了學生履行《中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的自覺性,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環境的優化。
六、注重實踐育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造福社會。玉溪第二中學本著「辦一方教育,育一方人才,興一方經濟,思一方發展」的優化社區教育環境的工作思想,積極與北城鎮、北城居委會、大營村委會等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協調配合,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社區環保、助殘、敬老、禁毒等公益活動,展現學校教育教學的成果,樹立學校的社會形象,促進社區教育環境的進步優化;另一方面通過社會活動的參與,檢驗學校素質教育的實際效應,反饋素質教育、優化育人環境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以更進一步地修正學校的措施,促進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不斷提高,促進學校創優工作的更加深入。
在「國際老人節·我為老人服務」的活動中,學校各團支部,為老人做好事20多件。學生多次到敬老院做好事,清掃老年活動中心及文化站,關心老年人日常生活,得到老人們的贊譽,受到社會各界好評。積極的社區公益活動,增加了北片群眾對學校的信任度,提高了學校的社會聲譽,促成社區教育大環境的優化,推動了學校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
七、促進特長發展。優化學校育人環境的最終目的是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較好地培養未來知識經濟所需的人才,完成社會賦予學校教育教學的囑托。在玉溪第二中學「德育工作系列化」的具體實施中,學校黨政領導認為促進學生特長發展,既是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的重要舉措,又是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後的必然結果。為此,學校積極開設記者站、廣播站、專業運動隊、舞蹈興趣班、美術提高班、攝影興趣小組、學科課外興趣小組等機構,給予學生展現自己能力的空間與機會,推動素質教育,推動教育環境優化。
近年來,學校為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注重學生特長發展,努力進行內部挖潛,極力創設各種條件,堅持常年不斷地開展課外興趣班活動,一方面讓具有一定特長的學生得到興趣特長的發展,一方面使學生在美育的熏陶下得到心靈凈化,建立健康的心理機制,設置了「心理健康咨詢室」,配置專任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多年來,學校沒有一個學生因心理品質問題而退學、休學,沒有一個學生因身心健康問題而違法違紀。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四人榮獲過國家級獎勵;攝影小組的六個學生也在全國中學生「理光杯」攝影比賽中獲獎;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集天文地理知識於一體,自己動手製作了活動星圖,有效准確地測定了獅子座流星雨的准確位置,為學生觀測流星雨提供了准確觀測點;學生李芳的散文《護葉使者》獲全國芳草杯徵文競賽三等獎。近年9名學生以較好的專業成績,分別考入高等院校的美術專業和舞蹈學專業。幾年來,學校高中體育達標的及格率為100%,良好率為78.7%,優秀率為17%; 1999年,學校籃球隊獲得玉溪市紅塔區中學生比賽女子組第六名;2000年,初中年級獲的玉溪市紅塔區中學生第八套廣播體操比賽第四名、紅塔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六名的好成績。2004年8月15日由玉溪市文化局、玉溪市青少年宮、玉溪市教育局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玉溪市首屆『聶耳杯』青少年才藝表演大賽。我校有8位學生分別參加了中學組舞蹈類和音樂類的比賽。在校領導的多方支持,專業老師的盡心輔導下,8位學生在2580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取得了中學組音樂類二等獎,舞蹈類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通過這次比賽驗證了我校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了一定的成效,為實現更高的目標奠定了基礎。2005年,我校有8名同學參加第一屆「英語周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獲獎,其中葛雁妮同學獲得國家級三等獎;12名同學參加「雲南省首屆小作家作文競賽」獲省級三等獎;在「紀念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逝世七十周年書法美術大賽」中,我校參賽的同學3人獲金獎、7人獲銀獎、5人獲銅獎、3人獲優秀獎;在第十六屆「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中我校有 4 名同學獲得了國家級三等獎,在「玉溪市高中化學競賽」中,我校同學段雲芳、王蓉獲市級一等獎;在「紅塔區中、小學學生作文競賽」中,我校20名同學都取得了好成績;此外,在「校園歌手競賽」和「崇尚科學,共育春苗」演講賽中,我校參賽選手都獲得了紅塔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由於玉溪第二中學注重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在學校辦學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不斷的努力,「合格+特色」的育人環境已日益顯著,學校綜合教育功能得到加強,「虛心、勤奮、上進、求索」的學風已經形成,學校取得了較好的素質教育成果。
針對學生學習壓力大、負擔重、心理調整不同等實際問題,2003年9月,玉溪第二中學引進心理教師,針對學生實際,利用班會課開設了心理輔導課,利用午休及下午課余時間進行學生心理咨詢,面對高考專門為高三學生進行考前心理輔導講座,同時逐步建立「玉溪第二中學學生心理檔案」,著手進行中學生心理研究課題的前期調研准備。玉溪第二中學圍繞「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情感融入—從嚴治教、強化管理—嚴謹治學」的辦學理念和「全面貫徹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強化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辦學思想,緊緊抓住「質量才是硬道理」的教育教學思路,多渠道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廣泛開展特長生輔導,實施「以人為本」的多渠道人才培養工程,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9月,玉溪第二中學被共青團中央定為玉溪市唯一一所「中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學校。
學校涌現出了全國優秀教師, 「三五普法」優秀校長,雲南省優秀教師,玉溪市優秀教師,「十佳文明教師」等一大批先進人物。促成了一批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的形成。學校已申報省級教科研課題3個,市級教科研課題10個,校級教科研課題9個,其中與英國救助兒童基金會、雲南省教育廳課題辦聯合進行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應用研究》已著手申報省級科研課題。截至到2005年年底,已有30位教師的教科研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28位教師的教科研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31位教師的科研論文在市級刊物上發表;80名教師在省、市、區的教學競賽中獲得獎勵;200名教師在校的教學競賽中獲得獎勵; 63名教師在組織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競賽中獲得輔導員獎或指導教師獎。
在高中生源不盡理想的情況下,高中會考、高考成績穩定在全市中上水平——高中會考單科合格率均在90%以上,全科合格率均在80%以上;高考升學率由1990年的8.7%上升到2005年的91.1%。其中2002年,玉溪第二中學參加高考的人數為152人,其中上重點線的有17人,上本科線的有48人,上專科線的有19人,共上線84人,上線率為55.3%,據不完全統計,共錄取105人,升學率為69.1%,比上一年上升1.1個百分點。在2002年高考中,我校外語類考生化晶梅同學取得589分的好成績,為全市第一名,全省第四名,被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錄取。2003年,玉溪第二中學以新的辦學模式、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和辦學思路,為學校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3年有206名考生參加高考,173人上線,上線率為84%,並且50%的班級上線率超過90%。玉溪二中繼2003年以新的辦學模式、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和辦學思路為學校的不斷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以來,連續幾年高考成績都有較大提高。在2004年的高考中,玉溪二中在生源差、辦學條件不夠理想的情況下,由上至下,精誠協作,力排眾難,使當年的高考成績再創新高。年內全校有322名考生參加高考,261人上線,上線率為81.3%,比上一年上升1.5個百分比,其中35人上重點大學線,上線率為10.9%,91人上二本線,上線率為28.3%,58人上三本線,上線率為18%,21人上一專線,上線率為6.5%,56人上二專線,上線率為17.4%。可喜的是,文史類考生邱銳傑以615分的好成績名列前茅,理工類考生李雲鵬也以取得了618分的優異成績。
雲南省「德育督導檢查試點工作會」、雲南省「國防教育現場會」、玉溪市「德育工作現場會」曾先後在我校召開,省、市、區有關領導對我校的德育工作給予了較好評價。自1993年起學校曾先後多次被評為市、區「文明學校」、「文明單位」;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6年再度被評為玉溪市「文明單位」;1997年被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明委辦、雲南省軍區政治部命名為「雲南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1998年成為紅塔區的「普及實驗教學驗收合格」學校,榮獲全國「三五普法優秀組織獎」;1999年學校被評為紅塔區第一屆「文明單位」,被英國救助兒童基金會、省教委定為「青春期同伴性教育」試點學校;2000年被評為紅塔區「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雲南省「健康教育先進集體」。2003年11月,玉溪第二中學榮獲「雲南省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榮獲「『學生軍訓工作開展20周年』先進單位」稱號。
2002年,玉溪第二中學進行高、初中分離後,將逐漸發展為36個高中班的辦學規模。2004年9月,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讀高中的需求,我校特請示市區兩級政府,及教育局同意,結合學校實際,充分利用現有師資,挖掘潛力,開辦高中實驗班,教學規模為兩個班,其教學特點是讀滿三年,修滿學分,本人申請,經家長同意,學校認可,可參加當年的高考,若落榜則再讀一年;同時為認真落實《中共玉溪市紅塔區委、區人民政府關於〈雲南省基礎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請示區教育局同意開辦了一個特長生班。為使有一定特長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特色班分設基礎課及特長課兩類。基礎課統一教學,參加省會考、高考。專業課按美術專業、舞蹈專業、音樂專業、體育專業等分別教學。在試點班和特色班的教學上更加突出了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教學特點。
在玉溪市委、市政府、紅塔區委、區政府的領導、扶持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不懈努力和團結奮斗,紅塔區這所辦學歷史最長的高級中學,將以校園優美、設施齊全、質量較好、獨具特色的新姿態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中教育,贏得社會的信賴和認可。
但是本人認為他不是很好,因為網上她的傳言很多什麼很亂啊,十八怪啊,你自己去查查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