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標語
如果你不想獨自呆在荒涼的地球,就從現在做起,保護生物吧!
B. 國際減災日宣傳內容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的和目標。即透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
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透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2)第31個國際減災日宣傳標語擴展閱讀
聯合國大會1989年定於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今年是第30個國際減災日,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確定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加強韌性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水平」。
我國相關部門已經發出通知,部署今年國際減災日的有關工作,大力倡導全民防災減災,明確要求加強基層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動防災減災教育走進學校、單位、社區、農村、家庭和公共場所。
C.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6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 災害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強。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協委員提議,為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藉此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紀念,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
D. 今年10月13曰是第27個「國際減災日」其主題是
今年10月13日是第27個國際減災日,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cing Mortality」,中文譯專為「用生命呼籲:增強減災屬意識,減少人員傷亡」,強調人的生命安全,要求增強減災意識,堅持把減少人員傷亡作為減災工作的首要任務,有關各方積極行動起來,切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E. 第九個國際減災日主題
2010年是第九個國際減災日,期間的主題是——防災與媒體——防災從信息開始。「信息高速公路」在傳遞自然災害信息,普及減災知識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了。
F. 07國際減災日\世界糧食日的主題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的由來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的。此後這一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分別在1987年12月11日透過的第42屆聯大169號決議、1988年12月20日透過的第43屆聯大203號決議,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9年的99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屆聯大透過了經社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個"國際減災十年"日,聯大還確認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國際行動綱領。2001年聯大決定繼續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並藉此在全球倡導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包括災害防止、減輕和備戰。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的和目標。行動的目的是:透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透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國際行動綱領要求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擬訂國家減輕自然災害方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將之納入本國發展方案內;在"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期間參與一致的國際減輕自然災害行動,同有關的科技界合作,設立國家委員會;鼓勵本國地方行政當局採取適當步驟為實現"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貢獻;採取適當措施使公眾進一步認識減災的重要性,並透過教育、訓練和其它辦法,加強社區的備災能力;注意自然災害對保健工作的影響,特別是注意減輕醫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損失的活動,以及注意自然災害對糧食儲存設施、避難所和其它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影響;鼓勵科學和技術機構、金融機構、工業界、基金會和其它有關的非政府組織,支持和充分參與國際社會,包括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擬訂和執行的各種減災方案和減災活動。
歷屆國際減災日主題:
1991年10月9日主題是"減災、發展、環境――為了一個目標"。
1992年10月14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與持續發展"。
1993年10月6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要特別注意學校和醫院"
1994年10月12日主題是"確定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和易受災害損失的地區――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紀"
1995年10月11日主題是"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活動的重點是:召開婦女和兒童如何能在預防災害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各種會議;出版婦女和兒童如何在預防災害中發揮作用的研究專集,安排一些項目對婦女和兒童在防災中的作用作出專題調查報告等。
1996年10月9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
1997年10月8日主題是"水:太多、太少――都會造成自然災害"
1998年10月14日主題是"防災與媒體--防災從信息開始"
1999年10月13日主題是"減災的效益――科學技術在災害防禦中保護了生命和財產安全"
2000年10月11日主題是"防災、教育和青年--特別關注森林火災
2001年10月10日主題是"抵禦災害,減輕易損性"
2002年10月9日主題是"山區減災與可持續發展"
2003年10月9日主題是:「面對災害,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
2004年10月9日主題是:「總結今日經驗、減輕未來災害」
2004年10月9日主題是:「利用小額信貸和安全網路 提高抗災能力」
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個國際減災日,其主題為「減少災害從學校抓起」。
G. 國際減災日的俗語有哪些
1、2005年:利用小額信貸和安全網路,提高抗災能力
2、2006年:減災始於學校
3、2007年:防災、教育和青年
4、2008年:減少災害風險 確保醫院安全(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
5、2009年:讓災害遠離醫院
6、2010年: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做好准備!
7、2011年: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作好准備。
8、2012年:女性——抵禦災害的無形力量。
9、2013年:面臨災害風險的殘疾人士。
10、2014年:提升抗災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與減災(Resilience is for Life——Older Persons and Disasters)。
11、2015年:掌握防災減災知識,保護生命安全。
12、2016年:用生命呼籲:增強減災意識,減少人員傷亡。(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 Recing Mortality)
13、2017年:建設安全家園;遠離災害,減少損失。
14、2018年: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創建美好生活。
H.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近期,聯復合國國際減災戰略制(UN/ISDR)公布了2010~2011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做好准備!」,(英文原文為:Making Cities Resilient: "My city is getting ready"。)
建設更加安全城市是我們的目標,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災難。接下來的兩年,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與合作夥伴將發起該項活動。
I. 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三是「國際減災日」,試著給今年的減災日寫一條宣傳標語:____________
國際減災日,幫幫災民好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