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桐柏淮源風景區經典導游詞
可以上車子,我走過。水簾洞什麼的都開放很久,是成熟道路了。 有山路,程度跟危險山路比起來可以忽略。佛教學院開學後,那邊路況好不少7683
❷ 桐柏英雄紀念碑的碑文題詞
在巍巍的桐柏山,聳立著一座巍峨的紀念碑,紀念著為解放這塊土地而犧牲的一萬二千位烈士。這里,有共和國主席李先念題寫的碑銘——桐柏英雄永垂不朽!
碑身三個面分別鐫刻著:毛澤東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手跡、李先念書寫的「桐柏英雄紀念碑」
❸ 桐柏山的旅遊資源
桐柏山位於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以南北氣候交匯區位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安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金雕、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桐柏山景區飽含蘇區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李先念、王震、楊靖宇、彭雪楓、王樹聲等都曾在這里戰斗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22年間,這里先後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中原軍區、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里。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山為對後代人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位於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具體坐標是:東經112°47′-113°11′,北緯32°17′-32°29′,景區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各類景觀一百餘處。
淮河源頭
《桐柏縣志》載:「淮,始於大復,潛流地中,見於陽口」。淮河又稱淮水,為古「四瀆」之一,是華夏風水河。《爾雅》載:「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東流為淮,西流為澧」,有「江淮同源」之說。主峰北麓山腳下的固廟村西嶺,至桐柏縣大河鎮土門村的新坡嶺一線為江淮分水嶺,東屬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為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佛道聖地
雲台禪寺
雲台禪寺座落於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之巔,海拔1140米,為豫南名剎。該寺五殿四院,佔地22000平方米,各種殿房39間,大小佛像108尊。
水簾禪寺
水簾禪寺位於桐柏縣城西南約6公里山峽中。殿堂後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泓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後,稱為水簾洞,寺因以為名。水簾寺,佔地面積7300平方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英雄桐柏
桐柏山是中共領導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方。桐柏縣是河南省九個革命老根據地(蘇區)縣份之一,是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1)1925年到1947年的22年間,在桐柏縣境內先後建立3個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
(2)劉少奇、李先念、賀龍、王震、彭雪楓、鄭位三、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過。紅三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部隊在此駐防、轉戰,並先後建立20餘支地方革命武裝。
(3)革命活動遺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駐地舊址,豫鄂邊省委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桐柏軍區舊址等。
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
隨州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湖北省批准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景區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規劃、建設停滯不前,景區有名無實,甚至面臨摘除「省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尷尬境地。2007年,湖北省林業局批准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3869.7公頃,建設單位為七尖峰林場,是隨州桐柏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隨縣成立了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同月28日,湖北省省市領導為風景區揭牌,拉開了風景區建設的序幕。太白頂風景名勝區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為中心,北至磨雲山寨、南至田王寨,東與河南省淮源風景區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景區內溝深崖險、峰巒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聞名遐邇。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級景點有4個,有塔林、太白紅葉等三四級景區有400餘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山大林密的太白頂南麓,因歷史原因,植被減少,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為了與景區內自然景區相得益彰,隨縣政府計劃大面積植樹造林,計劃在2013年之前,讓百萬株林木在這里生根。
七尖峰森林公園
七尖峰,原名七峰山,位於隨州城往北70多公里的萬和鎮境內。長期以來,七尖峰以山俊、林幽、潭清、泉醇、雲奇、瀑秀著稱於鄂豫兩省,是一方未開發的處女地。
七尖峰森林公園集山、水、林、泉、奇、幽、險、特、古於一體,生物多樣性和諧並存。動植物達160多種之多。境內蘭花分布廣,品種齊全;食用植物珍珠花、蕨菜類,果中精品獼猴桃豐富;葯用四寶金叉、石豆、馬騰草、天麻園內獨有;野生杜鵑、三角楓、五角楓、檀木滿山遍野;珍奇動物獾、雉、豬、兔、狼、蛇、羊等出沒林間。古剎雲禪寺歷史悠久,香火久盛不衰。以雲禪寺為核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物繁茂,古樹參天。整個林場景色宜人,人文景觀豐富,開發潛力大。
寶剎古寺
七尖峰雲堂禪寺
七尖峰雲堂禪寺,位於湖北省隨州市一百五十華里,主峰海拔九百九十六點六米,一峰聳立,群山環抱,分隨北之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登臨峰頂,可北望黃河,南瞰長江;東窮大別、山川田野,交織縱橫,西盡伏牛,群山岡巒乍起乍伏,蜿蜒盤結逶迤而來,旋斷旋續,勢如游龍。山石千奇百怪,以天然之界,峰下岡巒起伏,山勢巍峨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山環水抱。雲霧彌漫峽谷,般橫瑞彩,氤氳氣勢磅礴,風光綺麗實乃藏龍卧虎之地。神奇仙游之境,僧道辟穀修道之場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質清潔,實為難得之佛教聖地。唐朝有神僧,號智勤,俗名朱其事,神僧傳尊為菩提祖師。河南省鄧州人,出家在舍利洲大興國寺為僧,貞觀年間弘化佛法,游化至此,視峰頂懷下,彌勒便便大腹,石窗聚日月之精華,納山川靈秀。宜建伽藍「妙覺寺」,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菩提祖師,《神僧傳》有載,唐開元年間維建本寺,厥後遭兵燹擾攘。寺毀於兵火。
明朝宣德年間,真空禪師主持妙覺寺,明成化十八年,有東魯青州府益都縣石佛寺,昭禪師高足大休和尚,徑上伏牛山千峰庵達摩處請疑,猶如蒙遂往四川霧中山過夏打佛七,忽悟心空,方知自性現前。然後,敬禮寶峰石門禪寺,興無盡和尚,雲游欣覽山水,見隨陽七尖峰白石岩青松異氣,應擴建叢林更名「古剎雲堂禪林」,又名雲堂禪寺。香火漸盛,明朝天啟七年重修。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大規模維建,建築雄偉,氣勢磅礴,有小九華之譽稱,素稱南九華,北七尖峰,傳為美談。僧眾日增,是雲堂寺的鼎盛時期,又以諸多的名勝古跡,聞名海內,如奇特的白龍池。大雄寶殿檐下自響的木鈴,掃地的銀杏樹,自開的石門,楊樹沖天,須風拽旗,峰巔的彌勒頂。主峰的瞭望台,紅石寨,天保寨,猴子石,耙石岩,黃龍潭,黃龍廟,黑龍潭,天然卧龍佛,石林迎客松,聳入雲霄的佛雲洞,老馬墳,大仙朵,小仙朵,一字排開的七峰拱朝等古跡,其景物之盛,歷來吸引著墨客騷人,及大量的旅遊雅士絡繹不絕,迷而忘返,被譽為人間福地,洞天佛國之美稱。
民國年間有傑出高僧錫住此山,如:真空、海圓、體光、真廓、海默、大黑法師在此習定三年,民國三十年有印輝主持雲堂寺事務,抗戰時期,中共黨員徐三多、董德豹等人,在此搞地下工作,抗戰時期原隨縣萬和區長周佰勛將區公所設立寺內。解放前夕,因土匪猖獗,強占本寺,當局派軍剿匪,再次毀於兵火。雲堂禪寺,自貞觀年間菩提祖師朱智勤開山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變演經歷千年滄桑,經每個朝代興頹擴建,屢毀屢建,可惜毀於戰亂,成為我們看到的的原址。適逢文化大革命,寺院文物古跡被毀壞,是殘牆斷壁。
改革開放以後,在隨州政府支持下,以及僧俗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主持釋印國,決意重建蘭若,振興釋教。即率僧眾居士辛勤勞作,殿堂巍然面世。蘭若宇廓庄嚴古樸,佛像神態栩栩如生,僧俗墨客騷人,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寺院越建一新,晨鍾暮鼓,香火旺盛,蒸蒸景象,即成業績。釋印國,頗深得酬慰,重建工作,用戾浩繁,炎黃子孫,禮越康凱,以啟世人。
雲台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嘉慶年間享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的盛名。佛教聖地、禪宗五個流派之一臨濟宗白雲系祖庭。1989年開始重修。橫跨鄂豫兩省,大雄寶殿在湖北境內,齋堂在河南境內,所謂「湖北上殿,河南吃飯」。寺旁古井為淮河發源地第一井。現任住持清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寺廟工作辦公室主任)。
卧龍寺
同治三年(1864年)建,原屬雲台禪寺下院(分院),同屬臨濟宗白雲系。住持妙同法師。
玉皇閣
位於淮河鎮玉皇頂(又名太乙頂),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
清水寺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多年來,由於過度砍伐和火燒,寺院周圍的山林破壞十分嚴重,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荒山禿嶺。2007年10月,清水寺與當地村委會達成協議,將清水寺周邊的10000多畝山地承包下來,並開通近七公里的通山公路,為大規模植樹造林作準備。同時,清水寺還做出造林規劃,計劃10年植樹50萬棵,讓周邊荒山重現綠林。截至目前,寺院已購買樹苗在承包的荒山上種植了松樹2萬多棵,培育樹苗5萬株,覆蓋面積達200畝。清水寺在植樹同時注意護林,利用法會、開展活動等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號召他們共同護林。
子房廟
據《漢書.張良》載:張良輔佐漢高祖統一天下,積勞成疾,體弱抱病,為求長壽清凈,便隱逸山水。他說:「……(我)今以三寸舌……封萬戶侯,位列侯……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道,欲輕舉。於是他雲游四海,足遍天下。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張良洞。
今隨縣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亦有張良廟。
保安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傳臨濟宗。
回龍寺
位於韓家灣,建於清朝乾隆初期,損於文革期間,2008年開始重建。
海會寺
位於車店,建於唐朝,文革時期被破壞,1994年重修。住持印奎法師。
朝陽寺
位於新城晁山界口村,1995年重建。住持印凡法師。
雙廟
位於沙河村,損於文革期間,2009年動工重修,定於農歷臘月初八落成。住持斯明法師。
另有鐵佛寺、天橋寺、佛山寺、黃龍寺(七尖峰黃龍潭旁)、龍華寺(2000年重建)、車店十方寺等,有些僅存遺址。
田王寨
田王寨位於河南省、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脈的固城山上。屬大別山脈的支脈,淮陽山脈西段。是桐柏山脈的第三高峰,山勢險峻,奇峰橫出。寨內九個山頭,寨牆起伏,宛若長城。寨內面積約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鑾殿」(現存遺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飲馬池,用之不竭;東邊懸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兒岩;東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鷹子咀,如巨鷹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飛雲峰高1018米,是寨內最高峰,峰頂有龍池,一年四季不幹涸,半山腰有洞,無人敢探。寨內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溪的下面是深潭,聽老鄉講,潭裡有娃娃魚。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北8公里是水簾洞景區,北面4公里是放馬場,是田王過去養馬的地方。
田王寨西谷的無風垛,三面峭壁,崢嶸直聳,僅一鳥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縫不足二尺,遊人必側身而進,險隘奇絕,中日戰爭時,富人戴列山,將其黃白細軟,全藏於此,日以支槍看守,當時山中匪盜蜂起,未敢犯此。可謂一夫把關,萬軍莫前。每適大風鼓山,峰頂燈火不動。古老傳說峰有避風寶珠,孤峰岑寂,實為修道良所(見《白雲山志》)。寨的東面有民間傳說的春秋時期寶物隨侯珠(舊《辭海》「隨和」條目注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遺失的山澗。
❹ 2014年桐柏宣傳文化中心服務管理今年招標嗎
千年等一回~ 等一會哈啊~ 西湖的水~ 你的淚~ 你情緣跟我化作一團火焰~ 哈啊哈啊哈~ 哈啊哈啊哈~
❺ 桐柏英雄的劇情簡介
1947年,解放桐柏地區的戰鬥打響,已經成為解放軍偵察排長的趙永生,隨部隊挺進桐柏山,趙永生等人因為掩護部隊撤退而滯留陣地,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線,趙永生和戰友換上國民黨軍裝,騙過敵人的搜索部隊,順利下山。
敵酋韓長發為了拉攏盤踞在唐河的張福成,逼迫趙小花嫁給張福成。王淑蘭聽說解放軍到了桐柏,冒死幫女兒逃出韓城,小花想到解放軍的部隊找哥哥,不想卻遇到國民黨搜索兵。他們誤以為小花是山裡的游擊隊,就向她開槍。正巧趙永生等人經過,他們為了掩護老鄉逃走,不得不冒著暴露自己身份的危險向敵人開槍。
趙永生等以為已經可以安全撤退,興高采烈的時候,卻遇上前來接應解放軍的游擊隊,他們穿著國民黨軍裝引起游擊隊誤會,只好做了游擊隊的「俘虜」。後游擊隊的行蹤被國民黨發現,陷入了包圍之中,兩股部隊交起火來。看守趙永生等人的衛兵把門鎖上去支援戰斗,趙永生等人合力把門撞開,開門之時卻看見圍在門口的國民黨軍。趙永生等人只好聲稱是自己人矇混過關,這一幕正好被何翠姑看見,何翠姑對他們「欺騙」自己的行為恨之入骨。
趙永生被帶回國民黨軍營,而此時韓梅霜並沒有認出此人正是從小與她一起長大的趙永生。趙永生穿的軍裝上寫著侯占坤的名字引起韓梅霜的懷疑,趙永生不會撒謊,他找的借口被韓梅霜一語戳穿,但韓梅霜沒去深究趙永生的身份,而是勸他和自己一起回韓城。
趙永生潛入敵人內部,憑借自己的機智果敢,逐步贏得敵人的信任,並利用小花的婚事,將唐河援兵除掉。王淑蘭和小花知道了趙永生的真實身份,開始幫助趙永生展開活動。小花更是在敵後的革命斗爭中漸漸成長起來。
游擊隊長何翠姑進城聯系交通站傳遞情報,但正遇到來送情報的趙永生,因誤解趙永生身份,險對趙永生下殺手,結果自己暴露遭遇追捕受傷,幸被小花與王淑蘭救下。
解放軍迫近韓城,因為趙永生的情報,順利打入城內。韓長發見自己的軍隊節節敗退,便殘忍殺害自己的部下與士兵。為了挽救父親,韓梅霜冒死下令全城守軍停止抵抗。
趙永生攻進韓府,只見三個「妹妹」都成了韓長發的人質。韓長發追問趙永生自己親生女兒的下落,被逼無奈,趙永生只有和盤托出真相。何翠姑聽說自己是韓長發的親生女兒很激動,韓長發更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共產黨。此時整個韓城已經歡呼解放,韓長發徹底崩潰,開槍亂射,子彈打在趙永生身上。同時姜團長帶著部隊破門而入,將韓長發亂槍射死。三朵小花圍在趙永生身邊,痛呼哥哥。
❻ 南陽特產的宣傳語
南 陽 油 茶
喝一口漂著嫩綠的蔥花、焦黃的芝麻的咸香可口的油茶,仔細品味那細小的芝麻,那香就在舌尖,那味含的口中。慢慢咀嚼那碾成碎塊、炒成焦黃的花生,齒香盈餘……南陽油茶的魅力不知傾倒多少食客。舊時,南陽城裡賣壺裝油茶的小販那「喝———油茶」粗聲怪氣的叫賣聲,更是古城南陽飲食文化的一道風景。
南陽的油茶,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解放前賣油茶的小販賣的大都是壺裝油茶。壺是銅制長脖壺,壺嘴長長的,外套棉套保溫。往外倒油茶也是一道「景觀」:小販以腳頂起壺尾,油茶順壺嘴呈弧狀噴出,頓時香氣四溢,令食客垂涎。南陽人還為賣油茶的小販編了一個順口溜,生動形象:「賣油茶的生得苦,黑了(晚上)白天背夜壺,屁股一撅頭一點,傾刻就是一大碗。」
南陽油茶配料為麵粉、花生、芝麻、香油、核桃仁、蔥等,味道濃郁,咸香適口。
南陽油茶為泊來品,其起源與佛教文化有一定有淵源。
佛教的傳入,對我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佛教禁戒宰殺動物,食素(佛教徒食素始由梁武帝提倡),促進了凈素烹飪流派的興起和發展。
清朝是我國飲食文化大盛的朝代,開創了前所未有的飲食文化新局面,研製出了一大批新型食品,油茶就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是典型的佛教文化產物。清朝雍正帝信佛教,喜歡素食。相傳雍正皇帝為治黃河水患帶著大批人馬親臨河南,視察黃河。一天來到武陡縣,知縣吳世碌深知雍正喜愛素食,便召來縣內名廚。當時有一廚師姓牛,祖居南陽,在武陡當差,煞費苦心地想出了一個討好雍正的辦法:把花生炒黃去掉外皮和內衣,把嫩黃的花生仁再分成兩片;把核桃仁也稍炒出香味,切成豆子大小的塊狀,再把芝麻也炒出香味;還有麵粉加入適量鹽放入鍋內炒出香味。最後把這些花生仁、核桃仁、芝麻、麵粉加一小勺香油,同時放在一容器內攪勻,加上水調成糊狀,倒入沸水中做成湯。湯做好了,頓時香味撲鼻,令人垂涎,盛了一碗,敬獻給皇上。雍正食後大加贊賞,問是什麼食品,牛師傅跪下回奏道:「皇上,這是小民家祖傳食品油茶」。雍正吃得高興,立即指令油茶為朝廷貢品,並傳旨開油茶館。油茶因雍正而聲譽鵲起。雍正走後,吳縣令依法廣為製作,並開油茶店大賺油茶錢,將上好的油茶進貢朝廷,中等的賣給來往客商,下等的賣給普通百姓。南陽的油茶大約就是在此之後興盛的。
油茶,不僅在河南在南陽有名,在國外也享有一定的聲譽。解放前留學歐洲的學生常有背著長脖壺,沿街叫賣油茶勤工儉學的。據資料記載,現在巴黎街頭的華人餐館仍以油茶為上等湯食。(張文華)
南 陽 黃 牛
南陽黃牛是全國五大優良品種之一,居全國黃牛品種之首。南陽黃牛體軀高大,肌肉發達,結構緊湊,皮薄毛細,口大方正,眼大有神,香甲較高,肩部寬厚,胸骨突出,肋張而圓,背膘平直,薦尾略高,尾巴較細,四肢端正,筋健明顯,蹄大堅實。其毛色分黃、紅、草白三種,黃色為上。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適應性能均好。黃牛皮緻密柔軟,是製革的好原料。南陽黃牛主產於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國家在鄧州市設有黃牛良種繁育場,研究、改良、發展黃牛。南陽黃牛不但為農業生產提供畜力,而且還提供大量肉類、皮張等畜產品及一批良種種牛。
山 茱 萸
山茱萸,是名貴葯用植物,果肉入葯能使人容光煥發,益壽延年。南陽所產山萊莫為這一中葯材佳品,佔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於西峽、內鄉、南召三縣。建國前多系自然繁殖,現在人工種植越來越多。全市有樹600多萬株,年產量50多萬公斤。
辛 夷 花
辛夷花,又名望春花,其花蕾是名貴的中葯材。入葯可祛風、通竅、治頭疼、鼻塞、齒痛等病。產於伏牛、桐柏山區,以南召縣產量為最,不僅滿足國內需要,還暢銷東南亞各國。
桔 梗
桔梗,主產於桐柏山,質地上乘,亦稱桐桔梗。入葯可祛痰排濃、除邪避濕瘟、補內漏及喉痹。原為野生,現已能人工種植。廣交會上,桐桔梗被行家譽為「桐參」,外銷日、美、東南亞各國。
玄 妙 觀 齋 菜
南陽玄妙觀為道教廟院,建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清朝、民國香火旺盛,與當時的北京白雲觀、山西長清觀、西安八仙庵並稱全國道教四大叢林。
觀中道人按教規吃齋茹素,遇重大節日或觀內名花盛開之日,還請地方名流到觀游園賞花,並設素宴招待。觀中素菜製作考究,選料嚴謹、廣泛,主、輔料都必須是真素,既選天南海北之珍品,又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種土特產。蔬菜。對這些素料經扒、溜、炒、炸、燴、蒸等方法精心製作,做出的餚撰悅目香口,色香味形俱佳,又質素形葷,非常逼真。如:「素火腿」、「扒素雞」、「素魚翅」等,都是形葷實素,調制奧妙,引人入勝的玄妙觀齋菜佳品。
玄妙觀齋菜經歷代廚師、道眾、食客的切磋、創新,烹調技法不斷提高,名菜佳餚逐步增加。曾為玄妙觀廚師的南陽飯店一級廚師尹德明,經其琢磨、總結,整理出了「玄妙觀素齋」譜55個。1984年,北京電視中心將玄妙觀齋菜拍成電視,以饗全國觀眾。河南省烹調協會也將它作為傳統名菜列入史冊。
鎮 平 燒 雞
鎮平燒雞,也稱鎮平侯氏燒雞。其燒雞色澤鮮艷,斷筋離骨,皮香肉爛,肥而不膩。創制者侯稀山,原籍山東臨沂,1928年從德州名師學做燒雞。1942年日本侵華,他攜妻兒遷居鎮平,繼續做、賣燒雞。此後,侯氏燒雞聲名大振,經久不衰。
博 望 鍋 盔
博望鍋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類頭盔,通體白色,如生面曬干一般,直徑一尺余,厚二寸,每個重達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飢,且久放不壞。博望鍋盔始創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火燒博望後,留關羽把守,時值天旱缺水,將士飢渴難耐,關羽上書諸葛亮懇請退兵。諸葛亮回書關羽,要求其堅守,並教以「用乾麵,摻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盔」,以此「響將士,放軍心」。這種炕餅方法後來就一直流傳下來。
中 華 獼 猴 桃
中華獼猴桃俗稱「陽桃」。是一種落葉藤木果樹。產於南陽的伏牛山、桐柏山區的西峽、內鄉、南召、桐柏等縣。中華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D、脂肪、蛋白質及鐵、鎂、鈣、磷等礦物質和人體所需要的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是高空、海底、礦井。高山特殊工作人員及老、弱、病、殘者的優良滋補品。獼猴桃的果籽含油量高,能榨乾性油,可供工業使用。其中,西峽所產獼猴桃品質更佳,並開展了人工栽植,培育出了7951和華生2號優良品種,受到國內外有關專家的好評,西峽縣成為全國中華獼猴桃商品生產基地縣。
界 中 米 醋
界中米醋產於宛城區瓦店鎮界中街。界中米醋呈深褐色,酸中帶香,烹調開湯,久存不腐。不僅是調味佳品,且具有健胃。殺菌、降血壓、消腫毒等醫療功效。適量噴灑米醋溶液於農作物、蔬菜葉面,還有一定增產效果。界中米醋創始於清朝康熙年間,由山西高平人到界中,發現當地井泉水極適宜造醋,於是以小米作原料,利用這里井泉水,開辦了第一個生產酷的作坊,以後生產一直延續不斷,產品不僅暢銷南陽各地,三十年代還以武漢為基地銷往全國許多地方。解放後,這一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現界中釀造有限公司生產的界中米醋的年產量達5000噸,銷售市場擴展到國外東南亞等地,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卧龍玉液十年陳釀、卧龍玉液東方明珠酒
卧龍玉液十年陳釀系以優質高粱、小麥為原料,博採傳統工藝精華,並結合現代最新科研成果,老窖發酵,分級摘酒,所摘特優級酒,經十年以上貯存,精心勾調而成。卧龍玉液十年陳釀,以其「害香濃郁,綿甜爽凈,回味悠長」的獨特風格倍受消費者厚愛,被譽為「酒中珍品」。
卧龍玉液東方明珠,是進入21世紀奉獻給消費者的又一精美之作。它系採用優質高梁、小麥為原料,按照傳統工藝,採用現代釀造技術之精華,精心釀制勾調而成,窖香突出,綿甜爽凈,回味悠長。以上兩種酒都是天冠集團有限公司近年新研製生產的優質酒,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鎮 平 黃 酒
鎮平黃酒以小米、糯米、林米為原料,小麥作曲,按特定的工藝流程釀制而成。酒色褐而透明,酒味醇厚可口,濃郁芳香,甜苦適宜,回味悠久。飲之,夏季防暑降溫,冬季禦寒強身,還有生津開胃,增進食慾之功效。入葯,對治療跌打損傷、活血化淤、產婦催乳均有療效。鎮平黃酒生產歷史久遠,1981年興建了鎮平黃酒廠,1983年在青島召開的北方黃酒技術協會上,被與會專家評價此酒色味俱佳,質量優異。目前,鎮平黃酒暢銷河南、湖北、江蘇、遼寧等11個省。
社 旗 三 粉
社旗三粉為社旗縣盛產的粉條、粉皮、粉面的合稱,素有「三粉之鄉」的稱譽。這里生產的粉條如絲,粉皮如紙,粉面細白光滑,受到廣泛的歡迎。社旗縣耕地面積大,崗丘起伏,是紅薯的集中產地。每到冬季,鄉村磨粉、做粉條的很多,近些年,這項生產更成為農村的一項主要農產品加工業。「三粉」產品除南陽食用外,還大量銷往湖北、四川、陝西等省,部分出口國外。
「仲景牌」濃縮型六味地黃丸
河南省宛西制葯股份有限公司依據張仲景方劑「金匾腎氣丸」,由此衍生、完善,生產出「仲景牌」濃縮型六味地黃九。此葯中的一味重要中葯山茉英,取材於這一中葯質量最好的產地——地處伏牛山的西峽縣。因此,這一中葯質地優良,對腎陰虛病療效顯著,葯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患者歡迎,一直暢銷不衰。
❼ 桐柏縣招商局怎麼樣
簡介:主要職責 1、負責全縣對外招商的統籌協調,制訂總體規劃和年度目標,並組織實施; 2、參與制訂全縣招商引資的有關政策; 3、負責全縣的對外招商宣傳和信息發布; 4、負責各地招商動態和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傳遞; 5、負責全縣招商項目的收集、論證、編制和推介; 6、組織和指導全縣對外招商活動; 7、為外來企業做好政策服務和協調工作; 8、負責建立招商引資網路,對駐外招商機構進行管理和指導。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❽ 桐柏野生茶屬於什麼茶
桐柏玉葉是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特產。桐柏玉葉茶外形扁平光滑,芽毫隱藏,色澤綠翠油潤,湯色杏綠清澈,滋味鮮、醇厚、香高持久,葉底嫩綠明亮。桐柏玉葉是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特產之一,茶葉的一種。
桐柏玉葉是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特產。桐柏玉葉茶外形扁平光滑,芽毫隱藏,色澤綠翠油潤,湯色杏綠清澈,滋味鮮、醇厚、香高持久,葉底嫩綠明亮。
桐柏玉葉是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特產之一,茶葉的一種。桐柏玉葉茶產於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繚繞,茶園群山環抱、溫差大、樹木和野花常年多見,小氣候特別的老茶區——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側的金台觀、水簾洞、桃花洞一帶,是桐柏茶種場研製的新名茶。
據有關文獻記載,「閣樓三層讀書論世,泉飛九壑聽瀑烹茗」就是宋代一位名士特地為桐柏山茶而寫就的一副對聯。
茶神陸羽也曾在《茶經》上對古義陽郡(桐柏山東部)茶的品質做了詳細評價,民間曾有詩流傳:「借問陸君何處去?品茗只向太白峰。」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見客先上茶,這是桐柏人的禮俗。不倒茶,主人會覺得自己怠慢了客人,不飲茶,客人會以為自己不受歡迎,言語不暢。一杯香茗捧上,氤氤氳氳中散發著縷縷情誼,賓客之間的交談才氣氛融洽,不知不覺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桐柏山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桐柏山茶特有的品質和風味,唐朝時已是聞名茶業,宋朝時即為全國十三大茶場之一,現為河南省產茶重點縣、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全縣有優質生態茶園5萬畝,年產干茶1000餘噸。
桐柏玉葉外形扁平光滑,芽毫隱藏,色澤綠翠油潤,湯色杏綠清澈,滋味鮮、醇厚、香高持久,葉底嫩綠明亮。肯有防感冒,助消化,補肝腎,益精血,聰耳目,抗衰老,防輻射,生津止渴等作用,深受國內外飲茶者的好評,有不亞於「西湖龍井」之美稱。
❾ 有桐字的美好詩詞
1、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賀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
2、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李清照《憶秦娥·詠桐》
3、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澆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4、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陸游《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
5、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❿ 桐柏歷史上都出過哪些名人
儂智高(1025-1055),反宋起義將領,「大南國」皇帝,廣源州(今南寧)人。
瓦氏夫人(1498~1557), 明代抗倭英雄,廣西歸州(今靖西縣)人。
蔣 冕(1462~1532),明朝大學士、內閣首輔,廣西全州人。
石濤(1641~約1718),清初著名畫家,廣西桂林人。
陳宏謀(1696~1771),清朝大學士、理學家,廣西臨桂人。
鄭獻甫(1801-1872),清代著名學者,廣西象州人。
韋昌輝(1823-1856年),太平天國「北王」,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
蕭朝貴(?—1852.9.12),太平天國開國功臣和傑出將領,廣西武宣縣東鄉人。
石達開(1831~1863),太平天國軍事統帥之一,廣西貴縣人。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國後期主將,廣西藤縣人。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後期主將,廣西藤縣人。
秦日綱 (約1821—1856),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
劉永福(1837-1917),清末黑旗軍首領、抗法抗日名將,廣西上思人。
馮子材(1818.7.29~1903.9.18),清代抗法名將,廣西欽州人。
岑毓英(1829-1889),清代抗法民族英雄,廣西西林人。
唐景崧(1841~1903),清末台灣巡撫、台灣民主國大總統、首創桂劇,字維卿。廣西灌陽人。
況周頤(1859~1926),清季詞人,廣西桂林人。
岑春煊(1861年-1933年),清末民初中國政治家,廣西西林人。
李宗仁(1891.3.13—1969.1.30),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廣西桂林人。
白崇禧(1893.3.18—1966.12.2),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廣西桂林人。
陸榮廷(1859-1938),桂系軍閥,廣西武鳴人。
陳濟棠(1890~1954),國民黨軍隊將領,廣西防城人。
李濟深(1885—1959),黃埔軍校副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廣西蒼梧人。
韋拔群(1894—1932),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領導者,廣西東蘭人。
梁宗岱(1903~1983),中國現代詩人,廣西人(辭海:廣東新會人,誤)。
梁漱溟(1893-1988),國學大師、「中國最後一個大儒」,廣西桂林人。
馬君武(1881-1940),著名教育家,廣西桂林人。
雷沛鴻(1887年-1967),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廣西南寧人。
高致嵩(1899—1937),國民黨將領,廣西岑溪人。
羅爾綱 (1901-1997) ,太平天國歷史學家,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
雷經天(1904—1959),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解放軍將領,廣西南寧人。
石覺(1908-1986),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廣西桂林人。
甘乃光(1897—1956),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教官、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副秘書長,廣西岑溪人。
甘麗初(1901—1950),國民黨高級將領,廣西容縣人。
羅奇(1901—1975),國民黨高級將領,廣西容縣人。
黃錦輝(1903—1928),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軍事幹部之一,廣西桂林人。
覃異之(1907— ),民革中央常委,廣西宜山人。
黃紹竑(1895—1966),民革中央常委,廣西容縣人。
李明瑞(1896~1931),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領導者之 一、革命烈士,廣西北流人。
譚壽林(1896~1931) 中國共產黨廣西地方組織早期領導人、革命烈士,廣西貴縣(今貴港)人。
王力(1900~1986),語言學家、教育家,廣西博白人。
程思遠(1908~2005.7.28),著名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廣西賓陽人。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4月5日出生(證件標明日期為1926年4月5日,誤),「新武俠鼻祖」,廣西蒙山縣人。
白先勇,193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廣西桂林人。
梁凱遠,1941年10月生,高級農藝師,廣西桂平人。
盧嘉祥,1946年生,同聲翻譯奇人,廣西平南縣人。
郁鈞劍,1956年生,著名歌唱家,廣西桂林人。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男,1964年7月生,現為廣西民族大學駐校作家,自治區政協委員,二級作家,廣西都安縣人。
李寧,1963-9-8,體操王子、「本世紀最佳運動員」之一,廣西柳州人。
周蜜,1979.2.18,著名羽毛球運動員,廣西南寧人。
莫慧蘭,1980年7月11日出生,著名體操運動員、創造「莫式空翻」,廣西桂林人。
朱芳雨,1983.01.05,籃球運動員,廣西柳州市。
不太光彩的有成克傑,李乘龍,馬加爵~~~~~~~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