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糖尿病人能去諾爾蓋耍嗎
指導意見:
糖尿病是胰島素絕對分泌不足引起的,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目前醫學上沒 有 達到成功治癒糖尿病的方法,建議不要輕易相信可以治癒糖尿病形式的廣告宣傳。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胰島素治療來控制血糖的平穩,防止並發症的出現。平時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
⑵ 草原,只要是它的資料就行
草原經常被改變為種植可食穀物的耕地,這使人類可從草原本身直接取得糧食,不必在牧場環境下放牧那些啃食土生禾草的動物。這種產量增加很可觀,如根據北美洲大平原北部的統計數字,每公頃牧牛的天然草地可提供每人一年所需食物能量的1/10,而播種小麥的同樣面積可供給4個人的需求量。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如不另外加入肥料,小麥產量無法每年維持最初的高水準。相似地,天然草原如持續密集的放牧,很快會導致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蝕。在沒有圍籬而呈現不出籬線對比情形的牧場環境地區,這種情形特別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出現。在這些沒有圍籬的地區,因過度放牧所引起的植被退化可能很難和長期或短期氣候變化所致的環境改變加以區別。
[編輯本段]7、溫帶草原
溫帶半乾旱至半濕潤環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地帶性植被類型。草原地區冬季寒冷,夏季溫熱,降水較少,蒸發強烈;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鈣化過程發達,限制高大喬木的生長。草原植物的群落結構簡單,季相顯著,主要有旱生的窄葉叢生禾草,如隱子草、針茅、羽茅等屬,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莖禾草等。依水熱條件不同,草原可劃分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甸草原等類型。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廣泛的類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組成,以叢生禾草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雜類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化草原為最乾旱類型,由強旱生叢生小禾草組成,並大量混生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較濕潤類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雙子葉雜類草及根莖禾草和苔草。按熱量生態條件,草原可分中溫型草原、暖溫型草原和高寒型草原。在水分狀態不穩定和發生乾旱的鹽漬化條件下,還會形成鹽濕草原或鹼性草原。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溫帶地區,森林帶和荒漠帶間構成了歐亞-北美環球草原帶;南美洲南部和亞熱帶非洲,也有一定面積草原,但遠不及北半球發達。在中國,草原廣布於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區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此外,草原還可越帶出現在荒漠區山地並在垂直帶譜中占據相應位置。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有時旱生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於溫帶,是一種地帶性植被類型。草原地區年降雨量較少,而且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冬季少雪嚴寒,具明顯的大陸性氣候。植物以叢生禾本科為主,如針茅屬、羊茅屬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佔有相當比重。中國草原是歐亞草原的一部分,以東北經內蒙古直達黃土高原,呈連續帶狀分布。此外,還見於青藏高原、新疆阿爾泰山前地區以及荒漠區的山地,大致從北緯51度起南達北緯35度。
[編輯本段]8、泛濫草原
泛濫草原又稱河漫灘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兩岸灘地、山麓河道谷地,由於長期洪水泛濫、所帶泥沙的淤積,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積,而形成大面積或狹長的平坦草地。沿海由於海水經常迴流泛濫、泥沙不斷淤積,亦形成大面積灘塗草地。泛濫草地主要分布於河流下游低地、湖泊周圍以及沿海灘塗。土壤為淤積草甸土、湖土,海塗為鹽鹼土,土層深厚較肥沃。植被以水生、濕生植物為主,主要有蘆葦、莎草科植物、茭草、水蓼、鴨跖草、雙穗雀稗、長芒稗,以及大穗結縷草、獐茅、鹽蒿、鹼蓬、大米草等。以禾草為主的草地,產草量高,草質優良,適口性好,適於放牧或刈草用。以雜類草鹽蒿占優勢草地的草質差,飼用價值較小。
[編輯本段]9、荒漠草原
在乾旱條件下發育形成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旱生小半灌木起明顯作用的植被性草地稱為荒漠草原或漠境草原。生境及植物類型具草原向荒漠過渡的特徵。分布於內蒙古中北部、鄂爾多斯高原中西部、乾草原以西及寧夏中部,甘肅東部,黃土高原西和北部,新疆的低山坡。土壤為淡栗鈣土、棕鈣土和淡灰鈣土、腐殖質層薄。植被具有明顯旱生特徵,組成種類少,主要由針茅屬的石生針茅、沙生針茅、戈壁針茅,蒿屬的旱篦子蒿、,以及無芒隱子草、藻類及一年生植物。植株高23厘米-30厘米,覆蓋度30%-40%,產草量低,每公頃產乾草僅2-3公斤,適於羊、馬等放牧。
[編輯本段]10、高山草原
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寒、乾燥、風強條件下發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叢生禾草為主的植被型草地稱為高山草原(高寒草原)。分布於青藏高原北部、東北地區、四川西北部,以及昆侖山、天山、祁連山上部。混生墊狀植物、匍匐狀植物和高寒灌叢,如地梅、蚤綴、虎耳草、矮檜等。植物分布較均勻,層次不明顯。草層高15厘米-20厘米,覆蓋度30%-50%,產草量低。宜作夏季牧場,適於放牧牛、羊、馬等家畜。
[編輯本段]11、草原特色
1.開闊平坦,視野寬廣,適於賓士
2.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
3.雨量約在250~750mm
[編輯本段]12、草原動物
1.良好的視覺
2.靈敏的嗅覺及聽覺以及善跑的肢體
3.體型龐大、具有獨特的體格和生活
[編輯本段]13、我國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結合部的中國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面積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多次通過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
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里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草地游覽內容豐富,可賞草地風光,聽牧歌悠揚,可垂釣黃河魚野炊,可騎馬馳騁草原,可觀梅花鹿牧場,可去黃河九曲第一彎攬勝,可住悵篷賓館,可去森林采擷野菇,也可去寺廟參觀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屬典型的丘狀高原。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7攝氏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約10攝氏度一12.7攝氏度。
若爾蓋大草原水草豐茂,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形成了山水秀麗、景色迷人的草原風光。著名的草原有熱爾壩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紅原草原幾處。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風,北聆百靈廟的鈴聲,因清王朝賜名的「普會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遊,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落在銀鏈般的希拉穆仁河兩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於河北省淶源盆地和蔚縣盆地之間,淶源縣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兩塊,中間由一道山樑相連,總面積29平方公里,分別隸屬於蔚縣、淶源縣、靈丘縣。
草原在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的山頂,海拔2158米,山體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頂面積卻達3.6萬畝,坦盪如砥,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習習涼風吹碧海花浪,朵朵白雲撫地遊走,可「手摸白雲天,腳踏花草地」 。
中國最美七大草原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呼倫貝爾總人口269.6998萬人,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等35個民族在這里和睦聚居,這里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繼承和保留著各自的文化遺風和生活習俗。浩瀚森林覆蓋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於中部,成為呼倫貝爾東西部的天然分界線。東側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側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大興安嶺林海無邊無際,風姿雋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棲息著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地下則蘊藏著40餘種礦產。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東部,即新源縣那拉提鎮鏡內。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
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里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系亞高山草甸植物。中生雜草與禾草構成植株高達50-60厘米,覆蓋度可達75-90%。仲春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極為美麗。這里還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葯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佔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03年,內蒙古宏勝達建築公司著手調研、策劃、論證,准備興建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經杭錦旗及錫尼鎮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開始正式興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運營,短短兩年,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不僅已經成為響譽中外的特色旅遊景區,並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限福音。到目前為止,該景區用於牧民補貼、征地、修路、大本營建設及配套設施、廣告宣傳、旅遊促銷、員工培訓等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企業自籌。鄂爾多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傳說和一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譽滿全球。鄂爾多斯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一望無際的自然屬性和藍天。綠草、白雲、羊群的優美意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鄂爾多斯草原的真實寫照。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距杭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錫尼鎮9公里。東距世珍日旅遊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里,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這里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按功能區劃分為歌舞表演、餐飲娛樂區,住宿休息區、騎馬射箭動動區、洽談會務區、廟宇、敖包祭祀區、體驗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景區日接待能力上千人,過夜留宿接待力300餘人。天時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優質服務,使鄂爾多斯的發展象翱翔的雄鷹、騰飛的駿馬!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永遠張開熱情豪放的臂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這里所說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尋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區。筆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為康定取了一個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門,進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遙遠。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這一道路命名的是雲南學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時間重走了茶馬古道。
沿古道行進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於山中被棄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兩邊雖相隔數十千米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氣候,很多時候東面陰雨綿綿而二郎山以西卻是麗日晴天。如果要深入體驗康藏文化與風情,那最好是去到關外,所謂關外是康巴人對於自然地理的一個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過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關外。關外是更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遼闊,雪山高聳,牧歌悠揚,藍天下是盛開的喜悅的心靈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體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漢族外,其餘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過程中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至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藏族人們也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有共同文字與信仰的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但由於山高路險加上當時各部族與種姓間有一些土著語言,因而在藏語發音上有很大區別,故而依據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拉薩方言區、安多方言區和康方言區,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屬於康方言區。康方言區的人自稱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與漢語的人大致相同。民間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話:「康巴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走進川西高原將會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帶著雪山草地的氣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脈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們一般將這一地帶稱作橫斷山區。關於橫斷山區我會在地理一節中會作專門講述。地理與氣候原因促成了這一方土地獨特的景觀和復雜的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實寫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遊觀光的遊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雲集此處。旅遊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氂牛、藏羚、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於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遊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遊客紛紛雲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遊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愛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形成的冰川達2859條,總面積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流的源頭。年徑流量72.6億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賴以自下而上的命脈,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威、張掖兩地區和金昌市部分地區,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2653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祁連山水源涵養林、草原植被。區內有高等植物1044種,水源涵養林主要樹種是青海雲杉、祁連圓柏,以及零星的山楊和樺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葉錦雞兒、吉拉柳等。林地面積約111000公頃,森林覆蓋率較低,但是在整個乾旱區域內,卻顯得異常重要和珍貴。正是由於祁連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來,緩慢地補給江河,起了調節徑流、削減山洪、保證年徑流量相對穩定的作用。對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認識,把它概括為"雪山千仞,松杉萬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有獸類58種,鳥類140多種,兩棲、爬行類1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唇鹿、野驢、野氂牛、盤羊、雪豹、斑尾榛雞等幾十種。這里還是我國珍貴葯用動植物麝的重要產地之一。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動植物區系,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植被:
草原圖片
草原
grassland
草原是指以近乎連綿不絕的禾草覆蓋植物為主的植被地區。草原出現有利這種植被但不利於高大植物(尤其是喬木和灌木)生長的環境。阻礙這些較高木本植物生長的因素各不相同。
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類型中分布最廣的。然而,這是因為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已大大改變了天然植被,造成穀物、牧地等人為草原,這些地區需要某種形式的非自然重復侵擾,例如持續的栽培、密集放牧、焚燒或割刈。然而,這里討論的偏重自然草原和近乎自然的草原。
[編輯本段]1、概念分類
草原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草原包括在較乾旱環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熱帶草原(熱帶稀樹草原)和溫帶草原。 狹義的草原(Steppe)則只包括溫帶草原。因為熱帶草原上有相當多的樹木。
根據生物學和生態特點,可劃分為四個類型:
①草甸草原;
②平草原(典型草原);
③荒漠草原;
④高寒草原。草原上生長著多種優良牧草,是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此外,草原植被還蘊藏著許多葯用植物,可採收利用。
《草原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種土地類型,它是草本和木
⑶ 若爾蓋草原上的長征故事有哪些除了七根火柴。
若爾蓋草原的213國道邊姜冬村。
七根火柴的故事就發生在姜冬村。1935年8月,紅軍在沼澤地中前行了7天7夜之後,意外地發現了姜冬村這一大片柳樹林,這成為戰士們難得的宿營地。楊成武紅是1軍團第2師第4團政委,他記載了在整個小柳林里發生的這件事。故事的原型是鄭金煜(1918—1935),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小松人。1933年10月參加紅軍,同年冬入團,193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長征,為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部黨支部的青年委員兼宣傳幹事。1935年8月25日,在過草地的行軍途中犧牲。1956年楊成武在《毛主席指示我們過草地》這篇回憶錄中,用2000餘字詳細地記錄了鄭金煜過草地如何搞好宣傳、如何揀重活乾等,且念念不忘一個普通戰士貼身藏好了火柴的細節,終身銘記鄭金煜臨終時對革命勝利信心的每一句話。
1958年,著名作家王願堅根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錄,創作「七根火柴」這篇名著,並入選全國中小學課本。
⑷ 若爾蓋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哪個更美一點暑假有時間
你可以問問你身邊的人 有幾個聽說過若爾蓋的 而且氣候不一樣 我不知道你地理學的如何 我不多解釋 還有呼倫貝爾佔地面子26.3萬平方公里 草原面積十萬平方千米 百分之八十的天然草場 而且呼倫貝爾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 若爾蓋中國三大草原 能排上么?
⑸ 九寨溝真的像宣傳的那麼好嗎值得去旅遊嗎
很漂亮 還沒有人從九寨溝回來說不值得去的
·九寨溝、牟尼溝汽車四日游(天天發團) ¥390
·九寨溝、牟尼溝雙飛豪華三日游(天天發團) ¥1480
·九寨天堂超豪華雙飛三日游 ¥6680
·九寨天堂房間預定 ¥2380
·九寨天堂完全自由人三日 ¥2580
·九寨溝黃龍、峨眉樂山汽車六日游 ¥1380
·九寨溝二次進溝黃龍汽車五日游 ¥960
·九寨溝黃龍雙飛、樂山峨眉山汽車五日游 ¥2580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汽車七日游 ¥1260
·九寨溝黃龍、海螺溝汽車七日游 ¥1160
·九寨溝二次進溝、黃龍雙飛四日游 ¥4880
·九寨溝黃龍、長江三峽汽車八日游 ¥1480
·黃龍、九寨溝二次進溝汽車四日游東進西出 ¥980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汽車七日游 ¥1320
·九寨黃龍+紅原若爾蓋汽車六日游 ¥1250
⑹ 若爾蓋保護區內發現並拍攝到一隻貓科動物,荒漠貓你知多少
在我們日常的印象中,貓主要都指的是家貓,粘人有傲嬌。而有這樣一種貓,他們生於野外,不似家貓一樣有主人的庇護,但他們不畏氣候的惡劣,在各種環境中頑強生活。這種貓就是荒漠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貓科動物,他們主要生活在陝西,蒙古,四川等地。
最近在若爾蓋濕地拍到了一隻貓科動物,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荒漠貓。此次發現的荒漠貓所在的若爾蓋濕地,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境內。
荒漠貓已被列為瀕危物種,我們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保護它們。就比如禁止捕獵和貿易,加強監督管理,加強宣傳教育,保護生態環境等等。
⑺ 什麼是濕地生物多樣性項目
中國大約有600萬公頃山地濕地,其中大部分是泥炭地。泥炭地為瀕危野生動植物提供了重要棲息地,如黑頸鶴、珍稀魚類、兩棲類和植物,並且是重要的水庫,維持著小溪、河流和相鄰草地的水位,同時泥炭地儲藏吸收大量的碳,提供重要的國家和國際生態服務。然而,泥炭地卻受到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排水、過度放牧)、開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的山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中歐生物多樣性若爾蓋—阿爾泰」項目正是致力於這些地區的山地泥炭地的綜合管理,實施區域為青藏高原的若爾蓋沼澤和西北地區的阿爾泰山。該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由於排水、過度放牧、采礦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濕地生態系統退化。
「中歐生物多樣性若爾蓋—阿爾泰」項目開展的活動有:在不同部門支持下制定若爾蓋沼澤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計劃;作為碳庫和水資源管理的泥炭地管理指南的制定和完善;推廣減少影響的放牧管理和泥炭地恢復技術;在示範點檢驗山地濕地可持續利用方案;製作山地濕地管理和恢復手冊,並應用於不同部門機構(畜牧、水資源、環保、旅遊)。
2007年8月,「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啟動會召開,標志著「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全面啟動。會議認識到中國山地濕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以及維持當地社區生計的重要性,特別強調若爾蓋高原濕地對黃河水供給和作為碳庫調節當地乃至區域氣候的功能。
2008年5月,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和甘肅野生動植物管理局聯合主辦的若爾蓋泥炭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戰略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會議通過討論《若爾蓋泥炭地保護合作框架大綱》,認識到若爾蓋泥炭地整體保護需要建立跨省合作機制及加強溝通交流、分享經驗與成果的必要性,並初步達成意向。同年7月,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和新疆阿爾泰山國有林業管理局共同舉辦的「山地濕地綜合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在新疆阿爾泰市召開。國際泥炭學會秘書長HansJoosten先生對阿爾泰山泥炭地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阿爾泰山泥炭地極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數量不多、彌足珍貴的「活」的泥炭地,他同時也注意到部分濕地的過度放牧和退化現象,建議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和恢復阿爾泰山濕地。
根據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示範項目「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2008年的安排,四川項目區紅原、若爾蓋項目點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進行了泥炭地恢復工作,並完成了恢復工作。期間,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內的嫩哇鄉開展了小型水壩建設進行濕地恢復。紅原林業局濕地辦在紅原縣龍壤溝開展濕地恢復工作。按設計要求,採取覆土填溝措施,分級填堵的方法。
2008年9月,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和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聯合主辦的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簡稱ECBP)——若爾蓋濕地綜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討會於四川成都召開。會議上,四川省若爾蓋縣、紅原縣,甘肅省瑪曲縣、碌曲縣政府和若爾蓋地區相關保護區等合作夥伴共11家部門和組織聯合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並成立了若爾蓋高原濕地保護委員會,大家承諾共同合作,保護若爾蓋高原濕地。
在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下,針對「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點各相關利益方的需求,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組織專家編寫了一部10萬余字的《濕地知識培訓教材》,發放到各基層有關方面,以達到宣傳普及濕地知識,提高環保意識的目的。另一本全面介紹新疆濕地的圖書《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新疆濕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8年,來自德國的泥炭地專家馬丁先生實地考察了若爾蓋高原碌曲縣、瑪曲縣、紅原縣和若爾蓋縣實施的泥炭地恢復項目,對泥炭地恢復情況進行了評估,經過進一步分析、資料收集和整理,完成了《若爾蓋泥炭地恢復評估報告》。該報告全面描述了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恢復項目、實施措施、存在的問題以及現狀,介紹了近期恢復活動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並為進一步改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2008年10月,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組織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山地濕地綜合管理項目國內外合作夥伴參加在韓國慶南召開的第10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0)。在大會召開之際,濕地國際特申請組織「中國山地濕地綜合管理」邊會,其目的是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山地濕地管理與恢復經驗,並讓國際上了解中國正在執行的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的野外示範項目。
在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的支持下,為了提高若爾蓋地區濕地保護管理水平,為製作山地濕地管理和恢復手冊提供基礎資料,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的高原濕地專家收集整理了中國高原濕地保護管理信息,並完成了《中國高原濕地概況及其保護管理》報告。報告分別就高原濕地的類型及形成、我國高原濕地面積與分布、高原濕地的功能與價值、我國高原地區國際重要濕地、高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或威脅、高原濕地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及保護對策建議等進行了論述。並指出高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或威脅主要有:濕地法律地位不明確,多頭管理,職責不明,缺乏管理協調機制;側重於物種的保護,忽略了生境的保護;片面強調水域,缺乏整體保護。
2009年4月,為學習、借鑒歐洲發達國家先進的濕地保護管理經驗,加強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促進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中歐盟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支持下,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組織四川、甘肅、新疆三個項目省濕地主管部門領導及濕地保護區管理人員一行9人赴荷蘭、比利時、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了為期12天的考察。考察小組先後考察了荷蘭黑湖國家濕地公園、德國與比利時交界的Bargerveen濕地、英國山區國家公園、北奔寧山傑出自然風景區(簡稱AONB)。考察組還參觀了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英國濕地中心(簡稱WWT),也拜訪了濕地國際總部。通過考察,對上述三國濕地、泥炭地保護現狀有了初步了解,同時也學到了一些國際上比較先進的保護管理理念和保護技術,對於正在實施的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中的山地濕地綜合管理項目和濕地、泥炭地保護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2009年是中歐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關鍵的一年,為更有效、按計劃完成項目各項活動,2009年5月,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對四川紅原、若爾蓋,甘肅瑪曲和碌曲四個項目點2008年的工作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就2009年各項目點工作安排與當地合作夥伴進行了充分溝通,並落實當年工作計劃。
總的來說,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若爾蓋高原和阿爾泰山濕地綜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自2007年啟動以來,在四川項目區紅原、若爾蓋,甘肅項目區碌曲、瑪曲開展了泥炭地恢復。至2008年填堵溝13千米,築壩48處,恢復面積達233萬平方米。恢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恢復點地下水位抬高、水生植被逐漸恢復、蛙類等水生生物數量增加、侵蝕溝逐漸淤積、侵蝕基準面升高、水流減緩,原來退化的泥炭地重新被水淹沒後,泥炭地特性得以恢復。
歐盟安慶濕地項目具體名稱為「通過市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社會責任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這是根據安慶市的濕地資源現況而展開的項目。安慶市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但面臨巨大的壓力,安慶市政府有責任也有意願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其相關部門的工作范疇,但缺乏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同時,也欠缺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依賴生物資源的生計之間實現可持續平衡發展的知識和技能。主要表現在:政府、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缺乏生物多樣性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方法和具有針對性的系統規劃和措施,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矛盾突出。該項目正是針對該核心問題施予對策,推動實現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相關部門主要工作目標,從而使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此項目屬於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由歐盟提供贊助,安慶市政府和國家林業局規劃院以及濕地國際共同實施,項目執行期為2007~2010年,目標是確保安慶市境內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2007年9月,「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安慶示範」項目啟動大會在安慶市召開。會上,宣布成立了安慶市濕地生物多樣性管委會,為下一步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打下基礎。
2008年,中歐安慶示範項目辦公室和安慶市電視台的記者去安慶沿江濕地的楓沙湖拍攝濕地保護宣傳片。此次拍攝專題片是安慶示範項目的一項重要活動,為項目也為安慶沿江濕地保護區積累了寶貴的資料。
⑻ 中國西部的資料
若爾蓋大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結合部的中國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面積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多次通過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
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里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草地游覽內容豐富,可賞草地風光,聽牧歌悠揚,可垂釣黃河魚野炊,可騎馬馳騁草原,可觀梅花鹿牧場,可去黃河九曲第一彎攬勝,可住悵篷賓館,可去森林采擷野菇,也可去寺廟參觀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屬典型的丘狀高原。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7攝氏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約10攝氏度一12.7攝氏度。
若爾蓋大草原水草豐茂,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形成了山水秀麗、景色迷人的草原風光。著名的草原有熱爾壩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紅原草原幾處。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風,北聆百靈廟的鈴聲,因清王朝賜名的「普會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遊,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落在銀鏈般的希拉穆仁河兩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於河北省淶源盆地和蔚縣盆地之間,淶源縣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兩塊,中間由一道山樑相連,總面積29平方公里,分別隸屬於蔚縣、淶源縣、靈丘縣。
草原在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的山頂,海拔2158米,山體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頂面積卻達3.6萬畝,坦盪如砥,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習習涼風吹碧海花浪,朵朵白雲撫地遊走,可「手摸白雲天,腳踏花草地」 。
中國最美七大草原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呼倫貝爾總人口269.6998萬人,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等35個民族在這里和睦聚居,這里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繼承和保留著各自的文化遺風和生活習俗。浩瀚森林覆蓋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於中部,成為呼倫貝爾東西部的天然分界線。東側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側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大興安嶺林海無邊無際,風姿雋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棲息著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地下則蘊藏著40餘種礦產。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東部,即新源縣那拉提鎮鏡內。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
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里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系亞高山草甸植物。中生雜草與禾草構成植株高達50-60厘米,覆蓋度可達75-90%。仲春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極為美麗。這里還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葯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佔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03年,內蒙古宏勝達建築公司著手調研、策劃、論證,准備興建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經杭錦旗及錫尼鎮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開始正式興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運營,短短兩年,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不僅已經成為響譽中外的特色旅遊景區,並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限福音。到目前為止,該景區用於牧民補貼、征地、修路、大本營建設及配套設施、廣告宣傳、旅遊促銷、員工培訓等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企業自籌。鄂爾多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傳說和一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譽滿全球。鄂爾多斯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一望無際的自然屬性和藍天。綠草、白雲、羊群的優美意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鄂爾多斯草原的真實寫照。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距杭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錫尼鎮9公里。東距世珍日旅遊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里,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這里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按功能區劃分為歌舞表演、餐飲娛樂區,住宿休息區、騎馬射箭動動區、洽談會務區、廟宇、敖包祭祀區、體驗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景區日接待能力上千人,過夜留宿接待力300餘人。天時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優質服務,使鄂爾多斯的發展象翱翔的雄鷹、騰飛的駿馬!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永遠張開熱情豪放的臂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這里所說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尋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區。筆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為康定取了一個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門,進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遙遠。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這一道路命名的是雲南學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時間重走了茶馬古道。
沿古道行進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於山中被棄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兩邊雖相隔數十千米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氣候,很多時候東面陰雨綿綿而二郎山以西卻是麗日晴天。如果要深入體驗康藏文化與風情,那最好是去到關外,所謂關外是康巴人對於自然地理的一個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過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關外。關外是更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遼闊,雪山高聳,牧歌悠揚,藍天下是盛開的喜悅的心靈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體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漢族外,其餘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過程中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至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藏族人們也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有共同文字與信仰的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但由於山高路險加上當時各部族與種姓間有一些土著語言,因而在藏語發音上有很大區別,故而依據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拉薩方言區、安多方言區和康方言區,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屬於康方言區。康方言區的人自稱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與漢語的人大致相同。民間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話:「康巴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走進川西高原將會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帶著雪山草地的氣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脈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們一般將這一地帶稱作橫斷山區。關於橫斷山區我會在地理一節中會作專門講述。地理與氣候原因促成了這一方土地獨特的景觀和復雜的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實寫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遊觀光的遊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雲集此處。旅遊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氂牛、藏羚、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於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遊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遊客紛紛雲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遊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愛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形成的冰川達2859條,總面積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流的源頭。年徑流量72.6億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賴以自下而上的命脈,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
⑼ 關於西部的資料
若爾蓋大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結合部的中國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面積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多次通過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
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里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草地游覽內容豐富,可賞草地風光,聽牧歌悠揚,可垂釣黃河魚野炊,可騎馬馳騁草原,可觀梅花鹿牧場,可去黃河九曲第一彎攬勝,可住悵篷賓館,可去森林采擷野菇,也可去寺廟參觀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屬典型的丘狀高原。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7攝氏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約10攝氏度一12.7攝氏度。
若爾蓋大草原水草豐茂,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形成了山水秀麗、景色迷人的草原風光。著名的草原有熱爾壩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紅原草原幾處。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風,北聆百靈廟的鈴聲,因清王朝賜名的「普會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遊,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落在銀鏈般的希拉穆仁河兩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於河北省淶源盆地和蔚縣盆地之間,淶源縣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兩塊,中間由一道山樑相連,總面積29平方公里,分別隸屬於蔚縣、淶源縣、靈丘縣。
草原在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的山頂,海拔2158米,山體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頂面積卻達3.6萬畝,坦盪如砥,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習習涼風吹碧海花浪,朵朵白雲撫地遊走,可「手摸白雲天,腳踏花草地」 。
中國最美七大草原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呼倫貝爾總人口269.6998萬人,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等35個民族在這里和睦聚居,這里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繼承和保留著各自的文化遺風和生活習俗。浩瀚森林覆蓋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於中部,成為呼倫貝爾東西部的天然分界線。東側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側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大興安嶺林海無邊無際,風姿雋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棲息著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地下則蘊藏著40餘種礦產。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東部,即新源縣那拉提鎮鏡內。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
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里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系亞高山草甸植物。中生雜草與禾草構成植株高達50-60厘米,覆蓋度可達75-90%。仲春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極為美麗。這里還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葯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佔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03年,內蒙古宏勝達建築公司著手調研、策劃、論證,准備興建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經杭錦旗及錫尼鎮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開始正式興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運營,短短兩年,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不僅已經成為響譽中外的特色旅遊景區,並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限福音。到目前為止,該景區用於牧民補貼、征地、修路、大本營建設及配套設施、廣告宣傳、旅遊促銷、員工培訓等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企業自籌。鄂爾多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傳說和一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譽滿全球。鄂爾多斯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一望無際的自然屬性和藍天。綠草、白雲、羊群的優美意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鄂爾多斯草原的真實寫照。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距杭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錫尼鎮9公里。東距世珍日旅遊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里,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這里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按功能區劃分為歌舞表演、餐飲娛樂區,住宿休息區、騎馬射箭動動區、洽談會務區、廟宇、敖包祭祀區、體驗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景區日接待能力上千人,過夜留宿接待力300餘人。天時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優質服務,使鄂爾多斯的發展象翱翔的雄鷹、騰飛的駿馬!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永遠張開熱情豪放的臂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這里所說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尋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區。筆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為康定取了一個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門,進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遙遠。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這一道路命名的是雲南學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時間重走了茶馬古道。
沿古道行進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於山中被棄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兩邊雖相隔數十千米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氣候,很多時候東面陰雨綿綿而二郎山以西卻是麗日晴天。如果要深入體驗康藏文化與風情,那最好是去到關外,所謂關外是康巴人對於自然地理的一個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過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關外。關外是更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遼闊,雪山高聳,牧歌悠揚,藍天下是盛開的喜悅的心靈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體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漢族外,其餘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過程中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至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藏族人們也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有共同文字與信仰的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但由於山高路險加上當時各部族與種姓間有一些土著語言,因而在藏語發音上有很大區別,故而依據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拉薩方言區、安多方言區和康方言區,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屬於康方言區。康方言區的人自稱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與漢語的人大致相同。民間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話:「康巴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走進川西高原將會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帶著雪山草地的氣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脈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們一般將這一地帶稱作橫斷山區。關於橫斷山區我會在地理一節中會作專門講述。地理與氣候原因促成了這一方土地獨特的景觀和復雜的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實寫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遊觀光的遊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雲集此處。旅遊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氂牛、藏羚、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於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遊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遊客紛紛雲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遊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愛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形成的冰川達2859條,總面積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流的源頭。年徑流量72.6億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賴以自下而上的命脈,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