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名城――長汀》作文450字
名城長汀:他們,挺起汀州古城牆的脊樑
核心提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有一座素有「觀音掛珠」之稱的汀州古城牆,是汀州八縣先民留下的文化瑰寶。然而,隨著歲月變遷,汀州古城牆受到破壞。為了修復汀州古城牆,長汀縣許多離退休老同志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牆文物古跡修復協會。他們宣傳發動,籌集資金,掀起保護名勝古跡的熱潮。
汀州古城牆是汀州的標志性建築
曾在中國居住了數十年的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說,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另一個就是福建的長汀。
如今,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汀,之所以聲名顯赫,與其擁有逶迤、獨特、歷史積淀深厚的汀州古城牆密不可分。
一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長汀,看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朝天門」城樓正在按原樣修復,現已更換了破損的樑柱,鋪好了天花板和樓板,修復了全部飛檐翹角,蓋好了第一層屋面,修復工程正在緊張進行中。
據汀州古城牆文物古跡修復協會會長游炳章介紹,針對汀州古城牆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協會成立四年來,除向省、市、縣三級政府共爭取資金50萬元外,還向海內外各界募集85萬元,分四期共修復從五通樓經雲驤閣至朝天門,再從「東翹舒嘯」烽火台經卧龍山頂至西竺庵旁的「西倚聽松」烽火台,全線1568米的古城牆,新建了「東翹舒嘯」、「西倚聽松」兩座烽火台,新築了「涌金」門洞。
二
汀州古城牆,全長4119米,建自唐朝大歷四年(公元769年),經過7次維修,至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築寶珠月城止。城牆像一串璀璨的寶珠,從卧龍山頂分東西蜿蜒而下,合抱於汀江之濱,素有「觀音掛珠」之稱,把汀州城裝綴得獨具一格,分外美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志性建築。
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汀州古城牆遭到嚴重破壞,從卧龍山到朝天門,卧龍山經西竺庵至寶珠門兩段城牆盪然無存,部分僅存牆基,牆體毀壞嚴重,失去了往昔的風采神韻,猶如掛珠線斷珠殘。
2002年8月23日,退休幹部游炳章、老紅軍鐵堅等39位離退休同志,向長汀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民辦公助修復汀州古城牆的報告。隨後,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牆文物古跡修復協會。下設籌集資金組、宣傳發動組、聯系規劃設計組、工程基建組、財務管理組、文史資料組、聯系智力支鄉協會組、安全保衛組,開始了古城牆修復工作。
「汀州古城牆是汀州八縣先民留下的瑰寶,修復古城牆是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名城的當務之急。」游炳章告訴記者。
修復汀州古城牆得到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協會特邀顧問楊成武老將軍在世時說:「一定要把古城牆修復好,它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2005年4月2日,到長汀檢查指導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省委書記盧展工參觀了汀州古城牆及長汀革命舊址,特地交代各級黨、政機關都要關心汀州古城牆修復工作。
在北京的開國將軍、原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塗通今,不但捐資1000元,還對修復汀州古城牆提出寶貴意見,寄出「汀州城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條幅。
隨後,省文化廳撥款10萬元,龍岩市委、市政府撥款30萬元,長汀縣委、縣政府撥10萬元,支持修復汀州古城牆。
三
「我沒有錢捐助,就幫忙挑些城牆磚,盡份力。」在西城牆,60多歲的鄭孔寅老人,每天都堅持挑些磚到北山工地,他真誠地對記者說:「我不要工資的。」
在汀州古城牆文物古跡修復協會的發動下,社會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踴躍參與修復汀州古城牆。
會長游炳章,雖年逾古稀,但為了汀州古城牆的修復,想盡了辦法。他提出,會員們每人寫一封信,至少動員一戶捐資。在他的策劃下,協會發出了修復汀州古城牆倡議書、致原汀州八縣父老鄉親一封信,開展了修復汀州古城牆文藝踩街等活動。協會成立不久,他就冒著嚴寒到福州,向在榕的汀籍鄉親發表演說,在場者無不動容。長汀智力支鄉協會福州分會隨即向全國各地其他10多個分會和港台同鄉會發出倡議書,發動各地鄉賢支持家鄉修復汀州古城牆。
老紅軍鐵堅在協會建立時就捐資2000元,隨後又捐1000元,還發動自己10多位親屬捐資2800元。
協會常務理事魏焜安已77歲高齡,除堅持值班外,不辭勞苦開展募捐。在他努力下,龍岩市直機關團員的第一批捐款3388元已到位。
協會理事梁志祥帶頭捐1200元,還發動長汀梁氏家族修一段汀州古城牆,燒制「汀州梁氏城牆磚」兩萬塊。
就這樣,協會會員有的收據隨身帶,走到哪裡募捐到哪裡;有的在自家門口設立募捐處。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謝先文動情地說:「他們都是70多歲的老人了,為了修復汀州古城牆,東奔西跑,精神可嘉,我們大家要支持,要盡遊子一片心意。」
協會老人們的精神,感動了汀州兒女,也深深打動著海內外人士的心。晉江某公司經理戴振標,慷慨捐資4萬余元,建設「東翹舒嘯」烽火台。在天津經商的鄉賢蘭玉魁也捐資5萬元,興建「西倚聽松」烽火台。旅滬鄉賢謝水水、俞仰春在上海長期居住,退休多年,不但自己捐了1100元,還向鄰居、朋友介紹長汀修復汀州古城牆的事跡,得到11位上海人的支持和贊譽,捐資1600元。在廣州的林華女士,只在長汀一中念過書,也捐了1000元。在北京工作的江西人黃祥生,上海的林穗平,僅僅到過長汀觀光旅遊,也各自捐出200元。
如今,人們走在長汀水東橋上,都會被修葺一新,氣勢恢宏的汀州古城牆所吸引。徜徉在汀州古城牆上,俯看清澈碧綠的汀江,回望蒼郁巍峨的卧龍山,「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宋朝汀州太守陳軒之筆下的古老汀州又呈現在眼前。
B. 長汀縣的旅遊
長汀紅色旅遊線路被列入國家30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省蘇維埃舊址等7個景點被列入國家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獲得了「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
2012年1月1日,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鄉土盛典》活動評選。長汀和雲南麗江古城、湖南鳳凰古城等10個古城古鎮同列榜中,同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 長汀縣博物館
1995年,長汀縣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設有「汀州客家博物館陳列展覽」、「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被囚處」、「汀州試院舊址」和唐代古柏等參觀游覽內容。汀州客家博物館整個展館佔地700平方米,共分四個展室,展覽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燦爛繽紛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屬一家親」;「崛起奮進的長汀」。
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始建於宋代,庭院式結構,佔地面積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後廳、廂房和數幢平房相接組成。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辟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曾來汀主考下榻於此。院內兩棵珍稀罕見的唐代雙柏,參天繁茂,蔚為奇觀。汀州試院,設有《汀州客家歷史陳列》、《福建蘇區首府—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光輝業績陳列》等固定陳列,還適時舉辦各種專題展覽。
雲驤閣
客家人創建了汀州,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走進長汀,只要留意一下這里的建築、飲食、民風,就不難感受以它獨特的魅力。
雲驤閣,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它建於唐大歷年間,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於一體,充分體現了當時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類似這樣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在長汀幾乎抬眼就見,隨處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門,氣勢恢宏的文廟,雕梁畫棟的天後宮,金碧輝煌的廟宇,奇特的雙陰塔,唐宋古街區。
汀州古城牆
始建於唐大歷四年,至明清時期,汀州古城牆總長為5000多米,設有12個城門,「枕山臨溪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掛珠」的獨特格局。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現在保存完好的城牆近3000米,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1996年汀州城牆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已有12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大歷四年。保留下來的城牆將古城門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全長一千五百多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閣
廣儲門又名三元閣,建於唐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牆基礎由花崗石所砌築,青磚斗拱,三重遞進,總長8.55米,拱門高3.4米,遺有唐代八角復盆式礎柱。
雙陰塔
雙陰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龍泉」和宋代古井「學府陰塔」的合稱。與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於地底,故稱「陰塔」,是中國罕見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報》兩次發出新華社記者專稿,報道長汀文物工作者發現「雙陰塔」。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驤閣建於唐大歷年間,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於一體,具有中國園林建築的鮮明特徵,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雲驤風月」。1929年3月,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機關設在這里。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卧龍山風景區
卧龍山位於城區,坐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龍」。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龍山白雲」。卧龍山巔的北極樓、金沙寺建於宋代,樓內還保存「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1989年公布北極樓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汀州府文廟建於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佔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明間為龍鳳藻井,次間為井口天花,屋頂為桔黃琉璃瓦封蓋,地面鋪方形青磚。
汀州天後宮
汀州天後宮始建於宋代,供奉護海女神媽祖神像。前後殿檐兩側為石雕龍柱。前殿明間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5580平方米。後殿明間正廳為方形藻井,使用雙層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飾。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斗岩風景區
朝斗岩風景區位於縣城南郊,與卧龍山遙遙相對。山上大雄寶殿內塑有罕見的反坐面壁菩薩,兩邊對聯為:「問菩薩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頭」。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煙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寶殿召開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1961年該址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召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任主席,政府機關設於此。省蘇的成立,標志著福建蘇區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1932年春,中共閩粵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設在這里,內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羅明、劉曉、陳潭秋、劉少奇等先後任省委書記。周恩來同志來到長汀後居住在這里。4月初,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這里召開攻打漳州軍事會議。該址原為中華基督教會,由禮拜堂、後樓房組成,磚木結構,座西向東,建築面積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音醫院
中央紅色醫院前身——福音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原為英國教會醫院。由門房、禮拜堂、病房、醫療室、手術室等六幢平房組成,土木結構,佔地面積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義後,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為南昌起義軍和紅軍醫治傷病員。毛澤東、陳賡、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權、賀子珍等曾在福音醫院休養所治病療養。1933年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辛耕別墅
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辛耕別墅(毛澤東、朱德舊居)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解放長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駐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同志也居住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在大廳主持召開了調查會和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在擴大會議上確立了開創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戰略計劃。該址為庭院式的民居建築,坐北朝南,土木結構,佔地面積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
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張家祠(劉少奇舊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福建省總工會在此設立。劉少奇同志到長汀視察工作時住在這里,陳雲同志在此召開過工人大會。該址由前廳、後廳及後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築面積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位於縣城羅漢嶺。1935年春,瞿秋白在轉移中經長汀水口小逕村遭敵包圍不幸被捕,被囚於汀州試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在中山公園涼亭(秋白亭)里飲酒後,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於羅漢嶺。1953年在羅漢嶺立瞿秋白紀念碑。1985年修碑時,陸定一為紀念碑題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為紀念碑立碑文。1985年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C. 7天30萬遊客,沉寂千年的長汀古城,為什麼突然火了
長汀古城默默無聞了10多年,曾經是福建省貧困縣,但是最近突然火了,7天就接待了30萬人次,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理由。
一、長汀古城的歷史悠久。
長汀古城始建於唐宋時期,離現在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當人們走在長汀古城裡,可以看到1200多年的唐代古柏,也能看到分散在各個角落的客家宗祠。在古城裡,各種建築保留著原始的風貌,置身其中會有一種穿越時代的感覺。
長汀古城如今火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以後遊客也能多一個體味古風古韻的地方。
D. 長汀的特產有哪些
1、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獨特的風味食品,在汀州同樣廣泛流傳,世代相襲,至今仍在許多鄉村保留。擂茶是將適量的大米加進芝麻、黃豆、花生、茶葉以及桔皮等擂制後,熬煮而成由於長汀客家喜歡將大米加進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
擂茶風味獨特,清香,微苦,呈灰綠色,稀糊渾濁,客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為習俗。
荔枝肉是盤菜,據說它來源於「糖醋炸松丸」和「楊梅肉」。早在清朝時,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盤菜,至民國初,幾乎每席必備。
後來,經過廚師不斷改進刀工等烹調技巧,入盤菜型宛如嶺南荔枝,即造型美觀,香脆酸甜,風味獨特。
E. 長汀的民俗有哪些
長汀民俗風情:
長汀民風淳樸。客家人勤勞善良,崇尚道德,講究禮儀,特別尊師敬老,熱情好客。長汀客家的民俗風情,不論衣食住行、婚喪喜慶都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兼容中原遺風和土著稱習俗,而豐富多彩,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民俗畫卷。
【歲時風俗】
春節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著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准備階段:年初一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余興階段。
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發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敘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以「通書」為准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歷正月初一,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樂:春節期間傳統游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布城鄉,熱鬧非凡。
立春
立春,長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首,頗為重視。屆時,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元宵節
長汀客家人的元宵節又叫「正月半」,這是一年中第一個節。元宵節吃「元宵」,「無宵」用糯米粉、紅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團圓和睦。民間舉辦各種燈會,玩燈、賞燈,好不熱鬧,俗稱「鬧元宵」。迎花燈以塗坊、南山、河田、三洲等鄉(鎮)尤為有名。
驚蟄
驚蟄這天,長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麥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上生石灰。這兩種做法叫做「炒蟲炒豸」、「混蟲混豸」。尺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甦之時,客家人主張早期滅蟲。
春社
長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的風俗。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妝扮人物故事,鑼鼓喧天,迎神遊行,祈求豐收,但並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間,長汀客家人掃墓,祭祀祖先,從春分開始到清明達到高潮。祭祀活動非常講究。在這期間,外出的家人多趕回家祭祖。
端午節
端午節,長汀客家人又稱五月節,是一年中「五、八、臘」三大節日之一。過節除沿襲中原習俗用竹葉包棕子,吃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等外,還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葯把水」洗浴。「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長汀客家人在入伏這天家家熬「仙人凍」吃。習俗認為,吃了「仙人凍」好度炎熱的三伏天。「仙人凍」以仙草為主,配以澱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長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嘗新米。日子一般選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在鄉間,割下稻穀碾成新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而長汀客家人的中元節卻是七月十四日。相傳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備過節,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擾。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中秋節
客家人過中秋和中原習俗大致相同。但長汀客家還有守「月華」的習俗。據民間傳說,守到「月華」天門大開,月亮大放奇異光彩,月光菩薩降臨,看見者求福得福,求財得財,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華」至深更半夜。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九九」重陽節,長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家家戶戶做米凍,打糍粑,殺雞鴨,買豬肉,宴請親友。此外,還有登高、賞菊活動。
九月十四
農歷九月十四,原為長汀城區廟會,古時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戶戶賓客滿坐,各種民間文藝演出通宵達旦,熱鬧三天。現在已成為閩粵贛三省十四縣的物資交流會期。
冬至
冬至本是農事節氣,但長汀客家人稱為「冬年」。客家人歷來有冬至進補的習俗。汀州(長汀)客家米酒向來在冬至日添水,因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經不壞。
【婚嫁風俗】
汀州(長汀)客家婚嫁風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遺風,即:「納采」(提親),「問名」(問生辰八字),「納吉」(雙方占卜合婚),「納微」(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請期」(男方將選定的結婚日期通知女家),「迎親」(迎娶新娘)等六禮。現在長汀客家婚嫁的六禮為:「提親」,「問名」,「送定」,「報日子」,「送嫁妝」,「接親」。
【喪葬習俗】
汀州(長汀)客家的喪葬習俗還保留著「五服制」遺風。從孝服上分為:「斬縗」(最重孝服),「齊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輕孝服),「小功」(次輕孝服),「緦麻」(最輕孝服)。從守孝上分為: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基本沿襲中原漢族喪服制。
治喪過程:報喪、擺孝堂、守靈、弔孝、入殮、發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長汀客家人還有「撿金」習俗,也稱二次葬。
【生育風俗】
汀州(長汀)客家風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報喜、出燕、滿月酒、開葷、剃頭、安名、百日、過際等。
宗教文化
長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種,而大多數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傳入長汀有千餘年歷史。第一座佛寺開元創於侵佔開元二十四年(736),五代時(907-960)為長汀佛教鼎盛時期,北宋時先後有兩名高僧伏虎和定光來汀傳教。定光、伏虎圓寂後,僧眾尊崇為神佛,與觀音合稱「三太祖師」,信徙遍布汀州各縣,後傳至台灣,今彰化有定光圖佛廟,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創建。長汀遠百年來每年農歷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為迎送定光、伏虎的會期,頗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創建八寶山峻峰寺,剃度40餘名僧尼,接收500餘名在家弟子,閩西各縣僧尼多屬本湛徙嗣。目前,全縣有寺廟100多座。
道教傳入始於唐代,在唐宋兩代頗為盛行,清初頓衰,到清末縣內已無正式出家道士。現僅有少數民間道士活動。
天主教兩次傳入長汀。首次為明末崇禎年間,活動10年後停頓。第二次於清光緒年間傳入,延續至今。現存教堂1座。
基督教於清光緒年間傳入,至今已有90多年歷史。1941-1945年教會最盛。現存教堂1座。
此外,長汀還有許多民間信仰,大約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庭神。汀城東門外的汀州天後宮,初建何時未詳,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在海外頗有影響。
客家美食
長汀的客家美食,種類繁多,製作技藝精湛,獨具地方特色:咸鮮辛辣,原汁原味;主題新穎,構思嚴謹;造型脫俗,色調和諧;雕工精細,圖案清晰。長期以來,長汀人把傳統方法與現代科學結合,繼承與發揚相輔相成,烹調出風味獨特的「地方菜」、「客家菜」,並自成一種系列。「食在長汀」的贊語已被越來越多前來觀光旅遊的海內外來賓所公認。
一、獨特名菜
三角豆腐餃
三角豆腐餃,是明清以來長汀筵席中的佳餚。此菜製作頗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筍、蔥白等做餡,精工製作而成。汀州廚師製成的三角豆腐餃,皮白肉香,鮮嫩甜美,在豆腐菜餚中獨具一格,別有風味。
[特色]白色棱形,皮嫩餡香,湯鮮味美,營養豐富。
白斬河田雞
長汀民間烹雞的方法多式多樣,以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贊譽,為汀州自古以來之名特優佳餚,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其雞頭、雞抓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1986年省閩菜評比中,「白斬河田雞」菜獲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
[特色]干蒸精製,金黃油亮,肉香撲鼻,十分誘人。原汁原味,鮮香脆爽,滑嫩不膩。
麒麟脫胎
「麒麟脫胎」又名「麒麟鑽象肚」,為長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傳是早以前長汀司前街有個鄭姓富戶,其家婦女為求多子,常在豬肚內逐層填入小狗和烏雞媛、白鴿、麻雀、野山參等清蒸服用。此後做為一種飲食療法,一直在富戶中流傳。清朝末年汀郡總鎮肖芝美興辦慶壽筵宴時,曾把「麒麟脫胎」列為首菜。1985年麒麟脫胎在福建省閩菜評比中獲得「優質菜點」稱號,《福建省日報》於1986年5月2日曾予報道。
[特色]狗頭外露者為麒麟脫胎狀,全包者為小象卧產狀。味香肉嫩,另有風味;壯陽補腎,祛風濕,健脾胃。
皺紗肉
皺紗肉,俗稱「燒大塊」,是長汀傳統菜餚,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譜。皺紗肉皮似皺紗,綜紅晶亮,色香味俱佳。
皺紗肉的製作工藝如下:
[特色]皮似皺紗,肉香撲鼻,爽口不膩。
荔枝肉
荔枝肉是盤菜,據說它來源於「糖醋炸松丸」和「楊梅肉」。早在清朝時,宴寬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盤菜,至民國初,幾乎每席必備。後來,經過廚師不斷改進刀工等烹調技巧,入盤菜型宛如嶺南荔枝,即造型美觀,香脆酸甜,風味獨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古詩名句。
[特色]色澤金黃,香嫩酸甜。
鳳凰醉酒
據《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每每取勝,列為斗雞之雄。
長汀米酒娘,素以民間精工釀制,純天然原料,含有20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酒娘、雞是長汀食文化園地的兩朵奇葩。融雞酒於一體烹制菜餚,深為來賓青睞。
[特色]雞似醉卧缸中,雞皮金黃油亮,酒香撲鼻,令人饞涎欲滴。
燒肝花
煤肝花盤菜是長汀傳統菜餚。因其味道香脆,為下酒妙品。
[特色]色澤金黃,外酥內軟,食而不膩。
生燜草魚
長汀城鄉池塘、水庫大多放養鯇(草魚)、鱅(大頭鰱)、鰱、鯉等,每日都有鮮魚上市。而人們最愛吃草魚,因其湯鮮肉嫩,老少皆宜。
《長汀縣志·物產志》記載:鯇,即草魚,似鱒而大,形長身圓,肉厚而松,其種來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飼之,故俗稱草魚。
生燜草魚自清末以來為婚喜賀慶、華廈落成等宴席的主菜。
[特色]湯呈乳白色,清甜可口,肉嫩而鮮。
溫水魚
河田溫水魚以肥、鮮、嫩著名。相傳溫水魚起自明代,里人發現溫泉下游有一種魚,圓扁無鱗,肥大色美。犯錯誤上岸來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顯出絲絲血痕,在鍋中稍煮即熟,鮮嫩無比。於是人們便在溫泉下游挖池,試放魚苗養殖。細心觀察,多數幼苗適應環境,發育正常,半年中竟長成肥美大魚。後又養殖鯇(草魚)、鯉、鰱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二)風味小吃
長汀豆腐乾
長汀豆腐乾是閩西「八大幹」之首,始於唐開元年間,採用傳統工藝科技方法加工製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餘種中草葯材,鹵制而成。是一種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的綠色食品。它有3個品種:五香豆腐乾、醬油豆腐乾、黃色豆腐乾。
[特色]甜、香、咸、鮮四味俱全,回味無窮。
糍粑
相傳宋朝長汀滿嵐嶺寶珠峰有座龍廟,天旱求雨時,城鄉群眾多以糍粑供奉。後來廟內住持也製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韌甜美、價廉耐飽,來往旅客至此多爭相品嘗,致使滿嵐嶺的糍粑子無人不曉。糍粑現已在為宴席上的點心首菜,也是人們饋贈親友的食品,市場上常有出售。
[特色]形圓質白,柔韌甜美。
燈盞糕
燈盞粒,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經油炸而成,形扁圓,中空而隆起,形似兩個舊式燈盞吻合一起,故稱「燈盞糕」。民國初年,基督教英籍傳教士詹嘉德牧師來汀傳教,在教徙周某家中吃「燈盞糕」時,反復幼稚地詢問:「面底兩塊是怎樣粘合的?」成為一時笑談。長汀農村每逢年節,家家都要炸燈盞糕食用或送人,城裡則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內加精肉、長城菇、冬筍或蔥蒜等餡心。有一首兒歌:「燈盞糕,膨膨起,沒銅錢,得死。」道出了人們對這種傳統食品的喜愛。
[特色]松嫩香酥,色澤金黃,兼有豆香。
籠床糈
籠床糈,又名「簸箕糈」,為長汀城鄉傳統食品。籠床餳蒸好後,切成片條曬干,加佐料煮食者稱「米粉條」,蒸好後整張包入炒熟的瘦豬肉絲、韭菜段、豆芽等捲成筒狀,淋上花生油、醬油者稱「籠床卷」。
[特色]質地細嫩,色澤潔白,清香可口,多食不膩。
卷餅(春餅)
卷餅在長汀歷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風俗的名點。每逢元宵佳節,家家戶戶都制。
[特色]捲筒狀,色澤金黃,皮酥餡香。
燒麥
自明代以來,燒麥即為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燒麥狀似石榴,以皮薄餡爽,芳香撲鼻,令人垂涎而得名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後人因燒麥皮為麵粉製成,吃時又要「趕燒」(趁熱吃),便叫「燒麥」。「燒麥」有葷素兩種。
板栗糕
明《永樂大典》在記述汀州府的貢品中曾有「栗」的記載。汀江兩岸沙灘多種栗樹。板栗、毛栗為長汀特產。清代暢銷沿海商埠,民國初年產品已遠銷海外,深受歡迎。板栗糕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採用熟果鮮制(外地風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被列為筵席中的時令美點。
[特色]色黃似桂花,味香、甜、松。
兜湯哩
「兜湯哩」是長汀的熱湯類傳統小吃,有豬肉兜湯、魚肉兜湯、雞肉兜湯等。長汀方言「兜湯哩」是「端肉湯」的意思。
[特色]湯熱肉嫩,清香可口。
扁食(餛飩)
餛飩,有史記載在2000年前就已成為中國通食,長汀通稱為「扁食」。長汀的「扁食」是以極薄的麵皮包餡製成,餡如小指頭大,薄皮圍邊,餡心多種多樣,可用豬、牛、雞、魚各種肉類或蝦仁等分別制茸成餡,但以精豬肉為多。
[特色]滑溜適口,湯味清鮮。
炸雪薯(薯包)
葯薯,《本草備要》名「薯蕷」,又稱山葯、准山。相傳宋英宗趙曙,為了避諱,把薯蕷改名為「山葯」,今又稱雪薯。閩、贛邊區少數縣份有種植,長汀較多。
炸雪薯,又名「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睥,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長汀時,工業合作社百餘人,曾在霹靂岩公園「中南旅運社」舉行盛大歡迎酒會。席間,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贊美。1984年,幼年離家的美籍汀人陳鼓應教授返回家鄉,吃了薯包,也覺得酥香味美,贊不絕口。
[特色]形圓外黃內白、皮酥肉嫩。
民間文藝
長汀的傳統文化由於中原文化的播衍輸入,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民間文學】
長汀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詼諧有趣,語言流暢,性格明朗。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河龍布雨》、《牛的傳說》、《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晉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傳說》、《九斗有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樓》、《錢財與人意》、《太平軍在汀州》等;寓言笑話主要有《人為財死》、《三個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員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敵探》、《槍的故事》等。
長汀民間歌謠品種繁多,內容豐富,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長汀客家語言色彩和風格。主要有長篇敘事歌《趙玉林與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燈籠送郎歸》、《十二月長工》、《苦情歌》、《怨娘歌》、《長工苦》、《講了要戀就要戀》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謠。
長汀民間諺語大致可分外來諺語和本地諺語兩類。外來諺語大多與各地通用。本地諺語是長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經世代流傳下來的,具有典型的長汀地方文化特點。
【民間藝術】
長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主要有舞龍燈、踩船燈、高蹺、抬閣、打花鼓、花燈、角子燈、十番、長鑼鼓、公嫲吹、南詞北調、客家山歌、漢劇、楚劇、採茶劇、木偶戲、民間剪紙、根雕、竹編、鐵畫等。這些民間藝術秉承中原漢族遺風,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風格,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客家山歌是長汀最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是汀州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它既融和了粵東、贛南等地山歌的特點,又富於閩西特有的風格,歌詞明白曉暢,朴實無華,大多採用比興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對唱,在山野田園間一唱一和、一問一答,或抒情、悠揚、纏綿,回味無窮,或敘事、高吭、激越,一泄無遺。愛情是客家山歌永恆的主題,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勞動、歷史、傳說、兒歌、童謠等等都是山歌表達的對象。
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長汀民間器樂曲。它是以演奏樂器中其中二件樂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樂器形似嗩吶,但比嗩吶長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渾厚,音域寬廣;「嫲吹」音色柔和,圓潤,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間的關系是純五度的復調關系。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為主要樂器,配以二胡、揚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鑼、小鑼、鬧鈸等樂器。
「公嫲吹」曲調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時而旋律舒展優揚,似一對老夫妻在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時而交替吹奏,互問互答,象這對老夫妻在傾訴各自的心聲;時而緩慢低沉,緩緩吹來,象這對老夫妻在撫摸自己的白發,嘆息歲月的無情;突然樂器齊鳴,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幾十年的親人突然去世後悲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聲;轉而鳴咽聲聲……
「公嫲吹」的作者和創作年代無從查考,由民間藝人歷代相傳保留下來。「公嫲吹」的曲調內涵及吹奏水平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1985年由長汀民間藝人赴省演奏,被評為優秀節目。福建省民間音樂研究機構及專家高度評價了「公嫲吹」藝術價值。這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中的一顆閃亮明珠。現在只有長汀還保留演奏,成為八閩絕響。
旅遊景點
古城牆已有12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大歷四年。現在保留下來的城牆將古城門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全長一千五百多米,至今保存完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儲門又名三元閣,建於唐代。城牆基礎由花崗石所砌築,青磚斗拱,三重遞進,總長8.55米,拱門高3.4米。現遺有唐代八角復盆式在礎柱。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陰塔是唐代古井「八封龍泉」和宋代古井「學府陰塔」的合稱。與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於地底,故稱「陰塔」。這是我國罕見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報》兩次發出新華社記者專稿,報道長汀文物工作者發現「雙陰塔」。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驤閣建於唐大歷年間,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於一體,具有我國園林建築的鮮明特徵,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雲驤風月」。1929年3月,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機關設在這里。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卧龍山風景區卧龍山位於城區,座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龍」。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龍山白雲」。卧龍山巔的北極樓、金沙寺建於宋代,樓內還保存「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1989年公布北極樓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汀州府文廟建於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佔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明間為龍風藻井,次間為井口天花,屋頂為桔黃琉璃瓦封蓋,地面鋪方形青磚。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汀州天後宮始建於宋代,供奉護海女神媽祖神像。前後殿檐兩側為石雕龍柱。前殿明間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5580平方米。後殿明間正廳為方形藻井,使用雙層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飾。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斗岩風景區位於縣城南郊,與卧龍山遙遙相對。山上大雄寶殿內塑有罕見的反坐面壁菩薩,兩邊對聯為「問菩薩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頭」。朝斗岩草木蔥蘢,清泉飛瀑,奇石異洞,景色迷人,是長汀著名的古跡名勝,也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煙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寶殿召開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1961年該址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汀州試院汀州試院始建於宋代,庭院式結構,佔地面積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後廳、廂房和數幢平房相接組成。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辟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曾來汀主考下榻於此。院內兩棵珍稀罕見的唐代雙柏,參天繁茂,蔚為奇觀。汀州試院,現為博物館,設有《汀州客家歷史陳列》、《福建蘇區首府——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光輝業績陳列》等固定陳列,還適時舉辦各種專題展覽。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召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任主席,政府機關設於此。省蘇的成立,標志著福建蘇區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國民黨部隊36師師部駐扎這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瞿秋白不幸被捕後,於1935年5月9日囚禁於此,6月18日,在羅漢嶺英勇就義。
省蘇舊址庄嚴宏偉、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景色宜人,是福建西部旅遊觀光勝景,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1932年春,中共閩粵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設在這里,內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羅明、劉曉、陳潭秋、劉少奇等先後任省委書記。周恩來同志來到長汀後居住在這里。4月初,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這里召開攻打漳州軍事會議。該址原為中華基督教會,由禮拜堂、後樓房組成,磚木結構,座西向東,建築面積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央紅色醫院前身——福音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原為英國教會醫院。由門房、禮拜堂、病房、醫療室、手術室等六幢平房組成,土木結構,佔地面積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義後,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為南昌起義軍和紅軍醫治傷病員。毛澤東、陳賡、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權、賀子珍等曾在福音醫院休養所治病療養。1933年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辛耕別墅(毛澤東、朱德舊居)
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解放長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駐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同志也居住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在大廳主持召開了調查會和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在擴大會議上確立了開創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戰略計劃。該址為庭院式的民居建築,座北朝南,土木結構,佔地面積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張家祠(劉少奇舊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福建省總工會在此設立。劉少奇同志到長汀視察工作時住在這里,陳雲同志在此召開過工人大會。該址由前廳、後廳及後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築面積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位於縣城羅漢嶺。1935年春,秋白同志在轉移中經長汀水口小逕村遭敵包圍不幸被捕,被囚於汀州試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同志在中山公園涼亭(秋白亭)里飲酒後,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於羅漢嶺。1953年在羅漢嶺立瞿秋白紀念碑。1985年修碑時,陸定一同志為紀念碑題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為紀念碑立碑文。碑為混凝土結構,高30.59米,寬4.24米。1985年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F. 中國這座沉寂的千年古城「長汀」,為啥突然火了
因為長汀有很多的特色項目,經過一些開發,就更加迷人了,而且到了春節也會有特定的節目來吸引遊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出名的景點以及一些美食吧。
第一個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永定客家土樓,這是一個五A級的國家級景點,永定土樓是一個建築奇葩,修建得獨一無二。居住在土樓裡面,你會有一種心裡寧靜的感覺,似乎是在一種世外,不問世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心曠神怡。
好了,最後還是要給大家總結一下,為什麼長汀可以火,就是因為這里的風景優美,旅遊業得到了重視,並且裡面特色很多。
G. ▌【長汀】美麗的長汀,追根客家之魂
嗯哪。你問的是啥
H. 長汀的民風習俗有哪些
長汀民俗風情
長汀民風淳樸。客家人勤勞善良,崇尚道德,講究禮儀,特別尊師敬老,熱情好客。不論城市或鄉村,教師和老人都在人們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論何方來客,都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這和長汀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識、好善樂施、嚮往未來有直接的關系。
長汀客家的民俗風情,不論衣食住行、婚喪喜慶都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兼容中原遺風和土著稱習俗,而豐富多彩,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民俗畫卷。
【歲時風俗】 春節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著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准備階段:年初一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余興階段。 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發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敘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以「通書」為准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歷正月初一,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樂:春節期間傳統游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布城鄉,熱鬧非凡。
立春
立春,長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首,頗為重視。屆時,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元宵節
長汀客家人的元宵節又叫「正月半」,這是一年中第一個節。元宵節吃「元宵」,「無宵」用糯米粉、紅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團圓和睦。民間舉辦各種燈會,玩燈、賞燈,好不熱鬧,俗稱「鬧元宵」。迎花燈以塗坊、南山、河田、三洲等鄉(鎮)尤為有名。
驚蟄
驚蟄這天,長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麥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上生石灰。這兩種做法叫做「炒蟲炒豸」、「混蟲混豸」。尺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甦之時,客家人主張早期滅蟲。
春社
長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的風俗。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妝扮人物故事,鑼鼓喧天,迎神遊行,祈求豐收,但並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間,長汀客家人掃墓,祭祀祖先,從春分開始到清明達到高潮。祭祀活動非常講究。在這期間,外出的家人多趕回家祭祖。
端午節
端午節,長汀客家人又稱五月節,是一年中「五、八、臘」三大節日之一。過節除沿襲中原習俗用竹葉包棕子,吃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等外,還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葯把水」洗浴。「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長汀客家人在入伏這天家家熬「仙人凍」吃。習俗認為,吃了「仙人凍」好度炎熱的三伏天。「仙人凍」以仙草為主,配以澱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長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嘗新米。日子一般選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在鄉間,割下稻穀碾成新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而長汀客家人的中元節卻是七月十四日。相傳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備過節,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擾。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中秋節
客家人過中秋和中原習俗大致相同。但長汀客家還有守「月華」的習俗。據民間傳說,守到「月華」天門大開,月亮大放奇異光彩,月光菩薩降臨,看見者求福得福,求財得財,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華」至深更半夜。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九九」重陽節,長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家家戶戶做米凍,打糍粑,殺雞鴨,買豬肉,宴請親友。此外,還有登高、賞菊活動。 九月十四
農歷九月十四,原為長汀城區廟會,古時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戶戶賓客滿坐,各種民間文藝演出通宵達旦,熱鬧三天。現在已成為閩粵贛三省十四縣的物資交流會期。
冬至
冬至本是農事節氣,但長汀客家人稱為「冬年」。客家人歷來有冬至進補的習俗。汀州(長汀)客家米酒向來在冬至日添水,因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經不壞。
【婚嫁風俗】
汀州(長汀)客家婚嫁風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遺風,即:「納采」(提親),「問名」(問生辰八字),「納吉」(雙方占卜合婚),「納微」(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請期」(男方將選定的結婚日期通知女家),「迎親」(迎娶新娘)等六禮。現在長汀客家婚嫁的六禮為:「提親」,「問名」,「送定」,「報日子」,「送嫁妝」,「接親」。
【喪葬習俗】
汀州(長汀)客家的喪葬習俗還保留著「五服制」遺風。從孝服上分為:「斬縗」(最重孝服),「齊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輕孝服),「小功」(次輕孝服),「緦麻」(最輕孝服)。從守孝上分為: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基本沿襲中原漢族喪服制。
治喪過程:報喪、擺孝堂、守靈、弔孝、入殮、發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長汀客家人還有「撿金」習俗,也稱二次葬。
【生育風俗】
汀州(長汀)客家風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報喜、出燕、滿月酒、開葷、剃頭、安名、百日、過際等。
I. 長汀古城的介紹
長汀古城即汀州古城牆,位於福建長汀縣汀州鎮,依山傍水,環抱全城,形狀宛如「觀音掛珠」。
J. 長汀的習俗
長汀風俗
··························長汀土著
嫁女就是賣女人,
只有價錢沒親人。
如若你是窮小子,
願賣鄰村王瘋子。
大溝深山出刁民,
還議別人不文明。
自我感覺倍兒棒,
眼裡他人井中鼠。
三言兩語概長汀。
你說長汀不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