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閔行區的哈哈少兒創意美術怎麼樣有推薦的嗎
文物喂喂喂
㈡ 閔行區的吉祥物美美好好是小動物
一、吉祥物命名
閔行同創全國文明城區吉祥物以「美美」和「好好」命名,取自「閔行」的拼音首字母「M」和「H」,寓意閔行的明天更美好。
二、形象說明
吉祥物以蜜蜂為原型創意設計,卡通形象為一男一女。綠色為男娃,象徵閔行的青草綠樹,藍色為女娃,象徵閔行的碧水藍天;蜜蜂的翅膀是閔行的LOGO,寓意閔行正在騰飛;白手套、白鞋子寓意閔行生態宜居、干凈整潔。
三、吉祥物運用
吉祥物形象積極向上,活潑可愛,能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段人群的普遍認同;具備延展性與開發價值,可廣泛用於媒體宣傳、印刷品以及製作公仔、模型、禮品等。
四、寓意說明
(1)蜜蜂勤勞、勇敢無畏、齊心協力等優點恰似閔行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精神面貌。
(2)蜜蜂傳播花粉、帶來豐收、獻出蜂蜜等行為,寓意閔行人民積極傳播精神文明的種子,迎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3)蜜蜂家族擁有一整套系統完備的生存法則,分工明確。蜜蜂築巢嚴謹科學、美觀大方,比喻閔行科學的發展規劃、和諧有序的城市管理,同時也象徵閔行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安居樂業。
(4)蜜蜂是閔行城市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卓越的風向標,擔負著閔行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形象大使的重任,營造城區良好氛圍,傳播正能量。
㈢ 閔行區有眾創的空間嗎
閔行那邊的話,記得浦江鎮那邊多一點的。具體的話,還是so—下——馬上辦公,上面信息比較全。
㈣ 上海市閔行區有多少個鎮
截止2017年年底,上海市閔行區共有9個鎮,分別是:莘庄鎮、七寶鎮、浦江鎮、梅隴鎮、虹橋鎮、馬橋鎮、吳涇鎮、華漕鎮、顓橋鎮
(4)閔行區創全宣傳畫擴展閱讀
閔行區隸屬於上海市,位於上海市中部,形似一把「鑰匙」,東與徐匯區、浦東新區相接;南靠黃浦江與奉賢區相望;西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北與長寧區、嘉定區毗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北緯31°5′,東經121°25′;總面積372.56平方千米。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決定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以原上海縣和閔行區的行政區域為新閔行區的行政區域。
閔行區所轄地區歷史上屬上海縣。上海縣的歷史根據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上海縣。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始有敏行之稱,正德七年(1512年)始稱閔行。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縣屬江蘇省。抗日戰爭上海淪陷時期,上海縣地區隸屬於偽上海特別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縣復原。
1949年5月15日,上海縣解放,先後屬蘇南區、江蘇省。
1958年1月,劃屬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縣閔行鎮和吳涇地區設立原閔行區。
1964年6月,原閔行區撤銷並入徐匯區,並改為閔行、吳涇兩個街道。
1981年2月,重新恢復原閔行區。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同時撤銷原閔行區、上海縣,合並成為新的閔行區。
㈤ 閔行區的眾創空間哪裡有
浦江鎮是閔行最集中的孵化器基地,馬上辦公上,次發布上海孵化器白皮書的時候有介紹過,具體你在馬上辦公看—下吧。
㈥ 上海南站怎麼到閔行區光華路68號68創意園區A幢1樓
1號線上海南站到莘庄站換乘5號線顓橋站2號口出
㈦ 閔行區為什麼要爭創全國文明城區
各省市 都有這樣 爭創全國文明城區的,只是閔行區在上海條件稍好一些。
㈧ 上海虹橋機場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新駿環路189號浦江漕河涇創業園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10號線 → 地鐵11號線 → 地鐵8號線,全程約27.6公里
1、從上海虹橋機場步行約420米,到達虹橋1號航站樓站
2、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7站, 到達交通大學站
3、步行約160米,換乘地鐵11號線
4、乘坐地鐵11號線,經過6站, 到達東方體育中心站
5、乘坐地鐵8號線,經過4站, 到達江月路站
6、步行約1.8公里,到達新駿環路189號
㈨ 上海閔行區主城區南部板塊規劃
6月8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關於上海市閔行主城區南部板塊單元規劃(含重點公共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草案公示》,該規劃期限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
閔行主城片區劃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為虹橋主城片區單元(閔行部分)、閔行主城片區中部單元、閔行主城片區南部單元。
其中,閔行主城片區南部單元規劃范圍東至黃浦江,南至黃浦江,西至閔行區界,北至吳涇鎮、顓橋鎮、莘庄工業區行政邊界,規劃范圍總面積138.4平方公里,包括顓橋鎮、馬橋鎮、吳涇鎮、江川路街道、莘庄工業區。
涉及居住方面的規劃包括,嚴格控制新增住宅總量,嚴格控制住宅開發容量,優化住宅結構,提高租賃性住房比例,合理確定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住房比例。形成馬橋旗忠生態居住組團、顓橋居住組團、江川居住組團和紫竹居住組團。為匹配產業創新功能的配套需求,適度增加租賃住宅。
新增住宅提升區主要為馬橋、顓橋、吳涇等地區,規劃進一步提升居住環境和住宅品質,塑造高品質的居住社區。優化住宅供給,適應各類人才不同需求,供應特色化國際社區、創業社區等多樣化住宅產品,完善中小套型住宅比例,並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重點提供多元特色的人才公寓、租賃住房等。
存量住宅更新區主要為江川路街道、吳涇鎮區、顓橋鎮區等地區為老舊住宅集中區域,有序推進老舊住區綜合整治和有機更新,提升環境品質,提高居住安全,完善使用功能,實現老舊住區品質提升和社區文脈有序傳承。
整體看,未來至2035年,閔行主城片區南部單元將高度聚焦「科創賦能閔南,深度產城融合」,目標建設成為「產業創新、活力人文、品質生態的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
一是,打造創新引領的高端智造核心,構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上海高端智造核心區,完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多鏈重構。強化高端智造引領,促進科技創新策源,強化資源優化配置,構建多元創新空間。
二是,成為幸福溫暖的科創人文城區,深度產城融合,促進生產與生活無界互動。重點圍繞職住平衡、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補短板,提品質,強內涵,成為高品質有溫度的科創人文城區。
三是,建設綠色韌性的南部科技智灣,以郊野生態為本底、以多元文化為主題、以科技賦能為抓手,全面提升濱江腹地空間品質,成為展現城市科創文化特質和開放包容未來感的上海南部科技智灣。
開發容量方面,規劃強調,重點增加公共服務設施規模,著重補充養老福利、文化設施、醫療設施及各類社區服務設施和基礎教育設施等建築規模。結合總體空間布局優化,引導開發容量向地區中心、TOD社區、創新功能集聚區等特定政策區進行集聚,強化地區功能,優化產城融合。在保障先進製造業規模前提下,推動傳統工業地塊向科技研發等功能轉型,提升產業用地土地利用效率。
該規劃提出「兩核多心、一廊一軸、一帶一環、四區相融」的空間結構。 「兩核」指兩處地區中心,即元江地區-劍川路兩側地區中心、馬橋地區中心。
元江地區-劍川路兩側地區中心圍繞三區聯動,重點培育科技創新、商業、文化等功能,形成服務閔行南部本地為主的特色服務中心;馬橋地區中心依託人工智慧產業和科創特色,提供科創、文化、商務、辦公與交往空間,同時為本地提供高品質配套服務功能。
「多心」指多處創新服務中心,即莘庄工業區產業服務中心、馬橋人工智慧應用綜合實踐中心、閔開發產業服務中心、零號灣創新孵化中心、紫竹科技金融中心等多處創新服務中心。
一廊一軸:「一廊」指南部科技創新走廊,促進科創資源的集聚升級,串聯多個創新園區、校區、社區,導入新興創新單元。「一軸」指滬閔路綜合服務軸,形成以綜合服務功能為主的主要聯系軸。
一帶一環:「一帶」指濱江活力帶,以生態先行、兩岸聯動、交通支撐、活力開放為原則,推動濱江地區功能提升和空間開放;「一環」指生態休閑環,藉助地區內主要道路串聯各類型生態空間,形成南部單元環狀生態休閑體系,服務城市其他功能。
四區相融:「四區」指四個主要產城融合地區,即莘顓產城融合社區、江川產城融合社區、紫竹產城融合社區、向陽產城融合社區。明確為本地居民、尤其是創新人群提供品質化的居住及公共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