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客家人宣傳

客家人宣傳

發布時間:2021-10-03 19:04:58

⑴ 關於客家人

當年逃難的時候,由於人們發現了銅鼓這個與世隔絕的好地方。一些家族便不順著大流往南走。而在銅鼓定居下來了。銅鼓其實並不是以客家人為主流,只是由於最近客家人開始為眾人所知。所以客家人宣傳比較多。其實銅鼓最多的還是本地人。而且銅鼓話也是本地話加普通話和客家話的融合體。已經不是單純的客家話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⑵ 湘菜館要新推出客家菜,廣告語怎麼寫,

老闆是客家人嗎?一定要找個客家廚師,別砸了客家菜的招牌哈

⑶ 請問客家人有什麼節日

客家風俗民情之客家人的節日、歲時習俗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神明和雜神的崇拜。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體的一些來源。

主要歲時節日:
1.春節:春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入年界到除夕為准備階段;年初一到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

到元宵節為余興階段。較特別的活動有送年,打彈煤,蒸歲飯,食年酒,守歲,開大門,拜年,游樂活動等。

2.立春:即交春。此時民間一般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高升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3.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客家民間城市鄉村到處點綴著各種花燈,十分美麗。汀州風俗元宵節前,做母親的要送蓮花燈給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兒,燈諧「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節大同小異。

4.驚蟄:汀州民間有兩種習俗與衛生有關。一是炒豆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二是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一些石灰。兩者都是為了滅蟲。

5.春社,秋社: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風俗。往往迎神,「撐社」打醮,祈求年成豐盛。

6.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延續到穀雨前後,約一個月左右。先醮眾墓後醮家墓。立夏過後掃墓則稱「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前幾日,以竹葉包糯米做粽子,親友互贈。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用「葯把水」洗浴,以桃樹枝掛門首以避邪等。

8.入伏:城鄉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

9.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關於「七夕乞巧」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有關的習俗較少。民間有在屋外夜裡坐觀天象的活動。一些婦女有「姐妹會」。汀州民間有聚餐請先生的習俗。

11.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歷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12.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間尚有幾種與月有關的習俗,近似巫術,如「伏花,啄月姑,跳擔桿,旋水碗」等。

13.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有的山村又叫「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鄉間一般炸各種糕點,殺雞鴨,城市則較簡單加加餐。登高,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15.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爺上天」之說。常用糖瓜祭灶,為求「把灶王爺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是為客家一年中主要節日。

⑷ 客家風俗的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娘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⑸ 梅州客家人好不好

首先梅州客家人是非常非常的講禮數的,很尊重人;其次梅州客家人堅強而且積極進取,容忍能力奇強,期待一天爆發;還有尊文重教,宗鄉愛國,心繫天下! 老實,憨厚,勤勞,但也不會輕易被人欺負。這些最能體現梅州人的性格。還有:當官的多

⑹ 客家女人的客家名女

洪宣嬌
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妹妹,清朝最有名氣的女英雄之一,她幼時就會使用兵器雙手都能使槍,有「神槍手」之稱,是太平天國女兵首領。
何香凝
廣東南海縣人,原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夫人,中國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是最早的女同盟會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隨者,她一方面參加革命一方面致力於書畫藝術。
李貞
李貞(1907—1990)湖南省瀏陽縣人,少將,有「開國女將」之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6歲當童養媳的李貞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瀏東游擊隊士兵委員會委員長,中共平江、吉安縣委軍事部部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和湘鄂川黔軍區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秘書長,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賀子珍
江西永新人,大革命前後入黨並投身游擊戰爭,是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1928年與毛澤東結合,共同度過艱苦的革命歲月,是中央紅軍長征中「三十女傑」之一。
康克清
江西永安縣人,朱德元帥的夫人,一位智勇超群的女性。參加過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政治活動家。
韓素音
祖籍梅州,著名華裔作家,《同恩來傳》的作者,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定居瑞士洛桑,是文革中能來中國訪問的少數幾位外國作家之一。她在中國出生,長大後奔走天崖,成為馳名國際文壇的著名作家,她撰寫的大量作品和翻譯作品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鄭曉瑛
福建永定人,音樂教授,新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度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是中國第一支「愛樂女」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和創始人之一。她經常擔任國家重要演出活動的指揮,她指揮的反應客家人生活的《士樓回響》受到極大的歡迎。
黃婉秋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政協委員,1961年,因扮演「劉三姐」一舉成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與「劉三姐」結下不解之情,40年榮辱共興都和「劉三姐」連在一起。2001年她與人合資創建了劉三姐藝術團,開始宣傳「劉三姐」藝術團。
孫彩雲
廣東深圳人,1995年國際室內撐桿跳高賽。奧林克之夜田徑賽冠軍。1995年到1996年曾11次破女子撐桿跳高女子世界記錄和亞洲記錄。2000年撐桿跳高歷史性地被列入運動會項目。
梁群
廣東河源人,2003年5月。登頂珠穆朗馬峰8848。13米,成為登上珠峰的第一位漢族女子,被稱為「站在世界最高處的客家女」。她憑勇敢堅毅的意志和搏擊大自然的力量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瑰麗傳奇色彩。
何雯娜
何雯娜
福建龍岩人,2007年蹦床世界錦標賽女子網上團體冠軍;2007年國際蹦床邀請賽女子個人季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蹦床女子個人冠軍,中國蹦床首金獲得者。
盧小娟
福建永定人, 網路第一古典美女之稱,是福建土樓旅遊形象大使。以宣傳客家為己任,在互聯網上以清純古典的外表吸引了眾多關注成為網路名人,同時被各報社評為:守護客家文化的精靈。出版全球首張客語加國語客家仙子專輯,用音樂宣傳家鄉,也讓客家流行音樂從此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讓她從出道以來就一直被受關注。

⑺ 歌頌客家人的勤勞的山歌

梅縣地區是客家人聚居之地,素有「山歌之鄉」的美稱。客家山歌自古風行。歷史上這里「漁人與樵子,唱徹百蠻天」;至近代「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黃遵憲《人境廬詩草》題記)從1949年至1953年,興梅地區一些演出團體,用客家話演出了一批具有山歌特色的小歌劇和小演唱;後來有一些小戲套用原腔山歌填詞或以山歌為素材編曲演出,群眾覺得親切易懂,稱之為客家戲、山歌劇。 80年代梅縣地區山歌劇團和其他山歌劇團,在藝術實踐中逐步創造和形成山歌劇的藝術特色。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長泉情》、《月是故鄉明》、《情海漩渦》、《相思豆》、《漂流的新娘花》等。劇本唱詞有客家山歌味,基本是7字1句,4句1首,間有迭板山歌加襯字;多屬借物比喻、語義雙關的唱句,以比、興的手法抒情。唱腔音樂以客家地區的山歌、說唱音樂、雜腔小調和宗教音樂為基礎而形成發展,唱腔結構在山歌聯綴的同時採用板式變化。表演方面除借鑒民間歌舞、戲曲、歌劇的表現技巧和表演方法之外,還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形體動作,以表現現代生活見長。 客家山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客家山歌豐富多彩,它的曲調抒情奔放、細膩纏綿、風格獨特,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客家山歌在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美後,建國以後,山歌大力為政治服務,配合宣傳政策,形式上從原來的自唱、對唱、合唱的基礎上發展為山歌劇,成為地方新的地方劇種【1】。另外,隨著我國影視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客家山歌經過加工、製作成客家山歌劇,這些山歌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就客家山歌劇藝術特點來談談客家山歌劇現實意義。 關鍵詞:山歌 山歌劇 藝術特點 現實意義 正文:一、客家山歌劇的藝術特點客家山歌劇作為一種主要用客家山歌的演唱而構成的劇種,它本身就有山歌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如:感情濃烈、想像豐富【2】、形象鮮明、意境清新、抒情敘事、渾然一體、感物即事、自然流暢等等。客家山歌有較強的藝術想像力;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通過押韻使人唱起來朗朗上口。請客家山歌看「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以山上藤樹相纏,死不分離的具體形象,比喻一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生死相戀的高尚情懷和堅強意志。歌中不僅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畫面,而且寓情於景、借景傳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優美的意境。再看「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做了三間又三套,問妹愛廊唔愛廊(郎)。」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結構試探戀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貼切生動。聽者彷彿看到一個憨厚的小夥子急於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與「郎」偕音雙關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試探他心愛的姑娘。正是這些客家山歌的藝術特點,融入客家山歌劇後就使得山歌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使劇情顯得生動而富的感染力。客家山歌劇,顧名詞義,是以唱山歌為主要形式把劇本,即故事情節串聯起來,使之成為完整的類似於民間故事的歌劇。民間故事最引人的地方,首先肯定是它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3】。客家山歌劇多是反映農村農民的生活,樸素無華。按我們的情感愛好,山歌劇里的故事反映的多是喜劇故事,因為我們總不忍心看到勤勞善良的客家人最後生活不美滿,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也總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也是一直影響著我國其他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思想。如客家山歌劇《十八嬌嬌三歲郎》,它反映了受封建社會思想的影響,一個十八歲的窮苦人家的女孩子被迫與戀人分開,嫁給了一個才三歲的孩子,嫁後自久公公婆婆相繼去世,當真是如她的說的「未做新娘先做娘」。她十多年來受盡鄰居的欺辱,含辛茹苦終於把「丈夫」帶大,故事的最後,她有戀人對她的感情並沒有改變,十多年後從外地回來並和她結合了,至於她的「前夫」,便認做為干兒子。這部山歌劇里所展現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及主人公的遭遇深深地吸引了人們,深受人們的喜愛。由於客家山歌劇受客家方言的影響,它不可能被廣泛的流傳,這就導致了它的觀眾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觀眾多是農民,所以客家山歌劇故事情節必需是通俗易懂,貼近農民的生活。如《花心丈夫》就是這樣一部客家山歌劇,它講述的是一個太夫發了財後就拋棄以前的妻子,想跟年輕漂亮的秘書結婚,天有不測風雲,當他破產後秘書把他最後的財產——汽車也帶走了,丈夫的下場當然是人財兩空。另外,山歌劇中的語言也都多是通過說唱來表達的,也就是「唱故事」。所謂唱故事,是指這一類作品的故事情節主要採用韻文形式表現出來的【4】。這樣也就增強了歌劇的音樂感。如《歌仙劉三妹傳奇》就是這樣一部山歌劇。 二、客家山歌劇的現實意義以上說到客家山歌劇的藝術特點。它以山歌和小調反映生活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5】。這樣的藝術特點使得客家山歌劇有怎麼的現實意義呢?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大的思想角度

⑻ 誰知道詳細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中文名稱: 客家
外文名稱: Hakka (or: Hakka People)
別名: 客家人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嶺東地區
下轄地區: 梅州、河源、惠州、贛南、閩西等
政府駐地: 嶺東地區
地理位置: 嶺東地區(汀虔梅循)
面積: 13萬平方公里以上
人口: 7000萬(2010年)
方言: 客家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雁南飛,雁鳴湖,土樓,鳳崗碉樓,萬綠湖,丹霞山等
機場: 惠州機場,梅縣機場等
火車站: 惠州火車站,梅州火車站等
代表族群: 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涯人
代表人物: 洪秀全、廖仲愷、葉劍英、葉挺

當今台灣省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代閩南方言文化(Banlamese),因為閩南語在民間被稱為 Holo或Hoklao,這個詞來源於客家人對閩南語的指稱。最初客家人將閩南語稱為 Hoklao,其本字是「學老」,意指閩南方言難學,要學到老才能懂。後由廣州順德等地的學者將Hoklao這個音引申為「福佬」。而實質上廣州附近的居民則既不把這個音書寫為「學老」,亦不寫為「福佬」,民間的寫法是多是「鶴佬」。在台灣省 Hoklao這個詞最初的寫法也多為「鶴佬」,後來台灣學術界普遍將此詞書寫為「河洛」,這是因為台灣的閩南語弱化了入聲,所以「鶴佬」的實質發音已經轉變為 Holo,而不是原來有入聲的 Hoklao。因此現在台灣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稱閩南方言文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粵東文化)在台灣是兩種主流的漢族文化。「河洛」和「客家」兩個詞分別指兩種不同的方言文化。
「河洛郞」這個詞同樣不是指客家人。「河洛郎」這個詞實際是用台灣的閩南語的發音譯為用普通話發音的字。它的發音接近於 hó lò láng,其中「hó lò」就是「鶴佬」,「láng」是「人」的發音。所以hó lò láng就是「鶴佬人」,不是指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具有中原血統,但並不等於客家人是純中原血統[1]。有時人們常用河洛一詞代替中原一詞,而這也並不能說明河洛可以完全等同於中原。客家人不僅並不是純中原血統,而且更不一定來自洛陽地區。比如說蔡姓以山東為郡望、李姓以甘肅為郡望、楊姓以山西為郡望、劉姓以江蘇為郡望,等等,可見客家人的中原血統是泛指黃淮流域,不是特指洛陽地區。
客家城市
當今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客家城市是指廣東梅州、廣東惠州、廣東河源、廣東韶關、廣東深圳、廣東清遠(英德)、福建閩西、江西贛州等八個城市。以上八個地區被認為是客家原鄉、客家大本營、客家文化保留區。此外,福建三明(寧化)、廣東汕尾(陸河)、廣東東莞、廣西賀州、廣西防城港、海南儋州等城市,是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的地級市。客家人還分布在浙江麗水(雲和)、浙江麗水(遂昌)、浙江麗水(龍泉)、廣東揭陽(普寧)、廣東茂名、廣東中山、廣東江門(赤溪)、廣東廣州(增城)、福建漳州(詔安)、江西吉安(遂川)、江西宜春(銅鼓)四川成都、重慶榮昌、廣西玉林(博白)、廣西貴港等地。
名稱來源
客家圍屋「客家」之稱源於清代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江門地區(時稱四邑)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廣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械鬥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隨著械鬥的發展,又出現了犵獠等名詞,最終出現了客家一詞。「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還並沒有接受這個名詞,如在贛州一些縣、桂東南和粵西等操相同語言的人自稱「涯人」。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據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被列入閩籍,而登記為閩籍的汀州府、漳州府客家因為語言親近關系,也加入粵黨。但現在台灣客家都已經接受「客家」稱呼,籍貫閩粵兩省的客家人一起團結奮斗,已經不分你我。
另外有一種看法如下:客家人稱自己為「客家」,是對對方的尊敬,對自己的一種鄙稱,顯示了客家人好客的傳統。
編輯本段
客家文化

綜述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點是耕讀傳家,保留古代漢民族的特點,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綜述
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
梅州
梅州原名梅州,後改嘉應,義安,1988年再次更改為梅州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世界客都」的之稱,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因其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
惠州
惠州府是亦屬客家第二僑鄉,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中知名度猶勝於梅州,然就其經濟發展而言,乃居客家四州之首。此外原惠州府城卻存在著另外一種目前仍屬於爭議之中的特有方言(滸城話/老惠城話)。
惠州府作為客家四州之一,惠州府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惠州雖不是純客家地區,但客家一詞被用以指稱粵東山地居民,是從惠州開始的,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為是客家文化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育機制的意義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表演場之一;也是客家人可以衣錦榮歸的故里和舔養傷口的避難所。許多客家人從這里走向世界,浩浩盪盪地行進,真正開始舉起客家的旗號。
贛州
原名虔州。贛州是客家的搖籃,是歷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麗江城、紅色故都。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純客屬縣多,但是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贛州府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語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話寧龍片)、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雖然贛州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因其旅外華僑較少,所以其地位只能排為客家四州之中第三位。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現在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雖然古汀州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然而在當代來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梅州、惠州之下。
編輯本段
客家源流

綜述
客家城市——河源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根在九州
客家人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唐朝後期的官話(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必須說明一點,當代被稱為河洛民系者,不是指客家人,而是指閩南人,亦稱閩南民系;「河洛郞」是閩南語 Hǒk lò láng的譯音,本義為福佬人;河洛郞一詞不是指客家人。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客家宣傳大使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的石城;汀州的寧化縣石壁村;梅州。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僑城:惠州;
(8)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1000餘萬。[3]合計起來總人口在7000萬以上。
編輯本段
客家方言

綜述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粵東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為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才稱土廣東話);四川叫土廣東話,卻鮮見『土廣東人』的說法,客家人直接被叫做『廣東人』。閩、贛遷川的,同樣以『廣東人』自稱。在粵桂交區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虔虞支系(清寧話、老客話)。以贛州為中心,包括汀州府寧化、清流、歸化。虔為贛南舊名,虞為呼應嶺南循文化。過去劃作五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分為客籍、本地、寧石等三種代表聲腔。閩客實際應分汀南片和汀北片。長連寧清明等五縣稱汀北片,歸入嶺北類。杭永武等三縣屬汀南片,口音基本近粵台片,歸入嶺南類。漢清系分清寧話、寧石話、老客話等,各語音間差異較大,但相對於語音較為統一的嶺南類,而概稱為嶺北類(可泛稱虔語)。
嶺南類
循衍支系(循衡民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內部比較統一。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同屬嶺南類的涯話小片(合浦郡)、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興寧小片,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上杭永定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屬嶺南類,舊時汀州北片(長汀連城)稱汀南三縣為粵東語(可泛稱循語)。客家民系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大民系是指廣信民系(粵白)、鶴佬民系(潮雷)。廣信(粵白、廣南)民系,在廣東以廣府民系為主,在廣西以桂梧民系為主。
槎語類
指客家水源音,分布在河源(地級)、新豐、增城、博羅、惠城(惠州)等縣市區。清代教育家吳汝倫曰: 客家風情「槎,土著之稱」,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宋元間吳子正曰:「槎,或蠻稱民之辭」。又稱『水源客』,因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東江上游水源地遷來,而得名。『槎』字與『蛇』諧音,又稱蛇羅話。東江古名槎溪;河源縣古稱槎城。
槎語可以分為惠城和河源兩支,在詞彙、認同感等方面都有不同。惠城人認為惠城話可以歸入粵語系;而同時河源地區的水源客,認為槎語不僅屬客家話,而且更是中原南遷移民(客家)的正音。在基礎用語上,兩支也有明顯不同:惠城話的人稱代詞復數,採用了單音節表達;而河源地區採用雙音節表達。這種區別,在粵台片(比如梅州)人看來,河源槎語比惠城話更類似於廣州話。出人意料的恰恰是,河源人卻比惠城人更認同客家,對『粵語』特別不認同。
各地有稱
江西省贛州市位於贛南地區,故當地客家話又統稱為贛南話,而贛南話實際上分為老客、廣佬、寧石等三種口音。廣東客家地區以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等地為主體,統稱粵東語(廣東話),而粵東語實際上分為程鄉(軟聲)、興寧、長樂(硬聲)、新惠(深圳)、粵北(翁源)、韶南(英德)、水源(河源)、海陸、半山(揭嶺)、饒詔(饒平)等九種口音。福建客家地區以龍岩市為主體,又包括其周邊的三明、漳州等地,統稱汀州話,而汀州話實際上分為清寧、長汀、連城、粵東(永定)、饒詔(詔安)等五種口音。以上屬於客家大本營,在客家大本營之外,則還有江西銅鼓、四川洛帶、海南儋州、廣西賀州等著名的客家地區。在銅鼓稱客家話為懷遠聲,在四川稱客家話為廣東話,在賀州有長樂聲之稱。各地客家話還被統稱為嶺東話、秦語。
編輯本段
客家姓氏

綜述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淵源類別
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周、魏、趙、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謚號為姓。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4]
編輯本段
客家人口

綜述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一般認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話),只會講客家話的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數89%,且該縣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響,仍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為純客家縣。也有認為需達到94%以上。總之,純客家縣的相對數量較少。
分布情況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
梅州的梅縣、梅江區、梅州、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
河源全境(源城區、東源、龍川、連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
汕尾的陸河;
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上沙鎮、龍潭鎮、南山鎮、五雲鎮、河婆鎮、五經富鎮,京溪園,灰寨,
韶關的 新豐、翁源、仁化、始興。
深圳的 龍崗區 鹽田區
非純客家縣市有:
深圳、東莞、樂昌、南雄、豐順、連南、揭西、普寧、陸豐、海豐、連山、陽山、連州、佛岡、乳源、曲江區、龍門、增城、饒平、英德、中山、台山、鶴山等,還有廣東西部茂名的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江的陽西、陽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縣區。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等17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信豐、贛州章貢區、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19個。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賀州、鍾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重慶市
巴縣、涪陵、重慶、合江、合川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州、宜章等17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陝西
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信陽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哪些是非純客家縣。 該地區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話詞彙。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江蘇南:客家人約2萬人。
安徽省:客家人約2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客家人約0.5萬人。
台灣
台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台東、台北等13個。約460萬人。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
亞洲
馬來西亞150萬人 印度尼西亞800萬人 泰國100餘萬人 新加坡4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30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2.5萬人 寮國 0.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1.5萬人 汶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里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30萬 加拿大10萬人 秘魯20萬人 蓋亞那0.7萬人 古巴0.81萬人 巴西 0.24萬人 瓜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智利 0.12萬人 阿根廷 0.5萬人 厄瓜多爾 0.02萬人 蘇利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牙買加8萬人
歐洲
英國18萬人 法國5萬人 德國1.2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義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模里西斯3.5萬人 南非 2.5萬人 留尼旺1.8萬人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三比克 0.03萬人 奈及利亞 0.02萬人 獅子山 0.006萬人 尚比亞 0.006萬人 迦納 0.02萬人 肯亞 0.01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席爾 0.05萬人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
人口數據
1994年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本文傾向於採取這個統計數據。時間過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區,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長。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⑼ 廣府人和客家人有什麼區別

一、歷史不同

1、廣府人:自秦始皇經略嶺南始,隨著北方中原人入粵,也就開始了與粵地土著族群的互動。秦始皇統一嶺南為廣府人的雛形奠定了基礎 。



2、客家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二、分布范圍不同

1、廣府人:廣府人主要居住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西部(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也有分布。

2、客家人:客家人現如今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四川、湖南、海南、貴州、香港、澳門等省區以及美國、東南亞等國家。

三、文化不同

1、廣府人:廣府文化創造了粵劇,形成了包括建築,戲曲,精雕,陶瓷,龍獅,飲食(酒樓、茶樓、點心、粵菜、廣府菜等)等特色的文化符號。

2、客家人: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

⑽ 為什麼說劉惜君是客家人什麼意思

劉惜君的媽媽是梅州人,而且劉惜君也在梅州讀完了小學和初一,會講比較流利的客家話,有客家血統,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就算是客家人咯。

閱讀全文

與客家人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131
急診急救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120
企業培訓方案考慮問題點 瀏覽:895
風機高空逃生培訓演練方案 瀏覽:507
開業活動策劃方案背景 瀏覽:575
舉辦財務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790
上海禾建時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36
和銀行合作推廣產品方案 瀏覽:556
公交公司職業素養培訓方案 瀏覽:534
社區志願者培訓年度方案 瀏覽:352
廈門電子商務招聘 瀏覽:506
馬雲是怎麼想到電子商務 瀏覽:519
小學學校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196
傳統文化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616
南京行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318
展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474
愛過主題團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3
幼兒園教師技能鋼琴培訓方案 瀏覽:932
幼兒敬老院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
奧運主題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12