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什麼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
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與獨裁和封建迷信對立。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首先使用。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是1915年~1923年。前期是從1915到1919年, 後期是從1919年開始 ,大概於20年代結束,通常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
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但是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
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㈡ 德先生與賽先生是什麼意思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意思是民主和科學,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民主就是德先生,而科學就是賽先生。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歷史意義。
1919年1月15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本志罪案簽辯書》,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他指出,擁護「德先生」,必須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必須反舊藝術、舊宗教。他強調,只有擁護「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救中國。
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北大校園里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㈢ 中國近代史上經常提到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什麼解釋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㈣ 歷史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什麼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 Democracy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 Science (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名詞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一大重要口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北大校園里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4)賽先生和德先生宣傳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弘揚科學,首先是主流意識形態要科學、不斷發展。科學發展,是當代中國乃至當代世界發展的主流。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發展是硬道理」,隨著物質文化程度提高,發展模式也轉入科學階段,這是對發展的全方位、科學的理解。
民主當時的提法,是為了推翻專制;現在的民主,是增加人的權利。人的權利,不可能超越物質文化生產階段。對於中國來說,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制度已經確定,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個人的權利、自由,民主政治的發展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胡錦濤來到北京大學考察,並且提出了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努力造就高素質人才,要不斷創造一流學術成果,要積極培育優良校風的要求。
㈤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德先生」「賽先生」分別指什麼,其具體含義是什麼
「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㈥ 什麼是魯迅說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和賽先生
1919年,中國人迎來了兩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賽先生,他們給未來中國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最先為國人介紹這兩位先生的是陳獨秀。他說,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德先生和賽先生實際上就是demoevccy和science,即民主與科學。圍繞著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召喚,一批具有民主與科學進步思想的青年學生在北大成長起來,不久尋求民族解放和富國之路的一次壯舉———五四運動在這里爆發了。
㈦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什麼意思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㈧ 賽先生和德先生指什麼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
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㈨ 五四新文化運動曾提出了一個口號,即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請問「賽先生」指的是什麼
科學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㈩ 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什麼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
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與獨裁和封建迷信對立。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首先使用。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是1915年~1923年。前期是從1915到1919年, 後期是從1919年開始 ,大概於20年代結束,通常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
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但是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
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先生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