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寫新聞稿.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既是一門為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為看而寫的藝術。「聽」與「看」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稿寫作既不同於廣播新聞的為「聽」的特點,又不同於報紙新聞的為「看」的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系,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一、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徵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眾直介面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為「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眾(學生),不淺顯明了、採用群眾易於接受的大眾化語言怎麼行呢?不然,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眾謀篇布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報紙體:「我們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對我們來講出乎預料,雖然談成不多,但是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洽談會負責人7月10日對我們說。
電視體:7月10號,洽談會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預料,雖然談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興。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麼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其次是應盡量採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二、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鏈。那麼,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麼地方、結果如何。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人們通常稱「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諸如過去的、未來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如政府部門的公告、科學技術成果、黨的重大決策等,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眾。例如《我縣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務》:
我縣各地抓緊備耕,立秋前後大部分秧苗已插完,並迅速轉入田管階段。據悉,Ⅱ優3550、協優3550、華優86等優質高產常規良種佔了晚造總面積的4成多,拋秧面積近6 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畝。
——2000年8 月11日饒平電視台《饒平新聞》
三、挖掘其深度,謹防一般化
新聞要求准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記者急於求成,對一般消息的處理容易出現程序化、模式化,如會議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門在什麼地方、舉行什麼會議、提出了什麼要求、參加會議的是什麼人員幾方面撰稿,活動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單位在什麼地方、舉行什麼主題活動、結果如何幾個要點組稿。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新聞傳媒的作用不只是傳聲筒或放錄機這么簡單,它的權威性在於,它所體現的意識永遠高於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經它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往往帶有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這也正是新聞傳媒的立足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由於受到其具體圖像的限制,缺乏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評論的功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僅僅看電視新聞圖像,對新聞的印象比較膚淺,而文字語言具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和評論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圖像未能表達之不足,起著代替圖像完成綜合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任務,使電視新聞報道達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為市 交通混亂——縣城市容和環境綜合治理見聞》:
據了解,每晚11點半左右,長廊兩岸還成了攤點大擺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統計,兩岸長廊景點周圍布滿大大小小攤點有89處,其中小炒、夜宵的攤檔就有35處之多。有人說,在長廊景點飲酒賞月,樂在其中。然而,一夜過後,留給人們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現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為了賺錢而不顧公共環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聲聲埋怨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但自己又在不斷地糟蹋公共環境和破壞交通秩序,製造臟亂差現象?——2000年7月3日饒平電視台《饒平新聞》
文稿在綜合有關材料之後,提出了一連串的讓人深思的話題,旨在喚起人們重視周圍環境的整潔和衛生,並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整治市容市貌,創造良好的環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這樣的議論,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隨著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介的激烈競爭,電視新聞更要發揮自己的優勢,除了提高攝像技巧之外,還應在文字方面下點功夫,使播出的新聞有一定的深度。
電視新聞文字稿的撰寫還涉及到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僅就電視新聞稿撰寫中的一些問題談點個人的粗淺見解。
『貳』 我在立秋之後就開也了,想問宣傳單開頭怎麼寫好
不明白您的意思?
『叄』 關於秋分的校園廣播稿
中國農歷有二十四節氣,九月下旬就到了秋分。秋分的到來意味著真正進入了秋天,天氣開始越來越涼,雨水也漸漸減少。秋天是金燦燦的收獲季節,關於秋分的相關知識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講講秋分節氣的由來吧。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河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乾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台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為10月以後這些地區先後轉入乾季。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小結: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繁忙的時候,但是再忙再累大家也都是懷著喜悅的心情。秋分過後天氣就變冷了,大家要記得添置衣服,不要著涼。
『肆』 二十四節氣廣播稿
《二十四節廣播稿》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用來分辨節氣的時間及指導農事的一種方法。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習俗都不一樣。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向左轉|向右轉
(4)立秋宣傳稿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據現流存下來的文獻記述,商代時,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代時,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
漢代時,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也是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訂了《太初歷》,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它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行規律來確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歷法。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節氣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
『伍』 立秋吃餃子的廣告語
立秋豆餡餃,脾胃頤養好。
立秋菠菜餃,滋陰又潤燥。
立秋黃魚餃,益氣填精腰。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立秋是准備秋收到來的忙碌和勞累。趁著秋收還沒真正到來,天氣涼爽,又適合吃一些好吃的,比如肉類,當然要找理由開始「抓秋膘」了!也有秋收忙碌勞累,提前犒賞的意思。
立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許多地方都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因為在夏季伏天人們的胃口普遍比較差,食慾不振,許多人都清瘦了。而「貼秋膘」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吃好吃的,還要多吃肉。 因此按照個人喜好,在立秋吃面條或者餃子都可以的,餃子要肉餡的餃子,面條都選用雞鴨豬牛羊肉的澆頭,這樣不僅讓人胃口大開,還能達到「貼秋膘」的目的。
在以前物資匱乏的時候,許多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味佳餚就是餃子,特別是肉餡的餃子,既能管飽,又能滿足口腹之慾,因此在立秋後「貼秋膘」時,許多人都會選擇吃肉餡的餃子。 雖然在現在社會進步了,在平常想吃一碗餃子也是非常容易的,但「立秋吃餃子」這個習俗還是在許多地方流傳下來了
『陸』 我們是餃子館想在立秋當天寫個標語怎麼寫
立在秋天的門坎,歡送酷暑遠去,盛夏落幕。一個餃子一顆心。吃韭菜餡餃子,願你青春常駐;吃蘿卜餡餃子,願你健康長壽;吃蘑菇餡餃子,願你錢袋漸鼓;吃三鮮餡餃子,願你家庭和睦。
立秋吃餃子
在山東,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後,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在東北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福。
萊西一帶立秋日民間多吃餃子,有「立秋的餃子入伏面,吃了哽天不出汗」之說。萊陽還有個說法是「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所以到了這一天一般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對於立秋吃餃子,一方面有中醫的進補理論,另一方面又是貼秋膘的一種吃法,所以綜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知道了,立秋吃餃子一般吃肉餡就可以了,因為主要也是起到一個進補的作用。不同地區吃肉餡餃子的方法不一樣,也沒有關系,可以加各種輔助的材料做成肉餡餃子。
『柒』 剛立秋了我的南瓜藤還很小,能開花結果嗎
能夠開花結果的,只要你種的不太晚的話。今年前期北方持續乾旱,造成了瓜不爬藤,生長期一直到霜降。
『捌』 立秋貼秋膘屬於宣傳語么
『玖』 立秋的話劇相關
《立秋》主題厚重,寓意深遠,生動地描述了豐德票號從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直到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同時也反映了他們頑固保守的封建傳統思想。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性與保守性之間的重大差異。揭示了歷史轉變關頭和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其必然結局。宣揚的是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價值觀念,倡導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視戲劇作品僅歌頌晉商創業,和他們的商業道德的創作主旨,而是具有了明顯的反思性、批判性,較為客觀公正地對晉商興衰的歷史原因進行清醒的反思,同時又對其傳統精神得以肯定。其次,《立秋》沒有局限於歷史的視角,而是運用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去翻新歷史,在傳統重現的同時,又加入現代話語闡釋,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豐德票號總經理馬洪翰的原型是平遙日升昌票號的老闆毛鴻翙。他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按老祖宗規矩行事,從未走出過娘子關,卻把票號管理得井井有條。而北京分號經理許凌祥的原型叫李宏齡,他長年闖盪江湖,見多識廣。袁世凱主政後欲建國家銀行統一貨幣,曾兩次請日升昌參與,均遭拒絕。第三次機會來臨時,李見多次書信未果,便聯絡全國各地200多名分號經理上書相勸,卻被毛誤認為逼宮,一怒之下將李辭退。李後來回歸故里做了教書先生,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著寫了《山西票號興衰史》等書。
許昌仁的原型是大同豪門子弟李昌仁。李昌任留學日本,回國探親期間,目睹官府腐敗、經濟衰退、國運日下的慘景,並聞山西的許多礦山被清政府賣給了英國。返日後,他開始到處呼籲海內外學子護路、護礦,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他悲痛欲絕,最終留下三萬多字的遺書,以跳海自殺來驚醒國人。此事在山西引起震動,以山西大學部分學生為代表的一群愛國之士開始遊行示威,最終渠家的後代——山西大學首任校長渠本翹籌錢將礦權從英國人手中買回。 山西大學姚寶瑄教授構思《立秋》的過程近10年期間,多次到山西常家、喬家、曹家、渠家、王家等大院深宅采風,翻閱大量歷史書,追尋晉商生活軌跡,最終將其融入劇中,使《立秋》顯得如此氣勢恢宏。姚寶瑄說,任何一部文學藝術作品,情是基座,也是紋飾,是主線,也是推力。為將嚴肅的思考與動人的情節糅合在一起,《立秋》採用嚴格的三一律,以同一時間(立秋當天),同一地點(晉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的發生(票號危機以及因此引起的許馬兩人道路沖突和瑤琴婚事的沖突)為主線,是古典式創作規律在新形勢下的現實應用。
2002年11月7日初稿問世,到2004年最終定稿,國內知名專家藝術家反復論證,九易其稿,才有了經典《立秋》。
2003年,中央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拉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山西省話劇院等試點單位被推到改革的前沿。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話劇院經歷了建院50年來最為低谷的時期。從外部環境看,戲劇市場不景氣,話劇市場萎縮,就連「話劇之鄉」北京也不例外,全國省級話劇院團已多數陷入困頓,生存岌岌可危。從內部看,2000年底,省話債台高築,賬面上可供使用的資金僅有91元6角,職工靠政府下撥的60%的經費維持生活,劇院已經好久沒有排戲了,無戲可演,名演員大多外出搭班拍電影、電視劇去了,隊伍渙散,人心浮躁,走穴成風。
2002年歲末,話劇《立秋》的劇本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的有力支持下,經過山西省內外專家和領導數十次研討,劇本先後9易其稿。作為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山西省話劇院以創作演出話劇《立秋》為突破口,用精品生產帶動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立秋》艱辛的創作生產過程,就是山西省話劇院機制創新的破冰之旅。 2002年賈茂盛接到《立秋》劇本。研讀初稿,賈茂盛認定這是個好題材,能出精品。他先後往返北京數十次,請來了導演陳顒。開始陳顒以不了解晉商為由拒絕,在院長賈茂盛的再三邀請下,陳顒終於答應出任這部話劇的導演。2004年3月1日,在陳顒和編劇的努力下,經過四次大的修改,《立秋》定稿並定於2004年4月27日進行首演。2004年4月18日16時45分,山西省委宣傳部開一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傳。在會上,陳顒講完第一段話以後,頭一歪,就在大家的熱烈掌聲當中,離開了人世。
之前査明哲一直在新加坡排演話劇《這里黎明靜悄悄》。就在陳顒去世前兩天,査明哲應上海方面邀請回國指導越劇《何文秀》,其間正巧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揚州舉行,査明哲作為嘉賓出席。在那個典禮上査明哲收到馮憲珍給査明哲發來的簡訊,「陳老師昨天在太原排戲時突然去世。」査明哲臨危受命,連夜的就看劇本,看陳顒老師的導演本,看她在上面紅紅綠綠的筆記,記下來的眉批。然後在這裡面,一路揣摩著陳顒老師的意思。然後看了話劇的綵排,就基本上知道了陳顒對這部戲的思想立意的把握,包括藝術處理上、形式的一種把握。 在七天時間里排出了《立秋》。話劇如期演出。
『拾』 大家誰有關於立秋、處暑、白露的古詩。我明天就要交給老師。大家幫幫忙。
立秋古詩: 茲晨戒流火, 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處暑古詩: 天上雙星合, 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 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 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 指影拜牽牛。 白露古詩: 清蟬暫休響,豐露還移色。金飆爽晨華,玉壺增夜刻。 已低疏螢焰,稍減哀蟬力。迎社促燕心,助風勞雁翼。 一悲紈扇情,再想清淺憶。高高拜月歸,軋軋挑燈織。 盈盈玉盤淚,何處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