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城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韓城的旅遊景點有:
1、韓城市黨家村景區: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陽高岸上形似「葫蘆」的風水寶地。距韓城市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始建於元至順二年。黨家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
因村中有120多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個哨樓,及廟宇、戲台等古建築,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
黨家村古建築群作為山陝古民居的典型傑出代表,於2008年3月2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12月9日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韓城普照寺:普照寺國家級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昝村鎮吳村。始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清代續修。建築面積426平方米,主要建築大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殿內保存有塑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伽葉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繪畫一百三十餘幅。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帝廟各一間,殿前東西側分別為伽藍殿與護法殿,殿後有觀音洞、禪院等。
5、司馬遷墓和祠:司馬遷墓和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南1公里處,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之墓和祠。祠院佔地4.5萬平方米,內有牌坊、山門、獻殿、寢殿、墓冢等。其中寢殿和山門為宋代木結構建築遺存。
寢殿內供奉司馬遷坐像。寢殿後的司馬遷墓位於全祠最高處。祠內還有獻殿內的碑碣64通,保存完好。1982年國務院公布司馬遷墓和祠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南約300米處。
❷ 韓城有什麼特色
韓城市位於陝西省中部,西北與延安地區的黃龍、宜川縣接壤,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萬榮縣相望,南連渭南地區的合陽縣。
韓城境內有山、原、川、灘,資源豐富,環境優美,西北為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78%,林地面積67萬畝,深山以用材林為主,淺山以經濟林為主,盛產花椒、核桃、柿子、蘋果。特別是「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紅、濃香馳名,年產100多萬公斤。中部和東部為川原區,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主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鐵礦石、鋁礬土、粘土礦等。已探明煤儲量27億噸以上,遠景儲量108億噸,有渭北「黑腰帶」上的明珠之稱。韓城已成為陝西重要的煤炭、電力能源工業城市之一。
韓城市已經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鐵、煉焦、建材為主的,包括紡織、機械、化工、食品等主要行業的工業體系。韓城的名優產品有龍門牌台虎鉗、太史牌啤酒、韓城南糖、芝川鐵鍋等。近幾年,韓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韓城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的故鄉,地面地下文物豐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築格局與傳統風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素有文史之鄉之稱。戰國初,孔子高徒子夏來韓設教。兩千多年來,韓城辦學之風興盛,民重耕讀,因而人才輩出。一代史聖、兩朝狀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孫巡撫、兄弟侍郎、南北尚書、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等,傳為佳話。明清兩代科舉中試者1396人,其中進士119人,舉人550人,貢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餘人。科舉奪魁者僅清代就有狀元1人、會元2人、解元11人,三元皆有,被譽為「解狀盛區」、「士風醇茂」。
韓城現有新舊石器及歷代古遺址31處,韓城古建築獨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築博物館。迄今保留下來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築140多處,古遺址27處,尤其元代建築多達20處,為陝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鄉,格局獨特,內涵豐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黨家村最為典型,堪稱「民居瑰寶」。韓城南10公里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此外,明清兩代形成的韓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裝修考究,獨具特色,是我國傳統民居精華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稱。黃河天險龍門,也稱禹門,相傳為大禹所開,山河壯觀,地勢險要。這些眾多的文物遺址和游覽勝地愈來愈多地吸引著中外遊客到韓城旅遊觀光。
位置:韓城市地處東經110°07′19′′~110°37′24′′,北緯35°18′50′′~35°52′08′′之間。位於陝西省中部,西北與延安地區的黃龍、宜川縣接壤,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萬榮縣相望,南連渭南地區的合陽縣。
面積: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
人口:36多。
行政區劃:現轄金城辦事處、新城辦事處、龍亭鎮、芝川鎮、西庄鎮、昝村鎮、龍門鎮、桑樹坪鎮、喬子玄鄉、巍東鄉、芝陽鄉、夏陽鄉、薛峰鄉、板橋鄉、蘇東鄉、大池埝鄉、盤龍鄉、王峰鄉、棗庄鄉、林源鄉、獨泉鄉等2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13個鄉
景觀:龍門風景區、金城、司馬遷祠墓、文廟、大禹廟、普照寺、魏長城遺址、千佛洞石窟。
韓城歷史名人甚多。春秋時的趙武,「兩袖清風回韓城」的清代丞相王傑,還有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韓城文物古跡薈萃。從數萬年前的禹門洞穴到別具一格的司馬遷祠墓,從素有「小北京」之稱的古城風貌到被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活化石」的民居古建村落黨家村,唐、宋、元、明、清歷朝古建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以文物為依託的旅遊業迅速民展,並入了臨潼、華縣、韓城三大旅遊區為主體的陝西東部旅遊環形線路。「關中文物最韓城」,古往今來多少詠般稱奇不已;素有「小陝北」之稱的金城區保護完整,向遊人展示著千年古城的典雅風姿,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氣息,成為影視劇外景拍攝基地;龍門自然風景區又把多少遊人的遐想帶回「禹鑿龍門」和「鯉魚躍龍門」的美麗傳說,近年來,海內外大批遊客蜂湧而至,這里已成為陝西的又一旅遊勝地。
❸ 韓城旅遊景點2020年春節開放嗎
韓城旅遊景點2020年春節照常開放,因為春節遊客比較多
❹ 關於韓城司馬遷祠的旅遊心得作文
行走在韓城,廟宇樓閣,行宮故居,歷史古跡跡眾多,蒼松古柏也散發著古樸典雅的氣息,耐人尋味,而我總以為它的厚重,源於司馬遷。但凡來韓城的人,是絕不會錯過游司馬祠的。
從韓城芝川鎮向東,沿著一條寬闊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過兩邊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聳立,上面翠柏茂松、鬱郁蔥蔥,若隱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環抱之中。
走過芝秀古橋,一座高大的磚木牌坊映現眼前,遒勁有力的「漢太史司馬祠」幾個大字熠熠生輝,踩著青石鋪砌的進山之路,踏上十幾個台階,便是正門,門匾一行隸書「漢太史司馬遷祠墓」,字體格調清雅,氣息高華。進入大門,青石鋪砌的小徑,迤邐蛇行,直通山頂。道旁青松挺拔,聳入蒼穹,松間的山雀清脆的鳴叫給山上帶來一片靜謐。
登上小坡,眼前頓然開闊,一座宏大的祠堂橫亘眼前,走近細瞧,上有「漢草書司馬遷格言警句展室」的門匾,房檐周圍紅漆駁落,參差不齊,顯示出風雨滄桑,進入寬敞的展廳內,一座座散發著筆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環視碑石,兀然林立,但見書體或雄渾奔放,氣吞萬里,或風行雨散,潤色生花,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或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跡,留下了那一份對史聖的留戀和敬仰。回想細構「網羅天下放佚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裡會想到身後的榮耀和高貴。蒼蒼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黃河啊!孕育了這樣一位驚世奇才!
走過「高山仰止」的磚木牌坊,極目仰望,巍峨庄嚴的司馬祠卓然屹立於韓奕坡上,松柏環抱,一片蒼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著千百年來仰慕者攀登的足跡,經「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級,石級共九十九級,猶如一條長龍,蜿蜒伸入山頂。拾級而上;但覺山勢峭拔,眼界開闊,回望身後,但見黃河遠去,川源如畫。這超越了人世萬物,獨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佇立在時間的年輪里,默默地向人們傾訴著什麼?
飽經風雨剝蝕的「河山之陽」巍然聳立,過此,再上九個台階,便是被韓城人民譽為「太史高墳」的司馬祠。走進祠堂,但見「祠宇堂堂,坊榜將將」,院中古柏參天,花木競秀,松間鳥鳴啾啾,一片幽靜。「史聖千秋」四個大字赫然入目,兩旁楹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史記照塵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馬遷坐像,長須飄拂,雙目炯炯,剛毅凜然,顯示出不凡的抱負和胸懷,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後人對他的緬懷和評價,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詩評最最佳。詩雲:「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鋮,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這首詩高度評價了司馬遷一生的功績,看到這,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墓由青磚鑲砌,上嵌有八卦磚雕,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頂有一株千年古柏,蒼勁盤桓。如巨掌撐天,柏上鳴雀跳躍,叫聲凄涼,似在嘆惋那一段凄美的歷史,墓旁也是古柏環繞,濃蔭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著、一株青翠的柏樹,與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隨後,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撰寫的《夢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靜坐於西廳。若有若無,猶夢猶醒,見一女子高髫盛妝,泣渭余曰:「妾漢太史司馬遷之侍妾也,趙之平原人,姓隨名清娛。年十七事遷,因遷周遊名山,攜妾至此。會遷有事去京,妾縞居於同,後遷故,妾亦憂傷尋故,葬於長樂亭之西。天帝憫妾未盡天年,遂司此土。代異時移,誰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將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銘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銘之。銘曰:「嗟爾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終厥志。百千億年,血食於斯。」可惜,如此珍貴的碑拓卻沒有流傳,這段凄美的《夢碑》故事卻把人們的神思帶到了那悠遠的時空,讓人們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灑一掬同情之淚,更為史公那犧牲許多的悲劇人生而嘆惋憐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異的柏樹與《夢碑》故事聯系起來,莫非是隨清娛精誠所至,感而有靈吧?鑒於此,故隨行賦詩一首以示紀念:
蒼蒼梁山,鬱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傳兮。
悠悠居水,凄凄嚶鳴。
清娛之志,感而有靈。
我們一行下山,已是夕陽西下,眺望身後,已是一片蒼翠和輝煌。
❺ 韓城的旅遊
司馬遷祠墓、大禹廟、文廟、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魏長城遺址、普照寺、毓秀橋、赳赳寨塔、龍門大橋;八路軍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龍門、禹甸園、太史園、三義墓、魏長城、象山、梁山。
外地人到此尤為進謁司馬遷祠墓,陳運和就寫了詩《司馬遷祠》「一步步登上司馬遷的忍辱人生,一步步登上《史記》中的雄文膽略,望天邊曙色已映亮了關中,映亮了韓城」發表。
三義墓:即趙武、公孫杵臼以及程嬰的合葬墓。相傳趙氏孤兒的發生地就在這里。
韓城市民間社火種類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蹺芯子、鑼鼓、煙火、跑旱船、耍神樓、跑竹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樓為代表。在游藝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耍神樓本來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廟時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別具一格,被譽為韓城社火之王。西庄鎮東庄村的耍神樓社火節目多次在省內外表演,聲名遠震。
黃河龍門是黃河的咽喉,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此處兩面大山,黃河夾中,河寬不足40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一瀉千里。傳說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人們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就是指這里。黃河流經此地,破山巒而徑出,瀉千里而東流,據《名山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農」可越,故名「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
2011年10月1日至7日,韓城國慶假日旅遊出現了少有的持續火爆局面,據統計數字顯示,十一黃金周韓城全市共接待遊客37929人次,同比增長116.63%;門票直接收入549312元、同比增長43.61%,旅遊綜合收入494.37萬元,同比增長40.33%。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遠超過往年「十一」旅遊黃金周,達到黃金周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的歷史最高點。 黃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陝西黃河濕地被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按照資料顯示,陝西黃河濕地保護區韓城轄區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北起禹門口南到合陽界,東以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為界與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黃河老崖為界。濕地總面積106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5%。韓城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是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不可缺少的棲息地,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回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庄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黨家村
韓城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距今約670年歷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禹門春浪,猴山秋韻,橫山煙雨,象嶺春曉,嵬峰摩霄,圓覺晨鍾,蘇柏南柯,龍泉秋稼。
禹門春浪
即就是禹門口禹門三疊浪,又鯉魚跳龍門之說發於此;
猴山秋韻
即就是薛峰山西北處一風化石形極類頑猴,故稱,又,猴山深秋之美景令人嘆服自然;
橫山煙雨
即指板橋火炬村橫山(道)觀之煙雨與香火交互產生之幻化美景;
象嶺春曉
象山中學西邊象山,因其形似俯卧之大象,象首南面飲獅山潭中之水,故稱。舊時每年三月遊客
滿山,現時有今人開辟象嶺山莊供遊人歇腳住宿;
嵬峰摩霄
韓城西25公里處,舊時建有廟宇,多植松柏,多為文人騷客造訪,另,其西香山亦為韓城一名
勝,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於此,後人有「九老圖」傳世,詩人故後葬於龍門山;
圓覺晨鍾
即今烈士陵園,舊時為圓覺寺,寺東為鍾,以西為鼓,古人所稱晨鍾暮鼓是也;
蘇柏南柯
韓城西北處,漢蘇武墓建其上,古時合抱松柏常青,柯樹皆南向;
龍泉秋稼
因泉處於寺內龍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傑之一王勃與韓城好友曾觀龍泉之美景。
❻ 關於「韓城夜遊」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歲月靜好,夜色溫柔。你還沒來,我怎敢老去?
一湖秋月碎離愁,風也迷離,雨也迷離。
月下的大地,山川,高樓,平谷,都似乎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在月光的環抱下沉沉地睡著。
世間萬物,有了月的映襯,在這夜色中,卻更有了一絲靜謐與安詳。
月亮仍就散發著它的光彩,樹影婆娑,在風中搖曳。
月色下朦朧的夜晚,心中流淌的不只是思念,還有一種無耐一種傷感。
遙看那輪月,竟是一抹淡淡的黃暈和寒徹入骨的冷光,那竟是一輪圓月。
在背景極深邃的夜幕之下,還有幾顆充滿夢幻般淺藍的星在裝飾著這寧靜而淡遠的夜,盡避很少,但它們卻異常的璀璨。
我沐浴著月光,漫步在白色的世界裡。
一片浮雲,給美麗的月亮蒙上了薄薄的輕紗,月光又給地上的萬物罩上了朦朧的光影,一切都是那麼寧靜、神秘。
月兒漸漸逃出了輕紗兒的束縛,重新把微光灑向大地,那月光多麼輕柔,好似芭蕾舞演員,輕飄飄的。
夜晚悄悄來到,月亮迷人的身姿卻還沒亮出來。過了一小會兒,月亮撩開朦朧的輕紗,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放眼望整個韓城被薄霧籠罩著,似半透明狀的膠糊,這一切只因月夜朦朧。
漫步在月光的籠罩之下,靜靜地享受這份恬靜與飄渺,真是令人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愜意。
❼ 韓城旅遊景點有哪些
1、玉皇後土廟
韓城市區東北15公里,有一個古老的西原村,雖然沒有黨家村有名,但是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目前是省級和中國傳統古村落。
走過金黃的沿黃公路銀杏大道,轉瞬就可來到司馬遷景區·國家文史公園。要說國家文史公園,一年四季皆為景。
特別是一到秋天,這里網紅亂子草、泛黃翠竹以及叫不上名的松柏,讓這里成了遊人的打卡地。走進這里,萬水千山都是景,剩下的只是讓人迷戀不知歸路,流連忘返盡在笑聲中。
❽ 陝西韓城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