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漢語中表示肉食的詞有哪些如炙,膾,羹等,還有那些呢謝謝
上古乾肉叫脯(fǔ),叫修,肉醬叫醢(hǎi)。本來醢有多種:醓(tǎn)醢(肉醬)外,還有魚醢、蜃醢(蛤蜊醬)等。但一般所謂醢則指肉醬而言。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ī)。有了醯,就可製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細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齏(jī)。腌肉腌魚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魚菹等。在這個意義上,菹與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醬(醢)以外,上古還吃羹。據說有兩種羹,一種是不調五味不和菜蔬的純肉汁,這是飲的。《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所謂「大(太)羹」,就是這種羹。另一種是肉羹,把肉放進烹飪器里,加上五味煮爛。所謂五味,據說是醯、醢、鹽、梅和一種菜。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蔥,可以是韭。另一說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可見咸與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孟子》所謂「一簞食,一豆羹」,大概就是這種羹。《左傳·隱公元年》載鄭庄公賜潁考叔食,潁考叔「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註:見本書第一冊11頁。)大概也是這一類的肉羹。
2. 贊美肉醬的句子有哪些
它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味道,吃了以後讓你聞了以後一定會垂涎三尺
他散發出淡淡的肉香味,吃了以後讓你體會到神清氣爽的感覺,並且你還會吃到一種幸福的滋味,那一定是媽媽的味道。
肉質松軟,肉筋及肥肉非常少,較易消化.此牛肉細嫩,肉快當中油花分布很平均,
吃起來香嫩無草腥之外,也可感覺到一股牛油的香味.
深紅牛肉酥軟,汁濃味厚.
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膩,食之軟爛醇香。當你咀嚼一塊,滿嘴流油的時候,你會感覺它一點不肥膩。
無花三層、膘肥肉嫩。咬一口滿嘴吱吱冒油。醇香可口。
色澤紅潤 肉香四溢 軟爛入味 嘗遍天下美味 唯有此處最香
酥爛味美,肉香濃郁。正所謂「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會見」
汁水四溢,美味可口, 回味悠長,軟嫩滑爽,入口即溶,酥脆香口
3. 牛肉醬怎麼寫廣告
有菜必有醬,有醬必有牛肉醬。
4. 肉醬能換個詞嗎
肉醬能換個詞,用「醢」字替代就可以,醢是一個漢字,讀作hǎi,本意是指肉醬,也指古代一種酷刑,將人剁成肉醬。
5. 粽子廣告語
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原料:三寶米1杯、糯米1/2杯、魚肉80克、蘿卜干末20克、香菇2朵、蝦米5克、薑片3片。
調味料:醬油2大匙、米酒1大匙。
烹飪方法:
1.洗泡好的三寶米和糯米混合,加水1/2杯,置電飯鍋中蒸熟(非電子鍋,外鍋加水1/2);荷葉泡水備用。
2.魚肉洗凈,切片;蘿卜干末洗凈,瀝干水分;香菇對切泡水至軟;蝦米洗凈備用。
3.鍋燒熱,入油將蝦米炒香後,加入香菇炒香後取出備用。
4.鍋燒熱,入油將薑片炒香後,加入魚片及調味料以小火煮100分鍾。
5.取小蒸籠鋪上荷葉,放入煮熟的三寶糯米飯,再放入做法(3)與(4)之材料,續加入三寶糯米飯,將荷葉包好,置電飯鍋蒸熟(外鍋加1/2杯水)即可。
原料:葦葉500克,糯米1000克,小棗50克,薏仁50克,紅豆50克,綠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烹飪方法:
1.葦葉用開水焯一下冷卻待用,糯米洗凈用冷水泡24小時後待用。
2.將小棗、薏仁、紅豆、綠豆用水泡開;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葦葉中,用水煮2小時即可食用。
原料:紅棗或者栗子、白糯米
烹飪方法:1.首先將紅棗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裡三四個小時。
2.然後按照一層米、一層餡的順序,一共包裹上三層米、三層餡,最後將這些原料用蘆葦葉包裹起來,煮熟了即可。
原料:小紅豆、白糯米、切成塊的紅糖。
烹飪方法:
小紅豆放進鍋里煮爛煮好,煮好以後把紅豆和豆沙過濾出來,再把豆沙和煮好的紅豆加點麵粉攪拌好拌成豆泥,再把豆泥分成小份每個里都放上切好的紅糖包裹好,白糯米泡在冷水裡三四個小時,然後按照一半米、一個豆沙餡,再放一些米。用粽葉包成三角菱形再用草繩綁起來,煮熟了即可。
原料:紫米、銀杏、瑤柱、鮑魚、板栗、香菇、五花豬肉、鹹蛋黃、蝦、白糯米、肉醬、花生。
做法:第一步,板栗、香菇、五花豬肉、鹹蛋黃、蝦、白糯米、肉醬、花生的加工方法和古味肉粽相同。紫米要泡在熱水裡,時間需要6個小時左右。泡好以後,將紫米用文火小炒,炒出香味,但是不要炒得太軟。瑤柱和銀杏也需要事先煮熟了。鮑魚最好用干鮑魚,提前7天就要放在水裡泡。第二步,將6成的白糯米和4成的紫米拌在一起,加上其他的原料,用台灣竹葉包裹成4個角,放入水裡煮一個半小時
6. 一個製作牛肉醬的廠家在對外宣傳自己的產品時,以「真材實料」為賣點,可以嗎
我覺得是開蓋就可以看見大塊牛肉粒,現在好多牛肉醬或者肉醬,裡面都是肉渣渣,吃起來都不怎麼過癮,像我常吃的一款醬牛八方牛肉多,裡面的牛肉就是塊狀的,用料足,吃起來也沒差,眼福口服都有了。
7. 麻辣牛肉醬用的什麼詞語才能形容出了她得好吃
十里飄香,回味無窮~
8. 古代說肉是用什麼詞語
上古乾肉叫脯(fǔ),叫修,肉醬叫醢(hǎi).本來醢有多種:醓(tǎn)醢(肉醬)外,還有魚醢、蜃醢(蛤蜊醬)等.但一般所謂醢則指肉醬而言.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ī).有了醯,就可製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細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齏(jī).腌肉腌魚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魚菹等.在這個意義上,菹與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醬(醢)以外,上古還吃羹.據說有兩種羹,一種是不調五味不和菜蔬的純肉汁,這是飲的.《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所謂「大(太)羹」,就是這種羹.另一種是肉羹,把肉放進烹飪器里,加上五味煮爛.所謂五味,據說是醯、醢、鹽、梅和一種菜.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蔥,可以是韭.另一說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可見咸與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孟子》所謂「一簞食,一豆羹」,大概就是這種羹.《左傳·隱公元年》載鄭庄公賜潁考叔食,潁考叔「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大概也是這一類的肉羹.
9. 古代漢語中表示肉食的詞有哪些
上古乾肉叫脯(fǔ),叫修,肉醬叫醢(hǎi).本來醢有多種:醓(tǎn)醢(肉醬)外,還有魚醢、蜃醢(蛤蜊醬)等.但一般所謂醢則指肉醬而言.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ī).有了醯,就可製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細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齏(jī).腌肉腌魚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魚菹等.在這個意義上,菹與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醬(醢)以外,上古還吃羹.據說有兩種羹,一種是不調五味不和菜蔬的純肉汁,這是飲的.《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所謂「大(太)羹」,就是這種羹.另一種是肉羹,把肉放進烹飪器里,加上五味煮爛.所謂五味,據說是醯、醢、鹽、梅和一種菜.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蔥,可以是韭.另一說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可見咸與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孟子》所謂「一簞食,一豆羹」,大概就是這種羹.《左傳·隱公元年》載鄭庄公賜潁考叔食,潁考叔「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註:見本書第一冊11頁.)大概也是這一類的肉羹.
10. 醬肉廣告語怎麼寫
主料:牛肉 干黃醬 鮮姜 芝麻 花生碎 辣椒碎 麻椒碎
輔料:鹽 味精 糖料酒香油米醋
做法步驟
1、鍋燒干,小火將 麻椒/花椒 炒出香味,用料理機/擀麵杖弄碎,待用
2、牛肉切成1cm見方的牛肉粒,鍋中稍微多放一點油,炒熟(鮮姜去皮,切碎成薑末,待牛肉炒熟後,放入鍋中與牛肉一起煸炒片刻)牛肉盛出待用
3、花生米用溫水浸泡,去花生米皮,起鍋倒油待2成熱時,放入花生米炸制微黃,撈出晾涼,用料理機/擀麵杖弄成花生碎,待用。
4、炸制辣椒碎,小火且不停攪動,辣椒油紅紅的,且沒有生辣椒味道時,放入干黃醬,充分攪拌。
5、一次加入麻椒/花椒、料酒(沒過干黃醬,我用了快1瓶)鹽、味精、白糖,牛肉,不停攪拌,但煮沸後,放入1少米醋及少許香油。
6.煮吧,煮到你覺得粘稠度合適,快起鍋前,剛入熟芝麻。
主料:鹵牛肉250g
輔料:油適量、黃豆醬5勺、海鮮醬2勺、甜面醬2勺、大蔥1根、生薑適量、白芝麻適量、干辣椒粉適量
做法步驟
1.准備好食材。2.芝麻炒熟備用。3.鹵牛肉切粒,姜和蔥切碎。
4.熱鍋下油下少許姜。5.下牛肉粒。6.炒至顏色變深。
7.下蔥姜碎。8.下5小勺干辣椒碎。9.下5勺黃豆醬。
10.放2勺海鮮醬。11.加2勺甜面醬。12.炒一會讓幾種醬料充分混合。
13.最後下炒好的芝麻炒勻即可關火。
小貼士
1.牛肉粒要用油先炒至脫水顏色明顯變深這樣做出的牛肉醬牛肉粒吃起來更有口感。
2.辣椒粉的用量可依自己的喜好來放,喜歡辣可多放不喜歡可不放。
3.各種醬料都含鹽製作過程中無須加鹽。
主料:牛肉500克。
調料:色拉油適量、姜適量、蒜適量、八角適量、花椒適量、桂皮適量、料酒適量、生抽適量、蚝油適量、甜面醬適量、白糖適量、辣椒粉適量、桔皮少許。
做法步驟
1.牛肉去凈筋膜,剁碎成末,加入適量的蚝油、料酒、少許白糖,拌勻後腌制20分鍾;生薑與大蒜切碎成末,桔子皮也切碎。
2.熱鍋內放入適量的油(油要多,大約為平時炒菜時的3至4倍吧),下入八角、桂皮、花椒,小火將其炸出香味後撈出不要,再下入薑末與蒜末,炒香。
3.下入腌制好的牛肉末與桔皮,一直將牛肉的水分炒干至牛肉表面看起來有些微微的焦黃。
4.下入辣椒粉,炒出紅油。
5.甜面醬中加入適量生抽,拌勻後倒入鍋中,小火,不停地翻炒約2分鍾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