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08社會實踐 衢州椪柑
首頁 > 研究性學習平台 > 研究性學習與實踐活動課例
柑橘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柑橘作為宜昌的特產,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由於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特殊,更優於其它地區的柑橘。柑橘為繁榮宜昌經濟做出了貢獻,融入了宜昌人的生活。但學生對柑橘的認識僅停留在味美上。通過此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經歷研究的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感悟周圍生活世界的奧秘,養成研究的習慣,更加熱愛自然,熱愛家鄉,關心社會。
二、確立課題
綜合實踐課上,我們確立了「柑橘」這一研究內容,但課題的研究范圍較大,我們請同學們分組圍繞「柑橘」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識和最感興趣的方面。同學們經過討論,確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課題。
子課題:1、柑橘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它的種類及分布。
2、柑橘是怎樣種出來的?
3、農民種植柑橘劃算嗎?一年能賺多少錢?
4、柑橘的銷售和加工是怎樣的?
5、柑橘能入葯嗎?它有哪些葯效呢?
6、古代有哪些詩歌贊美過柑橘?我市哪些獨特的民俗與柑橘有關?
各學習小組結合本組特點,選定本組研究的子課題,選定小組長,作為活動負責人,積極行動起來。
三、實施方案
第一步:確立研究內容
針對活動課題,弄清研究的內容,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辦事。本階段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選題及審題。
第二步:制定活動計劃
針對活動課題,制定簡單的小組活動計劃,使學生有計劃地辦事。本階段重在讓學生學會如何籌劃活動。
第三步:收集資料
1、帶領學生參觀白沙桔園,走訪桔農,采訪技術人員,為學生創造獲得資料的機會。
2、多渠道收集資料
a.找到相應的圖書及音像資料,供大家學習。
b.上網瀏覽相關網頁,下載一些資料。
第四步:交流展示
1、學生分組討論:
a.你們在參觀調查中,採用了什麼樣的調查方法,克服了哪些困難?
b.在整理收集資料中,你們有什麼發現和收獲?
2、各組學習成果交流展示(如小報、網頁、幻燈片等)
3、展開想像:想一想未來的柑橘會是什麼樣。
四、活動實施過程
第一步:確立研究內容
各小組經過討論,並聽取指導老師及各小組的意見,確立本課題許研究的內容。
(附:各小組研究的內容)
1、生物小組研究內容:探究柑橘的植物特徵,種植歷史、種類及分布、品種改良等。
2、種植小組研究內容:探究柑橘的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的防治等問題。
3、經濟小組研究內容:柑橘的經濟效益及發展前景等。
4、商業小組研究內容:柑橘的銷售、加工、廣告宣傳等。
5、醫學小組研究內容:柑橘的營養成分、葯用價值等。
6、民俗文化小組研究內容:我市柑橘有關的民俗文化及歷代歌頌柑橘的詩歌等。
第二步:制定活動計劃
學生已進行過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課題定了,研究的范圍明確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長牽頭,撰寫了小組活動方案,開始了他們的探究活動。
(附:種植活動小組活動計劃)
活動目的:
1、了解柑橘的種植技術、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2、學習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3、鍛煉自己交際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動過程:
1、參觀白沙柑橘園。
2、走訪柑橘研究所技術人員。
3、收集資料(主要場所:書店、圖書館、計算機網路)。
4、整理資料、分類。
5、評價個人在這次活動中的表現。
6、整理小組交流情況,並寫出個人體會。
活動方法:
文獻研究法(查閱報刊書籍、上網瀏覽相關網頁)
參觀訪問法
問卷調查法
人員分工:
組長:肖雲
記錄員:陳麗
制定活動計劃:肖雲
資料收集:全組人員參與
演示文稿製作:楊宇琨、陳文嘉
第三步:搜集信息
2002年10月,正是柑橘成熟的季節,一進柑橘園,滿園黃澄澄的橙子,紅艷艷的橘子,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分外耀眼。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一會兒摸摸這個,一會兒碰碰那個,他們像快樂的鳥兒一樣穿梭在林間,與橘園的工作人員一道採摘橘子,領略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他們還采訪了橘園的工作人員,收獲還真不少。
我們一進橘園,就被橘園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黃澄澄的橙子、紅艷艷的橘子、綠油油的橘樹葉,真美啊!我不由得想起學過的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看著橘園的工作人員正在摘橘子,我們也想去體驗一下豐收的喜悅,去幫忙摘橘子、裝筐。熱情的工作人員不停地要我們品嘗,啊!真甜,汁水流了我一身!這么甜的橘子是怎麼種出來的呢?我們與工作人員交談起來,知道了柑橘樹要鬆土、施肥、整枝、長春梢、夏梢時都要整理、摘除蛆花、捉蟲、打葯等,能夠吃上甜美的橘子可真不容易啊!
② 我在一畝上平台上發布賣大棚椪柑不知怎樣寫廣告語
現在的人們特別的重視健康,你在寫廣告語的時候,主要就是寫你們家的柑橘主要要對健康有哪些有利的影響,而且特別的好吃便宜。
③ 椪柑好評語怎麼寫
這種橘子不但看起來好看,關鍵是它好吃,肉粒飽滿,水分足,甜味特別好。
④ 留佳鎮的椪柑協會
榮縣留佳椪柑協會2006年底,會員人數為1304人,會員聯 系戶為6012戶,佔全鎮椪柑種植戶的73%;會員參加專家講課和專業技術提高培訓人數達63人,經考試考核有42名獲得技術職稱,11人晉升技術職稱,協會有職稱人數達到146人,協會隊伍穩定,會員素質得到提高,協會對果農幫帶面得到擴大,協會整體實力得到加強。
1、技術普及更上一層,科普惠及面更廣
協會針對椪柑產業發展和果農的要求,開展了全方位服務,全年協會對外發布市場信息6次;開展科技趕場10次;召開現場會35次;專家講課2次;提高性培訓1次,培訓63人,53學時;召開經紀人培訓會1次,4學時,受訓85人;接洽外地來基地觀摩團45次,講解45場,810人次;受周邊協會邀請作專場培訓5場,受訓1100多人。協會在技術培訓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果農心中紮下了根。技術普及惠及基地及周邊鄉鎮4萬畝果園。
2、椪柑基地健康發展,優質果生產成為主流
榮縣留佳椪柑基地已在2003年獲「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協會始終把握了無公害生產作為基本點,以優質果生產和精品椪柑生產為核心,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規模。
狠抓優質果生產,全面推廣「三疏、兩改」技術措施,在生產上克服了「大小年」現象,優質果比例由40%上升到75%以上,果品內在質量明顯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椪柑銷售。椪柑市場銷售價格年年攀升,果農得到了實惠,生產優質果的勁頭更足了,對椪柑生產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椪柑品質進一步提升,形成了優質果生產的良性循環。
3、椪柑基地產業化進程加快,協會進入實體化運作
2006年,協會在上年實體化運作起步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新的姿態和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了產業化進程,提高了實體化運作的能力,進一步擴大了產業化運作的鏈接范圍和規模。
一是引進丹棱縣水果產銷協會的技術、商業資源和資金,與協會合資興辦了留佳水果加工廠,投資規模100萬元,主營洗果打蠟、貯存、保鮮、催熟及農產品營銷。
二是協會在組織資金50萬元投入產業化運營,實行股份制管理,企業化運作,這標志著協會的實體化運作已經邁開了新步伐。
4、大旱之年奪豐收,果農增產又增收
2006年7月初,連續的高溫乾旱,全鎮80%的果樹葉片萎蔫,幼
果失水生長停滯,對椪柑生產形成嚴重威脅。協會快速反應,立即編寫椪柑抗旱保收技術方案,發動全體會員,把抗旱保收技術宣傳到果農。在短短的五天時間里,對全鎮三十個行政村進行了逐個培訓,發放資料15000份。在協會的號召下,全體果農積極抗災自救,及時落實各項措施,為抗旱贏得了極為寶貴的十五天時間,把乾旱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2006年按已成形的生產習慣是椪柑生產的「小年」,預計全年椪柑總產約3萬噸,在實施了「三疏、兩改」技術在大旱之年仍然獲得總產38000噸,創收6000萬元的好收成。果農真切地體會到科技抗災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清楚的看到協會在椪柑生產中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榮縣留佳椪柑協會在椪柑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中,作為一股重要力量,發揮鏈接、延伸椪柑產業鏈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基地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力量。
⑤ 從江縣過年什麼水果好賣
新華網貴陽2月15日電 (通訊員 梁雨)「去年的椪柑果子特別好銷,網上一個訂單我家13萬多公斤的果子去年春節前就全部賣完了。」從江縣椪柑果農曹開明告訴筆者,他家建有30畝椪柑果園,去年果子特別好賣,不像往年元宵過後,他和老伴還在為賣果子的事情發愁。
據介紹,從江縣種植椪柑已經有30年歷史,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目前全縣種植戶達2.32萬戶,面積達5.4萬畝。去年全縣椪柑產量達2.72萬噸,果農實現收入8100餘萬元。
過去幾年,盡管有著「部優產品」、「椪柑之王」、「綠色食品」認證及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等多項引人注目頭銜的從江椪柑,由於多種原因卻在市場上屢屢「碰壁」,果子滯銷、賤賣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發生「爛市」的情況。
去年的從江椪柑果子為何如此好賣?「主要是我們今年在椪柑果子外銷問題上電商銷售發揮了極大作用。」從江縣農業局副局長王長華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原因。
據介紹,去年椪柑銷售期間,從江縣藉助中央電視台開展扶貧廣告宣傳的機會,一邊重新樹立從江椪柑在市場上的品牌效應,一邊聯合相關部門積極開展電商銷售服務,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手段將從江椪柑產地、數量、品質等相關信息在網上推介發布,整合全縣120多家網電商開展網上銷售椪柑服務,吸引許多椪柑銷售大戶紛紛下單訂購。
「據統計,去年外地客商下單訂購數量達2.2萬余噸,佔全縣總產量的80%以上,其中訂購10萬公斤以上的有110多家。」王長華說。
「我家去年的12畝椪柑果園產量有7萬多公斤,其中6.5公分以上的標准果子以每斤1.2元的價格全部通過電商銷到貴陽去了。」和曹開明一樣高興的還有丙妹鎮兩料村的果農劉向陽:「往年椪柑水果哪有這樣好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